中信特钢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3-10 19:07: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中信特钢000708)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

  2021年,国民经济整体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2021年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政策,提出产能置换要求,调整钢铁产品出口关税,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计划将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内钢铁企业积极应对国内外需求形势变化,努力克服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消化环保成本大幅上升等因素,行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为满足下游制造行业提质升级需求和保障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将加快推动新基建、新型城镇化、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转换,加快迈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将持续拉动国内特殊钢需求,促进我国特殊钢品种结构升级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当前,我国坚定不移推动建设制造强国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带动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高端制造业的提速发展激发了高端特钢产品的研发生产,预计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绿色能源、国防航空航天等行业仍将保持增长态势,特钢需求量仍将有所增长。在进口替代方面,我国每年进口高端特钢300-400万吨,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电力装备、汽车、能源石化、高档机床、信息技术等领域。从细分品种看,高端齿轮钢、轴承钢、工模具钢、弹簧钢和高温合金、新能源用钢等重点品种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总体来看,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特钢需求仍将保持稳健的增长,这些都将为特钢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化特殊钢材料制造企业,目前已具备年产 1600多万吨特殊钢材的生产能力。公司拥有江苏江阴兴澄特钢、湖北黄石大冶特钢、山东青岛特钢、江苏靖江特钢四家专业精品特殊钢材料生产基地,安徽铜陵特材、江苏扬州特材两家原材料生产基地,山东泰富悬架、浙江钢管两大产业链延伸基地,形成了沿海沿江产业链的战略大布局。

  公司工艺技术和装备具备世界先进水平,拥有合金钢棒材、特种中厚板材、特种无缝钢管、特冶锻造、合金钢线材、合金钢大圆坯六大产品群以及调质材、银亮材、汽车零部件等深加工产品系列,品种规格配套齐全、品质卓越并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满足能源、交通、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国家优先发展行业的市场需求,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大工程建设等重要领域所需关键特殊钢材料的制造基地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基地。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美国、日本以及欧盟、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内外高端领域用户的青睐。公司所生产的轴承钢产销量连续 11年全球领先,高端汽车用钢、工程机械用钢、风电用钢、海洋系泊链钢、矿用链条钢、高端大圆坯等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高质量发展重要一年。整体来看,我国经济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政策收紧等影响,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供应链受阻等压力,钢铁行业也受到了一系列影响,大宗原材料价格创历史新高并长期维持在高位、国家实行产能产量“双控”和能耗“双限”政策、“双碳”目标进一步明确、钢铁行业取消出口退税、海运费暴涨,全年行情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面对上述诸多挑战,公司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统筹安全管控和绿色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公司各项经营任务目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实现了“十四五”开门红。2021年公司实现钢材销售1453万吨,同比增长3.87%,出口131.5万吨,营业收入973亿元,同比增长27.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53亿元,同比增长31.8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6.78%,同比增加3.86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币元1.58元/股,比上年同期增长31.67%。

  1.行业龙头地位凸显,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公司精准分析研判市场形势,提前部署,发挥各板块协同效应和符合产线的灵活性,紧抓下游行业的风口转换,提升中高端汽车用钢和风电用钢等能源用钢的销售,拓展市占率。2021年公司轴承钢、汽车用钢均创历史新高,轴承钢突破200万吨,销量同比增长17.7%,连续11年世界第一;汽车用钢销量突破300万吨,连续14年全国第一;能源用钢紧抓风电市场需求,其中连铸大圆坯年销量创历史新高,并继续保持销量国内第一。同时,公司还重点培育了70余个“小巨人”项目(细分市场领域的隐形冠军),“小巨人”品种销量突破 220万吨;“三新”开发,重点品种攻关成果显著, 2021年公司“三高一特”产品新获得32家第二、三方的认证,其中超高强度钢同比增长62.7%,高温/耐蚀合同比增长44.66%,特种不锈钢同比增长113.25%,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公司的产品结构得到持续的提升优化。

  2.科研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核心驱动力不断增强。公司坚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全年新品开发量累计超过250万吨,获得授权专利313项,其中发明专利72项。2021年公司独家研发的尖端产品不断涌现,各产品板块均取得新的突破。棒材板块:主供能源风电行业研制的直径1200mm超大规格圆坯一次热试成功,再次刷新由公司自身保持的连铸圆坯最大规格的世界纪录;乘用车轮毂钢球用材料疲劳寿命超日本同类产品两倍以上,已向恩梯恩、斯凯孚、舍弗勒等知名客户批量供货;齿轮、非调材料批量供应特斯拉、大众、通用、福特等新能源车型,实现了国产化替代;线材板块:全球首创2200兆帕级超高强度桥梁缆索用热轧盘条产品,填补了世界空白;2300兆帕级高强钢绞线在高铁箱梁破坏性试验中创世界加载记录;金刚线用盘条拉拔至直径 0.055毫米超2500千米无断丝,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胎圈帘线钢销量133万吨,创历史新高,销量继续保持国内第一;2021年青岛特钢生产的特种焊条钢市场占有率达到40%,国内特焊市场占有率第一;板材板块:世界最大厚度190毫米耐磨钢板开发成功,并实现批量供货;开发的超大规格高品质能源用钢板、高韧性低温压力容器钢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突破用100吨电炉生产高强高韧低密度钢工业化技术;无缝钢管板块:首次成功开发利勃海尔超长臂架管,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在国内率先实现产品出口,海洋用管实现新的突破;特冶锻造板块:“三高一特 ”产品销售量同比继续快速,其中高温/耐蚀合金增幅 44.66%,广泛地用于中小推力新型号火箭发动机;高强钢增幅 62.7%,打开了国际民用航空市场,航天发动机壳体用钢市场占有率超过50%;特种不锈钢整体增幅113.25%,在国产化替代方面已迈出坚实步伐。

  3.产融结合推动各板块协同发展,产业布局不断完善。2021年1月,公司成功参股天津钢管并全面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大大增强了公司在无缝钢管行业和市场的影响力,实际管控的无缝钢管年产量超过500万吨,位居全球第一。自特钢管理团队进驻天津钢管以来,生产经营呈现稳定向好局面,全年同比减亏近10亿元。公司通过资产运作、与下游企业协作等一系列手段,完成湖北神风汽车弹簧有限公司控股权的收购以及湖北新冶钢汽车零部件公司少数股权的收购进一步增强公司汽车用钢产业链延伸实力。公司于2021参与的徐工混改项目也实现了显著的财务增值和业务协同,贡献投资收益超过3000万元。

  2021年公司资本开支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兴澄特钢新增大圆坯连铸机顺利竣工投产,大冶特钢铁前超低排放改造、大棒主轧线升级改造项目按期完成,焦化环保升级和特冶二期项目稳步有序推进;青岛特钢续建工程项目全面竣工,进入了试生产阶段;铜陵特材三期项目5#、6#焦炉分别于9月和12月顺利出焦;80兆瓦超高温亚临界发电项目并网发电,铁合金项目与1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公司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融资平台,公司发行50亿元可转债获得证监会核准批复并顺利发行,为公司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精益管理持续促进降本增效,成本管控效果明显。2021年,公司提出了“开源节流,融创相济”的降本论,将降本融入特钢战略、融入生产经营、融入文化基因,通过创新管理引领降本,创新工艺驱动降本,创新技术赋能降本,积极应对市场波动,生产协同积极开展全流程对标消差,实现同口径降本增效 30亿元,仅铁前对标降本超9.8 亿元;公司通过深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统一标准,业务一体化协同效果明显,有效抵御了各种风险。

  5.深化智能制造成果斐然,智慧生产激发澎湃动力。公司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专项规划,推动数字产业与钢铁产业深度融合,规划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进 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特钢的应用,聚焦示范项目和示范产线建设,按计划完成24个项目立项、推进7个重点项目攻关,完成数字化供应链系统、私有云二期项目建设、兴澄特钢数字能源集中管控项目、大冶特钢建成集团首个5G智能车间、青岛特钢5#、6#高线智能工厂等项目,开创了公司数字化发展新局面。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的一年,也是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的一年,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政策引领下,制造业将保持繁荣态势,在汽车、风电、进口替代、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以及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市场需求增长确定性较高。公司将发挥特钢品种规格丰富、行业领域广泛、客户群体高端的优势,加快管理提升和品种结构提升,发挥协同效应,全面完成经营计划,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始终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2021年公司核心竞争力和行业领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底蕴深厚,品誉全球

  公司的历史可追溯至1890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钢铁摇篮”。2021年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信泰富特钢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公司2021年连续荣获年度发展质量暨综合竞争力极强“A+”评级,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2.团队卓越,模式独特

  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公司经营团队创新思路,灵活应变,各子公司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大涨、钢铁出口关税调整等新形势、新环境和新政策,月度销量屡创新高。公司具备“三位一体”的企业基因特质,一是央企背景,实控人是中信集团,大股东实力雄厚;二是港资背景的管理模式,具有国际化先进管理和治理水平;三是“苏南模式”下发展起来的高度市场化体制机制,始终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性,反应快速。同时,公司与客户采取年度商定定价,协商产品基价后再根据季度或月度钢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行情以及公司价格政策确定最终价格的独特模式,在原材料市场发生大幅波动时能维持稳定的毛利水平,与战略客户、高端客户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携手共进。

  3.装备一流,产线丰富

  公司拥有国内最大断面的合金钢方圆坯连铸机,世界先进的可实现控轧控冷、轧材尺寸高精确控制(KOCKS)合金钢棒材生产线,国际先进的银亮材加工生产线,以及配套完善的中厚板、线材、无缝钢管、特冶锻造生产线等国内、国际领先生产设备。2021年,公司新建成投产世界最大断面的大圆坯机组,生产产品将主要供应风电领域,具有年产40万吨特钢材料的能力,2022年将对公司在风电领域的拓展带来积极贡献。同时,公司主要子公司兴澄特钢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体系2.0升级版贯标认证企业,大冶特钢入选2021年度钢铁行业智能制造优秀解决方案和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青岛特钢高线智能工厂入选工信部2021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

  4.品类多样,抵御周期

  公司可生产3000多个品种、5000多个规格,是目前全球品种规格最多的特殊钢材料制造企业之一,拥有合金钢棒材、特种中厚板材、特种无缝钢管、特冶锻造、合金钢线材、合金钢大圆坯“六大产品群”以及调质材、银亮材、汽车零部件等深加工产品系列,品种规格配套齐全并具有明显优势,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的特殊钢材料解决方案。2021年下半年公司抓住国内中高端汽车、新能源车销量和风电行业增长的行情,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在工程机械用钢销量下滑的情况下,销售总量仍然实现稳步增长,公司轴承钢、汽车用钢、能源用钢销量创历年来最好水平,充分体现出公司丰富的产品线对应多样下游应用领域的灵活调整优势,避免了因单一下游行业景气度波动而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体现出明显的弱周期属性。

  5.质量稳定,品质卓越

  公司秉承“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和“今天的质量是明天的市场”理念,建立了从原料入场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把控、监测和检验体系,扎实有效推进精益化管理,产品质量和稳定性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公司深耕特钢主业,不仅通过了ISO9001、IATF16949等第三方权威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更是花费平均3-5年的时间通过了奔驰、宝马、奥迪、通用、SKF、FAG、日产、一汽、东风汽车600006)、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等大量第二方高端客户认证以及九国船级社等第三方认证,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出口汽车关键用钢材料给日本本土汽车厂商的中国特钢企业。

  6.技术先进,持续创新

  公司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项目,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获得了多项国家、行业的科技进步奖励。2021年公司获得授权专利313项,其中发明专利72项,参与18项国家/行业/团体标准修订和起草。2021年新增在研国际标准2项,成功立项《桥梁缆索钢丝用盘条》ISO标准,这是首个盘条领域成功立项的专用国际标准;牵头修订滚球和滚柱轴承钢ISO标准,这是我国在ISO特殊钢领域牵头的首个国际标准。公司还荣获了“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市场开拓奖”1项,“2021中国最具创新力知识型组织大奖”等荣誉。

  7.资本雄厚,后劲十足

  依托于中信集团和中信泰富的品牌影响力,公司在财务协同、采购协同和销售协同等方面优势明显,为公司进一步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保证。2021年 1月份公司成功竞买了上海电气601727)集团钢管有限公司40%股权,参与天津钢管经营管理,加上公司原有产线,目前管理超过500万吨的无缝钢管产能,居世界首位。2021年公司实施公开发行50亿元可转债项目已获得证监会的批准并顺利发行,为公司未来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8.服务优质,携手共进

  公司根据多年服务经验,准确判断客户不同工程阶段需求,优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供货效率。疫情期间,公司充分发挥“苏南模式”下民营企业抢抓市场机制优势、国有企业规范运作优势、国际化企业现代化管理优势,密切关注下游用户复工复产,守望相助,共渡难关,以最优品质和最优服务赢得用户信任,敏锐把握用户趋势、纵深发展用户需求。

  9.物流便捷,成本领先

  公司旗下企业均坐落于沿海沿江地区,其中兴澄特钢、扬州特材拥有十万吨级长江码头;大冶特钢和铜陵特材也拥有多个万吨级长江专用码头;青岛特钢毗邻拥有全球最大矿石码头的青岛港601298)董家口港区;靖江特钢拥有千吨级长江内港码头。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物流优势覆盖国内特殊钢下游行业主要市场区域,使公司形成了以公路、水运、铁路为枢纽的全方位大物流格局。

  10.绿色生态,高质发展

  公司旗下兴澄特钢、大冶特钢、青岛特钢入选国家工信部评选的全国第一批“绿色工厂”名单,其中大冶特钢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2021年公司大力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环保项目建设投入超5亿元,各子公司已基本完成有组织排放的超低改造工作,公司当前排放水平均优于《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I级限定指标。面对国家大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机遇,公司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带头落实国家战略,在特钢行业率先开展绿色低碳工作,深入贯彻低碳理念,推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应用,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进一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比重。

四、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宏观经济与行业形势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的一年,也是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的一年,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在我国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政策引领下,制造业将保持繁荣态势,预测汽车、轴承、能源等行业需求增长确定性较高,特钢行业市场营商环境将会持续优化,特钢材料供应结构会有质的提升。在全球后疫情时代,中国稳定的环境和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将会吸引更多国际高端制造业流向中国。特钢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二)公司的发展战略

  中信泰富特钢的总体发展战略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耕特钢主业,以“内生+外延”的发展路径,做大产业规模,做强细分市场,同时以资本和服务为纽带,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资本+制造+服务”的特钢产业链生态圈,创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特钢企业集团。

  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行业形势无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公司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年度特钢产量超200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资产总额超1000亿元,利税总额超130亿元,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1.加快填平补齐,强化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聚焦特钢主业,以效益为核心,在品种结构上下功夫,走精品差异化发展道路,精准对标找差,迅速提高核心产品在细分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稳固增强特殊钢棒材产品群市场话语权,持续提升大圆坯与线材等优势品种的市场份额;补齐无缝钢管、特冶产品等短板,抢抓机遇、完善布局,实现整体高质量发展。公司将在轴承钢和汽车用钢两大王牌产品之外着力打造能源用钢品牌,并以此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特种无缝钢管业务,补齐品种规格,创新商业模式,争取拥有更多特种无缝钢管生产研发的核心技术。

  2.加快技术研发,承担使命,提升创新引领力。

  坚持以引领特钢发展为己任,推动原创技术研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走发展特种新材料与先进材料的差异化竞争之路,助力保障国家对关键特钢材料的保障需求,发挥研创新平台优势,实现关键共性技术与先进的突破和引领。当前,公司的轴承钢、汽车用钢、风电能源用钢等产品已经实现了领先的市场占有率,下一步,将重点发展高温合金、高端工模具钢、超高强度钢、特种不锈钢、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国防用钢等“高精尖”领域,在数十个主要的细分市场迅速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效益的进一步跃升。同时,联合各大科研院所做好基础研发,参与国家高端装备和重大项目,在“卡脖子”材料方面实现更多更大的突破。

  3.加快整合资源,内生外延,提升行业影响力。

  以内生增长和外延发展相结合,积极关注推进行业兼并重组,力争产业规模在现有的基础上稳步提升,进一步提升市场话语权,强化行业影响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聚集化发展。重点关注先进轨道交通和汽车、海工船舶、能源装备、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细分领域,致力于打造“单项冠军”、“高端利基”产品群,深入推进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参与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广泛参与行业布局,打造安全可控并创造价值的供应链、金融链、服务链,构建一个优质的“资本+制造+服务”的特钢产业链生态圈。

  4.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升级,提升设备保障力。

  坚定不移地加大智能制造投入,推动数字产业与智能制造示范线建设。以生产需求为驱动,以“安全可靠、精准高效、降本增效”为原则,逐步实现机器替代人工、远程诊断替代点检、使用AI技术优化和控制工艺流程等,稳步提升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持续保持大冶特钢特冶锻造产线的装备投入,进一步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

  5.加快梯队建设,人才激励,提升持续发展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系统科学地培养更多经营管理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将企业发展和员工更加紧密地结合,建立更加市场化的股权结构、决策机制和经营体系,研究推进员工的中长期激励政策。

  (三)公司2022年的经营计划

  公司2022年主要生产经营目标为:销售总量1490万吨,力争1550万吨,其中出口145万吨。

  1.发挥六大板块品种优势,加快形成“专、精、特、新”产品集群。

  公司将依靠“精品+规模+服务”三大抓手,深耕“六大板块”,加大“三新”开发力度,完善品种规格,补齐短板,拓展细分领域市场占比,将“小巨人”项目向纵深推进,持续强化竞争优势。随着国家高端制造的产业升级、国防装备以及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端特钢材料的需求会增长。公司将紧抓机遇,把握风电能源、汽车(新能源车)行业、高端制造、石化行业等景气度确认较高的行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相关领域的优势,同时对标国际一流的“三高一特”材料供应商强投入、强推进,大力发展特冶锻造和“三高一特”产品力争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2.发挥科技创新研发优势,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特钢”。

  公司将着力加强协同创新,加快抢占行业科技制高点,填补高精尖特产品空白,保持全球特殊钢领域的龙头地位。

  一是强化基础研究,加快实现钢铁行业“卡脖子”技术突破。营造潜心研究的科创环境,强化专家的传承效能,以专家为首成立专项性研究团队,解决各专业领域关键共性问题,2022年目标突破数个“卡脖子”项目,进一步加大“三高一特”产品的品种开发,持续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力争2022年公司的拳头产品产销量再提升,产品结构得到深入优化。

  二是加强创新生态圈建设,进一步提升技术与产品的原创性和引领能力。布局公司内部科研基地,聚焦优势资源,创建一系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大数据中心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实验检测能力;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上下游产业链共赢的客户服务体系,充分介入下游用户的早期研发阶段的研发项目,提高新品种开发比例;促进产业跨界融合,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与绿色低碳发展相融合。

  三是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构建创新管理体系,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建立健全基础前沿研究机制,积极争取科技专项补助,鼓励创造性、基础性科研;优化知识产权管理,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加大技术专利、软件著作权和申报国家专利奖申请;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重点推进上海大学国家实验室校企联合项目,加快推进高端实验室研究平台、用户技术研究平台、合作研究平台和自主研发平台的建设,争取“国家研发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

  3.发挥产融均衡发展优势,加快构建良性循环的特钢产业生态圈。

  落实公司“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响应国家稳步推进钢铁等领域的重组整合方针,通过外延并购及“产业+资本”的发展模式促进特钢发展,借助资本市场和中信集团强大的协同平台,积极寻找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标的,把握好国内并购的机遇窗口期,以合作合资等多种方式推进公司的并购工作;同时也将推进建立稳定可靠的原料供应基地,积极与特钢上、下游企业共建特殊钢材料生态圈,逐步提高深加工比例,致力于打造“高端利基”和“大宗产品”两条线的核心能力,推动特钢材料生态圈和谐发展。在海外并购方面,把握收购时机,综合评估国外建立特钢生产基地的可行性,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拓宽公司的营销渠道和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天津钢管将通过经营管理,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实现经营能力、技术创新、员工素质、管理改革、产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新突破,竭力提升钢管行业竞争力和品牌价值,打赢年度扭亏为盈攻坚战。

  聚焦特钢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兴澄特钢封闭料场、烧结缓冲仓新建以及超低排放深度治理项目;大冶特钢焦化环保升级综合改造、特冶锻造二期和80兆瓦亚临界发电机组项目;青岛特钢铁路煤炭接卸输运和超低排放改造综合治理项目;铜陵特材80兆瓦亚临界机组和年产15万吨先进结构性新材料项目,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发挥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加快构建高标准“数智特钢”。

  以“协同共建”为重要抓手,推动制造模式、管控模式、商业模式转型,通过数智化新技术提升全面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打造示范产线推动协同制造。2022年力争将青岛特钢5#、6#高线完善建设成为特钢首个全球灯塔工厂;同时加快建成兴澄特钢炼铁智控中心、棒材炼轧智能产线和铜陵特材绿色焦化等示范线;积极推进大冶特钢数字化钢管、兴澄特钢智慧水系统等提质降本、绿色低碳项目;积极探索铁前协同制造中心,通过构建一体化平台,融合“铁、烧、焦、球”多维度数据,争创全球铁前示范线。

  二是构建“1+N”体系提升数据价值。持续深化公司综合分析体系打造经营大数据中心,统一业务规则,提升数据分析反应业务价值的精益管理水平,构建公司一体化的管理决策体系赋能管理决策。重点实施兴澄特钢、大冶特钢、青岛特钢的高炉和烧结、铜陵焦化、扬州球团等工业大数据建设,支撑企业现场生产管控、流程优化、质量提升。重点完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

  三是规划产业数字化实践新模式。整合上下游资源,深化“制造+服务”转型,加快特钢云商平台建设,布局管通天下、钢管超市,构建多方参与、高效协同、合作共赢的精细化大物流格局,逐步打造“店小二、路小二、金小二”,推动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创新开放式数字化商业新模式。

  5.发挥协同融合平台优势,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解放思想,打破壁垒,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整合协同资源、创新协同模式,凝聚发展合力,统一“优势互补、协同创效”的全局思维,持续深化“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主动融入公司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实现公司整体效益最大化。公司将创建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业务横向协同,做好销售、财务、科研、采购、铁前经济配矿、内部坯料供应、轧材代加工、内部协同对标等公司“经营生产大协同”具体工作,提高数据集成赋能管控的精准度,共同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钢铁市场的变化。

  全面推进“PCV”管控模式,将“价格市场化,成本明细化”的理念贯穿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帮助管理层实时掌控各企业、各产线的投入产出比,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运行效率,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做好内外贸协同补位和产线协同,因势而动,调整营销策略,在同质化产品的市场开发上要协同作战,提升市场话语权,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确保“三个不丢”,保障整体销售业绩的实现;建立科技核心竞争力体系标准,着力发挥原辅材料协同、工序协同、实验协同和攻关协同,在“三新”开发、“小巨人”品种研发、“卡脖子”技术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

  充分借助中信集团产融并举的独特平台优势,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生态圈协同,与同行以及产业链相关行业共建共享特钢产业生态圈,形成适度竞争、合理分工,协同下游战略用户,共同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经济波动风险

  2022年疫情变化仍然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扰动因素,奥密克戎毒株的暴发为经济恢复带来不确定性,明年全球修复态势或将得到巩固,主要经济体陆续进入加息周期。在此外部环境下,2022年我国经济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考验,预计全年我国经济增速或将放缓,上半年稳增长压力较大,基数效应影响下全年各季度增速或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

  对策:公司认为明年国家宏观经济将在“稳”的总基调下,进行深度结构优化,经济整体发展质量一定将得到提升。未来,公司也将坚定不移深耕特钢主业,围绕技术质量、品种规模、服务用户、降本增效、智慧制造、绿色生态等发展方向,不断做大产业规模,做强细分市场,同时以资本运营为契机,整合上下游资源,创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特钢企业集团。

  2.市场竞争风险

  在钢铁产能整体严重过剩的态势下,普钢企业纷纷转型向优特钢方向发展。据粗略统计,我国现有传统转炉、电炉+转炉等企业40余家,且不断有新企业进入,造成我国优特钢产能出现过剩情况,特别是一般用途的品种同质化竞争更为激烈。

  对策:不同于普钢或者同质化严重的大宗商品,特殊钢品种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公司能够根据下游需求变化来主动调整产能结构,以便更好地适应需求发展的方向,增强公司产品整体的盈利能力。另外,公司近几年保持投入高比例研发资本开支,较好的保持了开发新品种以及产品结构升级迭代的节奏,公司整体的竞争力大大增强。

  3.环保风险

  新《环保法》、新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法律深入推进,对企业环保监管力度和标准提高,监管和执法愈发严格,社会民众环保意识增强,对公司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特钢行业面临着较大的环保压力。

  对策:公司对各类环保风险进行充分辨识和分析,提前预判,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做好预防;实时掌握各项环保设备设施的运行状态,将环保管理与生产运行、设备管理等专业管理相融合,管好、用好、维护好环保设备设施,持续加强事中管控。公司将紧跟“清洁生产、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深入推进超低排放改造。

  4.政策风险

  从政策层面看,能耗双控政策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之一,2021年能耗双控政策对钢铁行业影响较大,短期来看政策约束仍然存在,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能耗双控政策执行层的理解进行了纠偏,并对短期矛盾的解决做了长效化安排,预计明年政策压力较今年将有所减弱,但对于黑色金属冶炼类高耗能制造业能耗管控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对策:公司加强内部管理,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能源管控能力。在公司绩效管理方面把能源管控纳入企业战略目标核心,分配到整个生产过程以及业务流程中去,让员工从理念上认识到重要性。在流程优化方面,公司深挖节能空间,优化能源配置和使用,提高能源整体利用效率。

  5.外贸出口风险

  2022年我国钢铁行业外贸出口韧性将延续至上半年,其后随着海外粗钢生产恢复,我国出口或将有所回落,并将呈现量价齐跌的趋势。同时,预计2022年国家货币宽松退潮,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我国钢铁的出口量。另外国际形势存在不确定性,汇率波动、贸易摩擦反复不断对钢铁行业出口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策: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公司与国际上大型的铁矿石供应商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规避铁矿石波动风险,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出口竞争力;在出口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上,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可研的投资力度,全力满足高端客户对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难度产品的需求。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星湖科技
  • 蓝海华腾
  • 三角防务
  • 百川股份
  • 四创电子
  • 湘潭电化
  • 蔚蓝生物
  • 合纵科技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