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通客车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3-28 21:23: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宇通客车600066)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21年客车行业7米及以上客车实现销售87,525辆,较2020年下降9.15%。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按照董事会批准的全年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和推进“十三五”和“五条主线”的战略规划要求,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全年累计实现客车销售41,828辆,同比提升0.17%;实现营业收入232.33亿元,同比提升7.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4亿元,同比提升18.95%。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为:2021年,随着海外客车市场新能源化的推进和需求恢复,公司海外出口业务有所增长;同时,公司职工住房项目交付给公司业绩带来一定贡献。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客车行业属于弱周期行业,行业总量不仅取决于居民出行总量和出行结构,也受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影响。在报告期内,受疫情反复、新能源补贴政策变化以及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等影响,国内大中型客车行业需求总量同比下降15.31%(数据来源: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在国内市场,公交市场已新能源化,受2015-2017年新能源公交的提前消费影响,自2018-2021年公交采购需求持续下滑。从发展趋势看,随着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出,预计2022年新能源公交将迎来增长。同时,随着“双碳”政策的推动,预计新能源客车逐渐进入公路客车领域,短期内主要用于团体租赁、短途客运等。

海外市场,2021年受益于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的普及和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刚性需求释放,整体行业需求有所恢复。预计未来部分国家政府基于重启经济、改善民生的需要,会加大出行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支持,且随着疫情常态化和出行管制放松,客运、团体及公交细分市场需求继续呈现复苏态势。同时,基于环保压力和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大新能源推广力度,新能源客车需求预计将快速增长,欧洲、拉美、东南亚等市场存在新能源批量订单机会。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业务基本情况

公司是一家集客车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可满足5米至18米不同长度的市场需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126个产品系列的完整产品链,主要用于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公交客运、团体通勤、校车、景区车、机场摆渡车、自动驾驶微循环车、客车专用车等各个细分市场。

(二)经营模式

公司的业务覆盖国内所有市县市场及全球主要的客车进口国家,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以订单模式提供标准化及定制化的产品。公司经营业绩主要取决于行业需求情况、产品竞争力、满足客户需求能力和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

近年来,公司正在从“制造型+销售产品”企业向“制造服务型+解决方案”进行转型。独创中国制造出口的“宇通模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由产品输出走向技术输出的典范。公司产品已批量销售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覆盖美洲、非洲、亚太、独联体、中东、欧洲等六大区域的发展布局,引领中国客车工业昂首走向全球。

(三)竞争优势

1、技术优势

公司紧跟低碳化、智能网联化、电动化、轻量化技术发展趋势,围绕安全、节能、舒适、环保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自动驾驶巴士小宇2.0和车联网数字化车队管理系统双双荣获2021年度“红点奖”(RedDotAward),高端智能网联公交“宇威”造型荣获中国外观设计金奖。人脸识别系统、悬架变阻尼系统、新一代客车网络通信、智能中央热管理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二代、新能源客车全方位碰撞防护系统、高强度座椅约束系统、校车智能防遗忘及快速逃生系统、电控液压主动转向系统、节油驾驶系统“蓝芯”三代、驾驶行为安全预警技术、车内空气环境智能管理系统、核心零部件预测性维护技术、动力电池氮气保护系统、整车控制器OTA(车辆远程升级)等在主销车型上实现了应用,提升了产品的技术领先性和市场竞争力;完成电子保险杠技术、电池系统远程诊断管理技术、电池预加热技术、电池热管理液流循环系统平台化整合技术、电池低位加液技术、电池余热回收技术、R410A低温热泵空调技术、电机系统安全技术、基于大数据和定时唤醒的电池智能均衡技术、商用车SiC(碳化硅)驱动控制技术、电机系统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研究)正向开发技术、燃料电池系统故障预警、健康度评估和氢系统全时域监控技术、热管理系统循环架构优化,完成燃料电池系统故障预警、健康度评估和氢系统全时域监控技术,继续保持核心技术领先优势。

2、产品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多款产品的开发和升级。

新能源产品方面,国内纯电公交和公路细分市场完成了新能源系统的全面技术升级,完成了10-18米宇威全系列纯电公交产品布局及12米新能源公路产品上市,并推出了6米全新造型微循环纯电公交产品,同时做好了2022年新能源产品的规划与开发,面向海外市场全系列布局并推广了8.9米、10.5米、12米、18米纯电公交产品。

智能网联产品方面,Robo-bus分别在郑州、广州、南京、长沙等地开展示范运行,覆盖城市公交、景区园区通勤、机场摆渡等场景,在郑州中原科技城率先建立覆盖“主干线-支线-微循环”智能出行系统,在广州“智慧抗疫”中向荔湾区封闭管理区无接触运送物资,在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开展国内首例无人驾驶巴士机坪内部载人测试;智能网联公交在郑州、广州实现常态化运营。

高端产品方面,T7完成品质提升和功能优化,推出星河版改装产品;海外高端公交完成U系列产品的规划布局,海外高端旅游完成欧洲12米纯电公路新产品开发上市,高端产品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大中型客车的产销量稳居行业第一,继续保持行业龙头地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能力

1、研发投入

报告期内,公司发生研发支出15.6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72%,在同行业中居于较高水平。2021年研发支出主要投向如下:

(1)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2)多场景燃料电池技术及“三电”技术研究与开发;

(3)T7高端商务车产品研发与升级完善;

(4)微循环公交产品研发与升级。

2、研发成果

公司紧跟电动化、智能网联化、低碳化、轻量化等技术发展趋势,围绕安全、节能、舒适、环保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多年来的自主研发和系统的技术创新,形成了相应的领先技术和产品优势。

公司新能源技术以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客车研发和产业化为主线,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的开发理念,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电驱动、电控、电池”的自主攻关为切入点,历经十余年技术攻关,在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及智能网联云平台技术、多场景燃料电池系统等方面取得多个重大突破。

(1)自动驾驶技术

针对复杂交通流下行为预测准确率低、障碍物识别分类准确性差、高算力计算平台难以符合车规级要求、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存在隐患等行业难题,公司采用产、学、研联合协同攻关模式,重点突破多任务深度学习网络感知技术、基于神经网络和数据驱动的新一代决策技术、计算平台一体化嵌入式设计、信息安全、预期功能安全、高精度动态地图与北斗卫星融合定位和故障诊断处理七项关键技术,持续提升客车自动驾驶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支持智能网联客车产品落地。

(2)车联网技术

公司基于5G/V2X(车用无线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围绕软件定义汽车发展趋势,构建覆盖“端-管-云”三大域的客车网联产品序列,致力于提升客车网联化能力和水平。终端方面,公司结合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演进方向,构建SOA(面向服务架构)软件平台,建立涵盖4G/5G通信的网联终端系列,覆盖新能源车、传统车、自动驾驶车的监控与应用。其中,4G终端深入网联应用场景,持续挖掘数据价值,形成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车辆标准配置;5G终端集5G通信、V2X通信、高精度定位、智能路由等能力于一体,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的互联互通,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多样化的网联需求。

云端方面,结合运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跨业务经营趋势,构建以SaaS(软件即服务)化应用商城、数据开放平台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开发能力,努力向客户提供更全面、更紧密联接的数字化产品,满足客户跨领域经营及车辆品牌多样化的全链条业务管理需求,赋能客户管好车、用好车;面向海外市场,构建新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扩展海外新能源车OTA升级能力,实现海外整车产品竞争力提升。

(3)智能网联云平台技术

公司根据“网联数据快速上云、软件服务快速交付”的建设思路,构建稳定、高效、低成本的云平台软件技术底座,夯实云平台在设备接入、计算、存储方面的核心技术能力和产品化交付能力。公司自主研发高性能车云通信网关,向下为海量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网联通信能力和多源异构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能力;持续完善业务中台、视频平台、监控平台等产品化功能,通过标准化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微服务技术,向上为智能网联SaaS应用提供灵活可靠的数据服务;基于研发运维一体化的现代软件交付理念,自主研发云平台工具链产品和运维交付系统,支撑公司智能网联业务的快速交付和稳定运行。

(4)多场景燃料电池系统

技术方面:面向客车复杂工况和多应用场景,公司开发了基于实际道路数据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燃料电池整车余热利用等技术,提升了动力系统的工况适应性和经济性;联合产业链优质供应商,开发了面向客车用的高适应性高效燃料电池系统和高集成度轻量化车载氢系统,大幅提高燃料电池系统输出功率、效率和氢瓶储氢密度;开发了氢系统全时域监控、基于大数据的故障预警、燃料电池系统健康度评估等技术,应用于燃料电池团体车等车型,提高整车安全性和可靠性。

试验能力建设方面:公司建设了燃料电池试验室,具备整车、动力系统和关键零部件三级测试能力,包括百千瓦级燃料电池系统测试平台、燃料电池专用空压机测试台、燃料电池专用DC/DC测试台、燃料电池环境舱测试系统、氢气阀类测试平台等,有效支撑了产品和技术研发。

(5)安全可靠电控系统

公司开发电子保险杠系统,实现了车辆碰撞事故检测及安全控制,能有效避免恶性事故发生或削弱事故影响;开发整车控制器OTA技术,满足了车辆软件快速迭代需求;建成整车及零部件EMC(电磁兼容)半电波暗室,提升了整车及电子类零部件研发验证效率;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驾驶行为分析与预警系统,提升了车辆运行安全性。

(6)电机系统

公司开发电机系统健康状态检测、输出功率偏差估算、低压双电源备份等安全技术并实现批量应用,提升了车辆安全性;开发了第三代集成控制器全系列产品并实现批量应用,控制器功率密度相比第二代集成控制器提升30%;完成客车SiC集成控制器和高速油冷电机预研开发,进一步提升电机系统功率密度,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7)动力电池集成与管理

公司联合供应商,开发了宇通动力电池安全防护技术(YutongEectricSafetyStandard,YESS),通过开发防碰撞结构、氮气保护系统、热-电多层防护、多支路液热系统、24小时全时域监控技术,最大程度遏制电池安全失效风险,实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多层级安全保护。

2021年完成电池热管理液流循环系统平台化整合,显著减少配置状态与管路复杂度;完成电池热管理低位加液技术开发与应用,大幅提升了维修保护的方便性。

开发了基于云平台大数据的电池安全寿命智能管理系统,进一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升电池安全性。通过开展电池系统电气匹配性研究,开发了全新短路主动保护装置,实现了电池系统全范围过电流保护,提升了整车安全性。基于大数据和定时唤醒的电池智能均衡技术,提升了电池的一致性。行业内率先开发了客车无线电池管理技术,消除电池系统内90%的低压线束,实现了电池系统无线管理。

(8)安全技术

公司率先提出了“安全五部曲(安全行驶、危险警示、干预控制、事故保护、救援逃生)”设计理念,研究并推广应用电子后视镜、危险预警2.0系统、车道居中控制系统、新能源客车全方位碰撞防护系统、智能防遗忘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其中车道居中控制系统可在60~100km/h车速下自主控制车辆沿车道中线行驶,大幅提升产品安全性。

(9)节能技术

利用整车能量流分析原理,基于人-车-路三要素,以智能化、网联化先进技术成果为手段,以节能驾驶辅助、车辆附件按需工作为理念,开展节能技术攻关,完成了发动机二代热管理系统、电控硅油热管理系统、蓝芯智能节油系统三代、动力匹配优化、整车低风阻、智能空调等关键节能技术的自主开发,已应用于客旅团、校车等全系列产品,相比2020年,总体实现整车油耗降低3%-5%。

(10)舒适技术

从振动与噪声、平顺与操纵稳定性、车内空气质量等三个方面开发了动力及传动系统振动控制技术、主动悬架系统、车内健康管理平台等多项新技术,其中车内健康管理平台可以实现8min车内空气换新、1h内PM2.5净化率99.8%、细菌净化率98%,为驾乘人员提供舒适健康的乘坐环境。

通过技术创新,公司实现了混合动力、插电式、纯电动、燃料电池共平台开发,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5-18米系列化新能源客车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位居行业第一,并加快“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三化融合发展规划落地和技术研发进度,在新能源技术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的情况下,持续推进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和相关项目落地实施。

3、研发人员

公司拥有行业一流的研发队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3,754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3.85%,其中博士34人,硕士674人。优秀的项目管理和评审团队,可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为客车创新技术研究、项目运行评价等提供指导和支持。

4、知识产权

截至2021年底,公司拥有有效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及软件著作权1,999件,其中发明专利485件,软件著作权222件,围绕新能源插电式、纯电动、燃料电池三大动力系统,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产品项目,在电控、电机、电池以及NVH、智能化等技术领域形成一系列知识产权组合。公司2012年获得中国外观设计金奖,2017年被评为“河南省知识产权领军企业”,同年“混合动力客车用集成式电机控制及充电装置”获得河南省首届专利奖特等奖,2018年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19年、2021年被评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知识产权优秀企业”,2021年再次荣获中国外观设计金奖。

5、标准法规

截至2021年底,公司共参与完成189项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其中168项已经发布。主持制定并发布的有国家标准GB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GB/T38778-2020《专用校车系列型谱》、GB/T38796-2020《汽车爆胎应急安全装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JT/T1026-2021《纯电动城市客车通用技术条件》和JT/T1390-2021《电动客车电动空气压缩机》;参与制定并发布的国家标准有GB/T14172-2021《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静侧倾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GB/T19754-2021《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GB/T40494-2021《机动车产品使用说明书》等;制定完成待发布的有《客车定型试验规程》《燃气汽车燃气系统的安装要求》《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方法及要求》《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等。

6、科研创新平台

公司拥有行业首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车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车辆信息技术分实验室”、“国家认可实验室CNAS”、“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7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同时拥有“河南省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客车安全控制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新能源客车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客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能网联客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客车技术开发国际联合实验室”等10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被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称号,被工信部及财政部联合授予“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被工信部授予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被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称号,是行业首家“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河南省省长质量奖、2020中国设计红星奖、2021年红点奖等。

7、对外合作

公司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客车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和开放的机制,建立了有效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科学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集成优势科技资源,为聚集创新人才及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创建了优良环境,提升了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截至2021年底,公司已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8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2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8项。

同时,公司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公共创新资源,如与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多个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全面的合作关系,为公司技术创新助力。

公司作为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利用自身优势,一方面持续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合作伙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和技术交流,协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行业内企业创新联盟,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依托上述资源,公司围绕客车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技术、主被动安全控制技术、轻量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研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了客车相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产业配套状况

公司是以客车生产为主业的制造型企业。传统客车产品主要零部件大部分采购自潍柴、玉柴、法士特、东风车桥、宝钢、福耀、瑞立等国内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以及Cummins(康明斯)、ZF(采埃孚)、Aison(艾里逊)、BOSCH(博世)、ContinentaAG(大陆)、Michein(米其林)、Schaeffer(舍弗勒)、SKF(斯凯孚)等国际汽车零部件公司。经过多年深入合作,公司已同大部分供应商形成了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公司在产业配套方面的竞争优势得到保障和持续提升。

在新能源客车关键零部件方面,整车控制系统由公司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动力电池系统、电机和集成式电机控制器均与行业综合实力排名前列的供应商联合开发,且与苏州汇川等行业领先企业形成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整合行业资源,研制出技术领先、有竞争力的零部件,支撑公司新能源客车的技术领先优势。

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方面,公司与文远知行等行业知名企业形成了深入合作关系。已量产的L3、L4级无人驾驶公交,已在郑州、广州、南京等多个城市落地运营,保证了公司在该领域软硬件产品的竞争力。2021年,面对国内外疫情、全球芯片荒、限电、极端天气等外部影响,公司的供应链仍有效支撑了公司整车正常生产和交付,体现出公司供应链稳定的保障能力。后续,公司将持续优化供应商结构,重点发展及提升与车联网、智能驾驶等新兴行业优秀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公司供应链的未来竞争力。

(三)销售渠道

1、国内市场

国内销售由直销和经销相结合,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2021年,国内销售按照区域共划分为十余个经营大区,实现对全国所有市县的深层有效覆盖。另外,全国共有合约经销商约200家,覆盖所有省份及重点城市,2021年度国内经销商占公司整体销量比重约为4.32%,销售额比重约为3.34%。公司持续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对线上、线下营销渠道进行深度优化整合,开发建设了网上商城、直播、小店等互联网电商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购车服务;2021年全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整车销售5,464台,形成了适用于公司自身业务发展的精准营销模式,并取得较好效果。

公司不断拓展、优化服务网络,相继在郑州、兰州、广州、济南、长沙、西安、长春、上海、乌鲁木齐、成都、武汉、南宁、沈阳独资建立了13家4S中心站,并通过2,000余家特约服务网点及200余家配件经销商,形成以自建站为中心的多元化服务网络,持续缩短服务半径。公司持续进行服务模式创新和服务专业化提升,结合客车各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和客户运营需求,不断探索并完善各细分市场产品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同时针对客车后市场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搭建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开发并推出服务产品解决方案,涵盖延保、保养、加改装、服务全包等产品,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便捷、高效的售后服务体验,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2、海外市场

公司在海外市场采取直销、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目前海外销售和服务网络已实现在全球目标市场的布局,通过70余家子公司、办事处、经销合作伙伴以及派驻直销队伍等多种渠道模式,覆盖美洲、非洲、亚太、独联体、中东、欧洲六大区域,并在埃塞俄比亚、马来西亚、埃及、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通过KD组装方式进行本土化合作,实现由产品输出走向“技术输出和品牌授权”的创新业务模式。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出口各类客车超过80,000辆,产品远销至哈萨克斯坦、智利、秘鲁、巴基斯坦、菲律宾、缅甸、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加纳、尼日利亚、科威特、卡塔尔、沙特、英国、挪威、丹麦等全球主要客车需求国家与地区。在主要目标市场,公司已成为主流客车供应商之一。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公司已在中东、拉美、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的主要市场形成批量订单销售。报告期内,公司在船运资源紧张、海运费上涨等不利条件下,保证了卡塔尔大批量订单顺利交付,并提供了全面的服务保障。

公司致力于完善服务和配件供应体系,形成了以我为主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公司直服、客户授权自服务站、第三方授权服务站等方式满足不同市场和客户的服务需求,以持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海外市场拥有240余家授权服务站或服务公司,330余个授权服务网点,覆盖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服务半径150公里。公司在巴拿马、墨西哥、哥伦比亚、阿联酋、卡塔尔、澳大利亚、法国等建立区域性配件中心库,并授权80余家配件经销商,为终端用户提供快捷有效的配件供应。由190余名客户服务工程师组成的一线服务团队常驻海外市场,开展客户需求识别、技术培训、车辆问题解决等工作,以保障产品的良好运营。同时公司依托联合服务协议,与Cummins(康明斯)、ZF(采埃孚)、Aison(艾利逊)等多家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持续深化合作、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共同为海外客户提供及时的配件保障和全面优质的服务。

(四)公司荣誉

2021年,公司荣登《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财富》中国500强。自动驾驶巴士“小宇2.0”和“车联网数字化车队管理系统”,一年之内两次荣获世界工业设计大奖德国“红点奖”。

报告期内,公司相继荣获2020中国标杆智能工厂、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并以优质的服务和强劲的产品力荣获CTEAS售后服务体系完善程度认证证书(七星级(卓越)),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2.33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4亿元,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7.16亿元。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产业环境

国内市场

客车主要服务于公共道路的中短途出行需求,可进一步细分为公路客运、公交客运、旅游客运、校车、团体通勤等细分市场。

(1)公路客运是我国主要的客运交通方式之一,受新冠疫情及高铁、私家车等替代出行方式的影响,2021年需求继续下滑。中长期来看,预计未来需求将逐步止跌并趋于稳定。

(2)公交客运是城市内部道路主要的客运交通方式之一,通常采取以政府补贴为主的运营模式,目前已成为大中型客车行业占比最大的细分市场。受新能源政策、双碳、需求升级综合影响,公交市场整体需求趋于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更加注重环保、节能、安全、舒适、便捷等客户体验。

(3)旅游客运是大众旅游出行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2021年上半年受旅游复苏、国六排放切换和国三淘汰等因素影响,旅游需求增长较为明显;下半年受国内多点散发疫情影响,旅游需求受到抑制,但2021年全年旅游客运市场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中长期看,预计旅游客运市场需求呈现增长趋势。

(4)校车是学生通勤的专用车辆,与公交一样具备一定的道路优先权,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欢迎。2011年-2013年校车市场快速爆发阶段所采购的车辆会逐步进入更新周期,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生出行安全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城区开始多校划片等因素驱动,校车市场需求预计将逐渐得到释放。

海外市场

公司大多数目标市场国家具有一定的经济和资源基础,国民经济从长期看都处于稳定发展或较快发展的阶段,总体上对客车需求呈稳定增长态势。同时,受环境保护要求、国际形象提升以及新能源车辆经济性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目标市场对新能源的需求也将持续提升。但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一定挑战,可能会对海外客车市场需求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竞争格局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客车产业的发展,行业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企业抓住了新能源产业机会获得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产品智能网联化发展的挑战。客车行业传统业务场景需求总量趋于稳定;以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为代表的新兴业务场景,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3、行业格局

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21年行业大中型客车总销量87,525辆,销量前5名企业合计市场占有率为78.8%,比2020年增加2.4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依靠产品、服务及品牌等综合竞争力,整体上利于领先企业,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公司2021年大中型客车总销量33,467辆,行业排名第一,龙头地位稳固。

4、公司本年度市场表现

公司产品主要覆盖大中型客车市场,公司大中型客车总体市场占有率38.20%,同比提升2.91个百分点;其中,座位车市场占有率为49.49%,提升0.98个百分点;公交车市场占有率为23.91%,下降1.36个百分点;校车市场占有率为68.86%,提升6.99个百分点。公司大型车市场占有率为33.58%,提升3.52个百分点;中型车市场占有率为44.06%,提升1.61个百分点。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继续围绕“成为全球领先的客车及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愿景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规模和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做好“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国际化”,做深做透国内、海外、专用车三个“目标市场”,推动多项战略举措高标准落地,支撑企业完成管理转型和品牌影响力的双提升,为客户、股东、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大价值。

(三)经营计划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复苏动力不足的经济形势,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为232.33亿元。受国内外新冠疫情反复的影响,各地人员流动受限,人员出行需求减少,导致城市公交客运量、中短途客运量、旅游客运量继续下降,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未实现年初制定的247.77亿元的营业收入计划。

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考虑疫情影响,公司收入计划为256.17亿元,成本计划为201.47亿元,费用计划为43.78亿元。为确保公司稳定健康发展,公司还需继续对公司工厂及设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在建项目2022年预计合同额3.66亿元,新增项目预计合同额13.34亿元。

需投资者特别注意的是,公司收入、成本、费用计划为公司2022年的经营目标,并不构成对公司业绩的承诺,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客运市场继续受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私家车的影响,市场需求存在进一步萎缩的风险。

应对措施:一是深度理解客户需求,开发适合和引领客户运营需求的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二是协助长期合作客户进行转型,从城际客运向旅游客运、景区班线、城乡公交、通勤班车租赁服务等领域转型;三是积极占领细分市场,如高端商务车、机场摆渡车等。

2、校车市场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双减”政策下国家进一步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自购车辆需求存在下滑风险。

应对措施:一方面,强化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利用品牌、渠道、服务等优势,进一步提升占有率;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推动更多区域学生上下学通勤的社会化服务、政府购买校车服务等,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

3、新冠疫情可能会对客车销售业务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新冠疫情当前仍在反复,公众的正常生活和出行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公共交通及旅游市场的需求;持续两年的疫情,可能会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支付能力产生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内部设立了疫情防控组织,确保疫情期间公司对经营管理、运营节奏的控制和把握;同时将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业务有序开展。

4、人民币升值可能对客车出口的价格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第一,开展海外业务鼓励使用人民币结算,减少美元、小币种结算比例;第二,通过锁汇等管理手段,做好外汇风险管理;第三,通过持续提升产品、服务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树立品牌口碑,提升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5、船运资源紧张、海运费上涨等因素会对客车出口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策略:第一,结合销售情况和车辆发运计划等统筹管理,提前协调船运公司资源,确保车辆顺利发运;第二,销售过程中及时与客户做好沟通和疏导,降低公司因海运费上涨产生的额外损失。

6、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公司采购成本造成压力。

应对策略:第一,预判大宗材料未来走势,联合供应商提前备货,降低材料成本上涨压力;第二,持续推进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工作,联合供应商进行成本优化,提升成本竞争力。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正丹股份
  • 川宁生物
  • 百川股份
  • 蔚蓝生物
  • 鲁抗医药
  • 宝丽迪
  • 金丹科技
  • 凯发电气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