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3-30 19:11:10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铁建601186)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本集团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启“十四五”新征程的关键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本集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资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工作方针,落实“守正、革新、提质、做实”工作要求,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平稳增长和“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市场经营培优拓新

2021年,中国铁建健全完善区域经营、城市经营机制,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优势;加强高端经营与内外部协同,做实做细做深属地经营、滚动经营;健全完善经营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经营质量;加强“专精特新”经营,优化调整“两新”布局,培育增长新动能。经营规模再创历史最好成绩,全年新签合同额28,196.51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3.10%,同比增长10.39%。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25,623.51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0.87%,同比增长10.38%;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2,573.00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13%,同比增长10.52%。截至2021年末,本集团未完合同额48,548.981亿元,同比增长12.41%。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38,971.975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0.27%;海外业务未完合同额9,577.006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9.73%。

报告期内,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24,105.04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5.49%,同比增长8.54%。其中,铁路工程新签合同额3,764.713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5.62%,同比增长30.17%;公路工程新签合同额2,730.364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1.33%,同比增长4.14%;房建工程新签合同额9,736.474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40.39%,同比增长13.41%;城市轨道工程新签合同额1,696.438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7.04%,同比下降13.73%;市政工程新签合同额4,309.200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7.88%,同比下降6.30%;水利电力工程新签合同额605.939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2.51%,同比下降1.37%;机场码头及航道工程新签合同额197.967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0.82%,同比下降34.10%。铁路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受益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启动,本集团充分发挥行业竞争优势,确保了获取订单最大化;机场码头及航道工程总体占比较小,新签合同额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属于正常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非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4,091.47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4.51%,同比增长22.67%。其中:勘察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265.554亿元,同比增长17.74%;工业制造新签合同额340.837亿元,同比下降1.24%;物资物流新签合同额1,819.496亿元,同比增长51.12%;房地产新签合同额1,432.245亿元,同比增长13.20%。勘察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高度重视勘察设计咨询产业的引领支撑地位,明确了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增加资源配置、明确经营责任,以高质量、新理念“铁建方案”开拓市场,激发了经营活力;物资物流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本集团强化集采力度,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物资物流业务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二)生产运营扩能增效

2021年,中国铁建实现营业收入10,200.102亿元,同比增长12.05%,首次迈上万亿大关;实现利润总额351.514亿元,同比增长11.63%;实现净利润293.152亿元,同比增长14.03%。报告期,本集团以赋能、聚力、增效为努力方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三级公司建设,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推行项目群管理、“五优”分供商建设等改革举措;加快推进智慧建造,出台智慧工地建设指导意见,完成选树10个标杆项目、建设100个重点项目任务;强化责任成本管理和分包管理,推动物资设备集约化管控,提升工程项目综合收益水平;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落实“三保一降”责任,加强重难点项目督导,拉林铁路、连徐高速铁路、广州地铁18号线、中老铁路、莫斯科地铁、拉伊铁路等境内外重点工程建成通车或投入运营;新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7项、鲁班奖7项。

(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

中国铁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在真落实上下功夫、在真效果上得求证、在可持续上做完善”,改革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制定了加强子企业董事会建设、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完善董事会授权管理等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董事会职权有效落实。二是在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上取得突破。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十四五”规划,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确立“8+N”产业结构,加快布局绿色环保、城市运营等领域,加大新技术研发,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担当现代产业链链长。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大型地下工程装备、智慧建造等工作取得有效进展。三是在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上取得突破。全面推动各级子企业实施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四是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坚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则,引导二、三级企业采用分拆上市、股权转让等方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铁建重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指导混合所有制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差异化管控模式。

(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中国铁建坚持科技赋能,加快破解“卡脖子”难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序推进,5项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实现示范应用目标,圆满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地下空间安全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功申报“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设计共性关键技术”等3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标“超级高铁”试验线建设任务;首批认定的7家中国铁建工程实验室(研发中心)运行状况良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基层小改小革小创新成果丰硕;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台千吨架桥一体机——“昆仑号”入选“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在2021年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铁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创历史最高记录;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的中国专利奖评选中,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6项;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1项;获得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二等奖1项。2021年,中国铁建新增授权专利6,638件,其中发明专利723件。

(五)产业发展蓄势升级

2021年,中国铁建坚持多元协同发展,构建形成“8+N”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承包板块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房建、市政业务规模和效益占比大幅提升,矿山开采、装配式建筑业务得到快速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板块主业引领优势增强,新兴业务领域持续扩大,多元发展成效明显。投资运营快速发展,投资驱动与资产运营能力显著提升。房地产开发业务逆势增长,全年实现销售金额1,432亿元,实现销售面积990.58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3.20%、14.45%。工业制造板块聚焦高端装备、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环保建材持续发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物资物流规范化、集约化、协同化水平持续上升,云采平台正式上线,集采工作打开新局面。绿色环保业务拓展至污水治理、土壤修复、光伏等多个细分领域,落地实施张贵庄污水处理厂、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项目。产业金融服务主业多点发力,以融促产成果显著。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一)工程承包

2021年,我国工程承包业务发展规模增速放缓,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此外,国家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以及城镇老旧小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工程承包业务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机遇期。

(二)规划设计咨询

2021年,规划设计咨询业务所处的国内铁路、公路、城轨、市政和港口、机场、电力等领域的市场保持平稳增长,乡村建设、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绿色环保、污染治理等新兴市场领域也迎来快速发展。同时,伴随工程设计资质改革持续推进,取得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设计院,开始具备跨行业发展能力。此外,在国家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背景下,有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培育一体化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体系。

(三)投资运营

截至2021年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中,项目总投资额已达到17.55万亿元,其中交通和市政工程领域项目投资额占比超过60%,随着PPP政策持续利好,交通、市政投资运营空间广阔。本集团立足传统基建、房建市场,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承担更多运营功能,向城市综合服务商转型。

(四)房地产开发

2021年,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政策调控进一步深化,“三道红线”融资管控、集中供地等政策相继发力,多方面稳定供需两端市场预期,房地产行业竞争逐渐向“品质为王”转型。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房地产行业呈现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态势,全年房地产市场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7,602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住宅投资111,173亿元,同比增长6.4%;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1,5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5%;土地成交价款17,756亿元,增长2.8%;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1.1%,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1.2%,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2.6%。商品房销售额181,930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5.3%,办公楼销售额下降6.9%,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2.0%。

(五)工业制造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放缓,传统通用工程机械受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黄金机遇期,智能制造发展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我国核心装备供给能力稳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六)物资物流

我国物资物流产业已步入物流体系关键成形期。本集团将依托内部物资集采、物流运输所形成的资源渠道优势,加大对外经营创效力度,进一步完善两级集采体系,提升集采集中度,降低采购成本,扩展集采品类,提高一级集采比重;推动物流业务快速发展,业务规模和占比明显提升,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打造建筑业智慧供应生态圈。

(七)绿色环保

2021年,我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本集团紧抓“双碳”机遇,以“生态+”为核心,结合EOD模式,瞄准重点项目,用好绿色金融,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并购,不断提升技术、补齐短板,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八)产业金融

2021年以来,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严监管、细监管进一步常态化,国资委对央企产业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持续出台。本集团加强以融促产,规范产融结合形式,推动产融联动和金融服务一体化,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产业发展的作用,实现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本价值最大化。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工程承包业务

工程承包业务是本集团核心及传统业务,业务种类覆盖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市政、桥梁、隧道、机场码头建设等多个领域。工程承包业务经营模式主要采用施工合同模式和融资合同模式。

(二)规划设计咨询业务

本集团规划设计咨询业务主要由4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大型设计院和相关工程局所属设计院组成,业务覆盖范围包括提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磁悬浮、水运、水电和机场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不断向智能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规划设计咨询业务的基本经营模式是通过市场竞争,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及相关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业务优势,运作设计总承包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

(三)投资运营业务

投资运营是本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创效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业务。通过PPP、BOT、股权类投资等多种模式,在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片区综合开发、市政、铁路、环境治理等领域投资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已构建形成“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并打造“铁建高速”等系列运营品牌,逐步实现由传统建筑承包商向投资建设运营商的转型升级。投资运营业务的经营模式包含投资拉动和运营两部分,其中投资拉动为公司通过项目投资所带动的工程承包收益;运营业务为公司通过投资建设方式获取基础设施的特许经营权,通过提供运营管理服务获取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或按照相关标准向使用者收取费用等方式获取的经营收益。公司运营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市政道路、产业园区、地下管廊等类型。

(四)房地产开发业务

本集团是国资委明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现阶段主要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核心城市群,加大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海峡西岸、长株潭、武汉、成渝等新兴城市群和国家级新区的项目拓展力度。区域布局坚持以一、二线城市为重点,部分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三、四线城市为补充的发展思路。本集团房地产业务采取“以住宅开发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经营模式,严格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做强传统住宅开发业务的同时,围绕城市升级、城市运营,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质量。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强化业务风险管控意识,密切关注政策及市场形势变化,控风险,调节奏;加速销售回款、去化库存,确保现金流安全;量入为出,优化城市布局;充分发挥央企在行业调整期的资源、协同等优势,在新业务领域进行拓展,确保业务保持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五)工业制造业务

本集团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材料和专业设备制造服务提供商。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制造板块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生产、混凝土PC构件生产三大业务体系。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大型养路机械、地下施工设备、轨道施工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起重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压实设备、混凝土制品、桥梁钢结构、道岔及弹条扣件及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导线和零部件等。本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经营协同、产业协同,构建多个产业一体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补齐企业短板产业,在桥梁钢结构制造安装技术领域迈上了新台阶,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物资物流业务

本集团将物资物流作为助力主业、协同服务、降本增效的重要业务,拥有遍布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的区域性经营网点、133万平米的物流场地、4万余延长米铁路专用线、32,550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通过完善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区域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本集团根据物资物流业务内外部两个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内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业务发展的基础性市场,坚持“保供应、保质量、降成本、提价值”的原则,集中内部需求,实现以量换价,提高优质资源获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外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业务发展的拓展性市场,坚持“优化布局、集聚资源、开拓市场、增强盈利、提升品牌”的原则,强化上下游延伸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获取价值回报。

(七)绿色环保业务

本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根据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目标,聚焦流域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土地修复、抽水蓄能、海上风电、光伏等细分领域的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助力绿色环保业务逐步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绿色环保业务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项目产生工程承包收益。

(八)产业金融业务

本集团产业金融业务遵循服务主业开展业务的原则,围绕“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一核心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产业运营、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功能,积极构建保险资源集中管理平台、金融租赁服务平台、产业链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平台、产业基金管理平台等金融专业平台。产业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科技、产业基金等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业务融合与联动优势,打造“融、投、贷、保、租”一体化的产业金融闭环生态体系,实现“全系统、全科目、全场景、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水平优势明显。

中国铁建在高速、高原、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确立了行业领导地位,地下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涌现,由中国铁建研发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台千吨架桥一体机——“昆仑号”入选“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本集团牵头承担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42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1项。科研工作进展顺利,成果转化效果显著。

(二)行业地位持续领先。

本集团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设产业集团,连续多年位居ENR“全球250家最大承包商”前三位,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2位,“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12位。本集团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经营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世界138个国家和地区。

(三)产业链布局完整齐备。

本集团完成了沿建筑业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新兴产业,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房建、市政等众多领域具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承包商向以承包商为主,投资商、发展商、运营商并重转型,能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铁建模式”和“铁建方案”。

(四)管理体系不断优化。

本集团将优化组织管理架构与“两非”剥离、提质增效等工作相结合,严格控制新设法人企业,大力压减能力弱、与主业协同效应不强的子企业。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不断调整优化总部机构设置,构建了职责明确、管控有力、运转畅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客户基础长期稳固。

本集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为公司拓展多元业务,在更多领域输出“铁建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

(六)品牌信誉国际知名。

本集团拥有70余年辉煌历程,设计、建设了我国50%以上的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40%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约30%的高等级以上公路,制定了中国高速铁路50%以上的建设标准,承建了1,000多项海外工程,多次刷新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单笔合同额最高纪录,赢得了较高的企业信誉,打造了CRCC和CCECC两个国际知名品牌。

(七)铁道兵文化历久弥新。

本集团继承和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铁道兵精神,全面开展企业文化与品牌提升工作,构建了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体系和品牌体系,赋予了中国铁建文化新的内涵,为企业改革发展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蕴。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1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200.102亿元,同比增长12.05%;实现净利润293.152亿元,同比增长14.03%;全年新签合同额28,196.516亿元,同比增长10.39%。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地、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之年,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筑业有望迎来复苏窗口期。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政治博弈加剧、宏观形势变数加大,新冠疫情仍然是世界经济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复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中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浩荡前行。我国将继续坚持多边主义、以高水平的开放促进高质量的发展,持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从行业环境看:虽然国内铁路、城轨、公路投资增速放缓,但综合交通和“大交通”枢纽规划投资仍处于高位,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提速,大城市空间转换需求依然旺盛;房地产调控从“抑需求”转向“稳供给”,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建设提速;双碳经济、环保经济、数字经济等催生的新基建成为国家优化投资结构的重点支持方向。随着基建补短板、交通强国、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快实施,建筑行业仍然蕴含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2年,中国铁建将准确、完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稳增长、提质效、促创新、强管控、防风险,加快建设最值得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1年8月30日,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六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十四五”发展战略与规划的议案》,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发展战略。

“十四五”时期,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聚焦主责主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布局结构,健全治理体系,防范重大风险,提升党建质量,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公司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系统观念、聚焦高质量发展、实现共享发展。

“十四五”时期,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是:建筑为本、相关多元、价值引领、品质卓越,发展成为最可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

——“建筑为本”是发展的立足点。坚持以建筑业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抓牢用好国内外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布局国内、国外建筑市场,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关多元”是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多元化发展,打造新的产业格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多领域主动作为、寻求突破。积极拓展与建筑产业链相关联、与主业发展相协同、与企业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领域,加快培育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契合市场未来需求、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功能科学、协同高效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价值引领”是发展的关键点。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价值导向。坚决贯彻“创新、协同、安全、共享、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破除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式发展观念,将“是否有利于提高质量、是否有利于创造效益”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按照价值管理、价值创造、价值挖掘、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原则,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品质卓越”是发展的落脚点。坚持立足本质属性,全方位打造“品质铁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铁道兵“红色基因”,打造“最讲政治、最强使命、最有担当、最能奉献”的品质卓越中央企业;更好地服务国内外市场和客户,打造“创新型、科技型、管理型、国际化”的品质卓越建设集团;更好地回馈广大股东和社会,打造“资产优良、业绩优秀、资源优质、管理先进”的品质卓越公众公司。

“十四五”期间,本集团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推动集约化发展、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大力发展专业化运营、积极瞄准数字化转型、坚定深耕国际化经营、深入推进一体化协同,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经营计划

1、报告期经营计划说明

2021年,本集团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工作方针,落实“守正、革新、提质、做实”工作要求,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优势,健全完善区域经营、城市经营机制,加强高端经营与内外部协同,做实做细做深属地经营、滚动经营,全面加强“专精特新”经营,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圆满完成了各项经营目标。

2、2022年度经营计划

本集团2022年度经营计划为:新签合同额28,760亿元,营业收入10,850亿元,成本费用及税金10,389.301亿元。为实现经营目标,本集团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巩固传统业务优势、加快拓展新兴产业和新兴业务、优化订单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培育增长新动能;保持新签规模总体稳定、提高落地率,确保经营质量;持续优化经营布局、理顺经营关系、夯实经营基础,提高经营效率。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3、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需求

为实现2022年度经营目标,满足公司各业务发展需要,公司将主要通过自有资金、增发新股、银行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发行债券等方式来保证新年度经营的资金需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通过组织开展年度重大风险评估,在近两年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无重大变化的情形下,认定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分别为经营合规风险、投资风险、安全风险、疫情防控风险和债务风险。

1、经营合规风险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类合规管理标准规范、指引政策的出台以及合规管理法律环境的不断完善,国外新国际经贸规则的不断形成,外部监管日趋严格,企业面临的经营合规风险愈发突显。

集团将进行全级次、全领域、全方位排查,全面分析合规制度与本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及时梳理和发现不足,研究和落实整改措施,促进合规管理制度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深度融合。持续开展合规审查工作,坚决杜绝违规行为,切实防控合规风险。境外合规管理从市场准入管理、政策标准分析、合规风险评估、在建项目管控、佣金和腐败风险防范等方面入手,梳理风险因素,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加大海外人才培养,提升海外业务管理能力,加强海外业务全流程管理,全面强化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合规管理,做到风险心中有数、风险响应及时、风险应对有效。

2、投资风险

本集团投资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PPP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政策影响明显等特点。在国际宏观环境、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管理不断规范、金融监管趋严、债务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每个环节都可能会使本集团面临一定风险,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为有效防控投资风险,本集团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分析研究,坚持战略目标引领,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不断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标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论证和决策流程,做好投资成本控制,强化投资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预案和化解措施,最大限度控制投资风险。

3、安全风险

本集团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受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链条长等影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隐患和薄弱环节。如果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监管压力层层衰减,终端责任落实不力,甚至出现违规违章、冒险蛮干现象,都可能会给本集团带来风险。本集团将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体制和机制建设,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基层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落实“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信息化赋能”,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严肃事故处理,促进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4、疫情防控风险

目前,传染性更强的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在全球广泛流行,一些国家和地区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快速增长,国内本土聚集性疫情仍有发生,由于病毒变异株传播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症状不典型,传播过程更为隐匿,发生本土疫情风险大幅提高。若疫情防控责任未落实,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或员工个人防护不到位,将对本集团正常生产经营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本集团将时刻关注并研判疫情形势变化,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领导和工作机制,做好疫情防控各项保障工作。科学合理强化疫情防控措施,更加注重宣传引导,增强员工自我防护意识。在境外疫情防控方面,坚持不发生聚集性疫情、不发生因疫情死亡病例、不发生群体性事件底线,强化责任落实,增加医疗保障,高度关注疫情情况并强化驻外项目疫情防控措施,切实保障员工生命健康。

5、债务风险

当前,国家金融严监管成为常态,资金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个别行业和大型国企、民企债务爆雷时有发生,本集团债务风险管控和资金链安全保障工作面临更严峻挑战,若管控不当,将对本集团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本集团将全面加强各级子企业债务风险识别和管控,清醒认识当前债务风险监管形势和内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平衡好融资需求与偿债能力,严禁超越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举债新上项目,有效识别和稳妥有序压控隐性债务,持续加强权益融资管控,杜绝违规对外担保增信、超股权比例担保、违规对外拆借资金和超股权比例提供股东借款等违规情况发生,关注存量债务风险突出的重点企业,坚决管住资金链风险,确保流动性安全,同时防止风险化解过程中产生的次生风险,切实有效防范、稳妥化解债务风险,坚决避免出现重大债务风险和发生重大违约事件。

本集团将牢牢坚守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思维,遵循“提前预见、提前发现、提前管控”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风险信息收集、评估、监测、防控机制建设,持续强化对风险特别是重大风险的辨识、评估、预警及过程管控。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晓程科技
  • 新研股份
  • 南京化纤
  • 雷曼光电
  • 五方光电
  • 荣盛发展
  • 炼石航空
  • 沃格光电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