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电气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3-30 21:14: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东方电气600875)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发展态势良好

2021年,公司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以赴谋增长、促转型、控风险,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跑出了“加速度”。实现营业总收入478.19亿元,较上年增长28.2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89亿元,同比增长22.9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2%,比上年同期增加1.01个百分点。

(二)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公司紧扣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主动对接落实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结构构建需要,大力推进市场开拓。2021年,公司实现新增订单563.92亿元,同比增长14.15%。新增生效订单中,清洁高效能源装备占25.81%,可再生能源装备占29.40%,工程与贸易占13.46%,现代制造服务业占12.78%,新兴成长产业占18.55%。截至2021年末,公司在手订单816亿元人民币。

(三)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

公司坚持创新第一动力。2021年公司研发经费投入27.2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5.82%,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奖励29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突出。单机容量全球最大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创精品工程,首批机组性能优异、运行稳定;国内最高水头长龙山抽水蓄能机组投入商运,各项参数表现优异。自主研发核电设备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投入商运后始终安全稳定、性能可靠;亚洲地区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13MW风电机组于2022年2月22日顺利下线;白鹤滩水电机组、50MW重型燃气轮机、10MW海上风电入选国务院国资委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案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到持续强化,联合国内70余家企业成立先进电力装备等4个创新联合体。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持续优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制定科技创新揭榜挂帅管理规定,持续推动协同开放创新,促进研发资源共享。

(四)转型升级助推产业发展

聚焦新发展理念,紧扣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主动对接落实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需要,围绕新产业300832)发展进行系列战略研究,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形成。2021年风电产业营业收入占比提升至26.4%、新生效合同占比提升至23.1%,煤电产业营业收入、新生效合同占比均降至20%以下,“零碳”发电装备占装备制造板块比重超过60%。

(五)深化改革纵深推进

全面落实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完善,实现全级次子企业董(监)事会应建尽建及外部董事占多数,落实12家子企业董事会的经理层选聘(解聘)权、经理层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权等重要职权,子企业董事会建设规范性进一步提升,作用发挥更加充分。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全级次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中长期激励广度和力度,东方电机等7家企业实施骨干职工项目收益分红、超额利润分享等8项中长期激励计划,实现各类中长期激励方式“应推尽推”,干部职工干事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六)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战略引领和战略管控能力持续强化。组建战略咨询委员会,强化战略研究能力建设,建成公司专业化战略研究体系,为强化战略引领提供有效支撑。精益管理取得良好成效。组织实施精益改善项目128个,有力推动公司生产经营痛点和瓶颈问题的解决,不断提高精益管理效能。东方风电推进实施全价值链成本管理,全年降本成效显著。

(七)风险防控切实有效

系统整合风险、合规及内控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内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覆盖全公司的风险预警体系,强化审计监督,形成嵌入业务流程的风险、合规、内控机制,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全年未新增重大风险事件。全年重大质量事故、重大质量管理问题、客户重大质量投诉均为0。在中电联评选的年度火电机组可靠性总体排名中,公司位列国内第一。全年较大生产安全事故、较大火灾事故、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均为0。

(八)上市公司运作合规高效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落实上市公司治理要求,及时修订“三重一大”决策管理制度,推动治理主体协调运作。遵循法规制度高质量做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2021年,完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227项,连续7年获得上交所信息披露工作A级评价;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发布ESG报告,第三方评级位于电气设备行业前列;与投资者保持良好沟通,定期组织投资者交流活动,传递公司价值。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本公司属于能源装备行业,主要聚焦为能源生产及利用提供相应装备及相关服务,与能源发展联系紧密。

本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发电设备研究开发制造基地和电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业之一,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名列世界前茅,发电设备及服务业务遍及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在发电设备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当前,绿色低碳已成全球能源转型发展趋势,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了能源结构转型步伐。在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电力结构调整加速。煤电比重持续下降,从基础性电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水电从以电量供应为主逐渐转变为清洁电量和容量双支撑;核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气电调峰属性增强;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成为电力增长主体。

2021年,世界经济在疫情中不均衡复苏,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本公司作为能源装备领域的重要企业,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能源结构调整大趋势,围绕“双碳”目标,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营业绩实现较好增长。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本公司为全球能源运营商及其他用户提供各类能源、环保、化工等产品及系统成套、贸易、金融、物流等服务,主要业务在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是开发、设计、制造、销售先进的风电、太阳能、水电、核电、气电、火电等清洁高效能源电力成套设备,以及向全球能源运营商提供工程承包及服务等。

公司拥有完整的能源装备研制体系,火电产品100万千瓦等级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等多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水电产品总体水平位居国内前列,贯流式、混流式等水电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抽水蓄能机组研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13兆瓦等级海上风电机组处于亚洲领先水平。公司形成了氢获取、氢储存、氢加注、氢使用的氢能一体化方案,推动了国内首套100kW氢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示范应用,已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膜电极、高功率密度电堆及测试设备,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产品体系,掌握了产品批量生产、检测、质量控制及售后服务能力,搭载东方电气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百辆氢燃料公交车运营累计近1000万公里,各项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研制完成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国家示范项目空气透平,已推进建设国内首个新型二氧化碳储能验证项目。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发电设备研究开发制造基地和电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业之一,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能力强、技术行业领先

公司坚持战略引领,坚持自主创新,建立了面向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研发的顶层研发机构,与分布于各地区的产品开发机构共同形成了“多层互动、内外统筹”的科技创新体系。2021年公司研发经费投入27.2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5.82%。2021年度获得授权专利401件(其中发明专利86件),截至2021年底公司拥有有效专利3045件(其中发明专利1106件)。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国内最高水头长龙山抽水蓄能机组投入商运,各项参数表现优异;首台自主知识产权F级50MW重型燃机获得示范项目订单;风电产品创造单机容量海上最大、单机容量陆上最大、装机海拔最高三个纪录,13MW海上风电机组正式下线,10MW海上风电机组实现批量交付和投产,7MW海上风电批量并网运行,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公司提供空气透平机组的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成功并网,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目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2.产业结构完善、有效推进转型升级

公司构建了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气电、火电“六电并举”,以及节能环保、工程与国际贸易、现代制造服务、电力电子与控制、新兴产业“五业协同”产业发展格局,拥有100万千瓦等级水力发电机组、135万千瓦等级火力发电机组、175万千瓦等级核能发电机组、13兆瓦等级风力发电机组、重型燃机机组、太阳能光热等发电装备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专有技术,经历六十余年发展,已累计产出发电设备6.25亿千瓦。公司具有大气治理、固废处理、水处理等环保解决方案和工业节能解决方案,工程EPC、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智能+”产品供给和运维、改造以及金融支持服务,工业控制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提供制氢加氢和储能系统方案,具备高端化工装备研制能力,产品结构完善、业务多元发展,通过提供各类产品及解决方案,满足不同用户更多更高需求,与用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公司准确把握政策导向,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能源转型相关部署,锚定“双碳”目标,对接落实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需要,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积极布局和推动氢能、储能等新型能源产业,以先进能源装备技术和产品,有效服务“双碳”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发展大局,紧紧跟随行业发展趋势调整产业步伐,从战略到业务等各层面深入适应转型要求,牢牢抓住发展机遇,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形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零碳”发电装备占装备制造板块比重超过60%。

3.制造及服务能力先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

公司大力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工程,拥有先进的装备产品智能化研制能力。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建成7个数字化车间,1个无人车间,其中发电装备行业首个定子冲片“无人车间”实现人均产出提升620%,能源利用率提高56.6%,劳动强度降低90%以上,实现了由传统“人机生产制造”向“智能生产制造”的转变。建成汽轮机中小叶片自动化、销钉制造无人值守示范单元,开展在线检测、自动补偿等技术应用。完成锅炉集箱焊缝数字射线检测系统建设应用,制定国内首个应用于超小径管相控阵检测标准。实现风电叶片制造设备信息数字化联网,物料管理系统智能记录和监控,成型过程缺陷自动识别。同时,公司在自身智慧化管理、智能化生产基础上,具备提供发电主机设备智能化升级服务、工业智能制造服务能力,助力发电领域和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4.营销体系健全、市场开拓能力强

公司具有总部和所属企业两级营销结构,公司总部发挥规划牵引、统筹协调作用,所属企业实施产业项目开拓,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营销体系。公司具有健全的市场开拓机制和强大的市场策划能力,配备强有力的营销队伍,不断推进营销模式创新,加大市场开拓激励,营销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公司建有完善的国内外营销网络,深耕国内市场,快速对接客户,国内业务不断夯实;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35个国家建立55个海外营销机构和布点,海外业务稳定发展。

5.人才队伍素质高、结构更趋合理

公司员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4.33%,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12.0%,具有高级职称员工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27.9%,科技人才占比32.4%,高于行业75分位。公司共有51人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17人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6.企业底蕴深厚、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

经过六十余年发展和沉淀,公司形成了为全体员工广泛认同的东方电气“同-创”文化,以“绿色动力601330)、驱动未来”为使命,坚持“质量立企、科技强企、品牌铸企、诚信树企”,企业员工同力同心、干事创业,充分发挥“求实、创新、人和、图强”的企业精神,全力建设“中国最好、世界一流”的电气企业。公司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完善品牌管理体系,构建品牌价值体系,优化品牌传播体系,不断夯实品牌形象树立,推动品牌与文化的协同共进,打造形成统一鲜明、用户信赖的一流品牌形象,品牌知名度、认可度不断提升。“DEC及图”等两枚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在德国、法国、俄罗斯等25个国家注册并受当地法律保护。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无。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能源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坚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着力加强技术装备攻关,大力开展技术和产业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拓展能源国际合作。

根据中电联预测,2022年,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增长5%到6%,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总体呈逐季上升态势。在新能源快速发展带动下,预计2022年新增装机规模将创历年新高,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3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1.8亿千瓦左右。预计2022年底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6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约9%,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3亿千瓦左右,将有望首次达到总装机规模的一半;其中,水电4.1亿千瓦、并网风电3.8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0亿千瓦、核电5557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500万千瓦左右;煤电装机容量11.4亿千瓦左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将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能源结构调整将基于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将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政策导向对新能源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行业迎来以风电和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供给能力建设发展机遇、以抽水蓄能和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建设发展机遇、以煤电改造升级和适度新建为代表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机遇。同时,绿色低碳技术需求愈发凸显,狠抓技术攻关,解决能源领域“卡脖子”问题,依然是行业的重要任务。

2021年以来,我国能源领域政策不断出台。全国各沿海地区海上风电规划及支持政策陆续明确,其中广东、山东、浙江、海南、江苏、广西等地区已初步明确其海上风电发展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国海上风电规划总装机量超100GW,海上风电爆发式增长趋势持续。2021年9月发布的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投产总规模1.2亿千瓦左右;到2035年,形成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抽水蓄能发展形势向好。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节煤降耗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供热改造规模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存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应改尽改,完成2亿千瓦,增加系统调节能力3000-4000万千瓦,新建煤电机组原则上采用低煤耗超超临界机组,煤电清洁高效发展需求趋势明显。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2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之年,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强管理、重创新、谋发展,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运营质量提升、科技创新、市场开拓、深化改革、管理提升、人力资源、风险防控等各方面重点工作落实,全面完成2022年生产经营目标,推动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经营计划

2022年,公司将保持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和利润总额持续提升,预计完成发电设备产量3524万千瓦,大力推进新能源装备的快速进步,推动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方面

科学推进“双碳”工作,进一步加强央企合作,提升综合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加快推动“六电并举、五业协同”产业格局的进一步优化。组织实施清洁工艺改造,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持续推动绿色车间建设。坚持系统思维,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有序推进数字化转型各项工作,以数字技术推动业务变革,构建公司数字时代新的核心竞争力。

2.运营质量方面

抓牢抓实“两金”压降等关键工作,强化运营管控,充分利用精益管理等方法工具,深入实施挖潜增效专项行动,巩固和提升运营质量,持续推动效益和规模同步增长。

3.科技创新方面

进一步强化开放协同创新,持续强化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和精准度,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争当产业链链长。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发布公司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和应用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深入推动重大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机制落地见效。进一步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等国家级创新基地建设项目。

4.市场开拓方面

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出台的关于抽水蓄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等方面的政策,大力推进新能源装备、新商业模式、新业态的持续创新,推进企业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狠抓重点市场开拓,进一步强化资源获取力度,积极对外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定期梳理战略合作项目清单,以务实的态度促进战略合作事项有序落实落地。持续提升履约能力,抓牢抓实项目交付,强化“诚信树企”的经营理念,以良好项目执行争取更多市场订单。

5.深化改革方面

全力推动公司深化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任务的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持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推动子企业差异化管理,以管控清单、报告清单、监管清单为抓手,形成差异化管控系统方案。

6.管理提升方面

着力解决长期存在、重复发生的管理问题,不断提升发现异常和及时纠偏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管理有效性。扎实推进采购招标整改及供应链管理提升专项工作。深入推进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全面夯实管理基础,凝心聚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7.风险防控方面

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水平为目标,优化风险识别和管控机制,逐步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实现风险防控体系的系统性优化。环保方面,强化环境保护源头整治,化解重大环保风险;坚持内外部质量管理对标,加强供应商管理,严格防范重大及批量性质量风险。扎实做好疫情风险管控,筑牢疫情防控的屏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8.上市公司治理方面

贯彻落实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促进提升决策管理的科学性;严格执行上市公司内控制度,深化内控体系规范化,提升内控有效性;严格按照信息披露标准,做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和定期报告编制工作。积极有效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市值管理工作,树立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疫情防控风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疫情输入风险仍然存在,全国多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偶发性反弹情形,一旦公司发生疫情,将会影响正常生产经营。针对该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健全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转换机制,始终保持防控体系处于有效运行状态。

2.国际化经营风险。国际政治局势动荡,全球新冠疫情持续,不利于公司海外市场开拓。针对该风险,公司将多措并举,在加强海外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新能源市场,加强国际市场开拓模式创新,大力抢抓海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全力争取优质项目。

3.项目执行风险。因产能紧张或产业链供应链管控能力不足导致重大重点项目设备延期交付,产生合同履约风险。针对该风险,推进联合研发和技术创新工作,加强供应商培育,定期对产能进行分析评估,统筹协调各项资源,全力确保2022年交货任务。

4.市场竞争风险。能源装备行业受国家能源“十四五”规划影响将产生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给公司市场开拓带来挑战。针对该风险,公司将围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强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研究和市场推广,加强资源获取,并以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动“六电五业”全产业的融合跨越发展,同时,公司将继续做好成本控制工作,采取设计上优化、管理中降本、生产中增效等多种方式增强产品竞争力。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正丹股份
  • 川宁生物
  • 百川股份
  • 蔚蓝生物
  • 鲁抗医药
  • 宝丽迪
  • 金丹科技
  • 凯发电气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