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科能源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4-22 22:07:04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晶科能源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公司坚持“改变能源结构、承担未来责任”的初心,克服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高企的原材料价格等不利因素带来的挑战,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变化,以持续创新引领光伏行业向下一代技术升级的步伐,为客户提供高效率、低成本、可信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在企业经营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5.70亿元,同比增长20.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1亿元,同比增长9.59%。截至公司2021年年末总资产为728.7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35.52亿元。2021年,公司向全球发送共25.24GW太阳能产品。与此同时,公司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全球化战略升级,率先建立海外一体化产能

公司作为行业全球化程度领先的企业,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海外营业收入占比为75.38%,在全球拥有超过3万名员工及12个生产基地,公司在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组建本地专业化营销团队,累计为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面电站、商业以及民用客户提供先进的太阳能产品和技术服务。依托于全球领先的制造水准、本土化运营和全球化管理团队,公司在全球多个主流市场出货量名列前茅,全球光伏组件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公司是国内同行业最早在海外建成产能的企业。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在马来西亚基地电池和组件产能达7GW左右。与此同时,随着2022年初在越南7GW硅片产能投产,公司在海外拥有行业领先的完整垂直一体化产能,将有助于公司增强和保障针对不同市场的供应弹性,保持领先的全球市场份额。

(二)强化一体化产能,先进高效电池产能投产

垂直一体化能力是光伏企业未来的必备竞争力。报告期内,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及产能的稳定性,公司在做大产能规模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做强产业链,优化垂直一体化产能,有序推进组件、电池片和硅片的逐步扩产。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单晶硅片产能达到约32.5GW,电池片产能达到约24GW,组件产能达到约45GW。2021年,公司积极开展高效N型TOPCon电池产能选址评估与筹备工作,为2022年初在安徽合肥、浙江海宁分别投产共计16GW高效N型TOPCon电池产能奠定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能的一体化率。未来,公司将稳固行业领先的一体化产能水平,最大化实现垂直一体化的优势,实现技术革新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快速嵌入,不断降低一体化生产成本。

(三)引领行业变革,N型技术及量产规模领先

公司作为行业从P型向N型技术转型升级的领军者,早在2019年就率先建立了N型TOPCon电池量产线,产能规模达到900MW。公司在2021年实现25.4%的实验室电池转化效率,一年内4次打破世界纪录。2021年,公司快速实现了高效N型TOPCon电池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智能化产线落地,电池量产效率接近24.5%。与此同时,公司2021年11月推出应用了N型TOPCon电池技术的TigerNeo系列高端组件产品,兼具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低衰减等特点,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公司将继续推进N型技术的降本增效,并探索包括IBC、叠层等技术在内的新型技术路线。公司量化产品尺寸差异、优劣势及成本差距,综合考量供应链端主辅材的供应匹配程度及产品效益,将进一步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光伏产品。

(四)运营提质增效,降本持续推进

信息化、智能化是公司提质增效的核心手段。公司通过信息化平台优化一体化产业链各环节协同,优化公司人力配置提高公司整体运转能力;上线智能化订单产品管理PLM系统,有力提升了BOM设计、技术文件及铭牌自动生成等方面的效率及准确性;提高决策效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加快原材料及库存周转,降低成本。此外,公司借助自身行业地位优势,携手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链战略联盟,加强光伏产业链的资源共享和整合,共同打造专业分工、共促共赢的行业发展生态。

结合技术工艺运营管理的升级,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聚焦降本增效,加强跨体系降本统筹,一体化P182、P163非硅成本下降显著,在行业内已具备领先优势。同时,公司加大了硅片减薄力度,硅片厚度减薄及降本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减轻了硅料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五)登陆A股科创板,为公司发展赋能

2021年12月,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获中国证监会批文注册同意,并于2022年1月26日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本次发行上市共募集资金100亿元,主要用于进一步完善公司N型高效电池和高效组件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能力,从而有效巩固和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与领先市场地位。目前公司募投资金拟投入的7.5GW高效电池和5GW光伏组件项目以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未来,凭借资本市场加持,公司引领科技创新和助力能源转型的步伐将更加沉稳坚定,企业长期价值也将得到更好彰显。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以光伏产业技术为核心、全球知名的光伏产品制造商。公司现阶段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组件、电池片、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光伏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并以此为基础向全球客户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公司建立了从拉棒、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到光伏组件生产的垂直一体化产能,产品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光伏电站投资商、开发商、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统终端客户。公司的终端产品为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环节中间品包括硅棒/硅锭、硅片、电池片。报告期内,公司核心制造业务和终端产品在光伏产业链中的具体情况如下:

1、光伏组件

太阳能光伏组件是公司生产环节的终端产品,也是公司面向市场的主要产品,客户群体为全球范围内光伏电站投资商、开发商、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经销商。公司光伏组件产品目前以单晶组件为主,结合全球范围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公司应用了PERC、TOPCon、双面(含双玻和透明背板技术)、半片、叠焊、多主栅、大尺寸等电池及组件工艺技术,结合当下市场需求,差异化地开发推出了多个系列光伏组件产品。在早期成功推出Eage、Cheetah、Swan、Tiger等系列产品,以及2020年推出搭载182mm大尺寸电池片的TigerPro系列产品后,公司又在2021年11月推出应用了N型TOPCon电池技术的TigerNeo系列高端组件产品,兼具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低衰减等特点,在户用分布式市场和大型地面电站的高功率应用场景中具有广泛受众。

2、电池片

电池片是在单晶或多晶硅片的基础上经过制绒、扩散、激光SE、刻蚀、沉积镀膜、丝网印刷等多个步骤制成,是进一步生产光伏组件的基础材料。报告期内,公司电池片产能主要自用于继续制造光伏组件。

3、硅片

硅片是将多晶硅通过拉棒或铸锭技术加工成单晶硅棒或多晶硅锭,并在此基础上将单晶硅棒和多晶硅锭经过线切割机加工等步骤制成,是进一步生产电池片的主要原材料。报告期内,公司硅片产能主要自用于继续生产加工电池片。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公司采购原材料后,经过硅料加工、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和组件生产等一系列连续的生产步骤完成核心产品的制造,通过向境内外下游企业或经销商销售光伏组件的方式实现盈利。

2、采购模式

公司面向境内外市场独立开展采购业务,每年结合全球各区域市场对产品类型的需求、自身产品战略、竞争对手产品战略分析、原材料供需关系、生产成本以及产能等情况制定年度采购策略与规划,年度采购战略通常包括战略供应商策略、供应保障策略、降本目标与策略、供应商绩效评价、新供应商及新材料开发、资金预算、来料检验品质等目标。公司主要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及其他辅材和配件等,总体采用“以销定采”的原则进行采购,针对硅料、电池片等重要原材料,公司一般通过与供应商签署中长期采购协议或战略采购协议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依据销售订单和生产计划确定季度或月度采购计划,执行具体采购计划时根据市场行情在具体订单中协商确定采购价格,同时,公司对关键原材料策略性地保留一定合理库存;针对常规材料或辅材等,公司通过定期实施招投标来保持供应商的竞争性,以此应对采购价格波动风险,控制采购成本。

3、生产模式

公司总体的生产模式,结合需求预测提前规划生产计划,根据销售订单、技术资料、生产设备负荷分配计划,形成生产任务,下达公司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

公司制定了详细的生产管理制度,各部门通过ERP等信息化系统对生产全程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计划物控部门发出生产指令及物料采购申请;技术部门负责工艺技术管理及技术标准制定;生产部门根据生产操作规范,按要求进行生产工作;公司品质管理部门全程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控。

公司综合考虑销售订单需求、自有产能及海外订单运输成本情况对部分生产环节安排外协采购,主要涉及背板、组件加工服务。

4、研发模式

晶科能源秉承“探索一代、研发一代、量产一代”的理念,确立了“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倡导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可持续创新,将技术革新有效嵌入生产各环节,从而实现整体成本下降,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

公司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和研究开发中心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依托,建立了全面、高效的研发组织体系。公司制定了合理的研发工作考核及奖惩机制、有效的研发激励机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管理与保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并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同时,公司在硅片、电池片和组件技术方面及储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进行了前瞻性的技术储备。

5、销售模式

公司拥有“硅料加工—硅片—电池片—组件”垂直一体化产能,自产硅片、电池主要自用于继续制造太阳能光伏组件,对外销售的产品主要为光伏组件,销售网络覆盖全球。为落实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扩大市场范围,拓展利润来源,同时为了破除国际贸易壁垒,公司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固定的营销团队,营销网络已经覆盖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服务于1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针对不同的组件客户类型,公司采用直销和经销两种模式。其中直销模式主要适用大、中型的电站及工商业项目,经销模式主要适用小型工商业项目和户用市场。

公司还建立了与营销相匹配的服务体系,配套服务体系由自有的专业服务团队及长期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组成,可为全球各区域的服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公司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系统,持续完善相应的服务质量管理与产品质量管理标准,现阶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能够为全球客户第一时间提供高效的服务支持。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太阳能光伏行业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其定位已从清洁能源发展到目前“最具经济性”的能源,在全球“碳中和,碳达峰”的气候环境要求驱动下,光伏发电将逐步成为能源结构中的主体。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国风电、光伏累计发电量978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首次突破10%,达到11.7%。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报告测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30年将达25%左右,2060年将达到80%以上。太阳能因其清洁、安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显著优势,发展前景无限可期。

太阳能光伏发电追求度电成本的快速下降,以更好的经济性争取在能源发电中占比的快速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以此循环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据BNEF(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2009-2020年,全球光伏度电成本下降超过80%,下降速度远远领先于风电、燃气发电和煤电。从历史长期发展角度看,太阳能发电度电成本的下降,是依赖上游包括多晶硅的冶炼、铸锭/拉棒、切片等环节,中游包括太阳能电池生产、光伏组件封装等环节,下游包括光伏应用系统的安装及服务环节,各个环节同心协力降低成本,才实现光伏发电在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平价上网。

光伏发电行业发展日益成熟,而未来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降低更加依赖于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的进步,电池环节效率的提升或者革命性的电池结构的变革或将更加明显地推动行业的成本降低。而拥有雄厚创新研发实力和垂直一体化产能布局的光伏龙头企业将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力军。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以光伏产业技术为核心、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服务提供商,长期专注于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公司积极拓宽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领域,现阶段产品累计销往全球16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全球主要光伏市场中保持领先的市场占有率。

凭借持续的研发创新、可靠的产品质量和出色的客户服务,公司于2016年至2019年连续4年位居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累计出货量超过90GW。依托自身研发优势,公司近年来不断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在转换效率和功率方面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并将最新研发成果快速在公司工厂的智能化产线落地,实现各项量产指标稳步提升。公司在2019年开始投入TOPCon电池量产线,凭借多年累积的技术领先优势,已经开始大规模量产和商业化推广。随着马来西亚基地电池、组件产能的扩大,以及越南硅片产能在2022年初的投产,公司在海外拥有行业领先的完整垂直一体化产能。

随着光伏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公司将利用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的布局、全球化的生态体系、本地化的运营及服务,用国际一流的用户服务理念继续做好品牌建设与销售渠道建设,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同时,公司将加速规模化量产最新的研发成果,实现行业的降本增效,助力光伏平价上网,为全球节能减排做出更大的贡献。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产业链各环节主要技术创新

为了降低度电成本,光伏产业链在硅片、电池和组件各个环节技术工艺都有进步和提升。

在硅片环节,以降低硅耗和成本为目的的薄片化趋势愈加明显。据中国光伏产业协会(CPIA)数据,2021年,P型单晶硅片平均厚度在170μm左右,较2020年下降5μm。用于TOPCon电池的N型硅片平均厚度为165μm,用于异质结电池的硅片厚度约150μm,用于IBC电池的硅片厚度约130μm。未来,N型硅片在2025前有10~20μm下降空间。

在电池环节,相较效率已逼近极限的P型电池,效率极限更高的N型电池转化效率和产能正快速提升。根据CPIA数据,2021年,PERC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23.1%,市场占比91.2%。同期N型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超过24%,市场占比仅约为3%。据PV-InfoLink数据,2022年行业

Topcon产能预计将超过37GW,未来三年Topcon产能快速增长,2024年将超过100GW。N型电池市场占有率也将进一步提升。

在组件环节,大尺寸组件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环节单位成本,其占比迅速提升,据CPIA数据,182/210mm硅片合计市占率达到45%。预计到2025年,182/210mm硅片尺寸组件市占率将快速提升至90%以上。双面组件由于其由于发电增益效果,市占率持续提升至37.4%,未来双面组件市占率有望提升至50%。此外,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BAPV功能性组件等新技术不断出现,由于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带来的增值空间,越来越引起组件企业的重视。

(2)积极布局新业务

1)储能业务

晶科能源推出的储能系统,围绕客户多元化的场景需求及市场上不同的商业模式,通过公司在储能系统研发及品控团队的投入,切实为市场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2021年,晶科能源家庭户用及工商业储能业务主流市场渠道已经逐步打开,涉及区域包括中国、中东非、东南亚、北美、澳洲与日本等。

目前,公司已经与全球多家电力开发商、分销商等签订储能框架协议和分销协议。同时,晶科能源与宁德时代300750)、国轩高科002074)及赣锋锂业002460)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光伏+储能”的深入合作。对于大型地面电站储能系统,晶科能源已经积极布局并跟进关键项目,以提升晶科能源储能系统在该领域的良好表现。

2)光伏建筑一体化

光伏与建筑的结合是建筑节能/产能的必然途径。从2019年开始,晶科能源致力于BIPV产品的研发、制造与推广。目前,晶科能源的BIPV产品包括全黑/彩色幕墙、透光幕墙、彩钢瓦组件、并在开发曲面及瓦片系列组件。凭借优秀的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可定制等特点,晶科能源已取得较好的市场反馈。

2022年,晶科能源公司正在海宁改造BIPV的产线,预计22年年中建成,未来将更好支持日益增长的建筑光伏市场需求。

3)光伏组件回收业务

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将实现光伏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晶科能源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始进行光伏组件回收技术开发的公司,进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9年公司开始搭建和试运行回收示范线,并承接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晶硅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成套技术和装备”项目,推进规模化组件回收。

(3)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三到五年光伏产业竞争将愈发激烈,公司将秉承“探索一代、研发一代、量产一代”的研发思路,确立“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从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的一体化研发应用,引领行业向N型技术升级,同时将加速未来一代钙钛矿与叠层电池产业化导入,30%以上效率的电池产品开发应用,以及高可靠性材料等方面研发推进,结合光伏组件、储能、BIPV、绿色可回收产品应用,形成多元化、多场景、高质量、高收益的光伏产品。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OCZ炉外加料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研发团队就单晶炉单产提升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基于RCZ加料技术基础,研发团队不断探索其单产再提升能力及技术成本下降可能性,目前OCZ技术使得单晶炉熔料效率及单产实现行业领先,炉台单产明显提升,为下一代CCZ连续加料提供了技术基础。并通过对加料工艺及加料机硬件、软件的优化改善,实现了加料全自动化,加快了智能化、全自动化拉晶车间的建立进度。

(2)低氧含量N型单晶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研发团队就N型单晶同心圆缺陷产生的机理及对应控氧技术展开了研究。基于直拉单晶数值模拟技术及同心圆研究基础,研发团队掌握同心圆缺陷出现的机率与单晶氧含量存在的相关关系。结合低氧拉晶技术,如降低埚转、优化加热器发热区结构可进一步降低头氧,显著降低同心圆缺陷比例。

(3)N型HOT2.0电池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该技术产品效率及良率实现行业领先,研发团队重点攻关高效量产化TOPCon晶体硅光伏电池技术,应用了前沿高效钝化接触技术,微纳米隧穿氧化层和载流子选择叠层技术的导入,实现了钝化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双向提升,带来了电池转化效率和发电表现的显著提升。截至到2021年底,HOT2.0电池量产效率已超过24.4%。2021年10月,公司基于N型HOT2.0电池技术再度创造了大面积N型单晶效率25.40%的世界纪录,一年内四次打破自身创造的纪录。并在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复合电极材料的研发及其在高效电池的应用研究”得到应用,顺利通过中期考察。

(4)N型BC钝化接触全背电极电池技术

BC电池具有“零电极遮光”的优势,可大幅提升短路电流和转换效率。研发团队凭借TOPCon技术开发优势,设计基于n+和p+poysi的全钝化接触N型BC电池,攻克基底材料、载流子传输以及图形化等核心技术,电池量产效率有望突破26%,同时结合大尺寸硅片技术,满足市场对超高功率组件产品的需求。

(5)TigerNeo组件量产技术研究

公司率先将N型技术转化为量产产品—TigerNeo组件。基于182mm尺寸硅片电池,结合多主栅以及半片技术降低内阻损耗,并采用圆丝焊带、高反光贴附材料等获得更好的发电增幅,其双面率最高可达80%以上,在性能、功率、能量密度和可靠性方面全面增强,其量产输出功率最高可达620W(182-78P)。目前已通过TV、TVNORD、DEKRA、CQC、PCCC、UL等资质认证。

(6)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BIPV作为建筑和光伏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方向。公司积极布局BIPV赛道,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装夹具、540度超级防水卡锁结构以及镀铝锌镁彩钢瓦与组件一体化安装技术,提供了光伏幕墙及彩钢瓦等一系列产品解决方案,BIPV产品已在商业大楼光伏幕墙、光伏车棚顶、阳光房等项目成功应用,并承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基于高效多朝向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直流微电网系统”,为光伏建筑一体化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助力建筑、交通、工商业等脱碳进程,探索零碳路径。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1)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方面获得的奖项、资质

1)公司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

2)获得“浙江省外国专家工作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载体认定。

3)荣膺国家绿色设计产品(光伏组件)、江西省首届“赣出精品”、江西名牌产品等荣誉。

4)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项。

5)报告期新增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省级科技合作专项1项,省级重点技术创新专项1项。

公司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规划,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持续的研发投入,形成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见证。

(2)核心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公司研发人员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了解行业一流研究动向,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研讨会,与全球学术专家共探光伏技术发展。参加的主要光伏学术会议包括:IEEE光伏专家会议、欧洲太阳能光伏大会(EUPVSEC)、光伏国际会议(SiiconPV)、国际太阳能光伏论坛(SNEC)等,发表SCI论文6篇,保持着与国际学术界的积极交流对话。

(3)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持续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技术储备

公司注重产品创新和技术开发,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研发实力并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在技术研发上具有竞争优势。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认定,13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个省级创新团队,配套独立的分析测试实验室,以及千余名研发和技术人员,其中核心人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研发项目和新产品开发项目。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在电池片转换效率和组件功率方面三年内先后18次突破行业量产或实验室测试纪录。

2021年,公司在N型TOPCon领域的研发接连取得突破,经权威第三方测试认证机构日本JET检测实验室验证,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大面积N型TOPCon电池转化效率达25.4%。同时电池量产效率24.5%,组件量产效率最高达22.3%,良率已经接近PERC电池产品,同时,经过生产工艺和设备选型的持续优化,单瓦生产成本持续下降,成本优势逐渐凸显,为良好的大规模量产和商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公司准确地把握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开发、量产了大尺寸、焊接等技术,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储备了炉外加料直拉单晶技术、IBC电池技术、叠层电池技术、钙钛矿电池技术、P型钝化接触技术、智能化组件技术、超细栅线技术、组件回收技术等,该等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转换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材料利用率等各方面均具备良好的开发前景,且公司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研发进展,技术储备较为丰富。

2、健全的全球营销网络和领先的品牌形象

公司着眼于全球光伏市场,建立了“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的营销布局战略,截至2021年年末,已在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组建本地专业化销售团队,产品服务于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以本地团队服务当地客户,可以避免语言障碍,快速建立信任,搭建合作关系;同时,本地团队贴近终端客户,能够更及时且更准确地掌握终端客户需求,快速、深入地挖掘和满足本地客户需求。

公司搭建了专业化、标准化、职能明确、分工合理、跨部门协作的营销体系。并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完备的营销网络以及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客户黏性,公司曾连续7年上榜《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连续8年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7年获彭博新能源“最具可融资性”光伏品牌称号,连续7年受邀出席了B20峰会倡导全球低碳和减排。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形象,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品牌溢价。

3、强大的一体化制造和可靠的品质管理

公司已形成了“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并在各生产工艺段均积累了丰富经验,建立起了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公司生产能力覆盖面广,生产环节完整,既能较好地控制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保障产品质量,又直接面向市场,掌握市场主动权。在未来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大趋势下,公司将凭借一体化布局的优势在产业链各个环节赢得先机,市场份额有望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公司在2021年建成新一代自动化电池生产工厂,车间采用了智能搬运、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自动搬运、质量追溯、设备管理、工艺监控等功能,节省了大量人力,并通过数据的及时反馈提升了生产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生产运营效益。

公司制造和品质管理体系始终领跑行业,连续7年获得第三方机构PVEL最佳表现组件Scorecards认可。是行业内仅有的两家公司之一。此外,凭借良好的制造和品质管理能力,公司先后荣获“全国质量标杆”、国家级“市场质量信用AAA(用户满意标杆)级”、江西省“井冈质量奖”、江西省“五星级现场”等荣誉或奖项,连续三年在TV莱茵“质胜中国”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展现了组件产品卓越的发电稳定性。

4、卓越的管理团队和高效的执行能力

公司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李仙德、陈康平、李仙华等创始人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公司核心管理团队长期深耕光伏行业,对全球光伏行业的技术及业务发展路径、未来趋势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具备较强的战略规划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的执行能力,能够保证公司及时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带领公司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2021年,公司面对海外市场贸易政策挑战,迅速建立起海外垂直一体化供应链,优化海外市场供应布局,体现出营销管理团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在N型高效电池生产基地拓展、建设等方面,高质量完成选址及开工,体现了管理团队高效的执行能力。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3,059.0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1.74%,主要系公司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中游,因硅料价格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能及时有效传导至下游光伏电站,公司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若后续硅料价格继续上涨,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未来,若发生行业政策不利调整、市场竞争加剧、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公司不能有效拓展国内外新客户、公司无法继续维系与现有客户的合作关系或现有客户因经营出现重大不利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向公司采购规模下降等情形,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受到不利影响,使公司经营业绩面临下滑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迭代风险

光伏行业技术迭代速度较快,近些年在拉晶、硅片、电池片、组件等方面涌现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要求行业内企业准确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加大研发力度,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产业化能力。若公司不能准确判断技术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行业关键技术的发展动态、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研发方向,未能对具备市场潜力的技术投入足够的研发力度,或前沿光伏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而公司未能及时掌握,则可能出现技术落后的风险,从而使得公司面临丧失竞争优势甚至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2、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光伏行业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公司自主掌握了拉晶、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领域的多项核心技术,该等技术及相关光伏产品是保持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公司重视核心技术的保密工作,建立了较完善的技术管理和保密制度,且与核心技术人员签订了保密协议。尽管公司采取了多项核心技术的保密措施,公司未来仍存在核心技术被他人抄袭、核心技术信息保管不善或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导致的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从而将对公司的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光伏产业链中涵盖对硅料、玻璃、EVA胶膜等多项原辅料需求,公司利润水平受原辅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虽然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基本完整,各环节供给关系总体较为均衡,但仍然会出现阶段性、结构性或特殊事件导致的短期供给失衡和价格波动,若上游原材料价格出现急剧波动且公司未能有效做好库存管理,则可能导致公司存货跌价或生产成本大幅波动,从而挤压公司盈利空间,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2、境外市场经营风险

公司积极推进生产和销售全球化,已经在马来西亚、美国和越南设立了海外生产基地,并在全球十余个国家设立了海外销售子公司,基本实现全球化经营。报告期内,公司境外业务集中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产品累计销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销售收入占比为75.38%。公司境外生产、销售受到国际政治关系、国际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监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还可能面临国际关系变化及相关国家非理性竞争策略等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则公司将面临境外业务经营失败或遭受境外经营损失的风险。

3、全球物流市场波动风险

2020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新冠疫情快速发展、欧美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欧洲能源危机市场需求增加的综合叠加影响,全球物流市场产生连锁效应,出现港口拥堵导致船舶延误,货柜短缺,运费价格持续飙升的情况。各船运公司无有效运力投入,加之北美及欧洲港口拥堵导致运力供需矛盾问题持续恶化。如全球物流市场无根本性好转,可能导致公司物流成本剧烈波动,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五)财务风险

1、税收优惠政策的风险

公司及多个下属子公司系经依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满足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所有条件时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未来若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者公司不满足税收优惠条件无法继续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将导致公司税费上升,从而对公司经营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2、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业务75.38%以上以境外销售为主,公司境外销售通常以美元、欧元等外币进行结算,汇率波动将直接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受国际局势与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汇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剧。若未来人民币处于持续的升值通道,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3、资产负债率偏高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垂直一体化产能布局,因融资渠道有限,导致报告期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且公司外部债务融资信用支持需要公司实际控制人、晶科能源控股等提供担保。上市后,公司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融资工具逐步降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未来,若公司经营业绩未达预期甚至下滑,导致经营性现金流入减少,或者难以通过外部融资等方式筹措偿债资金,将对公司资金链产生一定压力,从而对公司的日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4、存货余额较大的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快速增长,公司原材料采购及仓储规模、半成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等规模有所增长,上游硅料价格上涨导致组件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公司减少了低价订单的执行,策略性转向毛利率水平较高的硅片的销售,同时,2021年国际物流紧张导致公司内部各公司之间组件调货运输速度放缓,存货余额水平有所上升。存货余额较高可能影响公司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如果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风险加剧及公司存货管理水平下降,引致公司存货出现积压、毁损、减值等情况,将增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风险,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1、光伏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近些年光伏行业发展迅速,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依靠资金、技术、成本和渠道优势,不断扩大规模,纷纷进行扩产或围绕行业上下游延伸产业链,行业资源向少数光伏企业进一步集中,使得光伏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数据,2019年光伏行业有21%的厂商遭到淘汰,退出市场的企业数量超过此前3年的总和。具体到产业链环节,2020年全球前五大硅片企业产能超过全球产能的80%,全球前十大电池片企业产能超过全球产能的66%(同比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全球前十大组件企业产能接近全球产能的60%(同比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扩张和渗透速度加快。随着行业产能的扩产及技术进步,光伏产品价格逐步降低,光伏企业在成本管控及产品性能上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此外,近年来部分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在海外新建产能并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剧了海外市场的竞争程度。因此,产业链的加速淘汰和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市场布局的加快将使得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2、行业扩产带来的阶段性产能过剩风险

全球光伏行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出现了阶段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情况,行业在经历2011-2012年以及2018年等多轮深度调整后,大量无效、落后产能逐步得到淘汰,但产能总体过剩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变。近几年随着光伏行业的持续向好,部分原本面临市场淘汰的企业开始恢复生产,同时,行业内龙头企业为提升市场份额,保持竞争地位,纷纷加快产能扩张步伐,导致市场新增及潜在新增产能大幅增加。若未来下游应用市场增速低于扩产预期甚至出现下降,上述产能扩张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内的无序竞争,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不合理下跌、企业盈利下降,因此,光伏行业可能面临竞争性扩产所带来的产能过剩风险。

(七)宏观环境风险

公司所从事的太阳能光伏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全球光伏国家产业政策关联度较高,政策扶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行业的景气程度。国际市场中,欧盟、美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曾对中国光伏电池类产品采取贸易调查,例如美国“双反”调查、美国201调查、印度保障措施调查、印度反倾销调查等,这类国际贸易政策给我国光伏企业的经营环境及海外市场拓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国内,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发展,自2018年“5-31政策”开始,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也不断调整,光伏电价政策多次调整且总体呈下降趋势,2021年为平价上网元年。

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各个国家正大力扶持光伏电站的建设,随着光伏电站建设成本逐渐降低,对政策的依赖程度也将逐步降低,但光伏行业受国内外产业政策影响仍较大,若未来主要市场的宏观经济或相关的政府补贴、扶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的发展和公司的经营状况及盈利水平。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1、公司与间接控股股东晶科能源控股分别在科创板和纽约股票市场上市的相关风险

晶科能源控股为公司控股股东晶科能源投资的控股股东。公司与晶科能源控股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美国纽约股票市场挂牌上市。公司与晶科能源控股需要同时遵循两地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上市监管要求,对于需要依法公开披露的信息,应当在两地同步披露。

由于中美两国存在法律法规和监管理念差异,公司和晶科能源控股因适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并受不同监管要求,会在具体会计处理及财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由于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的差异及语言、文化、表述习惯差异,以及中美两地投资者的构成和投资理念不同、资本市场具体情况不同,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价格与晶科能源控股在纽约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可能差异。

2、国际贸易保护政策风险

自2011年以来,美国商务部对来自于中国大陆的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双反调查,开始对相关光伏产品征收保证金。美国商务部每年会对上述调查进行行政复审,以决定企业在相关复审调查期内进口涉案产品到美国所应缴保证金的清算税率,以及确定复审终裁生效后企业进口涉案产品到美国须缴纳的保证金率,公司不排除未来发生双反保证金补缴或者退税减少的风险。目前,公司正与其他光伏企业就部分年度美国商务部行政复审的终裁结果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上述案件仍在司法诉讼中。2021年8月16日,美国商务部收到针对包括公司在内的多家中国光伏企业在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子公司发起的反规避调查申请,2021年11月10日,美国商务部以申请人匿名原因,作出不予立案决定。2022年2月8日,AuxinSoarInc.公司向美国商务部提交反规避调查申请,要求对所有使用中国物料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及柬埔寨完成组装并出口美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反规避调查。2022年3月25日,美国商务部决定立案,目前案件还在进行中,公司不排除上述调查最终裁决导致公司在越南、马来西亚生产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被征收双反税的可能。

除通过上述双反调查、保障措施调查等贸易救济调查设置关税壁垒外,美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政府还可能以其他争议问题为借口对中国企业设置非关税壁垒。如近期,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对国内某企业发布暂扣令(WithhodReeaseOrder),禁止从该企业进口硅材料、以及使用了该企业硅材料衍生或生产的产品。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以涉嫌违反上述暂扣令为由,暂停公司对出口至美国的部分光伏产品办理清关手续。公司已通过提交货物追溯性说明文件的方式,获得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批准,部分货物得以进口至美国境内。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仍可能暂停公司未来发运至美国的光伏产品,届时公司将准备并提交追溯性说明文件以证实其产品不适用该暂扣令;或将相关货物运离美国,出口至其他国家或地区。上述情况可能影响公司产品的海外销售,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影响。

除美国以外,印度政府于2021年5月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泰国和越南的光伏电池和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截至年报披露日,其尚未对该调查作出裁决。公司无法排除未来出口到印度的组件或电池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可能。

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摩擦加剧,公司无法排除未来在美国及其他海外市场遭遇新的贸易摩擦纠纷(包括但不限于双反调查、保障措施调查、暂扣令等),从而给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影响的可能。

3、“新冠”疫情及其他不可抗力风险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虽然疫苗的进一步普及有利于疫情在未来得到控制,但在此过程中疫情状况存在反复的可能,公司未来存在因疫情导致海内外工厂停工停产、及海外订单减少,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此外,在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无法排除因政治因素、自然灾害、战争在内的不可抗力事件对公司的资产、人员以及供应商或客户造成损害,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4、信息安全的风险

公司拥有“自动化、信息化”的一体化制造能力,通过多种信息系统对工艺设计、生产调度、物料供应、设备管理、质量管控、库存管理、运输管理、环境监控等核心环节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公司的研发、财务和经营信息也高度依赖多种信息系统和软件记性运作和存储。

公司重视并采取合理措施防范网络安全风险,但公司核心信息系统或网络可能因多种原因暂停工作、发生故障或造成信息外泄,这些原因包括系统自身缺陷、公司外部针对公司的黑客攻击、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对硬件设备的损坏以及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的不当操作等。公司核心信息系统或网络的暂停工作或故障可能导致公司重要文件损坏、丢失或泄露,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无。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行业格局

(1)产业各环节头部企业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2020年下半年以来,以硅料为代表的光伏上游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造成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规模、成本、渠道及品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加速量产和扩张先进产线,维持高开工率及盈利水平,从而抢占市场份额。据CPIA数据统计,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集中度继2020年迅速增长后,2021年多晶硅、硅片环节的CR5仍维持在高比例水平,分别保持在在86.7%和84.0%,电池片的CR5上升至53.9%,组件的CR5较2020年上涨8.3%至63.4%。目前,头部企业仍利用行业领先优势加速扩张,未来的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分化,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2)产品技术创新不断升级,N型产品市场份额加速提升

根据第三方机构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的最新报告,采用P型技术的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极限要低于采用N型技术的光伏电池,如PERC电池和TOPCon电池理论极限效率分别为24.5%、27.5%。行业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PERC单晶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已达23.1%,已越来越接近理论天花板,光伏企业正在加速技术迭代升级,以TOPCon为代表的N型电池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据CPIA预测数据,应用N型技术的产品未来也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并将在2030年占据约50%的市场份额。

(3)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及产业链合作加速

2021年度,光伏产业链掀起涨价潮,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EVA胶膜、光伏玻璃等环节价格均有所上涨。在供应链管理的压力下,组件企业加速进行垂直一体化布局,并通过向硅料、硅片等环节的专业化企业进行上、下游领域延伸或与一体化厂商建立合资、参股等方式的合作关系,以此来保障企业自身的发展及供应链安全。

2、行业发展趋势

(1)全球对碳中和达成共识,将加速淘汰化石能源,构建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

2021年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宣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3月,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2个国家已实现碳中和,13个国家和地区已完成碳中和立法,32个国家已发布政策宣示文档,18个国家已宣示政策,61个国家已提出目标尚处于讨论中,并且这一范围还在持续扩大和动态更新状态中。

来源:Energy&ClimateIntelligenceUnit的净零排放跟踪表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能源部门2050年净零排放路线图》,2030年之前,太阳能光伏每年新增装机630吉瓦,风电每年新增装机390吉瓦,增速达到2020年纪录水平的四倍。鉴于经济性和碳中和共识,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正式开始了对传统能源大规模替代的进程,光伏未来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2)产业链各环节成本下降空间依然很大

据CPIA数据,光伏产业链环节中,2021年多晶硅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7.4%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较棒状硅有综合电耗40-50%优势的颗粒硅市占率同比提升1.3个百分比达到4.1%,若颗粒硅的产能进一步扩张,并且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下游应用的拓展,市场占比会进一步提升。2021年P型单晶硅片平均厚度在170μm左右,较2020年下降5μm,用于TOPCon电池的N型硅片平均厚度为165μm,用于异质结电池的硅片厚度约150μm,用于IBC电池的硅片厚度约130μm,用于MWT电池的硅片厚度约140μm,2030年将下降至更低水平。银浆在电池片成本中占比较高,目前正在通过多主栅技术以及减小栅线宽度来减少正银消耗量,2021年P型电池正银消耗量约71.7mg/片,同比下降8.3%,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铝浆的平均消耗量也在大幅下降。随着组件设备的性能、单台产能以及组件功率不断提升,组件生产线投资成本仍会下降。长期来看,光伏各环节成本下降趋势明显,各光伏企业的盈利水平将会逐步修复和提升。

(二)公司发展战略

低碳、环保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方向,公司将一如既往地以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为中心,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公司竞争力。未来三到五年光伏产业竞争将愈发激烈,因此,公司将进一步整合垂直一体化产能,优化管理流程,完善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方式,强化持续经营能力。

战略定位

通过技术创新、高效管理、全球化布局,为客户提供高效率、低成本、最可靠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绿色能源转型、扩大光伏应用场景,实现全球领先地位

战略举措

一体化产能加速扩张,各环节技术有效嵌入,实现产业链整体成本下降,构建并保持长期的技术与产品领先优势。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全球产能布局,海外组件产能占比超20%,居同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注重管理体系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保持强大的执行力和拼搏进取文化,梳理组织架构,同时坚持创业者的态度和职业化的行为,打造合伙人机制。

(三)经营计划

2022年度,是公司科创板上市的第一年,也是公司业务的关键布局之年。公司将致力于抓住市场机遇,全力推动公司持续向好发展。主要经营计划如下: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宏大愿景下,2022年,光伏行业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司将持续完善高效协同、权责清晰的决策机制,打造目标驱动、结果导向的组织文化,提升整体经营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实施供应链专业化管理,建立主要物料的闭环管理体系,健全关键主辅材的中长期战略布局,打造安全、稳定、可靠的设备生态链和材料供应生态链;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和产业数字化推进力度,着力推进新一轮优势产能的前瞻规划和快速布局,并保持较高的产能一体化程度,扩大在N型市场的先发优势,实现在技术、规模、成本、品质等多方面领跑行业“N型时代”;完善营销网络和市场响应机制,以清晰的产品组合和客户规划,努力达成35-40GW的出货量目标,巩固提升公司市场地位;持续拓展“光伏+”应用场景,创新推出适用于各类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加强在BIPV、光伏制氢等领域的深入布局,形成一批标志性应用项目,积极推动和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川宁生物
  • 蔚蓝生物
  • 鲁抗医药
  • 中海达
  • 国联股份
  • 凯中精密
  • 凌云股份
  • 溢多利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