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测电子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4-25 21:23:06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精测电子300567)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平板显示检测行业

  平板显示检测是平板显示器件生产各制程中的必备环节,在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过程中进行光学、信号、电气性能等各种功能检测,其发展主要受下游显示面板产业新增产线投资和已有产线升级改造需求驱动,与显示面板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联动性。

  (1)国内显示面板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带动平板显示检测行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受益于消费电子行业需求增长、日本和韩国面板厂商逐步退出LCD市场和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国产面板厂商持续加强对高世代线投入影响,国内显示面板市场规模快速增加,带动平板显示检测设备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预计国内显示面板出货量将由2020年91.10百万平方米,增长至2025年约121.20百万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为5.88%,高于全球增长水平。

  显示面板市场主要分为LCD和OLED面板市场。一方面,LCD面板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但已进入产业与技术的成熟期,产能增速趋缓,行业应用集中在大屏幕显示领域如电视、笔记本电脑等领域。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0年国内LCD面板出货量占比为98.68%,预计2020-2025年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5.07%;另一方面,OLED因其独特的柔性特质,能满足曲面和折叠屏的需求,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等消费电子领域,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0年国内OLED面板出货量仅为1.20百万平方米,预计2020-2025年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38.43%,市场份额将由1.32%进一步提升至5.03%。

  (2)中大尺寸OLED、Mini/Micro-LED产业化加速推进,平板显示检测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近年来,受下游消费需求升级及技术进步影响,平板显示行业正处于从LCD到OLED及Mini/Micro-LED快速迭代发展阶段,平板显示检测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OLED相较于LCD技术具有自发光、厚度薄、响应速度快、对比度更高、易弯曲及视角广等优势,主要应用于以智能手机为主的中小尺寸消费电子领域。随着中大尺寸OLED产线良率提升及成本下降,OLED在LCD传统领域(如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加速渗透。据UBI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领域OLED面板销售额达到了29.05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137.90%。

  Mini/Micro-LED作为新一代的核心显示技术,具备高显示效果、低功耗、高集成、高技术寿命等优良特性,已成为全球显示产业厂商的共识和争相布局的重点领域。在Mini-LED领域,凭借较好的显示效果和相对可控的成本,主要面向Mini-LED背光和RGB直显领域,在3C和商用市场的应用已进入量产初期。根据MillionInsights预计,2025年全球Mini-LED市场规模将达59亿美元,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86.60%;在Micro-LED领域,目前下游应用集中在VR/AR、智能手表等小显示模块领域,是显示行业普遍认可的未来终极显示技术,目前尚处于产业化初期,但随着产业制程中巨量转移技术的逐渐突破,预计市场规模和应用领域将快速扩大。根据IHS预测,2026年全球Micro-LED显示器出货量将达15.50百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9.00%。

  随着市场需求增加和新型显示技术的逐渐成熟,平板显示行业持续加大新型显示技术的产业化投资。如以三星、LG、京东方、华星光电和惠科股份等为代表的面板厂商正在投资建设第8.5/8.6代中大尺寸OLED生产线。根据高工LED不完全统计,2021年Mini/Micro-LED领域新增投资超过750亿元,涉及三安光电600703)、华灿光电300323)、瑞丰光电300241)、国星光电002449)、澳洋顺昌、晶元光电等LED芯片、封装巨头,以及利亚德300296)、兆驰股份002429)、洲明科技300232)、华星光电和京东方等显示面板厂商。因此,随着新型显示技术产业化的快速推进,叠加生产工艺较LCD更为复杂,良率提升难度更高,将带动新型显示器件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

  (3)下游行业技术升级推动平板显示检测行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

  平板显示检测是保障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良率的关键环节,其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与新型显示技术的应用紧密相关。一方面,新型显示器件具有更高的解析度(8K、16K)、刷新率(120Hz、240Hz等)和信号传输速度(Gbps),需要检测设备行业开发更高技术性能(如更精确的模拟量输出及侦测能力等)、集成度和检测效率的检测系统;另一方面,由于Mini/Micro LED采用硅基工艺,显示检测设备企业纷纷向产业链中游进行研发和产品布局,拓展显示晶圆及芯片段等中后道检测产品;第三,新型显示器件具有更为复杂的制程工艺和较高的生产成本,对产线良率的要求更为严苛,下游客户积极寻求高效的综合良率管理解决方案。

  2、半导体检测行业

  半导体产业与显示面板产业相似,都是重资产投入,设备投资占总投资规模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具有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设备价值高等特点。半导体检测是半导体生产各制程中的必备环节,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联动性。

  (1)半导体检测设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的持续驱动以及存储器芯片、模拟芯片等产品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全球半导体产业产能扩张仍在继续,带动半导体检测设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VSLIResearch的统计,2016年至2020年全球半导体检测设备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6%,其中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7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1%。

  受益于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政策大力扶持,多家国内领先的半导体制造企业进入产能扩张期,国内半导体检测设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VSLIResearch的统计,2016年至2020年国内半导体检测设备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6%,其中2020年市场规模为21.0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检测设备市场。

  新冠疫情常态化后,5G通信、汽车电子、工业电子、人工智能、云计算、各类消费电子产品等终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行业内“缺芯”情况进一步加剧,台积电、英特尔、格罗方德、三星、中芯国际等国际大厂纷纷加大资本开支。根据Omdia预测,2021-2025年中芯国际、华虹、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华润微等本土主要晶圆制造厂商每年资本开支合计将继续维持在110-130亿美元,将进一步带动上游半导体检测设备行业的发展。

  (2)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我国是全球半导体设备最大的市场,但国产化率较低。根据SEMI的统计,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39.2%,位列第一,但半导体设备市场目前基本处于美日寡头企业垄断的局面。根据VLSIResearch统计,2020年全球前十大半导体设备厂商均为境外企业,市场份额合计高达76.6%。其中,半导体检测设备基本被美国科磊半导体、泰瑞达和爱德万垄断。

  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作为电子信息关键元器件的半导体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已经上升至国家和行业战略高度,尤以作为半导体产业核心和短板的半导体设备行业最为重要。一方面,国务院发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封装测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关键装备和材料进入国际采购体系,基本建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明确制定2020年大陆集成电路内需市场自给率达到40%,2025年将更进一步提高至70%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国内下游晶圆厂商基于自身供应链安全,积极扶持上游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发展,加大对国产设备的采购和支持,半导体检测设备国产化替代加速推进,市场空间广阔。

  3、锂电设备行业

  锂电池设备是指锂电池生产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其发展直接受下游锂电池厂商新增产线投资所驱动,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联动性。锂电设备按照工序可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环节。前段为极片制片环节,将原材料加工成为极片,以涂布机为核心设备;中段为电芯装配环节,将极片加工成为未激活电芯,以卷绕机(圆柱或方壳电池)或叠片机(方壳及软包电池)为核心设备;后段为电芯检测和组装环节,目的在于激活电芯使之成为成品电池包,通过PACK集成系统最终进入电池厂,以化成分容系统为核心设备。

  (1)下游市场需求快速增加,锂电设备行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受益于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为代表的锂电池厂商加速扩产,带动锂电设备需求增加,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主要下游市场具体发展情况如下:

  ①动力电池领域

  受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根据中汽协数据,2021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333.40万辆,同比增长167.50%,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达15.52%,同比提升9.34百分点,已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其中,2021年12月,新能源乘用车月度销量渗透率已高达19.61%,市场需求十分旺盛。根据Frost&Sullivan预计,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从2021年的15.52%攀升至2026年的37.70%,而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2026年也将达到30.10%。

  2017-2026E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和渗透率情况

  根据GGII数据统计,国内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从2015年的15.70Gwh增长至2021年的220.00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5.30%,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动力电池生产国家。GGII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470GWh,未来5年车用动力电池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2.50%。根据GGII初步统计,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63个(含募投项目),投资总额超6,000亿元,规划新增产能超过2.5TWh。从具体的产能规划来看,头部企业均有大规模的扩产计划,如宁德时代300750)、中创新航、蜂巢能源2025年锂电池产能规划均已超过500GWh。

  ②储能电池领域

  储能锂电市场是近年来新兴的锂电终端市场,但受益于产业政策和下游电网储能和通信储能需求推动,储能锂电池市场发展迅速。根据GGII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储能电池市场出货量为16.20GWh,同比增长71%,预计到2025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58GWh,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9.06%,将直接带动上游锂电设备行业发展。

  因此,受益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行业快速发展,锂电设备需求旺盛。根据GGII调研显示,中国2021年锂电生产设备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00.30%,达575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锂电设备市场。根据广发证券研究报告测算,预计国内2022-2025年规划落地的电池产能分别为448/635/606/416GWh,按照单GWh设备投资额2.30亿元测算,对应的国内锂电设备采购规模分别为1,030/1,461/1,394/957亿元,为国内锂电设备厂商带来长期较大的发展空间。

  (2)锂电设备持续迭代,智能化和整线化趋势明显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业的高速发展,锂电池工艺技术快速提升,带动锂电池生产设备持续升级。一方面,随着方壳电池在国内成为主流,锂电池中段叠片工艺较卷绕工艺在充放电速率、安全性、能量密度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且随着叠片工艺效率快速提升,逐渐成为下游动力电池厂商的主流选择;另一方面,锂电池后段生产设备逐渐从简单的功能实现,转向智能化、高精度、标准化和集成化,以满足下游锂电池对高性能、高稳定性和降本增效的需求;再一方面,由于锂电池生产线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工艺复杂和生产设备种类繁多的特点,随着锂电池厂商进入快速扩产期,单机设备将向分段整线集成,再到智能化的总线集成转变,可大幅缩短产线建设周期、降低设备投资成本、提升生产稳定性和产品一致性。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营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显示、半导体及新能源检测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目前在显示领域的主营产品涵盖LCD、OLED、Mini/Micro-LED等各类显示器件的检测设备,包括信号检测系统、OLED调测系统、AOI光学检测系统和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等;在半导体领域的主营产品分为前道和后道测试设备,包括膜厚量测系统、光学关键尺寸量测系统、电子束缺陷检测系统和自动检测设备(ATE)等;在新能源领域的主要产品为锂电池生产及检测设备,主要用于锂电池电芯装配和检测环节等,包括锂电池化成分容系统、切叠一体机、锂电池视觉检测系统和BMS检测系统等

  平板显示检测是平板显示器件生产各制程中的必备环节,在LCD和OLED产品等平板显示器件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光学、信号、电气性能等各种功能检测,主要用以确认生产制程是否完好、分辨平板显示器件良品与否、对每道工序上的不良品进行复判以及对不良品分类并加以解析提升产线良品率。平板显示检测系统行业的发展受下游平板显示产业的新增产线投资及因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所产生的产线升级投资所驱动,与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联动性。

  公司现有的半导体检测设备主要分为前道和后道测试设备。公司前道检测主要用于晶圆加工环节,目的是检查每一步制造工艺后晶圆产品的加工参数是否达到设计的要求或者存在影响良率的缺陷,偏向于物理性的检测;后道测试设备主要是用在晶圆加工之后、封装测试环节内,目的是检查芯片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偏向于电性能的检测。

  公司新能源领域中锂电池生产检测系统处于锂电池产业链的中游,系锂电池研发、生产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锂电池检测系统主要用于锂电池生产、锂电池功能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检测,包括锂电池化成分容、锂电池组充放电检测、BMS检测、锂电池组EOL检测及工况模拟检测等。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根据销售订单安排采购,对于集成芯片、电子元器件、电源、连接器等标准化零部件,依据销售订单的预测情况进行适当备货,其中集成芯片通过代理商采购;配套设备、PCB电路板、结构件等非标准化零部件,通过定购的方式向专业厂商采购。

  为保证原材料的品质,公司由研发部和运营部负责原材料选型,并由运营部-供应链管理中心对供应商进行遴选;为保障按时交货,公司建立了安全库存管理制度,满足公司的正常生产。

  2、生产模式

  由于不同客户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产品类别、产品技术指标有所差异,需求的定制化特征突出,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若承接的订单为公司已有成熟产品,则直接由生产部和测试部负责产品生产和出货检验;若订单标的为新型产品,则市场部接到客户订单后,由产品线经理进行部门间协调,先交由研发部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预判,再协同运营部、生产部开发小批量样品,之后交由测试部进行检测,完成后则开始进行大批量生产。

  3、销售模式

  公司销售模式为直销。公司客户多为知名的平板显示厂商、集成电路厂商和锂电池厂商,公司在获得客户采购需求后,由市场管理部组织市场、技术、研发、生产等部门人员,针对客户的需求拟定产品技术方案,确定合作后签署正式供货合同。除少数产品以外,公司大部分产品需要提供现场安装调试服务。

  4、研发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自主研发模式。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注重知识产权建设,持续加大对“光、机、电、算、软”技术融合与提升的研发投入,并已形成了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实现“销售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战略。

  由于公司平板显示、半导体和新能源检测设备产品主要为非标准化设备,产品研发主要采用客户需求定制化研发及行业前瞻性研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需求分析评审、方案评审、设计验证评审、装配/生产工艺评审等过程控制。客户需求定制化研发指公司通过市场与销售获得商业机会后,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工艺特点,利用公司已有的技术成果,制定具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综合解决方案。行业前瞻性研发指公司基于行业以及技术的发展趋势,持续跟踪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技术与平台预研、新产品和核心部件开发,不断对产品进行优化和迭代升级,确保可持续性的技术和成本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优势

  平板显示检测系统涉及基于机器视觉的光学检测、自动化控制以及基于电讯技术的信号检测等多项技术,涵盖电路优化设计、精密光学、集成控制与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具有跨专业、多技术融汇的特点,技术门槛较高。我国平板显示检测行业起步较晚,行业核心技术早期主要被境外厂商垄断。公司成立以来,主要专注于基于电讯技术的信号检测,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注重技术的积累与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随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趋势,成功研发了多项平板显示检测系统,是国内较早开发出适用于液晶模组生产线的3D检测、基于DP接口的液晶模组生产线的检测和液晶模组生产线的Wi-Fi全无线检测产品的企业,也是行业内率先具备8k×4k模组检测能力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Module制程检测系统的产品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技术优势明显,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司目前在显示领域的主营产品包括信号检测系统、OLED调测系统、AOI光学检测系统和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等,在传统及新型显示器件的主要制程均能提供相应的产品,随着主动显示器件的普及,公司紧跟技术前沿,加大研发投入。在信号检测系统产品方面,不断完善相关电讯指标及显示接口技术、精准量测技术、精密信号互联系统、控制与分析软件等,对目前高度集成与高可靠性应用场合提供支撑。在OLED调测系统及AOI光学检测产品方面,公司集合传感、电学、嵌入式运算等技术在计算视觉多维度弱信号的捕获、量化、传输、运算处理上建立技术优势,突破了机构精密运动控制、抗扰以及精密可靠压接系统。公司完善了全套综合服务软件体系,涵盖检测系统、修复系统、评价系统、线体与品控管理系统等。同时,公司自主研发基于AI的检修一体化算法库及相关产品。在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产品方面,整合了低阻抗高可靠性的自动压接系统、高精度定位的移载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及设备监控的软件系统等使其具有适用范围广(可适用不同制程、不同尺寸产品)、快速高精度定位及对位、可靠的全流程自动化操作等。

  行业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数量较少,且市场集中度较高,而公司在Module制程检测系统的产品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技术优势明显。Cell制程检测系统的市场份额之前主要被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企业占据,随着公司近年的不断投入及发展,公司在该制程检测系统的收入规模快速增长,目前公司产品完全覆盖Cell制程。Array制程检测系统的市场份额主要被日本企业占据,公司已通过技术积累开始涉足,部分产品亦已完成开发并实现了批量销售。同时平板显示检测行业内多数企业的产品仅涉及“光、机、电、算、软”中的一项或两项,难以满足客户的整体需求。公司基于模组检测系统的优势,通过引进行业内的技术和人才,产品已覆盖AOI光学检测系统和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形成了“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的产品线,具有较强的整体方案解决能力。

  半导体产业化过程,设备先行,半导体前道检测设备是制约我国半导体制造产业的“卡脖子”难题,以KLA(KLA-Tencor Corporation,美国科磊半导体)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占据了全球量测检测设备大部分的市场。在政府引导和下游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产设备企业投入到半导体测试领域。

  公司在半导体领域致力于半导体前道量测检测设备以及后道电测检测设备的研发及生产,在光学领域自主开发针对集成电路微细结构及变化的OCD测量、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OCD人机交互简便易用三维半导体结构建模软件等核心技术,在电子束领域自主开发了半导体制程工艺缺陷全自动检测、晶圆缺陷自动识别与分类等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公司在半导体光学、半导体电子光学及泛半导体领域积极进行项目研发,在半导体单/双模块膜厚测量设备、高性能膜厚及OCD测量设备、半导体硅片应力测量设备、FIB-SEM双束系统、全自动晶圆缺陷复查设备、激光切割设备、DRAMRDBI测试设备、CP/FTATE设备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一定技术沉淀。

  2、服务优势

  我国平板显示检测行业发展初期,国内平板显示厂商多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进口检测系统,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存在操作界面较为复杂、售后服务不及时、服务定制化程度差等问题。公司自设立以来,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客户相对集中的地区,如苏州、成都、合肥、北京、深圳、厦门、重庆、南京等地配置了客户服务小组,配备专门的技术支持人员,辐射全国主要平板显示器件生产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能够迅速响应客户的需求。贴身式的服务一方面有助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售后维护服务,及时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升客户的使用满意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公司深入理解客户的需求,与客户形成研发互动,在客户新建生产线或技术升级早期阶段,即可通过研发的早期介入,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产品的客户体验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托于高效的客户服务体系,公司成功抢占了部分国内市场份额,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众多大型面板和模组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3、客户优势

  平板显示行业较为集中,行业前10名平板显示厂商占据了行业的绝大部分产能,这些企业规模大,有较为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标准,只有产品质量稳定性高、品牌影响力大、研发能力强和服务体验好的供应商才能进入其合格供应商名单。而平板显示厂商在选定供应商后,通常不会随意更换,这对于新进入行业企业而言,通常需要数年的时间沉淀。公司自设立以来,专注于平板显示检测系统业务,客户已涵盖国内各主要面板、模组厂商,如京东方、华星光电、中国电子、天马微等,以及在国内建有生产基地的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的面板、模组厂商,如富士康、明基友达等,客户资源优势明显,为公司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近年来,我国平板显示行业投资规模增长迅速,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向中国转移态势明显。此外,随着设备国产化的不断推动,客户更易采用公司的产品。因此,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公司具有较明显的客户优势。

  4、人才优势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平板显示检测系统业务公司之一,研发、市场、管理等专业人才团队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关键。首先,平板显示检测系统的研发和生产涉及电路优化设计、精密光学、集成控制与信息处理等多个技术领域,具有跨专业、多技术融汇的特点,对技术研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业务精良的研发团队,并制定了有效的研发激励和人才培养机制,为公司保持并巩固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公司研发部门员工人数已超过公司员工总数的48%,涵盖电子、光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及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研发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均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参与过本行业多项研发项目和公司新产品开发项目,在平板显示检测技术的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次,公司销售团队成员大多具有丰富的平板显示行业从业经验,对相关技术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趋势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深入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促进公司产品的研发方向更加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在市场竞争中易于获得客户的认可。

  再次,公司主要创始人具有多年的市场经验和扎实的研发能力,管理层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基于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动向制定符合公司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以丰富的营运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能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持续的驱动力。

  最后,公司基于自身实力,给予员工良好的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机会,建立了专业化、年轻化的人才团队。公司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核心业务人员稳定,并不断引入新的专业人才,这是公司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5、基于“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的整体方案解决能力优势

  平板显示检测行业内多数企业的产品仅涉及“光、机、电、算、软”中的一项或两项,难以满足客户的整体需求。公司基于模组检测系统的优势,通过引进行业内的技术和人才,产品已覆盖AOI光学检测系统和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形成了“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的产品线,具有较强的整体方案解决能力。

  基于“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的整体方案解决能力优势,公司产品覆盖了平板显示各类主要检测系统:从检测对象来看,目前公司产品已覆盖LCD、OLED等各类平板显示器件,能提供基于LTPS、IGZO等新型显示技术以及8K屏等高分辨率的平板显示检测系统,并能提供触摸屏检测系统,满足客户的各类检测系统需求;从生产制程来看,公司产品已覆盖Module制程的检测系统,并成功实现了部分Array制程和Cell制程产品的开发和规模销售,成为行业内少数几家能够提供平板显示三大制程检测系统的企业。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受到原材料大幅上涨、上游芯片缺货以及疫情反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司增加了经营压力和挑战。面对上述压力和挑战,公司上下一心,在公司董事会以及公司管理层的正确领导下,公司继续加大战略研发投入,强化产品并加强研发创新。在显示测试领域,不断突破创新,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了面板中、前道制程设备、关键核心器件以及Micro-LED、Mini-LED等新型显示产品研究开发力度,同时公司也不断优化客户结构,由原来集中攻关大客户逐步转变为与大客户成为持久合作伙伴,增加海外客户的扩展力度;在半导体、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半导体领域中的技术、产品、市场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已在国内主要集成电路厂商取得批量订单,并打破国外厂商垄断,国产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助力公司持续快速的发展。

  鉴于半导体领域属于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新产品研发投入较大,投资周期长,公司目前在半导体、新能源等新业务仍处于投入期,公司2021年研发投入45,435.55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41.05%(其中在半导体领域研发投入16,097.49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40.14%;显示领域研发投入26,974.08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4.31%;在新能源领域研发投入2,363.97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23.71%),对公司报告期内净利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0,895.31万元,同比增长16.0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228.84万元,同比下降20.94%;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604,734.10万元,较期初增长21.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331,476.11万元,较期初增长89.25%。

  (一)平板显示检测业务

  报告期内,国内平板显示行业LCD产线投资放缓,但受益于OLED、Micro-LED、Mini-LED等新型显示产品的发展和下游应用的不断拓展,以及市场渗透率逐步提升,催生出多类应用场景,如移动消费终端、智能穿戴设备、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汽车、轨道交通等。这类创新应用场景的市场正在加速成长。公司在深耕存量市场的基础上,在创新应用场景中不断拓展增量市场。

  同时,公司基于在“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的整体方案解决能力优势,不断向面板中、前道制程扩展,成功实现了Array制程和Cell制程产品的开发和规模销售,成为行业内少数几家能够提供平板显示三大制程检测系统的企业;其次,在关键核心器件(显示仪器仪表),通过近几年持续的投入以及孵化,目前已经有色彩分析仪、成像式闪烁频率测仪、成像式亮度色度仪、AR/VR测量仪、Micro-LED微显示多功能亮色度测量仪等多款产品投放市场,取得国外头部终端厂商和全部主流面板生产厂商的重复批量订单,打破国外厂商在高端显示测量仪器长期垄断;

  另外,公司不断发力以μ-LED为基础的半导体显示,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拓创新,在微显示领域不断扩大领先优势。在Micro-LED微显示领域,根据公司特有的ATE、AOI整合的技术进行晶圆段微显示单元的AOI检测,另外在模组段能实现Demura、Gamma、API和AVI多合一的整合检测,在半成品和成品之后(AR/VR阶段),可以对近眼显示实现色彩和视角的检测。最后,公司也不断调整和优化客户结构,由原来集中攻关大客户逐步转变为与大客户成为持久合作伙伴,同时增加海外客户的扩展力度。

  公司紧跟市场变化,依托已有的技术优势和完善的市场及服务体系,不断强化公司“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系统集成优势,大力推动新型显示产品以及关键核心器件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行业优势,虽然受原材料大幅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毛利润较去年有一定幅度的下滑,但公司在显示领域销售收入仍保持了较好的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在平板显示检测领域实现销售收入218,763.05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31%;其中OLED领域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80,857.29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9.88%。综上,公司在显示领域仍保持了较好增长。未来,公司对整个显示检测领域行业以及公司在该领域持续稳健增长充满信心。

  (二)半导体检测业务

  目前公司已形成在半导体检测前道、后道全领域的布局,公司子公司武汉精鸿主要聚焦自动检测设备(ATE)领域(主要产品是存储芯片测试设备),目前已实现关键核心产品技术转移、国产化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老化(Burn-In)产品线在国内一线客户实现批量重复订单,CP(ChipProbe,晶片探测)、FT(FinalTest,最终测试,即出厂测试)产品目前已取得相应订单。

  公司子公司上海精测主要聚焦半导体前道检测设备领域,致力于半导体前道量测检测设备的研发及生产。上海精测膜厚产品(含独立式膜厚设备)、电子束量测设备已取得国内一线客户的批量订单;明场光学缺陷检测设备已取得突破性订单;OCD设备也获得国内一线客户验证通过,半导体硅片应力测量设备等其余储备的产品目前正处于研发、认证以及拓展的过程中。2021年公司在整个半导体板块实现销售收入13,617.16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10.54%。

  (三)新能源检测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新设立常州精测与武汉精能共同深耕新能源测试领域。公司布局新能源产业虽然较晚,但依托在平板显示和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的技术积累和装备制造经验,具备针对系统项目开发集成的研发生产经验,具有将运动控制、视觉检测、分布式处理系统等成熟技术结合动力电池厂商工艺特点进行定制开发的能力,为锂电池各工艺段生产装备的快速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已逐步缩小与同行业公司的差距。2021年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实现销售收入5,184.71万元。虽然较上年同比减少35.88%,但是公司高度重视新能源装备领域的客户开发,已储备了较好的客户资源,具备持续拓展其他锂电池客户的能力。2022年3月,公司与中创新航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确定公司为其锂电设备的优选合作商,在锂电设备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迭代产品,提升双方产业竞争力。此外,公司正积极开拓与国内知名电池厂商的合作关系。

  (四)研发持续高投入,不断拓展应用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45,435.55万元,较上年增加41.05%,占营业收入的18.86%(其中在半导体领域研发投入16,097.49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40.14%;显示领域研发投入26,974.08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4.31%;在新能源领域研发投入2,363.97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23.71%)。持续的高投入研发为公司带来了较丰硕的成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取得1,472项专利授权(其中570项发明专利,646项实用新型专利,256项外观专利)、285项软件著作权、76项软件产品登记证书、59项商标(其中国际商标27项)。

  未来公司将持续保持高研发投入,通过开放创新与资源整合,在平板显示领域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向上下游领域进行延展,保持竞争力;在半导体与新能源领域,积极创新探索,不断努力实现技术及产品的突破,尽快提升新业务客户范围、订单数量及营收规模;在新的业务领域早日实现盈亏平衡,为下阶段半导体及新能源业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持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强化投资者关系

  公司连续几年在深交所信息披露考核等级取得好成绩,2021年公司继续保持优良的工作传统,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同时在遵守信息披露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回复互动易平台中的投资者提问,举办多场次的机构投资者交流会、业绩说明会,始终保持投资者关系电话的畅通,保障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畅通交流,增加了公司运作的透明度,有效履行了公司的义务,维护了公司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公司的投资者关系。

  后续,公司将继续紧抓高世代显示面板、OLED新增及存量产线投资、传统面板领域向行业的前道、关键核心部件以及Mini-LED和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商业应用的投资机会,积极开拓国内及国际市场,同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研发出满足客户产线以及实现国产化替代的技术产品,提高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产线渗透率。

  公司将持续加大对半导体及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新业务板块产业布局,加快公司半导体、新能源测试设备的产品进一步突破和产业化进程,推动公司半导体、新能源测试设备业务板块的发展。同时,积极寻找半导体、新能源测试领域优秀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半导体、新能源测试技术及产品应用的发展,快速提升竞争力。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1、加强技术及产品研发突破

  公司创立至今,始终坚持实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并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积累了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已形成较牢固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再创历史新高,并带动知识产权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步增长。

  公司将继续秉承“科技成就未来、品质赢得信赖”的经营理念,注重技术积累,坚持自主创新驱动发展,培养引进高端人才,进一步加大对“光、机、电、算、软”技术融合与提升的研发投入,通过开放创新与资源整合,在平板显示领域巩固已有技术优势,积极向上下游领域进行延展,保持竞争力;在半导体领域,加快已有产品的技术完善升级及市场客户拓展,同时积极推进新产品的研发布局,推动半导体业务板块的规模快速增长;在新能源领域,不断推动研发创新,加快现有大客户的产品认证,积极拓展新的一线客户需求,推动新能源业务板块的快速增长。

  2、积极开拓市场,推动各业务板块增长

  2022年,公司将抓住高世代显示面板、OLED新增及存量产线投资、传统面板领域向行业的前道、关键核心部件以及Mini-LED和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商业应用的投资机会,积极开拓国内及国际市场,同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研发出满足客户产线以及实现国产化替代的技术产品,提高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产线渗透率。

  公司在平板显示检测领域的客户已涵盖国内各主要面板、模组厂商,如京东方、华星光电、中国电子、天马微等,以及在国内建有生产基地的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的面板、模组厂商,如富士康、明基友达等,客户资源优势明显。未来,公司将积极拓展新领域客户(如泛半导体客户、车载产品客户等)及新技术客户(如Micro-LED制作厂家),布局东大区、南大区、中大区、台湾地区及海外市场五大营销区域,提升公司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及高质量服务的能力。

  在半导体检测领域,2022年公司在前道量测领域将继续增加投入研发光学检测设备(纳米薄膜椭偏测量装备、光学关键尺寸(OCD)测量装备、明场光学缺陷检测设备、硅片应力测量装备)和电子光学检测设备(CD-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关键尺寸测量装备、Review-SEM全自动晶圆缺陷复查设备、FIB-SEM双束系统),实现研发设备的产业化批量生产,打破集成电路高端检测设备被国外厂家垄断的局面,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为之后研发掩膜版缺陷检测、精密套刻测量、多束电镜、透射电镜等前沿技术和设备提供坚实基础;在后道电测领域,继续加大老化(Burn-In)产品线、CP(ChipProbe,晶片探测)、FT(FinalTest,最终测试,即出厂测试)新产品的研发,加大核心客户的开拓力度,丰富Memory领域测试设备产品,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公司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功能及优势,采取多元化方式,积极做大做强公司半导体业务板块,提升竞争力。

  在新能源领域,紧跟行业整线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中后段主要产品布局和提升智能装备的生产能力,包括切叠一体机、化成分容测试系统、电芯装配线和激光模切机等,进一步提升与下游锂电池厂商的合作粘性和深度,更好的满足下游客户需求,提高业务竞争力。

  3、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丰富人才激励手段

  公司现有平板显示、半导体及新能源检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涉及电路优化设计、精密光学、集成控制与信息处理等多个技术领域,具有跨专业、多技术融汇的特点,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确保研发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业务精良,强化公司销售团队对行业技术发展、客户需求变化等趋势的理解能力,为本公司的发展提供持续的驱动力。2022年,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薪酬及激励体系建设,重点丰富人才激励手段,让更多更好的人才参与进来,与公司共同成长。同时完善人力资源引进、开发、使用与退出管理机制,重点突出高端创新人才的引进及基础岗位员工的培训工作。一方面通过完善的考核和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各类高端技术型人才和基础岗位员工的培训,增强公司研发创新竞争力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4、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公司管理层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基于公司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动向制定符合公司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以丰富的运营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能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未来,公司将给予员工良好的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机会,建立专业化、年轻化的管理团队,不断引入新的专业人才,确保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5、进一步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维护公司良好市场形象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司董事会将继续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要求,认真自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保障投资者知情权和参与权,积极维护公司与投资者良好关系,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提升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内在价值,维护公司良好市场形象。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正丹股份
  • 川宁生物
  • 百川股份
  • 蔚蓝生物
  • 鲁抗医药
  • 宝丽迪
  • 金丹科技
  • 凯发电气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