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园林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4-26 23:48:02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东方园林002310)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

  (一)行业政策环境

  (1)水环境治理行业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的通知,分别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聚焦重要湖泊推进保护治理、推动大江大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入手,进行具体阐释。《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序推进,一批专项规划和重大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全国第一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加快创新。当前,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矛盾尚未根本缓解,水环境状况改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规划》明确了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水污染防治体系,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持续提高,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基本消除,地表水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有效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

  2021年,公募REITs试点正式启动,环境保护作为基建REITs聚焦的七大领域之一,可减少生态环保企业对传统债务融资方式的依赖,对盘活存量资产有重要意义,多项举措有利于改善生态环保行业企业当前的资金困境。在政策持续深化、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融资环境改善的背景下,将给公司的水环境业务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2)环保危废行业

  自1995年我国出台首个关于危废处理的法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起,逐渐在危废处理的基础设施、信息披露、标准制定等各方面进行了政策制定,已形成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为核心,覆盖从危废鉴别、转移、处置到资质、监管的危废治理政策和法规体系。长期以来产废企业为逃避高额危废处理费用,存在瞒报现象,导致危废处理量远小于实际产生量,行业主要由监管驱动。随着监管趋严,释放行业潜在空间。

  2020年审议修订的新《固废法》和新《危废名录》,加大了对工业固废、危废处置等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使危废产业更加规范健康发展。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方案》,本次危废评估方案推动政府和部门落实监管责任,以省级组织为主,明确评估指标和评估效果,提升企业违规成本,危废监管严格化趋势持续。

  危废企业实际经营规模远低于危废经营许可证的持证规模,实际处置率非常低。主要原因包括①供需种类不匹配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危废种类繁多,共分为46大类479种,88%的危废处置企业仅能处理5种以下危废种类。②由于环评和建设期长等因素,许多危废企业拥有牌照却无实际处置能力。③区域错配,由于危废运输的特殊性,一般采用就近处理的方式,导致有些产能的区域分布错配,从而使得危废产能缺口极大,危废处置能力供不应求。

  (3)循环经济行业

  2021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从6个方面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出了部署安排,并明确了85项重点任务和牵头单位,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总体目标: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3.5%、16%左右,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纸利用量达到6000万吨,废钢利用量达到3.2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29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随着《规划》的实施,“十四五”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必将再上新台阶,进一步缓解我国资源安全压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抓手,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在十四五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竞争优势及市场地位

  公司凭借在生态修复领域深厚的积淀和环保处置、服务领域全面扎实的专业能力,在水生态修复、工业危废处置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创新性地提出了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修复、水景观建设的“三位一体”生态综合治理理念,并将其结合于公司三大主业,提升公司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同时,公司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将更多、更高效的工业固废资源化、产品化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公司生态工程、环保工厂运营及循环经济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集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工程建设、投资运营为一体的生态价值提升产业链,在水环境综合治理、固废危废处置、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助力产业提升、促进就业等方面做出贡献。

  公司作为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拥有400余项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治理专利,并掌握130余项危废处理技术专利,以综合技术体系创新优势持续引领生态环保行业发展。400余个优质生态、环保及循环经济项目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发展区域打造了80多个标杆项目,助力中国核心城市带绿色发展。

  生态业务方面,公司继续稳扎稳打,重点布局地方财政状况良好,融资推进顺利的地区,虽然生态工程业务量出现收缩,但项目质量保持了较高水平,对公司整体业绩起到了良好支撑,仍是公司经营的重要方向之一。

  环保业务方面,公司依托现有危废处置平台,不断提升危废处置能力,加速环保技术的更新迭代,升级环保工厂的管理运营,做大做强危废处置业务。报告期内,危废处置业务较上年同期增长52.72%,实现毛利2.04亿元,同比增长65.82%,业务实现了较大突破。

  循环经济业务方面,公司布局废旧家电、废旧金属材料、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拆解领域,和大型央国企开展废钢和不锈钢、废纸、铝、电子产品等多品种的业务合作,业务有序布局,快速发展。作为公司全力打造的环保板块全产业链平台中的重要一环,公司积累了长期稳定的优质客户资源和上游供应商资源,下游客户多是大型的国有公司和行业龙头,且账期短、资金回收有保障。该业务板块积累的丰富的上下游资源,也为布局产业链中的其他业务提供基础。

  (三)行业资质类型及有效期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土木工程建筑业的披露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围绕“无废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秉承生态做精、环保做强、循环经济做优的战略目标,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公司已形成生态业务、环保业务、循环经济业务三大业务板块。生态业务板块主要业务类型包括水环境综合治理、市政园林和全域旅游等,环保业务板块主要业务类型为工业危废处置业务,循环经济业务板块主要业务类型为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模式

  1、生态业务:公司立足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三位一体+智慧水务”的理念,联合旗下设计子公司、生态研究院、水处理公司等,向客户提供全流程的水生态优化服务,具体模式主要为通过EPC或PPP的形式参与地方政府海绵城市建设、河道修复、水景观提升、乡村污水处理等水环境综合治理业务。

  EPC即设计施工一体化,通常情况下公司与政府先签署框架协议,经过法定招投标程序后,对预计工程总金额及包含的多个单项景观工程内容、总工期等进行约定,在单项景观工程具体落地、实施时,双方再签署基于此框架协议下的单项工程合同,并对此单项工程的金额、施工内容、工期等进行约定。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通常情况下,由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和政府共同设立项目公司(SPV),并通过项目公司实现对PPP项目的投资、融资、运营等功能。

  2、环保业务:公司主要通过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驻场服务等模式为产废企业提供工业危废综合处置服务。

  无害化是指通过焚烧、填埋、物化等手段,对危险废弃物进行减量、彻底的形变或与环境彻底隔离等方式,以消除其对环境的危害。公司根据工业废弃物的种类、数量等向产废企业收取处置费。

  资源化是指通过熔炼、萃取、提纯等工艺,提取含贵金属的电镀污泥、废电路板、废矿物油、废有机溶剂等工业废弃物中的有价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手段。公司从产废企业获取工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并通过资源化提取其中的有价资源,并向下游客户销售。

  驻场服务是指在产废企业生产线安装处置回收装置,实现生产线上的危险废弃物处置或回收利用,能够实现为产废企业节省新料投入、产生部分循环收益并减少危废运输费用等效用。公司通过收取服务费、销售已回收的有价资源等模式获取收益。

  3、循环经济业务:公司从2020年开始逐步布局工业废弃物循环业务,以规划调整城市或区域的产业结构为出发点,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最大限度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的目标,最终实现区域的低碳、循环发展。该业务主要包括废旧家电、废旧金属材料、电子废弃物、废旧汽车等的拆解回收和发展中的深加工业务。

  (二)公司融资结构

  (三)质量控制体系与安全生产制度

  为提高公司安全管理水平、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等,公司制定、修订并发布了《东方园林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东方园林安全环保责任制管理规定》、《东方园林安全教育培训管理规定》、《东方园林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治理管理规定》、《东方园林特种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东方园林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定》、《东方园林生产安全事故管理规定》、《东方园林项目开复工、停工确认安全管理规定》等30多项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为公司安全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东方园林应急管理规定》等,在充分分析公司日常生产中面对的危险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以及周边可用的应急资源,制定了《东方园林应急预案》,在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进行了备案,并根据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公司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置能力。

  公司认真贯彻落实GB/T 45001-2020 idt ISO 45001:2018和GB/T24001-2016 idt ISO14001:2015的要求,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报告期内顺利通过了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和换证审核,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安全环保标准化水平,为公司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提供了安全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设立安全环保监督管理中心,负责公司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公司及分支机构及时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安全生产会议、及时开展隐患排查及治理工作,加强对重点项目、运行工厂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同时 ,结合周期性、季节性的生产特点,多次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培训、起重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汛期及雨季施工作业安全检查、冬季安全检查等,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消除安全隐患。在“安全生产月”期间,公司开展了以“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知识竞赛,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及应急演练等,多方面、体系化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强化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度,有效保证安全生产。

  通过日常安全管理和专项安全生产管理,有效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自觉抵制生产中的违规行为,从根本上杜绝安全生产事故。报告期内,公司未出现重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生态环保领域先发优势

  自2013年起,公司创新性地提出了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的“三位一体”生态综合治理理念,率先布局水环境综合治理业务,从而在国家碧水保卫战占据先发优势。公司以前瞻性的生态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修复技术为基础、以综合性的水域与市政规划为前提,为城市生态系统修复项目提供策划、规划、研究、投融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的全方位解决方案。“三位一体”生态综合治理理念完美契合了国家近年提出的水生态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河治理等水系治理的建设目标,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公司由传统景观工程建设向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的生态修复业务的转型夯实了基础,使公司快速成为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的先行者和龙头企业。

  2、生态环保综合服务优势

  公司聚焦生态与环保的主业方向,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公司逐步延伸产业链,利用先进的规划运营理念及核心技术应用,优化完善业务和收入结构,将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三大业务板块彼此关联、相互协同,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业务体系,能够为生态环保领域提供全面的综合服务,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3、危废处置的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创新、引进吸收等方式形成了覆盖各类业务的实用危废处置技术,可提供市政、石油、化工、印染、电子工业等多个领域的危废固废处理、资源化利用及放射性废物处置服务,构建起了系统性的危废处置技术体系,使得公司成为行业内能够处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绝大多数危废品类的企业之一。凭借全国性布局子公司的综合运营、协同处置,以及积累的专业化处置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公司已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危废综合处理的能力。公司不断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公司研究院与国内多所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研发,科研创新覆盖等离子、热解、多膛炉、回转窑、高频微波等多个核心技术领域,这些核心技术在行业里属于领先水平,为公司环保项目提高产能,技术升级迭代带来助力。

  4、品牌影响力的优势

  公司长期注重品牌建设,不断通过质量、诚信和服务来打造自己的品牌。经过多年的积累,在行业内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品牌优势,具备了大型高端项目的承揽、设计和施工能力。从奥运会、世博会、沈阳全运会、广西园博会到北京市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项目、四川省南部县满福坝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从景观设计到环境综合治理,东方园林的项目在全国各地均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不断地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5、设计规划完善的优势

  公司已具有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等多项资质,拥有数百人的设计研发团队,搭建了完善的设计体系,形成水利、环保、园林跨专业跨领域融合的综合设计服务能力,承建的项目多次获得北京市园林绿化优质工程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奖金奖、艾景奖十佳设计奖等奖项。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1年是“十四五”开端之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年份。站在新起点上,公司围绕主营业务,积极践行年初设定的战略目标,重点部署PPP项目收尾及结算工作,加大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业务及固废处置业务的投入,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4.87亿元,同比增长20.18%。报告期内,由于公司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较大,对利润造成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8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生态做精、环保做强、循环经济做优的战略目标,推动生态建设业务的实施和收尾,拓展精品项目,积极发展固废处置和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业务,其中:

  生态建设业务(含水环境综合治理、市政园林和全域旅游)实现营收34.1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2.56%,实现毛利9.10亿元,是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

  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业务实现营收62.6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9.76%,正逐步实现规模效应。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业务为地方政府重点发展和支持项目,获得一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该业务实际毛利1.50亿元。

  固废处置业务实现营收5.05亿元,同比增长52.72%,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81%,实现毛利2.04亿元,同比增长65.82%,业务实现了较大突破。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项目结算力度、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并通过多重途径盘活资产,加速回笼资金,报告期内应收账款周转率135.07%,较上一年同期增长30.41%;同时资金周转较快的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业务和固废处置业务在报告期内得到较快发展,经营性现金流状况出现明显提升。因此,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55亿元,同比增长201.12%。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售费用率0.32%、管理费用率5.74%,财务费用率8.11%,和上年度基本持平,费用控制工作表现良好。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52.47亿,负债330.71亿,资产负债率73.09%。

  由上表可知,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息负债余额为154.53亿元,其中,一年以内到期的有息负债余额为47.17亿元,较期初减少20.12亿元,占公司全部有息负债总额的比例为30.52%,占比较期初下降13.66%。因此,公司短期债务的金额和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司债务风险可控。

  总体而言,公司债务情况良好,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长期债务占比增加,短期债务风险可控。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该文件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对2025年、2035年的污染防治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

  公司自从成立以来,一直深耕生态环保领域,积极响应国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打响了美誉在外的品牌,奠定了坚实的行业地位。伴随环境保护在国计民生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随着配套政策的不断出台,生态环保行业将迎来蓬勃发展阶段,公司预计将会享受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1、生态业务

  自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地位,彰显了中央政府对生态治理的重视程度。

  《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2022年6月底前,县级城市政府完成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公布黑臭水体清单及达标期限。到2025年,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提前1年完成。到2025年,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为优,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重要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质量明显提升;黄河干流上中游(花园口以上)水质达到Ⅱ类,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深化海河、辽河、淮河、松花江、珠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重要湖泊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沿海城市加强固定污染源总氮排放控制和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入海河流总氮削减工程。建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

  随着“十四五”规划和《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的逐步落地,重点示范项目的逐步实施,预计国内水环境综合治理市场将进一步打开,公司作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将会发挥竞争优势,紧抓市场机遇,积极开拓水环境综合治理业务。

  2、环保业务

  自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以来,生态环境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争取到2025年,“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综合利用水平和无害化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目前,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河北省等多省政府已印发“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确定了“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相关工作正稳步推进中。公司在危险废弃物处置领域面临良好历史机遇,将积极与地方政府、化工园区等合作,参与各省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扩大危废处置业务版图。

  3、循环经济业务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业务是循环经济战略的重要补充。工业废弃物市场容量巨大,单废钢一个品类全国年产生量就达到2.7亿吨,按照3359元/吨废钢价格计算,年废钢市场容量就达到9069亿元,市场空间广阔。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国家对提升资源能源使用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势必会促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公司将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立足资源再生,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为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伴随公司业务模式和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不断优化,公司凭借在生态修复领域深厚的积淀和环保处置、服务领域全面扎实的专业能力,在水生态修复、工业危废处置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随着公司循环经济业务布局的展开,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公司目标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

  十二、重大风险提示

  (一)市场、行业及业务模式风险

  1、行业风险

  近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景气下滑,而房地产市场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收支因此受到较大影响,加之国家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清查和整顿,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减少了市政园林建设的投资,同时也影响了公司的收款进度。在公司生态板块的存量订单中,主要业务模式为PPP,地方政府是主要的业务合作伙伴。2014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4年第43号文《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明确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2017年4月,六部委联合发文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明确禁止国务院批准限额外的一切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特别强调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回购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担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损失,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会资本方承诺最低收益,不得对有限合伙制基金等任何股权投资方式额外附加条款变相举债。上述因素给地方政府采用PPP模式落地政府公共服务采购增加了诸多限制因素,存在一定的行业政策风险。另外结算进度放缓等风险对存货、应收账款、收入等指标及其对应节点都不同程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展望未来,受政府资金状况影响,加之设计方案调整、施工场地准备以及极端气候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存在如订单规模增长速度放缓、订单落地速度放缓、工程工期延长、应收账款回收等风险。

  2、业务模式风险

  传统模式风险:市政园林项目的传统模式通常需要企业先垫资后收款,因此会形成大量合同资产和应收账款。公司市政园林工程业务的投资方是地方政府,虽然地方政府信用等级较高,但存货结算和应收账款回收效率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资金状况、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等的影响,造成存货无法按时结算和部分应收账款无法按时回收的风险。公司工程项目运作的一般周期为1-3年左右,相对较长,部分项目长达3-5年,项目周期的长度也对公司业务模式及收款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针对上述带来的存货减值风险和账款回收风险,公司已根据公司制度及相关会计政策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来降低存货减值风险,同时公司也将严格执行应收账款减值政策并控制相关风险。

  PPP模式风险:PPP模式更强调的是一种公司的合伙协调机制,目的在于发挥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以便与政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有效降低项目风险,有利于后期回款。但这种模式依然存在一定风险,一方面,我国PPP模式处于起步阶段,PPP模式发展的政策环境、信用环境还有待完善,同时,PPP项目落地受政策颁布进度,政策支持力度等的直接影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PPP项目一般项目周期较长,往往跨越几届政府,存在一定履约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政策变化,牢牢抓住PPP模式的发展机会,同时审慎考虑项目风险,筛选优质低风险的项目。

  (二)收入确认风险

  1、收入确认风险概述

  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17年修订)》(财会〔2017〕22号)确认收入:对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履约义务,公司在该段时间内按照履约进度确认收入,并按照投入法确定履约进度。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项目信息收集、参与项目投标、项目承接、项目实施、项目结算、项目竣工验收、项目决算、项目移交等环节。综上所述,按照履约进度的收入确认和项目结算无严格对应关系。针对上述收入风险,公司从谨慎性出发采取措施及时规避。对于已完工项目,公司每年根据未来结算额与账面累计收入孰低的原则来进行账务处理。

  2、客户结算与收入确认金额的差异

  从项目结算来看,由于公司承接的传统项目通常为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结算体系较为复杂,结算流程和结算时间较长。一般过程结算需要3至6个月,而项目的最终结算需经监理单位审计、第三方审计、财政部门审计确认等过程,整个结算周期半年到一年时间,由此导致客户结算与公司收入确认金额之间存在差异。

  (三)已完工未结算存货风险

  1、结算延期风险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清查和整顿,公司的市政园林业务与地方政府合作密切,受地方政府资金情况的影响,存在结算延期风险。为此,公司加强结算的考核与管理工作,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项目结算,如:成立结算管理部、制定结算管理流程作业指导书、编制结算作业指导书、编制结算任务计划跟踪表、编制对上结算月跟踪报表等,并积极落实各项制度,推动工程结算的及时进行。截止到目前,公司不存在与发包方就工程量、工程质量存在重大分歧或纠纷的情况。

  2、合同资产减值风险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合同资产余额1,634,116.42万元,存在减值风险。公司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制订了合同资产减值政策,并根据政策计提了减值准备来降低合同资产减值风险。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合同资产累计计提减值准备27,050.61万元。

  3、账款回收风险

  公司传统业务的投资方是地方政府,虽然地方政府信用等级较高,但应收账款回收效率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资金状况、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等的影响,存在因结算延期导致收款延迟的风险。公司一直积极保障工程款的及时回收,针对不同客户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从融资结构、资金监管等全方位进行设计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不存在大额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情况。

  4、公司为推进项目结算采取的措施

  成立了结算管理部,专门负责对公司遗留结算项目进行管理、跟踪、策划及技术支持。

  制定了结算管理流程作业指导书,指导大区及项目人员按照结算管理流程顺利办理结算,完成结算考核指标,促进公司资金回收。

  编制了结算任务计划跟踪表,由大区经营负责人与项目经理排出结算策划,将结算完成过程中的每一工作要点、计划完成时间、责任人列出,并及时跟踪计划完成情况,以便有计划地完成结算。

  编制了对上结算月跟踪报表,将结算指标内所有项目分大区统计每个结算项目的结算进展情况、预计结算时间,并由专人定期跟踪每个大区的结算进展情况变化。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航新科技
  • 百川股份
  • 建新股份
  • 新研股份
  • 富士莱
  • 蔚蓝生物
  • 值得买
  • 三六零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