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4-27 20:23:05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上海临港600848)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启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国内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报告期内,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明确临港新片区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上海临港始终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坚持服务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围绕“聚焦、强化、统筹、联动”四大主线,聚焦“园区开发、企业服务、产业投资”三大主业,积极推动园区“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特色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稳步提升经营效益

  2021年,公司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园区转型和公司转型,做大做强做优园区开发主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72亿元,较上年增加23.34亿元,同比增长59.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5亿元,较上年增加1.23亿元,同比增长8.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58亿元,较上年增加4.46亿元,同比增长40.1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92.65亿元,较上年增加73.15亿元,同比增长17.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53.71亿元,同比增长5.68%。

  报告期内,公司加快重点区域拿地速度,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打造一系列高品质项目,在上海市重点转型区域和五个新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G60科创云廊一期项目荣膺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中国钢结构金奖”以及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金钢奖”,奉贤科技绿洲南桥园区二期项目及奉贤科技绿洲南桥园区三期项目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公司全年新增土地储备面积50.6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46.67%;新开工面积64.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共93.8万平方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共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48.6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加46.83%,各类物业载体总在建面积达到288.8万平方米,园区物业总在租面积263.1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加44.7万平方米,增长20.38%。此外,公司倾力打造具有专业产业研判能力和政策解读能力的招商团队,有效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和品质,实现高能级招商、高质量服务。报告期内,公司园区物业签约销售面积19.7万平方米,园区物业销售收入37.12亿元,较上年增长79.33%,园区销售物业毛利率55.13%,比上年增加6.18个百分点;园区物业租金收入22.35亿元,较上年增长39.08%,园区物业租赁毛利率70.48%,比上年增加0.12个百分点。

  公司深耕园区运营服务,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园区服务效率和效能,全面优化园区营商环境,支持园区企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园区企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31%,园区企业营收规模10,527亿元,同比增长14%,纳税总额达到286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下属园区汇聚专精特新企业220余家,上市挂牌企业210余家。

  (二)全力践行国家战略,主动深耕临港新片区

  上海临港始终积极践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国家战略,坚持把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将践行国家战略转化为自身发展优势,加强与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的改革联动、创新协同。2021年是临港新片区发展的第二个完整年度,也是浦东启动引领区建设的一年,公司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干劲,持续构建“主导开发+参股投资”的新发展模式,主动参与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在对外开放、制度创新和区位资源的政策制度优势,加快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滴水湖金融湾、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临港新片区国际氢能谷等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跨境贸易领域,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一个特殊综合保税区,公司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强化洋山特殊综保区特殊经济功能区定位,发挥“境内关外”优势,着眼于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统筹发展,重点培育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高端制造及相关服务业、跨境综合服务业“三大产业”。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打造“1+3+1”离岸贸易平台体系,离岸贸易与国际金融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加速建设国际汽车品牌园区,引入零跑汽车、卡洛哈海尚汽车,现已集聚宝马、福特、戴勒姆、菲亚特等全球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龙头企业,助推临港新片区打造国际整车集散中心;加快特殊综保区国际冷链项目工程建设,发展食品、农产品、药品、高端消费品以及跨境电商电子商务冷链物流,打造区域性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先后落地一批大宗商品重大项目,注册企业超过400家,大宗商品贸易总额已连续3年超过2000亿元;打造国际航运服务开放先行区,助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航空航天领域,公司打造的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是上海市首批特色产业园,重点围绕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战略和国家大飞机战略,依托新片区、特殊综合保税区“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政策优势,发挥浦东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的全球联动作用,搭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航空产业体系,形成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推动临港新片区大飞机园一谷一园项目建设,推动提升国产民用航空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完成中国建材、中复神鹰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速形成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生态圈;筹备首届上海国际商业航空航天展览会,打造我国首个专注于商用航空航天领域全产业链发展的专业展览,不断增强“大飞机园”品牌影响力,引领新片区航空产业形成全域布局、全链发展,筑梦航空强国。

  金融创新领域,公司参与建设的滴水湖金融湾是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的核心载体,承载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是新片区金融类企业最集聚的区域。报告期内,滴水湖金融湾获批上海市服务贸易示范基地,重点围绕离岸经贸、跨境金融、跨境数据、高端航运等领域,构建产业功能平台,提高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引入华福证券、太保私募基金、中非产业基金、中建资本、毅峰资本等重大金融投资企业和项目,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功能性平台建设,成为临港新片区跨境金融总部集聚和金融业务创新的核心区域;打造离岸贸易、数字贸易、服务贸易三大平台,大力吸引世界500强贸易企业落户临港新片区,引入正威国际集团等龙头贸易企业,推动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上海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等机构入驻,不断推进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进新片区首个航运财保自保公司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公司,全球知名船舶管理公司FLEETMANAGEMENTLIMITED,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波轮船公司等20余个重大项目,有效增强新片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服务能力,为临港新片区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注入了强劲动能。

  新能源产业领域,公司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聚焦前沿产业发展,积极拓展园区场景资源应用,进一步深入产业链泛场景布局,抢占新赛道新产业300832),投资设立上海临港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致力于打造集原创技术、场景应用、产业孵化和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氢能产业发展平台,深入挖掘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等新能源产业的应用和发展,构筑氢能全产业价值链,助力临港新片区成为上海氢能发展先行先试区、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引领区。

  (三)立足上海发展新格局,引领城市更新与区域转型

  上海市发布的《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新城是上海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上海临港立足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城市发展新地标、产城融合新典范”,深度参与上海市重点转型区域和“五个新城”建设,深入布局松江新城、南汇新城、奉贤新城等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板块,围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虚拟现实等前沿产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全面推进G60科创走廊、数字江海等“一城一名园”建设,构建城市空间新格局。

  公司以打造“特色园区、品牌园区”为落脚点,把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主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产业策划能力和资源要素组织能力,形成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围绕前沿产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形成价值链和产业生态链,公司积极培育特色园区、壮大特色产业,构建形态好、产业优、功能全、产出高的特色功能平台,着力打造临港松江科技城(工业互联网)、浦江创芯之城、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数字江海园区等一批特色园区,通过打造特色园区、塑造特色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创新引领、特色聚焦、卓越服务、绿色融合和共享开放等新一代园区发展理念,针对特色产业、特色工艺、特色功能,打造适合特色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临港松江科技城(工业互联网)已集聚超过50家工业互联网核心企业,形成“平台支撑、垂直应用、数字赋能”的特色化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并围绕卫星装备制造链,正式启动“G60星链”产业、基地建设,构建资源集聚、展示、研发、应用落地为一体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浦江创芯之城聚焦集成电路研发设计等产业领域,是上海市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区,先后引进壁仞科技、天数智芯、微松自动化等行业内重点企业,园区编制完成《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分析报告》,举办科创赛事、集成电路企业EDA/IP对接会等20余场活动,形成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园区聚焦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上海“1+5+X”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浦江基因未来谷”已正式揭牌,目前汇聚了因美纳、普洛麦格、之江生物、思路迪、艾德生物300685)等国内外基因行业巨头,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已成规模;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集聚了一批智能网联领域领军企业,拥有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信息内容分析技术两大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前瞻研究所等高能级载体,园区已正式启用奉贤自动驾驶测试区,形成以智慧行、未来行、全出行为特色的产业生态;数字江海园区被列为上海五个新城转型示范项目,将以数字经济产业为核心,布局数字产业制造、数字产业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和数字化效率提升等领域,打造一座城市力全渗透的数字化国际产业城区,成为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地标;金山园区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特色产业,致力于打造成为以老字号品牌、电商直播、文化旅游等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公司把特色化园区作为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主要抓手,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四)聚焦上海先导产业和关键领域,加强前沿产业投资布局

  上海临港构建以园区开发为主体,产业投资、配套服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布局,不断强化孵化、招商、投资、服务之间的战略联动,立足“做优直投增量、盘活产业存量”,以“招投联动”为抓手导入山东天岳、晶晨半导体、信念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同时通过发现优质企业、参与投资及培育优质企业,打造“基地+基金+产业”的产业发展体系,建立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021年,公司对标世界一流园区,健全产业金融生态,瞄准全球产业的变革趋势和科技前沿,围绕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和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关键节点,不断加大对高精尖企业投资力度。公司积极引导基金向园区内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布局,深入挖掘园区内科创企业,形成园区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等方式先后投资壁仞科技、思尔芯等园区头部企业及科创企业,其中商汤科技、海尔生物、珠海冠宇、孩子王301078)等已实现上市,并大力培育积塔半导体、精锋医疗等优质项目。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投资申创产城基金、国和人工智能基金等私募基金,全年投资金额超过3.8亿元,全年从基金获得投资分红收益达到3.9亿元,较上年增长97.36%,公司收入利润结构转型取得一定成效。

  (五)打造六大园区服务体系,实现品牌价值输出

  上海临港坚持以服务创造价值为核心理念,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全面打响上海临港园区服务品牌。公司结合园区所在区域及产业特色特点,构建了包括产业服务、物业服务、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生活服务的现代化园区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新时期园区服务品质。报告期内,公司园区服务及其他收入3.26亿元,较上年增长24.70%。

  公司以“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为主线,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主动跟踪园区产业发展动态、绘制园区产业地图、解读园区产业发展趋势,编制产业发展报告,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集聚各类资源,优化物业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园区服务组织一体化、服务业务标准化,提升园区管理数字化能级,赋能园区企业发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各大高校、企业开展合作,举办超过500场各类园区人才服务活动,形成上海临港产业人才生态圈;持续打造园区金融服务体系,打通金融资源服务创新通道,加强孵化载体建设形成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和金融联动发展。此外,公司聚焦以产业策划、物业管理、品牌价值等为特色的轻资产服务,推动对昆明、常熟、合肥、株洲等上海域外区域的服务输出,进一步扩大公司服务型收入的比重。

  (六)构建园区科创生态,打响科创服务品牌

  2021年,上海临港坚持“内强统筹、外强联动”双管齐下,加快建设科创服务管理、运营、支撑三大体系,强化科创统筹联动机制,构建园区科创生态,打响园区科创品牌,以服务创造价值为核心,构建特色化和保姆式的科创服务体系,提升科创服务对园区发展的支撑作用。

  公司深度挖掘园区科创产业场景,全方位打响“上海临港”科创生态品牌,打造“9+1”科创文旅精品线路,擘画产业发展新图景。对标世界一流标准,重点围绕创新人才、创新品牌、创新环境、知识产权等指标,编制完善“848科创发展指数”,打造科技园区科创发展水平引领性评价标准,增强公司园区科创策源能级和科创发展显示度,孕育科创发展新动能。报告期内,G60科创云廊“云创空间”投入运营,有效增强科创支撑园区发展的能力;公司积极举办60余场国家级、国际化的科创活动以及一系列有品牌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活动,其中漕河泾园区的“科创嘉年华”活动已举办至第五季,形成以新科技、新模式、新产业、新载体为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下属园区拥有5个国家级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6个市级孵化器,公司自营孵化器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约1,000家。报告期内,松江园区G60工业互联网专业孵化器及南桥园区临跑欣空间孵化器获得上海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约占全市新增总数9.6%,新增科创转化项目20余个,园区企业累计申请专利总数85,000余件,形成浓郁的科创氛围。

  (七)推动数字化转型,培育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上海临港将园区作为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的重要场景和平台,挖掘园区数字产业集聚、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积极培育新场景新功能平台,加快推动园区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产业化转型。

  园区数字化方面,公司加快园区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浦江园区智慧能源平台完成试点应用及验收。公司不断加快统一数据交互标准,完成园区设计管理平台、智慧能源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数字江海、信息飞鱼等重点项目,引入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作为战略投资者,增强公司与高科技企业的紧密联系,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园区管理,加快实现园区治理、园区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可视化,构建园区治理新范式。

  产业数字化方面,公司以数字经济为战略支撑,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目前漕河泾已集聚上海1/4集成电路设计企业、1/4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和应用场景、60%文创游戏类重点企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公司以数字经济为战略支撑,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挥“链主”带动作用和数字化赋能产业功效,推进智能工厂和黑灯工厂建设,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助推重点产业集聚、资源整合共享、产业链分工协作和企业协同创新。

  数字产业化方面,公司充分挖掘园区数字产业集聚、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吸引数字产业头部企业,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链,实现园区与企业的双向赋能。此外,公司密切关注元宇宙、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抢占数字产业化新赛道。

  (八)聚焦风险防控,促进公司稳步发展

  2021年,上海临港以风险防范为导向、以提升管理绩效为目的,持续完善运营管理机制,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提升运行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加快转变思维、精准发力,全面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围绕“中心化统筹、项目化运作、契约化机制、合伙人思维”要求,组建成立上海临港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推动公司战略资源聚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营管理转型升级,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公司运营管理风险,形成高质量发展动能。

  同时,公司结合所处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持续健全内控体系,通过聚焦内控措施与工程成本两大抓手,整合资源统一内控,开展风险指标管控,完善负面清单治理,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管理闭环,有效提升公司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促进公司战略的稳步实施。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上海临港所处行业为园区开发及运营服务。园区开发是指由园区开发主体在特定规划区域范围内,通过明晰产业定位、搭建功能平台、开发产业载体、完善基础配套等,向园区落户企业及其雇员提供综合配套服务;运营服务是指为企业提供物业管理、园区运营、企业发展、创新创业、商业配套等一系列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园区运营贯穿园区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是园区产业集聚的核心因素。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核心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产业园区之间的协同合作变得更加频繁,合作共赢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目前,园区开发面临的土地、功能制约逐步凸显,园区建设进入“辐射效应”大于“虹吸效应”的新阶段。都市圈产业园区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的释放,也使产业园区竞争的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单个园区与单个园区间的竞争逐步演变为都市圈“园区群”与“园区群”间的竞争。为此,衍生出双向飞地经济模式、品牌与管理输出模式、共建园区模式等一系列合作新模式。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区域产业经济的重要引擎,正在不断加快园区转型,摆脱同质化竞争,呈现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特征。在“去同质化”的进程中,数字化技术成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支撑。通过海量的产业数据、竞品数据、企业数据,园区开发企业能够及时掌握产业发展态势,精准开展投资布局和招商定位;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和决策科学性,通过分析园区入驻企业运行情况,挖掘园区内企业实际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在产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园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成为产业园区内生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引擎。目前,园区开发企业不遗余力的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双创平台、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通过不断地激发园区创新活力,进而提升园区发展潜力。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上海临港是专业从事园区产业载体开发建设、园区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以租售结合、产投联动、科创赋能、服务配套为经营特色,形成了以产业地产为载体、以科创产业为特色、以产业集聚为支点、以产业升级为动能的独特发展模式,通过打造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和精品园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践行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针对特色产业、特色工艺、特色功能的特殊用途,公司通过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物业载体和配套设施,涵盖了产业综合体、研发办公、标准厂房、物流仓储等不同类型的产业载体,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稀缺载体资源。

  公司以“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为园区建设理念,构建与产业高度适配的物业载体服务体系、全方位特色化的科创服务体系、全链条生态化的“基地+基金”模式的金融服务体系、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的配套服务体系等园区服务体系,通过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园区发展支撑能力,为园区企业赋能,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临港立足国家战略和上海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使命引领下,围绕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积极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产业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价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具备丰富的战略空间资源

  上海临港各园区位于上海未来发展和“五个新城”建设的重点板块,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园区产业特色和规模效应,均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的重要承载区,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战略机遇,以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支点,公司积极谋划布局、精准承接任务,围绕“一个引领区、三个成为、三个展示”,紧跟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面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的重要战略空间。

  (二)具有成熟的园区开发品牌

  上海临港深耕园区开发运营,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成功模式,与上海各区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在产业园区开发领域的专业优势,着力打造了一系列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品牌园区及上海市特色园区,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建筑奖项和园区运营管理认证,“临港”、“漕河泾”“科技绿洲”等成熟品牌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集聚了一批高质量产业和高素质人才,上海临港的规模经济效益正逐步凸显。

  (三)拥有卓越的创新驱动能力

  上海临港以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创新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建设卓越的科创服务型园区,旗下漕河泾园区、浦江园区、松江园区、南桥园区等具有国家级孵化器优势,依托园区产业集聚优势,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形成了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链条;公司在人力资源、商务对接、创新创业、政务政策、行业协会等各领域为入驻企业提供完善支持,有效统筹、联动各园区平台科创资源,与各行业协会、公共媒体建立合作,把资源导入后进行整合,再标准化输出,营造园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72亿元,较上年增加23.34亿元,同比增长59.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5亿元,较上年增加1.23亿元,同比增长8.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58亿元,较上年增加4.46亿元,同比增长40.1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92.65亿元,较上年增加73.15亿元,同比增长17.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53.71亿元,同比增长5.68%。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不明确性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标签之一。在全球经济低迷、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央不断明晰“双循环”战略,继续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保障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

  在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园区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与城市更新的建设者,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国内产业发展迅速更迭,产业园区风起潮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新时代对园区开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精准化培养,区域差异化发展,构建长周期的产业运营能力和服务体系,成为了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课题。未来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绿色双碳、特色化布局将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主题词。

  1、创新驱动持续发力,产业园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2021年,我国进入经济发展动力从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正在重塑科技创新体系,旨在构建契合国际科技前沿、体现国家发展意志、符合新时代经济产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开始系统布局以城市群、核心引擎城市为主体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产业园区成为引领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平台。

  2、数字化转型加速渗透,引发园区“数字蝶变”

  2021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将进一步向园区渗透,为园区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产业园区作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场景和平台,通过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园区数字底座,引导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化企业集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赋能产业发展。

  3、双碳战略大力推进,低碳发展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围绕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2021年我国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空间承载体,在提供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成为了碳排放的源头,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发展低碳经济,运用低碳技术,实现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产业园区将通过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助力产业低碳化发展。

  4、产业特色化布局,加速园区特色化生态升级

  2021年,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我国正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集聚特色化发展、区域要素特色化供给,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园区、集聚特色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园区要实现差异化竞争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关注“产业特性”,加强产业策划能力和资源要素组织能力,瞄准产业链关键控制点,围绕创新链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形成特色产业、特色载体功能、特色服务、特色政策、特色平台、特色基金、特色团队等“多位一体”特色园区发展模式,将特色化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公司发展战略

  上海临港坚持把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坚持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重点任务,积极参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等工作。公司立足全局、着眼未来,抢占新赛道、决战新片区、建功新征程,发挥公司资源禀赋和品牌优势,推动公司园区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筑、高标准施工、高水平功能、高质量服务、高价值产业,努力实现产业、园区和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公司股东持续创造价值。

  上海临港高举“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旗帜,深入贯彻“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内部管理、统筹资源要素、联动协同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园区“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践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国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三)经营计划

  2022年是临港新片区“三年大变样”决战决胜之年,是上海临港全面推进“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公司将深入贯彻“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内部管理、统筹资源要素、联动协同发展”要求,坚持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稳中求进、内外兼修、战略深耕、主动求变、全面提升,推动园区“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公司坚持用心倾听,用力握手,共同拥抱,围绕提升公司法人治理水平,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增强公司价值管理能力,打响公司优质园区品牌等方面,主动开局、积极布局、形成格局,实现经营业绩全面提升,利润结构持续优化,土地储备稳步增加,项目建设持续加码,全方位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1、精准推进重点投入,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建设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载体。2022年是“十四五”厚积成势的关键之年,也是临港新片区“三年大变样”的决战决胜之年,面对浦东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两项国家战略叠加放大的机遇,公司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的开发建设,结合新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临港新片区重要行业和关键产业,持续加大临港新片区的资金投入,发挥上市公司资源整合、资金导入、平台共建等优势,全力推进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一谷一园”、信息飞鱼等项目建设,助力新片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2、聚焦“新四化”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上海城市更新

  上海临港继续以“特色化、绿色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的园区发展理念,坚持“聚焦、强化、统筹、联动”发展主线,把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落到实处。2022年,公司将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深度融入上海城市空间新格局,不断培育园区产业、产业园区、园区经济,主动承接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战略任务,启动上海国际之都G60设计之芯项目,持续推进G60科创云廊二期、数字江海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国有企业在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打造特色园区、塑造特色品牌,助推产业转型、园区转型和公司转型。

  3、强化一体两翼发展架构,构建产业投资支撑能力

  上海临港将强化“以园区开发建设为主业,以园区产业投资、配套服务为两翼”的发展架构,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打造上市公司资本投资平台,加强对园区企业产业直投力度,构建公司产业投资新渠道,以“投资驱动、服务驱动”转型为抓手,持续推动特色产业金融供给,围绕主业主责,培育专项产业投资基金。此外,公司以做精做优存量板块,赋能域外项目的核心,推动域外项目的管理架构进行重塑,优化轻资产服务体系,构建以产业策划、物业管理、品牌价值为特色的服务品牌,强化上海临港品牌输出和管理输出,形成园区域外发展模式,持续提升服务性收入能力。

  4、拓展科创服务赛道,加速提高科创服务能级

  2022年,上海临港以“848科创发展指数”为契机,强化科创指数研究,打造一系列科创服务应用场景,构建全生命周期科创服务链,全面提升科创服务质量,夯实科创管理、运营、支撑三大体系。公司将强化科创统筹联动机制,建立特色鲜明的园区服务体系,提升科创服务精准性,构建以科创服务为引领,科创服务、招商、投资互为支撑的良性互动机制。发挥统筹招商的枢纽作用,加速集聚高科技龙头企业,重点孵化富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完善科创功能平台,形成独树一帜的特色品牌,赋能科创企业发展。

  5、优化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机制

  上海临港坚持把防范重大风险作为工作底线,强化公司内控管理,持续加强风险管理的体系化建设,打造事前制度规范、事中跟踪监控、事后促进完善的内控工作体系建设,从资金管理、对外担保、投融资等重要风险节点进行全面管控。公司不断增强风险排查力度,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抽查评价,规范各类操作流程,优化风险管控制度,推行工作细则手册,推动公司管理向流程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之上,公司将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6、抓好高质量党建,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

  上海临港聚焦临港新片区和全市重点区域主战场,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围绕特色产业、特色园区,持续开展劳动竞赛,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竞赛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以“家国文化、五种精神”为旗帜,进一步发挥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坚持任人唯贤、任人唯才,开展复合型、年轻化干部培养工程,持续打造高质量人才梯队;全面倡导“一线工作法”,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形成传导效应,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功能完备的园区发展共同体,实现党建资源与园区资源共享共赢及互联互通,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了助推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

  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目前未来全球防疫走势仍存较高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疫情依然是决定经济复苏节奏的关键因素。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防风险的双平衡,经济运行面临着疫情反复、结构性调整等问题。公司将密切关注全球疫情防控态势和宏观经济政策走势,积极调整经营计划,提高灵敏度和灵活度,提升公司整体竞争能力。

  2、资源争夺激烈

  产业园区的发展已经从“增量开发”时代走向“存量运营”时代,从调“规模经济”进入到比拼“创新经济生态”的阶段。产业园区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上的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制约着行业以及公司的发展。上海临港需要及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完善开放的创新智慧服务生态,集聚高端产业创新资源,不断向特色化、智慧化转型,实现园区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3、项目开发风险

  产业园区开发周期较长,开发过程涉及设计规划、建设施工、材料供应、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和部门,同时受到国土资源、规划、城建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管,使得园区产业载体开发项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公司需要综合分析外部宏观、行业发展动态及公司内部经营情况,对建设项目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策划,对项目开发过程进行风险管控和动态管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若在经营中不能及时应对和解决上述问题,可能对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4、产业投资风险

  公司积极探索“基金+基地”、产金融合的创新业务模式,并计划进一步加大产业投资和直接投资的力度,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仍处于收入利润结构转型初期,投资项目自初始投资至达到成熟盈利状态需要一定的培育期,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投资决策风险以及投资退出风险,进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公司需要不断优化投资项目管理体系,强化对投资项目进行“投前-投中-投后”全过程、全周期的监督和管理,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提高投资项目的安全性。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川宁生物
  • 中海达
  • 鲁抗医药
  • 正丹股份
  • 蔚蓝生物
  • 凌云股份
  • 国联股份
  • 溢多利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