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利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4-27 22:03:05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三峡水利600116)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公司推进战略转型,迈步发展新征程之年。一年来,面对电力保供严峻形势、市场拓展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公司董事会统筹谋划、勤勉履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精神,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充分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公司经营层团结一致,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在广大股东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售电量和盈利水平创历史新高,市场化售电、综合能源等业务拓展取得新突破,全面完成了股东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实现了公司“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77亿元,比上年同期52.56亿元上升93.62%;营业成本84.95亿元,比上年同期43.15亿元上升96.88%;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212.52亿元,比年初上升9.08%;总负债100.42亿元,比年初上升11.47%;股东权益(归属于母公司)109.24亿元,比年初增长7.00%。资产负债率47.25%,同比增加1.01个百分点。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8.65亿元,同比上升39.52%。

(一)主要利润构成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利润128,823万元,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1.实现电力业务利润51,158万元,占营业利润的39.71%。

2.实现锰业及贸易业务利润34,370万元,占营业利润的26.68%。

3.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5,857万元,占营业利润的20.07%,主要是全资子公司电力投资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方式认购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股票,本期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5,610万元。

4.实现投资收益15,872万元,占营业利润的12.32%,其中:对重庆天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泰能源”)确认股权投资收益12,441万元、贵州黔源电力002039)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黔源电力”)确认投资收益2,302万元、重庆公用站台设施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确认投资收益1,026万元。

(二)报告期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谋篇布局,坚持战略规划引领

公司深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系统研究未来五年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和电力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精神,结合公司能源保障的主责主业,编制了公司《“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并经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提出了“打造以配售电为基础的一流综合能源上市公司”的全新战略发展目标,明确了立足现有配售电业务,大力开展市场化售电、综合能源和新能源三大业务的发展思路,为新一轮发展锚定了战略方向,规划了未来发展蓝图。

2.强本固基,夯实巩固传统业务

面对报告期内严峻的电力保供形势,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关于电力保供工作的要求,第一时间成立保供领导小组,多方协调、多措并举,克服重重困难,确保全年各供区电力供应安全平稳有序;积极拓展电力用户与市场,持续提升用户服务水平和用电质量,全年实现销售电量132.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再创历史新高;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各流域水库调节能力,全年自发电量27.81亿千瓦时,保持历史较好水平;编制《公司“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指导实施电网建设,不断巩固电网结构,优化电网运行方式,继续推进城市功能恢复电网改造、农网改造升级等工程,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有效提升。

3.全力开拓,推进公司新业务发展

公司在夯实巩固传统业务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发展新赛道,挖掘发展新动能。公司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推进综合能源等新业务拓展,统一思想,确立了“构建平台,建立机制,聚集资源,激励团队,防控风险”的发展思路,指导业务拓展。一是构建平台,开辟赛道。增加重庆两江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综合能源公司”)注册资本至5亿元,并先后在江西九江、山东青岛、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合资成立地方业务平台,综合能源业务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序布局;全资2亿元设立三峡水利绿动产业发展平台,布局电动重卡充换储用一体化业务。二是聚集资源,赋能赛道。积极推进公司在江西、上海、安徽等地的战略合作和项目落地;深度参与优质市场化售电企业股权合作,聚集售电业务市场与团队资源,取得上海、浙江、江苏等8省市的市场化售电资质,储备了大批用户。三是建立机制、激励团队,为赛道提速。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创新业务发展的市场化人才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激发创新业务团队创业热情,市场业务拓展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4.深化改革,激发公司发展活力

公司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求,积极开展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和对标分析,梳理完善公司重大决策事项清单,进一步促进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相融合。同时,公司积极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制定了《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与考核管理制度》《超额利润分享管理办法》《项目跟投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员工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确立了以国企改革政策精神为准绳、以目标考核为导向,灵活多样,覆盖短、中、长期的管理层和企业员工的激励约束与考核机制,有效激发了公司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力,凸显了公司坚定迈向市场,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努力打破传统思维,向市场要发展的决心,赢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

5.合规信披,构建共赢股权文化

面对注册制全面推进背景下监管趋严的新形势,公司主动作为,一是进一步优化了信息披露的工作流程,提高了披露的效率,自愿性信息披露数量持续增加,做到了覆盖全面、重点突出,提高了披露信息的可比性与可读性,高质量展示了公司发展成果;二是创新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制定《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主动加强与投资者沟通交流,将投资者“请进来”,接待多批次机构调研,定期披露调研记录;开展“投资者走进上市公司活动”,邀请投资者到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同时“走出去”,参加各类机构组织的投资者策略会,与投资者面对面进行深入交流,传递了公司核心价值理念,增进与投资者的互动互信,赢得投资者对公司的信赖和尊重,提升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

6.党建引领,筑牢公司发展根基

公司按照中共中央有关文件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结合公司实际,积极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积极践行“四同步、四对接”“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严格规范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全力守住廉政、稳定、安全“三条底线”,严密防范重大经营风险,规范推进工会与职代会的换届选举、建章立制与民主管理,“党、纪、工、团、宣”一体促进公司上下“业务、管理、文化”三融合。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发展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行各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

1.电力生产、供应

2021年,我国电力运营情况良好,电力行业全力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电力生产高位运行,全年电力消费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电力装机结构延续绿色低碳发展态势,电力供应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

(1)电力需求方面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相关数据,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8.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21.2%、11.8%、7.6%、3.3%,受同期基数由低走高等因素影响,同比增速逐季回落。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0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2%;第二产业用电量5.6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7.5%;第三产业用电量1.4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7.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1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3%,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4.1%。

2021年,受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上年同期低基数、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等主要因素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较快。全国各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均实现正增长,其中18个省份用电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和制造业用电保持平稳增长;制造业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增速保

(2)电力供应方面

根据中电联相关数据,2021年受电煤等燃料供应紧张、水电发电量同比减少、电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以及部分地区加强“能耗双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全国全口径发电量为8.3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8%。其中,水电发电量为1.34万亿千瓦时,同比减少1.1%;火电发电量为5.6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1%;核电发电量为4,0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并网风电和并网太阳能发电量分别为6,556亿千瓦时和3,270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40.5%和25.2%。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全口径煤电装机容量11.1亿千瓦,同比增长2.8%,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6.7%,同比降低2.3个百分点。水电装机容量3.9亿千瓦,同比增长5.6%;核电5,326万千瓦,同比增长6.8%;风电3.3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太阳能发电装机3.1亿千瓦,同比增长20.9%。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2亿千瓦,同比增长13.4%,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47.0%,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比重。

2021年,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为2.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0%,占全国全口径发电量的比重为34.6%,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全国全口径煤电发电量为5.0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占全国全口径发电量的比重为60.0%,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

无论从装机规模看还是从发电量看,煤电仍然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也是保障我国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础电源。

2.锰矿开采及电解锰生产加工销售

(二)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1.电力生产、供应

公司水电总装机容量为75万千瓦,供电区域覆盖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秀山县、酉阳县、两江新区等地,作为所在地区重要的电力供应主体,公司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用电提供着重要的电力能源保障,年均供电量占重庆市年均用电量的10%左右,在所服务地区拥有重要的市场地位。

2.锰矿开采及电解锰生产加工销售

公司拥有锰矿开采及电解锰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电解锰总产能8万吨。公司2021年电解锰总产量为7.18万吨(其中,重庆锰业2021年电解锰总产量1.15万吨),通过“自产自销+外购销售”的模式,2021年电解锰产品实现销量11.91万吨。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主营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目前的主营业务为电力生产、供应,锰矿开采及电解锰生产加工销售等业务。其中,电力生产、供应属于核心业务。

(二)经营模式

1.电力生产、供应

电力生产的业务模式:公司拥有水电装机75万千瓦,所发电量通过公司的配电网络销售给重庆万州、涪陵、黔江等供电区域内的电力用户。

电力供应的业务模式:公司的骨干电网覆盖重庆市多个区县,并与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等电网联网运行,供电区域划分明确。除销售自发水电外,还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网内其他电力生产单位购进电力,通过公司配电网络销售给终端用户。

2.锰矿开采及电解锰生产加工销售

公司拥有锰矿开采、电解锰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利用自有锰矿及外购锰矿为主要原料生产电解锰等产品,公司下属贸易公司采购本公司及外部电解锰生产加工企业的电解锰产品,销售给钢铁等行业客户用作冶炼工业的重要添加剂。

(三)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公司电力生产、供应业绩驱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售电量的增加、自有水电站发电量增加、综合购电成本控制等;公司锰矿开采及电解锰生产加工销售业绩驱动的主要因素为电解锰市场价格上涨。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低碳能源优势

进入“十四五”时期,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牵引下,电力行业将延续低碳发展趋势,推进能源电力供应结构低碳化转型,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模式将迎来黄金机遇。公司现有电站全部为水力发电,同时,公司“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的综合能源、电动重卡充换储用一体化和新能源等业务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且密切协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产业发展方向,低碳能源优势明显,公司市场竞争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

2.配售电产业基础优势

目前,公司已形成资产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的配售电主业,具备稳固的主业发展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公司的配售电网络覆盖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秀山县、酉阳县等区域,掌握了稀缺的配电网市场资源,供电网络与国网重庆电力、湖北电网及南网贵州电网均有联网,供电安全可靠性高,供区划分明确,在区域内有相对稳定的政府合作基础和用户群体,在市场资源整合和开拓方面具备显著的存量市场先入和增量市场先发优势。同时,公司拥有一批年富力强、专业知识全面、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和电力生产、销售的技术人才队伍,公司电力经营管理和业务拓展得到了更加可靠且强大的保证。

3.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优势

公司作为三峡集团践行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平台,兼具规范的上市公司治理和市场化的运营管理等特点,且公司股权结构多元,拥有中央国资、地方国资、民营资本等股东背景,能够在能源结构、电源组织、资本运作、市场资源、技术支持等方面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各自优势,促进公司与各方互利共赢、融合共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公司积极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确立了以目标考核为导向,灵活多样,覆盖全面的激励约束与考核机制,有效激发了公司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力,为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

公司一直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规范公司运作,提高公司质量。通过近年来富有成效的内控制度和体系建设,完善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议事规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构建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层之间权责明确、运作规范、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并有效运行,形成了具有本公司特色的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并有力推动着公司商业合作、业务拓展、人才招募等经营活动。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要变化。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无。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电力生产、供应

(1)行业发展趋势

水电方面,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持续推进,新能源成为能源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关键,水电作为低碳能源的重要选择,低成本优势有望使其在未来的市场化竞争中占得先机。在电力需求增长以及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清洁能源的大环境下,我国水电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坚强保障。2021年我国新增并网水电装机容量为“十三五”以来之最,达到2,349万千瓦;水电发电量持续增长,从2011年的6,681亿千瓦时,增长到2021年的1.34万亿千瓦时,占2021年全国发电量的15.99%,比上一年略有下降。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增强,水电装机容量将进一步增加。但是受到我国水电资源条件限制,经济效益较好的水电资源基本被开发完毕,预计未来新增水电装机容量增速有限。我国目前处于在建和筹建状态的大中型水电站以及规模级抽水蓄能项目主要集中在十三大水电基地,未来行业空间将进一步被龙头企业占据,水电行业寡头垄断格局将进一步增强。(信息来源:中国产业信息、中电联)

配售电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出台了《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689号)、《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093号)、《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等文件,提出全面放开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并对煤电上网电价、用户销售电价、电网代理购电等机制进行了调整及明确,更为客观、科学、系统的指导了新形势下电力市场改革的方向。此次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真正建立起“能跌能涨”的市场化电价机制,标志着电力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有利于更好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服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信息来源:北极星售电网、前瞻产业研究院)

(2)主要优势

发电环节具备优势。公司目前发电装机均为水电,水力发电相对于火电而言,虽然电站建设成本较高,但在机组建成投产后,其发电成本将远低于火电,且不受煤炭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较之火电,水电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同时,结合重庆能源结构转型,公司正在依托页岩气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开展一批燃气发电项目建设,强化网内电源保障。公司自发电能力的持续提升,可更大程度替代外购电量,降低综合购电成本,提升经营业绩。

配售电专业人才优势。公司拥有成熟的配售电管理专业团队,集结了来自各方的优秀配售电人才,公司的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并构建了相对完备的信息化系统,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有比较明显优势。公司将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逐步优化人才结构,推进实施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强化人才引进、培养与考核,加强公司在配售电环节的竞争力,持续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市场和区位优势。公司多年深耕电力业务所在区域,与当地政府有着良好且稳固的政企关系,是当地政府打造招商引资名片和坚强能源要素保障的重要平台。同时,公司高度重视用户开拓,依托所在区域较强的工业优势,拥有了一批高质量大工业用户,负荷增长稳定,用户维系及获取能力较强。

(3)可能面临的困难

公司上网电量中低成本的自发电量占比有待进一步提升,且水力发电受气候、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在现有经营模式下,存量业务盈利能力持续提升面临压力。为此,公司将紧紧围绕“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以“打造以配售电为基础的一流综合能源上市公司”战略目标为坚实导向,在提升自有电源保障能力的同时,做大做优做强市场化售电、综合能源、新能源等新业务,提升公司利润水平,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锰矿开采及电解锰生产加工销售

(1)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全球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预计将拉动电解锰市场需求逐步增长,电解锰市场发展潜力较大。供给端方面,由于行业内生产制备电解锰用矿、用电成本分别约占总成本30%、25%,未来一定时期电解锰企业将依托锰矿供应、电力要素支撑、企业管理水平及环保等综合优势展开竞争并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电解锰行业将呈现“企业主体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主产区分布格局仍存在较大变数”等趋势。

(2)主要优势和困难

公司拥有锰矿开采、加工及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具备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较强的成本控制及抗风险能力。未来,电解锰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淘汰落后产能形势进一步加剧,环保监管持续趋严。为此,公司将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流程,降低综合成本,加大环保投入,不断提高电解锰板块的核心竞争力。

(二)公司发展战略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战略,结合公司业务实际情况,制定了公司“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

1.发展思路

紧扣配售电、综合能源、新能源三大业务,持续夯实存量配售电产业,积极打造四大产业发展平台,稳步推进产业延伸,建成“以配售电为基础的一流综合能源上市公司”。

2.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公司销售电量将超过1,000亿千瓦时(其中市场化售电800亿千瓦时),总资产超过320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

3.发展策略

(1)三大业务

深耕广拓,规模化发展配售电业务。一是要做深做透现有配电业务、抓好存量资产提质增效;二是要落实“电改”精神,大力开展市场化售电业务,积极开拓新增配电业务,推进配售电业务向外拓展。

突出优势,特色化拓展综合能源业务。一是以综合能源公司为主体,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公司综合能源发展平台。二是依托配售电业务基础,发挥产业协同作用,扎实开发综合能源市场;三是加强储能等新技术储备和新业态研究,提升方案制定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

精准布局,差异化开拓新能源业务。以“自营”和“新能源项目增值服务”为重要方向发展新能源业务,对于与公司配售电产业协同程度高、互补性强、效益促进作用明显的新能源项目采用自营方式经营,同时通过开展市场资源开发、工程建设/BT服务、运维服务、储能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参与其他新能源项目服务,探索新能源业务“差异化”发展之路。

(2)四大产业平台

一是市场化配售电平台。发挥长兴电力国家“电改”试点企业作用,升级再造为市场化配售电平台,抢抓市场机遇,做大市场规模,力争成为全国市场化售电头部企业。

二是综合能源发展平台。以综合能源公司为主体,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公司综合能源发展平台,推动实现综合能源和配售电业务深度协同,努力将综合能源公司建成国内综合能源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和排头兵。

三是新能源开发运营平台。积极打造新能源开发运营平台,力争成为具有自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运营商。

四是能源创新研究平台。充分发挥与重庆能源局共同打造的能源创新研究中心的作用,打造公司能源创新研究平台,重点围绕公司产业发展方向开展科研创新、组织专家顾问团队,以技术助力公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经营计划

2022年,公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化落实电力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政策,紧紧围绕“打造以配售电为基础的一流综合能源上市公司”战略目标,坚持依法治企,规范运作,谋发展、增效益、促改革、防风险,聚焦价值创造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推动公司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2年,公司计划完成销售电量130.34亿千瓦时,实现营业收入123.52亿元。

围绕上述计划,2022年公司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抓发展,推动战略实施

围绕“双碳”目标和公司“十四五”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抓发展。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应对电力市场化改革,强化自有电源保障,完善电网结构,促进配电业务规模、产能稳步增长。聚焦转型发展,构建市场拓展平台,先行先试,打造示范样板,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打开综合能源、新能源等新业务的发展空间,实现规模增长和盈利的新突破。

(二)深化企业改革,提升管理效能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公司将全力推进改革措施落实落地,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三会运作,完善治理机制。突出市场导向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决策授权和人才培养机制,用好超额利润分享和项目跟投机制,进一步健全新业务发展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和业务快速拓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三)坚持依法治企,强化风险管控

立足发展新阶段,公司要清醒地认知风险,强化法治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在总结以往依法治企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司内控制度体系,并将法律审核嵌入管理全流程。同时,健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内外审计监督效能,从严防控存量业务生产经营风险,着力防控业务快速拓展领域的风险,切实做到业务拓展,风险不扩散。

(四)谋求和谐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以持续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透明度为抓手,不断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培育和谐共赢的股权文化,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与投资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为公司经营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广大投资者共享公司成长带来的收益。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公司所处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行业,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目前,世界及国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同时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工商业用电需求预计会有波动,将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

对策:公司将积极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跟踪用户生产经营情况,并结合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强化风险管控,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精细化管理,确保生产经营平稳有序。

2.经营风险

公司自有电源不足,用户所需的大部分电力需要通过外购方式予以解决。当电力供应紧缺时,公司组织外购电难度加大、综合购电成本上升,可能对公司电力保供、电力业务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策:一是统筹各区域电网协同,跨省跨区向外部电厂购电,加强与相关外购电单位的协调,深化与其合作关系,保障公司电网可靠运行;二是紧紧抓住重庆能源结构转型机遇,依托页岩气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开展一批燃气发电项目建设,逐步提高自发电水平,强化电源保障;三是根据国家及地方出台的关于电价市场化改革文件精神,通过市场化电价联动机制合理传导外购电成本。

3.政策风险

电力市场化改革风险:国家及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出台了《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689号)、《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093号)、《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等一系列关于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文件,提出了有序放开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等改革内容,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和盈利模式产生影响。

环保风险:公司蒸汽供应和锰矿开采、电解锰加工等业务存在对粉尘、噪声、废气和废水等污染物排放,随着近年来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如果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章出台,对相关行业的环保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公司将面临增加环保投入或可能遭受环保处罚的风险。

对策:一是密切关注电力市场化改革政策动向,提前布局,加大电源投入,提升自有电源供应和保障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挖潜增效,拓展供区内外配售电业务,对冲电力市场化改革可能带来的相关风险;二是密切关注环保政策动向,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和相关工作要求,严格按照最新环保要求组织生产。

4.管理风险

随着“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的提出,未来公司体量进一步扩大,管理半径持续扩张,新业务将面临管理融合、模式调整、人才储备、技术创新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挑战。

对策:一是加快公司内部的管理融合、业务融合和文化融合,增强企业凝聚力;二是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优势,推进人力资源改革,制定相关制度并逐步构建新的薪酬考核激励机制,强化考核和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保障公司战略性发展的用人需求;三是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促进内部控制闭环管理的有效实施,防范管理风险,推动公司治理规范化水平的不断升级,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5.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根据“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公司正在积极拓展市场化售电、综合能源和新能源等业务,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形势以及业务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公司新业务拓展有可能面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风险。

对策:一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新业务所属行业的发展形势,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新业务发展策略,推动内部经营要素与外部市场要素完全链接,将外部竞争要求向内部经营管理有效传导;二是充分发挥“混改”体制机制优势,创新运营管控模式,根据不同业务特征,构建灵活高效、管控有序的集团化管控机制,以公司战略引导资源配置、打造业务平台,按照市场化原则优化业务管理流程,支持产业开疆拓土。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九洲集团
  • 蔚蓝生物
  • 电科院
  • 积成电子
  • 星湖科技
  • 百合花
  • 每日互动
  • 西昌电力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