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电南瑞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4-28 20:04: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国电南瑞600406)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以及新冠疫情影响,国电南瑞坚定国际领先的目标追求,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抢抓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数字化转型等重大机遇,奋力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24.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15%,实现归母净利润56.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30%,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具体情况如下:

  坚持自立自强,创新能力取得新提升。以创新驱动发展,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2021年全年研发投入30.89亿元,占收入比为7.28%,较上年同比增加0.73个百分点。公司加快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布局和产业支撑,设立技术战略研究创新平台,同步开展10个新型电力系统研究框架项目,牵头策划国家和国家电网2个指南项目。着力推进重大科技攻关,完成特高压有载分接开关样机研制,全国产化变电站二次系统齐套化装备落地应用。牵头研发的新一代电力交易平台在国家电网公司运营区域内实现单轨制运行。攻克分布式新能源接入配电网保护控制技术难题,中压直流变压器填补行业空白。700MW巨型水电站监控系统实现国产化替代突破。2021年,国电南瑞获专利授权456项,其中发明专利38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1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18篇;获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0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62项,“复杂电网差动保护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8项科技成果获整体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权威鉴定评价;牵头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等标准9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5项,团体标准1项。

  坚持高端引领,产业发展释放新动能。电网自动化、信息通信等核心产业势头强劲,“大云物移智链”技术赋能能源电力取得新成效,推出新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新一代集控站、新一代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新一代电力交易平台。持续发力自主可控替代,实现变电站二次系统齐套化装备、自主可控PLC、全系列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安防装置全国产化产品落地应用。“一业一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IGBT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形成梯次衔接的技术储备与产品系列,3300VIGBT在厦门柔直挂网运行,1700VIGBT在湖南梅岗风电场示范运行。聚焦大型能源央企,设立数字化业务专业公司,轨道交通业务成功引战投。

  彰显企业技术实力,助力重大工程建设。公司全面参与电网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国际领先的稳控系统、换流阀等支撑雅中-江西、南昌-长沙、陕北-湖北等特高压工程实施,助力晋中、晋北、蒙西特高压站顺利投运。以全国产化的励磁、调速、保护、监控等二次设备和系统平台为河北丰宁、吉林敦化、安徽绩溪等抽蓄电站建设提供支撑,助力白鹤滩机组顺利投运。基于新一代直流控制保护平台,助力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柔直工程顺利投运。以项目设计、施工改造、技术服务全环节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天津津门湖新能源汽车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运。高质量支撑国家电网公司冬奥电力保障服务中心,同步上线冬奥会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冬奥组委电力运行中心(EOC)系统。新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在华东、江苏、浙江试运行,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在安徽等9个省市落地。

  强化协同协作,市场开拓实现新突破。优化营销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省区营销主体责任,本年度新签合同556亿元,同比增长10%。电网合同保持稳定增长,核心新产品推广加快,国家电网输变电批次、营销批次市占率持续提升,中标白鹤滩-浙江特高压、闽粤联网、深圳储检配、15省市调度系统、3省新能源全景监控、8省市城市配网改造、14个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等重大项目。实施电网外业务发展方案,合同额同比增长16%。深耕大型电力企业集团市场,国能基石项目二期落地,国家电投信息化项目、大唐集团框架采购实现突破。承担7个轨道交通综合监控项目、引江济淮等水利项目、杭绍甬高速电力线路改造等市政项目、浙江萧山电化学储能站等储能项目。国际市场稳步推进,签订巴西、智利变电站等工程,实现泰国省际电力公司市场突破。

  开展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扎实推进提质增效专项工作,以管理促效益,降成本减费用。2021年,公司成本费用占收入比84.60%,同比减少0.14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15.70%,同比增加0.64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应收款项回收力度,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优化;强化员工激励体系,继2018年股权激励计划后,公司再次推出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达1299人,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积极推动落实下属水电、轨道子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试点改革,有效激发优秀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落实责任担当。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汲取百年党史智慧力量,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党建+”工程,汇聚企业发展动能;圆满完成建党百年、迎峰度夏、援豫抢险、冬奥会等重大活动保电支撑,以自身力量贡献社会发展;完善员工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为员工供成长与发展平台;公司高度重视投资者回报,截止2021年底,公司上市18年以来累计现金分红93.46亿元,年均分红率达36.68%,近5年年均分红率40.85%。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1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电力消费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国全社会用电量8.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受电煤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多地出现结构性电力紧缺,国家高度重视并出台一系列能源电力保供措施,提升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保障能力。能源转型持续深化,电力装机结构延续绿色低碳发展态势,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78%,累计装机占比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7%。

  电力工程年度完成投资再次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2.9%。

  (上述图标数据来自《中电联2021-2022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基础地位,为能源电力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电网发布实施国内企业首个“双碳”行动方案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阐述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内涵和实施路径,并提出2021年-2030年电网建设重点任务。

  2021年我国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完成4951亿元,同比增长1.1%。重点输电工程加快推进,闽粤联网、白鹤滩-浙江、郭隆-武胜等工程开工建设,雅中-江西、陕北-湖北、南昌-长沙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运,驻马店-武汉、福州-厦门等特高压工程获得核准,金上-湖北、陇东-山东等“三交九直”特高压工程纳入国家规划。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投产发电。城乡电网建设持续加强。电网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国家电网更加注重数字赋能,加强数字化建设统筹、大数据应用和数据管理,着力在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支撑、企业中台建设运营、数据增值服务等方面取得实效,电力核心业务信息化及运营服务云化、网络安全方面的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南方电网推进电网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构建以数字电网为载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能源央企持续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升级。

  发电领域投资较快增长,结构性调整明显。2021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额5530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水电投资完成额988亿元,同比下降7.4%;火电投资完成额672亿元,同比增长18.3%;核电投资完成额538亿元,同比增长41.8%;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达到88.6%。

  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现代化进程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轨道交通领域快速发展,进一步带动轨道交通行业产业链投资。根据中国轨道交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累计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69条,运营里程8708公里。2021年,中国新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5条,较2020年减少4条;新增运营里程1168公里,较去年增长约15%。

  水利高质量发展稳步深入,2021年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576亿元,累计开工62项重大水利工程。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水利工程扎实推进、水生态保护治理全面加强,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取得重要进展。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1、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

  国电南瑞是以能源电力智能化为核心的能源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是我国能源电力及工业控制领域卓越的IT企业和电力智能化领军企业。

  公司以先进的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电网、发电、轨道交通、水利水务、市政公用、工矿等行业和客户提供软硬件产品、整体解决方案及应用服务,公司的业务发展与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技术升级等密切相关。

  历经数十年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国电南瑞已形成电网自动化及工业控制、继电保护及柔性输电、电力自动化信息通信、发电及水利环保四大业务板块。同时,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公司加大新型电力系统重大科技攻关投入,重点发展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终端消费电气化、数字化转型、新型储能等领域业务,全力支撑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1)电网自动化及工业控制

  面向电网及能源行业,深化电力自动化、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的融合,业务范围覆盖电力系统输电、调度、变电、配电、用电及综合能源等领域,实现对电能生产、传输和管理的自动控制、自动调度和自动化管理,保证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及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公司是国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唯一能够提供全产业链产品和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综合实力国际领先,处于市场龙头地位。主要产品包括电网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电网调度自动化、电力市场、源网荷储协同控制、变电站自动化及保护、配电自动化、用电自动化及需求侧管理、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及充换电站运营管理等产品及服务,形成多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科研成果。

  当前,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相融并进,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能源电力行业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安全可靠、清洁经济、智慧开放、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高渗透率的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的电力电子设备“双高”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公司研制的具有“智能、安全、开放、共享”特征的新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正在电网试点项目中逐步应用。

  同时,公司将电网自动化同源技术拓展应用至轨道交通、工业控制、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轨道交通自动化、轨道交通信息化、电气化铁路自动化、工矿企业电力自动化等产品研发、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工程安装和服务咨询等。主要产品包括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电气化铁路供电调度自动化系统及牵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全厂电气智能调控系统、全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等。公司主编参编多项轨道交通技术规范,产品广泛应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常州、厦门、徐州等城市地铁项目。

  (2)继电保护及柔性输电

  面向电厂、电网和工商业电力用户,采用最新的数字、信息、通信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提供电力控制保护、直流输电、柔性交流输电核心技术、产品、系统集成和专业服务,实现电力系统故障的快速隔离和供电的及时恢复、高效率大容量远距离灵活输电。

  主要产品包括电力控制保护、换流阀、直流断路器、固定和可控串联补偿器、可控高压并联电抗器、无功补偿装置(SVC)及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集中式和分布式统一潮流控制器、故障电流限制器等。在继电保护领域,形成从中低压到特高压的全系列继电保护产品,是国内高压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的开拓者和行业排头兵。在柔性输电领域,公司的高压大容量换流阀、直流断路器、控制保护系统和电流电压高速测量装置等关键设备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电力自动化信息通信

  立足电网,面向发电、水利、通信、石油、化工、新能源等领域,聚焦5G、企业级数据平台及业务平台、综合能源服务、人工智能、数据库、区块链等重大新兴产业领域,围绕企业IT基础设施、生产管理信息化、网络安全、智慧物联及通信、数据管理及运营、信息通信运营及咨询服务,开展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主要从事电力系统信息通信与安全的产品研发、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工程安装和服务咨询等,业务涵盖电网生产管理、调度管理、电力营销、安监基建、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信综合监管、通信设备及系统、信息通信系统集成及运维、实时数据库、大数据及云服务、量子保密通信、能源工业云网等,在电网运检、调度、安监、营销等业务环节提供运行管理、状态监测、辅助决策等系统支撑及相关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产品。拥有信息安全、基础架构、无线通信研究与应用、量子通信研究与应用、5G融合创新、电力物联网平台技术等实验室。是支撑能源互联网转型及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4)发电及水利环保

  面向能源、发电、节能环保、水利水务、市政交通等行业,专业从事上述行业相关领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产品制造、工程服务与设计咨询、系统集成及工程管理。拥有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抽水蓄能、分布式能源等各种发电类型的机组控制保护及并网解决方案。成功研制国际领先、世界单机装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级巨型水电机组励磁系统和保护控制产品,拥有完善的抽水蓄能机组的成套设备、智能化的新能源发电场群集中控制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承担了多个智能化水电厂改造、核电机组励磁国产化改造及多能互补示范工程。主要产品包括水电厂控制及自动化、发电厂/燃机电厂电气二次系统、流域水电调度一体化、抽水蓄能电站控制及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水利水电鱼道生态工程综合管控、清洁能源功率预测与调度管理系统、新能源及储能并网控制和保护、新能源电站综合监控及远程集中监控。同时,公司加大海上风电相关产品研发,海上风电场一体化监控、海上智能升压站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施了国内首套海上风电柔直控保系统工程应用。

  2、经营模式

  公司实行订单式生产。主要通过市场招投标方式获取订单,接单后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先进行工程设计,再采购电子电气设备、电子元器件等配套材料设备,与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软硬件产品配置或开发,再进行系统集成后销售给客户实现利润。同时,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拓展工程总包、运维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和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充实、丰富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经营模式。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先发优势:公司源自国家电力主管部门的直属科研机构,是国内最早提供电力自动化产品与服务的厂商之一,长期从事测控、保护、电力电子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产品广泛应用于电网、发电、轨道交通、水利水务、市政公用、工矿等行业客户,拥有一大批国内国际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首台首套产品,在相关行业理解、研究条件、研究成果、技术及产品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有先发优势。

  2、智能装备产业体系完备:公司产品线涵盖发、输、变、配、用、调度、信息通信等各领域,从电力生产、传输到分配全过程,从传统水电、火电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从大型发电站并网到分布式电源接入,从特高压、超高压、高压到中低压,从特大型交直流一体化输电网到微型配电网的采集监测、调度控制、继电保护等全系列电力二次技术、产品和服务,具备了全面支撑电网建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引领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的能力。此外不断完善节能环保、工业、轨道交通、市政公用等领域产业,打造更加完整的产业链。

  3、技术创新优势:公司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同源技术拓展,智能电网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金奖等高等级奖励。在智能电网领域,公司承担了诸多国家级科技项目攻关以及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研发任务,主导和参与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提升产品技术水平。

  4、人才优势:公司坚持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着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以高端和紧缺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员工能力素质建设为抓手,构建定位清晰、并行有序的领导人员、专家、职员三通道人才发展路径,全力做好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与使用工作,专业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持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一支术业专攻、锐意创新、梯次配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为公司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员工总人数为9551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总数的86.43%,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总数的42.03%。

  5、品牌优势:公司产品的应用领域对资质、产品运行经验和安全可靠性要求高,因此客户非常看重产品的品牌。公司是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柔性交/直流输电、水利水电自动化、轨道交通监控领域最有实力的供应商之一,“国电南瑞”品牌在电力行业、轨道交通行业和水利水务行业中树立了很高的知名度,得到主管部门和行业客户的广泛认可。

  6、服务优势:电网、发电、轨道交通、水利水务、市政公用、工矿等行业和客户需求多样,产品按需定制,需要现场安装调试并长期提供技术支持、系统升级等后续服务。与国外系统和设备提供商相比,公司有行业内多年研发、设计、运行、服务积累的经验,并主导多项国内标准的制定,对国内客户运行习惯有深入的了解,在产品的售前售后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及时提供迅速、灵活并且全面的服务。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行业格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电工装备制造业在产品产量、性能、技术水平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高端市场竞争总体稳定,低端市场产能过剩凸现,同质化竞争加剧。技术、人才、成本、品牌、信誉、业绩等因素已成为客户选择的重要参考,客户更加注重技术创新、节能环保、安全稳定性,注重供应商的设备集成及标准化设计、系统整合及信息综合应用、整体解决方案和长期服务的能力。

  2、行业发展趋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能源强国,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促进电力充足供应,凸显出电力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为电网发展指明了方向。新能源快速发展,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风险冲击加大,亟需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和高精尖产品研制。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加速演进,互联网理念、先进数字技术深度赋能电力行业,对公司加强多专业融合创新、推动全方位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机遇。

  在电网建设方面,国家电网提出加快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2022年要高质量推进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川藏铁路施工供电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年内建成投运白鹤滩-江苏、荆门-武汉等特高压以及闽粤联网、500千伏雄安东等重点工程。开工江西奉新、浙江泰顺等地抽蓄电站,建成投产安徽金寨、黑龙江荒沟等5座抽蓄电站。南方电网提出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探索推进新型储能电站建设运营,调峰调频电源装机容量将突破1500万千瓦,新型储能规模达到200万千瓦。

  在信息通信方面,国家《“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城乡基本覆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基本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高质量工业互联网网络,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标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通信领域数据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在轨道交通方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打通各类“断头路”、“瓶颈路”,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高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方面,国家电网提出积极拓展充换电优质市场,持续提升车联网平台和充电桩运营效率效益,加大社会充电桩直接连入力度。

  在水利水务方面,2022年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构建抵御水旱灾害防线;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加快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工程,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相融并进大趋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方位支撑服务能源互联网发展和清洁低碳转型为使命,以聚力实施夯基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坚定国际领先目标追求,打造技术、产业、人才等“六个高地”为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实施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做优做大“两大产业”,做强做深“三大市场”,建设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产业集团。

  一是做优做大“两大产业”。构建核心产业和新兴产业“两翼齐飞”产业格局。持续提升核心产业,聚焦能源互联网建设,瞄准“前端、高端、顶端”,持续巩固发展电网自动化、电力信息通信等优势核心领域,加快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打造引领能源互联网技术的核心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紧抓数字化转型,加强能源与信息融合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先进信息通信、功率半导体等新业务,打造公司新效益增长点和核心竞争新优势。

  二是做强做深“三大市场”。构建电网内、电网外和国际“协同并进”的市场格局。持续夯实电网内市场,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市场运作模式,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持续巩固强大优势。加快发展电网外市场,紧跟政策变化、技术革新等发展动向,强化电网同源技术拓展,加大资源、资金及人员投入力度,加快实现更大突破。稳步拓展国际市场,动态调整海外营销服务网络布局,聚焦重点目标市场,筹划整体解决方案,加大市场化考核激励,加快提升国际业务竞争力。

  (三)经营计划

  2022年,公司抢抓我国能源转型升级及行业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机遇,强布局、深挖潜、重质效、控风险,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经初步测算,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收入468亿元,同比增长10%,发生营业成本342亿元,期间费用51亿元。为确保完成今年的经营计划,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能源转型,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攻关进度,策划双高电力系统防御体系及继电保护体系架构等关键技术,开展电力市场全业务场景解决方案研制。紧扣能源电力变革趋势,加快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融合发展,开展碳中和发展路径优化、碳监测管理以及新能源发电主动支撑、多元负荷柔性可控、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优势技术向发、供、用各环节和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延伸。全力支撑浙江、福建、藏中等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建设。

  二是夯实主业,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局面。聚焦电网内外部市场,积极推动新一代调度、调控云、新一代用采、新一代集控站、电力现货市场、电站二次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数字换流站、直流配电网、智能终端等新业务推广,跟踪能源集团数字化、智慧水务、海上风电、智慧轨交等电网外项目。

  三是按期保质完成重大工程建设,提升企业影响力。助力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闽粤联网、龙政直流改造、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等电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四是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持之以恒加强人才建设。持续推进提质增效专项工作,推动合同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抓好应收账款回收,进一步提高经营发展质量和效能。抓好领军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实施干部专业素养提升,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家人才队伍。深化全过程质量管控,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监测预警,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

  五是聚焦强根铸魂,纵深推进党的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提高企业科学决策、组织协调、推动落实能力,引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2年度,根据公司业务发展计划,除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经营性租赁项目的资本性支出外,公司将自筹资金5.91亿元,用于公司项目投资、生产线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设备购置以及相关股权投资等资本性支出项目。

  上述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当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的差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行业政策风险

  公司主要为电网、发电、轨道交通、水利水务、市政公用、工矿等行业和客户提供软硬件产品、整体解决方案及应用服务。公司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电网、发电等电力行业,而电力投资的多寡及投资结构直接影响行业市场规模。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能源产业和公用事业,受到国家宏观行业政策(如宏观经济政策、能源政策、环保政策等)的较大影响。未来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可能致使相关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并使固定资产投资或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出现调整,进而间接影响到电力行业发展。

  对策:聚焦“双碳”目标和能源互联网建设需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支撑服务电力保供和能源转型,紧抓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深入挖掘、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充分运用“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推动电网、信通、发电、工业等领域核心技术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赋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运营效率效益提升,持续巩固高端引领能力和行业领军地位。同时聚焦重点领域新业务培育,提高同源技术转化和创新能力,加大新兴市场开拓,稳步推进海外业务,防范行业政策风险。

  2、人才风险

  作为以智力成果为产品依托的软、硬件开发及系统集成企业,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公司已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研发人员队伍。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领域以及复合型高端领军人才及配套团队的需求逐步加大,招聘引进的人才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培养才能融入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如何培养和引进人才,尤其是能够引领领域内技术发展的领军人才,以及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是公司的重点工作。

  对策:公司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工作,将围绕公司战略需求,明晰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继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渠道和流程,创新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培养跟踪管理,全力支撑领军人才创新研究和青年人才成长托举,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青年科技骨干和科技攻关团队。同时持续改进和提高员工薪酬、福利及保险待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员工关爱行动,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实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与人才引领。

  3、产品技术创新的风险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是确保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如果公司不能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不能及时准确把握技术、产品和市场发展趋势,将削弱已有的竞争优势,从而对产品的市场份额、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造成不利影响。

  对策:公司坚持技术领先策略,设立技术战略研究中心,汇聚专业人才,打造“南瑞智库”,积极构建技术战略研究体系,紧跟行业技术热点及市场需求,分析内外部发展形势,强化技术战略规划,围绕核心产业领域和新兴技术领域,设立新型电力系统长线研究框架,加大基础前瞻技术研究,抢占行业技术变革先机。通过试点“揭榜挂帅制”组建跨领域联合攻关团队、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储备。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研发成果与市场效益联动、技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挂钩的考核体系,降低成果转化风险,促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4、知识产权保护的风险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知识产权已成为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的核心关键。公司注册商标知名度高,如果商标权被侵犯,将影响商标美誉度和企业商誉。公司拥有多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核心专利,如果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将影响生产经营,对公司的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对策: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等法规和政策。公司通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以及登记软件产品等多种方式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以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为抓手,围绕电力系统控制与保护领域,加强核心技术的专利布局,强化高价值专利的保护和预警。积极落实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各项措施,在技术开发、确权、使用、保密、转让、合作等业务活动中,全力保护自身知识产权不受他人侵犯。公司积极维护商标,集中进行商标维权活动,打击侵犯公司商标权的行为。

  5、海外经营风险

  随着海外业务的拓展,公司将面临由于国际形势、政治局势、新冠疫情、文化差异、法律差异以及业务管理、汇率等因素带来的海外经营风险,上述风险可能对上市公司海外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对策:公司全面落实国家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及各项举措,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国际业务。持续健全境外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重点国家政经局势、营商环境、安全态势等信息搜集分析,动态调整业务方向及拓展策略,做到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加大海外项目全过程风险防范力度,重点加强项目承载力、预期盈利、合规管理等事项标前评审,稳步提升境外履约精细化管控能力,动态监测、评估项目潜在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全力保障国际业务安全稳健高质量发展。加强汇率监控及管理,采取外币收支匹配、签署远期外汇合约或货币互换合约等措施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川宁生物
  • 中海达
  • 鲁抗医药
  • 正丹股份
  • 蔚蓝生物
  • 凌云股份
  • 国联股份
  • 溢多利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