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科技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4-29 16:55:21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中天科技600522)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专注于在绿色能源、通信网络等领域为客户创造价值,发挥机制优势,在“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下,顺应“清洁低碳”新经济秩序,争当“双碳”超长赛道主力军,进一步践行“光电网联美好生活”的使命。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1.63亿元,净利润2.82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2亿元,并取得了如下经营成果:

(一)能源网络:助力能源结构升级,推动清洁低碳转型

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能源网络解决方案服务商,通过加大技术创新与市场整合,持续加大海上风电、储能、光伏、电网建设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以海洋经济为龙头、新能源为突破、智能电网为支撑,打造能源网络产业全价值链体系。

1、设备施工双擎推动,海缆龙头乘风远航

公司深耕海底光电复合缆产品系列化、配套化、工程化的研发创新与应用推广,跻身全球超高压海缆领军企业行列。秉承“核心产品系统化,工程服务国际化”的战略方向,技术研发面向深远海,市场布局面向全球化。在“一带一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等国家战略指引下,发挥产业规模和生产体系优势,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截至2021年12月底,公司海洋系列业务在执行订单约70亿元。随着海缆新生产基地及新造船机的投运,公司将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服务。

(1)践行契约精神,提质增效助力海上风电抢装潮

2021年是我国海上风电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家能源局2022年一季度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6.9GW,超过了之前历年累计新增之和。其中,中天海缆服务的海上风电项目达21个(合计6.29GW,占比37%);中天海洋工程服务6个海上风电项目(竖435台风机合计1.75GW,占比10%)。在海上风电抢装高峰时期,公司统筹安排南通、广东海缆生产基地产能,协调海上装备能力,同时紧张有序作业、科学施工,为各项目全容量并网保驾护航。

(2)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国际市场业绩创新高

2021年,公司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在加拿大、越南、菲律宾、印尼、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家斩获超20个订单,总计约1.6亿美元,其中,菲律宾国家电力公司230kV海底电缆总包项目为公司在菲律宾第一个230kV高压总包业绩;卡塔尔油气的中压海底光电复合缆项目,总长度超过230km,是迄今为止公司签约的海外油气行业最大海缆的供货类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公司作为国际油气行业主流海缆供应商的地位;同时公司积极布局欧洲海上风电市场,2021年执行德国Tennet两个总承包项目。

截止2021年底,中天海缆供货业绩覆盖除南极洲以外的六大洲,总里程超20000千米。

(3)专注研发突破关键技术,获得多项殊荣

报告期内,中天科技为首的研发团队突破了全海深ROV非金属铠装脐带缆关键技术。此外,公司中标中海油“IWOCS脐带缆系统”集成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满足国内深水油气田的检修服务;“超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柔性直流光纤复合海底电缆”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525kV柔性直流交联聚乙烯绝缘海底电缆系统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获2021年江苏省风电装备产业链重点项目、海底电缆数字化智能制造系列项目获得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石油与化工行业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等。

2、发展适应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储能技术,实力破解消纳难题

报告期内,在政策引导及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双轮驱动下,公司以新能源配储发展为契机,持续扩大储能产业规模,以高电压、长寿命、高安全的储能系统技术,实力破解电力消纳难题。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坚持绿色、安全、高性能储能系统的研发制造理念,为大型储能产品专门设计长寿命高安全电芯,匹配多层级安全防护系统及智能监控系统,同时为适应行业发展,研发并应用直流高压储能电池系统,满足新能源场站+储能的最优配置方式。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产品500KW/1MWh集装箱储能系统产品采用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长寿命磷酸铁锂电池组,具有容量大、倍率放电性能好、循环寿命长的特点,可满足兆瓦级功率输出所需求的储能容量,系统交流电压采用隔离变接入,安全稳定,直流电压范围宽,设计更加灵活,系统效率可达91.5%以上,实现了系统的转换效率“超高效”。

在产品安全方面,从单体电芯的陶瓷边设计保障、电池模组防呆设计策略、系统集成标准化三级消防安全保障以及高配置安装调试现场防控等方面,实现系统产品生命周期内安全防护全覆盖。

3、聚焦光伏资源开发利用,助力经济绿色发展

公司紧扣“双碳”目标,将光伏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并通过与央企发电集团等能源企业合作,将光伏资源转化EPC总包业务,充分体现资源价值。公司发挥多年来在全国广大的市场网络优势,通过产业合作等方式,在多地推进光伏资源开发。

公司以本土资源为基本点,其中重点瞄准如东区域光伏电站可开发资源,推进从资本投入向资源开发拉动上游产业发展转型。报告期内,公司与江苏东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获得如东全域沿海滩涂光伏资源的扎口开发权;与丰利镇签订辖区地面资源开发协议,锁定辖区内5万亩滩涂资源;牵头编制了如东整县屋顶光伏开发试点方案并成功获批。

公司在技术端与投资端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行业内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项目高质量落地,达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报告期内,公司与科华数据002335)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光伏、储能、综合能源业务、新能源项目合作开发等方面共赢合作、互相助力,充分利用各自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合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设发展,为“十四五”目标达成储粮。公司与三峡电能有限公司在光伏、储能项目的投资开发、信息共享、建设运营、技术服务等方面达成共识,进一步整合光伏、储能相关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优质资源,在江苏范围内共同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

4、紧抓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发展机遇,实现电网产业高质量增长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以能源转型、低碳发展为基本前提、以坚强智能电网为网架枢纽平台,以最大化消纳新能源为主要任务,以源网荷储互动为支撑,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智能友好基本特征的电力系统。公司围绕“输配融合持续创新”的电力业务发展战略,已形成完整的输配电一体化产业链,积极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新能源接入电网系统提供保障。

新能源的出力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低,“大装机、低电量”特点,随着新能源应用规模快速提升,面临的输电环境、工况将越来越复杂,尤其在旷野、重覆冰以及需要大档距输电的地区,电网需要更安全、更大容量、更智能的新型电力产品投入线路建设,提升线路输电效率,降低碳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公司研发的增容导线,可以在不更换杆塔,利用原有走廊,实现更大容量的传输;研发的2.0版节能导线,相比常规节能导线可以进一步降低线路损耗,提高线路运行效率,报告期内,特种导线国内市场中标15.38亿,市场份额第一,充分彰显了公司顶尖的高性能架空输电导线的产品性能。

为提升新能源大基地送出能力,国网、南网公司逐步加大对特高压项目的投资,不仅为我国电网建设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也直接拉动了线缆行业的创新发展。公司以服务电网为已任,通过研发创新保持技术领先,报告期内,凭借一流的研发实力、过硬的产品质量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连续中标了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荆门~武汉、南昌~长沙、南阳~荆门~长沙特高压工程,普通导线、特种导线、OPGW市场份额保持第一,在特高压大跨越导线更是实现了全份额中标,合计12.99亿元,充分奠定了公司在电网建设行业的领先地位,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公司将继续专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高端传输电力设备产品的技术和研发,为公司电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

(二)通信网络:围绕光通信、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提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全光网”建设,发挥光通信产业链作用,为通信网络升级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以“物理基础设施、无线网、承载网、物联网应用与平台”四大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为抓手,围绕光通信、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不断完善天线、漏泄同轴电缆、5G能源一体化机柜、光模块、数据中心、有源终端、高性能原材料等ICT技术产业集群,打造“5G﹢”硬核能力体系,巩固主营优势,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1、打造三大共性技术基础平台,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公司逐步建设以气相沉积为核心的石英材料合成技术平台,以电磁场理论为核心的传输技术平台,以机械、电气设计为核心的结构成型和装备研发技术平台,支撑四大产品群及特种特品研发。2021年公司通信网络方面共有10项新产品通过鉴定,其中6项新产品/新技术在关键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性能指标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新产品/新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并申请了相关核心专利,社会效益突出对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公司持续完善VAD(气相轴向沉积法)及OVD(外气相沉积法)工艺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提升总体合格率,降低制备成本,构建行业竞争优势。自主研发的G.654.E光纤光缆产品,兼具低损耗和大有效面积的特点,可无中继传输更长的距离。在承受更高通信容量的同时有效抑制非线性效应,是当前400G甚至是800G系统的最佳选择,现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公司积极研究5G无线通信天线及漏缆技术,开发4448天线、广角漏缆2.0技术方案、5G-R漏缆等多款先进产品并获得市场及客户的认可。4448天线通过运营商的严格检测并成为主流供货商。广角漏缆2.0技术方案通过铁塔客户试验验证,基于专利技术与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获得重要市场地位。5G-R漏缆取得行业首份检测报告,着手推进产业化布局。漏缆技术在沪苏通公铁两用大桥5G覆盖项目、京张高铁5G漏缆覆盖项目等重大工程中实现了应用。

2、通过“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提升生产能力,严把品质管控

公司基于在光通信、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积累的优势,行业内率先发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于2021年3月通过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验收,此次验收通过不仅赋能工厂全场景全流程数字化建设,更彰显公司智能制造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公司充分发挥信息通信企业的专业优势和责任担当,积极提升生产能力,严把品质管控,以持续致力提升客户满意度。2021年,公司一方面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优化,强化管理能力,创建基层班组建设办法,丰富基层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导入快速换模、标准作业、5S三定、目视化等管理模块,开展精益生产活动,使生产效率和自动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快速响应客户的交付要求。

3、发挥自身优势,主营产品集采取得较好业绩,巩固行业地位

报告期内,国内光通信行业供需结构调整,且运营商对集采的招投标策略更趋于理性,行业的竞争格局得到有效改善。公司紧抓机遇,主营产品光缆在中国移动600941)、中国电信601728)的集采中投标排名大幅提升;馈线及配件产品、ODN等系列产品在集采分配总额均为行业第一,提升品牌影响力与行业地位;天线在中国移动700M天线项目、中国电信室分天线项目中均成功中标,取得不俗成绩,以上成绩为2022年业绩奠定基础。

公司中标中交信通G.654.E光纤光缆招标项目成为其主流供应商,这是自主研发的G.654.E光纤光缆继中国电信2017年上海-金华-河源-广州干线集采后又一重大项目。同时光缆参与英国电信(BT)旗下网络基础设施公司Openreach在英国开展的“全光”(FTTP)宽带和以太网项目,

报告期内实现微束光缆等系列产品批量订单的执行,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新产品。

(三)国际布局:质效并重提升业务运营质量,精益销售推动业务稳定发展

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具有前瞻性的通信和电力技术以及解决方案。报告期内,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向生产数字化、产品绿色低碳化转型,全方位加强全球营销网络和境外生产基地的协同,统筹配置境外产能,克服新冠疫情、国际物流、贸易壁垒等不利因素,海外产业基地产能不断提升,以创新产品服务国际客户,持续贡献“中国方案”,与当地线缆产业一起实现更高水平的合作共赢。报告期内,海外产业基地销售收入显著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向好。

1、完善产业链制造布局,运营质量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国际产业实现纤-缆产业链区域布局,向产业链上游迈进,坚持将提质增效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工艺创新等多重举措提升主营产品产能和质量;全面推行供应链降本、节能降耗、材料循环利用等多元化节流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竞争优势;坚持人才强企,推进人才本土化;运用数字化营销手段,通过云推广、线上交流等多种方式推广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在南亚、拉美、东盟、欧洲区域的光纤光缆销售均实现稳定增长;“双碳”新形势,促进全球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新增装机量的提升,带动相关电缆产品需求量的增长,得美电缆全面发挥区位、品牌和超高压电缆技术优势,跻身土耳其线缆企业出口十强,高压电缆在本土项目中份额第一,400kV超高压电缆及附件产品在罗马尼亚、德国、西班牙相继取得重大项目。

2、聚焦客户价值创造,持续发力国际高端市场

报告期内,电力产品国际销售涵盖特种导线、OPGW、高压电缆、线路金具、绝缘子等,出口销售业绩同比稳步增长,其中主营产品导线出口行业领先;OPGW在沙特等多个海外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特种导线、OPGW、金具、绝缘子等主营产品顺利入围英国供应商短名单;中标巴西345kV高压电缆项目,实现在南美高压电缆市场的重大突破。通信产品海外销售业绩大幅增长,产品销售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覆盖,在印尼、泰国、越南等市场连续中标供货电信运营商锂电池组后备电源。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增设了中天格鲁吉亚有限公司和中天孟加拉有限公司,以及位于新加坡、服务海外总包项目的中天工程私人有限公司,为巩固和深化公司现有海外业务提供便利,为持续拓展新领域、新业态保驾护航。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能源网络领域

1、海上资源开发促进海洋产业持续高复合增长

我国自东海大桥首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以来,海上风电建设呈高复合增长,尤其是2021年受补贴退坡影响,我国海上风电出现“抢装潮”。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16.9GW,累计装机近26.38GW,当年新增及累计装机容量均居全球首位。

(1)“3060”双碳目标引领,各省大力发展海上风电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各沿海省份也是根据自身特点,加码布局海上风电。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2022年3月统计,目前已出炉的沿海省市海上风电近远景规划已超150GW,其中“十四五”规划近60GW。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碳中和愿景下世界各国相继确立海上风电目标

根据首创证券统计,欧盟、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相继明确碳中和目标,且无一例外地将风电、光伏发展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

(3)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引领海上油气投资热潮

海洋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其平均储量远高于陆地。根据IEA数据,全球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率仅24%和31%,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根据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0%,开采空间巨大。

2021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回暖,海洋油气重新步入景气周期。IMF、IEAOPEC、IEA等组织机构态度乐观,OPEC+由减产转为克制性增产。随着疫苗注射进度加快,成品油消费提升,布伦特油价一直维持在中高位水平,并有可能继续走高。而我国陆上石油储备相对贫瘠,加码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势在必行,海洋油气行业必将景气上行。

(4)大容量风机迭代加速,施工船机亟待升级

随着海上风电机型大型化的加速迭代,海上风电施工需要的专业施工船只(尤其是专业吊装船只)仍然是制约海上风电快速发展最大的短板。据北极星电力网2021年12月的数据统计,目前国内可用于海上风电专业的施工平台约45艘左右,但可用于单机10MW以上风机的专业平台不超过5艘,加上目前在设、在建船机资源,预计至2022年底,可用于单机10MW以上风机的平台会增加至10艘以上。2022年以来,根据目前公示的项目启动信息统计,全国已有近10GW海上风电项目启动,其中广东超7GW(绝大部分使用10MW以上风机),可以预见我国适用于10MW以上风机的施工平台在未来相当一段长时间内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2、乘“双碳”东风,光储产业迈入新征程

(1)电化学储能行业持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发电规模大幅增长,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保持增长趋势。截至2021

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51GW,同比增长68.5%。随着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能源的大规模推广,电化学储能行业将继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2021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全行业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先进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2021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324GWh,同比增长106%,其中储能型锂电产量为32GWh,同比增长146%。相比于2020年,电力储能市场快速增长是带动国内储能锂电池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2)宏观、地方政策辅助新能源配储快速铺开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几年的装机量目标,要求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向全面市场化发展。

截止2021年底,全国已有21个省级行政区在全省或部分地区明确了新增新能源发电项目规制性配储比例以及配储时长,江苏、浙江、云南3个省份出台鼓励配储政策。

综合来看,各省平均配储比例约为新能源装机容量的10%,配储时长约为2h。其中,全省或部分地区要求配储的省份2021年风电光伏装机量达到全国风光装机量的81%,为储能装机量增加的主要来源。

(3)国补退出不影响光伏装机量创新高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2021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对于新建项目上网电价,按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且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

2021年,中央提出“碳中和、碳达峰”行动目标,构建双碳目标“1+N”政策体系,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光伏行业迈入大规模平价上网新征程,利好光伏的政策与市场机制不断推出。在短期及中长期内对我国光伏行业的发展均产生积极影响。截至2021年底,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累计达306.56GW,连续7年稳居全球首位;全国光伏新增装机54.88GW,为历年以来年投产最多。

(4)集中式与分布式迈入齐头并进发展阶段

截至2021年,我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7.5GW,突破100GW,约占全部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中,分布式光伏新增约29GW,约占全部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5%,历史上首次突破50%,光伏发电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趋势明显。

2021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

集中式光伏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松辽清洁能源基地、冀北清洁能源基地、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等九大清洁能源基地。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目前,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有序开工,第二期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启动。未来,集中式光伏将依托“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发展模式,建设更多“风光+光热”、

“光伏治沙”、“新能源+储能”、“新能源+氢能”创新应用和示范项目。

分布式光伏方面,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开发。11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力争实现光伏覆盖率达到50%。除此之外,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的发布也为分布式光伏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扩大峰谷价差将进一步推动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的发展。

3、电网建设加快步伐,特高压工程加速推进

(1)全社会用电量不断增长,能源结构持续转型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其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基础性支撑和推动作用,经济的增长也会带动用电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我国社会用电需求不断增长,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83,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2017-2021年国内用电需求保持增长趋势。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77亿千瓦,同比增长7.9%,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63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中,水电装机3.91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0.36亿千瓦)、风电装机3.2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06亿千瓦、核电发电装机532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798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6.5%、13.8%、12.9%、2.24%和1.6%。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趋势强烈,效果凸显,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以及发电量比重持续提升,将进一步加快跨省区输电通道建设。

(2)发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网规划投资明显提升

2021年9月,国家电网宣布在未来五年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约合2.23万亿元),推进电网助力能源转型;其中研发投入9亿美元,用于突破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

另外,南方电网印发的《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公司总体电网建设将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以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和现代化电网进程,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根据以上规划,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十四五”期间电网规划投资累计将超过2.9万亿元,叠加国内地方性电网公司的投资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国电网总投资预计近3万亿元,将明显高于“十三五”期间全国电网总投资2.57万亿元,巨大的投资规模将对国内智能电网产业链公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能源基地电力外送对特高压输电线路形成巨大需求

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新疆等地;水资源集中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风能集中在东三省、内蒙、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太阳能集中在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南方地区。整体而言,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北部,而用电负荷中心却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发展特高压电网,不仅可以有力推动西南水电和西部、北部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外送,从而推动大能源基地的建设,促进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可以有力推动中东部地区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有力支撑雾霾治理,特高压输电网络对我国的能源布局、电力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双碳目标的战略指引下,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建成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可以有效支撑各种新能源开发利用和高比例并网,实现各类能源设施高效接入。报告期内,国网开展了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荆门~武汉、南昌~长沙、南阳~荆门~长沙等特高压工程物资招标,启动了金上~湖北、川渝、张北~胜利、甘孜~天府南、天府南~成都东、天府南~铜梁可研一体化设计招标,特高压建设再次提速。预计到2030年,国家电网跨区跨省输电能力将由目前的2.4亿千瓦提高到3.7亿千瓦以上,为各类清洁能源发展提供坚强网架支撑。

(二)通信网络领域

国内通信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动力持续加大。2021年,我国通信业积极推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5G和千兆光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和应用普及全面加速,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1、行业保持稳中向好运行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端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通信业统计公报》,电信业务收入提升加速,电信业务总量较快增长。2021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增速同比提高4.1个百

按照上年价格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27.8%。

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平稳增长。2021年,固定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实现收入260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由上年的17.4%提升至17.8%;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实现收入6409亿元,比上年增长3.3%。

新兴业务实现快速增长,对业务拉动作用增强。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务发展加速,2021年实现相关业务收入2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由上年的12.8%提升至15.2%。其中,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业务比上年分别增长18.4%、91.5%和35.5%。

2、网络基础设施持续演进升级

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年基本持平。2021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和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共完成电信固定资产投资4058亿元。

5G网络建设加快,网络覆盖持续推进。2021年,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996万个,全年净增65万个。其中4G基站达590万个,5G基站为142.5万个,全年新建5G基站超65万个。

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全光网建设深入推进。2021年,新建光缆线路长度319万公里,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5488万公里。截至2021年底,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达到10.18亿个,比上年末净增7180万个。

3、新型基础设施用户规模迅速扩大,移动互联网流量保持快速增长

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小幅增长,5G用户数量快速扩大。2021年,全国电话用户净增4755万户,总数达到18.2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6.43亿户,全年净增4875万户,普及率为

116.3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3.4部/百人。

百兆及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比持续攀升,千兆用户加快发展。截至2021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36亿户,全年净增5224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为4.98亿户,全年净增6385万户,占总用户数的93%,占比较上年末提高

3.1个百分点;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为3456万户,比上年末净增2816万户。

2021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2216亿GB,比上年增长33.9%。全年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流量(DOU)达13.36GB/户-月,比上年增长29.2%;12月当月DOU达14.72GB/户,创历史新高。其中,手机上网流量达到2125亿GB,比上年增长35.5%,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占比为95.9%。

4、海外光纤光缆市场持续回暖,5G驱动新一轮市场需求

2021年,海外光纤光缆市场正随着5G、FTTx、云计算等通信技术的发展,渐渐获得利好,产生了市场复苏的势头。欧洲、南美、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相关国家逐步开启网络建设与升级,与之相关的,便是当地对光纤光缆行业一系列产品的需求随之上升。

欧洲的光纤接入数已超过1亿户家庭,超过一半的欧洲家庭可以使用全光纤网络。2022年的建设步伐预计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到今年年底,超过60%的家庭将能够接入全光纤互联网。

荷兰的光纤敷设建设速度加快尤为明显,荷兰运营商KPN预计2022年将接入超过60万户。同时,拉美地区智利市场通信产品需求强劲,墨西哥目前Totapay、Megacabe的通信建设项目最为集中。截止2021年底,巴西宽带网络已覆盖90%以上人口,4G网络建设已完成目标80%,

用户量达到2.6亿。

(三)新兴产业领域

近年来,得益于创新创业之风良性循环,产业扶持政策利好频出的影响,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在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和促进世界经济进步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材料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目前公司主要涉及以下三大领域:

1、高性能聚酰亚胺(PI)膜领域:国内取得一定进展和突破,高端关键技术仍受制国外

高性能PI膜作为一种关键性的基础材料,广泛用于输配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变频电机、高速牵引电机、高压变压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柔性封装基板、柔性连接带线的制造。随着国内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PI膜还将在“十四五”期间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在柔性光伏电池、柔性显示器件和大功率动力电池等高技术领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我国高性能PI膜技术落后,多年来一直依赖进口,国内PI膜行业的下游企业在供货数量、议价能力、交货周期上长期受到国外PI膜制造商的压制,国产化材料取代进口材料的意愿强烈。

①人工石墨导热膜用PI膜

2021年中国市场需求量超过3000吨,较2020年有所增长。2022年随着5G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电子消费品的需求扩增,人工石墨导热膜用PI膜的用量有望进一步增长。进口方面主要由韩国PI尖端等供应,国产方面主要由中天电子等供应,62.5μm以下厚度规格的国产和进口产品在已在市场上形成同质化竞争局面,100μm及以上规格等厚制品制造能力方面,国内整体领先于国外同行。100μm及以上规格等厚制品受电子消费品终端需求的拉动,已在2021年下半年明显起量,2022年整体用量预计突破700吨,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市场契机。

②FCCL基板用PI膜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柔性覆铜板(FCCL)的产量稳定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PI膜为基材的FCCL,其需求量和增长趋势更加突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也一直是电子级PI膜(FCCL基板用PI薄膜)的消费大国。但配套的国产热法PI膜性能与国外电子级PI膜的性能有着明显的差距,FCCL基板用PI膜,特别是2L-FCCL用TPI膜完全依赖进口。随着国产化学法PI膜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国产电子级PI膜产品将在本土市场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③高频高速传输用PI膜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作为关键应用场景,为天线的发展、革新提出新的要求。MPI薄膜(ModifiedPoyimidefim,改良的聚酰亚胺膜)因具有操作温度高,在低温压合铜箔下易操作且价格较LCP(液晶聚合物膜)低等优点,有望成为5G时代天线材料的主流选择之一。

国际PI膜企业积极开展MPI膜的研究开发工作,杜邦已开发出商业化的MPI膜产品,国内厂家尚未研制出满足要求的MPI膜,尽早开展MPI膜的研制,尤其是及早推进产业化,对于我国未来电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超级电容器领域:应用领域多元增长,助力绿色储能可持续

据国外市场研究机构的统计和预测,2025年全球超级电容器市场规模预计将增至约128.3

当前,在超级电容器产业化方面,美、日、韩等国外企业一直走在前列,产品覆盖纽扣式、圆柱型、软包超级电容器,可应用于交通、工业、电网、消费电子、传感器等领域。

近些年,我国超级电容器市场保持增长势态,尤其在风力发电、轨道交通、城市电动公交、智能仪表、消费电子等领域出现快速增长。据超级电容产业联盟不完全统计,到2025年保守估计市场规模将达到76.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落实,以及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储能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快速增长,超级电容器市场预计将在未来3-5年持续快速增长。

3、超导产品:迎来增长态势,推动低碳转型

由于技术及成本原因,全球超导市场目前还是以低温超导为主,低温超导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超导线材(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超导磁体、超导设备四个环节。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2025年超导电缆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2015年以来,全球超导电缆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到2019年市场规模约为2.7亿美元。预计2019-2025年,全球超导电缆市场将继续以11.9%左右的增速上升,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3亿美元左右。

据中国证券网介绍,国家电网预计将在未来5年年均投入超过700亿美元,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超导电缆由于具有无阻、低功耗、可承载大电流的特点,在国内高温超导材料发展的驱动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能源网络领域

公司以“3060”低碳绿色目标为指引,因势利导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在海洋产业上秉承“核心产品系统化,工程服务国际化”的战略方向,技术研发面向深远海,市场布局面向全球化;在新能源产业,稳抓国家和地方政策风向标,以资源为抓手,通过绿色能源建设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实现“光伏产业规模化,储能产业集成化”的发展目标;在电力产业始终坚持输配融合持续创新发展的战略引领,继续瞄准中高压电网产品向高端化、配网产品向智能化的目标发展。通过增强在能源网络领域的市场地位和服务能力,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成为全球领先的能源网络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1、海洋产业:面向深远海,多地布局助力平价上网

公司持续深耕海底光缆、海底电缆、海底光电复合缆及海缆施工船机等海洋装备,现已具备海缆-海底观测、勘探-海缆敷设-风机施工于一体的海洋系统工程总集成能力,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能源信息互联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1)海缆龙头扬帆远航,技术创新迎接平价时代

公司紧抓国家“发展海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机遇,顺应国家高质量发展和“清洁低碳”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品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海缆为主业、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面向深远海、全球化的技术和产品体系,加快推进产品制造和服务体系数字智能化建设。在南通海缆制造基地基础上,增加产业布局,在广东汕尾建立南海海缆制造基地,利用陆丰地域优势,辐射粤、闽、桂东南亚地区市场,在盐城大丰筹建江苏大丰海缆制造基地,发挥盐城的地域优势,以大丰港为核心,辐射苏北至渤海湾。充分利用本土化优势,巩固广东、江苏两省的海上风电市场。

同时,公司布局应对大容量发电机组的66kV集电海缆、解决大容量输电瓶颈的柔性超高压直流海缆、三芯330kV超高压大容量输电海底电缆、满足深海漂浮式风机用动态缆、降低并网线路成本的铝芯海底电缆、轻型环保非铅套结构海缆、满足2000米水深使用要求的深海海底电缆等多项新技术及高新产品,为我国海上风电未来平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海洋工程高效履约完成抢装潮,合资打造新一代海上风电船

公司自2019年初完成了“两型三船”的建设以来,在海工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投运当年即中标了3个总包项目及若干个分包项目,是业内唯一一家仅用一年时间实现从投运到分包,再到工程总承包跨越的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科学施工、统筹安排,凭借专业施工船队和海上作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打造了多个精品工程,创造了中天海上风电奇迹。

近两年风机大型化趋势明显,各大整机厂商均陆续推出10MW及以上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目前公司将对“两型三船”进行升级改造,用于满足江苏、浙江、山东等地10MW及以下的海上风机施工能力。此外,为打造适应未来风机大型化、深远海化的下一代海上风电安装船、基础施工船,公司与风电领域龙头企业合资成立海洋工程公司,多元化快速提升打桩、吊装、运维的综合能力。

2、新能源产业:紧抓光伏+储能资源,促进绿色能源项目工程与服务建设

公司以新能源基建为引领,布局光伏、储能双产业基础建设,为客户量身定制全方位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助力绿色清洁能源发展。

(1)扩充产能满足市场新需求,致力成为储能系统集成方案服务商

在国家双碳政策的指引下,公司以“储能”为发展定位,大力推广新能源配储应用,坚持绿色储能系统的研发制造,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储能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

公司专注于低成本长寿命锂离子电池、高比能量大容量锂离子电池、高压集装箱储能系统等锂电池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报告期内,公司在原有锂电池产能的基础上,投资扩建了用于生产基于电力储能系统用的高功率、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方形锂离子电池产线,进一步提升锂电池产能,助力“双碳”目标推进。

公司立足于大型储能市场、后备电源市场,向国内外全面发展。储能市场得力于用户侧、电网侧、发电侧及其他领域多年的储能系统方案与工程经验,以及与相关客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报告期内,诸如湖南祁东大马风电储能10MW/20MWh项目、湖南龙山10MW/20MWh风储项目、佛山世纪互联数据中心光储EPC项目、如东用户侧储能电站项目等各类绿色储能电站项目有序开展建设,在行业树起各类示范试点。后备电源方面以通讯配套基站为着力点,稳抓5G商用时机,集中供应配套后备电源系统,凭借产品技术和服务优势,成为四大电信运营商后备电源产品的优秀供应商,市场份额跻身行业前三。

(2)立足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延伸电站全生命周期服务

公司自2013年承建全国首批18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以来,积极开拓光伏电站EPC总包业务,并且不断扩大运维电站数量及客户群体,致力于成为光伏电站全周期服务商。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以光伏资源开发为抓手,与多家央企发电集团及能源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组建了一支综合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资源开发队伍,积极推进光伏资源获取,促成项目投资落地,实现各方互利共赢。

公司重点布局光伏电站EPC总包业务,凭借多年光伏电站建设经验及成熟设计与项目管理团队,具备承接各类型电站EPC总包工程的能力,报告期内通过完成南通通州恒科30MWp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及黄冈小池滨江新区300M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一期)等重点工程的总包任务,进一步完善了内外部流程和锻炼了队伍,为成为全国性的光伏电站总包单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司紧盯光伏运维市场,关注在光伏大发展的背景下电站存量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多年积累的成熟运维团队为基础,以运维业务拓展为指引,扩充锤炼、塑造技能型运维团队,在确保服务好公司现有电站资产的同时,积极走向外部市场,报告期内承接上海建工600170)(江苏)分布式光伏电站、宜家木业(南通)分布式光伏电站及国电投恒科分布式光伏电站等项目的运维服务,向客户提供专业的运维服务,力求客户电站保值增值,确保客户电站资产安全。目前运维管理各类电站资产规模达500MW。

3、电网建设:输配融合持续创新发展,服务新型电力系统

公司以服务电网为已任,拥有完备的输电、配电产品产业链优势,积极参与以特高压为主网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产业链覆盖OPGW、铝包钢、特种导线、电力金具、绝缘子、避雷器、架空绝缘导线、高中低压电力电缆、电缆附件、配电变压器、开关柜、电力工程设计与服务等,为输电、配电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装备。

(1)持续巩固高端产品竞争力,多项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前列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围绕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开发高性能、高技术输配电产品,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解决方案,在输配电产品技术上保持领先水平,成为重要线路和关键工程项目的主要供应商。

报告期内,公司高强度高伸长率铝包钢芯高强度耐热铝合金绞线、固态模锻铝合金间隔棒、海洋平台用油浸式变频升压变压器、额定电压10kV耐火光纤复合电力电缆、额定电压35kV聚丙烯绝缘电力电缆、额定电压35kV(Um=40.5kV)耐盐雾全密封海上风机用电缆组件6项产品通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新产品技术鉴定,其中4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次,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2021年新技术评估结果,中天科技耐蚀型铝包钢芯耐热铝合金绞线、钢芯高导电率耐热铝合金绞线、额定电压2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平滑铝套电力电缆系统、面向智能电网用大芯数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铝锆合金绕组配电变压器五项新技术通过评估。评估的通过,是对中天科技产品技术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认可。

凭借一流的研发实力、过硬的产品质量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国网、南网系统普通导线、特种导线、OPGW、电力电缆、线路金具等产品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2)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更有质量增长

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服务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构建,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坚持输配融合持续创新发展的战略引领,瞄准中高压电网产品向高端化、配网产品向智能化的目标发展,助力我国电力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围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系统”建设,大力开展高电压大容量储能变流器、有序充电、OPGW大容量通信技术、uLOFSTM光纤传感技术、智能感知金具等智能化产品研发。公司电力产品矩阵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最大程度满足客户多元化应用需求,助力“双碳”达成。

(二)通信网络领域

作为致力打造成领先的全球ICT基础设施和服务提供商的企业,在清洁低碳新经济发展要求下,把握新基建战略发展机遇,提供光网城市、智慧城市以及物理基础设施的综合解决方案,推动信息通信产业技术变革,打造数字化城市底座,赋能数字产业生态建设。

1、产品主营集群和特品特色经营蓄势发力,综合业务能力再提升

公司拥有完整的棒纤缆产业链,形成了四氯化硅-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原材料-全系列光缆-终端产品-物流运输和综合服务解决方案一体化的产业布局。秉持差异化经营战略,突出特色经营,尤其重视特种光缆的研发,数十个产品系列被列为国家火炬项目和国家级产品,填补国内多项空白。自成立初期即开始对ADSS、OPGW、漏泄电缆等特种光缆的研究,打造成制造业单项冠军,创新能力、质量效益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引领行业发展,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在业内享有“特种光缆找中天”的美誉。公司服务于全球超100家运营商,为不同地区的客户定制光通信产品,满足当地使用习惯。公司以迅速的开发效率,优异的产品性能及可靠的产品质量,赢得客户信赖。

随着国内5G网络逐步应用覆盖及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通信设备及光缆配套组件需求潜力巨大。公司专注于通信配线用接入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形成齐全的ODN产品线,包括传统ODN产品、强电类产品、能源管理类产品、智能配套化产品、系统集成类产品等300余类,为客户提供通信网络、动力配置及智能控制的系统解决方案。

2、创新升级新业务,持续产业化纵深布局

在全频段系列天线产业化方面,公司持续对基站天线业务资源压强式投入,研发的5G系列化基站天线产品具备了2/3/4/5G基站天线、射频器件的技术开发和批量化生产能力,并形成通信天线及射频器件的完整产品线,可以满足目前国内外2/3/4/5G等多网络制式的多样化产品需求,客户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塔、中国广电、中兴通讯等运营商及主设备商。

在光模块技术方面,加强应用场景的技术研究和创新,开发了以满足各类场景新型需求的光模块。通过分析5G承载、数据中心以及全光接入网络对光模块的高速率、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和智能化等新型需求,研发资源聚焦到高速光模块产品和一线市场,重点研发了数据中心用400G/100G系列、前传网25G系列、25GL/MDM光模块,无源波分光模块推出低成本、高质量、低功耗的工业级CWDM彩光模块。

在一站式绿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方面,紧扣国家双碳战略,创新开发了低碳数据中心产品,已广泛运用于数据中心、5G网络、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场景。2021年中标中国电信模块化(DC)仓项目的首次集采,为数据中心业务做大做强提供发展机会。

3、国际业务从拓展期进入规模化,将单一产品销售延伸至海外集成总包输出

2021年,海外光纤光缆需求持续回暖,北美、欧洲、亚太等区域的市场需求总量呈现长期健康增长的趋势,现有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当地通信运营商网络建设步伐加快,带来海外市场机遇,公司通信产品海外市场出口同比实现48%增长,5G能源节能机柜、数据中心、光模块类产品首次实现海外市场的突破。

公司成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DN快速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公司双反关税最低的优势,将欧洲作为重点战略市场,展开研、产、销一体化合作,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为客户定制开发多类FTTH产品,获得客户认可,实现出口销售额、利润高质量的增长。

在工程总包方面,公司坚持向制造业服务化方向延伸。利用技术优势瞄准海外运营商5G建设项目,聚焦IBS室分领域拓展业务,搭建高效IBS打包能力投标小组,精细研究客户技术要求,精准设计产品规范,成功中标卡塔尔Ooredoo2021-2023IBS5G物料集采项目,助力公司向全球5G室分业务的拓展。

(三)新兴产业领域

公司于2019年涉足高端新材料领域,经过两年多的资源整合、选项研发与技术攻关,目前已自主研制出高性能PI膜、超级电容器、高温超导等多种高端材料,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落地。

1、高性能聚酰亚胺(PI)膜:打破进口局面,市场逐步放大

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亚胺化法PI膜制造技术,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通过国内部分一线FCCL制造企业和人工石墨膜生产企业的应用评定,具备柔性线路板行业用ZI-H型PI膜和人工石墨导热膜行业用ZI-C型PI膜两款产品的批量化制造能力和供应资质。

报告期内,ZI-C常规制品25um到62.5um正常供应市场外,并成功实现ZI-C超厚制品100um及以上厚度规格等制品的市场导入,批量化供应市场,获得终端客户认可;ZI-H制品批量供应市场,获得市场高度认可,打破依赖进口局面,市场供应量逐步呈现放大趋势。现正研发另外三款具有更高技术门槛并且在国内为全数依赖进口的高端产品,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有望进一步解决我国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长期依赖进口局面。

2、超级电容器:实现多点开花,技术国际领先

公司已成功量产牛角式和引线式超级电容,形成了1-3000F规格全系列产品,产品性能符合设计要求,交直流内阻、漏电流和高低温负荷寿命等关键参数均优于国内同行,部分指标优于国外进口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在电表、电网配网侧、AGV和启停等领域多点开花。开发的高温型超容产品已批量供应市场,并成功取得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开发的电表用双85型超容产品,已通过终端客户初步认证,开始批量导入市场;现正研发另外两款更具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电压产品,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1年4月,公司组织召开了2021超级电容产业年会暨关键材料国产化推进研讨会,期间发布了泡沫铝新品,获得了广大同行的高度关注;通过中国电工学会组织的“基于泡沫铝厚极片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技术”成果鉴定,被评为“国际领先水平”,为泡沫铝在高功率电池中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公司开发的5.5V1.5F超容模组产品通过国网计量中心权威测试,业内率先获得5.5V1.5F超级电容模组的检测合格报告。

3、超导产品:服务示范工程,致力新技术应用

公司主要业务基于电力行业高温超导示范项目研发基础上,建立高温超导产品产业化能力,公司持续投入高温超导电缆、储能磁体等示范项目研发投入,保持在行业内始终处于技术领先地位。2021年10月,由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牵头研制,由中天超导公司承建的10千伏三相同轴高温交流超导电缆在深圳正式投入使用,为深圳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供电,有望“一揽子”解决大城市电网建设用地难、电网负荷需求持续增长、城市输配电走廊趋于饱和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电力行业高温超导项目一般投入巨大,但是具有显著的示范性并可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往往执行周期较长,公司在业内目前已经进入第一梯队,需要持续投入占领市场地位,在暂时的市场间歇期内寻求新的发展点,未来随着超导储能应用的落地,公司将迎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持续组织变革,成就奋斗团队

公司通过共同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基因牵引,将中天精神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中,形成自我奋斗驱动力。公司相继推出“十大奋斗者”、“张謇式总经理”评选,激励公司中高层管理者传承先贤精神,强毅力行、实干奉献。

公司从创立至今,始终贯彻“崇善厚德、人尽其才”的人才理念,积极打造人才供应链,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公司借助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人力资源高效能、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贯穿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

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天科技研究院、中天上海科创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研发需求,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着眼“十四五”及更加久远发展,布局人才发展链,以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为保障,以“启航、续航、领航、远航”培养体系和“未来之星”等人才工程为载体,实施“本土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本土化”的人才战略,提升人才贡献率。探索实施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公司重视职校生的培养和开发,通过智改数转项目与工匠培育相结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年轻化建设;定制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通过校企合作培育公司多能工、专能工、高能工的工匠队伍,营造良性的劳动力生态环境。

公司开拓干部轮岗与竞聘机制,建立AB角色的后备人才库,对关键人才提供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优化储备干部的选拔与培养方案,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组织能力建设为驱动,构建专业性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坚持“用人所长、内部优先”的选聘原则,鼓励员工参加公司的岗位竞聘,搭建“H”型职业发展通道,让各职系间可以横向互通、纵向贯通,让人才在企业内部合理地流动,实现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对外聘专家进行“降落伞计划”的培训和管理,给予阶段性的评价和激励。加强自主创新,拥有多个“省双创”、“省333”、“市江海英才”、“市226”人才团队,持续打造勇于开拓的先锋部队,服务于全球化产业布局。

2、实施补链强链,强化自主创新

公司制定“十四五”战略规划,目标形成以海洋经济为龙头、新能源为突破、智能电网为支撑、5G通信为基础、新材料为生长点的产业布局。2021年度,在特高压、轨道交通、海洋经济、新能源、4G/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机遇拉动下,公司强化自主创新,实施“补链、强链”行动,在自身产业链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中,找准向技术高点、效益顶点、客户痛点迈进的方向。中天通信公司、中天海洋系统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称号,中天海缆公司获批江苏省海洋能源与信息传输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公司跻身全球海缆(能源领域)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全球线缆产业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全球光纤光缆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位居116位。

研发创新方面,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公司充分利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CNAS认证试验测试中心、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布局前沿关键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工程应用工作。

2021年,公司落实“研发费用逐年递增”管理举措,布局规划“补链、强链”产品,自主立项完成170余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其中“5G通信和能源一体化机柜”、“额定电压35kV聚丙烯绝缘电力电缆”、“额定电压35kV交联聚乙烯绝缘光纤复合动态海底电缆”、“额定电压10kV交联聚乙烯绝缘集束海底电缆”等26项产品通过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绝大多数被评定为国际领先成果。

公司承担了10余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新一代高速铁路通信线缆及固定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通信用耐极寒光纤及超低损耗、超低温度OPGW及金具关键技术及应用”等12个项目荣获省、行业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相油浸式铝锆合金绕组全密封配电变压器”、“额定电压2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平滑铝套电力电缆系统”等5项技术入选国家电网公司新技术应用目录。“±400kV柔性直流海缆”、“10kV超导交流电缆”等多项产品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首台套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知识产权方面,突出服务经营发展的工作导向和评价机制,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重点技术主题专利竞争态势分析、风险防控等工作扎实开展。2021年提交中国专利申请374件、PCT专利申请20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8件。“一种连续高温延伸和不间断切割玻璃棒的方法及其设备”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银奖。“超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柔性直流光纤复合海底电缆”、

“一种光与无线FiWi网络带宽恢复方法及装置”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标准方面,公司广泛参与了IEC、ITU-T、IEEE、CIGRE等50余个国际和国内标准化组织活动,2位专家在IEC担任注册专家,14位专家在18个标准化组织担任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职务。

2021年参与了80余项标准制修订工作,参编的1项OPGWIEEE国际标准及47项国家、行业标准等正式发布;主导制定的《通信电缆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皱纹铜管外导体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等3项行标荣获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牵头的铝包殷钢线和铝包殷钢芯耐热铝合金绞线两项团标入选了工信部2021年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

公司建立了开放、包容、共赢的合作创新机制,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和信息技术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53个研究所和高校建立了创新合作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关系,年均在研产学研项目40余项,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助力公司关键技术研究、人才培训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持续迈向新台阶。

公司检测中心作为国家CNAS认可实验室,具备先进的设备与检测能力,同时与TUV、VDE、DEKRA、UL等国内外诸多权威检测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为产品和技术高端化、国际化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

3、积极智改数转,促进提质增效

中天科技持续进行智能改造和数字赋能,促进生产制造提档升级。2021年围绕“用人少、品质好、效率高”的目标,持续加大设备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及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的投入,年新增智改数转项目达130余项,逐步打造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现已获得2项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项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专项、3个省级以上智能工厂、20多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承担多项国家级智能制造标准建设。

按照“人工作业机械化—机械作业自动化—自动作业智能化”的推进思路,打造线缆行业智能制造标杆,实现供料、物流、制造、检测、包装、仓储、质量追溯智能化,关键设备智能化率超过90%,形成线缆行业智能制造通用样板和规范。

以“服务业务,聚焦系统”为原则,以精益制造为基础,依托Asun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IFS(企业资源管理系统)、NCC(财务管理信息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OTC(销售管理系统)、SRM(供应商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HRM(人力资源管理系统)、KMS(知识管理系统)等系统;推动主数据标准化建设,主数据标准化率达95%;推动设备云化管理,系统覆盖率达80%,构建一体化平台,助力生产经营管理决策。

积极布局“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华为、信通院等开展合作,协同创新,打造了10大类“5G+工业互联网”典型融合应用场景。在预制棒行业率先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巡检;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与智能制造融合创新,实现“棒纤缆”产业链协同制造,入选中德工业4.0十大典型案例;在海缆行业应用自主可控的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生产可视化、服务远程化、物流动态化;攻克了线缆高速生产中的表面缺陷检测行业难题,实现了云缺陷模型优化;探索多机协同系统应用,实现了机械手、物流系统、生产设备高效协同,提高运营效率35%。

坚持开放包容,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与上海电气601727)、中船716所、日立、西门子等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伙伴开展协同智造、融通发展,打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4、推行绿色制造,助力可持续发展

公司聚焦可持续发展,积极投身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力建设绿色低碳制造体系,强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和绿色低碳化,扎实策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1月,公司向社会发布“中天科技绿色低碳制造(GLCM)行动方案(2021-2030)”,属于行业首家发布专项行动方案的企业。

中天科技“十四五”战略定位确立以来,以创新驱动“碳减排”落地,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已实现能耗强度降低10%,碳排放强度下降12%。截至2021年末,5家子公司获颁能源管理体系证书,4家子公司获颁温室气体盘查管理体系证书,2家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制造工厂,多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制造工厂。2022年3月,中天科技主动接轨世界贸易,启动碳税倒计时,直面对等开放,融入大循环。

中天科技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通过能源替代、原料替代、节能减排、节材循环等手段,实施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等措施,致力产品与服务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坚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优化能源消费和产业发展结构。目标到2030年,同比2020年基线数据,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40%左右,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累计打造2-3个“碳中和”园区,30家“碳中和”工厂,顺利实现“2030年碳达峰、2055年碳中和”的公司目标。

5、深化向上思维,融入国际大循环

作为光通信领域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公司已经形成出口和全球产业布局双擎并驱,持续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国际发展格局。公司运营印度、巴西、印尼、摩洛哥、土耳其、德国六家境外工厂,设立54个海外代表处和10家境外营销中心,主营产品出口160个国家及地区,销售覆盖150多家电力公司,为全球60余家通信运营商提供优质解决方案,全球前十大油气公司已有7家使用中天海缆。

2021年是公司走向国际化的第二十年,面对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与百年变局交织的复杂情势,公司坚持“顺势双循环,制胜高质量”经营方针,持续聚焦客户价值创造,不断优化产品出口、境外总包工程和国际产能布局三方面的内在结构,以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客户深耕抢抓存量机遇,以业务转型拓展增量市场,以提质增效保障稳定发展,筑牢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厚植可持续发展优势,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

6、优化产销对接,顺应统一大市场

作为国内光通信、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历经多轮组织变革,形成当下十大事业部制的销售模式,建立按产品领域、区域市场、顾客性质等细分的市场营销网络,引领产品研发,满足和服务客户需求。公司在南通、盐城、上海、广东、四川、河南等国内多个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设立办事处,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主营产品市场份额行业领先,为数十项重大民生基建工程提供优质产品与配套方案,成为电网、运营商等客户的优秀供应商。

面对企业内循环面临需求收缩、预期转弱,外循环新冠疫情冲击等众多不确定性,公司将秉承“以品质立尊严,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遵循“绿色驱动,合规稳进”八字经营方针,迎接挑战,为客户提供增值价值,顺应全国统一大市场。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专注能源网络和通信网络两大领域,以海洋经济为龙头、新能源为突破、智能电网为支撑、5G通信为基础、新材料为生长点的产业布局,结合自身产业结构优势,不断深入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稳中求进,卓越绩效”为发展目标,走“精细制造、智能制造”

发展道路,以新、特赢取市场、吸引和服务客户,同时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以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能源网络领域

(1)挺进深远海,助力海上风电平价上网

受“3060”双碳目标指引,各沿海省份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均对海上风电建设做了重要部署,根据风芒能源2022年3月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超60GW,同时地方补贴相继出台,以保证十四五初期海上风电向全面平价时代平稳过渡。可以预见海上风电在十四五以至十五五期间将延续高速复合增长之势。

表6-1:部分沿海省份海上风电十四五规划和激励政策来源:风芒能源

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除了延续高速复合增长态势之外,还有可能出现以下新形势:

项目规模化: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开发是实现平价的重要途径,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降低前期开发引用、项目建设管理费用;(2)有得于减少大型施工船机设备进出场调遣、降低施工成本;(3)有利于发挥集中送出优势,摊薄送出海缆与海域使用费;有利于发挥智能

化、智慧化、大数据等集中运行维护的技术手段,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其中,头部海缆企业需要提供质量更优、电压等级更高、传输容量更大的海缆产品,以更好地发挥集中送出优势。

项目远海化、深海化:随着近海项目开发日趋饱和,我国海上风电正加快奔赴深蓝,市场对海缆产品的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1)更远的输电距离需要优化集电线路,柔性高压直流技术更广泛运用;(2)根据世界银行估计,全球海上风电技术可开发潜力为71000GW,70%以上位于适合漂浮式风电的深水海域。传统海缆已经不再能满足漂浮式风机,而需要有极高抗拉强度要求的动态海缆;(3)海上风电的深、远海化对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港工”到“海工”意味着原先大部分的船机资源需要升级换代。

风机大容量迭代加快:风机成本占海上风电总投资40%以上,风机机组的大型化能有效降低海上风电单位造价成本。十三五期间风机容量一般在4-6MW,福建、广东海域开始小批量运用8-10MW风机。进入2022年,各大主流风机厂家均已发布16MW机型,从已启动的平价项目招标来看,要求风机容量在10MW以上。与风机大型化相对应的,场内阵列海缆的电压等级也将从原来的35kV升至66kV。同时,大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的大规模应用需要海工建设、海工船舶等行业的支持,除已有部分船机升级改造外,还期待新造船机的投运,预计未来两三年内我国高性能海上风电专业施工船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2)光储政策热度不减,引发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应用热议

①新能源发展及政策双轮驱动,储能势头持续高涨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2025年做到规模化发展、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2030年做到全面市场化发展。本次政策是继2021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针对“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25年储能装机规模目标、市场地位、商业模式已明确,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储能将随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叠加分布式电站、充电桩、微电网等衍生新型生态系统的应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均将迎来新增应用需求,行业前景广阔。

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储能及电价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以锂电池为主的新型储能技术需求明确,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有望在相关机制的推动下迎来可观增量空间。由于国内电力现货市场全面建成尚需时日,风光要求或鼓励配置储能的政策仍是未来2-3年国内储能项目投资的核心驱动力。GGII(高工产研新能源研究所)预测,十四五时期国内储能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25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规模保守估计将超过320GWh。

②新型储能建设需求释放带动行业与技术的双向发展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与新能源发展紧密相关的储能技术和产业也备受关注。新型储能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为主,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组、双向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电池管理系统(BMS)及其他电气设备等多个部件构成。电化学储能发展潜力巨大,各领域龙头纷纷提前布局储能赛道不同环节,需求释放促进行业发展。

作为大规模应用光伏和风电的必经之路,储能是全球能源革新的关键赛道,产业发展路径清晰。“十三五”以来,我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GW。当前我国新型储能市场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渗透率较低,市场仍有很大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储能产业将随之进一步发展。

③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深化发展促进储能商业模式加快形成

新型储能应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面临市场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成本疏导机制,居高不下的储能成本对投资者吸引力不高等问题,在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进程中,应探索建立有效的储能商业模式。

长期成熟商业模式支撑稳健发展收益模式渐丰富,单项目多层收益模式待发展。政策只能作为行业初步发展的推动力,储能参与主体应当借助政策与市场机制改革之风,探索建立成熟商业模式,实现真正的主体独立性并在储能服务市场中取得议价权才能保障行业稳健发展。当前,我国储能企业已在发电侧、输配侧、用户侧开拓多种盈利模式,主要有削峰填谷收益、调峰调频等电网辅助服务、配套储能租赁、共享储能、能源合同管理等模式。此外,各地应根据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对储能项目进行统筹布局,促进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的协调发展,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及多能互补基地建设。

2021年12月,山西能监办对《山西独立储能电站参与电力一次调频市场交易实施细则(试行)》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全国首个针对独立储能参与一次调频获得有偿服务的地方政策,类似规则有利于发挥储能快速调节资源的作用。

④光伏地方财政补贴填补国补退出留下的空缺

2022年,光伏进入全面无补贴时代,伴随着户用光伏0.03元/千瓦时X20年的度电补贴支持的消失,地方政府正逐渐成为户用光伏市场的政策推动者,用地方财政补贴填补国补退出留下的空缺。据长城证券002939)统计,目前,已经有包括山东、安徽、广东、浙江、陕西省在内,超过30个省、市、区明确了光伏补贴政策。

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地方的补贴政策也是一项可以抓住的政策红利。此前有行业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央财政对于光伏、风电补贴已久,通过资金上的直接支持,我国光伏、风电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发电成本在不断下降,企业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在国家补贴取消之后,让地方政府自己选择是否继续补贴,更有利于各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新能源产业。

⑤大基地与分布式整县推合力推进,推动光伏行业需求增长

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是光伏需求的主要来源,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及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项目装机规模大、确定性强,随着项目的逐步落实,有望成为未来光伏新增装机需求的有力支撑。

大基地项目持续推进。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宣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据光伏们2021年11月统计,国内已有约60GW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宣布开工,其中已明确投资企业的光伏项目规模为26.13GW;第二批新能源大基地项目近期已开始申报,根据通知,要求已核准(备案)且能够在2022年开工建设,原则上能在2023年内建成并网;单体项目规模不小于1GW。

表6-2:部分已公布建设的大基地项目来源:光伏们,华西证券002926)研究所

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扩大光伏市场空间。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拟在全国组织开展整县(市、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2021年9月,《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发布,全国共报送676个县(市、区),全部列为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表6-3:整县推进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来源:国家能源局、华西证券研究所

据CPIA(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未来我国及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2022年我国新增装机规模在60-75GW之间,全球新增装机规模在150-170GW之间;到2025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规模将达90-110GW,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提升至270-330GW,将实现稳定增长。

(3)能源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大电网建设投资规模

1○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电网投资有望加速

根据中电联发布的《2021-2022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2年我国用电量有望达到8.7-8.8万GWh,同比增长5%-6%;全年基建新增装机规模有望创历史新高,新增装机容量230GW左右。除了用电量增长外,电力系统和电源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新能源向主体能源迈进,据预计,未来几年,年均新能源装机有望超过100GW。与此同时,分布式电源发展、电动汽车接入提速。在这一趋势下,亟需增加电网投资,新建外送通道,提升配网智能化水平,实现数字化赋能,更好支撑电力系统转型。

2022年1月13日,国家电网年度工作会议中指出,2022年电网计划投资将达5012亿元,为国家电网年度电网投资计划首次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84%。

○2“十四五”期间特高压大力发展

特高压是解决新能源与终端负荷的空间错配的核心举措,也是实现大电网互联、提升系统潮流控制及稳定性的关键。2021-2022年,国内风光大基地项目建设陆续启动,催生了对特高压的新需求。

图6-1:国家电网特高压投资规模来源:东莞证券

2022年1月24日,国家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于能源电力方面,习近平主席提到: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习近平主席这一提法释放了重要的信号。以风光电大基地为基础、以清洁煤电为支撑、特高压输电三位一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符合我国的资源禀赋、电力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电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3配电网投资占比在“十四五”期间预计将大幅提升

配电网是能源生产、转换、消费的关键环节,是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消纳核心。配电网分为农网和城网,农网方面,我国农网自动化水平低,但是,农村地区建设了大量的光伏、风电等分布式新能源,对农网的调度、保护和响应形成较大的冲击,农网的智能化和数字化需求紧迫。城网方面,微电网的大量的接入和不可预测性负荷的接入导致城市配电网面临较大的压力,城市配电网急需扩容以解决分布式新能源的并网消纳问题。因此,配电网投资占比在“十四五”期间预计将大幅提升。

未来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后电池容量较大,单车快速充电功率将达到数百千瓦以上等级,同时大量电动汽车同时充电产生的负荷波动叠加电网原有的负荷峰谷曲线,将对地区配电网产生极大的电力负荷冲击,需要通过交直流混合柔性配电网系统,实现充电时间有序、充电功率有序、配电潮流有序,保证配电网运行安全,将会推动有序充电技术发展及运用。

“十四五”期间,配电网规划将由传统物理网架规划向能源网架、信息支撑、价值创造三大体系全面延伸,推动以电力为中心的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实现“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的转变。国网方面,“十四五”期间计划投入2.2万亿以推进电网转型升级,其中配电网占比预计50%以上;南网方面,“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以加快数字电网和现代化电网建设进程,其中,配电网投资约3200亿元。

在国家顶层设计和两大电网公司投资建设的推动下,“十四五”期间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将迎来新一轮建设高峰。

2、通信网络领域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规划中凸显信息通信行业的功能和定位,基础设施也已经从传统信息传输为核心的电信网络设施拓展为融感知、传输、存储、计算以及处理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已发展成为数字经济基座。

(1)数字化转型,移动流量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新冠疫情影响下,非接触性服务普及率大幅提高,用户对网上购物、在线办公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依赖度加深。2021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重为86.2%,此前2016-2019年渗透率基本稳定在80%-82%区间。得益于手机终端功能提升、网络持续提速,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大流量应用场景更丰富,移动流量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从增速看,在2016-2020年移动互联网流量的5年平均增速高达109%的基数下,2021年仍实现33.9%的较高增速;从总量看,2021年移动流量消费是2016年的23.6倍。

“元宇宙”开启下一代互联网新启程,成为行业风口,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接近尾声,深挖用户价值以及寻找新的入口是新的增长驱动。元宇宙的海量实时信息交互和沉浸式体验的实现需要通信技术和计算能力的持续提升作为基础,5G带来的传输速率提升、时延减少以及连接数提升等通信能力升级,以及GPU浮点计算能力不断提升和云计算以及边缘计算技术等在算力上的不断升级将推动元宇宙发展,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和用户规模化发展,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2)通信网络市场需求增加,产业链布局有望加速

截至2021年底,新建光缆线路长度319万公里,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5488万公里(约26亿芯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本地网中继光缆线路和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分别达112.6万、1874万和3502万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比上年净增达297万公里。接入网光缆建设成为主力军。据咨询机构CRU预测,2022年中国光缆需求量将达到2.61亿芯公里,同比增长6.5%。到2025年,光纤光缆需求量达到顶峰,为2.83亿芯公里。

(3)“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数据中心通过绿色节能实现降低碳排放,数字化技术通过降低ICT系统的电力资源消耗以及通过软硬件配套提升能源利用率,逐步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4)“东数西算”成为通信产业链的强劲驱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新焦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张家口集群等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图6-2:国家枢纽节点区域布局图

“东数西算”算力体系,建设数据中心集群之间,以及集群和主要城市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网络,优化通信网络结构,扩展网络通信带宽,减少数据绕转时延。建立数据中心网络监测体系,推动数据中心与网络高效供给对接和协同发展。看好“东数西算”算力体系网络的建设对IDC(互联网数据中心)、ICT(信息通信技术)设备、光模块、运营商、光通信等领域的需求驱动,尤其新技术在“东数西算”骨干传输平台的应用推动对G.654.E光纤、多芯光纤及空心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

3、新兴产业领域

新材料行业涉及范围广,产品更新迭代迅速,多项替代性新材料技术已经到了爆发期,而新材料企业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技术的比拼,公司将紧盯科技前沿,激发创新活力,始终保持企业竞争力。

(1)高性能聚酰亚胺(PI)膜:市场需求日趋丰富,产品向高端高值化迈进

高性能PI膜因其重要战略意义和高附加值,近年来受到国家众多产业政策的扶持,行业技术也在快速进步。但高性能PI膜技术门槛非常高,核心设备依赖于进口,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工艺十分复杂,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所以实际落地的项目并不多。

国内人工石墨导热膜生产企业纷纷进入扩产阶段,加之新投资者的进入,使得人工石墨导热膜用PI膜国内市场需求量已超过3000吨/年,会出现供不应求局面。随着国产化学法PI膜产品规模的增大和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国内PI膜的供应能力会进一步提高,进口比例逐步下降。

伴随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FCCL的产业化规模还将不断扩大,作为基材的高性能PI膜,2022年国内市场需求量预计将会超过1400吨。在市场供应方面,公司致力于提高品牌影响力,扩展ZI-H膜在FCCL领域的应用范围,逐步增量供应市场,满足电子行业核心材料国产化迫切需求,但因公司目前ZI-H膜的产能限制,更多PI膜需求部分还是依赖进口。

(2)超级电容行业:技术日益成熟,关键材料国产化进程加快

在我国现有的超级电容器技术中,双电层超级电容器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体系,产品容量从法拉级至千法级,包含纽扣式、圆柱型、方型、软包等多种规格。大容量超级电容单体容量最高可达3000F,功率密度最高可达16kW/kg,与国外先进产品性能水平基本持平;小容量超级电容器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混合型超级电容器尤其是锂离子超级电容器领域,技术和产品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企业生产的锂离子超级电容单体容量最高可达60000F,能量密度最高可达100Wh/kg,优于日韩等国的同类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从我国超级电容器用多孔炭材料市场份额来看,国产多孔炭材料同进口材料相比,整体市场占有率偏低,为20%-30%。随着我国多孔炭材料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国产多孔炭材料有望在近两年实现市场突破,销售量与国内市场份额实现增长。

(3)超导行业:技术研究火热开展,多类产品蓄势待发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在超导电力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里级的超导输电电缆、容量达到1MVA以上的超导变压器、输电电压等级的超导限流器(110kV及以上)、MW级的超导储能系统、36.5MW级的超导电动机、79MW的超导发电机、8-10MVar的超导同步调相机等均已经在实际电网进行示范,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

图6-3:超导电力技术应用场景

我国超导电力技术应用研发总体上处于国际同行的前列水平,并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公司利用超导产品研发优势,在电力行业高温超导示范项目中成果累累,携同子公司成都新连通加大与超导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低温制冷技术和低温系统研究,进一步提升公司超导产品及应用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公司注重超导相关边缘产品研发及技术投入,补充在高温超导产品之外的市场份额。

(二)公司发展战略

在2021年,公司践行“顺势双循环,制胜高质量”经营方针,发挥机制优势,谋划增量,紧抓新基建机遇、境外新冠疫情机遇;优化存量,坚持数字化引领、服务化增值。完善中天“十四五”战略:顺应“清洁低碳”新经济秩序,争当“双碳”超长赛道主力军,致力成为对区域经济承担责任的企业,服务构建以电为中心的能源系统、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发展阶段。

(三)经营计划

1、抢抓“双碳”机遇,提供更优质的海洋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顺应国家高质量发展和“清洁低碳”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在品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面向深远海、全球化的技术和产品体系,加快推进产品制造和服务体系数字智能化建设,着力提升海洋能源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积极迎接海上风电“平价上网”新时代。

(1)升级高端制造,推进制造业数字化

持续发展数字化建设,提高海洋装备产业制造能力,提升数字技术与机器装备融合,结合5G技术构建视频网、物联网,建设新一代智慧工厂。通过制造业数字化来实现“制造升级+管理升级”,达到增效、提质的效果。

图6-4:公司海洋产业部分数字化建设成果

(2)提供集成服务,践行制造业服务化

海洋系列业务将主攻产品系统集成服务、工程总包、检测服务输出、技术服务输出四大领域。通过资源布局,形成海上风电运维总包、海洋装备试验检测、海工产品设计咨询服务能力,重点项目包括:打造集运维检测、故障排查、紧急抢修于一体的海缆及特缆系统综合运维服务平台;拓展风机及油气平台电气设备运维检测业务;建设海底地形测绘能力;实现风机大部件更换及维保。

图6-5:公司部分产品和服务

(3)属地化布局国内市场,提供更快、更优服务

公司分别在汕尾、大丰新建海缆生产基地,在阳江、盐城与产业链龙头伙伴合资成立海洋工程施工公司,打造适应未来风机大型化、深远海化的下一代海上风电安装船、基础施工船,提高船机转场效率及响应速度。

图6-6:海洋产业的全国化布局

(4)本土化开发海外市场,稳步提升中国智造市场份额

海外市场推行本土化战略,通过建立当地公司,招聘当地技术人员,形成服务团队,进而提供打包运维服务,与客户形成强绑定,在国际海上风电、电力电网及海上油气等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2、光伏配储助力新能源基建,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保驾护航

新能源产业以新能源基建政策为指引,秉承“绿色驱动、合规稳进”的经营方针,顺应能源产业发展大势,倾力拓展绿色能源项目建设,匹配关键材料供应,持续提升供应链发展质量,全力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助力新能源基建高质量发展。

(1)聚焦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创建世界一流的储能系统集成供应体系

公司主动把握新能源配储的政策时机,提供绿色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和储能系统电站建设与服务,实力破解消纳难题,瞄准试点示范工程,主动出击跟进落实“揭榜挂帅”项目。

图6-7:公司储能系统产品

公司坚持绿色储能系统的研发制造,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储能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以实现“绿色生活更进一步”的美丽愿景。基于电力储能系统用的高功率、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方形锂离子电池规模化量产,以高效率、长寿命、高安全系统集成为核心,重点布局系统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技术性、集成性、智慧性,形成特色亮点,落位于各类重点项目。公司组建全面型系统集成团队,为市场、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同步助力系统集成服务化发展。

公司注重产品末端向客户服务延伸的同时,布局了上游关键材料的建设。以锂电池为基础,深入开展产业链补链强链行动,向上游强化正极材料、铜箔、精密结构件、锂电薄膜等关键材料的供应保障,着重塑造产品竞争力、研发创新能力,凸显产业聚集效应与成本优势。

(2)持续探索储能商业模式,加快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

在储能系统领域,公司顺应“新能源配储”政策,为国家电网、各大发电企业等客户提供安全、优质服务,大力推进试点示范绿色储能系统项目建设。中天科技依托南通市如东县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地域优势,联合相关合作伙伴共同研究推进共享储能在新能源汇集点处的技术及商业双重价值,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商业化路线;正在积极推进如东500MW/1G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项目落地后将成为全国现阶段最大规模的集中式储能电站,是构建如东、南通乃至于整个江苏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期随着如东大洋口滩涂光伏陆续建设完成将打造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更具代表性的共享储能电站。

(3)产品研发与总包服务“双轮”驱动综合能源服务延伸

公司多年来积极布局光伏领域,打造全产业链运作体系,践行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在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各类型光伏资源被充分挖掘,光伏项目装机容量将会快速增长。公司充分认识到优质的光伏资源在光伏项目的推进中具有重要影响,将资源开发作为公司经营的重要抓手。未来,公司将发挥自身优势,与优质资源方开展深入合作,通过资源开发带动总包工程获取,并且以资源互换的模式撬动合作方其他的总包工程,为光伏电站EPC总包业务提供强大助力,取得光伏产业链的大发展。

公司重点布局光伏电站产品研发及总包服务,注重打造上游材料和下游终端系统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模式。光伏总包业务与产品研发捆绑推进,积极带动PVDF薄膜等关键材料的深入推广与应用,配套市场前瞻性需求,重点开发轻质组件、柔性前板,推动该类新品的生产及使用,同步加大氟膜在彩钢瓦、防水卷材方面的应用,加大新领域使用的比例,形成具有中天特色的总包服务带动产品研发应用,高质量产品提升总包品质的良性循环。

公司以光伏发电业务作为切入点,在综合能源服务领域进行业务延伸。依靠智慧能源管理云平台,对客户的所有用能,包括水、气、电、光伏以及碳排放等进行实时监测,为客户用能情况提供数据化、精细化管理,致力于帮助客户提高厂区综合监管能力、降低企业厂区运营成本。

(4)倾力打造“源网荷储氢一体化”的新型综合能源系统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统筹各类电源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优先发展新能源,推进多能互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

公司积极筹划“源网荷储氢一体化能源”项目,包括源网荷储氢一体化多种类型能源、多型特征负荷,利用局域电力网络,配以储能系统,结合了氢能形态,就地利用绿电、降低整体能耗,探索构建园区型能源自平衡系统,示范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园区模式,提高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新能源消纳比重,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构建多元化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和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6-8:源网荷储氢一体化智慧用能管控系统示意图

3、提供电网建设系统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紧抓新基建机遇,强主营、补短板、站稳技术前沿

面向未来智能电网及高端智能运维发展需求,提供系统设计方案、关键技术装备、运维技术平台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向低碳、智能、免维护发展。深耕成熟市场,突破空白市场,深耕工程总包,巩固中国线路产品出口第一品牌,打造特种导线、OPGW、免维护金具全球领先地位。产业链产品填平补齐,保持市场和产品竞争力优势。

(2)完善产品矩阵,培育冠军产品

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增强在高端电力传输和配电领域的研发生产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促进电力产业链快速增长。在架空输电领域,围绕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开发高性能输电产品、智能化传感产品;在配电网领域,开发环保型电力电缆、电缆隧道、海缆系统监测等智能产品,打造以电力电缆为龙头,变压器、开关柜、电缆附件协同发展,设计及施工一体化的系统集成商,向高端、特色、特种方向发展。

图6-9:电力产业链传感产品部分展示

(3)推动电力产业链数字化、集成化,打造线缆企业行业标杆

推进高端产品、特色产品实现数字化,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仿真分析等技术方法实现两化融合,打造国内电力线缆行业数字工厂标杆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制造业服务能力水平,单一产品向集成服务商发展,同时技术服务输出、产品增值服务协调发展,做强、做大集成总包服务,建立“电力产品工程设计、生产供货、施工安装、检修、抢修及运维”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4、抓住通信新景气周期机遇,持续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完善的综合服务

2022年,公司谋篇布局可持续发展,顺势5G通信网络和千兆网建设提速、“东数西算”等战略机遇,重新锚定新定位、执行新战略、激发新动能。从夯实四大产品集群,推动产业链式发展;做好技术补链、强链,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数字化建设,践行“碳减排”绿色制造等方面开展工作。

(1)夯实四大产品集群,推动产业链式发展

充分利用完整产业链,为5G网络连接提供业务覆盖接入、多方案传送回传、物理基础设施等能力服务,以分布系统的网关、终端、室分漏缆、网管、光传送网以及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打造无源室分、皮基站+无源室分及有源室分等多种方式覆盖的5G通信网络解决方案,包括数据中心、5G承载网、5G物联网产品解决方案,在供给侧形成以数据中心、智慧暖通及动力等产品为核心的物理基础设施群;以特种预制棒、光纤、光缆、ODN、25/100G高速率光模块以及10GPON等业务为核心的承载网群;以4/5G天线、小基站及射频漏缆等产品为核心的无线网群和以智慧安防为核心的物联网终和平台等方向的产品群。

图6-10:中天科技股份“5G+工业互联网”信息化系统架构图

(2)做好技术补链、强链,促进产业升级

全球生产布局重构加速,产业链升级既是全球生产布局重构的被动需求,也是保障新发展格局得以高质量实现的主动应对。

积极补短板,实施少模多芯研发、高纯石英产品、细径高强系列光纤、400G光模块等关键高端技术攻关,向技术高点迈进;矿用漏缆系统解决方案、FTTH海外EPC总包等项目持续制造业服务化,向企业转型升级迈进。

锻长板,不断发挥专业技术行业领先优势,重点在5G漏缆、5G能源一体化机柜及非金属耐火光缆等方面坚持走产品差异化道路,解决客户痛点;此外,在传统工艺优化、节能减排等降本的基础上,从核心原材料自主替代、结构优化、设计优化等方面深挖潜力、实现创新降本,向效益顶点迈进,通过一系列举措精准实施补链、强链,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

公司将重点培养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高端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单位,成为强链补链的主力军。

(3)加快数字化建设,践行“碳减排”绿色制造

为顺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根据公司发布“绿色低碳制造(GLCM)行动方案(2021-2030)”,通过充分利用自动化、信息化手段,加快数字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以更小的消耗和排放实现更高的产出价值,践行“碳减排”绿色制造。

公司通信产品制造集群以“少、好、高”为指引,在已有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试点示范应用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演进路线推进,一方面补缺敏捷制造、并行工程、柔性制造、精益生产等数字化基本盘,另一方面在云制造、网络化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等网络化方向上持续发力,争取在通信产品制造集群方面形成高质量高竞争力的智能化制造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和市场竞争能力。

5、以本土化筑牢国际化,以创新激发全球业务新动能

随着新冠疫苗的普及和各国对新冠防范措施的解除,世界经济复苏延续,经合组织(OECD)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4.5%,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将仍是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立足市场机遇,公司将严格遵循“绿色驱动,合规稳进”的经营方针,持续优化境外产能,不断完善市场渠道体系、国际化人才体系、绿色低碳制造体系、制造业数字化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协同构成的综合竞争优势。

(1)优化境外产能布局,向价值链上游迈进谋发展

2022年,全球光通信市场因5G、云计算、数据中心、FTTH等多行业应用驱动,带动区域光纤光缆需求实现持续增长。“数字欧洲”项目从2021年开始实施,预计2027年完成,在首次获得批准的3个计划中,投资规模最大的计划总投资金额为19.8亿欧元,其中13.8亿欧元将在2022年年底前投向人工智能、云技术和量子通信基础设施等领域。2022年,南亚、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光纤光缆需求增速预计达到5%以上。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公司正在有序扩充位于摩洛哥、印度和印尼的光纤光缆产能,形成区域快速交付能力;加强海外研发队伍建设,打造欧洲、拉美和东南亚三大区域研发中心,立足海外数据中心产品发展方向,面向市场推出“超大芯数,超轻重量,超小缆径”新品,向区域客户提供定制化光缆及宽带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完善海外售后服务体系,提升客户满意度。

“双碳”背景下,全球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总体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以清洁能源为主导、以电为中心、更高电压等级、更大输电容量、更远距离的全球能源配置格局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022年,受俄乌局势影响,欧洲能源危机凸显,德国、波兰等欧洲国家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输电和配电网基础投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得美电缆坚持超高压导向,扩充超高压电缆产能;强化创新驱动,聚焦以氧化导体为代表的400kV超高压新品研发;发挥区位和品牌优势,持续向欧洲及中东高端市场提供产品;依托专业化的工程服务团队,深入拓展海外超高压电缆总包工程项目,以“本土客户多元化、目标市场全球化”为指导方针,将施工服务全面覆盖中东、欧洲和拉美市场,向价值链上游迈进,提升行业话语权。

(2)积极打造外贸新业态,加快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建设

2022年,在国际贸易方面,公司将持续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设海外销售公司和办事处。在坚持深耕传统优势产品的同时,着力培育高压电缆、金具、射频、宽带等“新拳头”产品,力争十四五期间发展成为销售额破亿美元的新增长极;深化合作,催生高质量“铁杆”客户关系,进一步加快国际化进程;扩大已有海外仓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化、智能化海外仓网络;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持续创新发展,拓展多元化服务领域。在境外总包工程方面,公司持续打造集研发设计、制造生产、检测检验、敷设安装、工程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同时充分顺应全球“双碳”目标,在有序交付通信、电力板块境外总包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全面进军风电、太阳能、大型储能(BESS)等国际新能源总包领域。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公司将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机遇,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盈利能力。聚焦能源网络和通信网络两大领域,推动产业链提质升级,增强抗风险能力。预计未来可能面对以下风险:

1、市场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覆盖领域广,其中由于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企业数目众多,行业高度分散,市场集中度低。目前,中低压电缆技术含量以及对设备投资的要求不高,相关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公司面临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风险;全球光通信网络建设拉动光纤光缆及接入设备需求快速增长,行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但各类原材料市场行情受新冠疫情管控、石油化工、物流运输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行业面临原材料价格高企影响公司盈利水平提升的风险;同时,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为此,公司将坚持差异化发展,在多元化经营和巩固主要市场竞争地位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品,培育细分市场,合理匹配产能,同时加强新产品销售队伍的建设。

2、竞争风险

近年来,海上风电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海缆需求的增长,驱动更多企业进入海缆行业或进一步扩充产能。同时,随着海上风电“平价上网”进程的不断加快,海缆作为海上风电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降本增效压力将逐步增大。在此背景下,行业内骨干企业在中低压海缆竞争程度可能进一步加剧。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光通信行业新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公司将面临产品和服务在技术迭代升级方面存在与市场应用需求快速匹配的竞争风险。

为此,公司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不断研发前沿核心新产品新技术,践行精细文化,加强品牌建设,巩固竞争地位。

3、海外风险

公司是国内光缆、电缆企业中最早走出去的制造商之一。“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走出去”带来新机遇,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国家存在政局不稳、经济波动等风险,金融、法律、财税、政策等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汇率波动幅度大,海外业务和海外投资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目前,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经济全球化受到较大挑战,中国企业在部分领域受到了限制。未来,如果部分国家/地区与中国的贸易环境持续恶化,限制进出口,提高关税或设置其他贸易壁垒,公司可能面临设备、原材料等资产短缺和客户流失等风险,进而导致公司生产受限、订单减少、成本增加,对公司的业务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公司在加快“走出去”的同时,将多管齐下不断提升海外人员专业水平,增强风险预判和把控能力,化挑战为机遇。

4、政策风险

公司紧跟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投资布局,并根据市场需求建设产能,但在光通信、电网建设领域存在客户集中度高带来的对客户过度依赖的风险,三大通信运营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投资进度变化将对行业需求造成影响。由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往往会根据国民经济及行业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这种调整将对企业投资布局和产能设置、技术方向造成较大影响。

为此,公司将加大对国家宏观行业政策的解读和把握,提升对市场趋势的预判能力,对调整及影响拥有充分的预备方案。

5、疫情风险

预防突发疫情在全球蔓延所带来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以及由此引起的海外经济环境变化,对国际产业布局带来经营风险等。

为此,公司将制定严密的安全生产防护措施,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国际动态疫情,提前做好订单、采购、生产、交付的协调,并保护好员工人生安全。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九洲集团
  • 蔚蓝生物
  • 电科院
  • 积成电子
  • 星湖科技
  • 百合花
  • 每日互动
  • 西昌电力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