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洋能源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8-25 20:50: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林洋能源601222)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三个板块业务,具体如下:

  (1)智能板块

  公司智能板块主营产品覆盖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用电信息管理系统及AMI(先进计量体系架构)解决方案、低压智能断路器、智能配电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电力运维服务、电力物联网智能终端及解决方案等,是领先的智能配用电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具体包括单相电能表系列、三相电能表系列、直流电能表以及数字化变电站表、采集器、专变采集终端、集中器、负控及配变终端、能源控制器、各类通信模块、能效采集及管理终端、台区融合终端、配电自动化终端、10kV柱上断路器、一二次融合成套柱上断路器等产品以及智能用电信息管理和海外AMI(先进计量体系架构)主站软件等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参加国网、南网、地方电力公司以及海外各国电力公司集中招标;通过全国各地子公司及营销机构获得地方电力公司及非电力公司客户订单;通过战略合作、自主开拓、代理商合作、合资或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得海外电力公司订单以及为合作伙伴提供产品和服务。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个省市,并远销欧洲、中东、东亚、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新能源板块

  新能源板块主营业务为开发、设计、建设、投资、运营各类光伏电站,包括大中小型工商业屋顶电站、地面光伏电站、光充储微网等。

  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自持光伏电站超1.4GW,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等中东部地区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公司凭借经验丰富的商务开发团队,新能源电站设计、项目管理,新能源电站智能运维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持续加大新能源基地及平价项目的开发力度,截至报告期末,储备光伏项目超6GW;同时,面对国内“光伏+”各类复杂应用场景,公司秉承“安全第一、运行可靠、效益为先、长期受控”十六字方针,光伏运维规模快速增加至近5GW。在自主开发、投资的同时,公司持续加大与国电投、中广核、华能、申能、三峡、中电建、中能建等央国企的合作,以“开发+EPC+运维”模式积极推进新能源业务。

  2022年,公司继续在“安全、电量、资产、生产、平台”五方面发挥光伏运维管理优势。在新能源电站智能化运行、设备维护检修试验、系统效率检测评估、场站技改优化、电站资产托管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自主设计开发的“林洋光伏运维智慧云平台”基本实现运维数字化、技术现代化、诊断智能化。公司运维资质不断完善,已取得承装(修、试)四级资质、中电联5A级运维认证、TüV莱茵光伏电站运维企业认证及TüV莱茵AA级光伏电站运维能力认证等行业认可度较高的资格认证。

  此外,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深化,绿电交易、碳资产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公司已将所持有的光伏电站碳资产进行申报开发,积极探索碳资产管理、碳资产交易等新模式,实现公司持续、稳健、创新发展。

  (3)储能板块

  公司储能板块主营业务围绕新能源发电配套储能、用户侧储能、用户侧光储系统、调峰调频储能系统等应用场景,提供一体化、有针对性的储能产品及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创新的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运营商业模式,打造端到端的储能全生命周期业务链,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智能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及运营服务提供商。

  公司专注于“BMS+PCS+EMS”的“3S”融合储能系统设计,打造先进的集中式风冷储能系统、智能液冷储能系统、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通过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技术,建立从电芯、PACK到系统集成,到交付调试和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智能可视化管理,为客户提供“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低衰减、智能化、高收益”的锂离子电池大容量储能系统定制化解决方案。

  公司重点开拓“新能源发电+共享储能”的商业模式,通过建设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为新能源电站提供储能资产租赁服务,同时储能电站也可以接受电网调度,通过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获取增值收益。公司也在积极探索用户侧储能通过移峰填谷、需量管理、需求响应等商业模式,光储充一体化运营,微电网运营模式等获取收益。

  氢能作为未来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消纳问题并实现碳中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战略布局和培育氢能业务,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氢以及绿氢应用。公司全资子公司林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清耀(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氢能业务。上海舜华专注于氢能核心技术和核心装备的自主研发,在氢能相关技术开发和应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合资公司将基于双方在氢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协同优势,共同研发、生产、销售、运营和维护各种类型的电解水制氢设备,提供有竞争力且安全高效的新能源发电配套制氢设备及氢储能整体解决方案。

  2、公司所属行业情况说明

  (1)智能电网

  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加快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转变,智能电网布局日益成为国家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措施。未来,将进一步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在关键技术、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发力,促进源网荷储更加协调发展。2022年4月,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发布《“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提出,2025年前能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将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确定了相关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和应用推广任务。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我国加大了对电网的智能化改造投入。2022年1月,国家电网年度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国家电网计划投资5012亿元,实现历史计划新高。2022年8月,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发表文章,“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电网投资2.4万亿元,大力推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根据《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将规划投资6700亿元,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和现代化电网进程,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2022年5月,“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南方电网表示追加100亿元电网固定资产投资,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十四五”期间,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推广绿色交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将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

  此外,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相继提出智能电网建设规划,而包括部分亚洲、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结合电网的大规模建设、升级和改造,正在全方位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将拉动包括智能电表在内用电设备的市场需求。随着智能电网在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推进和在发达国家的逐步优化,预计海外智能电表市场需求将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

  (2)光伏行业

  2022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委共出台50余条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包括:《“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上述涉及指导规划、创新发展、监管消纳、金融补贴、电力市场、分布式光伏、地面电站建设等方面,为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情况——2022年上半年回顾与下半年展望》报告,2022年上半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30.88GW,同比增长137.4%,超过去年前十个月的装机总和。其中,地面光伏电站11.23GW、分布式光伏电站19.65GW。截止2022年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3.36亿千瓦。从新增装机布局看,装机占比较高的区域为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27%、27%和20%。2022年1-6月,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2,158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太阳能发电631亿元,同比增长283.6%,占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投资总额的近30%。市场预计光伏市场或将开启加速模式,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将达到85-100GW,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205-250GW。

  “十四五”期间,光伏发电将进入一个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有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3)储能行业

  在“双碳”国家战略目标驱动下,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将面临“电力电量平衡”、“系统稳定安全”和“新能源高效利用”的挑战,而储能作为解决新能源发电和负荷用电时空不匹配的最佳手段,在未来我国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越发突显。

  2022年储能行业相关政策密集发布,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各层面相继出台了超200余项与储能相关的政策,涉及指导意见、市场交易规则、补贴及建设规划、电站安全运营等各方面。“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将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1月29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3月2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发展,合理配置储能规模,改善新能源场站出力特性,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探索储能聚合利用、共享利用等新模式新业态。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正式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完善调峰调频电源补偿机制,研究储能成本回收机制,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6月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九部委共同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的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发挥储能调峰调频、应急备用、容量支撑等多元功能,促进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多场景应用;有序推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要求:要建立完善适应储能参与的市场机制,鼓励新型储能自主选择参与电力市场,坚持以市场化方式形成价格,持续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发挥储能技术优势,提升储能总体利用水平,保障储能合理收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022年是我国新型储能“十四五”规划全面布局和发展的元年。截至2022年6月,青海、甘肃、山东、河北等11省份,相续发布本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目标,装机规模累计达40GW以上。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对中国储能未来市场发展预测,保守场景下:预计2026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48.5GW,2022-202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53.3%;理想场景下:随着电力市场逐渐完善,储能供应链配套、商业模式日臻成熟,新型储能凭借建设周期短、环境影响小等优势,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预计2026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79.5GW,未来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69.2%。中国以及全球储能市场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

  (4)氢能行业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发展氢能已经成为发达经济体的共识。加快氢能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氢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清洁零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全球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氢能的发展,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将氢能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不断加大对氢能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力度,制定政策激励措施来支持氢能的应用研究,推进氢能产业规模化。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绿色氢供应政策制定指南》预测,无碳经济需要全球每年产生130-160吉瓦的电解槽制造绿氢的能力,到2050年每年生产大约4亿吨的绿氢。

  我国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减碳行动的开展,氢能产业正驶入快车道,国家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正持续提升,约30多个省市对氢能产业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氢能产业化进程加速。在政府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积极选择切入氢能行业。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二次载体,其应用领域不限于交通,已逐步向储能、钢铁、工业、建筑等多领域延伸,尤其是近期在电解水制氢和氢冶金领域的政策密集发布,产业化落地进入高速发展期。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对我国氢能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和积极部署,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强调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发挥氢能长周期、大规模储能优势,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2022年4月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要求集中攻关氢气制备关键技术、燃料电池设备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氢气储运关键技术、氢气加注关键技术、氢安全防控及氢气品质保障技术,并开展多应用场景“可再生能源-氢能”的综合能源系统示范。

  未来随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规模的不断壮大和综合度电成本持续下降,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可有效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存储、转化和利用,解决新能源长时消纳问题,助力高比例清洁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帮助难以减排的钢铁、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国家明确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组成部分,未来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绿氢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2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亿元,同比下降24.75%,扣除员工持股计划费用约2500万元,同比下降20.13%。

  1、积极布局在电力物联网场景下以新型智能终端为核心的智能配用电整体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智能板块业务牢记董事会提出的“市场第一、客户至上”的八字经营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效能和技术研发响应速度。2022年上半年,在国网、南网、地方电力招标工作中,持续发挥自身优势,中标数量及金额较为可观。报告期内,在国网2022年电能表(含用电信息采集)招标采购中,合计中标金额约5.29亿元;在南网2022年计量产品框架招标项目标中,中标金额约1.4亿元。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在电力物联网场景下以新型智能终端为核心的智能配用电整体解决方案,子公司南京林洋参与的《高适应性智能电能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以及研发的“基于统一终端软件平台的能源控制器”获得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奖三等奖,产品已通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检测并在市场应用。能源控制器采用模组化设计,充分应用移动互联、边缘计算、数据处理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低压电网台区信息智能感知和管理,可满足日益增长的低压配电网台区智能化和精益化管理需求。

  作为国内最大的智能电表出口企业之一,目前公司产品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智能电表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与全球电表行业龙头企业瑞士兰吉尔集团在欧洲、亚太等市场通过ODM、JDM等方式全面深化合作,实现智能电表销售超75万台;在中东市场,通过与央企如:中电装备,以及沙特、德国等国家知名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巩固公司在沙特的智能电表市场份额,并积极拓展中东其它国家市场;在东亚市场,通过与韩国伙伴的深度合作,报告期内智能电表出口超50万台,预计全年达130万台;在东欧市场,子公司ELGAMA与合作伙伴积极参与智能电能表招标项目,在波兰电力局PGE和STONE共中标约人民币2.76亿元智能电表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先后启动面向欧洲、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多个国家的智能电能表、信息采集和智能交互系统的研发项目。其中基于IEC和ANSI技术标准,成功研发适合当地用户习惯的全系列智能电能表、通信终端和主站采集及售电系统等产品,并通过KEMA、IDIS、MID和STS等多项国际权威认证,成功实现与当今世界主流主站系统解决方案(如兰吉尔、施耐德电气、Trilliant及国电南瑞600406)等厂家)的对接和互联互通。同时,公司对多种物联网通信技术(如WISUN,G3/PrimePLC、NB-IoT等)进行应用研发,实现了在智能电能表、通信终端和系统解决方案上的大规模实际部署应用,提升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选择。

  2、加快新能源项目储备,做好项目集中开工前准备,提升光伏智能化运维规模;

  报告期内,因光伏产业链上游价格持续上涨、疫情反复、国家光伏用地政策调整等原因,致使公司光伏电站收益率受到影响,项目用地交付出现延迟或者调整的情况,光伏电站开工、建设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公司上半年加快在新能源基地及平价光伏项目开发、储备工作,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自持各类光伏电站规模超1.4GW,储备光伏项目超6GW,坚定做好2022年项目申报的同时,根据政策变化和指导,做好项目集中开工前的合法合规性手续的办理及光伏建设相关用地的交付等准备工作。

  为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光伏电站投资、运营及系统集成领域的竞争优势,2022年上半年公司陆续落地多项重磅项目与合作:

  1.蚌埠五河“200万千瓦+108万千瓦时”风光储一体化能源基地项目成功获批安徽省多能互补一体化试点项目指标。可通过“风、光、储”融合互动,集成优化,打造电网友好型可再生能源发电一体化示范项目。

  2.与唐县人民政府签订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开发建设500MW光伏+500MW风电项目、500kV汇集站项目500MW/1GWh共享储能站项目;

  3.与平泉市人民政府签订300MW光伏+储能发电项目合作协议;

  4.与仙桃市胡场镇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更多优质新能源项目落地;

  5.与国电投湖北分公司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新能源项目合作开发、存量新能源项目转让、光伏项目运维、EPC工程建设、储能业务、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深耕国内市场和大基地开发建设的合作;

  6.与湖北能源000883)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荆门市百万千瓦级水风光一体化重大基地项目”项目,共同建设“光伏+风电+抽蓄+电化学储能”项目。

  在建立全国统一电力交易市场和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下,公司以自持平价电站为基础,持续了解和探索光伏绿色电力交易等市场,以提升存量电站资产价值。报告期内,公司连云港灌南百禄飞展45MW平价上网光伏发电项目与江苏国信002608)能源销售有限公司进行年度绿电交易,2022年上半年共计交易2,082.6万千瓦时,每度电较脱硫煤标杆电价高出7分钱以上。

  报告期内,公司光伏运维团队在各类“光伏+”复杂应用场景下的运维技术解决方案,在行业新能源电站快速发展的阶段,快速提升第三方运维体量,运维光伏项目近5GW。在智能运维技术方面,基于公司无人机运维机群,可快速高效的进行3D运维建模,基于林洋智慧运维云平台实现远程智能巡检,建立从任务到巡检记录考核的高效闭环运维体系。同时,以码赋能,在系统管理初期赋予每台设备唯一的身份识别码,可通过云平台生成巡检工单,运维人员手持移动运维终端或者手机app,依据巡检标准或巡检计划,现场开展实地扫码巡检,巡检结束生成巡检分析报告,极大地提升了运维效率,增加了电站的综合效益。

  3、深化储能产业链合作,加速储备各类储能项目;

  公司注重完善储能上下游产业链布局,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储能关键产业链节点全覆盖。继2020年公司与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合资成立江苏林洋亿纬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之后,2021年公司与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江苏亿纬林洋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能10GWh的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动工建设,主体工程顺利进行,预计2022年内建成投产。双方通过优势互补,进一步深化在储能全产业链上的合作,有望加速各自在储能领域的业务拓展,为公司在储能市场的新一轮发展中增强竞争力。

  报告期内,协同公司在新能源业务领域的资源积累,紧抓新能源配套储能市场的爆发性增长机遇,公司储能业务全力推进。林洋储能业务在行业内率先推广以“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的方式建设新能源配套储能,通过“储能容量租赁+辅助服务收益”的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新能源发电侧储能的收益。公司目前正在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等地快速有序的推进相关储能项目储备及工作,上半年签署多项储能合作协议,累计储备储能项目资源超4GWh,其中:

  1.公司“蚌埠市五河县风光储一体化试点项目”被纳入安徽省多能互补试点项目。项目总体规划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其配套储能规模540MW/1.08GWh。目前一期项目已启动开工。2.公司与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签订共享储能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在达茂旗计划分期、分批建设2-5GWh共享储能项目,同时开发清洁能源供暖以及申报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

  3.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林洋亿纬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中标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火电建设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公司华能巴彦诺日公300MW风电EPC项目储能设备采购,预估中标总金额为2.74亿元。

  4.公司与安徽无为市经济开发区签订储能电站投资协议,布局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公司将在无为市经济开发区道口产业园投资建设100MW/200M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拟于2023年12月31日前竣工。

  5、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林洋亿纬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控股子公司山东电工时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电网侧、电源侧和用户侧等不同场景,加强在储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储能电站技术研发、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等一体化服务。同时,公司积极响应氢能领域的战略性机遇,布局新能源制氢核心装备业务,子公司林洋创业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清耀(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新能源+制氢”领域,合资公司基于双方股东在氢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协同优势,研发、生产、销售、运营和维护各种类型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因上海疫情影响,原计划上半年完成的电解水制氢设备样机推迟至下半年完成。

  报告期内,因光伏上游产业链价格持续上涨,上涨幅度超出公司年初预期,至今仍在高位上涨,不断创新高。其中,2022年以来硅料价格持续上涨,并一度突破30万元/吨。由于硅料价格上涨,光伏产业链中硅片、电池片、组件端已形成价格传导,公司光伏电站投资收益率短期受到压制,部分光伏项目收益率已不能满足公司内部投资收益率要求;同时,因上半年疫情反复,导致部分光伏项目建设相关用地交付发生延迟;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用林用草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等文件,预计导致光伏用地相关政策发生变化,公司部分项目原有用地可能需要调整,不能按照原计划开工建设。

  综上,公司评估年度经营计划中的部分光伏电站项目受到影响,约1.5GW项目不能按期开工建设,因此调整22年经营计划力争实现营业收入超52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行业政策风险

  2022年,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发布了《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未来光伏发电项目+储能的新模式将加速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2022年5月,水利部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指导意见》(水河湖〔2022〕216号),意见指出,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等项目不得在河道、湖泊、水库内建设;2022年6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布《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用林用草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通知提出,光伏符合项目不得占用耕地和林地,使用农用地不得超过项目总面积的50%,项目选址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等空间管控要求,光伏项目涉地、涉水规范发生变化或者可能发生变化,由此导致上半年光伏行业开工率普遍不足。公司提出的“智能、储能、新能源”战略目标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能源政策等密切相关,未来公司可能面临国家出于宏观调控需要调整相关产业政策的风险,从而给公司的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对策: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策的跟踪研究,提升决策层对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的预测和判断能力,不断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论证深度,项目选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广泛征询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从源头规避相关风险。公司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以复合农业项目开发为主,转变为以荒漠治理、环境治理、山地项目为主的新型“光伏+”开发模式,同时积极寻找海上风电、海上光伏、BIPV等新的发展机会,积极布局“三北”“西南”大基地项目,不断创新光伏业务发展模式,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现阶段主要产品为智能电能表、用电信息管理系统、终端产品、光伏系统解决方案、光伏智能运维云平台、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等。在智能板块产品中,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包括公司在内的几家规模化优势企业市场份额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公司进入电工仪器仪表行业的时间较早,经过近二十年的持续发展,在行业竞争中建立一定的竞争优势。未来,电能表、用电信息管理系统及终端产品将呈现加速智能化发展趋势。如果公司在产品技术升级、营销网络构建、销售策略选择、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将会加大,可能导致公司丧失市场优势地位及市场占有率下降。进入“十四五”,国有资本成为新能源电站投资的绝对主力,一大批传统能源企业及跨界企业强势进击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迅速增加了光伏产业竞争格局的变量,极大影响了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格局,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

  对策:公司将持续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细分市场营销力度,不断拓展营销思路和渠道,创新产品营销模式,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营销渠道、品牌优势等,在巩固国内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国际业务及新产品的销售比例;同时,公司全面推动与央企国企的战略合作,依托公司卓越的光伏电站设计能力、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高效电站运维实力等综合优势,打造光伏高效EPC系统集成及智能化运维核心竞争力。公司将以系统技术创新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积极拓展光伏业务的商业模式,进一步增加投资强度,优化盈利模式和资金筹措模式,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聚焦公司优势推动光伏业务稳步快速发展。公司已建设完成多个储能及微电网示范项目,在储能的多个应用领域拥有稳定的技术积累及安全可靠的项目经验,通过示范项目也验证了众多电池性能,在储能EMS等核心产品上有一定的积累。同时公司与华为、亿纬锂能300014)等公司在储能领域和数字能源领域等进行深入合作,进一步强化公司储能相关产品的技术实力和系统解决方案服务能力。

  3、技术革新风险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及国家倡导“互联网+”的战略驱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新型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公司近年来一直不断进行产品研发更新与技术改造,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但是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使其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下,新能源将迎来巨大新增装机预期,10%的储能配置难以有效解决风光消纳问题,低成本的储能系统将更容易获得新能源场站业主认可,也更有利于新能源配套储能规模化应用。目前锂离子电池仍为市场主流,而随着储能市场强劲增长,更低成本、更长储能时间、更长使用寿命的新储能技术发展和突破,使其具有不确定性风险。

  对策:公司将在持续提升技术竞争力的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合作,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的方式,将新技术广泛试点、推广,同时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革新趋势,加强与客户沟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研发方向,保持稳定的研发投入,持续升级创新产品的开发技术。

  4、项目经营风险

  海外市场随着国内众多表厂国际化业务的拓展以及参与程度的提高,价格竞争趋向激烈。同时,海外客户需求复杂度高,研发投入较大,需要不断提升项目的把握度和成功率。在海外市场拓展中,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以及大国博弈等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影响,如:疫情导致电子元器件及PC材料大幅度上涨,尤其是芯片类价格、导致供应链交期普遍拉长;人民币汇率对海外货币持续升值;海外业务所在国政治经济环境等变化,尤其俄乌战争对业务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不利因素对项目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策:加强海外市场前期的调研工作,明确公司海外市场战略定位,提升公司产品策略和客户需求的匹配度,不断拓展营销思路和渠道,创新产品营销模式,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营销渠道、品牌等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国际业务及新产品的销售比例。在项目管理上,公司和主动对海外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对大额订单进行提前备料及设计降本,在确保产品高质量的前提下,妥善安排交期;与国内银行合作,签订锁汇合同,防范因汇率变动可能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海外业务签订担保以及购买保险等措施防范各类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同时进一步强调规范化运作和风险管控意识,密切关注和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行业走势,积极灵活调整市场策略和经营管理策略。公司严格落实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密切关注新冠肺炎疫情下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通过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夯实产品质量、加强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地区市场的开发力度等,不断提高公司产品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公司按照年初既定目标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5、原材料供货紧张,产业链价格变化风险

  因疫情及贸易等影响,全球市场供应链在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方面出现紧张,对公司产品的生产、出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光伏行业因上游原材料供应增量不足,导致产业链部分环节价格上涨较大,对整个行业下游项目的开工进度、项目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储能行业由于动力电池需求量持续增加,导致锂电材料保持价格高位,可能会对下游储能用电池产品采购及项目利润造成影响。

  对策:公司较早关注到了该风险,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积极制定应对方案,主动调整采购策略,严格把控物资采购及生产计划等环节。目前对公司生产的影响可控,公司持续积极协调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合作,根据市场行情和生产需求,对关键元器件、设备及材料进行战略备货,对通用物资采用框架招标,以应对供应链趋紧和产业链部分涨价的情形。同时,公司加强新能源及储能全产业链上的深度合作,为公司在市场产业链变化波动中提供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公司通过与供应商签订相关协议,对相关产品进行合理有效定价,保证公司成本的竞争力。公司保持密切关注相关行业动态并积极应对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

  6、储能电站安全运行风险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装机的不断提升,以锂电池为主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在国内外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具备放电时间长、响应速度快、转换效率高、不受自然条件制约、便于规模化应用等特点,是电化学储能电站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锂离子电池采用沸点低、易燃的有机电解液,且材料体系热值高,在电池本体或电气设备等发生故障后,易触发电池材料的放热副反应,引致电池热失控,进而可能演化成储能系统燃烧爆炸等安全事故的风险。

  对策:公司将打造“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低衰减、智能化、高收益”储能系统作为业务重点,公司与专业锂电池生产厂家亿纬锂能合资建立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芯生产基地,保障电芯本体的质量和安全;公司通过创新的电池模组设计以及整合的3S融合技术、分布式散热和消防设计、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技术等来主动预警和防控,从源头降低储能系统的安全事故风险。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近年来,公司董事会紧跟国家产业政策,不断深化“智能、储能、新能源”三大板块内涵,明确致力于成为“全球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领域一流的产品和运营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全面升级公司产业结构,增强整体竞争力。

  公司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品牌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创新的技术研发能力、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以“市场第一、客户至上”的八字经营理念,坚持“质量是林洋人的生命”,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优势。公司“KD”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林洋”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公司先后取得了中国名牌产品、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首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能效管理标准制定者、中国百强民营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国质量稳定合格产品、品牌江苏建设“金帆奖”、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江苏名牌、江苏自主工业品牌50强、江苏省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

  公司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首批会员单位、中电联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计量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单位及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单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可再生能源理事会常任理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电工仪表仪器分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副会长单位、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公司持续推进品牌发展,注重科技协同,加强品牌价值转化,进一步提高“林洋”品牌的竞争力。公司凭借“永无止境、永攀新高、永不言败”的精神,稳步推进全球化发展步伐,荣膺省科学技术奖、省科技创新奖、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奖、中国光伏品牌排行榜最佳分布式品牌奖、第十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科技创新企业50强等多项资质及荣誉。

  (2)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秉承“以科技带动效益、以创新增强竞争力”的研发理念,不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与支持,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委员会国家标准修订组成员、江苏省知识产权先进企业、国家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建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电能表检测与校准实验室”、“江苏省电力电子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规格、高水平研发平台,先后承担过多项国家、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具备强大的研发技术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公司实验室先后通过CNAS认可及SGS通标认可,提升了对产品可靠性及标准符合性的验证能力。公司主要产品陆续获得荷兰KEMA、德国国家实验室PTB、欧洲计量器具MID认证、国际电力认证机构SGS、中国质量认证中心3C等国内外质量检测、评定机构的多项权威认证。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新增取得授权专利21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累计授权专利250件,其中发明专利79件。

  公司新能源研究院拥有电力行业(变电工程、送电工程、风力发电、新能源发电)专业乙级工程设计资质,子公司江苏林洋电力服务有限公司拥有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有能力面向国内、国际市场提供专业的光伏电站、储能电站设计和项目管理服务。公司新能源研究院研发实力雄厚,拥有先进能源专家、海外博士领衔的技术团队以及30余件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院致力于新能源系统集成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双面组件光伏系统、BIPV光伏系统、储能系统、风光储一体化系统应用研究,通过对双面组件实证电站多年的大数据精准分析,结合自身吉瓦级规模化光伏电站的设计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融合BIPV、储能、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形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新能源系统设计体系,可针对不同电站项目类型,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的系统解决方案。

  储能方面,公司通过创新电池PACK设计、高效的直流散热设计,并基于创新的“3S(”BMS+PCS+EMS)融合技术、智能高效的分布式散热技术、储能系统的消防联动控制策略设计、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技术及系统集成的全过程智能管控技术,为客户提供“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低衰减、智能化、高收益”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和运营支撑服务。公司针对提高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开展研发,建立储能电站的全景数字孪生模型,对储能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的状态监测和安全预警,为储能系统后期运营过程中的安全保驾护航。同时,公司针对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储能系统的健康状况研究智能化的储能系统控制策略,通过参与市场调峰、调频、辅助服务智能化的控制决策系统,提高储能电站的利用效率和电站收益。2021年公司针对新能源配套储能的应用场景,研发了1000V和1500V风冷系统,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可以灵活配置容量,主要适用于中型和大型储能电站的调峰和调频,解决新能源的灵活调节能力。公司和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组串式储能系统,该系统基于公司自主研发iEMS智能控制系统,充分发挥了华为的组串式变流器的灵活控制能力,具有更高的电池利用效率和更长的电池使用寿命,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效益更高。公司针对新能源的应用场景,自主研发了基于3S融合的能源管理系统iEMS,并于2021年通过国网电科院的测试认证。此外,公司和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合资建设年产能10GWh的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基地,可为公司储能业务提供高质量、高安全、高性价比的电芯,壮大公司在储能产业链的优势,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3)各类光伏电站运营及运维服务优势

  随着公司各类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不断扩大,新能源团队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光伏电站研究、设计、开发、建设及运营各个环节均拥有丰富的经验,团队已累计项目建设经验超6GW。通过科学先进的项目管理手段,强大的PMS管理支撑系统,围绕“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四要素,建立职责明确、流程清晰、执行规范的项目流转机制,在合理工期内迅速完成项目建设并网,安全移交客户资产。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化光伏电站运维团队,践行新能源电站智能运维,提供全方位智慧运维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包含集中式监控中心,大数据分析系统和智能化运维体系。其中,自主研发的智慧运维云平台已取得11项软件著作权,接入电站数量超过200个,实现对在维电站的全面智能化运维。

  在资质方面,子公司林洋新能源具备电力行业(变电工程、送电工程、风力发电、新能源发电)专业乙级工程设计资质证书;子公司林洋电力服务拥有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子公司林洋光伏运维已取得承装(修、试)四级资质、中电联5A级运维认证、TüV莱茵光伏电站运维企业认证及TüV莱茵AA级光伏电站运维能力认证;子公司南京林洋具有高新技术企业、CMMI-5级等资质;子公司林洋综合能源具备建筑业企业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及综合能源服务认证资质。

  (4)平台资源及板块协同优势

  依托于在电力行业积累的资源优势,林洋“智能、储能、新能源”三大业务板块将协同推进。20多年来,公司凭借智能配用电业务的综合实力,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及地方电力等大客户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随着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在新能源、储能等业务方面,公司先后与国电投、中广核、华能、申能、中电建、中能建、华为以及国网电商公司等国央企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鉴于公司与亿纬锂能在智能配用电业务领域已合作长达二十余年,基于双方的业务优势,近年来在储能领域,双方的合作愈加紧密。为进一步开拓储能业务,公司与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江苏林洋亿纬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围绕新能源发电配套储能、工商业用户侧储能及微电网、用户侧光储系统、调峰调频储能电站等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低衰减、智能化、高收益”的磷酸铁锂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公司将着重打造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以自有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为基础,聚焦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等省的光伏/风电新能源发电配套储能,为合作伙伴提供新能源及储能系统设备、EPC工程总包及商业运营支撑服务。

  公司自上市以来,持续创造的利润为各类业务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基于稳健的财务状况及良好的信誉度,公司与多家国有及商业银行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融资渠道畅通,综合授信超过80亿元。基于良好的信誉和企业综合实力,在国际市场上,公司先后与国家进出口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比利时银行、世界银行IFC开展融资合作。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总资产为19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45亿元。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川宁生物
  • 中海达
  • 鲁抗医药
  • 正丹股份
  • 蔚蓝生物
  • 凌云股份
  • 溢多利
  • 国联股份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