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特钢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3-17 19:43: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中信特钢000708)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

2022年,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升级,全球能源危机加剧,美联储快速加息引发全球经济大幅波动,通胀水平超出预期。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多重下行压力,钢铁行业发展面临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下跌、原燃料成本上升等挑战,在供强需弱的背景下长期处于“高成本、低利润”局面,整体效益指标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国家统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1.38%。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22年,会员钢铁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35%;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2.27%;销售利润率为1.49%,同比下降3.54个百分点。

从特钢行业来看,随着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将加快推动新基建、新型城镇化、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转换,加快迈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将持续拉动国内特殊钢需求,促进我国特殊钢品种结构升级与服务水平的提升。2022年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大幅提升钢铁供给质量,在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先进轨道交通及汽车、高性能机械、建筑等领域持续提高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支持钢铁企业瞄准下游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小批量、多品种关键钢材,力争每年突破5种左右关键钢铁新材料,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当前,我国坚定不移推动建设制造强国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带动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高端制造业的提速发展激发了高端特钢产品的市场需求,预计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绿色能源、国防航空航天等行业仍将保持增长态势,特钢需求量仍将有所增长。在进口替代方面,据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特钢进口量518.57万吨,进口金额109.23亿美元,进口金额同比增长7.53%,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电力装备、汽车、能源石化、高档机床、信息技术等领域。从细分品种看,高端齿轮钢、轴承钢、工模具钢、弹簧钢和高温合金、新能源用钢等重点品种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总体来看,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特钢需求仍将保持稳健的增长,这些都将为特钢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化特殊钢材料制造企业,具备年产1600多万吨特殊钢材料的生产能力。公司拥有江苏江阴兴澄特钢、湖北黄石大冶特钢、山东青岛特钢、江苏靖江特钢四家专业精品特殊钢材料生产基地,安徽铜陵特材、江苏扬州特材两家原材料生产基地,山东泰富悬架、浙江钢管两大产业链延伸基地,形成了沿海沿江产业链的战略大布局。

公司工艺技术和装备具备世界先进水平,拥有合金钢棒材、特种中厚板材、特种无缝钢管、特冶锻造、合金钢线材、合金钢大圆坯六大产品群以及调质材、银亮材、汽车零部件等深加工产品系列,品种规格配套齐全、品质卓越并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满足能源、交通、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国家优先发展行业的市场需求,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大工程建设等重要领域所需关键特殊钢材料的制造基地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基地。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美国、日本以及欧盟、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内外高端领域用户的青睐。公司所生产的轴承钢产销量连续十余年全球领先,高端汽车用钢、工程机械用钢、风电用钢、海洋系泊链钢、矿用链条钢、高端大圆坯等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

2022年公司努力克服物流运输受阻、下游行业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坚持以经营效益为中心,有效应对了诸多挑战,抵御了风险,在钢铁同行利润大幅度下滑的不利局面下,跑赢了行业大势。公司认真分析研判市场形势,充分发挥各板块协同效应和复合产线的灵活性,根据下游部分行业需求有所弱化的情况,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利用六大品种优势,提高新能源行业、出口相关产品销量应对下游需求变化带来的下行压力。有序推进重点技改工程项目建设,青岛特钢环保搬迁续建项目顺利投产。2022年公司实现钢材销售1518万吨,同比增长4.43%,其中出口159万吨,同比增长20.83%,出口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66%。营业收入983.45亿元,同比基本保持稳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05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币1.41元/股,有效地抵御了市场行业波动。

1.龙头地位彰显价值,稳健经营穿越周期。2022年相关地区的产品需求减弱,物流运输受到较大的阻滞,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产销研协同联动,主动出击,抢抓订单,全年完成销量1518万吨,同比增长4.43%,最高月销量创历史新高。尤其是在国内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公司紧抓海外能源危机和供应链调整的机遇期,精准营销,外贸销量突破150万吨,同比大幅增长20.83%,吨钢毛利创历史新高。同时,公司积极克服第一品牌轴承钢和第二品牌汽车用钢市场需求下滑的不利影响,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转变思路,抢抓风电行业高速发展契机,加大第三品牌能源用钢的市场开发,销量突破400万吨,同比增长36.8%。70余个重点开发的“小巨人”项目全年完成总销量突破500万吨。“两高一特”销量同比增长63%,其中高强钢同比增长实现翻番,航天发动机壳体用钢市场占有率达到49%,特种不锈钢增幅18%,高温、耐蚀合金增幅30%,持续保持稳健增长;研发攻克的重大装备用关键材料用钢助力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试飞成功,助力“长征二号”再托“神舟十四”飞天,彰显了中信泰富特钢为国之重器提供核心关键材料的使命担当。此外,公司策划实施了30余个“三高一特”重点新产品预研项目,均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公司稳健经营体现弱周期属性。

2.关键技术持续突破,科研创新成绩斐然。2022年公司获得授权专利354项,发明专利107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721项,发明专利391项,并有6项授权的国际发明专利,参与18项国家/行业/团体标准修订和起草,全年开发新产品252万吨,研发支出38.5亿元,同比增长10.4%。兴澄特钢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获评工信部“轴承钢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中国优秀专利奖”等,获得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大冶特钢荣获“2022中国卓越钢铁企业品牌”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兴澄特钢超大规格1000-1200毫米圆坯批量供货,国际领先;177.8毫米厚齿条钢板、180毫米厚临氢铬钼钢板填补国内空白;开发新型14.9级贝氏体高强度紧固件用钢替代日本进口。大冶特钢国际民用航空用钢市场开发大幅增长,海工管开发连续取得多个项目订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用大冶特钢材料制造的国内首套16兆瓦平台风电主轴轴承成为中国风电主轴轴承之最,实现高功率风机关键部件国产化,解决了我国风电行业长期没有解决的“卡脖子”难题。青岛特钢成功开发φ5mm系列1960MPa级桥梁缆索用热轧盘条,突破风冷工艺盘条强度极限,在线盐浴线实现批量化生产。靖江特钢自主研发特殊气密封螺纹扣型成功取得中石化重点储气库项目全部技术套管订单。浙江钢管高压锅炉管P92首次供货国内锅炉管和国内管件市场,核电用管、管线管和高强度油缸管均实现市场突破。

3.产融协同双重赋能,资本运作行稳致远。2022年4月15日,公司公开发行5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顺利上市,债券简称:中特转债,债券代码:127056,本次融资投向为公司重点发展的“三高一特”、能源综合利用以及环保改造等,可转债的发行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和公司股本的流动性。2022年,公司参股的天津钢管生产经营持续向好,效益明显改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公司于2023年1月成功竞得上海中特泰富钢管有限公司(原上海电气601727)集团钢管有限公司)60%股权,取得天津钢管控股权。至此,公司已拥有500万吨的无缝钢管产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将为公司在高端无缝钢管领域做强做大,提升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4.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开源节流持续深化。公司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整合协同资源、创新协同模式,凝聚发展合力,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创效”的全局思维,持续深化“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采购系统创新采购模式,抢抓市场震荡机遇,以经营思维促采购,采购降本成效显著。同时公司通过开展工序对标和同行价格对标,贸易创效,持续扩大集中招标品种,引入新供应商,稳步推进集中招标非统购物资标准优化统一,压降采购成本。生产系统按照价格市场化、成本明细化PVC管控模式,持续开展内外部对标工作,促进各企业工序寻找同类型产线中的成本差异,细化44条主体生产工序397条降本措施,通过推广使用新矿种、能源平衡、质量提升、产销联动优化排产等举措,进一步压降成本。

5.绿色双碳扎实发展,智能制造提档升级。公司坚持“绿色引领”,根据国家绿色低碳要求、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路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发布了《中信泰富特钢低碳路线图》;围绕世界前沿低碳冶金技术,开展绿色减碳特钢材料、清洁能源及氢能新材料的研究应用,牵头编制中国特色特钢产品种类规则(PCR)。兴澄特钢压力容器用钢板荣获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称号;大冶特钢获舍弗勒颁发“可持续发展”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供应商企业,顺利完成全国首例“氢能加热炉”项目终审;积极稳步推动青岛特钢“低碳氢能及钢化联合”和铜陵特材“低碳氢能”项目,超低排放改造和环保创A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公司坚持“数智引领”,以协同共建为抓手,数字财务转型成果财务共享中心顺利上线并投入运行;全力推进灯塔工厂试点建设,助推特钢高质量协同发展。兴澄特钢完成特钢行业首个全流程“铁钢轧一体化”数字孪生工厂建设,成功亮相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冶特钢460钢管厂集控及精益数字化平台上线投用,荣获工信部“2022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青岛特钢优特钢高速线材获评工信部“智能工厂”。铜陵特材焦化数智中心全面投用,荣获省级智能工厂。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始终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2022年公司核心竞争力和行业领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底蕴深厚

公司的历史可追溯至1890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钢铁摇篮”。“中共大冶钢铁厂组”是黄石地区的第一个党组织,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组织之一。2022年3月12日,公司子公司大冶特钢召开历史文化研讨会,庆祝“中共大冶钢铁厂组”党组织成立100周年。

2.团队卓越

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公司经营团队创新思路,灵活应变,各子公司有效应对供应链物流不畅、部分下游需求启动延迟、原燃料价格持续高位等诸多挑战,在钢铁行业利润大幅度下滑的不利局面下,顶住了周期波动。2022年公司再获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A+评级,荣获“2022钢铁行业全球影响力品牌”。

3.装备一流

公司拥有国内最大断面的合金钢方圆坯连铸机,世界先进的可实现控轧控冷、轧材尺寸高精确控制(KOCKS)合金钢棒材生产线,国际先进的银亮材加工生产线,以及配套完善的中厚板、线材、无缝钢管、特冶锻造生产线等国内、国际领先生产设备。2022年,兴澄特钢完成特钢行业首个全流程“铁钢轧一体化”数字孪生工厂建设,成功亮相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冶特钢460钢管集控及精益数字化平台上线投用,荣获工信部“2022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青岛特钢优特钢高速线材获评工信部“智能工厂”。铜陵特材焦化数智中心全面投用,荣获省级智能工厂。

4.品类丰富

公司可生产3000多个品种、5000多个规格,是目前全球品种规格最多的特殊钢材料制造企业之一,拥有合金钢棒材、特种中厚板材、特种无缝钢管、特冶锻造、合金钢线材、合金钢大圆坯“六大产品群”以及调质材、银亮材、汽车零部件等深加工产品系列,品种规格配套齐全并具有明显优势,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的特殊钢材料解决方案。公司重点培育的“小巨人”项目产品具有认证周期长、技术壁垒高、品质标准要求高、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高、平均毛利高等特点,丰富的产品线对应着公司多样的下游应用领域,避免了因单一下游景气度波动而对公司收入造成的影响。2022年公司销售总量稳步增长,单月最高销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小巨人”项目产品销售量超过500万吨;外贸出口实现量价齐升,出口量同比增长20.83%。

5.质量稳定

公司秉承“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和“今天的质量是明天的市场”理念,建立了从原料入场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把控、监测和检验体系,扎实有效推进精益化管理,产品质量和稳定性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公司通过了ISO9001、IATF16949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通过了奔驰、宝马、奥迪、通用、SKF、FAG、一汽、东风汽车600006)、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等大量第二方高端客户认证以及九国船级社等第三方认证。2022年公司策划实施了30余个“三高一特”重点新产品预研项目,均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6.技术先进

公司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项目,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获得了多项国家、行业的科技进步奖励。2022年公司获得授权专利354项,发明专利107项,并有6项授权的国际发明专利,参与18项国家/行业/团体标准修订和起草。

7.资本雄厚

依托于中信集团和中信泰富的品牌影响力,公司在财务协同、采购协同和销售协同等方面优势明显,为公司进一步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保证。2022年4月15日,公司公开发行5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顺利上市。

8.服务优质

公司根据多年服务经验,准确判断客户不同工程阶段需求,优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供货效率。公司充分发挥“苏南模式”下民营企业抢抓市场机制优势、国有企业规范运作优势、国际化企业现代化管理优势,密切关注下游用户复工复产,守望相助,共渡难关,以最优品质和最优服务赢得用户信任,敏锐把握用户趋势、纵深发展用户需求。

9.物流便捷

公司旗下企业均坐落于沿海沿江地区,其中兴澄特钢、扬州特材拥有十万吨级长江码头;大冶特钢和铜陵特材也拥有多个万吨级长江专用码头;青岛特钢毗邻拥有全球最大矿石码头的青岛港601298)董家口港区;靖江特钢拥有千吨级长江内港码头。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物流优势覆盖国内特殊钢下游行业主要市场区域,使公司形成了以公路、水运、铁路为枢纽的全方位大物流格局。

10.绿色生态

公司旗下兴澄特钢、大冶特钢、青岛特钢入选国家工信部评选的全国第一批“绿色工厂”名单,其中大冶特钢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公司坚持“绿色引领”,根据国家绿色低碳要求、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路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发布了《中信泰富特钢低碳路线图》,围绕世界前沿低碳冶金技术,开展绿色减碳特钢材料、清洁能源及氢能新材料的研究应用,牵头编制中国特色特钢产品种类规则(PCR)。大力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和环保创A工作,均取得较大进展。

四、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宏观经济与行业形势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的关键之年,也是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的一年。由于全球大环境的变化,国际供应链局部失衡的状态有望出现彻底改善;地缘冲突及其外溢效应趋于长期化,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将持续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国际市场对钢铁的需求虽然会逐渐回归理性,但是油气、能源用钢预计将保持平稳、汽车用钢有望逐步恢复正常。在我国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政策引领下,制造业将保持繁荣态势,预测汽车、轴承、能源等行业长期需求增长确定性较高,特钢行业市场营商环境将会持续优化,特钢材料供应结构会有质的提升。中国稳定的环境和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将会吸引更多国际高端制造业流向中国。特钢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二)公司的发展战略

中信泰富特钢的总体发展战略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耕特钢主业,以“内生+外延”的发展路径,做大产业规模,做强细分市场,同时以资本和服务为纽带,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资本+制造+服务”的特钢产业链生态圈,创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特钢企业集团。

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行业形势无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公司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年度特钢产量超200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资产总额超1000亿元,利税总额超130亿元,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1.加快填平补齐,强化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聚焦特钢主业,以效益为核心,在品种结构上下功夫,走精品差异化发展道路,精准对标找差,迅速提高核心产品在细分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稳固增强特殊钢棒材产品群市场话语权,持续提升大圆坯与线材等优势品种的市场份额;补齐特冶产品等短板,抢抓机遇、完善布局,实现整体高质量发展。公司将在轴承钢和汽车用钢两大王牌产品之外着力打造能源用钢品牌,并以此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特种无缝钢管业务,补齐品种规格,创新商业模式,争取拥有更多特种无缝钢管生产研发的核心技术。

2.加快技术研发,承担使命,提升创新引领力。

坚持以引领特钢发展为己任,推动原创技术研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走发展特种新材料与先进材料的差异化竞争之路,助力保障国家对关键特钢材料的需求,发挥研创新平台优势,实现关键共性技术与先进的突破和引领。当前,公司的轴承钢、汽车用钢、风电能源用钢等产品已经实现了领先的市场占有率,下一步,将重点发展高温合金、高端工模具钢、超高强度钢、特种不锈钢、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国防用钢等“高精尖”领域,在数十个主要的细分市场迅速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效益的进一步跃升。同时,联合各大科研院所做好基础研发,参与国家高端装备和重大项目,在“卡脖子”材料方面实现更多更大的突破。

3.加快整合资源,内生外延,提升行业影响力。

以内生增长和外延发展相结合,积极关注推进行业兼并重组,力争产业规模在现有的基础上稳步提升,进一步提升市场话语权,强化行业影响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聚集化发展。重点关注先进轨道交通和汽车、海工船舶、能源装备、航空航天、国防、特种装备等细分领域,致力于打造“单项冠军”、“高端利基”产品群,深入推进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参与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广泛参与行业布局,打造安全可控并创造价值的供应链、金融链、服务链,构建一个优质的“资本+制造+服务”的特钢产业链生态圈。

4.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升级,提升设备保障力。

坚定不移地加大智能制造投入,推动数字产业与智能制造示范线建设。以生产需求为驱动,以“安全可靠、精准高效、降本增效”为原则,逐步实现机器替代人工、远程诊断替代点检、使用AI技术优化和控制工艺流程等,稳步提升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持续保持大冶特钢特冶锻造产线的装备投入,进一步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

5.加快梯队建设,人才激励,提升持续发展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系统科学地培养更多经营管理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将企业发展和员工更加紧密地结合,建立更加市场化的股权结构、决策机制和经营体系,研究推进员工的中长期激励政策。

(三)公司2023年的经营计划

公司2023年主要生产经营目标为:销售总量1771万吨,其中出口230万吨。

1.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为争创一流企业提供核心品牌竞争力。

坚持品牌引领,以客户为中心,坚定不移走“精品+规模+服务”战略,切实打造“品牌特钢”,发挥六大板块品种优势,抓机遇、调结构,促进品牌增值。坚持以“保存量、拓增量”为原则,加快“小巨人”市场和产品攻关力度,推动市场营销提质增效。继续发挥各子公司协同效应,内外贸联动,坚定不移推进价格一致化,加快国产材料替代进口的步伐,尤其是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用钢的国产化,着力提升细分品种和市场份额,力争替代更多进口产品。全年目标打造数十个市场占有率大于40%的细分品种、有话语权的行业小巨人产品。

2.持续发力科技创新,为争创一流企业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公司将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强化原创导向,推进从跟随型向开创型、引领型研究的转变,进一步巩固全球特殊钢领域的龙头地位。

一是瞄准国家和行业的新政策与新动态,加强特钢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根据国家“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和制造强国战略部署,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应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集中优势资源,增强“创新开拓能力”,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积极进行“卡脖子”项目攻关,承担国家使命,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二是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突破钢铁行业“卡脖子”技术短板,继续推进公司“卡脖子产品”攻关,协调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强化与上海大学、中国航发集团等企业院校交流,推动协同共建的国家级实验室项目加速落地。

三是提前布局氢冶金等减碳技术和绿钢产品体系,为全球产业链绿色制造提供优质特钢。推进冶钢氢能加热炉试验改造项目顺利完工达标,推动中国特钢行业PCR相关标准的制定,做好绿色低碳特钢评价体系建设,提高公司在行业内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力。

3.持续推进绿色双碳,为争创一流企业提供持续的发展动能。

坚持贯彻“扎实、创新、合规、提升”的基本要求,围绕超低排放与A类企业创建、全流程节能降碳等重点工作,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专项治理,落实全要素、全流程管控,持续提升自主管理、风险防控、工作保障的能力和水平。持续跟踪国内外低碳政策及先进技术进展,动态更新完善《中信泰富特钢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完善公司双碳工作推进体系,做好公司双碳管理制度建设,组织开展节能降碳统计与分析工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引导,重点研究公司焦炉煤气资源化应用、可再生能源应用、成熟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等。做好欧盟CBAM法案研究以及出口产品碳排放报告编制及认证工作。

4.持续攻坚智改数转,为争创一流企业提供强劲的发展引擎。

贯彻落实“数智引领”,以“一五三”为推进方略,以“协同共建”为重要抓手,推动制造模式、管控模式、商业模式转型,通过数智化新技术全面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重点数智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多条智能制造示范产线建设,力争完成兴澄特钢精品棒材示范产线、大冶特钢460数字钢管示范产线建设。继续高标准创建全球“灯塔工厂”,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引领行业。组织各子公司实施工业机器人、生产现场数字化率提升等专项计划,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二是坚持数据赋能业务管控提升。推进公司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数据管理体系,建立公司数据资产目录,形成“两地三中心”数据底座,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支撑精准采购、财务分析以及生产对标,赋能生产经营管控。进一步完善财务共享平台功能,补全运营管理功能,深化数据分析应用,不断迭代财务信息化系统体系,提高业务运营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加强公司设备协同管理,推进备件共享平台建设,建立设备远程诊断大数据平台。

5.持续优化管控治理,为争创一流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生态。

进一步发挥产融均衡发展优势,努力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上取得突破,优化管控,提升资源整合效率,提升公司集约化发展的保障能力,探索专业领域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快构建良性循环的特钢产业生态圈。落实特钢“十四五”规划,紧扣“1112”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打造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外延并购及“产业+资本”的发展模式促进特钢发展,借助资本市场和中信集团强大的协同平台,以合作合资等手段建立稳定可靠的原料供应基地,积极与特钢上、下游企业共建特殊钢材料生态圈,逐步提高深加工比例,致力于打造“高端利基”和“大宗产品”两条线的核心能力,推动特钢材料生态圈和谐发展。在海外并购方面,要综合评估国外建立钢铁生产基地的可行性。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经济波动风险

2023年,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又将进入新一轮的加息周期,普遍预计其经济将面临“技术性衰退”的风险,会进一步推高全球通胀。同时,国际供应链局部失衡的状态有望出现彻底改善;地缘冲突及其外溢效应趋于长期化,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将持续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对策:公司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2023年我国经济的主基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国家各项稳经济、促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效果将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进行深度结构优化,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将得到提升。未来,公司也将坚定不移深耕特钢主业,围绕技术质量、品种规模、服务用户、降本增效、智慧制造、绿色生态等发展方向,不断做大产业规模,做强细分市场,同时以资本运营为契机,整合上下游资源,创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特钢企业集团。

2.市场竞争风险

在钢铁产能整体严重过剩的态势下,普钢企业纷纷转型向优钢方向发展。据粗略统计,我国现有传统转炉、电炉+转炉等企业40余家,且不断有新企业进入,造成我国钢产能出现过剩情况,特别是一般用途的品种同质化竞争更为激烈。

对策:不同于普钢,特殊钢品种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公司能够根据下游需求变化来主动调整产能结构,以便更好地适应需求发展的方向,增强公司产品整体的盈利能力。另外,公司近几年保持投入高比例研发资本开支,较好的保持了开发新品种以及产品结构升级迭代的节奏,公司整体的竞争力大大增强。

3.环保风险

新《环保法》、新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法律深入推进,对企业环保监管力度和标准提高,监管和执法愈发严格,社会民众环保意识增强,对公司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特钢行业面临着较大的环保压力。

对策:公司对各类环保风险进行充分辨识和分析,提前预判,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做好预防;实时掌握各项环保设备设施的运行状态,将环保管理与生产运行、设备管理等专业管理相融合,管好、用好、维护好环保设备设施,持续加强事中管控。公司将紧跟“清洁生产、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深入推进超低排放改造。

4.政策风险

从政策层面看,能耗双控政策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之一,能耗双控政策对钢铁行业影响较大,短期来看政策约束仍然存在,对于黑色金属冶炼类高耗能制造业能耗管控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对策:公司加强内部管理,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能源管控能力。在公司绩效管理方面把能源管控纳入企业战略目标核心,分配到整个生产过程以及业务流程中去,让员工从理念上认识到重要性。在流程优化方面,公司深挖节能空间,优化能源配置和使用,提高能源整体利用效率。

5.外贸出口风险

2022年,美元持续加息、地缘冲突,世界经济衰退迹象明显,并拖累了国际钢铁业,钢铁需求下降是全球钢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目前,铁矿石和国际焦煤价格虽较前期最高点已明显回落,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23年,海外经济衰退、中国经济复苏、内需好于外需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我国钢材出口难度将加大。另外国际形势存在不确定性,汇率波动、贸易摩擦反复不断对钢铁行业出口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策: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公司与国际上大型的铁矿石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规避铁矿石波动风险,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出口竞争力;在出口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上,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可研的投资力度,全力满足高端客户对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难度产品的需求,提升出口竞争力。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西昌电力
  • 九洲集团
  • 赣能股份
  • 积成电子
  • 明星电力
  • 华银电力
  • 雷科防务
  • 诚志股份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