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华科技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3-29 19:57:04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恒华科技300365)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要求

  公司是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服务商,根据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本公司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于公司的产品功能及用途,公司所处细分行业为工业软件之BIM软件行业。

  近年来国家发布了多项政策支持BIM技术的推广应用。2022年 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强调“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应用,健全数据交互和安全标准,强化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应用”;3月,《“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以支撑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为目标,研究BIM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支撑体系,研发自主可控的BIM图形平台、建模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推进BIM全过程应用,逐步推广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数字化资产管理和智慧化运维服务”;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等,推动数字建筑、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加快城乡建设数字化转型”。

  当前,我国BIM软件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国内使用的平台类软件主要为国外软件,国内厂商主要以项目管理和单点应用类型的产品为主,BIM底层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基于国外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会导致国内BIM软件的发展受限于国外BIM软件的开发水平和开放程度,全球复杂的政治形势对数据安全也会带来隐患。BIM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已成为行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二)下游行业情况

  公司作为“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主要产品及服务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

  1、电力行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从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方面作出战略部署,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指明了方向。电力是碳减排的主战场,也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强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对现有电力系统进行绿色低碳发展适应性评估,在电网架构、电源结构、源网荷储协调、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控制等方面提升技术和优化系统”;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九个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要求“统筹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大力推动光伏发电多场景融合开发等多个行动计划,坚持多种新能源协同发展”;10月,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完善以光伏、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有力支撑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分布式能源等开发建设、并网运行和消纳利用”的工作目标;1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动储能、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和新能源微电网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双碳目标下,以新能源供应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给现有电力系统带来战略性、全局性变革。

  能源革命必然伴随着能源数字化进程加速。早在2012年初,国家电网便启动了BIM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要求“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公司新建35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全面应用三维设计;到2020年底前公司所有新建、改建、扩建35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具备数字移交条件”,并明确“采用三维设计的工程,在工程投资估算和招投标最高投标限价阶段,按10%调整计算设计费”。与此同时,南方电网“数字南网”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继续加大对智能电网领域和新能源信息化系统领域的投入,预计全国电网总投资额近3万亿元。目前,BIM技术在电网主网工程建设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BIM技术也将在配网工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综合能源领域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2、交通行业

  在“交通强国”战略下,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促进智慧交通发展。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构建泛在互联、柔性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运输部印发《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以十四五新开工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重点,推进施工标准化和工业化建造,鼓励施工材料、工艺和技术创新,推广钢结构桥梁和BIM技术应用”;《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强调“推动建设智慧公路,加快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转型发展”;2022年3月,交通运输部和科学技术部发布《“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加快北斗导航技术应用,开展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交通领域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涉及相关专业众多、应用场景多样,通过运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信息共享和项目全生命期的可预测和可控制,有效促进交通行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交通行业工业化发展。随着“数字交通”、“交通强国”等战略的推动,我国交通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3、水利行业

  水利方面,2021年11月,水利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水利工程BIM应用和智能化建设,同时加大投入来积极推动BIM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运用,结合国家水网建设推进已建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和在建水利工程智能化建设;2022年 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提出“加强水安全感知能力建设,畅通水利信息网,强化水利网络安全保障,推进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加快水利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水利体系”;2月,水利部发布《2022年水利工程建设工作要点》中强调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性,要求“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手段,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智慧化水平”;5月,水利部发布《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加强河湖智慧化监管,要求“加快数字孪生流域(河流)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推进疑似问题智能识别、预警预判,对侵占河湖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提高河湖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6月,水利部发布《2022年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要点指出“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制定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取用水管理相关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搭建水资源管控‘一张图’,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目前,BIM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已从概念普及过渡到项目试点阶段,水利行业BIM应用存在较大市场空间。

  上述影响因素给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公司的发展空间带来直接增量,为公司“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的战略推进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有利于公司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和产品

  在国家自主可控、行业数字化、BIM等技术大力推进的市场机遇下,公司结合产业趋势及自身优势,大力推进组织改革和战略升级,确立了“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定位。在整体战略目标引领下,公司集中各业务体系优势力量,聚焦行业细分领域,按照业务属性及专业化经营策略,构建了互为支撑的五大业务体系,以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以设计咨询业务为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以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为载体,同时积极拓展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应用、数字教育等相关业务,为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

  公司业务布局图

  1、BIM平台及软件

  BIM平台及软件为公司核心业务体系之一,定位为BIM平台及工具层软件研发、销售,涵盖自主可控的底层BIM平台、GIS平台、物联网平台及应用快速开发平台等,以及BIM设计系列软件、BIM造价软件、BIM基建平台、BIM运维平台等软件产品。

  (1)核心技术平台

  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与技术迭代,公司形成了“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适用于网页端和移动端的“轻量化 BIM引擎(BIMEngine)”、“轻量化GIS引擎(GISEngine)”、“物联网平台”;具备低代码快速开发功能的“应用快速开发平台(FWeb)”、“移动应用快速开发平台(FMobile)”;集BIM、GIS、快速开发、物联网应用于一体的BIMWise数字化工程全生命周期产品平台,高度兼容国家电网BIM标准的GIM引擎平台(GIMEngine)以及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平台(AI-Engine)等核心技术平台,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的“三维设计核心算法”等核心技术,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

  (2)BIM设计系列软件

  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BIM底层技术平台,研发了围绕电网工程设计领域的三维线路设计软件、三维变电设计软件、三维电缆设计软件、三维配网设计软件、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三维评审平台等系列软件产品,以及面向新能源设计的三维光伏设计软件、三维风电场设计软件等产品。公司电网设计产品覆盖电网工程三维设计的全专业、全过程,深度契合电网设计企业需求,并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可全面支撑电网设计企业开展三维设计工作,已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

  (3)BIM造价软件

  公司BIM造价软件以电力行业建设工程造价业务为核心,以国家最新的规范和标准为依据,依托公司在三维设计和工程造价领域的技术积累,将电力工程三维设计与工程造价深度融合,研发了输电设计造价一体化软件、概预算造价软件、造价分析软件、造价评审软件等多款产品。公司BIM造价软件面向电力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打通设计、造价业务与数据流程,实现设计、算量、造价一体化,能够为电力建设工程科学的投资决策、动态的造价管理与控制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化支撑。

  (4)BIM基建平台

  公司将BIM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提升工程建设安全和质量为重点,面向政府主管部门、业主单位、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等用户,构建基建现场智慧管控平台和智慧水库数字化管控平台等BIM基建产品。BIM基建平台将工程信息管理与三维可视化相结合,在工程BIM模型中集成、整合工程设计施工阶段各专业数据和现场“人、机、料、法、环”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在三维场景中展现设计模型、建设过程、预警问题,实现工程施工建设过程的数字化呈现。

  (5)BIM智慧运维平台

  BIM智慧运维平台是专注于实现工程运维可视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基础产品平台。平台将BIM、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技术与基础设施模型相融合,实现互联网、物联网、工控网集成的端边云集成,实现生产、设备、人、环境的数字孪生应用。平台具备模块化、配置化、服务化等特点,围绕实景展现、空间管理、资产管理、运维管理、能耗管理、安防管理、智慧决策等运维业务内容,可快速搭建智慧楼宇、智慧机场、智慧园区、智慧交通等多种业务场景,实现工业4.0理念在工程运维领域的成功落地。

  2、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

  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业务,利用公司研发的BIM平台及相关软件开展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规划、设计、咨询、运维等业务,为公司BIM平台及软件切入相关市场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和工程应用示范。

  在电力行业,公司现已构建了齐备的资质认证体系,资质认证范围覆盖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等多个领域,可面向送变电工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充换电站(桩)、智能微网等业务领域,提供规划咨询、工程勘测、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运维服务为一体的工程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综合能源业务方面,公司面向园区、工业企业、公用建筑等客户群体,以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建设为基本原则,综合冷、热、电、气等负荷需求,为用户提供涵盖能源供应、能源运营以及能源信息化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储能方面,公司基于对电力行业的深度理解与新能源发电特点的分析,可提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储、风光火储、调峰储能、调频储能、黑启动储能、备用储能等规划设计服务。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拓展面向交通及水利行业的设计咨询业务市场,在交通行业,提供包括公路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等专业技术服务;在水利行业,以规划咨询、水工设计、水保生态业务为主,逐步向水利综合规划等方向拓展。

  3、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

  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业务以“平台驱动业务拓展”为战略目标,基于自主BIM平台进行行业资产可视化管理及数字化应用服务,服务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数字化转型。

  (1)能源资产数字化应用

  能源资产数字化应用基于多样的传感手段建立感知网络,实现对电网运营、用户用能、公共设施安全运维等场景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面向各类能源供应商、能源服务商、工业园区、用能用户提供能源生产、能源运输、能源交易、能源消费、能源管理等多元化能源服务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含云售电平台、配售电一体化平台、安全监控管理平台、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智能运维调度管理平台、园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等。

  (2)交通资产数字化应用

  交通资产数字化应用以国家“大交通”为契机,以GIS数字地球为载体,BIM模型为依托,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的系统化运营模式,面向国内外交通领域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管养单位提供智能交通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智慧基建工程管理平台、资产可视化管理平台、集群桥梁健康监测管理平台、道路综合养护管理平台等,业务范围横向贯通投资、设计、造价、施工、管养等各环节,纵向穿透集团、企业、项目部与工程现场,专业覆盖公路、桥梁、隧道、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园区、城市综合管理等诸多领域,为客户提供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

  (3)水利水务资产数字化应用

  水利水务资产数字化应用以国家“水利水电信息化建设”为发展契机,依托大、云、物、移、智、链、BIM+GIS、三维仿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手段,面向水利厅、水务局、水投集团和调水公司等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水利水务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水环境综合解决方案河目智云、防汛抗旱应急指挥系统、征地移民信息化管理系统、水电站机电集控系统等,覆盖水环境、水资源、水旱灾害、水工调水、水电站集控、智慧水务及河长制等多个业务领域。

  4、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

  大数据应用业务依托自主BIM平台、IoT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人工智能平台,开展基于电力大数据征信、能源数据分析、用电行为分析等电力垂直细分领域大数据应用,以及面向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数据应用及运营等业务,构建智慧社区到智慧城市的BIM应用体系,逐步推进互联网转型,培育公司新的价值增长点。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包括面向电力垂直细分领域的煤改电大数据智能平台、电力大数据征信系统、电力大数据分析平台、电力物联网智能平台等产品,以及围绕居家养老服务的智慧社区平台。

  5、数字教育

  数字教育业务主要围绕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开展BIM专业培训、认证、竞赛、评优以及海外培训交流,为公司BIM相关的产品及服务国内外销售进行前期推广,获得客户的预认可。数字教育业务将以公司多年积累的行业用户资源为抓手,打通垂直行业培训市场,在细分市场中建立业务生态闭环,强化公司在电力、交通、水利行业产品和专业技术的品牌影响力,挖掘市场需求,促进与其他业务体系的协同发展。

  (二)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深耕电力行业二十多年,依托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自研BIM核心技术平台,为新型电力系统全产业链提供智慧解决方案。公司主营业务包括BIM平台软件、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基于BIM平台的智能化设计咨询等,通过提供相应软件产品、软件服务、技术服务等获得收入和利润。

  BIM平台软件为公司成熟核心业务。公司依托自主可控的国产化BIM核心技术平台,面向电力行业提供“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全过程BIM系列软件与服务,以及算量造价等软件服务。

  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为公司重点突破的成长业务。公司基于BIM平台研发的基建工地三维数字孪生与基于人工智能的一体化管控平台,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基建领域;基于BIM的智能运维监测服务等已从电力行业成功拓展到水利、港口、公路、钢铁等多个行业。

  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为公司重点培养的新兴业务。基于能源物联网与电力大数据分析为电网、政府、园区及企业等客户提供用能监测、节能服务、碳中和等咨询与增值服务。

  基于BIM的智能化设计咨询是公司成熟且具竞争力业务。基于自主可控BIM平台、人工智能技术以及雄厚的数据积累,结合公司互联网设计实践,形成独特的互联网设计院协同作业模式。在实现标准化设计的同时全面提升设计效率,同时向业主和施工方交付二维、三维结合的成果形式,在技术上保障数字化移交切实可行。采用装配式建造、基于BIM的仿真、AI智能感知等先进现场技术,引领现场施工作业手段变革,打造安全有保障、质量可监管、环境健康、人机协同的智能建造现场。

  (三)市场地位

  BIM软件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平台型软件以国外厂商为主,国内企业多集中于项目管理及单点应用,软件底层多基于开源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公司坚持“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工作和在电力行业的积累,拥有了自主BIM核心技术以及完整的业务体系,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进行平台技术的迭代更新,保持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GIM引擎平台(GIMEngine)、物联网平台、应用快速开发平台(Fweb)、BIMWise等技术平台的技术领先优势,并不断完善更新“三维设计核心算法”库,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

  同时,公司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为电力能源行业提供全产业链一体化信息化服务的企业。公司凭借自主可控BIM核心技术,以基于BIM的三维设计为切入点,将BIM技术应用在电网资产建设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电网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电网工程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交付、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建设过程管控以及资产运行维护的可视化管理,实现了BIM在电网工程建设全周期的贯通,真正实现BIM核心价值,为公司打造“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构筑了较高的商业壁垒。

  当前,公司BIM相关产品及服务在电力行业已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公司核心产品BIM设计系列软件包括输电线路设计、变电设计、电缆设计、配网设计以及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三维评审平台等诸多产品,是国内少数可以提供覆盖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各专业软件产品的企业,相关产品在全国各地的电力设计企业中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并在多个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与验证。其中,三维线路设计软件市场占有率超过50%,占据了领先的市场地位。

  公司具备输变电设计、新能源设计、互联网地图及地理信息工程测绘等众多甲、乙级齐备资质,在技术上互联网设计平台涵盖BIM、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协同设计多种先进技术,同时参与大量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承担了多项重点工程的设计与建造。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年研发积累实现BIM底层平台自主可控,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

  公司以自主BIM平台研发战略发展目标为引领,坚持专精特新研发路线打造核心技术平台,持续进行创新成果转化,为各产品线赋能。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以及电力行业应用经验,现已积累了涵盖BIM软件领域、电网工程数字化领域、物联网领域等多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出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GIM引擎平台(GIMEngine)、物联网平台、应用快速开发平台(Fweb)、BIMWise、大数据分析等多项核心技术平台。公司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核心技术平台具有自主可控、贴合行业需求、可以进行深度定制和二次开发等特点。基于自主可控BIM技术,公司构建了完善的BIM产品体系,包括BIM设计系列软件、BIM基建平台、BIM智慧运维等产品,真正实现了BIM技术在工程建设全周期的应用价值,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2、深耕电力行业,打造以国家双碳目标为驱动的能源行业全产业链布局

  公司深耕电力行业二十年,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为智能电网设计、基建、运维、营销等提供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的供应商,并逐步将业务范围从电网侧向电源侧及配售电侧进行延伸,同时紧抓“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战略驱动下出现的“电网架构、电源结构、源网荷储协调、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控制等方面技术提升和系统优化”市场机遇。公司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全过程为客户提供BIM系列软件,为数据流、业务流、能源流提供技术支撑。在发电侧,公司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提供规划咨询、三维设计、资产数字化运维、信息化产品等全过程技术服务业务。在电网侧,公司具备电网设计、基建、运维、营销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参与了国家电网GIM(电网的BIM数据模型标准)标准制定,使公司在电网设计环节拥有相对领先的竞争优势。在售电侧,公司提供售电平台、资产数字化运维等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

  3、互为支撑的五大业务体系,塑造了公司一体化服务竞争优势

  公司在“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引领下,形成了自身完整且独特的基于BIM的研发体系和业务体系。公司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以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以设计咨询业务为技术支撑,以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为载体,以能源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为驱动,以教育培训和认证为保障,构建了互为支撑的五大业务体系。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既能提供软件及信息化产品又能提供专业设计咨询服务的企业,以“专业技术优化软件产品,软件产品提升业务能力”的业务架构,也为公司BIM平台及软件切入目标市场、深入相关应用场景提供了必要条件。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取得了工程设计消防设施专项乙级、工程咨询(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岩土工程)乙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及方案编制单位水平评价3星等资质认证。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信息系统安全集成服务二级资质、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CMMI 5认证、ITSS 3认证;工程设计电力行业(送电工程、变电工程)专业甲级、电力行业(新能源发电、风力发电)专业、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项、消防设施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工程咨询电力(含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甲级、工程咨询(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岩土工程)乙级;测绘(互联网地图服务、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专业)甲级;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专业甲级;水文水资源调查单位水平评价甲级等多项资质和认证,为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向客户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构造了较高的行业壁垒。

  4、成熟高效的研发创新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本公司自成立以来将研发和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公司先后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不断完善研发管理体系和研发人员激励制度,为公司持续的研发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本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推进研发创新工作开展,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共 9,136.60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5.04%,充分保证BIM核心技术研发,加快自主可控BIM平台、三维电网设计软件等产品迭代升级。2022年度,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新增授权专利18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新增专利申请24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9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授权专利10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83件;在审核专利79件,其中在审核发明专利77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82件。

  5、以专业的产品及服务为依托,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公司凭借深度契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设计、优质可靠的技术服务,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相关研发成果曾荣获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形成了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参与的“空地一体化智能电网巡检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智能建造理论方法、关键技术研发及在冬奥等工程中的创新应用”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控股子公司道亨软件自主研发的“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智能评审系统”、控股子公司恒华龙信自主研发的“电力仪器仪表管理及数据分析系统”等产品荣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广西上思县那板水库安全监管数字平台”项目列入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示范项目,公司基于BIM的智能设计、研发等方面卓越表现获评“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2022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2022北京软件核心竞争力企业”等企业荣誉。报告期内,公司参与编制的《架空输电线路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规程 第1部分:数据采集与处理》《架空输电线路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规程 第3部分:基建验收》等3项电力行业标准在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在电力行业的品牌优势。

  6、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支撑公司业务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BIM、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一家软件企业,优秀的人才已作为公司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关系着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具有稳定的核心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智能电网信息化管理经验,从中总结、深刻领会了电力能源等相关行业市场需求,并时刻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符合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公司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了一支既对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的深刻认知,又通晓 BIM/CIM等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充分保证研发产品满足客户需求、顺应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2年度,面对严峻的宏观环境,公司在“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目标引领下,积极拓展以自主可控BIM底层平台为核心的大场景工业软件应用市场,聚焦BIM平台及软件、设计咨询、行业数字孪生应用核心主业,有序开展各项经营活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0,735.23万元,同比下降30.36%;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21,933.99万元,同比下降478.68%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22,646.47万元,同比下降560.6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333.51万元,同比增长106.17%。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稳定,新能源及储能、数据中心相关业务领域订单量有所突破,但受宏观环境影响,公司承接的部分项目线下执行受阻,交付进度及验收延迟,同时公司未采取裁员降薪措施,人力成本、研发投入增加,导致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出现阶段性下降;受市场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公司战略转型升级进展较慢,业务的效能在报告期内未得到有效释放;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共计 19,129.85万元,对公司当期净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积极把握市场机遇,随着公司BIM核心技术研发积累和多领域市场布局的逐步深入,加之国家双碳、自主可控工业软件、行业数字化及信创等政策驱动,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的效能将得到释放。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工作如下:

  (1)BIM平台及软件: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持续开展核心底层平台技术攻关,创新开拓自主研发底层平台的新应用场景。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对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应用快速开发平台(FWeb)等多个核心底层平台的进行迭代升级,攻关研发GIM引擎平台(GIMEngine)和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实现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等AI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智慧设计系列产品方面,重点聚焦软件产品的本质需求,持续优化完善功能模块,提升客户使用体验;新增螺旋锚基础设计系统、三维索道运输设计系统、输电线路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架空线路三维造价可视化系统等新产品,进一步完善BIM设计产品体系,巩固BIM设计系列软件在电网设计工程领域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积极把握新能源发展机遇,加大对三维光伏电站设计软件、三维风电场设计软件等新能源三维设计软件、虚拟电厂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结合新能源设计咨询优势,加快抢占市场份额。在智慧基建方面,攻关研发基建数字化平台、LBSEngine位置服务平台、线路牵张放线智能监测软件等新产品,并成功应用于青海750千伏线路工程、吉林500千伏电网工程项目。在智慧运维方面,立足工业4.0理念,不断加大BIM运维产品研发力度,产品开发推广取得显著成效,具备了在智慧楼宇、智慧机场、智慧园区、智慧交通等多种业务场景的行业普适性和快速应用性。

  (2)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报告期内,BIM设计咨询业务实现存量市场稳定增长,增量市场优质扩展,关键经营指标较去年同期显著提高。其中,主网业务拓展成绩显著,连续中标山东、河北、内蒙古、江苏等区域各省电力公司项目。综合能源业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承接光伏相关项目 30余项,客户涵盖中国华电、中国华能、广东粤电等多个龙头企业。储能业务拓展势头良好,已在广东、宁夏、安徽等全国多地承接风电、光伏配套储能项目、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等大量储能项目的咨询与设计工作,其中承接的新华水电莎车县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配套储能项目为当前国内已开工建设的最大容量储能项目之一。水利业务快速发展,参与四川以及西藏地区多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国网浙江衢州、丽水和德州等新客户成功签约。此外,在“东数西算”机遇下,公司积极开拓数据中心市场,已承接涿州中珑云、中翰云大数据中心相关项目,为其提供电力配套解决方案以及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为实现输出电力、算力的新型融合基础设施服务。

  (3)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公司聚焦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水务等行业信息化应用领域,深度挖掘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积极推进行业资产数字化产品的规划、研发及实施。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与国家电网、国家能源、中国中铁601390)、中国化学601117)、中国交建601800)、四川水电、山西地电等重点客户的深度合作,为公司产品在机场、码头、矿山等不同场景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案例,承接的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智慧管理云平台项目,该工程属于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继广西那板水库数字化之后,公司在水利领域的又一典型应用。

  (4)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完成粤能投大数据平台深化应用研发工作,涵盖电商、客户设备代维、用户能源管理、储能、充电桩、售电、电动汽车等众多核心业务,为客户提供了高频度、高并发环境下的及时服务,基于平台的海量数据603138)积累产生了多种途径的价值变现;完成5G虚拟仪器智能监测软硬件一体化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从终端设备到云端管理平台的云-网-边-端一体化解决方案;完成“碳中和”监测指挥平台的升级和开发,发布了地市级、园区级、企业级3个碳中和平台版本产品;完成充电站图像识别云边协同技术研发平台,基于图像识别完成充电车、桩、车位、充电状态、环境检测、多方协同6类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研发,搭建微信小程序实现全流程应用。

  (5)数字教育方面:报告期内,数字化教育主要开展无人机应用、BIM技术、测绘地理信息、电网数字化运营、新能源智能运检、道路桥梁数字化、工程机械施工等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截止目前国内国外已经培训学员超过1200人次,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中国移动600941)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世界银行(World Bank)出资的卢旺达技能发展基金(Rwanda Skills Development Fund)、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经济教育学院等院校和组织建立良好合作,为北京市失业人员开展了多次再就业培训,培训电力能源行业急需的数字化运检技术人员,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青少年就业,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势和科技手段,提供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为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贡献力量。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所处行业发展趋势

  2022年是国家加快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建设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也明确强调加强交通、水利和能源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时期,国产替代、数字经济、现代能源体系构建等战略为公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公司自主可控BIM平台与软件、基于BIM行业数字孪生应用、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业务、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以及综合能源服务等业务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202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将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在国家双碳战略驱动下,将会持续进行电网架构、电源结构、源网荷储协调、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控制等方面技术提升和系统优化,这将给公司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电力系统智能设计咨询、智能建造、AI+大数据等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1、BIM行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信创替代需求较大

  当前,我国BIM软件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国内使用的平台类软件主要为国外软件,国内厂商主要以项目管理和单点应用类型的产品为主,BIM底层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基于国外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会导致国内BIM软件的发展受限于国外BIM软件的开发水平和开放程度,全球复杂的政治形势对数据安全也会带来隐患。BIM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已成为行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外部环境倒逼,我国自主可控战略地位上升。为了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受制于人”等问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也是当今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我国也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要求,牵引自主可控信息产业的发展。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成为当天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领域重中之重。202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具体到公司产品及服务所处行业,一方面,公司所处细分行业涉及对电力、交通、水利等国民经济基础行业中的信息数据处理,信息安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行业中涉及到大量的技术体系及行业标准,国产软件能够更加贴近客户实际需求,满足专业性要求。“十四五”期间是自主可控发展的黄金时期,国产替代为BIM/CIM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2、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经济增长新支柱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上升至国家战略地位。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就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等进行了全面顶层设计,部署了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等八方面重点任务,形成了涵盖顶层战略设计、地方政府因地施策的发展规划、相关产业政策的立体化政策架构。2023年2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确定数字中国建设的“2522”整体框架,即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提出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指出,“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增至45.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2.9%提升至39.8%,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到2025年,国内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有望达到32.67万亿元,其中数字产业化增加值为15.52万亿元,产业数字化增加值为17.15万亿元,对应“十四五”时期国内数字经济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1.3%。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3、央企信创加速扩展,基础软硬件迎来发展良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将安全提升到新高度。信创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将会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着力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强化关键产品自给保障能力。《“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安全可控,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构建协同联动、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体系,要聚力攻坚基础软件,基础软硬件自主可控国产化是数字经济建设坚实的地基。

  《2021中国信创生态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信创生态市场实际规模为1617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将保持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37.4%。但目前信创市场以硬件为主,考虑软硬件占比与IT投入结构的不匹配,预计未来软件在信创市场提升空间广阔。此外,信创在国内呈现出“2+8”体系,在党、政机关信创先行的示范效应带动下,信创产业在加速向金融、电信运营商、电力、交通等八个重点行业领域扩张。公司深耕的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的信创需求正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4、数据市场与人工智能发展推升算力建设与节能需求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计划2025年初步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为更好赋能经济发展,释放数据要素潜力,国家支持北京、上海建设数据交易所,以搭建数据要素流通平台,国企央企也在加强自身数据要素体系建设。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数据,2021年中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将达到704亿元,“十四五”期间将突破1749亿元。

  ChatGPT大模型带来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爆发。2022年11月OpenAI发布ChatGPT版本,其上下文了解、学习与推理能力的体验大幅提升,显示出在多个场景的应用潜力,成为颠覆式的生产力效率工具,在众多场景的应用需求大幅增长的背景下,算力成为稀缺资源,算力建设将为公司的BIM软件和设计带来机遇。同时,大量算力资源的投入必然带来能耗的大幅增加,尤其2022年8月美国先后限制中国获得先进EDA、GPU和高端半导体的能力,同等算力国内企业的能耗支出更多,算力中心的节能需求将大幅增加,基于大数据的能源优化服务面临机遇。

  5、“碳达峰”“碳中和”驱动电力能源行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中国已迎来以碳中和目标驱动整个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全面向绿色转型的新时代。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展望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电网侧,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亟待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023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意见中表明:“截至2021年底,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达11.2亿千瓦,占比达到47%,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11.1亿千瓦)。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2.9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5%。其中,新能源发电量1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2%”。同时《蓝皮书》强调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到2030年,推动新能源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装机占比超过40%,发电量占比超过20%;至2045年,新能源成为系统装机主体电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新能源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智能配电网升级改造、特高压建设、新型储能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将取得历史性进展,公司电网设计产品、新能源技术咨询、综合能源服务等相关业务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围绕“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定位,确立了以自主可控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从三个维度拓展业务深度和广度的发展路径。一是结合电力行业信创需求,提升公司BIM设计软件和服务在输电、变电、配电等设计领域的市场份额,积极开拓光伏、风电、充电桩、储能等新型发电侧设计市场。二是深化和拓展电力行业应用,从BIM设计拓展至造价软件、工地数字孪生与智慧管理、配售电SaaS业务、基于BIM三维模型的资产智慧巡检运维服务等。三是拓展BIM系列软件在水利、公路、港口、钢铁等具备信创需求的行业,以及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的应用。

  在能源行业数字化背景下,聚焦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业务。公司已布局电力大数据治理分析和价值挖掘,具备专业化的电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团队,积累了泛在电力物联网数据采集与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数据模型和丰富的知识图谱、综合能源管理与源网荷储、能源结构分析、售电预测、客户细分与精准营销、电力大数据征信、碳中和监测指挥等多项软件产品。公司将依托已有的技术积累,重点培养非电网客户在“电力物联网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挖掘+优化节能服务”的业务闭环,并通过数据迭代持续优化业务模型和技术壁垒,形成飞轮效应。

  在技术与产品服务的创新上,布局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业务场景的融合发展。一是AI+BIM智能设计咨询,在标准化场景及复杂度较低的场景中,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或取代部分人工设计与建造服务;二是布局AI+无人机勘测、监测和巡检,在工作条件恶劣或成本较高的场景,结合无人机或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降低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现场作业人工成本;三是AI+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在多年积累的电力大数据分析、AI模型和知识图谱的基础上,结合针对外部AI大模型进行勘察设计、运检及用户侧用能等行业调优,拓展多场景增值服务。

  (三)2023年度经营计划

  2023年度,在国家宏观经济恢复的背景下,在数字经济、双碳、信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等重大市场机遇下,公司将继续巩固提升BIM平台软件业务,以智能设计技术提升设计市场份额,拓展电力行业应用并延深覆盖三个维度,抓住电网投资、大基建、算力建设等市场机会,实现公司业绩的快速恢复。同时,重点培养基于人工智能的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非电网客户的节能优化服务等新的增长点,布局在行业应用场景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取代部分人工或者提升设计运维服务的效率。在公司治理上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市场开拓活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价值创造力、市场竞争力,推动公司整体业绩实现新突破、打开新局面。

  1、强化战略目标引领,激发业务发展动力

  根据公司整体战略部署及各业务体系发展定位,集中各业务体系优势力量,聚焦行业细分领域,在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上彰显实力,激发各业务体系发展动力。

  (1)BIM平台及软件

  公司核心平台将持续迭代更新,并积极探索AI+BIM的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为BIM在设计、运检、勘测等场景下提供人工智能支持,同时为公司各类产品与提供平台支撑;升级现有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完善数据集与模型库,新增标签检索系统,新增可视化组合模型等功能;启动并完成智能流媒体平台(Media-Engine)研发,具备接入摄像头、网络媒体流、视频录制、视频点播等能力,结合AI和流媒体技术为产品和项目提供智能服务;基于公司海量BIM数据模型、核心算法库、AIEngine平台探索人工智能设计软件的可能与可行路径,逐步实现人工智能在电力设计领域的突破;积极探索以GPT4为代表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与低代码技术平台(FWeb)进行结合升级的技术可行性,在表单生成、工作流设计等方面开展与AI结合,服务于公司应用层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活动。同时持续关注设计核心业务,不断改进现有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智能化程度,促进客户智能设计与建造能力提升。

  (2)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

  基于丰富的能源行业数据积累和几十个能源大数据产品系列,建设覆盖“综合能源管理平台、清洁取暖监测服务平台、新能源管理分析平台、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需求侧响应分析平台”的综合能源、新能源主打系列产品,提高综合能源、新能源业务服务能力。围绕电力征信、客户细分、用户行为分析、精准营销、供应商评价等方向完善电力增值产品。基于能源物联网与电力大数据分析为电网、政府、园区及企业等客户提供用能监测、节能服务、碳中和等咨询与增值服务。基于广东、四川、山西、贵州、安徽、江西、天津等多个地域已经初步具备规模的用户基础,持续优化模型和算法,推出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尝试数据为C端客户服务的路径。

  (3)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

  持续进行能源资产数字化应用、交通资产数字化应用、水务资产数字化等核心产品体系的迭代更新,持续提升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继续提高产品的SaaS化转化率,采用套装产品和SaaS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积极探索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AIGenerated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如何更高效地解决客户需求,研究将人工智能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运用于规程规范解读、专家问答、应急求助、客户服务等应用场景的效果,对产品的升级换代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灵活的市场开发共享机制,大力拓展中铁集团、中国化学、中远海运集团等大客户项目,探索建立生态伙伴圈、采取联合开发、运营等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同时大力探索海外市场拓展,针对海外目标客户需求分析,加快电力、交通等国内成熟平台的海外项目拓展和技术输出。

  (4)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

  基于自主可控BIM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雄厚的数据的积累,结合公司的互联网设计实践,深化独特的互联网设计院协同作业模式。基于现金设计理念和工具全面提升设计效率,在完成标准化设计的同时向业主交付二、三维结合的高质量设计成果。在建造环节积极引进装配式建造、BIM仿真、AI智能感知等先进现场技术,提升现场施工作业水平,保障作业安全、保证施工质量。全方位整合业务资源,充分释放经营单位的业务能动性。着力把握电力业务和新能源市场发展的机遇,突出业务聚焦和专业化经营,向专业化、市场化、高质量、强品牌发展。持续加大新能源市场开拓力度,通过智能设计技术的深化应用,推动生产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保证存量市场稳定增长,增量市场优质扩展,市场拓展实现空间突破、行业突破、专业突破;进一步加强优质客户挖掘,以电网侧客户为主,加快发展发电侧、用户侧客户,重点开拓园区、地电公司、综合能源企业客户。

  (5)BIM数字教育

  国内培训业务继续夯实现有优势产品及服务,对现有的BIM培训、无人机培训服务继续进行产品扩展,如:由无人机驾驶取证培训拓展到无人机兴趣培训、青少年无人机培训、无人机行业应用培训、高职院校无人机专业实训等产品序列。国外培训业务以良好的企业口碑为抓手,积极进行市场开拓谋求更多项目政府合作和非营利性组织项目,为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和中资企业的专业岗位需求提供高质量培训服务。

  2、强化科技创新动力300152),打造全新增长引擎

  强化科技创新动力。基于自主可控的BIM技术平台,研发新能源设计、建造、运维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源网荷储、新能源数智化、虚拟电厂运维示范应用项目,助力企业数智化转型,赋能行业新生态。密切关注甲醇重整制氢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以及其他行业内的前沿新技术,择机加大投入与引入力度,拓展市场空间。

  3、强化市场龙头作用,增强市场开拓活力

  强化市场龙头作用。进一步加强市场拓展能力建设,完善市场营销规范标准,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培训,引进市场领军人才,健全市场拓展团队,提高市场攻坚能力;优化完善市场考核与激励体系,强化全员市场理念,完善市场激励机制,激发销售队伍活力;寻求多样化市场合作模式,加强生态伙伴合作,创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提升属地市场联合作战能力,加强区域市场资源协同,建立区域市场协调机制,以优质的服务抢占市场;整合优势资源实现重点区域市场突破,做到重点区域做大做强,存量市场稳步发展,抓住能源变革机遇,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

  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大高端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人才引进,发挥核心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团队整体实力;打造学习型团队,加强培训工作的系统性、专业化,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扎实推进各项培训工作;加强干部建设与组织管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核心骨干和后备人才培养,培养复合型干部;强化价值创造理念,以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体系为基础,驱动员工及组织能力的提升,形成公司与员工共赢、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面临诸多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特此提示广大投资者重点关注:

  1、技术创新风险

  公司根据“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目标,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用户提供BIM平台及工具软件、行业资产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等服务。但围绕战略目标的研发活动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若公司不能跟随市场及技术发展的趋势,先于竞争对手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或者公司的研发成果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公司产品或技术都将面临被国内、国际同行业更好的产品或者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的风险,致使公司丧失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地位。

  公司经过二十余年的研发积累以及电力行业应用经验,现已形成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等关键核心技术平台,具有自主可控、贴合行业需求、可以进行深度定制和二次开发等特点,具备明显竞争优势。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公司严格按照新产品研发流程,对目标用户进行深度调研,并组织目标用户进行新产品试用及评审,保证产品契合用户需求,能够解决用户的难点及痛点。同时,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实力,以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及技术领先优势。

  2、营业收入季节性波动相关的风险

  公司当前客户主要为电网公司及其下属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会计年度内的分布受到电网公司内部投资审批决策、管理流程及惯例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依照电网公司的惯例,在每年的第一季度电力系统对电网软件及硬件配套生产企业进行集中规模框架资格文件预审、招投标工作;在每年第二季度进行技术协商,并启动执行项目;在每年的第三、第四季度是电网行业集中采购、需求供应的高峰期。受客户需求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本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波动风险。尽管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本公司承接的大型项目数量持续增加,公司主营业务保持良好快速增长,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但季节性波动因素仍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带来风险。

  对此,公司将在保持主营业务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交通、水利等行业市场;通过技术的持续创新实现公司商业模式的转型,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同时,公司将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不断强化公司和部门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3、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领域和规模快速扩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相对较大。虽然当前公司主要客户是电网公司及电网相关企业,该类客户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应收账款的收回有可靠保障,且从历史经验看相关应收账款回收良好。但是大额应收账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目前现金流状况产生了影响,牵制了公司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如果出现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或无法回收发生坏账的情况,公司将面临流动资金短缺的风险。

  针对现有规模较大的应收账款,公司将进行实时跟踪,定期进行汇总分析,确保每笔应收款项有跟踪、有反馈,从而降低应收款项回收风险。未来,伴随着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盈利模式逐步多元化,公司现金流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导致的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收购整合的推进、投资项目逐步增加、新业务的拓展,公司的经营规模、资产规模将会不断扩张。如果公司不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提高管理水平、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不能充分发挥投资并购的协同效应,将可能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公司将持续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体系及规范运作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核心管理团队的管理素质和决策能力,聘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和行业专家协助公司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以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5、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

  软件与信息化服务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企业需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但随着进入本行业企业的增多,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如果不能吸引、培养和储备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则公司未来将失去持久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司将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采用包括不限于基本薪酬、绩效奖励、股权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激励员工,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川宁生物
  • 中海达
  • 鲁抗医药
  • 凌云股份
  • 蔚蓝生物
  • 正丹股份
  • 国联股份
  • 百川股份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