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胜电子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3-30 20:38:06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均胜电子600699)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宏观周期波动、部分车规级芯片短缺和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等因素持续影响着全球汽车行业的需求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作为一家全球化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公司部分业务的生产运营效率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加之上半年发生的俄乌冲突、全球通胀及汇率波动等因素导致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与运输费用上涨,亦给公司的成本带来较大挑战,尽管下半年外部不利因素逐步缓释,全球汽车产销逐步恢复,但部分原材料等成本依旧处于相对高位,各类外部困难尚未完全消除。面临上述诸多困难和挑战,公司上下全体围绕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砥砺前行,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取得了业务重拾快速增长、业绩大幅扭亏为盈等多项经营成果,具体如下:

1.新订单规模高速成长,优势产品快速突破

公司新获全生命周期订单合计约76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26亿元大幅增长约45%,其中汽车安全业务新获约481亿元,汽车电子业务新获约282亿元。公司紧抓全球汽车智能电动化发展趋势,在800V高压快充、智能网联等新兴业务领域迎来大规模的订单突破,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细分赛道上的先发优势。此外,公司还重点推进全球主流整车品牌新能源车型、强势国内自主品牌及新势力品牌的订单获取,2022年新订单中新能源汽车平台的金额超460亿元,占比超60%。

2.汽车电子引领,汽车安全恢复,收入规模重拾较快增长

尽管汇率波动对收入带来一定影响,但在公司汽车电子业务保持较快增长以及汽车安全业务稳步恢复的情况下,公司营业收入重拾较快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495亿元,同比增长约10%,其中汽车安全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344亿元,同比增长约6.5%,汽车电子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151亿元,同比增长约19%(剔除汇率影响后同比增长约24%)。

3.盈利能力多维度增强,业绩大幅改善

公司通过积极推进客户沟通补偿,提升自身供应链韧性,提高生产运营效率,降低质量成本等方式,推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毛利率约12%,同比提升0.55个百分点。同时,公司还持续推进组织和管理改革,一方面强化团队建设,另一方面持续推进组织人员精简,向着精益化组织目标持续推进,并通过严格控制相关费用支出,有效优化了销售、管理、研发等费用,最终实现利润总额约4.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43.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约3.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41.5亿元。

(一)汽车电子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等新产品陆续放量生产以及国内市场的强劲增长情况下,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约19%,若剔除欧元等货币贬值影响,汽车电子系统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同比增长约24%,其中国内市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40亿元,同比增长约48%。同时,公司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应对部分芯片短缺、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等环境情况,实现毛利率约18.5%。与此同时,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在报告期内总计获取新订单约282亿元,其中智能座舱/网联系统获取新订单约189亿元,新能源管理系统获取新订单约93亿元。各项业务具体情况如下:

1.智能座舱系统:域控制器迭代升级并持续放量,智能座舱交互多模态发展

随着汽车行业智能化的不断推进,公司新一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集成式中控大屏等多模态智能人机交互产品持续进入客户平台车型的放量量产阶段,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整体智能化量产的推进尤其强劲。报告期内,公司智能座舱系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127亿元,同比增长约20%。同时,公司紧跟汽车智能电动以及中国市场的大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竞争策略,新业务订单持续取得突破,为公司未来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智能座舱多屏化、互联化和共情化的发展趋势,公司还加紧迭代研发下一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以及智能人机交互系统,打造面向未来人机交互的中间层「HAI平台」(HumanAIInteraction),最新第3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可支持高通等主流座舱芯片,实现多系统环境下的定制化开发,人机交互方式更加多模化和个性化,包括悬浮式振动力反馈的集成式触摸中控大屏、磁触感/多功能旋钮、定制化触感和声音等,支持多屏显示、智能语音交互、出行服务等功能,并通过软件、生态应用及空中下载OTA升级,使座舱变得更主动、智能和人性化,即更好看、更好用、更好玩,为终端用户带来共情化多模态交互体验,目前正在为大平台量产项目进行开发;此外,公司还与华为在2021年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智能座舱的合作范围,新增为华为合作客户的相关车型提供智能座舱产品,华为提供解决方案和软件操作系统平台,公司提供智能座舱软硬件及系统集成,并负责相关产品的生产、测试、交付及后续服务,预计于2023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在智能座舱生态方面,双方将共同合作打造基于智慧出行HiCar平台的整体产品解决方案,共同拓展市场,目前搭载合作产品的量产车型已在研发中。

此外,在软件定义汽车以及汽车开发软硬件解耦的趋势下,公司不断加强在汽车软件开发及服务能力方面的建设,依托丰富的工程师资源和开发经验,与领先的全球嵌入式和互联软件产品供应商Eektrobit建立合作,加速软件及云平台服务业务在汽车以及汽车以外行业的布局和拓展,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公司还以VotingMember的身份加入SOAFEESIG,成为了首批加入该组织的中国企业,支持并参与相关标准制定,表现行业权威组织对公司在软件领域的深厚积淀、技术创新等能力的认可。

2.智能网联系统:保持先发优势,丰富产品形态,业务持续拓展

报告期内,随着国内造车新势力客户5G-V2X订单开始进入放量生产阶段,公司智能网联系统的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目前收入规模已超亿元。与此同时,凭借公司的前瞻研发能力以及在中国市场的先发量产优势,公司智能网联系统的新业务订单实现了快速增长,新获订单客户包括法系、德系的多个全球知名品牌及国内自主品牌,新业务产品线在不断迭代升级系统性能的同时也从5G+C-V2X拓展至了数字智能天线,其中就包括全球首款基于高通最新一代网联芯片的量产项目,新订单预计将会在近1~2年内开始进入量产阶段,未来随着这些在手订单的逐步放量,预计会给公司的智能网联业务带来业绩增长。

在产品及技术创新上,公司持续推进V2X的前瞻技术领域研发以及成本的优化,对产品升级的同时提高其性价比,最新一代的智能网联产品已经能够满足最新的3GPP-R16标准,融合多场景C-V2X车路协同,亚米级高精定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智能蓝牙钥匙,OTA升级,大数据服务和安全服务等多种功能,并且能够符合欧洲相关法规行业标准,赋能中国造车企业出海。

3.新能源管理系统:聚焦800V高压低损快充,功率电子产品持续放量,新订单增长迅猛

得益于公司前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前瞻布局以及订单拓展,报告期内,随着中国、欧洲等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400V/800V等高压快充平台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加速普及应用,公司前期取得的客户订单持续进入量产放量阶段,公司新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3亿元,同比增长约11%,剔除汇率影响后同比增长约18%。同时,凭借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及功率电子等领域的多年技术积累和创新以及大规模全球量产经验,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高压快充领域订单增长迅猛,客户涵盖多家国际知名整车品牌和国内自主整车品牌。

在技术创新方面,面对快速增长的新能源市场和充电桩与汽车电压等级不匹配等情况,公司依托国内新能源研究院的研发优势并结合海外市场的优秀经验,持续在800V高压低损快充平台领域进行技术突破,推进研发下一代更适应中国市场的集成式高压平台能量管理技术,包括800V电能转换技术、800V各功率电子高集成技术、800V安全控制技术、功率电子和电池管理系统的集成域控制器,实现能量集中控制等,完成“充-变-储-放”电全能量流控制,助推800VEV的发展,加速提升中国市场渗透率。目前新能源研究院在此领域已获批及在批专利逾25项,软件著作权逾40项,并通过了汽车功能安全ASIL-D认证以及ASPICE二级认证。此外,公司新能源研究院还与华润微旗下公司、同济大学开展三方合作,推进电池管理定制化芯片和功率芯片的国产化替代,进一步推进解决新能源汽车车规级芯片的供应问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事业发展赋能。

4.智能驾驶系统:快速推进前瞻研发,聚焦市场,深耕布局域控制器

公司持续推动AI(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深度参与智能驾驶的时代趋势,定位智能驾驶领域的Tier1,开展从L0至L4级自动驾驶各级别技术研发,围绕智能电动汽车新的电子电气架构(EEA3.0)在智能驾驶业务领域进行深耕布局,并依托公司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储备和前瞻研发优势,不断在自动驾驶的前沿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加快研发新一代高算力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等产品,目前在此领域已获批及在批专利逾50项,涵盖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结构、路径规划、车辆控制、数据存储等。此外,公司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产品设计与研发经过全球权威机构之一的TUVNORD审核认证,确认符合I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体系标准,标志着经过一年多的布局和努力,公司在此领域的设计开发与批量制造水平已达到行业标准。同时,公司目前也在积极开展ASPICECL2级评估认证和ISO26262的流程体系认证相关工作,确保产品的设计开发处于行业一流水平。

在具体产品和业务方面,公司核心围绕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等产品的商业化落地,与英伟达、高通、地平线、黑芝麻000716)等各芯片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并和国内外多家整车厂商共同推进基于不同芯片平台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驾舱融合域控制器及中央计算单元等项目的研发,部分项目已顺利完成A样的开发和POC(验证测试),为公司后续获取客户量产项目的定点提供坚实的支撑。下一步,公司将积极发挥体系内各业务主体与国内外各整车厂客户的合作优势,加快推进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量产项目订单的获取。智能传感器方面,公司除与激光雷达制造商图达通深度合作,负责其激光雷达产品的生产、测试、交付等多个环节外,还在持续探索其他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智能传感器领域的技术生态,提高公司智能驾驶全栈式解决方案的竞争力。

(二)汽车安全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以“业绩改善”为核心扎实推进汽车安全业务的各项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汽车安全系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4亿元,同比增长6.5%,毛利率9.14%,同比提升0.65个百分点,净利润持续改善。

1.多举并措,业绩持续改善

报告期内,我们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缓、降低外部因素造成的影响,改善和提升财务及运营指标。在客户端,加强与全球客户的沟通,协商新商业形势下的成本、费用补偿方案,获得了客户的大力支持;在供应链端,持续优化全球供应链体系,提升全球采购团队能力,密切跟踪核心原材料价格趋势,通过跨区域协同、供应商整合及谈判、核心原材料重新开发、核心部件自研开发等手段,积极应对供应链波动挑战及原材料价格高企压力,降低相关采购成本;通过提升运营管理效能、改善质量成本、优化组织结构等手段,降低制造成本;优化人员及管理结构,提升内部管理效率,有效控制了管理费用;在满足新订单投产的研发需求下,合理调配全球研发资源,优化全球研发费用结构等。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欧洲区和亚洲区稳健经营的同时,美洲区业绩大幅提升,汽车安全业务整体业绩持续改善。

2.结构优化,安全新订单强劲增长

我们在新订单拓展时强化了对于项目利润率的前置要求,以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公司的长期发展。在客户策略上,公司一方面稳固并扩大与全球主流整车厂的合作,积极获取其下一代平台型业务,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平台型项目,同时为把握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高速发展趋势,针对国内头部自主品牌及国内外新势力品牌强化了拓展工作。报告期内,汽车安全业务新获订单约481亿元,较2021年实现了超100%的强劲增长,新获项目利润率逐步改善,从结构上看,新能源车型占比明显提升,关键性及全球性平台项目频频斩获,特别是来自国内订单的金额占比接近40%,增量的整车厂品牌大多为国内头部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品牌,也充分展现了我们在中国市场战略的逐步见效。

3.提质增效,加码成本能力建设及组织变革

报告期内,为从中长期提升公司的成本竞争力,我们在全球逐步推进产品成本概念计划,即通过联动全球研发、采购、生产和财务团队,将成本概念贯穿设计、研发至量产的各个阶段,推动跨区域成本对标及研发资源协同,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能力,并结构化调整高成本国家/地区和优势成本国家/地区间的人力资源配置,以进一步提升成本竞争力。

我们亦积极优化组织架构及管理结构,围绕更高效更扁平的组织目标,强化区域与总部协同,推进“全球四大产品线-四大区域”的矩阵结构组织建设,同时优化人员架构,加大引入优秀管理人才,例如任命业内资深人士担任均胜安全全球CFO,调整部分区域管理层团队,以更好地推进战略目标。

为充分发挥中国区管理及团队的优势,报告期内我们将中国区升级为亚洲区,负责管理中国区以及日本以外的其他亚洲区域,强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管理职能,进一步激活其他区域的管理和生产效能。报告期内,我们向欧洲区、美洲区输送本土管理人才,输出中国智能制造的优秀管理经验,显著改善了部分海外核心工厂的业绩。

4.前瞻研发,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带来的行业技术革新以及各国安全道路法规的不断迭代,公司也持续推进下一代主被动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陆续开发/量产驾驶员监控系统(DMS)、电动安全带(MSB)、方向盘手握感应(SHS)等集成安全解决方案,顶棚式乘员气囊、远端侧气囊等新型安全气囊系统,以及混合式气体发生器(HPI)、高压电池断开装置(PBD)等创新型安全产品,为驾乘者提供全方位的行车保护,并带来更高的产品单价和单车价值。凭借前瞻布局和技术领先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的主动安全产品新订单规模也呈现出翻倍式增长,规模大幅提升,客户涵盖多个头部合资整车厂及国内自主品牌整车厂。

5.研发及产能扩建,聚焦中国市场

伴随着中国区升级为亚洲区,2022年2月我们在中国上海同步启用全球研发中心,将持续整合全球及区域研发资源,打造一体化、平台化的研发及新项目投产落地能力,提升研发效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国家客户的需求。

为响应不断增长的中国市场需求甚至亚洲市场需求,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的均胜安全合肥新产业300832)基地第一期项目已经于报告期内动工建设,并计划于2023年投产,该智能制造基地包括研发中心、测试验证实验室、乘用车方向盘以及安全气囊生产中心等,全部完成后预计将实现乘用车方向盘系统400万件/年,安全气囊系统1,000万件/年的产能。此外均胜安全湖州的三期扩建项目已经顺利竣工并投产,火药、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关键开发能力建设完成阶段性目标,也建立了国际国内一流的气体发生器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目前中国唯一可以完成气体发生器所有相关测试实验的企业实验室,研发与生产资源的深度融合,将助力湖州打造均胜安全全球最大的气体发生器智能制造基地。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2年以来,受到全球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芯片结构性短缺、俄乌冲突等外部因素影响,全球主要汽车市场的销售和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全球通胀背景下,部分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及运输成本的相对高位则进一步给汽车零部件产业带来较大的成本挑战,但全球汽车市场仍然表现出较强的韧劲,据IHS预测,2022年全球轻型汽车产量预计将达到8,180万辆,较2021年水平增长6.0%,而2022年全球轻型汽车销量将达到7,920万辆左右,较2021年下降1.3%。随着外部不利影响因素逐步缓释,以及在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趋势推动下,汽车行业的需求和生产有望回暖。据IHS预测,2023年全球轻型汽车产量预计将增长4.0%至8500万辆,销量将同比增长5.6%至8360万辆。

中国市场方面,尽管同样受到上述各因素的发展制约,特别是2022年上半年国内汽车生产有所影响,但在国内购置税减半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国内汽车行业持续恢复增长,全年产销量稳中有增,并在结构上继续呈现新能源车型高速增长、国内自主品牌快速发展等特点。根据中汽协,2022年中国市场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5%,增幅远高于行业均值。新能源汽车继续高速发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乘用车在2022年实现销量1176.6万辆,同比增长22.8%,市场份额达到49.9%,上升5.4个百分点,并且呈现出出口持续扩大、国内走向海外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根据中汽协预测,2023年中国汽车总销量预计将达到2760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23年总销量预计为900万辆。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主要业务

作为全球汽车电子和汽车安全领域的顶级供应商,公司主要聚焦于智能座舱及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汽车主被动安全等领域,面向全球整车厂提供智能电动汽车关键技术领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在汽车行业从传统燃油车向智能电动汽车转型的历史性变革中,公司凭借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与自主研发能力,以先进的创新设计、覆盖全球的研发制造体系、可靠的品质管理以及始终如一的优质服务,持续引领汽车电子和汽车安全行业向“更安全,更智能,更环保”方向发展,是各大知名汽车品牌的长期合作伙伴。目前,公司业务架构分为汽车电子事业部、汽车安全事业部、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和新能源研究院,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全球汽车主要出产国设有多个核心研发中心和配套工厂,全球员工逾4万人。

公司业务分为汽车电子和汽车安全两大板块,汽车电子业务主要包括智能座舱/网联系统、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软件及服务等,汽车安全业务主要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智能方向盘和集成式安全解决方案相关产品。

(二)经营模式

公司专注于智能座舱/网联系统、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系统和汽车安全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已在上述领域具备完备的研发体系、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丰富的供应链渠道、大规模量产化经验与客户响应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的预研发一般领先行业水平2-5年,前瞻性地对接整车厂商的需求,提前介入新产品研发,并针对汽车的发展趋势提前储备新技术;公司事业部均对采购流程、标准、方式等采用了全球标准化制度,关键原材料采用集中采购、总部控制方式。公司与各大原材料供应商形成长期合作关系,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具有保证;公司生产模式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主要包括精益生产和拉式生产,公司的生产系统能够快速适应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进行灵活调度;销售模式主要采用订单销售,获得的订单基本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研发及竞标获得,公司根据各产品项目的客户订单情况组织生产、实现销售,并落实相关售后服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丰富稳定的客户资源,多维度的合作领域

从产品预研及新技术联合研发开始,到全球的高效量产及迭代,再到本地化高效服务响应,公司已与全球主流整车厂在多维度领域建立紧密稳固的合作体系,以充分满足主机厂客户对供应商技术领先、品质优异以及量产能力稳定等需求,支持其在快速变革的汽车行业智能化电动化潮流中快速迭代产品,公司客户包括国际主流知名整车厂商、国内自主龙头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

2.全球化生产供应网络,智能化生产水平持续提升

公司在亚洲、北美、欧洲等主要汽车出产国均拥有生产基地布局,供应链体系完备,凭借强大的垂直一体化制造能力和全球化配套体系保证,能够高效响应客户需求,也为深入拓展全球业务提供坚实的保障。公司还不断提升工厂的智能化生产能力,致力于打造“工艺自动化、平台柔性化、驱动信息化和业务智能化”等智能制造管理体系。公司部分工厂获得了浙江“未来工厂”、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中国标杆智能工厂”等奖项。同时,公司建立了行业领先的质量管控系统,旗下汽车安全业务、汽车电子业务均已通过ISO9001及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3.软硬件深度垂直整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汽车电子解决方案

公司具备完整的硬件设计、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从底层开始自主开发、设计、生产汽车电子相关产品的核心软硬件及系统集成,涵盖智能座舱/网联系统、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系统等领域。依托软硬件解耦和产品模块化、平台化的开发方式,公司的产品底层技术平台可以跨不同车型平台复用,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进而能敏捷跟进客户迭代进度,具备高兼容性、成本效率和迭代灵活性,此外软硬件的深度自研及垂直整合使我们能更加灵活敏捷响应客户需求,更好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平台化的解决方案。

4.汽车安全市场份额突出,技术储备深厚,竞争壁垒突出

公司是全球极少数具备主被动安全产品设计开发、测试验证以及大规模量产的公司,并在安全气囊、火药、气体发射器及新型材料等核心领域均有数十年深厚技术储备,能够满足汽车安全严苛的质量标准,行业竞争壁垒突出。凭借持续的创新和优异的质量,在汽车安全市场公司已连续三年跻身全球份额前两名,覆盖全球超80家整车厂客户和各类主流车型平台,与核心客户合作均达20年以上。

5.全球研发布局,技术标准领先

公司高度重视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在亚洲、欧洲和美洲设有主要研发中心,研发团队覆盖全球主要汽车产出地,工程技术和研发人员的总数超4,900人,形成了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的全球创新网络生态。公司具备完善且高标准的研发体系,并获得国际顶尖主机厂大规模量产验证,开发流程上满足ASIL及A-SPICE等要求,最高等级可取得ASIL-D级别认证,核心研发中心相关实验室取得了CNAS、EMC验证。软硬件开发能力已通过多年国际化大规模量产项目积累了深厚经验及验证背书,并结合中国本地化积累,针对中国地区产品持续进行本土化创新与改良,持续优化开发与验证能力。公司参与制定超过40项行业标准,在全球拥有超4,000项核心专利,掌握汽车安全和汽车电子领域的核心技术储备,并通过设立的新能源研究院、智能驾驶技术研究院、浙江省汽车电子智能化重点实验室,积极布局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前沿技术。

6.全球视野的管理层团队,行业经验丰富

公司管理团队具备丰富的相关从业经验,对行业趋势、技术研发、客户拓展及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具有深刻的洞见,在汽车安全及汽车电子领域平均从业年限超过20年,公司核心子公司负责人均在全球龙头汽车企业工作多年,具有全球视野,过往从业经验包括国内外顶级主机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及科技公司等。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目前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重大变革,新四化趋势持续加强,全球主要市场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比如国内相关部委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其他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美国交通部发布指导性文件《确保美国自动驾驶领先地位:自动驾驶汽车4.0》,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2035年欧洲新售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全球汽车行业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及智能化趋势的强化一方面要求上游零部件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上不断革新进步,另一方面也为零部件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对于域控制器、座舱解决方案、网联产品、新能源管理系统等需求快速提升,相关零部件价值量也不断上升。

1.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大将带来新能源能量管理类产品市场的快速增长

汽车动力系统的变革带来了电池管理系统、功率电子产品等新能源能量管理类产品的增量市场,随着新能源车在全球渗透率的加速提升,上述市场也将随之快速增长,另外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发展也将推动相关产品逐步走向集成化、多功能化。此外,为缓解消费者在续航里程及补能时间上的焦虑,全球主流新能源车企已经加速布局高压快充方案,而高压快充技术带来的电池安全、耐压等各类问题也将进一步带动充电升压模块等相关高压快充产品的增量需求。

2.消费升级带来汽车智能化需求,智能座舱/网联/自动驾驶等核心部件需求将快速提升

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的深入,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也逐渐从需要满足基本空间、动力的需求转而追求智能座舱、辅助/自动驾驶等附加功能,智能座舱作为人机交互核心,将不断迭代创新,保持快速增长,C-V2X车联网技术同自动驾驶发展紧密耦合,也在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推动下逐步发展,支持L3及以上智能网联汽车加快进入市场上路行驶,并计划加快C-V2X车路协同发展,目前各大车企已经在加速布局L3级自动驾驶,前装V2X模块的量产车型也逐步增加。

3.汽车智能化发展驱动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带动域控制器市场高速增长

随着汽车的智能化、芯片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已无法满足未来更高车载计算能力的要求,分布式架构转向域集中式及跨域集中式已经是行业共识,且越来越多整车厂正在加速转变中。而域控制器是集中架构的核心,未来自动驾驶域控、智能座舱域控、驾舱融合域控等高计算力控制器的市场空间巨大,本土化能力强并能提供硬件、底层软件和应用层软件的一体化服务的Tier1供应商有望获得优势地位。

4.汽车安全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单车价值将持续提升

在汽车安全领域,基于各国法规对汽车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以及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的重视度日益增长,预计被动安全产品的装配率将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比如气囊方面,新增远端气囊、膝部气囊等以满足法律法规升级的需要,安全带方面,高附加值的主动式安全带的市场渗透率将大幅增加,预紧限力、腰部预紧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装配率也将明显提升。其次,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行业趋势下,汽车内部的安全监控及主动保护需求将持续提升,例如驾驶员监测系统、乘员监测系统、方向盘离手检测、高压电池断路保护器等产品的应用覆盖面有望持续扩大,将有效提升汽车安全产品的单车价值。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积极把握汽车行业新四化与ChatGPT等AI(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趋势下的细分市场机遇,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围绕“更智能、更安全、更环保”三大发展方向,聚焦智能座舱/网联系统、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系统、软件及服务和汽车安全系统等领域,积极探索ChatGPT等AI(人工智能)技术在上述领域的融合与应用,持续对公司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创新和升级,不断加强内生竞争力建设,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为客户和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座舱和驾驶解决方案。同时,公司还将积极推进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践行绿色低碳运营,以先进的创新设计、覆盖全球的生产制造体系、可靠的品质管理以及始终如一的优质服务,成为全球优秀汽车生产商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以及汽车安全和智能技术的创新者与领导者。具体包括:

1、汽车电子业务持续创新升级,引领行业发展;

2、汽车安全业务持续改善业绩,保持规模优势;

3、融合中国市场与全球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4、积极响应双碳计划,践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5、推进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三)经营计划

2023年,公司将继续围绕“稳增长,提业绩”的经营目标,通过拓展新订单、沟通客户补偿、优化供应链、打造精干组织团队、提升生产运营效率、控制成本及费用、研发创新等多个维度推进各项工作,以更好的业绩回馈公司股东。具体如下:

面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及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的市场机遇,利用公司各项优势,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客户和细分领域的市场拓展力度,加快优质新业务订单的获取,保持在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加强与整车厂客户的沟通协商,继续推进相关客户的成本、费用补偿计划;-继续推动将生产从高成本国家/地区向中国和低成本国家/地区进行结构性转移;-通过本地化采购、供应商资源优化、材料及工艺的创新等方式降低原材料成本支出;通过生产线平衡计划、产线自动化来提升生产效率;通过改善质量成本、持续优化人员结构、控制物流等成本来更好地控制制造成本;-优化组织架构及管理结构,加强销售、成本管理及采购管理等条线的团队建设,强化员工激励,打造更精益、更高效、更有战斗力的组织,并继续控制各项管理和销售等费用的支出;-继续保持在新产品、新技术等前瞻领域研发投入,加强全球研发资源协同,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同时更注重研发投入产出比,优化研发费用支出。

综合考虑目前外部环境、汽车行业的发展以及公司实际情况,公司2023年将力争实现营业收入530亿元。公司上述经营目标仅为公司2023年经营计划的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性承诺,也不代表公司对2023年度的盈利预测,能否实现受外部环境变化、行业发展状况等诸多变化因素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风险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技术服务提供商,所处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主要依赖于下游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行业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较高,全球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都将对汽车生产和消费带来影响。尽管公司的客户主要为国际知名企业,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如果其经营状况受到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将可能造成公司订单减少等状况,从而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汽车芯片供应短缺风险

2021年期间,全球车规级芯片的短缺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各大车企纷纷减产,全球主要芯片企业自2021年起已经逐步加大了车规级芯片的生产供应计划,国内外芯片产品供给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但2022年以来部分车规级芯片,尤其是MCU芯片的供应仍然紧缺,如未来汽车芯片供应问题持续存在,将可能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公司已通过多重措施提升供应链韧性,以应对解决车规级芯片的短缺风险,包括跨区域调货、多渠道采购、强化供应商沟通、升级物流保障等。

3.新兴领域和行业发展慢于预期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网联、智能驾驶等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行业整体商业化进度慢于预期的风险。未来,公司也将持续推进新兴领域产品系的布局和新客户的开拓,并利用公司在这些新兴业务领域的优势,与上下游公司广泛合作,共同推进汽车的新能源化和智能化。

4.原材料成本上涨风险

2022年上半年俄乌冲突爆发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在2021年的高基数水平上继续上涨,导致公司生产所需的部分原材料成本在2022年初达到高位,虽然2022年下半年以来,相关原材料价格已经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处于相对高位,公司已经利用整合全球采购资源,提升公司在采购领域的整体议价能力并积极与客户协商补偿,尽量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但如果未来部分原材料继续上涨,而公司无法对产品价格进行调整或对产品售价的调整不及时,将对公司当期的生产成本和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5.商誉减值的风险

近年来,公司通过开展外延式并购发展,导致公司商誉累计金额较大。2022年,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改善,扭亏为盈,经过商誉减值测试后未出现商誉减值情况。如果未来宏观经济、下游客户行业、市场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相关子公司未来年度经营业绩未达到预期效益,则面临商誉减值的风险,从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6.汇率波动风险

汇率波动可能对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以及账面合并报表时汇率折算带来一定的影响,公司通过业务布局以及一系列金融工具努力控制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影响。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中信海直
  • 安达维尔
  • 万丰奥威
  • 万安科技
  • 宗申动力
  • 同为股份
  • 深城交
  • 捷强装备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