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证券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3-30 20:46:05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华安证券600909)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海外地缘冲突不断,通胀高企带来持续加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受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沪深指数年线深度调整。在业绩增速放缓、不确定性增加的市场环境下,公司紧紧围绕资本、人才、科技三大核心要素,提升资本管理能力、激发干部人才活力、聚焦科技赋能升级,持续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

  1、主要经营指标实现突破。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59亿元,同比下降9.31%,排名行业31名,较上年提升7个位次(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的母公司未经审计数据,下同);实现净利润11.81亿元,同比下降17.04%,排名行业29名,较上年提升7个位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指标均实现近十年来最高排名。公司净资产收益率5.98%,高于行业平均值0.67个百分点。在省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公司连续6年获得A级评价。

  2、资本运营效率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各类融资成本保持同期较低水平,自营投资首次实施长期战略资产配置计划,股权投资收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截至2022年末,公司净资产突破200亿元,核心净资本超过125亿元。

  3、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结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行业文化建设要求,持续推进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适应市场需要和行业特点的选拔任用、考核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稳健薪酬制度体系,公司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改善;分支机构“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和MD职级管理改革”全面实施。

  4、公司管理效能不断增强。梳理整合公司组织架构,职能运行更加协同高效;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业务+科技”双驱引擎入选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全面加强从业人员执业行为管理,不断提高风险管控信息化水平;坚决筑牢网络系统安全防线,全年清算交收无差错;完善全面监督体系建设,聚焦巡察、内审外检等问题整改和成果运用持续用力、形成合力。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融通资本、资本定价与资产配置等功能。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紧密依存,对于引导储蓄转化为社会投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行业总体环境

  2022年海外流动性超预期收紧,叠加地产风险持续发酵、外部地缘冲突等多重利空,A股走势一波三折,震荡下挫,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15.13%、25.85%和29.37%,全年日均成交额9251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58%。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22

  年,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不断推进,证券行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三大交易所存量上市公司突破5000家、A股融资规模再创新高,资本市场包容度进一步提升;全面注册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行、交易、退市、持续监管等一系列改革统筹实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优化和法治建设稳步推进;科创板做市商制度开闸,个人养老金业务启航,券商业务迎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证券行业将以“六个必须”为指引,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加强中国特色证券行业文化建设,以全面注册制为契机,在促进资本、科技与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中发挥枢纽作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行业经营情况

  证券行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资本形成、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能力,有力支持科技创新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服务实体经济方面,2022年,428家企业实现境内上市,融资金额5868.86亿元,同比增长8.15%,上市公司再融资7844.50亿元;证券公司通过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REITs等实现融资4.54万亿元,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发展、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市场投资者方面,2022年,代理客户证券交易额733.25万亿元,其中代理机构客户证券交易额占比31.81%,代理客户港股通交易金额7.24万亿港元;截至2022年末,证券公司代理销售金融产品保有规模2.75万亿元,受托管理客户资产规模9.76万亿,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方面,2022年,证券公司承销发行乡村振兴债券305.21亿元,同比增长42.77%;承销(管理)发行绿色公司债券(含ABS)152只,融资金额1716.58亿元,同比增长24.71%,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2022年,证券公司持续夯实资本实力,行业风险管控能力持续增强。截至2022年末,行业总资产为11.06万亿元,净资产为2.79万亿元,净资本2.09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4.41%、8.52%、4.69%。行业整体风控指标均优于监管标准,合规风控水平健康稳定。报告期内,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证券行业经营业绩短期承压。全行业140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49.73亿元,实现净利润1423.01亿元。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始终坚持“诚信、稳健、专业、和谐”的经营服务理念,致力于通过专业的精神、专注的态度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和融资需求。具体业务模块如下:

  零售客户业务:向大众及高净值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和投资解决方案,包括股票期货经纪(提供高性能交易系统)、金融产品销售、融资融券、资产管理、衍生品交易、标准化及定制化投资顾问等产品服务组合。

  产业客户业务:为企业提供保荐承销、债券承销、新三板挂牌、企业重组改制、兼并收购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等服务,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另类投资、股票质押等渠道提供各类融资服务,通过场外衍生品、基差贸易、仓单服务等模式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为政府提供金融顾问咨询服务。

  机构客户业务:向银行、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提供综合化服务,涵盖机构经纪、研究与投资顾问、产品销售代理、融资融券、基金托管、券商结算等,向上市公司、股权基金提供专业化交易减持服务、股份回购及特定股份管理等。

  证券自营业务:以自有资金开展权益类证券、固定收益类证券、大宗商品以及相关证券衍生产品和基金产品的投资交易,开展场内证券做市业务,以交易商身份开展场外衍生品的创设和交易业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股东的大力支持和规范的公司治理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安徽省国资委,公司控股股东安徽国控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安徽省能源集团、皖能电力000543)、交控资本均为安徽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单位及其子公司。随着安徽加速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四家单位资本实力有望进一步增强。长期以来,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对公司资本运作和经营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公司是一级省属企业,按照“两个一以贯之”要求建立了完善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能够保障公司及时把握国家发展大政方针,保障公司各项业务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保障公司重大决策合规、内控有效。

  未来,公司将加大与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沟通力度,加大与省属企业、地市国有企业合作力度,充分发挥自身作为省属企业的身份优势,享受资源协同便利;抢抓国资国企改革机遇,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经营活力。

  (二)极具潜力的区位优势

  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中部崛起等多个国家战略叠加的省份,具有“左右逢源”的独特优势,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2年,安徽生产总值增长3.5%,总量突破4.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2万户,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3%,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6家、总数居全国第7位。截至2022年末,安徽省上市公司总数161家,位居全国第9。

  公司注册地和总部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公司坚持“扎根安徽、深耕长三角、面向全国、对接亚太”的区域布局,80%以上分支机构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及沿海省份,其中省内分支机构81家,网点数量最多,业务基础雄厚。此外,公司在香港设立华安金控,全面开启国际化发展战略。

  作为安徽省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公司在“上市公司倍增和基金规模倍增计划”及一系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中担当重要使命。未来,公司将聚焦安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聚焦科创型中小企业培育孵化,着力打造“服务新兴产业的创新型投行”,在服务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自身更高质量的发展。

  (三)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的态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

  自2006年以来,公司连续十余年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2016年12月上市以来,公司综合实力得到新的提升,主要经营指标跻身行业前三分之一位次,部分业务指标进入行业前20。

  公司具有较为齐全的业务资质,形成了集团化发展的架构,能够更好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公司不断完善业务协同机制,整合内部资源,不断提升零售、产业、机构三大业务集群作战能力,业绩排名稳步前移,上市六年来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较2016年上升19位和18位(2022年度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下同)。

  公司坚持回归本源,推动主营业务转型,形成了较为多元而均衡的收入结构。经纪业务加速从单一股票赛道向“股票+产品”双赛道转型,2022年度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排名行业第30位,托管证券市值排名较2016年提升7个位次,金融产品保有规模快速增长;投资银行业务加速从项目投行向客户投行、产业投行、资本投行转变,投资银行业务净收入排名较2016年提升32位,债券主承销金额排名提升42位;资产管理业务加速从通道向主动管理转型,打造“固收+”特色,资产管理净收入排名提升46位达到行业第16位。自营业务加速从方向型向交易型、多元化、策略化转型,固定收益投资收益率长期保持业内较高水平。坚守研究本源属性推动研究业务重构,研究收入快速增长,市场影响力和内部协同作用显著增强。

  连续多年快速发展为公司实现更高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坚持综合化布局、特色化突破,重点实施“规模、特色、区域、服务”四大行动,深度拓展“零售、产业、机构”三大客群,突出打造“服务大众的专业财富管理机构”“服务新兴产业的创新型投行”两大品牌,努力构建一个综合化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平台,力争“十四五”末全面进军行业前四分之一位次。

  (四)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人才队伍

  公司经过30多年的发展,沉淀了兼具行业特点和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锤炼出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的作风,打造了一支对企业文化高度认同、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人才队伍。

  公司的高管团队在公司的平均工作年限超过18年,团队成员间相互信任、支持和配合,率先垂范营造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干事创业氛围。团队成员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能够准确把握公司的战略重点,深刻理解行业和市场的发展趋势,保持坚定的战略执行力和高效的战术灵活性。公司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四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了净利润超20%的年复合增长率,站稳了营收30多亿、净利润10多亿的发展新台阶,实现了较高的资产回报。2022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5.9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0.67个百分点。

  公司不断推进人力资源机制改革,以市场化竞争性经营机制激发组织活力,尤其是以能力为基础、以贡献为导向推进全员MD职级管理,针对性引进稀缺关键人才,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人才盘点,实施“十百千”工程,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公司严格落实证监会“要坚持将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与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意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公司发展作为共同的事业,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按照业务逻辑与发展规律办事,不追求短期利益,不急功近利,增强了广大员工从事党的金融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人才队伍为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了软实力保障。未来,公司将继续一手抓机制改革,一手抓观念融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增强员工的获得感,搭建人才事业平台。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末,公司总资产738.89亿元,较期初增长0.3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权益201.26亿元,较期初增长3.32%。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59亿元、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8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31%和17.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98%,较上年度减少2.41个百分点。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当前,在世界格局加快演变、国内经济下行的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同时,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支持经济修复的积极因素也在增加:稳增长、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落地为消费复苏提供支撑,经济结构转型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证券行业与宏观经济环境高度相关,随着国内经济活力修复、资本市场改革深入推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将趋于完善。证券行业一方面需要继续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作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引导金融资源更充分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把握全面注册制下市场扩容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加快从通道化、被动管理向专业化、主动管理转型,切实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展望2023年,资本市场改革进程提速,在全面注册制改革利好释放下,证券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一是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力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持续发力,监管部门权责更明确、行业监管更有效,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直接融资途径更顺畅便捷,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职能也将更加突出。二是财富管理功能继续深化。全面注册制对投资者参与度和专业性要求更高,机构金融资产配置更专业化、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更多元化,为证券行业创新服务方式和提升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三是数字经济和产业融合加速见效。金融业是数据资产使用最早也最为广泛的领域,随着信息科技水平和投入不断提高,金融科技将为证券行业全面提升效率、拓展业务边界、降低成本、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赋能。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金融应用将助力财富管理、投行、研究等业务生产力提升,客户服务边界进一步拓展。四是境内外双向投资机制进一步畅通。证监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为证券行业国际化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方面我国证券业对标国际投行不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完善国际化布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五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工作取得实效,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不断健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迈上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未来,证券行业要积极发挥金融科技手段的作用,增强合规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强化落实合规管理全流程覆盖,扎实提升风险抵御和化解能力。

  当前证券行业市场格局和发展趋势正在发生深刻演变,在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国际局势趋于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复苏路径和节奏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A股市场波动性可能有所增加,为证券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盈利可持续性带来挑战。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本质和“创新创业”的总目标,重点实施“规模、特色、区域、服务”四大行动,深度拓展“零售、产业、机构”三大客群,突出打造“服务大众的专业财富管理机构”“服务新兴产业的创新型投行”两大品牌,努力构建一个综合化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平台。公司将在引领体系、发展体系、支撑体系上加大力度、创新举措,力求实绩实效,实现争先进位。

  (三)经营计划

  (1)加快财富管理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客户服务分类分级,提升营销服务精细化水平,着力提升资产配置能力,继续扩大客户基数和资产规模。增强科技赋能体系效用,提升线上化运营和服务水平。加快投顾专业队伍建设,丰富投顾服务体系内容,加快做大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规模。健全产品和资产供应体系,持续做大理财型客户基数。坚持服务客户交易本源,稳步提升融资融券市场份额。做大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不断增强主动管理能力。

  (2)加快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紧抓全面注册制改革契机,聚焦重点区域,坚持深耕安徽,聚焦科创型中小企业,加强IPO项目梯队建设,持续提升债券融资业务规模。着力提升投行执业质量,加强内部协同,提升产业客户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3)提升机构客户综合服务水平。紧盯核心客户群体,提升研究业务影响力,加强业务协同联动。做强资产托管基础支持功能,加强机构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

  (4)推动科技与业务管理融合发展。聚焦“引领业务创新发展、赋能管理效能提升”总目标,推动业务拓展体系的智能化、精准化和客户体验的便捷化、友好化,推动集团管控体系的集约化、平台化和覆盖领域的精细化、标准化,推动业务与技术、管理与技术深度融合。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以及合规风控、信息技术投入情况)

  1、落实全面风险管理情况

  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按照“夯实制度基础、完善风控体系、提升专业能力”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和公司年初工作安排,认真履行风险监测、评估、计量、管控与处置职能,确保各项业务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努力实现风险管理和业务的协调发展。

  (1)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公司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要求,以风险为导向,建立了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公司建立了“三个层面、三道防线”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公司董事会是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公司监事会对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整改。公司经理层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并对全面风险管理承担主要责任。公司风险管理部在首席风险官的领导下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履行具体的风险管理职责。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对各自所对接的业务或所管理的领域履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能。

  (2)在风险管理制度方面,公司制定并持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公司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细则》《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信用风险管理办法》《市场风险管理办法》《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实施细则》《风险管理员管理办法》《子公司风险管理办法》《客户内部信用评级工作管理办法》《重大风险事件报告管理办法》等风险管理具体制度,建立了涵盖各类风险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同时针对各部门、各项业务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3)在风险管理政策方面,公司制定了年度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及风险限额等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公司综合考量发展战略目标、外部市场环境、风险承受能力、股东回报要求等内外部因素,每年制定发布公司风险偏好,明确了对待风险和收益的基本态度及愿意承受的风险总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各项业务在经营中面临的所有实质性风险等实际情况,拟订风险容忍度及其执行方案,对各风险类型做出具体描述和设置,并建立关键风险限额指标体系,要求各单位做好落实工作。相关政策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和落实。

  (4)在风险管控措施方面,公司通过建设风险管理系统,有效覆盖了公司各业务类型、各专业风险类型,实现对各类业务风险指标、监管指标的动态监控与预警;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成立压力测试工作小组,根据市场变化、业务规模和风险水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压力测试,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并采取必要应对措施;建立了风险管理信息报告机制,定期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日报、月报、半年报、年报等报告,并及时报送公司经理层,确保相关信息传递与反馈及时、准确、完整;建立了风险应急机制,明确应急触发条件、风险处置的组织体系、措施、方法和程序,并通过应急演练等机制进行持续改进,有效应对各类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积极开展风险管理检查工作,对相关单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查找问题并积极整改。

  2、公司经营活动面对的风险及采取的措施

  (1)市场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以及其他市场因素变动而引起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化,进而对公司造成损失的风险。公司对市场风险的容忍度中等偏低。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股票价格波动风险,主要指权益类证券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致使公司遭受损失的风险,公司的权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新三板做市业务等受股票价格波动风险的影响;二是利率风险,指因市场利率变动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公司的货币资金存款、债券投资和债券型基金投资等受利率风险的影响。公司对市场风险的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①风险限额管理、风险对冲。各业务部门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市场风险限额并进行持续评估和监控,风险限额包括(但不限于)敞口限额、集中度限额等,各业务部门在风险限额内开展业务。对于不同的业务类型,公司设定了相应的投资决策限额授权标准,投资决策需在授权范围内执行。财务部门对各项业务资金进行调配,并对资金规模进行监控。公司从事衍生品交易和对冲的部门建立适当的风险对冲策略。

  ②证券池制度。公司证券投资实行证券池制度,证券品种必须从证券池中选择。证券的出入池必须有详尽的研究资料支持,并经过相应的决策审批程序。

  ③风险报告和处置。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限额、市值损益及限额执行情况等进行监测和报告。发现任何超限情况时,风险管理部门启动相关处置程序,并根据超限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向首席风险官、经理层或董事会报告。

  ④相关业务市场风险具体控制措施。权益类投资业务方面,2022年以来,全球通胀形势严峻,欧美发达经济体实施超预期金融紧缩,局部战争冲突和中西方政治博弈加剧,中国地产领域风险逐步显性化,中国经济内外交困中表现疲弱,股票市场在企业盈利和风险偏好等方面承压,A股市场一度大幅下跌。随着风险事件影响逐步定价、地产支持政策连续出台,企业盈利中期展望有所修复,风险偏好支撑市场演绎底部震荡行情。全年来看,年初权益自营业务以抢抓稳增长春季行情作为主要交易策略,但海外通胀、战争等因素陆续出现超预期发展,A股市场一季度即连续下挫,业务开年浮亏较多给全年业务的运行带来了较大的被动。尽管操作空间较为逼仄,公司在二季度、三季度的市场阶段性高低区域仍然采取了积极的交易性措施,根据公司风险限额约束和风险管理要求,采取了适度降低现货仓位、使用期货对冲等风险控制措施,把握了阶段收益,保护了局部成果。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方面,公司将风险管理工作与日常投资决策相结合,集中管理和动态监测各个风险敞口。积极部署配置仓位对冲机制,必要时利用国债期货、债券借贷等方式进行一定程度对冲。交易仓位大部分为流动性极好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可灵活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处置。综合来看,整体持仓的利率风险保持中等偏低水平,且持仓结构较为合理,利率风险控制管理机制较为健全。资产管理类投资业务方面,公司积极地把握投资机会,同时严格执行产品净值的回撤管理,强化投研分析,把握市场节奏,充分尽调,回避高估值板块,关注估值合理板块。努力实现投资目标的同时严格执行风险限额管理,防范市场风险对资管产品造成重大损失。新三板做市业务方面,做市商和企业退出做市趋势未变。公司持续跟踪企业发展情况,对存量项目保持追踪,掌握动态;对于经营有可能陷入困难或无长期跟踪价值的项目,继续积极推进处置。

  (2)信用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方未能履约、投资品种资信水平下降或不能兑付本息从而给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公司对信用风险的容忍度中等偏低。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证券金融业务,如果客户到期未能支付信贷本息且提供的保证金余额不足,可能造成公司损失的风险;债券投资,如果债券发行人、交易对手方违约,到期拒绝支付本金,可能导致损失的风险。公司对信用风险的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①设定风险限额。信用风险限额指公司对特定的交易对手、客户或证券发行人所愿意接受的信用敞口的最大值。公司对交易对手或客户的信用风险敞口设定限额,以控制风险。

  ②监测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监测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信用风险敞口状况、限额突破情况、交易对手集中度、大额敞口情况等。公司积极做好信用风险监测工作,及时进行风险处置。

  ③信用审查、信用审批和信用强化机制。公司对存在信用风险敞口的交易对手或客户进行信用审查和评级,要求交易对手或客户提供适当的材料和信息,并考虑信用担保的情况及其他外部支持。公司建立信用审批授权体系,统一授信管理,对交易对手或客户的授信进行事前审批。公司业务部门根据交易对手、客户或交易产品的特点,采用信用强化的机制作为额外保障,包括要求交易对手或客户提供母公司的信用担保、价值相当的保证金或担保品、购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

  ④相关业务信用风险具体控制措施。证券金融业务方面,公司不断优化机制流程,加强人防、技防能力建设,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严把项目准入关。加强授信管理,规范授信操作,切实维护客户资产安全,筑牢客户适当性管理基础。以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和信用评级系统上线为抓手,促进证券金融业务风控能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做好日常风险监控和压力测试,强化对风险预测、跟踪和预判,提高对宏观政策、市场行情等因素变化的应对能力。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方面,公司建立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将持仓债券进行信用风险等级划分,并对城投债品种进行重点研究,改进并不断完善模型。公司将信用风险管理嵌入投资决策流程,将内部信用评级作为信用债券投资交易的前置环节,建立债券产品库制度。公司始终坚持审慎原则,继续秉承重点规避信用风险的思路,持仓债券主要集中在大型央企、商业银行债及城投平台,行业风险较小。高等级信用债持仓占比一直维持高位,按照既定目标维持AAA级以下信用债占比,同时适当增加短期限发达地区及省内城投债,持仓的整体信用风险敞口中等偏低。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公司持续强化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做好持有债券主体信用风险监测和分析研判。加强债券业务的投研管理,一方面严格执行债券入库及投资授权制度,定期评估发行人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持仓债券主体的尽职调查分析,根据金融机构、银行等三方渠道了解城投主体的经营情况,强化投后管理,防范信用风险。优选主体资质较强或有强资质主体担保的城投平台,并根据债券市场情况,适时调整债券持仓集中度,密切关注单一发行人风险。

  (3)流动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流动性风险指公司由于资金不足无法满足资金需求或无法按时足额履行支付义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造成的,受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市场变化、信用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可能发生长期资产比重大幅增加,自营业务、证券金融业务规模过大,流动资产无法正常变现,承销项目大比例包销等情况,如果公司融资渠道不畅,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公司对流动性风险的容忍度较低。

  报告期内,公司优化公司融资结构,合理安排头寸,及时调度资金,保障业务部门临时性资金需求,避免由于资产负债规模失控导致的流动性紧张。公司持续维护与各融资渠道的良好关系,综合授信总额和同业拆借额度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开展结算账户透支业务,用于弥补公司自有资金临时头寸不足,建立了临时流动性补给机制。通过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开展同业拆借,优化了公司债务结构,进一步提升了公司资金的稳定性,支撑各项业务的发展。日常工作中,通过开展每日现金流预测,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做好融资规划,加强资金管理的科学性、预见性;审慎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的构成,结合监管要求及公司资金流状况,对优质流动性资产进行监控和动态调整;完善融资策略,提高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满足紧急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

  (4)操作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公司对操作风险的容忍度较低。操作风险分布于公司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中,规模快速增长的业务和新业务更是操作风险易发领域。公司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员风险,指由于人员胜任能力、越权操作或内部欺诈等不道德行为所导致的风险;流程风险,指由于业务流程不完善、执行不严格或缺少业务流程等所导致的风险;技术风险,指由于信息系统问题而导致的系统故障、失败或信息安全事故的风险;外部风险,指由于第三方原因或除上述三种风险外的原因引起的风险。公司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改进信息技术系统等措施,及时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公司对操作风险的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①完善制度。根据监管要求和业务开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制度修订、补充工作,完善制度体系,以制度来规范业务操作。

  ②业务流程控制。公司在各部门均设立了明确的岗位分工,并通过业务细则和具体业务流程规则的形式对主要业务建立了标准化操作流程。对重要业务操作实行复核制,并对单人单岗业务操作加强监控。公司通过完善信息化建设对业务流程逐步实现自动化运营控制,使操作过程准确、安全、高效,防止人为操作失误。

  ③权限管理。公司通过授权文件、系统控制等方式进行权限审批,对业务操作、资金使用、信息系统等实施权限管理,通过适当授权实现权责合理分配、不相容岗位分离和信息隔离,避免因越权导致的业务操作风险。

  ④技术保障。加强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及系统建设,防范因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而导致的操作风险。精细化信息技术管理,进一步规范信息系统运维操作,完善系统事件、问题、变更处理流程。加强信息系统风险主动监控,利用智能运维监控平台,及时发现潜在系统缺陷,有效控制信息系统风险。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建设,定期开展外部和内部安全渗透测试,构建安全防护体系,严防范信息技术安全风险这一红线。构建了公司重要系统两地三中心的备份模式,实现了关键业务重大灾难不中断的容灾能力。

  ⑤做好信息系统和服务器的检查工作。相关部门定期及各法定节假日上班前一日检查各信息系统和服务器的状态,排查故障,保障其正常运行。

  ⑥加强人员培训。为了更好的开展各项业务,避免发生因操作错误造成的风险,除了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各类机构举办的培训外,公司内部组织员工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涵盖范围广泛,使员工较好地掌握了各类知识,同时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

  (5)合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合规风险是指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或准则而使公司受到法律制裁、被采取监管措施、遭受财产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公司对合规风险的容忍度较低。

  报告期内,为适应新的监管环境,加强新形势下业务管理能力,公司通过加强合规队伍、制度、文化建设,提升人员专业化能力,不断提高合规管理水平,秉持“业务发展与合规风控并行不悖”的原则,积极参与各业务的开展,通过监管政策解读、制度审核把关、执行指导落实等方式促进业务合法、合规开展。具体包括:持续推进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洗钱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检查和自查工作,培养自觉的合规意识和廉洁从业意识,加强检查结果运用;组织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合规监督员体系建设;做好法务和诉讼纠纷处置工作;推进合规关口前移,积极加强业务前期合规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好项目的实施;加强业务自查工作,促进各项业务规范发展;提高政策敏感性,及时堵塞漏洞、防范合规风险。

  (6)声誉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和管理、员工个人违法违规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负面评价的风险。公司对声誉风险的容忍度较低。声誉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与自身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化解声誉风险对公司利益的损害。公司对声誉风险的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①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及有关要求,结合公司《公司章程》及自身实际,制定《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从管理原则、管理职责、管控机制、奖惩机制等方面对公司声誉风险的管理进行规范。目前公司形成了以《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为主体,结合《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互联网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突发危机管理控制制度》等具体领域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②坚持预防为主,加强事前管理。将声誉风险管理植入公司重大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及时准确的识别、评估现有和潜在的各种声誉风险因素,从源头上控制和缓释声誉风险。加强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沟通,积极控制审计中揭示出来的声誉风险因素。

  ③依据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规定及公司相关制度要求,明确日常信息报送与披露的工作职责,完善专职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中后台职能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间的工作协调和信息传递机制,强化对制度落实的考核和监督,加强信息报送联络人员的合规培训。2022年度公司未发生信息披露违规事项。

  ④建立健全公司舆情监测体系,完成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系统的搭建及运行,结合上证服务公司舆情监测系统,实现了公司舆情信息的实时监控,有效识别并及时消除潜在情特别是网络负面舆情对公司的不良影响。公司开展舆情监测工作并指派相关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以及相关信息的上报、轮值监测等工作。2022年公司舆情环境稳定,未出现较大负面信息。

  ⑤优化官方网站,形成有效的影响力。日常运营中,利用官方网站进行工作信息的宣传和推广,努力建立良好的形象。在公司官方网站开辟投资者关系专栏,作为对投资者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2022年共发布临时公告81份、定期报告4份。2022年度,公司在规范治理、ESG治理、市场形象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绩,公司获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评选的年度最佳董办、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地方国企社会责任-先锋100指数,省内排名第一,财联社2022年度最具ESG价值奖项等诸多奖项。

  ⑥建立健全公司官网、手机客户端、官方微信等网络平台的信息管理和发布流程,明确各信息发布主管部门或分支机构的职责,加强内部信息发布流程审核以及内容合规性管理。涉及到重大业务或产品信息的资讯,信息发布部门应报请相关部门协助审核,审核通过后再予以发布。

  ⑦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公司按照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的原则全面披露公司重大信息,并通过上市公司年度及半年度业绩说明会、配股网上路演、集体接待日活动、上市公司“上证E互动”平台、投资者热线电话及公众邮箱等途径积极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与联系,向投资者传递公司有效信息。

  3、公司合规风控、信息技术投入情况

  公司高度重视风险控制与合规管理,持续健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提高风控合规管理水平,确保公司风险控制、合规管理经营有效,2022年公司在风控合规方面投入7708.24万元,占公司上一年度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0%;公司高度重视对科技的战略性投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应用成效明显,2022年公司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15,772.87万元,占公司上一年度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34%。1、公司风险控制指标和净资本补足机制建立情况

  (1)动态风险控制指标监控

  为了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机制,加强风险监控,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前提下开展各项业务,根据《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指引》等监管要求,公司在风控指标动态监控平台基础上建立了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内部制度、组织架构以及相应的技术系统,并据此开展风险控制指标的动态监控工作。公司严格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规定,公司每月按规定完成净资本计算表、风险资本准备计算表、表内外资产总额计算表、流动性覆盖率计算表、净稳定资金率计算表和风险控制指标监管报表的编制工作并及时向监管机构报送。每半年向公司董事会提交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的执行情况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各项业务发展稳健,净资本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整体风险控制指标运行情况良好。

  (2)净资本补足机制的建立情况

  公司加强对净资本和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的管理,积极实施资本补充,开拓资金来源,尤其是长期资金来源;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适度控制相关业务的规模;优化资产配置,稳步提高优质流动性资产比重,提升优质流动性资产日常管理水平;科学安排债务期限,做好偿债计划,保障债务偿付;积极完善净资本和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补足机制。

  (3)报告期内风险控制指标的监控情况

  公司始终坚持稳健的经营理念,注重风险管理,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报告期末,公司净资本为125.73亿元,净资产191.31亿元,风险覆盖率195.59%,资本杠杆率23.32%,流动性覆盖率504.18%,净稳定资金率178.18%。报告期内,公司经营风险基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资产质量较高,业务经营规范,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4)风险控制指标的压力测试情况

  2022年,公司对利润分配、投行包销项目、信用业务、对子公司增资及其他可能影响风险控制指标的事项进行了压力测试,在分析和测试结论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开展上述事项。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极端情况,实施压力测试,评估风险承受能力,提出控制措施,测试结果均符合监管部门要求,并作为公司有关重大决策的依据。

  2、账户规范情况

  2022年,根据反洗钱要求对公司存量客户中身份信息存疑的客户账户采取内部休眠或其他限制措施,共计完成内部休眠3.14万户,新增五禁限制账户6万余户。此外,共受理了4户中止交易账户规范业务,249户沪市休眠证券账户激活业务,132户深市休眠证券账户激活业务,27笔证券账户注册资料双项变更业务。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不合格资金账户260户;不合格证券账户269户;中登休眠证券账户13.57万户;纯资金账户11.51万户。

  本年度根据中登实名制核查通知,完成核查工作4次,涉及的投资者共24名,并对存在涉嫌违反实名制要求的账户进行限制。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广哈通信
  • 中衡设计
  • 万安科技
  • 奥维通信
  • 四创电子
  • 航天长峰
  • 蓝海华腾
  • 宗申动力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