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力远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4-03 18:13:08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科力远600478)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是公司战略回归第二年,也是公司实现战略转型、深度布局锂电产业链的关键年。

  2022年,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关系动荡不安;国内高温限电、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等不确定性和挑战增多。在此背景下,国家及时出台一系列稳经济、促消费政策,国内经济总体延续稳定发展态势。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公司坚持回归电池及材料主业的战略方针,聚焦主业、优化业务结构,以创新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在镍氢电池领域稳步扎根,在锂电赛道加速发展,在储能领域深耕发力,矢志成为最值得信赖的新能源系统服务商。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8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3.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864.44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23.51%;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11,446.49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04.47%;同时,剔除2022年度股权激励成本影响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4,313.45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完成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稳步发展镍氢电池业务

  基于国内HEV市场需求,通过大量资金和资源投入,公司HEV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实现了2年4倍产能快速扩张,过程中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订单交付等方面也给公司带来了一定挑战,2022年以安定化生产、高品质交付、盈利性提升为重点,在零重大安环与重大品质事故的前提下实现销量42万台套,销售再创新高。同时继续拓展公司镍氢电池在轨道交通、航空冷链、混储等专用细分市场的业务规模。

  (二)持续构建锂电产业链体系

  公司把握碳中和机遇,通过合资合作加快布局锂电事业,以开放共享的模式,依托技术平台和矿资源优势,打造锂电强链。

  2022年6月24日,公司分别与宜春市经开区管委会、宜丰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宜丰县和宜春市经开区分别投资建设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材料项目、6万吨高功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和3GWh数字化芯材项目,加快锂电全产业链布局。

  为进一步布局发展碳酸锂业务,2022年10月公司控股孙公司金丰锂业与鼎盛新材签订《资产转让协议》,购买对方持有的金属锂卤水设备等相关资产,具备了碳酸锂前端产品卤水的生产能力,预计到2023年年中完成1万吨碳酸锂产能建设,2023年底完成3万吨碳酸锂产能建设。

  为获得上游锂矿优质资源,2022年11月公司控股孙公司金丰锂业购买鼎盛新材持有的宜丰县东联公司70%的股权,取得东联公司旗下同安瓷矿、鹅颈瓷矿、第一瓷矿、党田瓷矿四个地下开采锂矿的开采权。公司如期打通锂电池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掌握布局锂电全产业链的核心要素,有利于保障供应,控制成本,逐步完善产业生态。

  2022年12月21日,公司控股子公司宜春力元与合作方签订了《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投资建设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这标志着公司以开放共享模式下打造的锂电全产业链体系正不断成型,助力储能业务发展前行。

  (三)推动实现CHS技术对外合作

  2022年6月24日,公司子公司CHS公司与合作方正式签订《增资认购协议》,标志着公司以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对鼎盛新材出资的目标达成,未来将与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储能市场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了公司的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公司主营业绩,并帮助CHS技术在上市公司体外独立发展,助力鼎盛新材转型成为节能与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

  (四)完成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第二期业绩考核目标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公司制定并实施了2021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2022年度业绩考核目标为“以2020年营业收入为基数,2022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42%;且剔除2022年度股权激励成本影响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不低于1.4亿元”。公司坚持以目标当真为原则,通过聚焦主业、优化管理、提升质量、开拓创新等经营措施,顺利完成2022年度股权激励业绩考核目标,下步将执行激励对象行权程序。

  (五)发布新一期2022年股权激励计划,预测未来收入规模大幅增长

  公司发布了2022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向278名公司员工授予了近1.2亿份股票期权,占公司股本总额的7.22%,业绩考核指标为2023年营业收入值不低于60亿元,2023-2024年的累计营业收入值不低于150亿元,2023-2025年的累计营业收入值不低于280亿元。本次激励计划的范围广、力度大、标准高,彰显了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连续两年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也符合公司“尊重人才关爱员工”的人才理念,激励科力远人创造价值、分享价值,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电池行业

  伴随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和全球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电池行业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及以风光储为主力的储能领域加快兴起,进入高增长窗口期。据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发布《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统计,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是上一年行业总产值6000亿元的约两倍。EVTank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超过全球平均增速,且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69.0%。

  1、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唱主角

  受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和动力锂电池海外出口带动,2022年中国动力600482)电池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10%,出货量达480GWh。根据GGII统计,磷酸铁锂型动力电池出货量为291GWh,市场占比61%,三元动力型电池出货量189GWh,市场占比39%。HEV节能乘用车相应配套的电池装机量约为1.14GWh,同比增长45%。其中合资公司科力美的镍氢动力电池装机量为0.68GWh。

  2、储能电池,锂电绝对主导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储能型锂电产量突破100GWh,与去年同口径的32GWh的产量相比,增长213%。报告期内,国内已完成招标的储能项目总规模超44GWh,当年新增并网项目规模为7.762GW/16.428GWh。储能电池领域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报告期内,从2022年新增储能装机技术占比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达94.2%,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新增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占比分别达3.4%、2.3%,占比增速明显加快。此外,飞轮、重力、钠离子等多种储能技术也已进入工程化示范阶段。

  3、轨交电池,绿色、安全成共识

  轨道交通领域是我国“新基建”发展战略的重要投资领域,随着我国在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及设备方面的总投资规模逐年增加,未来轨道交通领域后备电池及BMS产品的市场需求亦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推进装备技术升级,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环保型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轨道交通车辆的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安全性及可靠性至关重要,车辆及配套产品设计均主要以安全性为基础,因此轨道交通设备的高可靠性也是发展趋势。

  4、消费类电池,进入发展成熟期

  起点研究院(SPIR)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消费类锂电池出货量109.3GWh,同比下降了9.1%,主要是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主要应用领域需求下降。预计到2025年出货量将达到134GWh。中国市场来看,2022年消费类锂电池出货量53.6GWh,同比下降了22.5%,消费锂电池整体处于行业发展成熟期,主要依靠新兴电子产品的应用市场增长。

  (二)材料行业

  1、锂电材料量价高增

  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锂电一阶材料产量分别约为185万吨、140万吨、130亿平方米、85万吨,同比增长均达60%以上。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统计,2022年我国基础锂盐产量如下:碳酸锂产量39.50万吨(产能约60万吨),同比增幅约为32.5%;氢氧化锂产量24.64万吨(产能约36万吨),同比增幅约为29.5%;氯化锂产量2.22万吨(产能约3.5

  万吨),同比下降约27.2%。此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11万吨,同比增长132%。

  自2018年以来,碳酸锂产量连续第5年保持增长。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同比上涨明显,据鑫椤资讯数据,2022年,国内碳酸锂价格从2021年底的27-28万元一路升至60-62万元,全年均价高达49万元,较2021年均价上涨了4倍,2022年最高价格较2021年最低价上涨了近10倍之多。

  2、镍电材料均价上涨

  在美联储连续加息抑制通胀、全球经济衰退、海外消费尤其是欧洲国家大幅下滑的背景下,镍表现仍相对较好。两大下游不锈钢及新能源均维持正增长,新能源需镍量同比增速预计超30%。合金板块年内明显增量,仅电镀行业年内表现较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镍价同比上涨明显,现货均价同比上涨44.1%。供需方面,根据国际镍研究小组(INSG)的数据,在2022年期间,全球镍市场从短缺转为过剩。2022年全球矿镍产量为330万吨,比2021年的273万吨增加21%。

  (三)储能行业迎来爆发

  据统计,仅2022年我国就有369条与新型储能相关的行业政策出台,共有25地出台政策明确光伏配置储能具体要求。总体来看,多数地区要求光伏电站配储规模在装机容量的5%-30%之间,配置时间多以2-4小时为主,少部分地区为1小时。据中国化学601117)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不完全统计,2022年规划拟建的储能项目达到922个,总规模达到417.87GW。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共617个,总规模为55.73GW/120.74GWh;新能源储能项目非电化学储能项目25个,规模为8.89GW。

  宏观政策方面,《“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并提出,加快多元化技术示范应用开展不同技术路线分类试点示范,结合系统需求推动多种储能技术联合应用,开展复合型储能试点示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通知从七个方面对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提出了具体措施。《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针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事故提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时,应进行一致性筛选并结合溯源数据进行安全评估。《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广基于优势互补功率型和能量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混合储能系统。《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储能等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

  (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势头不减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全年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

  万辆,同比增长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1.5倍。在电动化渗透率方面,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5.6%。《中国HEV&48V节能乘用车月度销量数据库》统计显示,2022年国内HEV节能乘用车销量合计约为78万辆,同比增长33%。其中,丰田HEV销量为47.4万辆,同比增速为37%。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电池及材料业务,以镍氢电池全产业链为基础,持续保障动力电池及材料需求供应,持续拓展轨道交通电源市场,继续保持消费类电池及材料销售规模,同时布局锂电上游产业链,为下游锂电及储能市场拓展提供原材料保障。

  (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三)经营模式

  1、常规销售模式

  公司在消费类电池、轨道交通电池、储能电池以及电池材料等业务板块采取常规生产销售模式,即向上游供应商采购生产所需原材料,通过自有生产线进行生产加工或组装后,销售给下游客户。

  2、专线配套模式

  依托与国际一流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基于公司品质管控与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公司旗下科霸生产的HEV镍氢动力电池专用正、负极片为合资公司科力美提供专线配套服务。

  (四)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1、材料板块

  (1)镍氢电池材料

  2021年公司HEV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完成了产能扩张,2022年以安定化生产、高品质交付、盈利性提升为重点。报告期内,常德力元HEV用泡沫镍实现销量279.02万㎡,约42.38万台套,同比增长9.09%,销售收入约2.98亿元,同比增长35.92%;科霸HEV用正负极板实现销量41.45万台套,同比增长13.47%,销售收入约15.37亿元,同比增长32.85%。

  常德力元作为全球最大的泡沫镍制造商,除为国内HEV镍氢动力电池产业链配套外,其在消费类镍电市场一直处于行业领导地位。2022年,消费类泡沫镍实现销量244.04万㎡,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地位;钢带实现销量504.19吨;特种泡沫金属实现了在军工、航天发动机等领域的应用。此外,常德力元经过持续的创新研发,推出了制氢用泡沫金属,该产品主要用于电解水析氢阴极材料,也可用于阳极,可全面强化电解槽催化性能,实现制氢能耗和设备成本“双降”,提升制氢经济性。2022年已配合国内客户完成中试,产品在提升制氢效率、降低制氢成本方面表现出色;还向欧洲客户提供了样品订单,现正协助客户开展产品评价。

  (2)锂电池材料

  2022年9月-11月,公司完成了对金丰锂业股权的收购、对鼎盛新材已具备的年产约5000吨碳酸锂当量的卤水生产设备的收购、对拥有锂矿采矿权的宜丰县东联公司股权的收购,金丰锂业开始正式生产销售运营,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2.21亿元,产销硫酸锂溶液(即卤水)7112吨。金丰锂业采取边生产边扩充产能的模式,目标在2023年6月底实现1万吨碳酸锂投产,2023年12月底实现增加2万吨碳酸锂产能投产,即预计至2023年底,金丰锂业拥有3万吨碳酸锂产能。

  2、电池板块

  2021年内公司参股公司科力美实现扩产目标,HEV车载动力电池总产能提升至48万台套/年。2022年,依托国内HEV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驱动,科力美HEV车载动力电池业务规模同比增长7.64%,公司所属投资收益也同步得到提升。

  公司控股子公司金科公司依托共享移动充电、电动两轮车、智能家居、民用电池等应用平台,报告期内消费类电池业务稳步发展,其中在共享移动充电板块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长。

  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南科霸铁路客车圆柱形密封式镍氢蓄电池已获得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RCC)的产品认证,并于2022年7月再次通过了CRCC复审,主要围绕客车、市域动车、地铁发展方向,拓展160km标准电动车组、市域A型车、地铁等产品市场。目前湖南科霸轨交电池项目同步在多个铁路局积极推进,已获得小批量订单,前期获取的市域动车用电池批量订单正在交付中,单轨和地铁项目也获得了批量订单。

  3、储能板块

  公司旗下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在先进储能技术及关键储能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公司子公司常德力元已在用电侧储能领域获得市场认可,通过为一家储能企业的出口用镍锌电池提供基础材料,常德力元泡沫镍在数据中心备用电源系统及储能电池市场实现规模应用,2022年泡沫镍供应量约13.73万㎡,随着储能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客户对公司泡沫镍产品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常德力元泡沫镍进一步拓展储能市场应用场景,进入发电侧储能领域,2022年7月成功中标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泡沫镍集流体材料项目,公司泡沫镍产品将被应用于客户储能调频用镍氢电池,并在其火储调频项目中进行评价测试,实现供货9000㎡,且未来有望在客户的多个电厂实现大批量装机。报告期内公司子公司兰州金科有序布局锂电领域储能新赛道之产线,获得60MWh集装箱式储能系统订单,并于2023年1月正式在益阳工厂启动出货,其中单体集装箱储电量高达6.6MWh,是目前国内单体储电量最大的集装箱式储能系统之一。

  另外,公司根据经营计划和市场需求在储能电池领域有序开展产品研发及设计工作,2022年3月合资公司深圳科力远数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标英利智慧(保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配套储能项目,将由公司提供其“镍氢+锂电”储电介质。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跨界融合技术创新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聚焦新能源领域的电池及材料与储能系统的迭代升级,以技术研发夯实发展基础,以“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为研发策略加强专利布局。报告期内,公司拥有有效授权专利755件,其中国内专利738件,国际专利17件。在755件专利中,发明专利314件,实用新型专利368件,外观设计专利56件。此外,公司还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结合,与深圳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院所跨界融合,在储能与锂电池技术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在碳酸锂前端环节开展技术合作,改善工艺流程,提高锂收率,降低成本,实现提锂无害化、尾渣无害化,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足迹,发掘宝贵锂资源的极致价值,以技术、模式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公司的“高均一性泡沫金属材料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成功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在HEV动力电池、储能、制氢等多个细分领域实现应用。

  合资公司的“镍氢+锂电”混储数智能源系统,发挥了功率型镍氢电池的快速性和大功率充放电优势,由镍氢电池承担了大部分的大功率充放电,从而优化能量型磷酸铁锂电池的工作环境,延长了使用寿命,系统的安全性也因此得到保障,调峰、调频、调压的综合性能提升,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更加可控。

  2、数字化赋能提质降本增效

  以持续满足客户严苛品质需求、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为导向,大力推动信息化、数字化质量管理工具与运用模式的研发实现产业链的精益协同和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自主开发建设面向全面质量管理的QMS品质管理系统:构建覆盖来料、仓储、制程、检验、捆包、出货、终端运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流程的息化管理平台,依托条码、视觉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全流程数据追溯能力;甚至可以实现与供应链质量数据系统交互、运用。持续推动基于品质向上的数据化、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改善。不断提升数据实时采集占比和覆盖率,确保数据对工程特性管理的全面性和精准度、智能化水准;产品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分析质量特性,及时发现偏差、异常并及时响应排出、调整、停止,有效地避免批量不良发生和流出。基于大量采集的“大数据”,广泛运用可视化、数据化和通讯功能,以QMS系统的实现,摆脱设备运行、品质控制对人员技能与经验依赖、主管偏差,具备了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制造能力,显著改善品质、保障产品一致性,并降低企业质量管理成本。

  3、锂镍双强链固基础开新局

  公司在镍氢电池赛道搭建了从电池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电池及管理系统、电池回收的完整产业链,建有国内唯一的HEV镍氢动力电池配套产业链,具有协同优势、规模优势、成本控制优势,保障了产业链韧性与活力,贡献了稳定的企业业绩,推动企业营收逐年增长,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公司以镍氢电池产业化经验为依托,在打通锂电上游的前提下,全力构建锂电池全产业链模式。以镍氢动力电池业务为基础,做稳镍电成熟业务,夯实主业经营根基。搭建由研发平台、产业联盟、政府资源、金融资本参与的锂电产业平台,实现组团发展,搭建覆盖锂矿、碳酸锂、磷酸铁锂材料、数字化极片、电芯、储能、电池回收的强链体系,着力锤炼上游原材料、终端应用两大战略支点,提升业务规模与盈利水平。

  4、储能平台开放共享、互利共赢

  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新型储能还受到了安全、成本和供应链稳定性的制约,需要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作战,共同寻找破解之道。公司在掌握储能核心技术(混储),掌控锂矿和碳酸锂资源的前提下,积极打造储能全产业链发展平台,与行业伙伴开发分享政府资源、用户资源、金融资本和研发资源,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链。通过产品、技术、成本、市场、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多维度协同,实现技术驱动产业、金融服务产业、产业引领市场的良性循环。通过联合体共同出资设立储能产业基金,投资储能电站项目和联合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资本纽带;通过建立技术研发与共享,产品供应链保供与价值链传导安全机制,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机制,打造市场竞争力和龙头地位。各成员发挥技术与资源优势,共同突破产品成本与安全瓶颈,推动储能产业技术经济安全可行,提高产业链效率和整体效益。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79.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27.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40%;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864.44万元。经营性现金净流量2.05亿元。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电池行业

  (1)动力电池保持高复合增长率

  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的装机量自2016年的28.0GWh增加至2021年的154.5GWh,复合年增长率为40.7%,预计2023年将达到433.5GWh,2022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0.8%。从技术方面来看,“高安全性”“高效率性”“高长寿命”“低成本性”将作为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和追求目标。

  (2)储能电池高景气,安全问题仍待解

  据CNESA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6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总规模将近67GW。此外,国内2022年单年新增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到101.8GW/259.2GWh,并且大部分项目都将在近1~2年内完工并网,储能电池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预计到2023年国内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过1TWh,其中动力电池出货有望超800GWh,储能电池出货将超180GWh。锂离子电池仍然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主要电池技术路线,储能市场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要路线,同时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并行发展。但在新型储能蓬勃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也愈发严峻。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起至今,全球已发生了40多起储能电池爆炸起火事件,储能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仍然待解。

  (3)轨交电池需求稳步增长

  交通强国背景下,“十四五”期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完成额或相比“十三五”期间继续提升,停工搁置的固定资产投资或迎来补偿式增长;同时列车组和地铁车辆零部件将步入替换周期,未来铁路动车组和轨道交通设备的招标量同比上行趋势有望持续,更加符合轨道交通绿色发展、更加安全可靠、免维护的电池类型将迎来发展机遇。

  (4)消费类电池有望恢复

  未来消费市场增速主要依靠以下领域带动:1)3C终端出口;2)新兴领域的增长,包括5G手机、智能穿戴、电动工具、无人机、电子烟、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等。2023年预计随着消费电子行业的回暖,消费类电池的需求有望恢复正增长。

  2、材料行业

  (1)锂电材料需求大幅增长

  随着产能释放、供给加大,原料价格将逐步回落,产品价格跟随回落。在储能需求增加的背景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仍将超越三元材料。鑫椤锂电表示,全年看碳酸锂的情况是供略大于求。光大证券认为,目前正极材料企业已基本扭亏为盈,碳酸锂库存也处于较低水平,锂价已阶段性达到支撑线,预计4月排产将反弹,但下半年锂供给释放后,供需矛盾将再度显现。彭博社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增长,对电池的总需求将分别超过1.5TWh和3TWh,这必然会带动锂材料需求大幅增加。

  (2)镍电材料供需过剩格局持续

  长江证券认为,镍的供需过剩格局或将持续,预计全年镍需求或将达320万吨,需求增量约14万吨;新能源或将仍为2023年需求主要增长引擎,有望从45万吨增长至58万吨。不锈钢用镍需求或同比2022年持平或小幅增长,需求量或将仍维持在200万金属吨左右。全球镍供给或将增长35万吨左右352万吨,过剩格局将进一步加深。长期来看,镍行业成本曲线下降的大趋势不变。

  3、储能行业继续“狂飙”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储能利好政策不断,既有国家层面明确大力发展新型储能电站,又有各省纷纷要求新能源强制配储并给予储能电站补贴。2023年储能产业政策和实施细则会加速落地,补贴类、示范类、储能聚合应用类、电力改革类、储能安全类政策会频频出台,不断出现新的热点,储能新技术应用也将得到更好地验证,产业继续保持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CNESA预计,“十四五”时期,国内新型储能将持续高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5%~70%,市场规模将会屡创新高。2023年,随着“双碳”战略下的储能需求的扩大,储能技术性能与成本的持续改善,加以政策支持,中国储能将大概率迎来高速发展的一年。

  混合储能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强调,要结合系统需求推动多种储能技术联合应用,开展复合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广基于优势互补功率型和能量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混合储能系统。受益技术在安全性和调峰调频综合性能方面的优势,混合储能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4、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长期向好

  进入2023年后,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所走弱。但需求端用户的认可、供应端车企的战略倾斜、政策端的支持,都是推动中国新能源车行业高速成长的基础。机构认为,中国新能源车行业渗透率依然处于“S”型曲线加速上扬阶段。乘联会方面预计,在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650万辆的基础上,2023年可能突破850万辆。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000万辆,预计占汽车保有总量的7%。HEV方面,随着丰田、本田的电动化进程加快,自主品牌广汽、长城、吉利、东风、上汽通用五菱、一汽、上汽的销量提升,HEV汽车销量也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基于国家碳中和整体战略规划,结合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新型储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空间与市场需求,公司正实行全面回归电池及材料主业的发展战略。

  一是以镍氢动力电池业务为基础,做稳镍电成熟业务,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夯实主业经营根基;二是以碳酸锂业务为发力点,做大锂电成长业务,保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改善短期业绩水平;三是以储能业务为重点方向,培育创新新兴业务,强化自身竞争力,抢抓项目落地,完善深度合作,保障长期增长势能。

  (三)经营计划

  2023年将是公司业绩快速发展的一年,公司经营层将以2023年度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条件为基础目标,聚焦电池材料及储能事业的经营,在保持传统镍电材料优势的同时,根据公司战略规划,积极加速锂电材料及储能业务的发展;在管理上,加强总部强管控,提高总部职能对下属子公司的垂直管控能力,通过制度流程、组织绩效变革提高各级组织一体感与战斗力,从而达成2023年公司经营目标。具体如下:

  1、传统类成熟型业务。公司已形成了从电池材料,到电池极板,到动力电池的镍氢动力电池的全产业链覆盖,并实现了产能的快速扩张,2023年以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为重点,从工厂端、总部职能端深度加强管控,确保订单与成本控制水平不断提升。在保障HEV动力电池关键材料满产满销增利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公司镍氢电池在轨道交通、航空冷链、混储等专用细分市场的业务规模。

  2、采选冶成长型业务。锂电业务是公司成长型业务,2023年将积极加速锂矿资源开采,实现锂电材料规模产销,2023年6月底实现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产能目标,2023年底实现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产能目标。一方面要稳扎稳打,确保生产符合安全及环保的要求,保障产品品质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要抓抢时间,争分夺秒,把握住锂电材料“风口期”的机遇。

  3、储能战略型业务。依托上游锂矿及碳酸锂原材料资源成本优势,向储能生态链延伸布局,积极开拓储能电池应用领域,除发电侧及用电侧的大型储能柜外,向家用储能及便携式储能产品发展,拓展海外市场,多渠道多线路开展储能业务。建设储能系统产业化项目,同时加强与储能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磷酸铁锂材料企业、电芯制造企业等的合资合作。

  4、经营管理及研发创新。强化三个体系:①组织管理体系:在前线抓效益的同时内部强管控,做好财务系统数字化提升、流程优化;②人力资源体系:在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福利、绩效考评、培训管理等方面一体化推进;③技术研发体系:在储能安全系统、采选冶“工艺改进”、电池回收等方面创造核心竞争力。

  2023年公司力争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同比大幅增长的年度经营目标。(该经营目标受未来经营环境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一)政策风险

  公司产品下游终端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业务及储能业务,上述产业受到国家及地方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较大。虽然“十四五”确立了新能源和储能的战略价值,国家也出台多项政策及方案推动新型储能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市场潜力巨大,但未来相关政策的持续落地具有不确定性。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持续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政策动态情况,适时对公司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提升响应能力,稳定业务发展。

  (二)市场风险

  虽然2022年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稳定经济形势,但2023年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之人民币汇率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供给和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公司面临的市场波动风险较大。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通过产品定价模式优化、技术工艺创新、提高客户合作深度等多种手段将市场波动的压力予以转移或化解,并通过科学研判原材料市场走势、套期保值、定期储备部分库存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

  (三)经营风险

  2023年是将公司实施战略调整后快速发展的一年,在成长业务领域,2022年末公司完成对金丰锂业及鼎盛新材所持有的碳酸锂前端卤水设备资产和上游锂矿资源的收购,正式进入锂电池材料领域,后续在人才培育、工艺管理、产线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面临一定挑战;在成熟业务领域,HEV镍氢动力电池材料下游客户相对单一,如果公司主要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生不利变化,或者主要客户的产品结构调整导致其对公司产品的需求量减少,则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且随着主要客户电动化步伐加快,战略合作客户锂电需求增长,需要公司持续增能,提升产品服务能力。

  随着公司各板块业务的深入,管理与运营难度将增加。如果公司不能有效应对经营规模快速扩张、产品需求变化等内外环境的变化,将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针对上述风险,一方面公司将依托服务国际一流客户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数字化智能制造计划、人才传承文化等措施,结合上游原材料资源,快速提升新业务开拓进程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公司已与主要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创新生产技术、提升制造质量等措施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与主要客户的关系,并积极开拓下游市场积累更多优质客户。同时公司将加强内部治理,完善经营运作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通过完善激励制度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四)行业竞争风险

  受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影响,混合动力汽车超预期增长,全球知名汽车品牌厂商及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加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同时对产业链的关键零部件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在车载市场竞争加剧的同时,众多电池企业将目光转向消费类电池市场,并基于车载电池制造经验,在消费类电池市场具备一定实力,消费类市场竞争格局加剧。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深化科技创新发展之道路,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有序扩张产能规模,丰富电池产品序列,优化合作模式,保证并拓展市场份额,提升规模效益下的风险抵御能力。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川宁生物
  • 中海达
  • 鲁抗医药
  • 正丹股份
  • 蔚蓝生物
  • 凌云股份
  • 国联股份
  • 溢多利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