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4-19 19:36: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杉杉股份600884)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经营情况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和行业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坚持以持续技术创新为引擎,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制造工艺升级、深化降本增效路径,并通过强化供应链管理,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了业务的稳健发展。

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70,161.73万元,同比增长4.84%,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较小,主要系公司原正极材料业务于2021年9月1日起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9,126.26万元,同比下降19.42%,主要系公司在2021年转让正极业务部分股权确认相关投资收益;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32,889.48万元,同比增长23.53%,业绩同比上升主要受益于:

(1)公司负极材料业务下游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继续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叠加公司包头二期新产能顺利释放、客户合作持续深化,实现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石墨化自给率逐步提升、上游原料供应管理优化等积极举措进一步保障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

(2)公司偏光片业务通过加强新产品开发、优化产品结构、深化客户合作等积极举措应对行业需求下滑,偏光片业务销量同比有所增长;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制造工艺升级,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叠加主要原材料进口享受免缴关税的优惠政策以及汇率波动带来的原材料成本下降,公司偏光片业务保持稳健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各业务的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一)负极材料业务

2022年全球动力及储能电池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放缓,公司通过优化产能配置、加快推进包头一体化基地二期产能释放,实现销量大幅增长;石墨化外协加工价格受产能供需错配影响在2022年上半年显著上升,石油焦、针状焦价格波动加大,公司通过提升石墨化自给率、改进石墨化工艺,缓解外协石墨化涨价压力,并持续深化产业链合作、提升原材料开发能力,进一步保障原材料的供应稳定和安全。

报告期内,公司负极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5,789.24万元,同比增长94.63%;实现净利润92,033.15万元,同比增长53.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311.96万元,同比增长54.95%。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1)人造石墨全球出货量保持领先,海外客户不断突破

根据鑫椤资讯数据,2022年公司负极材料人造石墨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一,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公司持续强化与全球头部电池企业的深度合作,2022年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对主要优质客户的销量实现大幅增长,前10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进一步提升。公司海外业务持续突破,2022年公司海外销售量同比增长超过50%,涨幅高于海外需求增速。同时公司新型硅基材料实现海外客户的吨级供货,新的中大型项目已通过海外客户的测试和审核,海外客户认可度持续提升。

(2)产品领先优势扩大,硅基、硬碳等新产品进一步推向市场

公司快充类产品凭借优异的性能,不仅在消费电池客户应用份额保持领先并持续提升,在动力电池领域也实现销量大幅增长,本期公司快充类产品实现快速放量,出货量占比提高至60%以上。公司液相包覆技术持续迭代升级,采用新一代液相包覆技术的快充产品已独家供应头部动力电池企业,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公司硅基负极产品在国内外应用同步取得较大突破,已实现在消费电子、动力市场的产业化应用。公司硅基产品不断迭代更新,其中硅氧负极产品第一、二代已实现批量供应,第三、四代硅氧产品开发、认证中;新一代高容量高首效的硅碳产品基础款开发完成,核心专利已获得国内授权并申请国际专利中。基于下游客户需求,公司于报告期内规划了浙江宁波4万吨级硅基负极产能,其中一期1万吨产能已开始建设,预计2024年初投试产。

公司钠离子电池用硬碳负极产品的容量、高温和加工性能领先,已实现海内外客户的送样验证,国内客户已实现吨级销售。

(3)全力推进一体化产线战略布局,加快石墨化自给率提升与工艺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在优化现有产能的同时,全力推进一体化产线的战略布局,以满足客户持续增长需求并进一步降本增效。期内,内蒙古包头一体化基地二期顺利达产,2022年公司石墨化产能自给率同比有所提升。公司加速推进四川眉山和云南安宁一体化基地的扩产,并优先建设石墨化产能,其中四川眉山基地一期石墨化产能已于2022年第三季度开始投试产,云南安宁基地一期项目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投试产。

公司持续改进石墨化工艺,通过提升单炉装料量、预石墨化、增加“泳道炉”等工艺升级,降低石墨化加工单吨能耗,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盈利能力。

(4)深化上游合作,提升原材料开发能力,扩大降本空间

公司与针状焦,石油焦,煅后焦等原材料主要供应商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在针状焦、石油焦价格波动加大的情况下,保障了原材料的供应稳定和安全。公司持续提升原材料开发能力,积极推进低成本焦的验证替代、原材料焦的定制调控,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盈利能力。

(二)偏光片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加强新产品开发、优化产品结构、深化客户合作等积极举措应对行业需求下滑,偏光片业务销量同比有所增长,同时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制造工艺升级,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叠加主要原材料进口享受免缴关税的优惠政策以及汇率波动带来的原材料成本下降,公司偏光片业务保持稳健发展。2022年偏光片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3,034.03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414.22万元。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1)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全球市占率持续突破

报告期内公司偏光片业务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根据矢野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偏光片全球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25%大幅增长至2022年的29%,持续保持全球第一,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持续夯实大尺寸产品竞争力在大尺寸领域,公司继续提升在大屏显示应用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重点加强高端应用和超大尺寸领域的开发力度,期内,公司已实现广视角、超低反射、高透过等新产品的开发和认证,部分产品已实现量产。

加强高端中小型偏光片的开发力度在中小尺寸领域,公司全面加强高端中小型偏光片在薄型化、差异化、多样化和定制化等方面的开发力度,期内,公司已量产多款超薄型、高透过偏光片产品,并成功打入高刷新率游戏用笔记本电脑市场,打破了国外厂商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2)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化显著

新技术、新材料研发成果转化显著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技术成果转化显著,新增注册专利30余项。在新技术方面,公司OLED手机用偏光片已通过客户认证,下一步将根据客户需求逐步放量,OLED电视用偏光片、VR显示端用偏光片等产品已完成自主开发,处于客户认证阶段;在材料开发方面,公司积极导入新型补偿膜、环保型粘着剂、高性能粘着剂等材料,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

积极推进全球偏光片研发中心建设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增强研发力量,积极推进全球偏光片研发中心的投资建设,通过自主研发、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研发工作,以提升公司整体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推动产品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目前研发中心项目的投资协议已签署完毕,下一步将重点推进项目建设。

(3)持续提高运营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精益生产,成本革新,整体运营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期内,公司在生产、管理、运营等环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产品直通率、产线运行速度、材料损耗率等生产性指标得到持续改善,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此外,公司通过优化供应链网络,建立以客户满意度为中心的互联互通、高效的运营体系,提高整体运营效率,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4)有序推进偏光片产线建设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战略规划、市场需求,有序推进新增产能项目建设。截至本报告披露日,杉金广州其中1条新增产线已实现量产并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另1条新增产线已实现试生产并处于产线认证阶段;张家港产线已完成厂房建设,其中1条新增产线已实现试生产,下一步将积极推进产线认证;四川绵阳产线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建设中。

基于中国台湾交割未能在有效期内满足交割的前提条件,经交易各方协商,公司与LG化学于2022年2月1日签署了关于终止中国台湾交割的确认函。其后,中国台湾交割的先决条件得到了全部满足,同时考虑偏光片收购资产和业务的完整性,2022年5月,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会议审议,公司与LG化学重新签署了购买协议,以继续收购中国台湾的偏光片业务,交易条款与之前的协议相同。2022年7月1日,公司已完成中国台湾偏光片业务的收购交割。

(三)其他业务

1.电解液业务

2022年公司电解液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541.86万元,同比下降19.31%;实现净利润15,958.67万元,同比下降63.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428.16万元,同比下降63.49%。2022年公司电解液业务出货量实现小幅增长,但行业整体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导致电解液业务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下降。

为进一步聚焦核心主业发展,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审议通过,公司于2022年12月8日将全资子公司甬湶投资所持有衢州杉杉51%的股权转让予新亚电子605277)制程(广东)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23年2月17日完成股权出售交割。自2023年2月18日起,公司对衢州杉杉的持股比例由原来的82.25%降至31.25%,公司不再对衢州杉杉实施控制,衢州杉杉亦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2.其他

公司持续落实聚焦战略,专注核心主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充电桩业务、储能业务、锂盐业务均已完成出售。

2022年公司光伏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281.94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34.71万元。公司于2022年1月13日与宏润建设002062)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向对方出售光伏业务电池组件资产和业务。基于双方对合作标的资产的估值存在不同的考量,未能对估值达成一致,公司与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商于2022年12月终止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光伏业务的剥离,截止本报告披露日,光伏电站出售已签署相关协议。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锂电池材料行业情况

公司所处的锂电池材料行业终端市场主要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储能市场、消费电子市场。根据EVTank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957.7GWH,同比增长70.3%。从出货结构看,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为684.2GWH,同比增长84.4%,储能电池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小型电池出货量114.2GWH,同比下降8.8%。从中国市场看,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660.8GWh,同比增长97.7%,占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69%。由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储能行业、消费电子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因此锂电池材料的行业周期性特征不明显,但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部分生产工序产能供需关系变化等因素会导致锂电池材料价格阶段性波动加大。

随着全球持续践行碳中和目标,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需求将继续较快增长。EVTank预测,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将分别达到2,211.8GWh和6,080.4GWh,其复合增长率达到22.8%。因此,中长期来看,公司所处的锂电池材料行业规模将持续扩大。

新能源汽车、储能行业发展均符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从顶层设计上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储能行业的发展。

(二)偏光片行业情况

偏光片是显示面板的主要原材料,主要应用终端为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车载显示、医疗显示、穿戴式产品、智能家居等新型应用市场。随着显示应用越来越丰富,应用场景日趋多元化,上游偏光片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美元。

2022年,受地缘政治冲突、全球通货膨胀等多重因素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消费电子行业需求疲软,显示面板产业景气度下行。随着下游面板需求减弱,处于上游的偏光片行业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尽管下游显示面板需求面临阶段性走低现象,但是电视大尺寸化发展趋势明显,叠加车载显示、穿戴式显示、万物互联等新显示应用场景的不断推出和发展,从中长期来看,在大型化、高端化、新应用等拉动下,全球偏光片需求面积将稳定增长,其中大尺寸偏光片需求增速明显,根据Omdia数据预测,2022-2026年,全球65英寸及以上偏光片需求面积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左右。

同时随着全球显示面板产业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大陆面板产能逐年提高,对上游偏光片等原材料的国产替代需求也在持续提升。根据CINNOResearch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已投产和规划在建的LCD产线为47条,其中8.5代及以上产线占比超过50%,新增产线基本以8.5/8.6/10.5/11代等高世代线为主。根据CINNOResearch统计的LCD面板产能情况,预计未来中国大陆地区偏光片配套需求在6亿平方米以上,且高世代面板产线的投资建设将加速带动大尺寸偏光片需求增长。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企业,专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业务的发展。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从事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生产企业,在锂电池材料领域已有20多年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实践,是全球负极材料龙头。公司在2021年通过收购LG化学LCD偏光片业务成为全球偏光片龙头,未来将全力打造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两大细分市场的全球领导者。

为专注于核心业务发展,公司持续推进非核心业务的剥离,报告期内,公司已出售储能、充电桩、锂盐业务;并于2023年2月完成了电解液业务子公司衢州杉杉的51%股权出售交割,于2023年4月完成了光伏业务电站资产的出售协议签署。

(一)锂电池材料业务

1.业务概述

公司锂电池材料业务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负极材料业务的主要产品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负极等。电解液业务的主要产品有电解液和六氟磷酸锂。上述产品主要应用终端为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储能等行业。

2.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用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面向生产所需原辅料、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物流运输、通用耗材等,由各业务板块供应链中心整合各工厂需求、协同研发、技术、品质等共同筛选优质供应商,通过招投标、竞争性谈判、询比价并结合成本分析等手段,由各业务板块总部集中定价,并签署框架协议。工厂按需下达采购订单或购销合同并跟进交付、验收、对账、请款等工作。

面向备品备件、零星工程等属地化需求,各工厂采购部遵从多家询比价和成本分析的商务管理要求,就近开发供应商,组织商务谈判,并发起询比定价申请,结合定价结果下达采购订单,跟进交付等,进而高效响应工厂需求。

面向关键材料或设备,基于供应结构和市场行情研判,各业务板块供应链中心会择优选择,推进供应商战略合作关系建设,实现供货保证、合作共赢、长期发展。

(2)生产模式

公司根据以销定产的生产原则,每月按照销售计划统筹规划,根据产线情况编排生产计划并提报原辅料需求至采购部门,车间管理部按生产计划进行生产,完成计划产量,各部门紧密协调,以更为灵活调配的生产模式来满足市场需求。

公司产品主要为独立开发,实验批量,自产供应;产品种类丰富,含常规产品及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亦可为客户提供专线生产,以满足客户的一站式采购需求。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以销售、研发、品质、技术支持等部门相协同的机制,根据客户对产品的需求,组建工作小组,形成以销售为主导,研发和品质为保障,技术支持为支撑的销售模式,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服务。公司根据客户集中度或重要性情况,分别在各地设立销售办事处,贴近客户需求,及时掌握客户对产品品质的反馈、产品类型的需求变动等情况,以便快速地对客户反馈做出反应,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销售与技术服务,与客户建立紧密高效的合作关系。

3.产品市场地位

根据鑫椤资讯数据,2022年公司负极材料人造石墨出货量连续2年排名全球第一。

4.竞争优势和劣势

(1)竞争优势

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从事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技术、客户、产能规模、产业链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公司拥有包括材料造粒、表面改性、球化、热处理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并在高精尖产品研发、石墨化技术、原料开发及评价技术、工艺设备的开发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技术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快充产品基于优异的性能,实现销量快速增长,出货量占比已提升至60%以上;硅基负极已实现产业化应用;钠离子电池用硬碳产品已实现海外内客户的送样验证,国内客户已实现吨级销售。公司与全球主流锂电池企业合作关系持续深化,前十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进一步提升。为满足客户持续增长的需求并实现进一步降本增效,公司在报告期内全力推进一体化产线的战略布局,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经完成约70万吨负极材料的产能布局,其中已投产成品产能约20万吨,并规划了四川眉山20万吨、云南安宁30万吨一体化基地,总体产能规模领先。

(2)竞争劣势

报告期内,公司负极材料石墨化自给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公司已加快推进四川眉山和云南安宁一体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并优先建设石墨化产能,前述一体化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石墨化自给率,降低负极材料各生产环节的委外比例,并实现降本增效。

5.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保持快速增长

根据EVTank数据,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82.4万辆,同比增加61.6%。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全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

伴随全球新能源的发展,全球储能行业需求快速增长。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产量139.86Gwh,同比增长112.17%,其中电力储能102.49Gwh,同比增长151%,基站储能9.82Gwh,同比下滑16.24%,户用储能25.44Gwh,同比增长112.98%,UPS及其他储能2.01Gwh,同比增长40.56%。

在下游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需求的带动下,锂电池材料需求强劲增长,根据鑫椤资讯数据,2022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146.8万吨,同比增长67.3%,2022年全球电解液产量102万吨,同比增长近80.7%。

(2)公司负极材料业务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为全球客户提供一流的、高性价比负极产品。公司在原材料开发、产品技术、工艺控制、客户合作等方面建立了核心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强化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快充负极产品凭借优异的性能在下游应用份额保持领先并持续提升,公司与全球头部电池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对主要优质客户的销售大幅增长,公司前十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凭借硅基负极产品实现海外高端客户的突破,海外客户认可度不断提升。

(二)偏光片业务

1.业务概述

公司偏光片业务包括偏光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偏光片全称为偏振光片,允许特定偏振光波通过,同时阻挡其他偏振光波,是由多层膜构成的复合薄膜结构。作为显示技术的核心要素,偏光片使图像能够在屏幕上显示和被看到,终端广泛应用于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

2.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用“以产定购”为主的采购模式,即根据生产部门制定的生产计划,结合自身库存现状安排各类原材料的采购,同时也会根据原材料的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等情况适时地进行备货。采购的产品主要包括PVA膜、TAC膜、保护膜、离型膜、PSA、PET等各类原材料。

公司会根据市场化原则自主选择供应商,一般会与供应商先签署框架协议,再通过向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原材料采购。

(2)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为主的生产模式,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公司接到客户需求后形成销售预测分析,根据产能状况,同时考虑客户长期合作、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周期状况等方面,综合决定生产计划。公司根据产品销售历史并结合客户具体需求,进行少量备货。

公司的生产流程包括前端工程和后端工程两部分。公司以自主生产为主,委托加工为辅。前端工程是偏光片生产的核心环节,采用自主生产模式,公司将后端工程的部分非核心生产工序委托给外部的专业公司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公司根据客户的订单向委托加工商提出加工计划,并以委托加工数量预测为基础向委托加工商提供偏光片卷材,委托加工商按照加工计划进行加工,并最终根据公司的指示直接向客户供货。

(3)销售模式

公司以直接销售模式为主,客户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LG显示、夏普、咸阳彩虹光电、惠科、天马、群创等主流面板生产企业。下游大型面板生产企业对其供应商有严格的要求,会对供应商的实力和主要资质(如质量、研发、生产、管理等)进行严格的审核,经过反复的考察、改进与验收后才能通过其供应商认证,一般确立合作关系后不会轻易变动,因此公司与客户的合作关系稳定。

公司后端生产线包括行业领先的RTS(卷材至片材)生产线与RTP(卷材至面板)生产线,且多数工厂选址在客户工厂附近,可快速对应客户,满足客户快速换型等需求。

3.产品市场地位

根据矢野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偏光片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25%大幅增长至2022年的29%,持续保持全球第一。

4.竞争优势和劣势

(1)核心竞争优势

公司是全球偏光片龙头,在偏光片领域已有20多年的技术研发积淀,具备满足下游众多应用领域的生产能力和1000余项技术专利申请,通过超大尺寸、超薄化、高对比度、广视角等差异化技术领先市场,在技术研发、产能规模、超宽幅产线、客户结构等方面均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公司拥有使用低透湿性材料、薄膜贴合技术、紫外线固化技术等领先技术,确保公司优异的产品性能和高效的生产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持续夯实大尺寸产品在高端和超大尺寸领域的领先优势同时,全面加强高端中小型产品的开发力度;公司持续推动新技术在显示领域的应用,拓展需求端应用场景,公司OLED手机用偏光片已通过客户认证,实现了从LCD偏光片到LCD+OLED偏光片的突破和跨越。公司超宽幅产能规模全球领先,是行业内少数能够运行数条超宽幅产线的公司,拥有2600mm全球最大宽幅生产线,在超大尺寸市场持续维持显著领先的市场份额。凭借领先技术和卓越产品品质,公司与全球领先的面板制造商京东方、华星光电、LG显示、夏普、咸阳彩虹光电、惠科、天马、群创等客户关系持续深化。

(2)竞争劣势

目前公司供应的产品以中大型LCD偏光片为主,中小型产品如高端IT、手机产品以及OLED偏光片产品销售占比相对较低。公司自完成收购偏光片业务后,在强化大尺寸产品优势的同时,加速推进高端中小型产品以及OLED、VR/AR、车载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且部分产品已实现量产。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从超大型产品到中小型产品的全面覆盖,构筑全方位的产品竞争优势。

5.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面板产能转移带动中国大陆配套需求增加

全球显示面板产能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根据Omdia数据预测,2022年,中国大陆LCD面板产能占全球LCD面板产能提升至68%,预计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达到78%左右。随着面板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对上游偏光片等原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位于中国大陆的生产厂商由于物流成本低,且其对中国大陆的面板厂商响应更加及时,能够更好地配合面板厂商进行研发生产,因此,位于中国大陆的偏光片生产企业受益于面板产能转移。

(2)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

2021年3月31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关于2021-2030年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21]19号),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对新型显示产业的关键原材料、零配件(含偏光片等)生产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征进口关税,表明国家对新型显示产业的关键原材料、零配件生产企业的重视。公司偏光片主要原材料进口享受免缴关税的优惠政策,该政策的施行有效降低了公司营业成本。

(3)公司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需求下滑,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022年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需求疲软,显示面板产业链景气度下行。面对下游需求下滑,公司通过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巩固大尺寸优势的同时开拓中小尺寸市场,并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实现了业务的稳健发展。根据矢野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偏光片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25%大幅增长至2022年的29%,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负极材料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自1999年开始产业化负极材料,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已有20多年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实践,是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的先行者和技术引领者。公司负极材料子公司宁波杉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精“小巨人”企业名单。

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在产品技术、产能规模、客户、产业链布局等方面构建了长期核心竞争优势。

1.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领先的研发创新优势

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从事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生产企业,拥有包括材料造粒、表面改性、球化、热处理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经过多年高质量研发投入和自主研发能力培育,公司形成了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在高精尖产品研发、石墨化技术、原料开发及评价技术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高精尖产品方面,公司自主开发的高能量密度低膨胀、液相快充包覆、硅负极前驱体合成等多项技术位居行业前列。

高容量兼顾快充负极材料公司突破高能量密度快充技术瓶颈,液相包覆技术持续迭代升级,采用新一代液相包覆技术的产品已独家供应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快充产品技术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硅基负极公司硅基负极在国内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硅氧产品已在消费电子、动力市场实现规模化应用,公司硅基产品不断自我迭代,高容量高首效的硅碳产品基础款基本开发完成,核心专利已获得国内授权并申请国际专利中。

硬碳负极公司钠离子电池用硬碳负极产品的容量、高温和加工性能领先,已实现海内外客户的送样验证,国内客户已实现吨级销售。

石墨化技术方面,公司一直致力于石墨化工序的改进与革新。公司的箱体炉技术在品质和成本控制方面行业领先,并持续推进工艺的优化改进。新建一体化基地将采取新型低成本工艺,将进一步降低石墨化生产成本。此外,公司持续推进对新石墨化工艺的创新研发,目前连续石墨化工艺已处于技术合作开发和验证阶段。

原材料开发方面,公司负极原材料基础研究团队由煤化工行业资深专家领衔,与上游产业链企业联合成立专项原材料开发小组,共同攻关,全力开发负极材料性能所需的功能性原料、功能性造粒剂及包覆剂,为不同特性负极产品量身定制原料。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负极材料已有授权专利211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170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

2.优质的客户结构,客户认可度持续提升

公司凭借在锂电池材料领域的长期积累,以优质的产品和技术服务,与全球主流锂电池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CATL、LGES、ATL、比亚迪002594)、孚能、欣旺达300207)、冠宇、UtiumcesLLC.、亿纬、力神、SDI等国内外主流的电池企业。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始终与客户保持紧密的业务往来和顺畅的沟通,并与终端客户保持紧密联系,推动与终端客户的项目合作。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头部动力电池客户全面放量,优质客户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新一代硅基负极产品已实现海外客户的吨级销售,未来公司客户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3.一体化产能建设强化成本优势

公司根植于锂电池材料产业二十多年,行业龙头地位稳固。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经完成约70万吨负极材料的产能布局,其中已投产成品产能约20万吨,并规划了四川眉山20万吨、云南安宁30万吨一体化基地。截止本报告披露日,四川眉山项目一期石墨化产能已于2022年第三季度开始投试产,云南安宁项目一期计划在2023年第三季度陆续投试产。一体化基地可以有效降低负极材料各生产工序的委外比例,减少物料周转,节省物流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公司规划了浙江宁波4万吨硅基负极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覆盖原料加工、反应合成、中间品加工、表面改性到成品加工等完整工序,将有利于公司形成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规模优势。

4.深化上下游合作关系,打造韧性供应链

上游产业链方面,公司与上游供应商联合成立专项原材料开发小组,共同攻关,全力开展负极材料性能所需的功能性原料、功能性造粒剂及包覆剂开发,为不同特性负极产品量身定制原料。为进一步保质保供,公司与国内头部原材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在针状焦、石油焦、煅后焦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保证公司原材料的供应稳定和安全。

下游产业链方面,公司持续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与客户建立了联合开发、互促互进的良好合作体系,同时与华为、苹果、宝马等终端客户长期保持技术交流和共同开发,保证了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发展的可持续竞争力。

报告期内,下游客户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ATL,以及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石油昆仑资本战略投资入股公司负极业务平台,上下游供应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偏光片核心竞争力分析

1.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领先的研发创新优势

公司作为偏光片领域的龙头企业,具备领先技术优势,依托公司在偏光片领域20多年的技术研发积淀,通过超大尺寸、超薄化、高对比度、广视角等偏光片差异化技术领先市场。公司已掌握多项偏光片制程关键技术,并不断开拓高端显示应用领域的偏光片创新技术。

公司是行业中率先为偏光片制造导入PET、Acry及COP等低透湿性材料的公司。通过对以上材料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了对TAC材料的替代,提升了显示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公司偏光片产品在偏光度、对比度、透过度、耐水性和耐高温高湿等多个关键性能指标上表现出强劲性能。

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制造工艺,并从产品品质、安全保障、生产效率等多方面持续突破制造能力,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公司拥有定制的偏光片生产设备,通过精心调制的参数,能够精确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从而实现产品直通率的提升,并拥有全面的缺陷检测方法和自动检测技术,确保产品高良率。公司不断改进薄膜贴合与薄膜拉伸等关键工艺,以保障并提高产品品质,同时公司已成功地将紫外线固化技术应用于偏光片制造,从而优化了生产工艺。

公司主导编写的三项偏光片团体标准《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用低透湿性偏光片》、《中小型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用偏光片》、《电视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偏光片》已获正式发布实施,将助力偏光片产业的规划化、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显示技术方面,公司OLED手机用偏光片已通过客户认证,下一步将根据客户需求逐步放量;OLED电视用偏光片、VR显示端用偏光片等产品已完成自主开发,处于客户认证阶段;车载用偏光片已完成技术和专利储备,正在加快推进产品开发。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在韩国、中国、日本、美国等全球多个国家已申请1,000余项LCD偏光片相关专利,其中已授权专利992项(含国际专利793项),包括发明专利939项,实用新型专利45项,外观专利8项。

2.超宽幅产线及RTP产线优势

近年来终端消费电子产品的屏幕呈现出大屏化发展趋势,对上游偏光片的尺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偏光片生产线的宽幅对生产能力有较大影响,超宽幅(指宽幅在2米以上)生产线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公司是行业内首家使用超宽幅生产线,以及少数能够运行数条超宽幅产线的偏光片制造企业,目前已拥有5条超宽幅前端生产线,其中2600毫米超宽幅生产线是全球最大宽幅生产线,最高可以实现115英寸以上偏光片的量产,公司是全球超宽幅领域的市场领导者。

此外,公司在全国多个城市设有行业领先的RTP生产线,RTP生产线一般设置在客户厂区内,可以实现偏光片到卷材一体化的激光裁切,自动检查及偏光片与玻璃基板贴附,具备贴近客户、供应便利的优势,在满足客户产线特性需求的同时可合理控制运输及包装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提升产品良品率。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累计安装RTP生产线20余条,运营规模及技术实力全球领先。

3.长期稳定的客户合作关系

公司下游客户一般设有较为严格的供应商认证体系,对于通过其供应商认证的企业,一般会维持较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与全球领先的面板制造商京东方、华星光电、LG显示、夏普、咸阳彩虹光电、惠科、天马、群创等均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沟通顺畅,可以快速高效地响应客户的需求并配合开发新产品。凭借领先技术和卓越产品品质,公司产品与服务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双方供货关系非常稳定。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同比变动超过30%的原因说明:销售费用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报告期内负极业务销售规模扩大,销售包装物同比增长。

研发费用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报告期偏光片业务为提升薄型PVA光学研发增加相关投入。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公司于2021年2月完成偏光片业务的收购,由于交割前原材料存货水平较低,交割完成后公司对原材料存货进行了适当补充,导致2021年偏光片业务经营性现金支出需求相对较大。同时报告期内公司偏光片业务经营发展稳健,客户结构良好,回款稳定,存货维持在满足公司经营的合理水平,经营性现金流入较好。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报告期内负极业务为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相应的产能建设投入同比增加。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净减少银行贷款14.47亿元;去年同期公司净增加银行贷款53.35亿。

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汇率变动影响。

信用减值损失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公司于2021年2月完成偏光片业务收购,去年同期新增偏光片业务信用减值损失1.1亿元。本年相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与上年完全一致,且无特殊事件影响,故偏光片业务本年计提金额同比去年大幅减少;去年同期数中含有巴斯夫杉杉计提信用减值损失,本报告期,巴斯夫杉杉已不再纳入合并范围。

资产减值损失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公司于2021年2月完成偏光片业务收购,去年同期新增偏光片业务固定资产减值损失2.3亿元。本年相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与上年完全一致,且无特殊事件影响,故偏光片业务计提金额同比去年大幅减少;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充电桩和储能资产业务出售,对应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减少。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投资收益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去年同期公司完成对杉杉能源19.6438%股权的转让交割,获得投资收益;以及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对持有剩余股权以丧失杉杉能源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

资产处置收益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报告期内子公司处置资产损失同比减少。

其他收益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报告期内子公司收到税费返还金额5,787.67万元。

营业外收入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报告期内子公司获得保险理赔收入679.72万元。

营业外支出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报告期公司资产报废、毁损损失同比减少。

所得税费用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去年同期公司转让巴斯夫杉杉计提应缴纳所得税6.76亿元。

少数股东损益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对巴斯夫杉杉进行权益法核算,去年同期作为子公司核算,存在少数股东损益。

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持有的金融资产股票股价变动及权益法核算的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所致。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锂电材料业务

根据CleanTechnica数据,在全球践行“碳中和”行动下,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009万辆,同比增长56.4%,渗透率由2021年的9%提升至14%,预计未来渗透率继续提升。根据高工锂电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25%以上,带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1.55TWh,正式迈入TWh时代,叠加储能电池市场出货量,2025年有望达到1.85TWh,相比2021年出货量增长4.5倍以上,下游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带动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持续快速增长。基于下游终端市场差异化需求,除现有人造石墨持续迭代升级外,硅基负极、硬碳材料等新型负极产品将加速产业化进程。

随着行业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负极材料行业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叠加下游降本诉求往上游传导,市场竞争将趋于激烈,特别是在同质化较高的中低端产品领域,将呈现低价竞争态势。市场竞争的加剧将加速行业洗牌、低端无效产能出清,市场集中度预计进一步提升。负极行业头部企业具有研发创新、差异化产品、成本等优势,有望在行业整合变化中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公司作为负极材料头部企业,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不断提升制造运营能力、深化降本增效路径,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全球市占率的稳步提升。

2.偏光片业务

偏光片业务具有较高的技术、资金、认证等行业壁垒,且市场集中度高,目前全球偏光片产能主要集中在杉金光电、住友化学、日东电工等主要偏光片厂商,根据CINNO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前十大厂商产能占比高达97%,其中前五大厂商产能占比达78%,行业格局较为稳定。

随着消费电子需求的逐步复苏,以及“数字化”、“新一轮换机周期”等新需求的拉动,消费电子产业将恢复增长,叠加显示产品大尺寸化的发展趋势,偏光片市场需求面积将稳步增长。根据Omdia预测,2022-2026年,全球偏光片市场需求面积的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5%以上,尤其是大尺寸偏光片市场需求增速显著,其中65英寸及以上偏光片需求面积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左右。

此外,显示面板产能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国产替代需求扩大,中国大陆偏光片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根据Omdia预测,2022-2026未来五年,中国大陆地区偏光片市场需求面积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预计到2026年中国大陆地区偏光片市场需求面积占全球的比例接近80%,偏光片国产化率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公司将持续扩大在大尺寸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并加快推进在高端中小型产品、OLED、VR/AR、车载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充分把握显示面板产业国产替代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不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夯实全球领先优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打造受人尊敬的全球化高科技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愿景,专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两大核心业务的发展,以持续技术创新为引擎,不断提升制造运营能力、深化降本增效路径,稳步提升全球市占率,夯实公司产业龙头地位。

1.负极材料业务

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坚持以“深度赋能客户需求”为价值导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以创新研发为核心,按“开发一代、应用一代、储备一代”的纵向产品布局,以始终保持产品技术的领先地位,引领行业发展;——打造基于细分市场的差异化策略,通过原材料定制调控、工艺创新、大产线运营,为客户提供最具性价比的产品,提升全球市占率;——持续推动成本下降,通过原材料革新、生产工艺迭代升级、优化生产基地及产线运营等举措持续扩大降本空间,提高盈利能力;——加快拓展海外市场,并将积极配合下游客户需求,适时启动海外产能基地建设,以持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2.偏光片业务

公司偏光片业务始终秉持“品质、创新”的核心价值,致力于成为全球偏光片业务领导者:——通过加大创新研发投入、积极推动全球偏光片研发中心的建设,强化研发实力,保障产品的可持续竞争力;——根据市场差异化需求,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丰富产品矩阵,拓展下游应用,以进一步提升全球市占率;——持续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致力于打造极致制造,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并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加速推进原材料国产化、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以保障原材料的供应稳定和安全,并增强产品竞争力。

未来,公司将全面加速推进上述核心业务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公司在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产业的龙头地位,实现全球市占率的稳步提升和长期盈利能力的稳健增长,成为全球一流的高科技企业。

(三)经营计划

1、负极材料业务

(1)打造多元、差异化的产品矩阵,并持续推进产品的迭代升级

产品布局方面,根据下游市场差异化需求,打造多元、差异化产品矩阵;消费领域,持续推进产品能量密度、快充性能的迭代升级,扩大技术领先优势;动力领域,已实现快充类产品2-10C全方面覆盖,将加快其市场份额提升;储能领域,打造低成本、长循环产品开发,目前已实现340/350长循环产品开发和量产;硅基负极材料,加快第三、四代硅氧产品的研发及量产应用,以及新一代高容量高首效硅碳的测试和产业化应用。

(2)持续推进原材料的定制调控,提升产品竞争力

负极原材料已经成为产品性能、品质、成本的关键影响因素,原材料的可控性对负极企业生产制造起到核心作用,公司依托多年技术实力已经实现根据产品性能特点进行原材料的定制调控,并率先在业内实施。

(3)不断推进制造工艺迭代升级与革新

产品工艺路线方面:针对人造石墨性能瓶颈,开创最新石墨改性技术,定制开发可规模化量产的极限石墨工艺,在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上实现跨越式突破。

新工厂设备革新:新工厂装备上实现全面革新,将形成行业内首家石墨连续化生产的大型工厂,提升设备利用率与自动化程度,将有效降低单吨投资成本。

石墨化工艺改进与创新:持续推进现有石墨化工艺的改进,并加快推进连续石墨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实现石墨化工艺的革新,以大幅降低单吨石墨化能耗及成本。

(4)全面优化生产运营,扩大降本空间

产品定线生产:进行产品集中化生产,“大产品大产线”,大幅提升产品合格率和稳定性,减少频繁切线带来的成本损耗以及物流运输损耗。

上下游就近布局:依托一体化工厂,就近开发上游原材料、并覆盖周边下游客户需求,打造成本更低、响应更快的优质供应链。

(5)加快拓展海外市场,积极推进海外产能建设规划

随着全球碳中和战略的推进,海外锂电池产业链配套需求强烈,公司将积极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并将根据下游客户的配套需求,适时启动海外产能建设,以更快响应客户需求,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2、偏光片业务

(1)持续推进LCD偏光片的迭代与创新

公司将持续推进LCD偏光片产品的迭代升级和创新,在大尺寸领域,公司将重点推进大尺寸偏光片的光学性能提升,加强在高端应用和超大尺寸应用的竞争力。在中小尺寸领域,公司将重点推进中小尺寸偏光片在差异化需求等方面的开发和应用,以加快提升在高端中小型市场的占有率。

(2)加快推动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公司将加快推动新技术在显示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需求端应用场景。2021年起,公司专门成立了OLED研发部门,重点推进电视及中小型产品用OLED偏光片的研发工作,目前OLED手机用偏光片已通过客户认证,OLED电视用偏光片已完成自主开发,处于客户认证阶段,2023年公司将加快产品认证及量产供应。在虚拟显示技术方面,公司将推进VR显示端用偏光片的认证和量产,及模组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在车载显示技术方面,目前公司已完成相关技术和专利储备,正在加快推动产品开发。

在材料开发方面,公司将持续加强新材料开发能力,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增强产品竞争力。公司将持续导入全新的绿色环保型粘着剂,有效降低VOCs排放。同时,公司将继续推进UV硬化技术应用研究,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助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3)加速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建设,全面扩大技术领先优势

2023年公司将加速推进全球偏光片研发中心的投资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的开发。截止本报告披露日,研发中心项目的投资协议已签署完毕,2023年将重点推进项目建设。

(4)精益革新,持续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2023年公司将持续推进精益革新,提高运营效率:通过精益生产,进一步提升产线运营速度;通过材料创新开发,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损耗率;通过制造工艺改进升级,提高产品直通率和良率等,进一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5)持续强化与上下游的合作关系

公司将继续加强与下游主流面板厂商京东方、华星光电、LG显示、夏普、咸阳彩虹光电、惠科、天马、群创等厂商的合作关系。凭借前端产能优势和后端RTP/RTS等供应优势,实现产品稳定供应,以卓越的产品品质和服务,实现与客户的合作共赢发展。同时,公司将继续深入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推动上游原材料的本土化,保障上游材料的供应稳定和安全。

上述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政策风险

公司的核心业务均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国家对锂电池和偏光片产业的相关政策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升盈利能力,以应对国家支持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持续关注国家和各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在产业投入时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并及时调整业务投入,降低政策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

2.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不断吸引新进入者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型或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锂电池材料行业参与竞争。同时现有锂电池材料企业亦纷纷扩充产能,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如果未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市场可能出现结构性、阶段性的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将加剧。

随着国内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量产及下游需求变化,显示面板产业将阶段性下行,偏光片需求亦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将加剧偏光片厂商之间的竞争。

应对措施:面对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产品升级以及加强精益管理等方式持续提升竞争力。

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业务主要原材料包括石油焦、针状焦等,原材料成本占负极产品成本比例较高,原材料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会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不能传导到下游或不能通过技术工艺创新抵消成本上涨压力,将会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偏光片原材料供应主要集中在日、韩相关企业,特别是PVA膜、TAC膜主要从日本相关企业采购。若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出现较大的经营变动或者外贸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将对公司偏光片业务生产经营造成不确定性影响。

应对措施:实时追踪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强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深度合作,优化供应链体系,保障公司原材料的供应安全,降低成本波动风险。

4.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风险

锂离子电池是二次电池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种类,且其经过多年发展,相关技术水平和产业链配套趋于成熟,因此预计其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是市场主流技术。但随着终端需求变化,以及技术的进步,其他类型电池如燃料电池、锂硫电池、固态电池等可能会加速产业化进程。若公司不能及时根据技术变化趋势对产品进行升级或者创新,可能会对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虽然当前LCD在显示面板产业占据主流地位,但随着新型显示技术如OLED、MicroLED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会对LCD显示市场地位形成挑战,从而影响到公司LCD偏光片业务的需求和盈利空间。

应对措施:公司基于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领先的研发能力,持续加强研发创新,以保持技术的前瞻性和领先性。

5.国际贸易环境变化风险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均加剧了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显著提高。欧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基于本土产业链的保护及本土化要求,相关产业政策可能不利于国内锂电池海外市场的发展,亦可能影响公司海外客户对国内企业的采购需求。

应对措施:积极关注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加强与海外客户的沟通,并根据客户需求,规划海外工厂,实现海外市场供应链本土化。

6.汇率风险

由于公司部分采购与销售来自于境外,与境外支付渠道的结算涉及美元、欧元等多种货币。因此外币资产会面临一定的汇率波动风险。

应对措施:密切关注汇率动态,在签订合同中考虑相应的汇率波动风险,同时合理谨慎利用相关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新晨科技
  • 胜蓝股份
  • 南京化纤
  • 滨江集团
  • 神宇股份
  • 安达维尔
  • 设研院
  • 我爱我家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