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科技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4-25 17:33:04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中天科技600522)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顺应“清洁低碳”新经济秩序,围绕“绿色驱动,合规稳进”的经营方针,剥离大宗商品贸易业务,进一步聚焦绿色能源、通信网络等先进制造领域。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品升级,贴近“双碳”背景下客户新需求,积极践行“光电网联美好生活”的使命,以海洋经济为龙头、新能源为突破、智能电网为支撑、5G通信为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2.71亿元,受剥离商品贸易业务影响,同比下降13.1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2.14亿元,同比增长1663.98%,并取得了如下经营成果:

(一)能源网络:绿色低碳,助力能源产业升级

公司以“3060”低碳绿色目标为指引,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能源网络解决方案服务商。通过科技创新与全球化运营,持续增强在能源网络领域的市场地位和服务能力,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打造能源网络产业全价值链体系。

1、打造智慧海洋高端平台,构建“专精特新”双赢格局

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公司积极布局海洋能源领域。秉承“核心产品系统化,工程服务国际化”的战略方向,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等国家战略指引下,公司积极推进绿色能源转型,坚持科技创新,为我国海风“平价”建设、海洋能源勘探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及创新引领。

(1)大力推动技术研发降本,助力海上风电“平价”发展

为助力海上风电“平价”上网,并为浮式海上风电、百公里、千兆瓦级深远海开发做技术储备,公司从系统设计、海缆结构设计、材料选型、新技术等多个方向,开发“大长度、大水深、大容量、高电压、低成本”系列海底电缆。经国家级新产品鉴定,公司成功研发轻型系列海底电缆、环保型海底电缆、不等截面海底电缆、铝导体海底电缆、超高压三芯交流海底电缆、超高压柔性直流海底电缆和动态海底电缆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2年是我国海上风电平价元年,随着“国补”的退坡,出台“省补”的广东、山东两省开工多个海风项目。报告期内,公司在广东、山东两地中标、执行多个典型工程,助力当地平价海上风电平稳、有序发展。

广东省率先开工的平价项目中广核汕尾甲子一、二海上风电项目的所有海缆均由中天海缆生产。其中,南海海缆有限公司设计生产了广东省首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5kV环保型海底电缆,不仅具有环保性,且海底光电缆的整体重量下降,迈出了轻量化、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新方向,具有显著的成本及结构优势,有效保障海缆的产品质量及使用寿命,助力该项目实现“平价上网”。

公司中标山东能源渤中A场址、国华渤中I场址、中广核莱州等多个山东省项目。其中山东能源渤中A项目是山东省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也是全国海上风电进入平价时代后第一个取得核准的项目。从启动前期工作到取得核准仅历时99天,创下国内海上风电取得核准最快记录,公司为该项目提供优质产品及服务。

在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的ROV脐带缆实现水深4308米的工程应用,海洋工程用电缆成功应用于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处理平台N999BPTORTUEFPSO项目,并顺利交付我国首套国产设计水深2000m水下采油树完修井控制系统脐带缆。

(2)升级综合建设运维服务能力,合资打造大型施工船舶

公司切实践行“制造业服务化”战略方针,将海上风电场建设由传统的专业工程分包,发展至贯穿设计、采购、施工、运营期维护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总承包服务模式。报告期内,公司海洋工程业务服务海上风电项目30余个,南至广东,北至辽宁,海上风电场施工覆盖主要沿海地区。公司形成了国际先进的大功率风机吊装科技成果,获得授权专利100余件,组织制定了大型钢管桩起吊、风机安装等工法,参与制定了风机安装行业规范。

从战略上布局服务化建设,推进全生命周期型总包工程常态化,统筹建设风机维保能力,不断升级工程总承包与运维总承包能力,运维销售规模实现了大幅度跨越。

公司与风电设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合资打造两艘先进的风电施工船舶,其中,与金风科技002202)合资建造1600T深远海风电施工平台,船机装备综合性能居于行业前列,能够科学优化深远海不同基础型式的海上风电项目施工方式,大幅提升风机部件吊装能力及效率;与海力风电301155)合资建造的5000T起重船,用于20兆瓦机组基础桩、导管架、升压站安装等多种基础施工。同时单船便可完成港口装载、海上运输、吊装及打桩等主要工序。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面对未来海上风电深远化、机组大型化的趋势,它们将成为探索深远海风电资源以及强化海上风电工程建设能力的国之重器。

目前公司在南通、盐城、阳江、汕尾、乳山等地建设多个海缆工厂和工程公司。在产业布局上形成“设备+施工”两翼齐飞的局面,在区位业务上发展为以江苏为中心辐射黄海与东海,以山东、广东为两翼拓展渤海与南海的良好形势。

(3)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国际业绩再创新高

2022年公司克服各种不利影响,市场人员和项目交付团队积极走出去,充分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新增中标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报告期内,中天海缆完成菲律宾高压海缆总包项目现场工作的竣工验收、德国高压海缆总包项目的调试验收,以及越南等大长度中压海缆项目的顺利交付。在海上油气领域,公司新增中标220kV海缆项目,并继续扩大该领域新市场新客户,相继在南美、中东获得多项重大项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巩固了公司国际主流油气行业海缆供应商地位。全球海上风电开发规模不断增长,年度内公司通过多个全球主流海上风电开发商与电网运营商的供应商资格审核,目前有多个大型项目进入评标关键阶段。海光缆通信领域,公司坚持研发投入,紧盯市场机遇,中标巴西无中继海底光缆订单超2300km,为巴西亚马逊河流域提供稳定、环保、大容量的水下通信网络。

(4)超高压柔直技术再突破,持续铸就行业领头羊

报告期内,中天海缆突破了±525kV交联聚乙烯绝缘直流海底电缆、±525kV交联聚乙烯绝缘直流电力电缆关键技术瓶颈,满足了深远海、超大容量海上风电建设需求,引领柔性直流海缆大容量传输技术发展,为输电方式变革和构建未来电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解决方案,更彰显了中天科技积极响应国家“双碳”号召,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研发绿色产品、践行绿色运营、构建“低碳美丽”海缆的态度与决心。

此外,中天海缆获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建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大长度三芯220kV及以下轻型低碳海底电缆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及“深海光电复合脐带缆及附件系统应用”荣获中国机械科技进步三等奖、“深海科考光电缆关键技术及国产化应用”及“深远海通信及观测系统用新型光缆及产业化”获中国海洋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漂浮式海上风电用动态海缆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极性海底光缆系统及产业化”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智能工厂5G+行为安全分析”获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2、内外兼修,光伏EPC总包业务核心竞争力上新台阶

公司紧随国家“双碳”目标战略,积极布局光伏发电领域,形成资源开发-总包服务-电站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公司基于光伏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合作、项目示范、技术研发等手段,不断拓展资源获取渠道、提高专业化能源服务能力,重点加强项目储备库建设,形成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执行一批的良性循环。

在资源开发领域,一是坚持域内主导:协助域内资源,统筹光伏资源开发。发挥公司区位优势,理顺域内资源开发路径,做到资源开发有序、工程扎实推进,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报告期内,公司与华能江苏公司、华润电力合作推动域内项目成功落地,目标建成区域能源绿色转型的标杆工程。二是寻求域外扩张:依靠域外长期合作伙伴,实施联合开发战略。依托中天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对域外合作项目形成有力支撑,实现多方共赢。报告期内,公司与中电建华东院、上海电力600021)紧密合作,在特定行业、重点区域开展资源开发与技术研发合作,快速增强公司综合服务能力,助力光伏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

随着光伏EPC总包业务高速增长,为更好地协调内部资源,公司建立工程联盟工作机制,组织内部高效协同、联合作战,通过对重大工程的执行,不断打磨工作流程、完善工作体系,订单获取及工程管理能力极大提升。此外,公司关注工程管理团队的孵化工作,对标行业先进与自我成长相结合,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公司积极开展资质提升工作,报告期内已取得承装(修、试)许可证,并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升级等手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成工程设计与总包资质升级准备工作。

3、技术牵引,储能产业步入高增长周期

公司在储能领域提供以锂电池及其系统集成为核心的系统化产品、解决方案及运营服务,专注于新型电力储能全场景系统应用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

公司拥有支撑应用领域的电池材料、电池系统等产业一体化关键核心技术优势及可持续研发能力,形成“料-芯-组-舱-站”全产业链式一体化产品供应与服务,倾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内安全设计及系统集成匹配。基于BMS研发经验及PCS研发经验,将“电池系统”、“管理系统”及“电力电子系统”以新一代融合性需求开展产品迭代,进一步强化了产品电性能、安全性能及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发输配用”等各环节客户。报告期内,公司技术团队依据近10年电力储能系统的真实运行衰减数据,充分考虑大规模场站容量要求下BMS数据量的采样精细度与稳定性的管控需求,自主研发的“高安全长寿命”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芯已经大量服务于电力储能市场;相继发布的液冷储能系统、户外液冷储能柜等新产品亦已面向市场,斩获大单。

公司紧抓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配储应用的契机,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壮大产业优势,海内外订单持续放量,储能业务拓展加速。报告期内,公司连续中标中广核、中石油、中节能、中电建等大型发电企业储能系统招标项目,与央企、电力单位等保持紧密合作,据国家能源网、储能头条数据统计显示,公司2022年度储能系统采购中标量排名第二,储能系统集成产品和服务获各大能源企业一致好评。

公司不断提速更多优势产品的国际化培育,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持续增强多领域的制造业服务化能力。公司储能业务专注储能系统集成支撑能力的搭建,先后中标并启动执行蒙古能源部80MW/200MWh储能系统项目、巴基斯坦国家电网公司20MW/20MWh调频项目等。整合新能源特战队,针对欧洲新能源风口布局欧洲市场销售。同时通过招聘欧洲本土化员工,配备新能源整体系统设计专业人才,搭建新能源总包集成能力,面向欧洲业主提供专业总包服务。

4、输配融合持续创新,助力新型电网建设

(1)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策略,布局创新研发,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紧随新型电力系统快速推进步伐,实施主营产品“强链、补链、延链”策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强化主营产品技术创新,产业链实行填平补齐,实现了主营产品稳步增长、产品竞争力优势地位不动摇。

2022年,公司布局“绿色能源、绿色输送”创新研发,实施架空线路用导线的节能降耗、扩容升级,绝缘线路的高压电缆性能升级,数字电网的智慧电力产品实现,陆地输电电缆的多元设计,开展发-输-配领域创新项目百余项,助力我国新型电网的坚强智能运行。

公司响应“低碳”战略,开展“产、学、研”联合研发。依托校企联合科研平台,研发的高性能耐热导线、全系列低损耗导线、大长度绝缘电缆、平滑铝套高压电缆、聚丙烯绝缘电缆及附件、110kV超导电缆等新一代产品,解决了特殊工况、绝缘故障、更高节能、环保降解等难题,进一步彰显公司的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了产品链技术延伸,为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奠定了良好基础。

(2)践行“以销定研、以销促研”,加强创新驱动,引领行业发展

公司聚焦客户需求,践行“以销定研、以销促研”,以客户需求引领产品创新,以产品创新驱动产业革新,打造良好的产业链生态,推动客户企业联动发展。与客户联合研发的110kV聚丙烯绝缘电缆实现工程应用,促进我国高压绝缘电缆走向环保之路。

公司联合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各大发电集团以及科研院所,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更广泛输送通道需求下的产品应用等项目的研发与实践应用,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引领行业的蓬勃发展,打造电力系统传输、监测、储能领域的行业绿色、数字工厂标杆企业。

(3)聚焦“绿色低碳、安全智能的研发”,深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天科技以服务电网为己任,助推提升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绿色、智能输送水平,力争成为全球产品全、质量优、客户满意度高的输电线路领域综合服务商。

公司紧抓“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积极投身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力建设绿色低碳制造体系,注重研发节能、环保产品。绿色输电产品中,节能导线、大容量OPGW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电力板块共有6家单位通过省级绿色工厂认证,已建成一家省级智能示范工厂——高压电缆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一家省级智能示范车间——中天变压器干变智能示范车间。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产品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普通导线、特种导线、ADSS、OPGW全国市场份额排名持续保持第一。

公司深耕电网产业二十余年,中天科技多次入选国家电网新产品、新技术目录。报告期内,公司电力板块共有7项新产品、新技术通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机械行业协会、工业和信息化厅评估鉴定,其中6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耕专精特新一企一品,电力光缆金具成为工信部颁发给中天科技的第六个“单项冠军”,上海中天铝线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称号。

(二)通信网络:研发攻关核心项目,自主创新巩固通信行业地位

公司致力于打造成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服务提供商,通过研发创新保持技术领先,提高竞争优势;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等国家战略指引下,持续进行国内、国际市场布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取得未来发展新优势。

1、坚定创新自信,输出多项原创性、引领性的研发攻关成果

随着云计算、AI、物联网等应用的不断涌现,传输流量激增以及“5G新基建”、“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的重大需求,公司打通产业链断点、补强核心技术弱点,成功实施多个原创性、引领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光纤、光缆、合成石英及漏缆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展研究,分别获得2022年第八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公司数字化生产运营管理项目,获得第二十九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该奖项由全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评审,是国内企业管理创新领域等级最高、影响最大的国家级成果。

2022年,公司通信领域共有11项新产品通过鉴定,其中5项新产品、新技术在关键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性能指标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项新产品、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申请通信相关专利183项,授权专利194项,对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持续巩固行业地位

2022年,国内光通信行业供需结构调整,且运营商对集采的招投标策略更趋于理性,行业的竞争格局得到有效改善。公司紧抓机遇,集采取得丰硕成果。主营产品光缆在中国电信601728)、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600941)的集采中投标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三和第四;馈线产品在中国铁塔2022年第二次馈线产品集中采购排名第一;室分天线在中国铁塔、美化天线在中国电信、基站天线和444及单4天线在中国移动集采投标中均排名前列,以上成绩为2023年业绩奠定基础。

公司从2018年开始研发光模块,目前应用于5G无线接入场景的全系列工业级光模块产品均已大批量出货。公司完成SiN工艺高速硅光学调制/解调芯片研发和小批量试产,并借助自建SiP光学封装技术工艺平台,完成400GQSFP-DD封装DR4+硅光模块和400GFR4光模块研发试产,且已开始逐步向关键客户批量发货;基于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下互联需求增长的背景,公司着力推动光通信模块产品的升级和整体研发水平,800G硅光模块研发工作有序推进;当下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拉动网络基础建设,公司已就下一代NPO、CPO和液冷光模块等技术领域研发工作也已经开展,同步积极与目标客户进行产品技术标准对接。

2022年,海外光纤光缆需求持续回暖,北美、欧洲、亚太等区域的市场需求总量呈现长期健康增长的趋势,当地通信运营商网络建设步伐加快,带来海外市场新机遇。报告期内,公司突破英国电信光缆认证,并抓住欧盟碳税机会窗口期,提升海外生产基地产能,稳定给德国电信、法国以及东欧等运营商供货,海外光缆销售规模翻倍增长;同时积极布局拉美和非洲等区域,紧抓FTTH建设机遇,在菲律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提供总包工程等服务,获得客户认可,实现出口销售额、利润高质量增长。

公司长期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的深耕,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达到国际领先,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先后将ADSS、漏泄同轴电缆等打造成制造业单项冠军,创新能力、质量效益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引领行业发展。报告期内,漏泄同轴电缆成功通过单项冠军复评;“松套层绞式全介质自承式光缆”、“高兼容性超细弯曲不敏感单模光纤”、“波长段扩展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室外光缆接头盒”四项产品荣获江苏精品认证;荣膺“中国移动集采A级供应商(普通光缆)”、“菲律宾第二大运营商GobeTeecomInc.最佳供应商”称号;公司通信产业牵头2项国际标准、参与4项国际标准和9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引领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公司在保持行业活跃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能源网络领域

1、海洋资源持续大规模开发,带动产业高景气发展

(1)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计划,助力海洋产业高景气度

海上风电作为我国“双碳”目标主要抓手,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海风有望持续降本,叠加海上风电利好政策频出,国家/地方出台各项政策提振海风市场信心,刺激海风开发和建设需求,行业长期增长确定性强,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有望实现新高。根据中泰证券600918)预测,“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总新增装机近60GW,年均新增装机达到12GW,海底电缆占海风总投资规模的11%左右,其测算海缆系统市场空间至2025年可达385亿元,发展空间广阔。

海外方面,碳中和驱动能源变革,海外多国加大海上风电建设规划。当下全球正处在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的过渡期,各国加快自身能源升级,持续推动能源改革,大力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多个沿海国家积极推动海上风电的发展。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2022全球海上风电报告》预计2031年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370GW,该预测与GWEC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在《海上风能契约》(OffshoreWindEnergyCompact)中设定的发展目标(2030年达到380GW)相接近,海上风电发展潜力巨大。

(2)海上油气产业国内自主化,催生油气装备新需求

海洋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其平均储量远高于陆地,根据IEA数据,全球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率仅24%和31%,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根据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0%,开采空间巨大。

近年来,海洋油气产量成为国内增产的主力。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海洋原油产量约5800万吨,增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60%以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十四五”发展规划显示,力争2025年油气产量超过8000万吨。其中,渤海、南海是上产主力海域。

2022年2月以来,国际油价一直维持在中高位水平,虽然受释放库存及OPEC决定增产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较高位有所回落。但长期来看,在全球地缘政治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我国陆上石油储备相对贫瘠,加码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势在必行,海洋油气行业必将景气上行。

海洋油气在开发过程中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必须在此大背景下完成海上油气行业的产业自主化和国家信息安全化。若完全依赖国外水下生产系统,其核心数据可能存在泄漏的风险。中天科技已经具备了油气开发用交直流海缆,脐带缆,动态海缆,深水拖曳设备用铠装缆,以及相关附件和连接器研制能力。后续公司将进一步发力,形成海洋油气装备系统集成能力和在线监测技术,为水下生产系统提供全寿命运营维护,进一步保障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安全和自主可控。

此外,“双碳”背景下为进一步转型绿色能源发展模式,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目前的海油平台供电模式将由“岸电系统”替换原有的“柴油发电系统”,此举也将进一步催生海缆的应用需求。

2、光伏行业扩张迅猛,同时带来发展机遇

2022年,在全球能源格局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国家始终贯彻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大方向,光伏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引擎,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22年度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60GW,同比增长7.8%,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90GW,同比增长28.1%,其中2022年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为87.41GW,同比增长60.3%。

2022年,我国光伏行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求满足不断高涨的装机量需求,促进光伏行业可持续性发展。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长均超过55%。

光伏行业产能扩张叠加技术革新,不仅传统企业大幅扩产,跨界资本也大量涌入光伏行业。市场化竞争愈演愈烈,带动光伏产业链成本快速下行,光伏发电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装机需求高,增长确定性强。

3、储能政策逐步完善,储能产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59.4GW,同比增长37%,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6.9GW/15.3GWh,功率规模首次突破6GW,能量规模首次突破15GWh,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均超过180%。

储能在电力系统不同的应用场景发挥不同的作用:发电侧储能主要为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侧储能主要为调峰、调频、缓解电网阻塞,用电侧储能主要为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费用管理以及提高供电可靠性。

2022年,国家及地方出台储能直接相关政策约600余项,主要集中在储能规划、实施方案、市场机制、技术研发、安全规范等领域。2022年初,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对新型储能发展的重点任务、目标和实施路径进行部署。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从市场机制、调用机制、价格机制等方面对储能发展方向进行了指导,并首次定义了独立储能的概念,同时明确向电网送电的独立储能其相应充电电量不承担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该项政策发布后,加快了各地推动储能参与现货市场、中长期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的进程,拓展了储能商业模式,推动了储能市场化进程。

2022年11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电力现货市场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动储能、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和新能源微电网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交易”,伴随电力现货交易、分时电价、容量电价的逐步落地,储能商业模式日渐清晰。

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对公开招投标信息的追踪和统计,2022年中国储能市场共计完成了超300次的项目招投标工作:共涉及278个项目,总容量超44GWh。分项目类型看,独立储能占比较高,占比48%,集采项目占比34%,共涉及独立式储能电站、可再生能源储能、用户侧、调频和集采等不同类型。储能系统招标近150个,总规模22.7GWh;储能EPC总承包招标近120个,总规模19.8GWh。

4、电网建设加快步伐,特高压工程加速开工

(1)“双碳”目标促能源消费电气化,电网建设投资持续增长

①电能替代持续增长,促进全社会用电量增加

2022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分别实现电能替代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314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全国电能替代规模超过8000亿千瓦时,占新增用电规模的44%,到2025年电能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30%左右。在“双碳”目标的战略指引下,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6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预测,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或总体紧平衡,全社会用电量进一步增加,同比将增6%左右。

②输电需求加大,拉动电网投资屡创新高

根据国家电网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电网投资探底回升,到2022年上升为5094亿元。围绕电力保供和清洁能源消纳的“矛盾”,在新能源跨区输送消纳、电力供给区域不平街和新基建逆周期调节需求等因素推动下,预计2023-2024年电网投资将迎来高峰期。国家电网2023年将加大投资,其中电网投资将超过52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2)新能源逐步向主力电源发展,加速推进特高压建设

根据中电联《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23年新增发电装机规模将再创新高有望达到2.5亿千瓦左右,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8亿千瓦。到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达28.1亿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14.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52.5%左右,太阳能发电及风电装机规模将在2023年首超水电装机规模。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加强网架建设,尤其是特高压建设,可有效解决我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跨省跨区大范围调配的难题。交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措施,将成为“十四五”电网重点投资方向。“十四五”期间,国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交14直”,涉及线路3万余公里,变电换流容量3.4亿千伏安,总投资3800亿元。受益于新基建刺激与环保需求,特高压工程建设将加速。

(3)高质量发展要求产品高效环保,绿色输电产品成为未来新趋势

把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的新能源通过弹性高、柔性好的坚强智能电网输送到目的地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在电能输送环节,电网公司、发电集团、电力规划部门已对输电材料提出更节能、更降耗、更环保、更安全等更高要求,随着我国进入能源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具有“绿色”禀赋的特种导线、电缆等输电材料需求将会大幅提升。

-更节能: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公司高度关注节能导线应用,将会开展更低损耗的节能导线、性能更优的耐热导线等节能输电材料的研究、试点应用并推广;-更低碳:满足新能源波动性出力要求,实现输电线路更高效、节材应用,发电企业技术部门已着手加大高导电率耐热导线、铝合金绝缘电缆等低碳产品的应用比例;-更环保:随着南方电网110kV聚丙烯绝缘电缆工程应用,可回收降解的高压绝缘电缆将会引领行业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更安全:破解高压绝缘电缆的终端接头风险、中间击穿风险,电网公司已经掌握大长度电缆、平滑铝套电缆的应用优势,将会带来工程应用快速发展期。

(二)通信网络领域:数字中国发展加速,光通信产业稳定提升

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深入部署,数字经济强度越来越正相关于信息网络与算力的能力。根据行业独立调研机构英国商品研究所(CRU)发布的报告,预计2023-2027年,全球光纤光缆需求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中国光纤光缆市场需求已占据全球50%以上的份额,未来几年,这一需求亦将稳步增长。2022年全球光纤光缆需求量约为5.39亿芯公里,实际比预期增涨了约7.0%。根据CRU报告对未来5年预测,光缆年复合增长率在4%,全球光缆耗纤2024年超过6亿芯,呈长期看好局面。从整体供给端来看,经历前期缩量后,伴随着需求回升光纤光缆产量逐渐增加;从需求端看,5G及千兆光网带动新一波需求,拉动价格触底回升。

1、网络基础能力持续增强,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

“双千兆”网络覆盖广度深度持续扩展。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截至2022年底,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958万公里,比上年末净增477万公里,网络运力不断增强。固定网络逐步实现从百兆向千兆跃升,截至2022年底,建成具备千兆服务能力的10GPON端口数达1523万个,较上年末接近翻一番水平,全国有110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移动网络保持5G建设全球领先,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31.2万个,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持续深化地级市城区覆盖的同时,逐步按需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16.4个,比上年末提高6.3个。

数据中心布局与数据处理能力持续优化。作为数据信息交换、计算、储存的重要载体,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持续加大数据中心投入,截至2022年底,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机架数达81.8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4万个。其中,中西部地区机架数占比达21.9%,较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数据中心过度集中在东部的局面有所改善。基础电信企业加大自身算力建设力度,自用数据中心机架数比上年末净增16万个,对外提供的公共基础算力规模超18EFops(E指千兆兆,Fops指每秒浮点运算次数),着力打造网络、连接、算力、数据、安全等一体化融合服务能力,为提供高质量新型数字化服务奠定基础。

2、连接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数据采集能力显著提升

5G用户发展水平领先全球。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为16.83亿户,人口普及率升至119.2部/百人,高于全球平均的106.2部/百人。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5.61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占比33.3%,是全球平均水平(12.1%)的2.75倍。

2.1千兆用户规模快速扩大截至2022年底,我国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规模为5.9亿户,人口普及率达41.8部/百人,远高于全球平均的20.8部/百人。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宽带用户达5.54亿户,在宽带用户中占比升至93.9%,远高于全球平均65%左右的水平;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宽带用户9175万户,规模是上年末的2.7倍,占比升至15.6%。固定宽带用户总接入带宽达19933万Gbps,同比增长43%,家庭户均签约带宽已达到367.6Mbps/户,为数据高速率流动提供保障。

2.2“物”连接快速超过“人”连接移动物联网迎来重要发展期,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网络的终端连接总数已达35.28亿户,其中代表“物”连接数的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达18.45亿户,自2022年8月底“物”连接数超越“人”连接数后,“物”连接数占比已升至52.3%,万物互联基础不断夯实;蜂窝物联网终端应用于公共服务、车联网、智慧零售、智慧家居等领域的规模分别达4.96亿、3.75亿、2.5亿和1.92亿户。

3、行业投资和融合应用发力,拉动数字中国需求增长

(1)行业投资保持增长

2022年,通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193亿元,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增长3.3%。投资进一步向新基建倾斜,其中完成5G投资超1803亿元,占比达43%;互联网及数据通信投资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26.2%。

“东数西算”工程也在今年全面启动,加快骨干网和数据中心等协同建设,三大运营商2022年投资侧重于传输网和东数西算工程,“东数西算”网络布局空间跨度大,数据传输更为频繁,用户对时延要求更高,现有骨干网络的性能难以胜任,三大运营商陆续启动干线光缆的升级工程,拉动G.654E光纤的应用,给光纤光缆行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2)数据流量消费活跃

2022年,在千兆光纤网络、5G等新型基础设施支撑下,在网络直播等大流量应用普及和部分领域物联网应用的拉动下,移动互联网流量、固定宽带接入流量、物联网终端接入流量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2618亿GB,比上年增长18.1%,月户均接入流量(DOU)达到15.2GB/户月,较上年提高1.84GB/户月;固定宽带的接入流量增长达47.2%;物联网终端的接入流量增速达64.4%。以数据流量为承载的数字消费广泛渗透生产生活服务各个领域,并不断创新消费内容和形态。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发展始终紧跟国家政策、符合时代潮流、着眼未来趋势,把握行业动态和客户需求。公司坚守先进制造业,专注于能源网络和通信网络业务领域发展相关产品,重点突破、系统领先。通过广泛吸收全球的绿色能源、通信网络等产业最新技术,公司发展和拥有国际先进、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以世界一流的“专、精、特、新”产品和服务持续贡献社会价值。2022年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如下:

(一)能源网络业务

公司以“3060”低碳绿色目标为指引,因势利导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在海洋产业上秉承“核心产品系统化,工程服务国际化”的战略方向,技术研发面向深远海,市场布局面向全球化;在新能源产业,稳抓国家和地方政策风向标,以资源为抓手,通过绿色能源建设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实现“光伏产业规模化,储能产业集成化”的发展目标;在电力产业始终坚持输配融合持续创新发展的战略引领,继续瞄准中高压电网产品向高端化、配网产品向智能化的目标发展。通过增强在能源网络领域的市场地位和服务能力,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成为全球领先的能源网络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二)通信网络业务

公司聚焦新一代通信产业与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提升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集成能力,积极拓展海洋通信、矿井通信、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及激光等领域业务,分别从“云、网、边、端、应用”层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产品群、无线网产品群、承载网产品群、集成服务产品群”四大产品集群,构筑形成通信产业从产品到服务的全产业链及自主核心技术,打造“产品-服务-运营”于一身的全产业链模式,提高市场业务竞争力、新市场占有率,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持续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筑强人才资源优势,支撑创新驱动战略

公司秉承“崇善厚德、人尽其才”的理念,坚持以人才引领为核心的创新管理体系,持续加强高端化、战略性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以领军、专家人才为头雁,成熟专业人才为主体,未来之星、启航生等院校优秀毕业生为储备的梯次人才输送机制,积极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及管理、创新能力的专业、复合、国际化人才队伍,服务全球化产业布局;同时公司全面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积极布局产业工人供应链。

公司2022年以组织变革为抓手,持续开展人才盘点活动,盘活人才存量,优化人才质量;实施干部竞聘、岗位轮换等工作,培养B角,人才能上能下,提升人才效能;持续招募储备数字化、绿色制造、“双碳”类人才,打造智改数转、绿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健全人力资源风险防控机制,为合规稳进提供队伍建设和规范服务。

公司坚持以奋斗者为本,通过“项目揭榜挂帅”、“公开竞争”、“赛马”等方式对现有人才打造人才竞争独特优势;通过“四大”长期激励计划、十大奋斗者、“张謇杯”企业家等奋斗激励机制,激活人才发展引擎;2022年公司成立30周年,更是打造颁发“奋斗30年荣誉勋章奖”,树立典型、弘扬先进、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关注员工身心健康,2022年成立员工健康管理委员会,实施员工健康管理,提高员工身心健康水平。

此外,公司还积极搭建人才创新平台,2022年新获评第二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全国退役军人就业合作企业光荣榜、国家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企业、国家就业供需协同育人项目、江苏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江苏省首批特级技师评聘试点企业、江苏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级劳务品牌等荣誉,为构建人才发展的新高地搭建坚实的载体和平台。公司员工获得全国第四届电线电缆制造工(光纤光缆检验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

(二)深化自主创新强补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公司坚持高端化起步、特色化发展、产业链延伸、集群式发展的产品研发方向,持续推动主营产业创新升级,材料设备自主可控,集成制造总包服务。公司主动担当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第一,构建自主可控的战略供应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自主化,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2年度,公司“±525kV直流电缆系统”、“66kV大水深干式海缆系统”、“轨道交通装备用通信电缆”等32项产品通过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多项产品填补国际和国内空白,鉴定成果为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占比超90%,“弯曲不敏感高带宽多模预制棒与光纤关键技术”、“智能拉丝机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等多个项目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超深水水下采油树完修井控制系统脐带缆、全G.654E陆地干线光缆、光电复合岸电电缆、轨道交通车辆用通信电缆、210Ah储能电池产线等多项首台套新产品、新装备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抢抓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机遇,布局前沿创新。公司找准项目、找准创新团队,通过“共建重点实验室、打造创新基地”等合作方式,用好国家资源,借助国内最顶尖的技术力量,布局前沿创新项目,推动企业创新升级。

第三,深化推进“以销定研、以销促研”。强化各层级调查研究,提升、扩大与客户的接触面,深层次了解客户的中长期战略布局和创新需求,紧跟“链主”创新方向,努力参与“链主”创新项目,精准布局创新方向。

2022年新增了20余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公司与国内高校签约共建“产业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共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研究工程中心,进一步在基础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承担、人才交流培养方向形成战略合作。

知识产权方面,突出服务经营发展的工作导向和评价,持续开展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重点技术主题专利竞争态势分析、风险防控;2022年提交中国专利申请474件、PCT专利申请14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9件。“光纤自动引丝装置和方法”、“一种低损耗大有效面积单模光纤及其制造方法”2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标准方面,2022年参加了66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外部标准数量达到518项,2022年主持的2项和参与的4项同轴通信电缆IEC国际标准发布,参与的2项光缆试验方法IEC标准发布,参与的1项CIGRETB文件发布;牵头的海上风电用弯曲保护装置3项团体标准入选中国电器工业协会“2022年电器工业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

(三)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增强可持续发展行动力

公司围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制造(GLCM)、绿色供应链、安全与环保管理5大业务板块,全面建立具有中天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助推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致力于打造成为绿色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科技集团。

数字化是抢占制造业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抓典范树标杆。公司深刻领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制造业唯一出路”,公司制定了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规划(2023-2025),进一步明确未来三年数字化发展方向。

绿色制造是一场已打响的“革命”。2022年,公司于行业率先发布“绿色低碳制造(GLCM)行动方案(2021-2030)”,目标2030年前实现集团绿色能源完全替代;设立“碳税”倒计时,深入践行绿色低碳制造,锚定“2030年碳达峰、2055年碳中和”的目标,坚定前行。

公司持续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以数字化助力绿色化发展,绿色化驱动数字化革新,以聚焦“绿色设计”、“绿色生产”打造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模式,构建了自主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底座,标准物联网体系为基础,数据湖治理中心为中枢,以全环节集成应用为抓手,融入工业互联网标识,支撑研产供销服五大业务领域的“1+1+1+N”数字化架构体系,实现数据流、业务流、财务流的全贯通。

2022年成功打造两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承担多项国家级智能制造标准制修订,获评工信部首届“数字领航企业”称号,通过全国质量奖确认评审,新增4个省级以上智能工厂,多个省市级智能车间,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7个省级绿色工厂。

(四)优化营销服务,立体式贴近客户需求

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以“客户需求、客户满意、价值创造”为市场战略和管理导向,与客户构建共同价值体系,积极开展新品推介、技术培训、市场拓展等专业技术服务活动,组建全面、立体的营销服务网络。

公司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营销服务模式创新和重点客户服务平台建立,国内市场优势得到巩固。在通信领域,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一站式满足客户需求;在电力特高压领域,强营产品技术革新,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领先;在新能源领域,围绕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源网荷储综合能源项目、大型储能项目,大力开发风光储资源,新能源市场签约大幅增长;在海洋领域,取得海上风电、海上油气等多个项目大单,进一步提升和巩固公司在海洋系列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五)提升全球化运营效率,发挥全价值链集成服务优势

公司依托“通信+能源”产业优势,不断增强通信运营商+数通市场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力,也由输电市场向传统电力市场+新能源发电市场“双轮驱动”挺进。致力国际大循环,从运营商、电力公司向政企、新能源客户拓展,抢抓国际5G、“双碳”基建新机遇。公司致力于为全球顾客提供“端到端”全面解决方案,坚持制造业服务化,通过加速能力沉淀和方案迭代,以品质和体验赋值产品和服务,加深与顾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筑牢全价值链集成服务优势。

公司持续增强全球运营能力,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长期稳定的全球服务能力。通过积极建立海外基地和海外办事处,不断完善全球营销网络,主营产品出口至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下,探索数字化销售模式,不断优化市场、技术、交付“铁三角”服务机制;深入贯彻“一国一策”,实现市场深耕,充分发挥全球营销网络和海外生产基地的联动作用,不断增强不同层级市场的立体式无盲点营销网络覆盖、海外产业链规模化竞争和快速交付协同构成的综合优势,全面提升公司品牌的行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专注能源网络和通信网络两大领域,以5G通信为基础、智能电网为支撑,保持通信、电力主营产业的行业领先地位;以海洋经济为龙头,新能源为突破、顺应“清洁低碳”新经济秩序。公司创造绿色价值,沿着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稳步向前,全方位厚植可持续发展优势,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能源网络领域

(1)“双碳”目标引领海风发展,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1○国内海风装机规划出炉叠加海外海风装机提速,拉动海缆需求持续释放得益于碳中和规划下的绿色能源装机需求,风电作为绿色能源的主力军将贡献更加低碳、环保的绿色电力,而海上风电利用小时数更高、同样条件下发电量更多,已成为沿海省份电力供应和“双碳”目标的主要抓手。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4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与整个欧盟相当,减排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据各省已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统计,全国各省已发布的“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总装机量近60GW。因此,“十四五”期间开始整个海上风电的建设将进入加速发展期,“向海图强”的战略将进一步显现。

国内外海上风电产业正准备迎来快速发展的全新时代。国际上多国政府已把海上风电看作实现能源安全与能源可及的重要工具,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装机目标,海上风电也将成为很多国家实现零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经历了2022年的低迷的行情,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并制定了应对政策,这也为未来几年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2023全球风能报告》预计2023-2027年期间,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136GW,其中海上风电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26GW。

据丹麦政府消息,2022年5月18日,“北海海上风电峰会”召开,以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为代表的欧洲四国签署联合声明文件,四国表示到2030年海上风电规划装机至少达到65GW,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数据统计,2050年四国海上风电装机将增加10倍,至少达到150GW。

根据4COffshore2023一季度报告,全球电缆需求总量未来十年将达到约157,490km,其中岛屿互联安装量达约62,246km,海上风电安装量达约95,250km。

4COffshore预计未来10年,约72,780km的高压直流缆将应用在海上风电和岛屿互联项目上,同时,高压直流项目的需求中包括15,200km的X-links项目;岛屿互联和海上风电项目将有约46,100km中压交流电缆和约38,640km高压交流电缆的需求。

海上风电项目电缆需求量约95,245公里,其中约84%为交流电缆,145kV以下交流电缆需求量约为46,400km,145kV及以上交流电缆需求量约为33,100km。预计约15,700公里直流电缆将应用在海上风电项目上,且电压等级均大于等于145kV。

岛屿互联项目领域预计电缆需求总量为62,246公里,其中约57,100公里为直流电缆、5,100公里的交流电缆。在岛屿互联项目中,145kV以下直流电缆的需求量与145kV及以上直流电缆的需求几乎相等。

2○深远海资源优势赋能,全球海风景气共振,海缆价值量持续高速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我国深远海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较近。“十四五”时期,近海风电受储备项目规模下降、生态约束趋紧和其他用海需求加大的多重影响,场址资源不足,海上风电理应由近海走向深远海。要加快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科学谋划深远海基地化布局开发和促进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外,还需要在关键技术和投融资建管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为未来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上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低碳制造转型,实现绿色能源产业链: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作为能源系统碳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海上风电的地位日趋重要,正成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的制高点,而应用于海上风电电力传输的海底电缆也必将以环保为未来发展趋势。我国首个应用了环保型集电海缆的海上风电工程(广东汕尾甲子一项目),开启了轻量化、环境友好的集电海缆的时代篇章。

产业规模化培育带动产业链:随着海上风电项目规模的扩大,远端风电机组与海上升压站的距离增加、容量增大,使风机场内集电线路海缆电压等级提高、线路增长,且送出主海缆所能承受的容量达到极限,需增加送出海缆的回路数或提升电压等级或采用直流输电,以上均要求海缆产品质量更优、电压等级更高、传输容量更大,也因此提高了海缆行业的准入门槛,提升了海缆研发附加值。

风机大容量迭代加快:风机成本占海上风电总投资40%以上,风机机组的大型化能有效降低海上风电单位造价成本。十三五期间风机容量一般在4-6MW,福建、广东海域开始小批量运用8-10MW风机。进入2022年,各大主流风机厂家均已发布16MW机型,从已启动的平价项目招标来看,部分项目风机要求≥10MW。与风机大型化相对应的,场内阵列海缆的电压等级也将从原来的35kV升至66kV,未来甚至达到90kV、110kV,带动海缆价值量提升。

3○漂浮式海风进入商业化扩张期,未来将成为重要增长来源随着海上风电的开发与利用走向深远海,传统的固定式风机技术已无法满足深远海风电的开发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漂浮式风机的运用。借鉴浮式海洋油气平台经验,将风机安装在浮式平台上,通过系泊系统限制平台运动,成为深水风能开发的有效手段。深远海浮式风力发电是国内外研究热点,是海上风电发展趋势。

面对风机容量的提升,漂浮式风场内风机间的阵列缆将突破35kV的电压等级。随着浮式风场的大规模投运,海底电缆不管在电压等级还是长度需求上都将远高于固定桩式风场。未来浮式风机之间普遍采用66kV电压等级阵列动态电缆,与之同时,汇流升压站也将采用浮式结构,大量的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动态输出海缆和一系列防护附件被投入使用。

中天海缆承接了国内外9项能源开发用动态海缆工程应用项目和5项出口油气开发动态海缆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动态海缆应用经验,建立了成熟的动态海缆设计分析能力、国际一流的光机电热综合测试能力、完善的原材料和附件供应链、健全的动态海缆系统运输和施工技术。

公司已承接了明阳阳江青洲四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和福建龙源漂浮式海上风电与养殖融合研究与示范项目,从动态海缆、附件产品、设计分析、施工运维等方面为项目保驾护航。此外,公司早已将目光瞄准了66kV和220kV电压等级的动态海缆,并布局研发,前期承担的欧洲碳信托(CarbonTrust)基金资助的漂浮式风场132~220kV高压动态海缆研制项目,为高压动态海缆产品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未来3年,漂浮式主要任务仍处于从样机试验到规模化商用的技术攻关和成本下降的质变阶段;2026年起,漂浮式海风装机规模将正式进入量变阶段。根据GWEC预计2026-2030年,全球漂浮式海风新增装机由2GW增长至12.2GW,CAGR为57.3%;我国浮式风电新增装机将由0.6GW增长至6.2GW,CAGR为79.5%,成为浮式市场的主导力量。

4○深远海开发提高行业壁垒,超高压柔直海缆产品需求显著提升我国海洋风电作为风能资源利用的重中之重,对于离岸百公里距离的海风项目,采用高压交流海底电缆所带来的电力损耗、电压降和经济性不得不考虑,工程设计希望能够利用超远距离、低损耗、传输稳定的高压直流电缆通过换流设备与陆上电网并网。

随着新型换流技术发展,近年来XLPE绝缘直流海缆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于交流海缆,直流海缆具备输电距离长,损耗小,线路建设成本低等优点,是建设大容量、远海风电场建设及洲际能源互联的关键装备。

欧洲在直流海缆研发及远海风电场建设方面起步较早,经验较为丰富,项目电压等级主要以±320kV为主。国内中天海缆于2019年开始研发±400kV等级高压直流海缆,2021年9月完成三峡如东±400kV柔性直流输电工程220km电缆全部施工安装和竣工服务,2021年11月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电压等级直流并网项目。

随着海上风电场向深远海和大容量方向发展,国内外会持续涌现更多基于高压直流海缆并网送出海上风电场建设需求。随着传输距离和输送容量的增加,电压等级普遍提升至±525kV。国际上欧洲TenneT电力公司于2020年组织发起±525kV高压直流海缆研发,中天海缆受邀参与研发。

(2)光伏产业链下降利于项目开发,海上光伏将成为新的应用场景

在国家“双碳”目标刺激下,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场景得到快速拓展,其中光伏从陆地向海洋的“进军”最受瞩目。山东、浙江等多个沿海省份加快布局海上光伏建设,分别出台《山东省海洋局关于推进海上光伏发电项目海域立体使用的通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规范光伏项目用海管理的意见(试行)》等相关政策文件,规范海上光伏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可以预见,进入2023年,海上光伏将成为继分布式、大基地之外的第三大光伏应用场景和争夺战场。与大型的陆地光伏项目相比,海上光伏在土地利用、电力消纳、发电效益、开发空间方面都具备独特优势。

报告期内的大部分时间硅料环节在成本上对电池片、组件以及下游电站环节产生剧烈冲击,直接导致相当数量的电站项目无法正常推进,进而影响电站的投资热情以及装机规模。硅料环节成本下降将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让行业回归到降低发电成本、提高发电效率的正确轨道上来。

硅料价格的下降,短期来看将使电池片、组件等环节将受益,长期来看光伏电站项目投资回报率将逐步提升,增强光伏电站投资运营商投资积极性,有利于光伏项目的开发建设。展望2023年,随着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大型地面电站的需求有望复苏,装机占比将逐步回升。在此背景下,公司做大做强资源开发与EPC总包业务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储能市场未来或呈跨越式增长,大型储能建设加速推进

上游碳酸锂价格回落,锂电材料正负极、电解液均有价格下降趋势。同时各地频发储能相关政策,公司采用大容量、长寿命电芯,在降低储能投资成本的同时,提升电池安全性。当前硅料、锂价格下跌有望促进光伏电站及储能装机需求,2023年储能市场也有望延续高景气度。

此前,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达到30GW的储能目标。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6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总规模将近67GW。CNESA预计,“十四五”时期,国内新型储能将持续高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5%~70%,市场规模将会屡创新高。2023年,随着“双碳”战略下的储能需求的扩大,储能技术性能与成本的持续改善,加以政策支持,中国储能将大概率迎来高速发展的一年。

2023年1月6日,国家能源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结合“双碳”目标“两步走”安排,《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提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重要时间节点,分别实现加速转型、总体形成、巩固完善。其中,要求储能侧加速实现多场景多技术路线规模化发展,并提升不同时间尺度下对电力系统的支撑能力,对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逐步从日内,向日以上、乃至全周期扩张。“双碳”目标的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都要求储能建设结合不同场景、不同时间尺度,加速商业化发展。

根据CNESA数据,全球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地区主要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合计占全球市场高达80%。除了国内市场,欧美等海外地区成为支撑储能企业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欧盟委员会2022年5月18日通过REPowerEU议案,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由之前的40%提高到45%。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预测,2023/2025年欧洲储能新增容量需求为30GWh/104GWh,2023年全球储能需求将达到120GWh,同比2022年增长134%。

(4)政策推动促进氢能业务全面发展

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氢能产业热度不断攀升,发展进入快车道。2021年我国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同比增长32%,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30年碳达峰期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可达到约4000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其中绿氢可达约770万吨。到2060年碳中和的情境下,氢气的年需求量有望达到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20%,其中70%为绿氢。

我国要实现碳中和必须依赖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但风电、光伏间歇性、波动性强,导致电网消纳压力较大;同时,我国油气自给率较低,不能保障能源安全。而绿氢来源丰富、应用广泛,与绿电耦合后有望提升能源自给率,同时在交通、冶金、化工等广泛领域拥有替代化石能源的潜力,从而带动国内绿色低碳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因此,发展氢能已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麦肯锡等调研机构的报告,预计到2050年,氢能市场的总规模将超过1万亿美元,全球需要在绿氢供应链上总投资5万亿美元。在此背景下,欧盟制定氢能三阶段计划,涉及电解槽、加氢站等氢能装备的大规模应用,电解槽规模超100GW,加氢站数量超10000座。

国内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氢能产业热度不断攀升,发展进入快车道。2022年3月2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颁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在报告中明确了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强调氢能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促进氢能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并确定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5)应对“双碳”变革之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推进

1○新型电力系统“四位一体”框架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共同构建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四位一体”框架体系。

②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战略规划

能源局《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绿皮书》指出电力供给结构要从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体向新能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转变;电力系统调控运行模式要由单向计划调度向源网荷储多元智能互动转变。根据国家能源局规划,新型电力系统将实行“三步走”战略,2030、2045和2060为关键时间节点。

1)2023-2030年为加速转型期:我国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模式,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力新型电力系统融合发展,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2)2030-2045年为总体形成期: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成,新能源逐渐成为装机主体,跨省跨区电力调动频繁,建成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电网,新型电力系统总体形成。

3)2045-2060年为巩固完期: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资源与其他二次能源融合,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主体,输电组网实现电力与能源输送深度耦合协同,集中消费与产能于一体的“产消者”涌现成为电力系统调节力量。

2○资源与负荷空间不平衡加剧,“十四五”特高压建设有望提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出我国将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特高压线路建成将对能源远距离输送提供有力保障,并成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骨架。

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加速推进,“十四五”特高压建设确定性较高,东部交流同步电网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形成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同步电网,建成“五横四纵”特高压交流主网架,西部地区加快形成川渝“两横一环网”特高压交流主网架,故2023-2024年有望迎来特高压落地及建设景气期。

3○电力系统变革加速,智能电网建设不断升级据民生证券指出,我国配电网目前在故障识别隔离、数据采集、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增强电网服务清洁能源成未来趋势,“十四五”投资规划中配网侧投资占比明显提升。以南方电网为例,南方电网将配电网建设列入“十四五”工作重点,规划投资达到3200亿元,进一步加快电网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强智能输电、配电、用电建设。

电力智能监测需求市场空间较大。智能监测设备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场景包括变电站、换流站、配电站、发电厂变电场所等,有助于提升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响应,为电网智能化改造的重要实现手段。从市场规模来看,仅在变电站单一使用场景下,根据民生证券预测,2020-2025年中国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的市场需求量有望达544.44亿元,市场空间较大。

2、通信网络领域:实施创新驱动,深化产业布局,持续注入发展新动能

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由2020年的7.8%提高至10%,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将由2020年的14.7%提升至45%。国务院发布的《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1)算力时代应用驱动光网络演进,保障行业未来发展潜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2022年为5G大规模建设的最后一年,在5G资本开支饱和的前提下,运营商开始进一步聚焦算力网络投资。中国电信2022年全年资本开支930亿元,其中5G网络投资占比下调至36.6%,产业数字化投资比例大幅上调至30.0%。中国移动算力网络资本开支约480亿元,重点将放在投资部署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同时还将加快布局热点中心云,按需建设边缘云,计划累计投产云服务器超66万台。运营商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新兴市场,大力投入数字经济相关建设,保障行业未来发展潜力。

全光组网优势渐显,业界加快部署节奏。全光网络因具备低时延、低能耗和大宽带等关键特性,在金融交易、生产控制等诸多广域偏实时、交互型计算业务领域的潜在优势逐步显现。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高度关注全光网络发展,近几年相继提出相关计划或组网方案,如中国电信的全光网2.0、中国移动的光电联动全光网、中国联通的算力时代全光底座等。总体来看,受算力时代业务发展新特点和新需求等驱动,未来全光网络部署节奏将持续加快。

漏缆创新加快,推动室内应用需求。交叉极化漏缆技术相对传统单极化漏缆技术可大大提升民网MIMO性能,铁塔总部已完成相应产品的开发并进行了试点试验,提升效果可达20%左右,有望改变现有MIMO漏缆组网方案。在广角室分漏缆产品的基础上,山东铁塔成功开发了广角室分漏缆2.0升级产品,解决了当前停车场普遍存在的覆盖难、成本高的痛点。交叉极化漏缆技术及室分漏缆技术将推动轨道交通、室内覆盖对漏缆的需求。

2、优化产能布局,谋求价值链新发展

2022年,全球光通信市场因5G、云计算、数据中心、FTTH等多行业应用驱动,带动区域光纤光缆需求实现持续增长,欧洲、南亚、东盟、拉美等地区新兴市场的光纤光缆需求增速预计达到5%以上。加强海外布局,有序扩充产能,形成区域性交付,面向市场需求,推出高运算、轻重量、小缆径新产品,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完善售前售中售后整套服务体系,提升客户满意度。

3、海外市场光纤宽带加码,发展中国家有望成为新兴市场

据CRU数据统计,中国FTTx的渗透率达到90%,海外市场仅有不到50%。发达国家方面,根据欧洲FTTHCouncilEurope数据,德国、英国、波兰、意大利FTTH覆盖率还较低,分别仅为16%、15%、41%、41%,有较大发展空间。另外,以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组成的新兴市场有望以6.3%的CAGR实现高于全球市场的5.2%的增长。具体来看,当前东南亚和印度、拉丁美洲、非洲增长较为迅速,局部国家市场如印度尼西亚、南非、印度、巴西等增长迅猛。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坚持顺应“清洁低碳”新经济秩序,争当“双碳”超长赛道主力军发展战略,致力成为对区域经济承担责任的绿色科技企业。报告期内,公司践行“绿色驱动、合规稳进”经营方针,不断完善公司经营体系、履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全方位厚植可持续发展优势,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公司将持续践行以新能源为突破、海洋经济为龙头、智能电网为支撑、5G通信为基础的产业布局,从产品供应商升级为系统解决方案集成商,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三)经营计划

1、优化产业布局,提供更优质的海洋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顺应国家高质量发展和“清洁低碳”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在品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属地化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面向深远海、全球化的技术和产品体系,着力提升海洋能源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积极助力海上风电“平价上网”新时代。

(1)属地化布局国内市场,提供更快、更优服务

公司分别在江苏、广东、山东等省份布局海缆制造基地,与产业链龙头伙伴合资成立海洋工程施工公司,打造适应未来风机大型化、深远海化的下一代海上风电安装船、基础施工船,提高船机转场效率及响应速度。

(2)围绕“工程服务国际化”战略,全面拓展国内外服务化业务

海洋系列业务从产品销售各环节寻找产品增值的服务化项目,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制造+服务”为中心转变。将针对工程总包、检测服务输出、技术服务输出3大领域,布局资源,主攻海上风电运维总包、海洋装备试验检测、海工产品设计咨询服务能力,全面拓展服务化业务。进一步围绕“工程服务国际化”战略,建设海外产品存储中心、国际运维服务网络,逐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海洋装备、系统及工程服务商。

(3)强强联合,再造海上重器,奔赴深蓝

与金风科技合资建造的1600T深远海风电施工平台,采用“运输+储存+起重”一体化模式,大幅提升风机部件吊装效率,降低工程建设成本,预计2023年三季度投运,年施工能力达100台;与海力风电合资建造的5000T起重船,预计2024年一季度投运,用于20MW机组单桩、导管架等多种型式基础施工以及升压站基础和上部组块安装施工,年打桩效率超120根。

两艘专业风电施工船建成后,单船便能完成港口装载、海上运输、吊装及打桩等主要工序,抗风能力强,可延长深远海风电场施工窗口期。

(4)技术创新持续引领,助力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

公司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海洋能源与信息传输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中天科技海缆研究所”等研发平台。与上海电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一个集科研攻关、信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试验和人才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公司将围绕海洋油气、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通讯与观测等方向,瞄准绿色、低碳、智慧、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系统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布局特种海光缆、深海脐带缆、中高压动态缆、特高压交直流海缆等产品。

2、聚焦光、储、氢,产业向“新”而行

十年来,中天科技新能源形成了以“分布式光伏引领,微电网核心技术支撑,关键材料开发,大型储能系统应用”为亮点的经营格局。进入“十四五”,中天在光储基础上开发新型能源,定位“光、储、氢”细分领域,建设新能源“零碳”基地。

(1)逐“光”启航,光伏业务全方位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根据各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目标,“十四五”期间光伏行业仍以完成既定增量目标为主要发展方向。并且随着上下游材料产能的持续释放,价格逐渐走低,电站投资空间空间进一步打开,前期由于储能配比、产业配套、土地租金上涨等因素导致收益难过关的项目将迎来启动希望,电站投资与建设有望进一步提速。

因此公司紧抓历史机遇、顺势而为,凭借在光伏行业十多年的布局与沉淀,致力于在光伏资源开发和工程EPC总包领域做大做强,为业主提供全方位服务、贡献精品工程。公司对光伏EPC总包业务寄予厚望,在业务飞跃式发展对公司EPC总包能力提出挑战的现实下,计划推动业务重塑与团队再造,持续在团队建设、技术研发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增加投入,使之成为公司新业态下的核心增长点。

基于光伏电站存量市场的快速扩大,公司充分认识到电站运维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给与高度关注。公司坚持高质量、高价值运维技术输出战略,将扩大优质客户运维服务份额作为优先目标,以国电投、宜家等光伏电站运维服务为蓝本,不断锤炼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价值以及降低服务成本,实现互惠共赢。发挥公司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的优势,紧跟优质总包服务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运维服务,滚动造血,做大做强中天运维品牌。

(2)“储”精蓄锐,助力产业量名齐升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储能行业在肩负历史使命的同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公司坚持绿色、安全、高性能储能系统的研发制造理念,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储能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

未来,中天科技新能源将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持续确保高质量产品输出,采用“边缘计算+智慧分析”等智能化手段致力于提高整站可用性及稳定性;研发热置换液冷专利技术,综合能耗降低20%;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验证技术,打造芯-组-舱-站全过程系统集成安全设计产品。公司同步布局基于新一代带超级电容器超高倍率储能调频技术及长时段氢储能技术,完善全时段储能技术产品,助力国家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建设。

钠离子电池在资源可控性、成本、高低温性能与倍率性能上较锂电池相比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此外钠电与锂电原理类似,便于实现钠电规模化产业。正极材料预计维持多种路线并存的格局,并匹配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公司已完成适用于储能市场的钠离子电池产品技术开发,并确定关键材料体系,后续重点进行小批量生产验证,同时完善不断工艺。

公司将充分发挥在储能领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产品优势,积极抓住市场机遇与先机优势,扩充产能,深耕重点区域储能市场,保障订单持续放量,抢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实现业务持续突破,以新型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共同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助力清洁能源发展。公司从海外团队建设、产品开发、认证配套等多方面落实行动举措,实现海外业绩重大突破。一方面搭建集成设计能力平台,增设专业海外大储市场开发团队,与客户一起实施海外业务的开发、牵引和落地;公司将重磅推出新一代海外储能系统产品,以适应海外客户的特定需求,并提供完善的储能成套解决方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针对海外市场的特点,完善海外新产品认证来满足市场开发需求。

(3)“氢”装上阵,布局产业新赛道

南通对内接轨上海,辐射长三角氢能消费的负荷中心,对外与韩国、日本氢资源匮乏国隔海相望,可辐射日本-澳大利亚海上氢气运输路线,是海上贸易重要合作战略支点,定位于未来长三角氢源枢纽,氢技术装备贸易、氢贸易与氢能源集散中心。

中天科技充分利用未来长三角氢源枢纽的区位优势,与国华投资、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简称低碳院)签订氢能产业链多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绿色能源示范城,正式拉开了中天科技进军氢能产业的序幕。2022年中天科技联合国家能源集团氢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能氢能)、低碳院,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融合制氢、制氨为牵引,成立控股子公司中天华氢有限公司(简称中天华氢),依托中天科技在生产制造、工程建设方面的优势,国能氢能在氢能项目投资建设的经验,低碳院在氢能装备技术方面的技术优势,中天华氢以氢能装备技术为核心,致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加氢站、电解水制氢装备供应商及工程总包商,为电力、交通等行业低碳转型提供绿色能源。

中天科技将进一步深度布局氢能产业链,规划打造洋口港氢能产业创新示范基地、规模化可再生能源氢氨基地、氢能应用示范基地三大基地,实现全国领先高端氢能产业基地、国家东部沿海综合能源集散中心、氢能碳中和发展示范城的宏大目标。

为进一步论证产品的先进性及可靠性,公司将斥资打造千万级研发测试中心,用于氢能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算法的研发测试工作,同步构建可再生能源“制储加用”的产业示范基地,将联合丰田等汽车品牌对氢能燃料电池汽车进行测试,为后续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3、为新型电力系统纵深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紧抓特高压持续发力新机遇,确保行业地位不动摇

2023年特高压建设全面展开。国网重点围绕特高压华东、华北交流电网补强,建设华中特高压交流网架,特高压:张北-胜利、陇东-山东、哈密-重庆、金上-湖北、宁夏-湖南和智能巡检等。南网建设藏东南-粤港澳工程,发电将加快风、光、水等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中天电力专注于特高压能源大通道建设,提供“绿色能源、绿色输送”系统解决方案,向坚强、智能、免维护发展,巩固中国线路产品出口第一品牌,确保龙头地位不动摇。

(2)完善产品矩阵,打造产业链单项冠军集群

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增强在高端电力领域的研发生产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展开与国网、南网、规划院、大型发电集团等各大发输配电商在综合能源领域的合作,助力电网公司加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突出“需求引领,以销定研”创新布局,发挥产品和市场布局优势,打造特种导线、特种电缆、特种OPGW、特种金具世界冠军。

4、持续提升业务运营质量,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商

2023年,公司顺势5G通信网络和千兆网建设提速等战略机遇,重新锚定新定位、执行新战略、激发新动能。从强化技术创新,以销定研,以销促研,助力可持续成长;紧把行业动态,做强主营,发力新业务,助推第二发展曲线;紧抓机遇,打造拳头产品,提高海外市场销售规模等方面开展工作。

(1)强化技术创新,以销定研,以销促研,助力可持续成长

公司实施“以销定研、以销促研”的战略规划,以提升有线通信、无线通信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服务5G、“东数西算”建设,打造四大解决方案。主要围绕特种预制棒、光纤、光缆、ODN、高速率光模块技术,打造智能承载网解决方案;基于特种漏缆、5G天线、光电混合缆等技术,打造先进无线通信解决方案;聚焦数据中心、数据能源、5G物联网技术,打造绿色物理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聚焦特种石英、线缆材料等产品,打造高端基础材料解决方案。

(2)紧把行业动态,做强主营,发力新业务,助推第二发展曲线

公司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主营产品,继续打造在棒纤缆主营业务的竞争优势,深耕成熟市场;同时紧跟行业前沿,进一步关注和分析运营商的投资规划,明确业务核心发展方向,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多元化布局,发力新业务。

基于运营商重点关注5G基站的节能减排和数据中心的绿色低碳化的背景,公司坚持智慧能源产品、数据中心业务的发展,加大在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上的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新产品布局推广与业务开拓。公司将进一步聚焦6KW户外自散热一体化电源、9KW一体化电源箱、多业务节能柜、低碳站点等产品的研发,为拓展智慧能源业务市场空间奠定良好的技术支撑。

ODN作为光接入网的关键设施正在加速创新迭代,公司将进一步布局开发预连接技术和数智化技术,以解决传统ODN在光接入网施工过程中效率低、人员投入成本高、光纤“哑资源”管理困难等问题,助力城市及重点乡镇千兆光网络规模部署,提升城镇老旧小区光接入网覆盖能力,推动全光接入网进一步向用户终端和各类智能化公共设施延伸,支持有条件地区超前布局更高速率宽带接入网络。

(3)紧抓机遇,打造拳头产品,提高海外市场销售规模

2023年公司将紧抓全球FTTH和5G建设发展契机,着力培育ODN产品、模块化电源、数据缆、光电复合缆、室分漏缆等拳头产品,迅速布局北美、拉美、中东及东亚市场,使之成为公司销售、利润规模的一个新支撑点。同时积极参与海外解决方案技术推广会和展会,提高品牌知名度,促进海外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公司将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机遇,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盈利能力。聚焦能源网络和通信网络两大领域,推动产业链提质升级,增强抗风险能力。预计未来可能面对以下风险:

1、市场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覆盖领域广,其中由于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企业数目众多,行业高度分散,市场集中度低。目前,中低压电缆技术含量以及对设备投资的要求不高,相关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公司面临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风险;通信行业的技术发展较快、变化较大。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公司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压力,有一定的市场风险。

为此,公司将坚持差异化发展,在多元化经营和巩固主要市场竞争地位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品,培育细分市场,合理匹配产能,同时加强新产品销售队伍的建设。

2、竞争风险

近年来,海上风电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海缆需求的增长,驱动更多企业进入海缆行业或进一步扩充产能。同时,随着海上风电“平价上网”的实施,海缆作为海上风电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降本增效压力增大。在此背景下,行业内骨干企业在中低压海缆竞争程度可能进一步加剧。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光通信行业新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公司将面临产品和服务在技术迭代升级方面存在与市场应用需求快速匹配的竞争风险。

为此,公司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不断研发前沿核心新产品新技术,践行精细文化,加强品牌建设,巩固竞争地位。

3、海外风险

公司长期积极开发海外市场,现阶段国际业务开展、生产基地布局及分支机构运营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及地区。但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处于深度调整期,经济增速放缓,全球价值链融合受阻,国际规则重构竞争加剧。前所未有的复杂国际形势,增加公司境外业务开展与投资经营的不确定性,同时,海外国家的政策法规、市场准则、政治社会环境等均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包括法律、税务、汇率、政局(如战争、内乱等)等各方面的风险仍将继续存在。

此外,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经济全球化受到较大挑战,中国企业在部分领域受到了限制。未来,如果部分国家/地区与中国的贸易环境持续恶化,限制进出口,提高关税或设置其他贸易壁垒,公司可能面临设备、原材料等资产短缺和客户流失等风险,进而导致公司生产受限、订单减少、成本增加,对公司的业务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公司在加快“走出去”的同时,将多管齐下不断提升海外人员专业水平,增强风险预判和把控能力,化挑战为机遇。

4、政策风险

公司紧跟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投资布局,并根据市场需求建设产能,但在光通信、电网建设领域存在客户集中度高带来的对客户过度依赖的风险,三大通信运营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投资进度变化将对行业需求造成影响。由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往往会根据国民经济及行业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这种调整将对企业投资布局和产能设置、技术方向造成较大影响。

为此,公司将加大对国家宏观行业政策的解读和把握,提升对市场趋势的预判能力,对调整及影响拥有充分的预备方案。

5、原材料风险

公司主要的原材料包括铜、铅、铝、碳酸锂等,其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较大,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

为此,公司对部分主要原材料进行套期保值,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此外,公司施行差异化经营,持续向市场推出创新产品与技术,不断增强客户粘性,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积成电子
  • TCL智家
  • 西昌电力
  • 新天地
  • 泰永长征
  • 鲁抗医药
  • 扬电科技
  • ST特信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