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昌达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4-25 19:06:05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华昌达300278)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制造业的基石,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可满足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包括数控机床基础装备、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专用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关键基础零部件、通用零部件等领域。公司作为智能型自动化装备系统供应商,已在汽车行业、物流仓储行业以及新能源行业均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产业转型的进程中,公司将在原有的机器人应用、智能仓储以及工业互联等核心技术基础上叠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中积极拓展应用领域,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行业政策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是制造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未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对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国制造20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引导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202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二)行业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主要采用定制化的设计生产模式,需要根据客户的特殊需要,量身定制最佳的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项目实施存在一定周期。具有应用领域广、资本密集性、技术综合性强、产品定制化等行业特性。高精度化、智能化、信息化是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发展方向。随着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以及制造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智能装备行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将在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创新中,推动智能装备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我国工业自动化装备市场规模为1,895亿元、1,976亿元、2,087亿元。由于物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商业化应用,2023年我国工业自动化装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00亿元,全球工业自动化装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万亿元。

  (三)下游行业的广阔需求

  (1)汽车行业的自动化装备需求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为达到绿色环保、高效节能,汽车企业对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在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也在提升。自动化装备通常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输送系统等。我国作为亚洲汽车制造中心,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转型过程,都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尤其在动力总成自动化装配线及车身焊接自动化生产线领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其中,商用车产销量分别为318.5万辆和330万辆,同比下降31.9%和31.2%;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同比增长11.2%和9.5%;新能源汽车销量超68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汽车行业的发展必然带动自动化装备市场规模的增长。

  (2)物流仓储产业市场需求

  仓储物流系统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信息化和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零库存和整合化方向。如自动化立体库、自动分拣系统、穿梭车、AGV/AMR,输送机,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码垛和卸垛,龙门机器人,WMS/WCS等,主要用于物品的存储、拣选、包装、拆/码垛、输送、搬运等作业。是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物流仓储各环节的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保证了数据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具有节约用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物流效率、减少货物损坏或遗失、降低分拣差错率、提高仓储管理水平等诸多优势。广泛应用于烟草、医药、汽车、电商、快递、冷链、工程机械等行业。据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智能仓储市场规模1260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2200亿元。公司相关产品已在汽车行业取得优异的成绩,未来将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开拓应用范围。

  (3)锂电行业的长期需求旺盛

  锂电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电芯制造及封装、下游应用三个环节。上游原材料主要分为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极基材、隔离膜和罐材等;中游电芯制造及封装主要包括电极板制作、电池芯封装、锂电池组装、锂电池模组及PACK;下游应用主要为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

  随着锂电行业智能制造将迎来跨越式发展期,工业机器人、AGV/AMR、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自动化立体库、传感器等在锂电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机器人在锂电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上下料、涂胶、清洗、焊接、装配、检测、输送、分拣、码垛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电池托盘为信息载体的集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输送系统、PACK线、分拣包装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为一体的全自动物流系统满足电池生产、分拣、存储的工艺要求。

  由于进口设备价格高,售后服务时间长及维护费用高,目前我国多数锂电设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05.8万辆、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据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为327GWh、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为661GWh。预计2025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1500GWh,间接带动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的增长。公司作为智能自动化装备系统服务商,未来公司将基于现有产品向广阔的锂电行业延伸,丰富业务条线,拓展业务范围和研发类别。

  (4)储能行业迎历史性发展契机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应对全球变化、尽早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各国政府核心课题之一。全球碳中和时间表已逐步明晰,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其中大部分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包括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部分国家计划实现碳中和时间则更早,如乌拉圭提出2030年实现碳中和、芬兰2035年、奥地利和冰岛2040年,瑞典2045年;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全球55%的累计排碳来自电力行业,电力行业80%排碳来自燃煤发电,而随着全球电动化的推进,未来电力占二次能源比重将不断增加。因此减少燃煤发电比重的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清洁能源发电存在不稳定、不均衡的特征,而电化学储能产品可提升供电可靠性及稳定性,未来储能行业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大有可为。根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预计,若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届时风、光占一次能源比例将接近50%,占发电量比重则将接近60%。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全球共识,储能将作为核心环节参与其中。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从供给侧看,新能源逐渐成为装机和电量主体;从需求侧看,终端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电力“产消者”大量涌现。从系统整体来看,电力系统运行机理将发生深刻变化: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无法通过调节自身出力适应用户侧需求变化,传统的“源随荷动”模式将不再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必须通过储能等措施,依靠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实现电力供需动态平衡。

  在全球友好政策叠加储能产品各项性能指标提升的加持下,储能万亿级市场已悄然而至。美国、中国、欧洲作为最大储能市场,仍将保持优势地位,预计2025年三地电力系统储能需求分别为84、76、27GWh,2021-2025年CAGR分别为68%、111%、77%。叠加其他地区储能、便携式及基站储能等,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需求将达288GWh,2021-2025年CAGR达53%。根据BNEF 研究报告 ,预计2025年储能系统成本将为1.4元/Wh 左右,则届时全球储能市场空间将达4032亿元。

  (5)光伏行业的持续需求

  光伏设备行业为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的生产提供专用设备。据公开报道、光伏行业协会数据及国家能源局数据,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021年为54.88GW、2022年为120GW,目前全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已突破700GW。光伏行业的火爆推动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各个环节市场规模的增长。据公开信息及相关厂商披露投资规划显示,2022年电池片产能达到490GW以及未来的电池片产能规划约565GW;2022年,国内多晶硅料产量为81.1万吨,预计2025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将达到210万吨,可生产组件743.4GW。为达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的目标。光伏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从而对光伏设备行业带来持续不断的市场机遇。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从事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装备或解决方案的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一)主要业务情况

  公司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装备系统服务商,为客户提供基于工业4.0智能装备领域自动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工艺研发、仿真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

  公司核心业务领域包括:机器人焊装自动化装备解决方案、物流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自动化输送智能装配线及新能源自动化设备等。

  公司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以独特管理为优势,长期积极致力于汽车、仓储、制造等众多领域,为用户提供从产品设计、智能制造、项目管理到技术服务等覆盖全项目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通过价值创造的创新,实现全球工业装备智造领军企业。

  1、智能输送系统

  公司为客户提供智能输送系统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各类输送机械设备与自动化、电气控制、软件管理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具备智能化、信息化,可实现装配、搬运、上下料、升降、翻转、分拣、积放存储等功能的智能装备系统,广泛应用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军工等多个行业的生产自动化领域。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悬挂链式输送系统、板拖链输送系统、滑橇输送系统、滑板输送系统、EMS输送系统、辊子输送系统、摩擦输送系统、AGV、前处理/电泳输送系统、升降机系统等,产品有自动输送、自动升降与翻转、自动堆放、精确定位、远程监控、远程运维服务等功能。

  2、汽车智能焊装系统

  公司为客户提供汽车白车身智能焊装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通过运用开放式柔性总拼、机器人柔性总拼核心技术,可实现6种车型柔性切换且生产节拍可达到65JPH的柔性主线焊接系统;通过运用白车身分拼切换系统核心技术,可实现4种车型柔性切换且生产节拍可达到60JPH的柔性侧围焊接系统;可实现4种车型柔性切换且生产节拍可达到60JPH的,同时运用机器人滚边、压机、换模机构等核心技术以及机器人视觉检测和自动涂胶等技术的柔性门盖焊接系统;通过运用白车身分拼切换系统核心技术,可实现3-5种车型柔性切换及共线焊接且生产节拍可达到60JPH的柔性地板焊接系统等。核心技术包括:白车身焊接整体规划与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数字化工厂的工艺规划仿真及虚拟调试技术、柔性总拼技术、高速辊床以及风车机构等,可覆盖白车身焊装工艺流程的生产设备。

  3、智能仓储系统

  公司为客户提供带数据的动态仿真,通过仿真分析系统为客户提供最优物流仓储系统、物流输送系统。智能仓储系统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和配送分拣输送系统,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物料或产品的精准存储、调用及分拣等功能。主要产品包括:立体货架系统、出入库输送机系统、AGV/RGV、AMR、自动化控制系统、WMS、WCS等。公司在汽车行业、零部件制造业及化工行业取得了优异成绩,未来将深耕汽车、工程机械、化工等行业对智能仓储系统的需求,并积极向锂电、光伏、冶金及仓储物流等领域拓展。

  4、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

  公司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工艺规划及工厂虚拟仿真、虚拟调试、MES等。

  工艺规划及工厂虚拟仿真是基于设备3D建模而进行的仿真设计和力学分析,运用计算机对产品结构强度、刚度,结构稳定性等进行分析以达到优化产品设计的目的,通过仿真系统对运行逻辑分析计算,实现项目优化和性能提升。

  虚拟调试技术是基于数字仿真技术的电气调试技术,是目前装备行业尖端技术之一。公司依托3D建模、仿真模拟在虚拟环境下对电气控制程序的验证,便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极大的节省现场调试时间及现场成本。MES指的是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开发方式、多层软件框架,便于应对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功能扩展。实现整个车间的计划排产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产品数据管理、设备管理、看板管理等功能,此外还可以扩展到与ERP、WMS等软件系统的互联,实现企业数字化管理。

  5、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

  公司将持续拓展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及产品的应用领域,并在涉及领域深挖市场需求,改善产品性能,提升用户体验。主要产品包括:实现多品种白车身共线焊接的开放式柔性总拼、汽车四门两盖、天窗及轮罩的在线机器人滚边技术、代替人眼做测量和判断的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激光焊、在线冲孔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

  (二)经营模式

  基于公司主营业务属性,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在盈利、采购、生产、销售、研发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成熟稳定的经营模式。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1)盈利模式

  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焊装自动化装备解决方案、物流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自动化输送智能装配线及新能源自动化设备等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从而实现营业收入及利润。

  (2)研发设计模式

  公司秉承“创新-驱动未来”,已建立一套技术研发应用所要遵循的规范,主要包括立项、规格制定、设计、验证和试产等环节。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升级,同时持续研发新产品的满足市场需求型研发策略和基于公司对现有业务领域和可拓展领域的行业技术发展情况的持续追踪,并结合公司技术、资源条件及战略目标等因素对智能装备领域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而进行的前瞻性技术研发策略。

  (3)销售模式

  公司在国内外的所有经营业务均采用直销模式,客户包括直接用户、总承包商。公司通过市场调研、信息收集,锁定目标客户;通过与目标客户深入的技术交流,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后制定技术方案及商务方案,最后通过参与客户组织的招标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获取订单。依据签订的技术协议及会签方案图进行细化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装配发运、安装调试、验收陪产,为客户提供“交钥匙”工程及售后服务。

  (4)生产制造模式

  公司主营业务的产品类型属智能解决方案类定制产品。不同客户在工艺实现方案、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个性化差异,因此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管理模式,即在获得客户订单后组建项目组并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依据项目执行计划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单个产品制造流程可能包含设计、制造、装配、发运与试运行中单个或多个阶段。

  (5)采购模式

  公司主营业务的产品类型属智能解决方案类定制产品。不同客户在工艺实现方案、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个性化差异,因此公司主要采用“以产定购”的采购管理模式。公司采购部依据订单设计对所需原材料、电机减速机、基础标准类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电气配件、生产辅料等进行采购。同时采购部亦负责供应商的评定管理工作。

  (三)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

  公司在智能装备行业20余载的深耕和沉淀,始终秉承“创新˙驱动未来”的发展理念,一直努力贴合用户需求,将软件、硬件与通信技术有机整合,拥有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总承包能力以及生产制造能力,凭借着优异的产品性能、稳定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客户信赖。公司多年来在智能装备技术、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均形成了深厚的积累,主营业务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公司处于智能装备系统服务商头部企业行列。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方式、盈利模式没有发生重要变化,核心技术人员及人才队伍稳定,亦没有发生因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核心技术人员辞职、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1、持续研发保证技术优势

  公司秉承“创新˙驱动未来”的发展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基础,以市场发展为导向,通过持续的产品优化和技术创新,设计制造稳定性高、准确性强的个性化产品,保持公司产品和技术水平稳居智能装备行业头部地位。目前主要的研发方向包括:汽车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AMR自主移动机器人、汽车电池专用设备、自动化高架立体仓库、托盘及集装单元供应系统及新能源电池、光伏、新型储能领域的产品及设备工业VR,机器视觉。同时,通过在研发团队中储备优秀的技术人才,保证了持续的研发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华昌达在积极开展内部研发的同时,也不断寻求与相关行业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此促进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果的转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6项。

  2、完整产品体系,可覆盖多样化需求。

  公司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装备系统服务商,历经20载的技术创新及经验积累,形成了完善的智能装备产品体系。产品覆盖汽车整车生产的焊装工艺设备、涂装输送、总装工艺设备以及动力总成,可为客户提供工艺设备总承包的“交钥匙”工程服务。同时,可为客户提供智能仓储解决方案,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立体仓库软件系统,公司自动化立体仓库已在汽车行业、轻工行业得到应用,在车架及车身储存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占有极大的国内市场份额。动力总成业务开展至今,已与上汽集团600104)、上海通用动力总成公司等行业头部客户开展了深入合作并已全面布局新能源电驱系统装配测试生产线业务。

  3、优异的项目管理能力与稳定的客户资源

  公司通过众多项目实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应用,已形成强有力的研发创新能力,拥有深厚的技术水平、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拥有一支敢于攻坚克难、协同高效的高技术水平团队,以及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公司与通用汽车、上汽集团、北汽集团、东风汽车600006)、中国重汽000951)、长安汽车、吉利、比亚迪002594)、奔驰、大众、宝马、保时捷、奥迪、沃尔沃、福特、克莱斯勒、日产、本田、丰田、特斯拉、马格纳、波音、空客、庞巴迪、联邦快递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

  公司采取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独立核算的机制,并与员工绩效考评机制联动,极大的调动人员积极性,使项目管理效率得到提升,提高了项目交付质量,增强了公司市场竞争力。

  4、人力资源优势

  在公司20载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重视人力资源建设,积极构建人才发展体系,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充和储备人才。同时建立完善的员工晋升渠道、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等,对员工的工作表现给予肯定和认可,有效提高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一支素质过硬、经验丰富、有归属感、有使命感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始终集中资源致力于在手订单的执行,积极努力开拓市场,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公司营业总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同时,受海外通货膨胀的影响,人工成本随之增加,公司积极采取应变措施,坚持降本增效,严格控制期间费用,全年净利润同比大幅增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8,274.8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6.29%;营业利润13,732.1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2.6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626.3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09.67%。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公司秉承“创新˙驱动未来”的发展理念,以“用创新的方法,持续驱动技术贡献,使工业更智能。”为使命。始终聚焦主营业务,将把握“十四五”期间的行业支持政策、市场机遇,充分整合集团公司资源优势,发挥业务协同的联动性,巩固并提升公司在智能自动化装备行业地位及市场占有率,着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推动公司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致力发展为全球智能自动化装备系统服务商领军企业。

  (二)年度经营计划

  随着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进程,推动了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05.8万辆、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锂电池出货量为661GWh,同比增长102.14%;光伏新增装机120GW,同比增长118.66%。公司历经20载的发展,在智能装备领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营、扎实的技术研发能力。面对未来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将深耕现有客户、积极开拓新客户、持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完成2023年度经营计划以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经营计划如下:

  1、业务发展的经营计划

  2023年,公司依然坚持主营业务经营,充分利用现有的机器人应用技术、智能焊接装备与智能输送装备技术、仓储物流装备技术以及相关工业软件技术,加大集团内各子公司的协同效应,以完整的产品线为抓手,提升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势,带动经营业绩的全面提高。公司将继续围绕着重点战略客户开展深度合作,覆盖战略客户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服务,加速扩大公司业务占比。同时,积极探索优质目标客户需求,获取系列订单、大额订单,扩大行业影响力。在汽车领域、工程机械领域、新能源动力总成领域做大做强,收获其他领域的细分市场份额。

  2、公司管理的经营计划

  2023年,将着力于制度和流程的优化,进一步规范明确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的职责范围,不断完善各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组织管理原则,完善决策程序和管理流程,提高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加强风险识别与管控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加大内部监督管理力度;继续强化数字化建设,加强数据积累和分析;持续加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培养,促进公司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3、人才建设的经营计划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公司将依托岗位职级评价体系,强化人力资源运用,优化人员结构,挖掘核心员工潜力,促进员工价值创造,提升管理能效。针对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做好前瞻性人才布局,为公司长远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4、技术研发的经营计划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公司将持续着力技术研发,一方面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从而实现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性能或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一方面对现有业务行业和相关可拓展行业的装备情况及未来需求进行研发调研、数据收集、技术积累,从而进行新产品开发。一方面基于现有技术,围绕着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研发,提升工业4.0整体解决方案能力。

  (三)可能面临的风险

  1、宏观经济与市场波动的风险

  公司所处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市场需求,来源于下游行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时的装备需求,其投资规模及增速均受宏观经济、行业政策以及发展情况的影响。公司产业结构覆盖车汽车制造、工程机械行业、物流仓储、动力电池、锂电储能等行业而有效分散业务集中度,可降低公司风险系数,但不能排除下游行业需求下降而对公司业绩产生的不利影响。公司将持续对下游行业进行研究、信息收集与分析,抓住市场机遇及市场风向;同时,持续提升企业运营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2、项目终验收拖期及项目款回收的风险

  公司的业务类型为项目式订单,整个执行过程包含设计、采购、制造、装配、发运、安装、调试、验收与陪产、质保等环节,具有较长的周期且结算方式普遍采用“预付款+发货款+终验收款+质保期”按“3:3:3:1”的方式支付。可能因客户终验收周期较长、客户需求变更等因素导致项目终验收期限超过合同约定情况。项目终验收不及预期也将导致公司存货增加以及项目款不能及时回收,甚至不排除出现坏账的风险。

  公司执行战略客户、行业龙头客户的营销策略,重在提升大客户、大订单的业绩占比;持续关注客户的发展状况,保持与客户的顺畅沟通,加强公司内部项目管控力度,顺利推进项目终验收及项目收款工作。同时,公司依据谨慎性原则,制定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政策。

  3、经营业绩波动、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公司经营收入以项目验收为确认节点,项目实施周期较长,部分项目金额较大以及受外部因素影响,可能存在在同一年度内每个季度的收入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以及不同年度内受确认收入的项目数量、金额等影响,经营业绩产生较大波动。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竞争情况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公司项目实施成本增加,从而导致毛利率下降。

  公司执行战略客户、行业龙头客户的营销策略;保持公司产品、客户行业类型的多元化发展;保持强有力的项目过程管控;持续关注原材料市场情况,持续提升企业效能以及产品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4、新业务不及预期的风险

  随着全球双碳目标的发展,新能源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公司已布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总成以及涉及电池和光伏的部分细分领域。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技术迭代、竞争对手加入等情况,可能存在公司在相关业务领域发展不能达到预期的风险。

  公司将围绕着新产品研发、新业务拓展的两个方面,通过“内生+外延”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公司相关业务的开拓和发展。同时,积极关注自身行业和下游客户行业的技术更迭。

  5、核心人才流失的风险

  智能装备业务人才是指能对机器人、焊接、机械、电子、工业软件、编程等多领域、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且具有一定项目实施经验的复合型研发技术人员,是具有一定行业技术积累及营销能力的营销人员,是拥有项目管理能力且具有丰富大型项目实施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伴随行业的成熟和竞争对手的增加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将致使对人才需求激增,如果公司不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可能面临核心人员流失的风险。

  公司将持续执行岗位职级评定体系与激励机制,使人才能力得到匹配、得到认可,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川宁生物
  • 蔚蓝生物
  • 鲁抗医药
  • 中海达
  • 国联股份
  • 凯中精密
  • 凌云股份
  • 溢多利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