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8-30 23:30:04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兴业银行601166)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公司主要业务及行业情况

(一)主要业务

公司成立于1988年8月,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2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已发展成为以银行为主体,涵盖信托、金融租赁、基金、期货、资产管理、消费金融、理财、数字金融、研究咨询等在内的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不断完善覆盖境内境外、线上线下300959)的多元化服务网络,已成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跻身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前20强,位列美国《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第223位。

公司主要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买卖、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资产托管业务;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结汇、售汇业务;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财务顾问、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保险兼业代理业务;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投资基金托管。

(二)报告期内行业情况和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经济复苏动能逐步增强。政策面保持定力,按照系统性理念坚定推进各项改革,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落地,重塑监管框架,全面强化对各类金融活动的规范管理。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银行业机构围绕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升级优化产品体系和服务方式,支持新经济、新动能加速成长,资产规模稳健扩张,经营业绩保持平稳,资产质量稳定可控,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持续优化业务布局。全力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大基建、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中坚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同时促进信贷资金精准直达普惠小微、民营企业、涉农金融等薄弱环节支持。创新绿色投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探索通过支持绿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构建特色化、差异化个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服务“科技强国”战略,支持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完善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综合金融方案。

服务区域均衡发展。围绕国家区域重点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服务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结合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特点,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金融资源在城乡、区域、人群之间的均衡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融入对外开放大局。支持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跨境金融服务迈上新台阶,为各类市场主体跨境投融资、外汇结算提供便利。银行业机构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力度,延伸拓展跨境金融服务生态圈,为跨境贸易、重大项目建设提供结算、融资、交易等全生态链服务,支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提升数字化转型效能。坚持提升科技能力,持续优化科技架构,提升数据对业务发展的驱动力,增强平台流量的运营能力,依托各类场景加强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扩大数字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更好满足居民财富保障增值、生活消费需求。聚焦医疗、教育、政务、住建等重点民生领域赋能企业和政府机构,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解决社会民生的堵点、难点和痛点,构建银政企服务新模式。

夯实资本和风险管理基础。积极应对资本监管新规、资产质量分类调整政策的变化,做好潜在影响评估,强化资本集约导向,调整优化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策略。探索适应数字经济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运用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强化客户权益保护,多管齐下强化资产质量管控,加大问题资产处置力度,守牢风险底线。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始终牢记“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为经济建设多作贡献”的初心和使命,以“一流银行、百年兴业”愿景引领发展,以打造优秀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善于创新、爱拼会赢的优良基因,持续培育业务特色和专业优势,围绕高质量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推动经营理念从产品驱动向客户驱动、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从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转变,夯实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战略目标清晰。公司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为根本出发点,准确把握金融市场化、综合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基于自身资源禀赋规划布局。从“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策略推进,到“结算型、投资型、交易型”三型银行建设,再到“1234”战略体系,树牢擦亮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公司“客户为本、商行为体、投行为用”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战略定力,实施路径清晰成熟,经营成效更加显著。

经营特色鲜明。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需求,强化科技赋能,锐意创新,在多个细分业务领域打造新产品、新业务,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形成鲜明的经营特色。公司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布局资本市场,探索债券、信托、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的创新,引领FICC、投行、资产管理、资产托管等新兴业务发展。公司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率先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层面,并将绿色金融作为集团战略核心业务,逐步构建起集团化、多层次、综合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开创了“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模式,连续四年获评明晟(MSCI)全球ESG评级A级。

服务功能完备。公司坚持走多市场、综合化发展道路,从银行业务延伸和跨业经营两个维度,稳步推进综合化、集团化进程,构建以银行为主体,涵盖信托、金融租赁、基金、期货、资产管理、消费金融、理财、数字金融、研究咨询在内的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各子公司深度融入“1234”战略体系,聚焦主业、做精专业、功能互补、差异发展,共同构建优质、高效、专业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运作规范高效。公司始终坚持通过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管理提升内部运营效率。持续健全“党委领导、董事会战略决策、高管层执行落实、监事会依法监督”的公司治理机制。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市场环境变化,持续调整组织架构,优化体制机制,建设流程银行,在业内率先建立普惠金融业务体系。建立健全客户部门和产品部门相对分离、传统业务和新型业务相对分离的管理架构,梳理优化配套机制流程,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化底蕴深厚。公司坚持理性、创新、人本、共享的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基因,形成具有兴业特色的文化底蕴。公司积极弘扬尽职履责的敬业文化、敢拼会赢的拼搏文化、务实担当的协作文化、协同奋进的家园文化,凝聚为全集团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保障公司行稳致远、基业长青。

三、战略实施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1234”战略体系,擦亮“三张名片”,坚持巩固基本盘、布局新赛道,加快数字兴业建设,稳步推进战略实施,实现均衡发展,有力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恢复发展。

(一)经营业绩稳中有升

资产负债结构优化。截至报告期末,集团资产总额9.8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3%,存贷款规模双双突破5万亿元。加快优质资产投放,各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81%至5.22万亿元,增速位居同类型股份制银行前列。各项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8.43%至5.14万亿元,个人存款保持稳步增长,报告期末余额突破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56%,存款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营效益稳步回升。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0.47亿元,同比下降4.15%,较一季度收窄2.57个百分点,实现趋势性回升;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6.80亿元,同比下降4.92%,较一季度收窄4.01个百分点。积极把握投资业务机会,财富代销、投资、投行等非息收入稳健增长,非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35.29%,其中,财富代销收入同比增长21.7%,投资相关收入同比增长18.8%,投行相关收入同比增长14.5%,净值型理财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

业务转型全面提速。加大力度巩固基本盘,房地产业务、地方政府融资业务做好风险防范化解,保持稳健发展。积极融入“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五大新赛道”布局跑出加速度。截至报告期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14%至4,604亿元,科创贷款余额增长23%至4,233亿元,能源金融融资余额增长5%至6,993亿元,汽车金融融资余额增长10%至3,585亿元,园区金融融资余额增长12%至1.98万亿元。

客户基础更加坚实。持续优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机制,加强重点场景平台获客、活客能力。企业金融客户较上年末增长7.35%至132.82万户,其中,有效及以上客户增长4.40%至53.38万户。零售金融客户较上年末增长4.99%至9,632.60万户,其中,贵宾客户增长5.23%至426.53万户,私行客户增长6.32%至6.70万户。同业金融客户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筑牢稳健发展底线。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推动风险与业务融合,确保资产质量稳定。加大房地产、政府融资、信用卡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和化解,扎实打好特资清收处置攻坚战,有序推进特资分类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清收处置成效明显。数字风控建设稳步推进,加快“技术流”评审体系迭代升级,重塑投融资作业流程,落实公司风控模型集中管控。持续推进新赛道“链长制”,优化市场风险和集团权益投资管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率1.08%,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低水平;拨备覆盖率245.77%、拨贷比2.65%,分别较上年末提升9.33、0.06个百分点。实现账销案存清收62.12亿元,同比增长41%,清收水平达到近三年高点。同时,通过风险化解、处置,实现不良贷款现金回收44.87亿元,同比增长24%。

(二)“三张名片”铸就特色

1.绿色银行为生态添绿

绿色业务规模稳步提升。绿色银行聚焦“降碳”“减污”加大资产构建。截至报告期末,集团绿色融资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0.49%至18,007.55亿元,绿色融资余额超500亿元的分行达10家;绿色金融客户增长9.46%至5.42万户。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7.29%至7,472.00亿元,保持同类型股份制银行前列,不良贷款率0.22%,保持在较低水平。

集团“全绿”转型步伐坚定。重点业务板块、各子公司齐头并进,共同助力集团增靓绿色底色。截至报告期末,各类绿色投行业务规模765.29亿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私募债权、绿色银团贷款、绿色并购融资、绿色资本市场业务等业务稳定增长。绿色按揭及绿色消费融资余额150.1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63%;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余额合计977亿元;报告期内,ESG及绿色理财产品发行1,379亿元;新增绿色债券投资规模122.58亿元,存量规模439.91亿元。

加速创新植绿不辍。绿色金融重心向“降碳”“减污”领域转移。“降碳”重点发力,报告期末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绿色公共出行、绿色建筑、工业节能减排等细分领域构建的融资规模达10,017.6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18.42亿元。“减污”规模稳定增长,在水资源、固废处理、危废处理等细分领域的融资余额达3,990.3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5.35亿元。健全碳金融要素市场服务,完善碳账户体系建设,上线覆盖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双碳管理平台”。推进产品体系创新,构建涵盖降碳系列、减污系列、扩绿系列、碳金融系列的专业产品体系。

专业基础持续巩固。持续完善集团绿色金融考核机制,加强绿色金融业务专业支持和组织推动能力,深化绿色金融理念。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交流,更好发挥专业智库功能。有序推进绿色金融“万人计划”,打造“百人精英”先锋队。制定公司绿色党建、绿金党支部方案,提升客户评价与社会影响。

2.财富银行为实体创富

综合理财能力领跑同业。积极探索业务新模式、合作新机会,打造投、销、托、研一体化的综合服务链条,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兴银理财做大规模、逆势增长,在“欧洲投资与养老金”(IPE)出版集团发布的“2023年全球资管500强”榜单中跻身中国资管公司第6名,全球第85名,较上年提升48名,连续23个季度蝉联普益标准全国性商业银行综合理财能力榜首。持续打造投研核心竞争力,强化包括固收、权益、境外资产、指数型资产在内的全方位资产构建能力,全面建设“八大核心、三大特色”产品体系,涵盖现金管理、固定收益、固收增强、股债混合、权益投资、多资产策略、跨境投资、项目投资八大核心产品,ESG理财、养老理财、海峡理财三大特色产品,形成客户类型全覆盖、投资市场全覆盖、主流策略全覆盖的产品线。截至报告期末,理财规模2.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16%;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规模占比98.86%,较上年末提升0.28个百分点。

集团全产品谱系更加完备。坚持选好产品、陪伴客户,持续强化综合金融“舰队”战斗力,全面升级服务体系,为客户创造价值,引导客户进行长期投资。兴业信托全力构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产品体系,以服务信托业改革为主线,围绕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其他财富管理服务信托、保险金信托、薪酬福利信托、担保品信托、破产重整信托等重点产品加快转型变革。兴业基金巩固固收业务基本盘,有序推进客户结构优化,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聚焦重点客户,调整投资策略,推动产品转型。兴业期货资管业务规模继续位居行业前列,衍生类产品保持较高市场份额,CTA策略产品收益率远超行业均值,固收产品取得良好业绩。兴业国信资管发挥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人功能,稳步推进股权直投、投贷联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并扎实做好政府基金项目管理与投资运作。截至报告期末,兴业信托、兴业基金、兴业期货、兴业国信资管创设的主动管理类产品规模4,558.04亿元。

财富销售服务迭代升级。“网点兴业”和“线上兴业”齐头并进,全面赋能财富管理业务,提升理财队伍数字化作业能力,创设“KEY资产配置体系”,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财富产品配置建议,为客户提供财富规划与收益陪伴服务,延伸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效率。持续扩大财富“朋友圈”,遴选优质合作伙伴,从全市场精选优选产品,做好产品孵化,提升整合稀缺产品资源能力,积极引入优质代理类产品,搭建全品类、开放式财富产品货架,建立优质资产护城河。财富线上销售渠道更加畅达便捷,客户体验和销售效率持续提升。报告期内,钱大掌柜绑卡用户数较上年末增加49.28万户,月活客户数(MAU)56.9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17%。兴银理财通过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等机构渠道向零售客户销售理财,保有规模6,152.4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51%。银银平台面向同业机构客户销售各类资管产品的保有规模2,714.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01%。

托管业务稳健提升综合收益。资产托管业务市场地位稳固,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进一步提升公募基金、保险、信托、私募基金等净值型、标准化产品占比。全面提升交易自动化水平,激活数据资产潜能,优化客户体验。截至报告期末,资产托管业务规模15.5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1%。

截至报告期末,集团零售AUM 3.6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1%,其中,管理的表外资产占比65.42%。

3.投资银行为产业赋能

“商行+投行”2.0版焕新起航。顺应时代特征,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构建标准化债券融资、私募债权产品、并购融资等投行产品体系,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持续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升级“投承、投贷、投私、投研”四大协同机制,实现全方位协同赋能。报告期内,债券业务继续保持市场领先,非金债券承销3,452.22亿元,列市场第二位;境外债承销23.30亿美元,列中资股份制银行第二位;绿色债券承销137.20亿元,列股份制银行第一位、全市场第二位,全市场占比同比提升3.87个百分点至14.72%;加大中长期债券产品承销力度,非超短期融资券占比较上年末提升10个百分点至58.0%。落地资本市场业务192.34亿元,同比增长43.10%,包括,市场首单公募REITs高管战略配售融资等。落地并购融资及银团融资合计1,332.01亿元。资产流转规模1,170.90亿元,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落地652.83亿元,同比增长310.97%,列股份制银行第一位。积极开拓类REITs业务,承销上半年全市场5单业务中的4单,包括首单产业园区类REITs、首单科创类REITs、首单“绿色+科创”类REITs。

客户服务模式持续创新。“商行+投行”服务客群不断拓展、服务工具不断丰富,构建完善行业专家库、深化“区域+行业”“金融+产业”研究,持续优化投行生态圈,构建“股贷债保”联动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服务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及上市公司。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投行承销及顾问类业务收入20.12亿元,同比增长14.54%;投行业务覆盖重点集团客户479户。

债券银行、FICC银行优势更强。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综合营运商和金融市场综合服务商作用,持续打造债券银行、FICC银行。积极把握波段交易机会,加大地方债减持力度,优化国债、地方债、信用债组合和结构,做好信用利差风险管控。提升外汇业务做市报价能力,加强前瞻性研判,优化投资结构。把握自贸区、资本项下业务机会,持续丰富业务产品功能。报告期内,实现投资相关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代客FICC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2.1%。

截至报告期末,集团对公融资余额(FPA)8.4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4%,其中,大投行FPA余额4.2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4%。

(三)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

坚定推进企架工程建设。坚持“企业级、标准化”方法论,以企业级架构蓝图为指引,以流程梳理为抓手,开展制度、产品、数据、系统全面梳理,进一步夯实数字化转型成果。全面开展需求、数据、模型、开放、运营“五个标准化”工作,提高通用、共享、连接、融合能力。营销、财富、投行、风控、运营“五大企架工程”基本竣工,投产项目39个,初步实现砸“烟囱”、填“竖井”、连“孤岛”、通“断点”、强“体验”,有效促进作业模式优化和管理效率提升。

持续深化数据治理与赋能。加强全流程数据治理,加快企业级标准化数据字典建设,初步建成2.1万项企业级数据字典标准,大力提升重点领域数据质量,根据新资本协议要求完成53万条底层数据治理。聚焦业务一线需求持续推进数据基础建设,提升资产化数据服务能力,梳理、开放分行常用数据表,强化对业务一线的支持。加快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初步形成包括业务模型、数据产品、研究报告等数据资产。

稳步提升数字经营能力。聚焦“三张名片”“五大新赛道”优化科技支持,卫星遥感应用系统、生物资产数字化监管平台等一系列前沿技术创新投入应用。落地首个总行级数字人民币创新实验室,业内首家上线956196数币客服热线,“数币+”应用场景迅速拓展,涵盖公积金、非税收缴、烟商贷、基金申购、信用卡还款、个人养老金缴交、消费贷等多个领域。兴业普惠、兴业管家、兴业生活、钱大掌柜、银银平台“五大线上平台”以及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MAU)、业务规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银银平台合作机构超5,300家;兴业管家用户数较上年末增长9.98%至109.20万户,月活客户数(MAU)64.33万,较上年末增长9.98%;兴业普惠认证用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5.66%至3.33万户;兴业生活绑卡用户数较上年末增加419.57万户,月活客户数(MAU)较上年末增长11.09%;钱大掌柜绑卡用户数较上年末增加49.28万户,月活客户数(MAU)较上年末增长12.17%。

增强内部运营能力。推动“五大企架工程”,理顺内部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大风控工程通过优化投融资作业流程,实现了约50%的手工作业线上化,简化了约30%的繁琐操作。大财富工程实现财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整体流程效率提升30%。大投行工程将部分联动流程从串行改为并行,流程平均耗时缩短14天。大运营工程将法审、用印流程与业务流程打通,效率提升近50%。大营销工程深化公私一体化经营,实现公私业务交叉营销,更全面发掘客户价值。

筑牢数字风险底线。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控,落实法律法规和金融监管要求,加强数字生态场景下与第三方合作项目风险管控。落实公司风控模型集中管理,稳步推进数字风控建设。优化安全工作机制,持续夯实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研发安全、运维安全、外包安全基础,健全整体安全体系。加强数字安保,继续优化企业级数字化智能反欺诈平台,报告期内个人账户涉案数同比下降45%,拦截涉诈资金3.8亿元。

持续完善科技基础建设。加强集团科技管理统筹,强化总行与分行间的架构协同,探索基于共性需求构建全行级场景公共组件,并构建架构管控长效机制。逐步扩大算力供应,加快基础设施“云化”转型,夯实新型技术底座。报告期内,集团科技投入33.27亿元,同比增长44.4%。着力提升集团数字意识素养,加强科技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截至报告期末,科技人才超过6,800人,科技人员占比12.14%,较上年末提升0.27个百分点。

四、经营重点问题

(一)关于资产端管理

信贷业务方面,公司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1234”战略体系,坚持“巩固基本盘、布局新赛道”经营策略,持续加大信贷资产构建,有效满足社会融资需求,贷款增量及增速继续保持股份制银行前列。在信贷投放方向上,公司加大对绿色金融、制造业、五大新赛道领域的支持力度。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7.29%;制造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4.38%;普惠金融、科创金融、能源金融、汽车金融、园区金融五大新赛道领域的对公贷款较上年末分别增长26.44%、23.17%、9.85%、23.41%、23.28%。同时,积极把握城市更新、住房租赁、绿色建筑、园区开发等房地产与政信业务领域的新机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房地产行业对公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3.89%,园区金融综合金融资产增长12.28%至1.98万亿元。

投资业务方面,公司加强市场趋势研判,合理制定业务策略,一季度加大投资建仓,二季度择机进行减持,增厚投资收益,同时严格执行监管要求,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持续稳步压降非标投资规模。

展望下半年,公司将统筹平衡安全与发展,结合资本新规导向加快推进资产结构转型。在信贷策略上,强化专业服务能力与风险经营能力,更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同时加快个人贷款多元化构建,提升个人贷款占比。在投资策略上,结合市场情况,合理优化投资组合,在把握市场机会的同时有效规避风险,增强投资收益贡献的稳定性。

(二)关于负债端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对高成本存款管控,合理控制付息成本,存款业务保持量价平衡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各项存款较上年末增加3,995.09亿元,增长8.43%,高于总负债增速1.30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多增636.07亿元。其中,企金活期存款日均规模同比增长2.23%,零售活期存款日均规模同比增长12.10%。虽然受美元加息影响,外币存款付息率上升,但公司通过低成本存款拓展与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推动人民币存款付息率同比下降10个BP,环比2022年下降8个BP,有效稳定整体存款成本。同时,公司加强市场利率走势研判,结合资产投放及流动性管理需要,统筹安排市场化主动负债吸收。报告期内,公司抓住市场有利环境,推动长期债券顺利发行,有效补充中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提升负债稳定性。

展望2023年下半年,公司将坚持不懈推动低成本存款增长上量,继续做好高成本存款管控,提升负债稳定性。同时,结合宏观环境和市场流动性变化,择机推动长期债券发行,继续优化负债结构。

(三)关于息差表现

报告期内,公司净息差1.95%,同比下降20个BP,降幅较一季度收窄9个BP,息差下降主要原因是受LPR重定价等因素影响,资产定价有所下行。为缓解息差收窄压力,报告期内公司在资产端加大信贷资产的构建力度,特别是新发放单位贷款量价双优,保持市场领先。负债端按照“降本增效”原则合理控制负债成本,更加强调低成本存款增长,负债成本管控取得积极成效。公司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0.79%,降幅较一季度收窄5.39个百分点。

展望2023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力争保持息差水平相对稳定。资产端,加快业务结构调整,保持信贷资产投放力度,提升优质资产占比,稳定资产收益率。负债端,强化客户基础建设,久久为功,推动低成本结算性存款增长上量,同时继续做好高成本负债管控工作,巩固负债成本压降成效。

(四)关于非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非息净收入391.90亿元,同比下降9.7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58.17亿元,同比下降30.25%;其他非息净收入233.73亿元,同比增长12.67%,主要是公司积极把握债券市场波动机会,债券资产投资收益同比增加。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存量理财老产品规模压降以及资本市场波动,理财老产品可兑现收益同比减少。剔除相关因素影响,公司非息净收入同比基本持平。财富管理业务加快转型升级,理财净值型新产品保持稳健增长,实现理财新产品收入28.23亿元,同比增长3.98%;财富代理能力稳步提升,实现财富代销收入18.19亿元,同比增长21.67%;其中,代理保险业务紧抓市场机会,实现收入10.47亿元,同比增长123.47%。投行业务市场地位保持稳固,实现投行承销及顾问类业务收入20.12亿元,同比增长14.54%。实现银行卡和支付结算收入74.75亿元,同比下降6.58%,主要是信用卡交易量减少。

展望2023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深化战略转型,立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强化集团协同,增强非息业务的多元化和稳定性,推动创收能力稳步提升。财富银行方面,强化客户分层分类营销体系建设,挖掘客户全生命周期财富需求;强化投研,加大产品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完善产品筛选体系,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推进钱大掌柜再升级再融合,形成以客户为中心、数据驱动型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托管业务加快产品结构转型,重点布局公募基金、保险、理财等产品。投资银行方面,在巩固债券承销类业务优势的基础上,推进产品创新,提升公司在REITs业务、银团融资、并购融资、资本市场、权益投资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抢抓新赛道业务机遇;聚焦投承协同、投贷协同、投私协同、投研协同,打造更加高效的协同机制,打通资产端与财富端、产品端与资金端,实现资金闭环。银行卡业务方面,大力发展代发工资、代发社保、收单等资金源头型业务;建设织网工程2.0,打通零售客户手机银行、兴业生活、钱大掌柜三大APP,实现互联互通;持续优化信用卡客群结构,做大年轻客群,进一步深耕“兴业生活”消费场景,推动消费交易回升。资金业务方面,加强研究赋能,继续发挥资金业务传统优势,积极把握市场波段交易机会,持续提升投资业务交易水平和布局能力,促进综合收益;继续保持利率债、利率衍生品和汇率衍生品等的做市优势地位,提升FICC核心竞争力,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和进出口客户的汇率避险需求。

(五)关于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

1.基本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风险与业务融合,持续优化风险管理政策和举措,深化研究、科技对风险管理的赋能,以及风险管理对业务的赋能,助力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研究,围绕“巩固基本盘、布局新赛道”高质量转型要求,提高风险政策针对性和风险管理前瞻性,持续完善各项风险管理政策,更好赋能业务转型发展。二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迭代“技术流”评价体系,稳步推进大风控项目重塑投融资作业流程,落实公司风控模型集中管理,更好赋能业务转型发展。三是强化资产质量管控,聚焦重点领域风险管理,成立房地产风险防控、地方政府融资风险防控、信用卡风险防控及账销案存清收等敏捷小组,集中全集团专业力量开展攻坚战,将处置目标细化到重点分行、重点项目,上半年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推进,取得显著成效。四是扎实打好特资清收处置攻坚战。有序推进特资分类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开展特资清收专项活动和多元化市场推介,清收处置成效明显。

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562.6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78亿元,不良贷款率1.08%,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水平稳中向好。贷款拨备覆盖率245.77%,拨贷比2.65%,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升。

公司根据《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制定了《兴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已于七月初下发正式执行,同时合理安排年度经营计划,准备专项资源建立“主动平衡”机制,配套合理的核销额度,有序推进存量风险出清,确保风险分类新规实施后资产质量平稳过渡。

2.重点领域资产质量

(1)信用卡业务风险管控

报告期内,在各项风险管控措施作用下,公司信用卡资产质量指标有所好转。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信用卡贷款余额4,141.40亿元,不良率3.94%,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关注率3.08%,较上年末下降0.30个百分点。为提升信用卡资产质量水平,公司持续强化全流程风险管控。一是“准贷前”,优化贷前授信政策,抓好风险源头管理。一方面,对低风险高价值目标客群提供授信支持,引入源头活水。信贷资源投放和客群选择聚焦国家重点支持的新能源、科创、高端制造、绿色金融等行业,盘活行内对公资源,并通过公私联动,重点拓展年轻、学历、往来、中心城区等主流客户和高潜力客群,实现高质量获客,切实改善进件结构。另一方面,优化贷前申请评分模型,依托内外部征信数据调优审核策略和欺诈监测体系,提升对风险客户、欺诈申请的甄别能力。二是“抓贷中”,站位客户视角,打造一体化贷中管理体系。加强高风险、高预期信用损失客户管控和风险敞口压降,及时清退高风险客户,强化对弱场景业务的风险管控,加快客户置换和结构优化。三是“强贷后”,持续加强行内外催收团队、催收渠道管理,提升催收产能,提高现金清收占比。首先,加强机构管理,提升外部催收机构作业的规范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探索诉前调解、仲裁、公证等人性化非诉催收手段;其次,依托数字模型和标签赋能,探索差异化、智能化催收模式;最后,加强总分联动,构建外包机构催收、司法催收和分行自主催收“三位一体”信用卡清收体系建设。四是“数字化”,加速数字化风控转型步伐,重构风险模型体系,推进数字化在风险管理全流程落地,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效能。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发力“控新降旧”,优化风险管理策略,持续加大不良资产的现金清收和核销处置,压降不良规模,年末信用卡资产质量将力争保持平稳。

(2)房地产业务风险管控

去年以来,中央出台系列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政策,对于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稳定市场情绪、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近期,监管部门延长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政策的期限,各地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因城施策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预计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市场将逐步企稳回升。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执行“三分类”风险化解策略和房地产敏捷小组工作机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分别通过推动项目顺利开发销售、并购重组、特资保全等推动房地产业务风险化解,充分调动全集团的专业力量,通过房企并购、代建代销、共建共管、销售化解等创新办法,盘活房地产风险项目,并积极运用“保交楼”政策,加强零售金融和公司金融联动,推动风险楼盘完工。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境内自营贷款、债券、非标等业务项下投向房地产领域业务余额17,167.52亿元,不良率1.41%,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房地产贷款10,857.22亿元,占比63.24%。目前公司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珠三角、长三角以及部分中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占比86%。个人住房按揭LTV值(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与抵押房产总价值的比例)43.95%,抵押物足值。

对公房地产融资业务余额6,310.30亿元,占比36.76%。公司对公房地产融资业务中,除债券投资809.09亿元(其中投向以优质房地产企业为主要发行主体的债券113.75亿元,投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695.34亿元)外,其余5,501.21亿元均有对应的房地产项目及抵押物,且项目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GDP万亿以上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稳定城市的余额占比超80%,其余项目也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项目开发前景良好,抵押物充足。

公司涉及不承担信用风险的表外业务规模总体很小。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境内非保本理财、代销、债券承销等不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投向房地产领域合计1,052.95亿元,其中,债券承销609.65亿元,理财资金投资348.00亿元,理财代销业务95.30亿元。发债主体或底层资产融资人以央企、地方国企以及经营稳健的头部房地产企业为主。公司已建立严格的理财产品适销性审核制度,理财产品底层融资人主要为公司的授信客户,均在公司自营业务的房地产企业准入白名单内,并且理财产品底层融资人以资质较高的国有房地产企业为主。

后续,公司在加快房地产业务领域风险化解的同时,将立足房地产业的“民生产业”功能定位,推进房地产业转型发展。一是全面落实“租购并举”要求,持续不断发力住房租赁领域,构建完善的住房租赁生态圈。二是积极拓展城市更新、低效用地盘活等业务,积极推动房地产业务结构转型。三是继续在绿色低碳建筑领域发力,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风险管控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按照地方政府融资业务风险化解“三部曲”策略(即持续做好隐性债务甄别确认、推动项目完工交付并触发政府付款责任、围绕地方政府以“主动平衡”策略推动有序化债),依法合规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化解取得良好成效,有力巩固前期化解成果,保持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资产质量的稳定,持续稳步压降存量业务余额。

报告期末,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2,048.90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资金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减少159.88亿元;不良资产余额27.2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0万元;不良资产率1.33%,较上年末上升0.10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债务规模减少。

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山东、浙江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及湖北、湖南、江西等发展潜力较大的中部省份,总体风险可控。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绝大多数对应项目,且绝大多数项目已完工或建设进度正常,已形成实际工作量,具备项目项下地方政府付款责任条件,为公司向地方政府争取化债资源,推动业务余额压降和风险化解提供了可靠保障。

根据中央的政策导向及地方经济状况、财力实际,公司坚持按照“主动平衡”策略制定和落实化债措施,有序化解存量风险。一是发挥综合金融优势,推动业务转型发展,支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维护区域经济和财力稳定,保障地方政府债务还款来源的可持续性。二是顺应中央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和节奏安排,积极沟通地方政府,发挥公司“商行+投行”优势,主动对接和匹配各类还款来源,合理升级优化产品结构,稳步压降存量业务规模。三是强化风险排查和前瞻化解,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提前落实还款来源,一户一策制定风险防范化解方案,合理开展延期降息,切实防控违约风险。四是完善地方政府相关融资业务风险防控敏捷小组工作机制、加强总分协同,密切联系区域政府,聚焦关键问题,统筹赋能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风险化解。

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坚持合规和市场化原则,推动业务转型发展和存量业务风险化解有机结合。一方面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主动加大对绿色经济、住房租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及当地优质产业、优势领域的信贷投放,助力转型发展与资产盘活;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风险管控高压态势,推进风险化解“三部曲”,以项目为基础,围绕地方政府,进一步落实“主动平衡”策略,充分发挥敏捷小组机制作用,重点把握专项债置换机会,全力保障全年资产质量稳定。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一)概述

1.总体经营情况

(1)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98,904.5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3%;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1,364.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43%;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2,223.3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1%;公司境外分支机构资产总额2,268.41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29%。

(2)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0.47亿元,同比下降4.1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58.17亿元,同比下降30.2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6.80亿元,同比下降4.9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96%,同比下降0.84个百分点;总资产收益率0.45%,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26.76%,同比上升1.81个百分点。

(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562.6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78亿元;不良贷款率1.08%,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共计提减值311.30亿元,期末拨贷比为2.65%,较上年末上升0.0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45.77%,较上年末上升9.33个百分点。

2.营业收入及营业利润的构成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0.47亿元,营业利润490.39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以新发展理念为先导,巩固基本盘,布局新赛道,执行“有保、有控、有压”的差异化授信政策,提升风险政策的精细化水平,更好赋能业务转型发展: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支持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区域和福建省内区域的信贷资金需求,结合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全领域、全渠道、全产品、多牌照集团化综合服务优势,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经济;响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要求,不断提升公司经营与国家政策导向、实体经济发展的契合度,重点支持新基建、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国产替代、“专精特新”和福建省“四个经济”等领域的优质客户,捕捉新经济领域业务机会,加快构建大类资产;加大对乡村振兴、普惠小微、科创金融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搭平台、建场景、推沙盘、批量化”寻找业务机会,提供金融解决服务方案,支持乡村振兴领域中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中小企业和脱贫人口,加大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和残疾人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稳健合理推进民营企业融资业务,主要选择实控人素质高、公司治理规范、主业突出、经营性现金流良好、负债率及负债结构合理的细分领域主流民营企业;细化传统高耗能行业风险管控。深刻领会经济低碳转型政策内涵,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并重,信贷资源向能源安全保供、产业升级改造和绿色低碳、新能源绿电生产的优质主体投放,满足基础性生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继续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按照“控制增量、优化存量、调整结构”原则,关注行业中的企业分化,坚持优势区域和优质龙头“双优”策略不变。报告期内,受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去杠杆等因素影响,公司信用风险仍面临一定压力,但公司顺应监管导向,坚决夯实资产质量,持续做好房地产、政府融资、信用卡、大额风险项目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持续打好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攻坚战,加大金融科技赋能,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公司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支持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区域和福建省内区域的信贷资金需求,结合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特点,持续推进重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全领域、全渠道、全产品、多牌照集团化综合服务优势,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经济。

公司响应“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优化担保政策,探索创新风险分担、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产业链核心企业增信等方式,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信用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61个百分点,保证贷款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90个百分点,抵质押贷款占比较上年末提升0.02个百分点,贴现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2.31个百分点。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航新科技
  • 百川股份
  • 建新股份
  • 新研股份
  • 富士莱
  • 蔚蓝生物
  • 值得买
  • 三六零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