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智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3-23 01:13: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许昌智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业务概要

1、公司所处的行业:按投资型分类属于新能源设备与服务行业,按管理型分类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主营业务:智能配用电产品和系统的研发、设计、组装、销售和服务,以及电力工程总承包业务。公司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配用电系统解决方案,并重点在配网一二次融合电力设备、环网柜、充电桩、地铁及轨道电力自动化产品、高端装备制造(KED型牵引供电直流成套开关及保护设备)、能效管理、储能、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光伏新能源解决方案,能源互联网领域发展。近年来,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产品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拓展;

3、产品或服务:智能变配电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智能型固体/SF6及一二次融合产品、环网柜+DTU、柱上断路器+FTU、配电变台JP柜+TTU),充电桩、地铁牵引供电直流成套开关及保护设备,地铁及轨道电力自动化产品(十类电力类产品拥有地铁业绩)、数据中心供电方案(含列头柜)、能效管理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区域(园区)能源综合监控系统,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储能产品,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及智能开关元件,并提供与之相关的工程总包服务。新能源产品推出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箱、汇流箱、防孤岛保护装置、电能质量在线监测及治理装置、储能成套设备等新能源产品,并提供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解决方案、县域光伏整体开发方案、低碳园区(学校、医院)解决方案等;

4、应用领域:配电网、航空及交通、轨道交通、市政工程、工矿企业、储能、数据通讯、能源电力、工矿企业、医院、数据中心、光伏发电、光储充一体化系统等;

5、关键资源:公司拥有开展智能配用电业务所需要的办公和生产场地、核心团队、专利技术、经营资质、营销队伍等;公司已具备为电力用户提供变配电站、开闭所成套设备及电力工程总承包并具备提供一站式交钥匙工程的能力;提供用户侧的智能配用电系统、能效管理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KED型地铁牵引供电直流成套开关及保护设备、地铁35kV柜、低压环控柜、地铁电力监控系统,区域(园区)能源综合监控系统、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及智能开关元件等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具有整县光伏开发能力,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安全、可靠、智能化、高技术、低成本、便利性等特点;

6、销售渠道:公司采用渠道销售与业务员直销相结合模式,成立电网营销部、行业营销部、渠道营销部、新能源营销部、区域营销部,形成“专业营销部+大区+省区”团队模式;市场以国网、发电集团、新能源、新基建(含数据中心、医院)为主要方向;以郑州、北京(含雄安)为两大支点,每个区域都确立一个重点市场,实现重点区域和行业的纵深推进;措施方面,把有限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到重点区域或者重点行业,深挖公司在重点地区的优势,形成团队作战的能力。

7、收入来源:产品销售。

报告期内公司的商业模式无重大变化。

二、主要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专项行动,全面推行产品可靠性工程,以工作过程标准化为实施基础,实现“以双碳为中心的产品体系”,实现一二次融合并分类推进“专业化”和“多技能化”,持续推行阿米巴和OKR,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净利润为考核目标的“集团化管理+各子公司封闭运转”管理模式,实现商业本质的五大要素提升(产品、价格、服务、成本、效率),实现以产品和技术驱动,向技术服务、服务和运维延伸。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861,454,101.68元,比年初增加16.40%。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86,326,689.8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355,135.5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67%。

发展国网和新能源、煤炭为核心业务,以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每万元综合成本为目标,持续推行“质量好、服务好、成本低、高效能”专项行动,切实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体系”。持续落实廉政建设管理和效能提升,稳步推行精益生产,保证战略的有效落地。

围绕“质量好、服务好、成本低、高效能”专项活动,全面实现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的落地执行,实现业务过程标准化。把数据发展为核心生产要素,在各个领域开展数据化分析。

产品研发定位为“高利润、高产量、艺术品化”,全面推进逆变器、储能等新能源产品的产品化。着力打造以“锚定一个基本目标,聚焦一条主线引领,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强化三维创新支撑”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总体架构。以助力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基本目标,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主线,加强电力供应支撑体系、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等四大体系建设,强化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准规范、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相关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的三维基础支撑作用。

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强化企业文化,强化员工培训,全体干部树立企业家精神、全员树立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聚焦打造精品工程;持续推进岗位职业化、培养工匠、员工评级、同行对标、企业文化;强化员工责任心管理,持续推进零缺陷和首问负责制工作精神。

(二)行业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投资存在“重电源、轻电网,重输电、轻配网”的情况,导致配电网的建设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不足。配电网建设将是未来国内电网发展建设的重点,主要原因如下:

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配用电系统运行效率以及供电可靠性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我国电网存在负荷率较低,运行效率较低,运输线损较大、供电可靠性存在提升空间等问题,配电智能化可有效降低各环节线损率,提升运行效率,同时电力物联网建设能够对电网实现智能化管理,帮助迅速找出甚至预防故障信息,减少用户停电时间,提升供电可靠性。

另一方面,2020年国家推出“双碳”目标,未来新能源发电占比势必大幅提升,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连接集中发电环节和终端用户用电环节的关键枢纽,是服务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平台。传统电力系统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进行的规划设计,而新能源如风力、光伏发电存在显著的波动性、间歇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特征,现有电力系统无法灵活调配电力,同时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等新型配网元件的出现给电网的承载和调配带来较大压力,对配电网智能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未来配电网势必需要转型升级。

综上,配电网智能化升级将是未来电网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电网形态由单向逐级输配电为主的传统电网,向包括直交流混联大电网、直流电网、微电网和可调节负荷的能源互联网转变。其中,大电网承担电能的大容量、远距离输送任务;配电网将接入源网荷储等元素,发挥能源综合承载与互动作用;微电网将与多类能源网络互联互通,发挥终端用能交互与自治协调的作用。

在应用层面,新型电力系统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分别对配电网提出了安全化、智能化等更高要求:就供给端而言,分布式电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提高了对配电网的硬性要求,因为分布式电源广泛采用逆变器等设备并网,使得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加大了运行控制难度。

另外,受天气的影响,分布式能源发电易出现电力供应缺口,供电保障问题较传统能源更为严重。这要求配电网提升弹性自适应能力和对分布式能源的就地消纳能力,避免停电事故。

就需求端而言,用户终端多元化发展,对配电网的智能化要求提升。智能楼宇、智慧园区、微电网等新型用能组织将大量涌现并接入配电网,与之形成双向互动并实现“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融合。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储能的快速发展,终端用电量明显上升,用电场景更丰富。这就要求配电网具备更强大的承载、感知和智能调控能力,能够满足多元化负荷“即插即用”接入需求。

公司主营产品侧重于能源互联网的变配电环节,包含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此外,公司的光伏新能源解决方案涉及发电、用电环节的新型电力系统,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电化学储能、充电桩等发电及储能系统。

公司所属行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行业政策整体上有利于公司盈利持续增长。具体而言,在传统输配电网领域,我国明确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以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相关政策进一步引导加强城镇配电网建设,加快新型小乡镇、中心村电网和农业生产供电等设施改造升级,新型输变配电网络建设投资需求将持续增长。在光伏领域,受到“碳达峰-碳中和30/60”国家战略目标的引导推进,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和光伏发电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助推其所配套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市场的发展动能,促进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在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技术方面的不断革新,催生更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在新型储能领域,我国近年来推进了一系列关于电化学储能技术标准的建立。

随着我国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我国电化学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发展蓄势待发。

未来,随着行业监管体系对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品的智能化、节能环保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行业内规模较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技术不成熟的企业将面临一定的生存压力,而公司可凭借多年的行业经验、充足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储备、深厚的品牌优势,以及在新兴产业光伏、电化学储能领域深耕带来的前期经验和优势,获得大量的发展机遇。

三、未来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积极应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战略机遇期。

同时,随着“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和能源利用高效化成为我国能源体系重要的趋势和特点。2023年,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市场对于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新型电力系统正在构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当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电力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随着能源革命不断深入,很多新技术在能源电力系统广泛应用,源网荷储双向互动、需求侧智能控制等成为可能,奠定了电力行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社会资本纷纷跨界布局电力行业战略新兴产业,电动汽车、综合能源、储能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产业生态愈加繁荣。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及柔性负荷等大规模发展,将大幅度改变全球和中国的能源格局。

数字化、清洁化以及透明化是未来十年全球和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趋势。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能源从高碳发展向低碳乃至零碳发展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随着电源结构向更加清洁化转变,新能源企业将在电力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拥有分布式发电能力的园区成为传统发电、配电企业的有力竞争者。要清晰认识电网电力电子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数字化配电网、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和产品技术的应用是公司面临的重大转型机遇。

(二)公司发展战略

围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数字化配电网、数字化微电网项目,构建电力电子研发团队,实现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三流合一”,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着力打造以“锚定一个基本目标,聚焦一条主线引领,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强化三维创新支撑”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总体架构。以助力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基本目标,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主线,加强电力供应支撑体系、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等四大体系建设,强化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准规范、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相关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的三维基础支撑作用。

(三)经营计划或目标

公司将持续完善推进郑州管理总部、研发中心建设,深化管理提升,锐意进取,采取果断、有力的管理变革措施,通过规范化运作,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机会、人才、技术、产品是公司成长的主要牵引力。公司将大力推进管理变革,强化战略引领、深化战略部署工作,实施战略导向绩效,构建内部职员职级体系,做好晋升通道建设,规范薪酬制度、实现收入与岗位、职级的匹配,切实发挥薪酬激励作用。持续推行“集团化管理+各子公司封闭运转”运营模式,实现各子公司主动经营、独立运转、自负盈亏。坚持“向新能源和数字能源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持续巩固“构建以双碳为中心的产品体系”,公司所有资源向新能源产品倾斜,深耕数字化配电网和微电网,打造分布式智能电网解决方案一流企业。做好上市后市值管理,做到内部投资决策流程化、规范化。

四、风险因素

(一)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因素

1、产品技术更新风险

公司虽具有较强的产品技术开发能力,但是受行业技术的更迭、产品更新换代快、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公司在技术开发和创新上投入不足、产品研发周期长、不能够有效的把握行业技术走向,就无法适时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公司的竞争力将有可能下降,公司未来持续发展将受到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目前公司正在研发新一代的配网自动化系统、区域(园区)能源综合监控系统、光储充一体化系统、逆变器及储能产品,并全面布局光伏和储能领域产品和服务,避免公司可能出现的业务发展瓶颈期。

2、实际控制人不当控制的风险

张洪涛先生为公司的主要创始人,张洪涛与信丽芳夫妇可实际控制的发行人股份表决权比例合计为38.96%,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张洪涛同时是本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在公司的决策、监督、日常经营管理上均可施予重大影响。若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对公司的经营事项如业务、人事和财务等的决策和监督过程进行不当控制,可能存在损害本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

应对措施:股份公司成立后,公司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也已建立健全了包括“三会”议事规则、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对外担保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公司治理制度且认真执行,公司将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制衡作用,严格执行公司基本规章制度,以控制该风险。

3、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是公司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可能对公司造成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会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二是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将导致技术开发停滞或中断、生产技术服务缺乏承继性;三是核心技术人员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更加准确,特别有助于公司对市场需求变化、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行业整合等变化及时甚至提前做出反应,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会导致公司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感度下降,甚至可能造成公司定位不当、决策失误、错失市场良机。

应对措施:重视技术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技术人员待遇水平,开展校企合作,与省内重点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奖助学金制度,提升许昌智能品牌知名度。

4、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目前所面向的市场区域集中在中、东部地区,随着智能配用电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微电网、新能源接入的场景越来越多,不同的应用场景带来新的市场机会的同时,公司可能面临更多的新入竞争对手,会出现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应对措施:对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进行调研筛选,加大开拓市场力度,公司立足现有市场和现有优质客户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市场和新客户,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在分布式智能电网方面的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门槛。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星湖科技
  • 蓝海华腾
  • 三角防务
  • 百川股份
  • 四创电子
  • 湘潭电化
  • 蔚蓝生物
  • 合纵科技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