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安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4-15 21:56: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宝安000009)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本集团从事的主要业务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房地产及其他产业。

  (一)高新技术行业情况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突破的产业,承担着中国实现产业升级的重任,在“十四五”以及更为长远的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支柱。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2022年6月,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到“力争到2030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大幅下降;科技支撑单位周转量能耗强度和铁路综合能耗强度持续下降。”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研究突破超长寿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大规模大容量高效储能、交通工具移动储能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2023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优化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引导农村地区居民绿色出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 1.4万亿元。本集团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精密制造和军工领域,从技术与市场两大维度,持续深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密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提升新材料技术、实现进口替代、减少碳排放等方面不断增强经营能力,持续开发新技术,增加新动能,构建新优势。本集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与国家战略相吻合,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生物医药行业情况

  生物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中国制造 2025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对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生保健意识与消费能力不断加强,社会整体医疗需求进一步放大,生物医药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消费领域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均医疗费用将逐步上升,生物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家大力鼓励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不断出台医药产业政策与配套措施,推动医药企业加快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推动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向高质量发展。2022年2月,工信部和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把创新作为推动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2023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2023年7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标准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药品标准的管理工作,建立最严谨的药品标准,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促进药品高质量发展。2023年8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要着眼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鼓励和引导龙头医药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独特优势,加大保护力度,维护中医药发展安全。随着国家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为生物医药行业带来长期的发展机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25,205.7亿元,同比下降3.7%,实现利润总额3,473.0亿元,同比下降15.1%。2023年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政策及其他外部环境等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行业整体收入和利润增长承压;长期看医药制造行业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医药制造行业面临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本集团生物医药板块秉持稳健而进取的原则,利用现有技术、品牌、渠道等优势开发功能性大健康产品,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升级,实现资源价值的延伸增值。

  (三)房地产行业情况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关联性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23年年初,中央明确房地产行业支柱地位,防风险、促需求、发展新模式成为行业政策主题。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 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同时要求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2024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强调要发挥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作用,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同比下降 9.6%;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8.5%;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同比下降 6.5%。2023年房地产投资、销售等指标降幅较上年收窄,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调整阶段。预期房地产政策将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释放金融支持等政策效能,提振购房者、房企信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本集团将进一步“去库存、促销售”,提升房地产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益。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高新技术产业

  本集团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密零件制造及军工等领域。

  本集团旗下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贝特瑞是一家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先进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完整产业链,是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龙头企业,其所生产的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数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旗下国际精密为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聚焦研发、生产和销售超高精密金属零部件及其延伸业务领域,产品涵盖汽车核心部件、精密液压元件、消费电子产品零部件、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等;旗下新三板挂牌企业友诚科技是国内最早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连接器领域的企业之一,其主要产品电动汽车交直流充电连接器、电源连接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通用机械等相关领域。此外,本集团还控股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企业大地和,军用车载通讯设备、军用模拟训练系统、北斗技术和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等军工产品的研制生产企业武汉华博等。

  (二)生物医药产业

  本集团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涉及药品生产经营、医院诊疗服务、有机农业等领域。

  本集团旗下沪市主板上市公司马应龙600993)是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业务范围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和医疗服务等,为肛肠治痔领域优势品牌;旗下新三板挂牌企业绿金高新主要产品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饲料,是一家集原药生产、生物农药、生物菌肥、微生物菌剂、生物饲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三)房地产及其他产业

  本集团涉足房地产行业已有四十年,开发设计的“江南系列”产品拥有一定行业品牌影响力,目前本集团在广东、海南、天津、湖北、山东、新疆等地区有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本集团其他产业主要涉及投融资、矿产资源采选等领域,分别通过本集团参股或控股的专业公司运营管理。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集团作为投资控股型企业,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在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实体经营与虚拟经营相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已初步具备控股型企业的资本保障能力,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控制能力,跨产业运作的协同组织能力,以及相关资源的整合能力。

  在产业布局上,相关子行业属于国家产业战略的核心范围或扶持范围,特别是以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有着一定的规模和产业基础,具备较大的行业发展潜力,已初步形成锂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部件、精密制造、军工行业产业链协同优势。

  在产业运营上,已具备较合理的产业集团架构和较优良的产业资源基础,已拥有部分优势企业资源和产品资源,在部分细分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行业地位,在细分市场上有竞争优势与品牌影响力。其中集团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链构筑完整,市场份额处于全球行业领先地位,拥有前沿和纵深技术储备,并借助优势向锂电相关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伸;集团的马应龙作为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具有明显的品牌影响力,其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大力拓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资本运营上,本集团高度重视资产证券化工作,已基本完成主导产业(子集团)运营平台的构建,形成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专业能力,具备产业链延伸及产业扩张的基础。目前除了本集团已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外,下属子公司马应龙为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下属子公司国际精密为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下属子公司贝特瑞为北交所上市公司,另外还有友诚科技和绿金高新在新三板挂牌。

  在投资模式上,搭建了多产业、多层面、多形式的投资平台,在战略并购、风险投资、财务投资方面均积累了较丰富的投资运营经验和能力。

  在经营管理上,本集团坚持以纲领性文件《宝安宪章》为指导,已形成“加减法”、“三力系统”、“标杆管理”、“四定”模式、精益制造、人单合一等比较完善的管理工具、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具备较强的管理输出能力。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面对多重困难挑战,本集团聚焦优势领域,贯彻落实“去库存,优化结构,提高竞争力,拥抱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工作方针,把握机遇,攻坚克难,整体经营保持稳健,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所属企业经营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各企业间经营业绩也参差不齐。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3,070,643.1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14%;营业成本2,431,279.53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09%;销售费用95,204.2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4.78%;管理费用139,613.7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9%;财务费用39,492.47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8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5,645.93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4.6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6,759.1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2%。

  (一)高新技术产业

  本集团高新技术产业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收缩及行业竞争白热化等不利因素影响,报告期内整体经营业绩承压但韧性强,重点企业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产业供应链稳定性显著增强,同时运营效率大幅提升。报告期内实现销售收入2,682,947.50万元,同比下降2.52%;实现利润总额228,446.59万元,同比下降12.16%。报告期内,本集团控股的贝特瑞围绕战略目标,对内升级提效率,精益降本,强化存货管控,持续研发投入引领产品技术创新,提升经营质量,对外布局创价值,加快推进海外布局,为后续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报告期内,贝特瑞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投产步伐、市场开拓和组织建设,其中四川瑞鞍、山东瑞阳负极项目已投产,山西瑞君和云南贝特瑞石墨化产线、常州贝特瑞2万吨高镍正极项目和印尼贝特瑞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均稳步推进建设,并计划在摩洛哥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报告期内,贝特瑞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引领产品技术创新,取得丰硕的产品技术成果,贝特瑞发布了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探钠350”、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贝钠-O3B”、燃料电池催化层碳材料“探氢BMC”和新型扩散层碳材料“探氢BGD”等新型材料,开发了高比容量的第五代产品硅碳负极材料和多款氧化亚硅等产品,还通过开发出半固态和全固态电解质技术,提供一种高安全兼顾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贝特瑞长期竞争优势;受行业竞争加剧、产品销售价格下行的影响,尽管产品销售量保持增长,但销售收入仍出现小幅下降,贝特瑞盈利短期承压;报告期内,贝特瑞实现销售收入2,511,943.82万元,同比下降2.18%;实现净利润165,390.52万元,同比下降28.42%。本集团控股的国际精密面对传统汽车行业、工程机械行业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产能,持续开展自动化项目、精益项目降本提质增效,布局液压板块进口替代,多方位开拓新业务、新市场、新客户;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将汽车业务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延伸,加快将汽车电磁阀、电机轴等产品推向市场;报告期内,国际精密实现销售收入83,146.26万元,同比上升0.13%。报告期内,本集团控股的友诚科技继续围绕大客户战略,重点推动新产品的快速研发和原产品迭代升级,成功研发多款新产品并完成客户定制项目,其中液冷充电枪已批量销售,兆瓦级产品性能处于性能提升阶段;此外,友诚科技超级充电及高压连接总成项目一期工程目前已完成竣工验收,为其后续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报告期内,友诚科技实现销售收入60,816.09万元,同比下降1.67%;实现净利润7,675.69万元,同比增长9.61%。

  (二)生物医药产业

  本集团生物医药产业面对行业政策趋严、成本上扬、产业链波动等多重困难挑战,主动调控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聚焦高竞争优势业务,发展根基不断夯实,实现稳中求进,维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质量。因大佛药业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报告期内实现销售收入333,387.40万元,同比下降15.23%;实现利润总额50,993.03万元,同比下降14.97%。报告期内,本集团控股的马应龙实施“优化存量、促进增量、防范风险”的经营策略,分类落实各项工作;医药制造调整渠道结构,推行特约经销模式,规范产品市场秩序,渠道管控能力显著增强;大健康调整经营策略,聚焦重点单品推广,开发上市卫生湿巾系列产品,加快拓展眼部健康产品,重点品类销售规模实现增长;医疗服务加快网络拓展步伐,累计签约肛肠诊疗中心80家,直营医院经营质量提升,盈利能力得到改善,发挥肛肠学术交流平台作用,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医药商业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防范产业风险;报告期内,马应龙实现销售收入313,674.64万元,同比下降11.20%;实现净利润44,325.09万元,同比下降7.38%。本集团控股的绿金高新在农药及肥料业务上加大市场和客户开发力度,持续推动降本增效,推进业务增长;在生物饲料业务上积极加大产品转型升级力度和推进业务转型,全力推动库存变现,回笼资金,为持续经营创造有利条件;报告期内,绿金高新实现销售收入 12,580.29万元,同比下降15.45%;实现净利润-2,344.23万元,同比下降560.95%。

  (三)房地产及其他产业

  本集团房地产业围绕“去库存、促回笼”的工作方针,加大存量资产去化力度,但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市场预期偏弱等不利因素影响,各项目去化难度增加,整体去库存进度不及预期。其他产业方面,本集团持有的古马岭金矿受多重因素制约仍未有效改善经营状况。报告期内,本集团房地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715.35万元,同比上升5.56%;实现利润总额-20,213.53万元,同比减少47.99%。本集团其他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7,592.95万元,同比下降14.89%;实现利润总额-408.92万元,同比减少102.98%。

  本集团房地产业务的相关情况:

  1、新增土地储备项目

  2、累计土地储备情况

  3、主要项目开发情况

  4、主要项目销售情况

  5、主要项目出租情况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发展战略

  本集团致力于“建设一个以新材料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集团”。

  (二)2024年经营计划

  2024年,本集团将继续围绕“建设一个以新材料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以《宝安宪章》统领全局,坚持“证券化、轻资产、低负债、高效率”,以人才与机制的有机融合为基本手段,围绕“聚焦”的基本策略,贯彻落实“稳住基本盘,抓住现金流,开辟增长点,适应新时期”的经营方针,加倍努力,主动担当,尽职尽责地做好2024年各项工作。

  1、稳住基本盘

  (1)巩固和深化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地位,稳住现在有盈利、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核心客户;加强研发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集团发展的内生动力。

  (2)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推动战略合作联盟,强化供应链企业信赖程度,优化供应链结构,强化供应链的宽度和长度,降低供应链风险;持续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做到短期“补”链、长期“延”链、成本“固”链与技术“强”链。

  2、抓住现金流

  (1)加强现金流管理,优化资金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继续加大降本增效力度,开展全方位、全流程的成本管控,强化库存管理与应收账款管控,确保现金流的稳健运行。

  (2)加大呆滞资产、闲置资产、不良项目的清理与处置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和资产结构,进一步提高集团经营质量和资产效率。加快房地产企业存量房销售和去库存化工作,尽快回笼资金,进一步降低负债,规避不确定性的风险。

  3、开辟增长点

  (1)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把握市场机遇,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市场拓展策略,提升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拓展海外业务,提升国际竞争力。

  (2)瞄准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更符合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实现产品结构、客户结构的改善优化,助力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如人工智能+等,通过业务模式创新,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巩固强化核心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新兴业务拓展,深化构建结构性优势。

  4、适应新时期

  (1)2024年是一个困难和竞争激烈的时期,又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期。要用变革促发展、抓机会,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更新的技术、更好的服务,开辟更大的市场。

  (2)进一步落实提升效率的措施和机制,积极加强信息与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全流程、全方位运营管理的信息数据化、监测数字化、运行智能化,构建新质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质量,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升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高新技术产业

  (1)行业政策风险:本集团高新技术产业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军工等领域,国家和地方关于新能源汽车车辆补贴、政府相关税费或补助、军队改革等方面政策调整,都将可能对企业经营发展产生影响。

  (2)技术替代风险: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行业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本集团所属高新技术企业若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及持续创新能力,将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3)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传导的经营风险:本集团所属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经营息息相关,倘若上游企业景气度上升导致供应紧张和原材料涨价,抑或下游企业景气度下降导致需求萎缩,均可能对本集团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产生影响。

  (4)安全生产和环保风险:随着本集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相关企业所面对的安全生产和环保方面的压力也在增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因设备故障、人为操作不当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安全生产和环保方面事故的风险。

  应对措施:本集团所属高新技术企业将积极推行精益管理,严控成本,提升品质,加快周转,减少库存,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加快资金回笼,防范经营性风险;不断深挖客户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为客户提供更安全、更有效、更便捷的产品与服务,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高度关注市场变化、分析市场动态,寻找优质客户、潜力客户,增强客户黏性,与客户共同成长;与拥有共同理念和价值观的战略合作伙伴携手构建产业生态链,打造供应充足、品质稳定及利益共享的供应链生态;大力推行安全生产和环保标准化体系建设,增强各级管理干部和员工风险意识管理,落实各级安全生产和环保事故责任。

  2、生物医药产业

  (1)行业政策风险:本集团生物医药产业涉及药品生产经营、医院诊疗服务、有机农业等领域,受国家各种相关法规及行业政策影响较大,如两票制、药价改革、分级诊疗、社会资本办医、药品集中采购等政策的变化都将可能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此外,药品价格公益化与生产要素市场化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显现。

  (2)新业务拓展风险:本集团生物医药产业传统业务面临瓶颈,亟需通过拓展新业务或整合现有产业链资源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而药品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等因素均可能制约企业的发展。

  (3)质量安全风险:无论是中药、西药、药妆或是生物农药,产品质量受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生产、运输、贮存和使用等多个环节影响,加之消费者对药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迎来更高的挑战。

  应对措施:本集团所属生物医药企业将高度关注相关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增强对行业重大信息和敏感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变化趋势,主动应对,规避风险,同时寻求发展机遇;创新营销方式,发展相关性业务、补充性业务和延展性业务,提升运营效益;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定位空间、加快平台建设,整合上下游社会资源,扩大经营规模;始终将产品质量安全放在头等位置,以体系标准为指导,以责任意识为保障,不断加强品质管理,严防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3、房地产业

  (1)政策与市场风险:202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调整阶段;面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若公司未能提升房地产风险控制和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政策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2)行业周期性风险:本集团房地产业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密切相关,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景气度有较强的关联性,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镇化进程等宏观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较大,而现阶段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外部形势变化影响不确定性上升,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持续演化,若未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或宏观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将可能对本集团房地产业务产生一定影响。

  (3)库存压力风险:本集团部分房地产项目仍存在一定的库存压力,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影响本集团房地产业资金回流。

  (4)财务风险:本集团房地产业务涉及的城市更新项目,开发周期较长,前期投入资金总额较大,如遇政策和市场形势发生不利变化,可能会给本集团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

  应对措施:本集团所属房地产企业将不断提升风险控制和经营管理水平,继续深化行业政策研究,把握市场机会和政策节奏,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政策影响;围绕“去库存、促销售”的经营思路,进一步严抓在建项目、新项目工程进度,缩短开发周期,尽早实现销售和资金回笼,加快周转速度,同时做好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把握市场机遇,提升销售能力,加快去库存,加速资金回笼,盘活存量资产,用好增量资源。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小牛诊股诊断日期:2024-04-30
中国宝安
击败了60%的股票
短期趋势前期的强势行情已经结束,投资者及时卖出股票为为宜。
中期趋势
长期趋势已有237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3.16亿股,占流通A股51.56%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0.52元。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