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4-19 19:23:05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隧道股份600820)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隧道股份董事会深入贯彻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克服不利因素,紧抓市场机遇,扎实推进各项生产经营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报告期内,公司累计新签各类施工、设计、运营业务订单总量为953.8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11%,其中施工业务中的能源工程同比增幅约106%,增速显著。年内公司相继中标“新加坡樟宜机场T2航站楼连接设施外壳项目”(约33.45亿元)、启东吴江高端制造产业园投资开发项目(19.69亿元)等一批重点工程。

  期内,公司通过实施“每日施工任务单”、建立“专班制”、严格执行《工程风险管理办法》,落实“开工令”等制度,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细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举措,稳步推进市内外各类工程建设。

  大隧道方面。期内,上海北横通道8标工程、机场联络线工程、杭州秦望通道工程、珠海妈湾跨海通道工程1标盾构段顺利贯通。龙水南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Ⅰ标、银都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沪通铁路1标以及上海“轨道交通穿越长江第一

  隧”上海轨交市域线崇明线盾构推进顺利。沪通铁路右线盾构“沪驰号”创造了10米级大直径盾构软土地层单月(10月)进尺世界纪录——868米(434环)。

  轨道交通方面。南京地铁S8线南延工程、南京地铁5号线、10号线车站及盾构区间完成,具备通车条件。上海、无锡、宁波、郑州项目建设形成高峰,轨交及市域铁路项目建设均有序推进。

  公路和道路工程及其他市政项目方面。G15嘉浏段拓宽改建工程、S3公路(周邓公路-G1503公路两港大道立交)新建工程、G320公路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贯通并通车,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南干线改造工程完工并实现通水,松江南站综合管廊二期顺利完成。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深化风险管控,工程风险在实施期内均有效受控。

  经营运作方面。公司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板块整合再下一城,公司对下属城市环境集团现金增资7亿元,并通过城市环境集团完成对控股股东城建集团下属的城建水务公司和水务建设公司100%股权的收购工作,隧道股份水务基建板块补齐重要一环。年内公司相继设立浙江城开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广东)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区域总部,设立智慧运营科创中心;公司下属城盾隧安公司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加快地下工程应急维保业务重点区域市场开拓步伐。

  新兴业务取得突破。能建集团上能院入围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扩围名单”,着力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数字集团在区域市场中积极发挥业务先导作用,在绍兴等区域市场落地BIM全寿命大数据管理平台、智慧快速路等项目;运营集团“低速作业车时空”数据在上海数交所实现首单交易,数据要素价值得到市场认可。

  财务方面,年内公司正式启动钱江隧道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申报发行工作,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公司完成申报不超过50亿元的储架式资产证券化产品,首期产品发行金额18.7亿元,为主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分类

  公司所属行业为建筑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建筑业分为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

  公司工程施工、设计、投资板块属于建筑业中的土木工程建筑业。

  2、行业特点

  公司所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呈现出以下特点:

  (1)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

  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发展,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体现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市政公用设施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薄弱,需要大量新建道路、排水、燃气管网等。此外,一些大城市的基础设施由于使用年限较长,面临着道路拓宽、管网升级改造的问题。《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重点支持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2)市政工程设计

  市政工程设计处于基建产业链的上游,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工程设计行业也将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3)市政工程施工

  市政工程施工包括越江隧道、轨道交通、燃气管线、公路施工等。

  ①越江隧道

  国内许多大城市都临江、河或湖而建,随着经济增长及城市扩张,跨江或跨河间往来日益密切,越江公路隧道由于环境污染小、运行速度快等优势,正成为许多城市解决跨江往来首选。盾构法是目前建造隧道较为成熟和先进的施工方法,国内许多城市建设或规划都采用盾构法建造隧道,海长江隧道、上海北横通道、珠海横琴马骝洲交通隧道、武汉三阳路隧道等。

  公司所在的长三角地区地处长江流域,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决定了该地区具有大量的越江、湖底隧道需求。

  此外,其他隧道施工领域也有良好的市场机遇,例如在水利水电隧道施工领域,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水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地区严重缺水,因此引水项目前景广阔。

  ②轨道交通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截止报告期末,全国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已达55个,线路306条,运营里程

  10,165.7公里。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位居城市轨交发展水平前列,上海运营总里程达831公里。相对于传统的交通方式,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未来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③燃气管线

  目前,我国管道运输已成为继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之后第五大交通运输方式,而燃气管道建设则是今后的一大亮点。

  ④公路施工

  公路是国民经济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政工程投资建设的重点领域。目前,中国公路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还存在着总量不足和结构矛盾等突出问题。中国公路发展正处于加速成网的关键阶段,公路建设只会加强,不能削弱,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适度增加公路建设投资,将有利于稳增长、促就业政策落到实处。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1、公司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隧道、轨道交通、路桥、燃气及新能源、水务、地下空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投资、传统及智慧运营养护业务,同时还包括与施工业务相配套的盾构(含数字盾构)设备制造业务,此外公司近年来还广泛涉足产业基金、融资租赁、保理等类金融业务,以及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相关的新兴数字信息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的业务板块如所示:

  (1)基础设施建设业务

  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包括工程施工、工程设计以及基建投资和运营三大子板块。

  ①工程施工业务

  目前公司工程施工业务主要分为地下业务及地上业务。

  地下业务方面,公司主要从事隧道、轨道交通、水务、能源和地下空间等大型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目前已承建的14米以上超大直径隧道工程项目已达到32项,代表项目海长江隧道、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杭州钱江隧道、武汉三阳路隧道、珠海马骝洲交通隧道等。凭借盾构法、沉管法、管幕法等领先工艺,公司已在国内外总集成、总承包建设隧道工程上百项,产品直径基本涵盖全球现有隧道工程的所有尺寸。

  轨道交通方面,公司已先后为南京、杭州、郑州、昆明、武汉、天津、乌鲁木齐、南昌等国内众多城市成功打造了当地首条地铁线路,累计推进里程约928公里。

  此外,公司还广泛从事引水隧道、电厂取排水隧道以及自来水、污水市政管道安装、城市燃气管线及设施施工安装业务等,代表项目包括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上海竹园污水处理工程、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

  地上业务方面,包括高速公路、铁路、道路、桥梁以及房屋建筑等。公司全面参与了上海市高架、道路、桥梁、机场、火车站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公司广泛参与建设了上海东海大桥、上海昆阳路大桥、江西南昌朝阳大桥,以及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浙江杭绍台高速公路、上海济阳路快速化改建、沪通铁路等重要工程。

  ②工程设计业务

  目前公司工程设计业务主要通过子公司——城建设计集团和上能院开展,业务范围包括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市政工程、燃气管网、加氢站、天然气储气站、综合管廊、人防设计等地下空间的勘察、设计,以及相关高端咨询服务。

  ③基建投资和运营业务

  公司目前主要以PPP、BOT等方式参与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营,主要由下属子公司——上海隧道、上海基建、城建投资、市政集团等开展,近年来公司已建、在建和运营的大中型项目(含BT、BOT、PPP模式)52项。

  公司运营业务包括两方面,一是PPP等重资产项目的运营,二是以提供专业运营服务为主的轻资产运营。轻资产运营业务主要由公司下属子公司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和城盾隧安地下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前者主要为市政道路桥梁、高速路网等基础设施提供设施维保、应急保障、智慧管养等运营服务;后者主要为隧道、轨道交通等地下基础设施提供应急抢险,安全运维管养服务。

  (2)设备制造业务

  公司盾构设备相关业务主要由全资子公司——上海城建隧道装备有限公司负责。公司生产的盾构设备,按品种分类,主要包括土压平衡盾构、泥水平衡盾构、复合型盾构、TBM、顶管机以及各种科研试验机等;按产品直径分类,包括直径7米左右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的盾构产品,直径11米以及14米以上适用于越江隧道的超大直径盾构产品。此外,公司还提供盾构产品的验收、维修、检测等服务。

  公司数字盾构业务主要由公司下属上海数字盾构技术创新中心开展,通过融合大数据、5G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施工信息的精准感知基础上,快速判断盾构状态并认知周边环境特征,实现盾构自动掘进。

  (3)融资租赁和保理业务

  公司融资租赁业务主要由全资孙公司——上海元晟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负责,主要围绕隧道股份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直接租赁、售后回租、经营性租赁服务,打造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业务区域选择方面,聚焦公司传统重点市场区域,深耕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同时积极布局其他重点潜力地区;行业选择上,主要围绕隧道股份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布局基建业务领域。

  保理业务主要由公司下属上海元晟商业保理有限公司负责,晟元保理主要业务为正向保理和反向保理(暨供应链保理)。客户范围主要为公司体系内相关基建企业,及部分体系外关联企业。

  (4)数字信息业务

  公司数字信息业务主要由全资子公司——上海城建数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字集团基于高性能的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提供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软硬件产品和系统集成的专业服务。主要业务及产品从项目级建筑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城市级智能监管平台,覆盖数字化咨询、智慧基建、智慧交通、智慧环境、韧性城市、智慧医疗、数据治理、智能化安装等多个领域。

  2、公司业务经营模式

  (1)基础设施建设业务

  ①工程施工及设计业务

  行业主要的经营模式有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等。

  工程总承包模式,即总承包商与业主签订总承包合同,合同规定了勘察设计、原材料采购、施工、项目管理等工程各环节的内容。总承包商再将合同部分内容分包给有资质的分包商。分包商由总承包商统一协调、管理,以分包合同对总承包商负责,总承包商以总承包合同对业主负责。工程总承包是建筑企业基于纵向一体化战略的模式,有利于控制项目投资、加快建设周期、提高管理效率。

  施工总承包模式指总承包商仅对工程施工进行总承包,勘察设计、原材料采购等环节由业主负责。

  专业承包模式指专业施工单位就建设项目的某些分项工程(如:桩基工程、防水工程、屋面工程、门窗安装工程、通风管道工程、弱电工程、消防工程等)实施专业承包。

  ②基建投资和运营业务

  公司目前主要为PPP投资模式。

  PPP投资模式(公私合作模式):公共政府部门与企业合作模式,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通过政府采购形式与中标单位组成的项目签定特许合同,由项目公司负责筹资、

  建设及经营。

  (2)设备制造业务

  盾构制造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销定产,即通过设备的需求量确定设备的生产规模。具体模式为:在业务获得阶段,通过向目标客户投标的方式确定购买数量,并与客户签订购买合同;设备生产阶段,在编制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按照设备生产量采购相关材料并安排生产;生产完成后进行测试、安装并移交相关设备;此外,在设备使用期,制造商还可为客户提供设备的操作培训、维护以及质量跟踪等服务。

  (3)融资租赁及保理业务

  融资租赁行业主要的经营模式有售后回租、直接租赁、经营性租赁模式等。

  售后回租模式,是指承租人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将其自有物的所有权转让给出租人,再从出租人处租回该物使用,并按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交易方式。

  直接租赁模式,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交易方式。

  经营性租赁模式,是指出租人将自己经营的租赁资产进行反复出租给不同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支付租金,直至资产报废或淘汰为止的交易方式。

  保理业务是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集应收账款催收、管理、坏账担保及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正向保理业务的债权人是公司成员单位,反向保理(暨供应链保理)的债权人是公司成员单位供应商。

  (4)数字信息业务

  数字信息业务主要的经营模式有合同项目模式、通用产品模式、运营模式等。

  合同项目模式:为主要的经营模式,即开发方与需求方签订合同开发指定项目,合同规定了客户需求、开发周期、验收条件等内容,项目的产权通常属于需求方。

  通用产品模式:即开发方立项出资研制产品(产权属于自己),产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适合于所有目标消费群体。

  运营模式:通过用户不断地使用运营商的产品或服务,使运营商持续获益。

  3、质量控制评价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健全和完善安全健康低碳环保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满足GB/T19001-2016/IS09001:2015标准、GB/T50430-201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标准,GB/T24001-2016/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045001:2018/GB/T45001-20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等国家及上海市相关标准要求,并通过了体系审核机构的认证。公司及下属各子公司成立了质量安全、环境管理监督小组,对工程施工过程全面管控、检查和监督,并持续加大日常内部质量检查、监督的力度,定期组织内部质量检查和互查,以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整体质量管理和实物质量水平。

  4、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于公司安全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报告期内,公司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新版安全管理体系覆盖全产业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论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邀请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专家为公司及子公司党政领导班子、职能部门负责人宣贯培训,聚焦“安全”、总览“体系”,推动公司上下深刻领会安全管理体系战略目标,准确把握安全管理体系核心要点,厘清安全责任边界、促进安全管控能力建设、推进供应链管理转型工作。公司子公司根

  据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对现有的安全管理进行了完善、改进和提升,建立了各自的安全体系管理手册。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2023年,隧道股份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2家国家级研发平台,7家市级技术中心,6家市级工程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以及2家博士后工作室等创新载体,同时新增5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公司业务覆盖交通、建筑与房地产、水利水务、能源、地下空间、重大装备、绿色材料、数字化业务、建设金融等众多领域。2023年,公司共摘获10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作为牵头单位获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作为参与单位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累计获得2490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767项;2023年新增授权287项,其中发明专利115项;新增标准编制87项,在编标准157项,当年完成19项。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建主业优势依旧,发展动能与潜力持续增强。

  公司持续深耕大直径隧道、轨道交通、大型地下工程、大型公路与市政工程等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中标了沙湾河深圳水库截排工程施工总承包Ⅲ标段、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8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SG18-12标段、浦东国际机场T3航站楼S32公路立交改建工程施工2标(主体)、G15公路嘉金段(G1503公路-S32公路)改扩建工程主线施工4标、5标等一批重要项目。此外,公司引用急曲线专用盾构机“知行号”,是国内首次采用转弯半径65m小半径急曲线盾构推进技术;公司的“沪驰号”盾构创造了10米级大直径盾构软土地层单月进尺世界纪录——868米(434环);14米级超大直径盾构“骐跃号”完成隧道掘进,顺利接收。

  2、区域总部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产业链运作水平不断提高。

  在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指引下,向“内外部资源全面协同融合的城市建设运营资源集成商”目标加速迈进。公司为客户提供基础设施“规划—投资—设计咨询—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期内,公司相继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总部、浙江区域总部,不断提升区域市场能级,形成了以新加坡为中心的海外区域和中原、浙江、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四大区域总部,建设强区域总部的平台功能,行稳市场扩张之路。

  3、打造面向成功转化产业孵化的科创体系

  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形成城市更新、数字盾构、智慧运营、新材料、双碳五大科创中心,作为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基地。确立并扎实践行面向成果转化的科创考核激励机制,助力科技创新点与市场需求点的匹配对接,赋能核心能力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更新科创中心形成了以“双院士双大师”牵头的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城市更新的上海模式发布会,为隧道股份在城市更新方面发挥战略引领作用提供理论与宣传准备;智慧运营科创中心加快培育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智慧运营服务能力,为隧道股份实现在数字时代下的中长期战略业务布局和市场拓展提供科技支撑;依托双碳科创中心,获得上海能建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GOI)授牌,积极推进隧道股份双碳行动指南工作的落实;数字盾构科创中心构建盾构法隧道智能建造体系和市场,截至目前,已孵化数智盾构产品系列8种,其中6种已获得良好实践效果——以上海地铁21号线4标的产品应用成效为例,隧道质量提升30%、生产效率提升15%、生产资源消耗降低10%,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创新机制,加快形成“数字盾构隧道技术生态圈”,引领隧道行业发展;新材料科创中心,截至目前已完成低碳型自密实回填材料(流态)示范应用3项,低碳型自密实回填材料(流态土)制备及工程应用被评为“2022年交通建设创新技术”,自主研发的预制轻量混凝土自保温外墙板已成功完成示范应用,目前正在进行产品的高转化认定及新型建设工程材料的认定工作,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沥青改性剂开发高黏弹改性剂、超薄改性剂两种新产品也已完成示范应用。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193,254,649.8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38,826,184.5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712,555,420.9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5%,2023年基本每股收益0.93元。截至2023年末,公司总资产达到161,915,650,211.45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8,937,325,356.51元。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中国建筑市场规模庞大,建筑企业数量众多,随着多种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建筑市场的市场化、以及建筑施工能力的相对过剩,建筑业已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国有企业目前在基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资本规模最为雄厚,技术水准最高。中国中铁601390)、中国铁建601186)、中国建筑等央企凭借规模、技术、资金、品牌优势,处于业内头部;而发达地区建筑强省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其他二级资质及分包资质的中小企业也在迅速崛起。

  根据住建部《“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要求,到2035年,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建筑品质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立,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对标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应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建造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加速建筑业由大向强转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将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强化专项债券资金管理使用,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促进投资合理增长。适应产业结构的演变和消费升级的变化,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着力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不断完善“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民间投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2020年4月,国务院将数据列为五大生产要素之一,提出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推动数据采集标准化;202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等基础制度,建立数据产权交易机制,发展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3年,公司始终遵循公司中长期战略规划,深入推进落实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锚定“城市建设运营生态圈资源集成商”的愿景目标,走稳“技术引领、资本推动、数字赋能、协同发展”路径,优化整体产业结构,深化架构改革,升级模式机制,凸显核心能力,朝着“具有战略定力、造福民生福祉、推动行业发展的优质国企”持续前行。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的主要经营目标是:力争实现营业收入相比2023年增长5-10%;归母净利润与上年相比增长5-10%。

  新的一年,公司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五链融合助推核心优势再造。筑牢更强的产业链,深化与供应链的融合,规模化供应商路线,用好供应链金融;激发更活的科创链,深化与市场开发的融合,探索推进科创中心公司化运作,强化科创中心与投资金融的紧密联动;构建更优的数字链,深化对实体业务的赋能融合,加强对数据的价值挖掘;打造更专的金融链。  深化资本与产业发展需求的融合,突出投资的创新导向,用好资产证券化工具;凸显更宽的服务链,深化各板块间的协同融合,深化一体化的项目与组织管理改革;突破传统的项目管理、公司管理模式,推进组织体系优化提升,进一步强调含国际公司在内的四大区域总部对所在区域的一体化管理主体责任。

  二、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格局优化。推进形成新的数字盾构管控模式;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领域中的技术组合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大型一体化项目的落地(如EPC+F等模式);加快智慧运营公司实体化运作,加强构建面向智慧运营的资源整合,实现短期内快速增长;加快能建集团新能源业务开拓,推动新能源领域各类项目的落实实施;发挥包括混凝土、沥青等相关高技术新型建材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有效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及效益。

  三、以深化改革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形成一批具有平台集成能力的产业集团和具有核心能力的专业公司,着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等公司。

  四、以机制优化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优化完善新三年考核体系;深化推进共享集约服务,做精管理,做实服务;研究探索内部大部制架构优化;提升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工作水准;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保障业务发展;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办企业。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所属行业为建筑业,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市政工程设计施工业务,虽然公司在超大型隧道和越江隧道建设方面行业地位突出,技术优势较为明显,但随着行业向纵深发展,竞争格局不断变化,竞争对手日益增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由此给公司经营业绩带来不确定影响。对此,一方面公司在深耕江浙沪等传统区域市场的同时,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做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公司持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强化技术壁垒,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还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协同运作优势,在为客户提供高端、全面、优质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努力提高品牌附加值和行业影响力。

  2、投资业务风险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扶持引导下,基建领域PPP模式蓬勃兴起,该模式虽然包含原先公司承接的BT、BOT两种投资模式,但投资主体发生了一定改变;公司已经承接了多个PPP模式项目,对项目后续运作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公司将在加强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流程,强化过程监督管理。对于公司近年来参与的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新兴业务,公司一方面对投入资金进行总量控制,另一方面依照监管法规严格规范相关业务运作,确保合规经营,在基金投向上,主要围绕公司基建主业进行上下游适度延伸,同时兼顾投资市场前景广阔、国家重点扶持的朝阳产业,努力做到产业拓展、利润回报与风险控制的平衡兼顾。

  3、安全生产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施工业务,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大型越江隧道、高架道路、水环境、燃气管线等项目建设,这些项目普遍具有技术难度高、建设周期长、管理跨度

  大及风险点集中等特点。对公司旗下各业务板块安全防范能力、技术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注重安全防范,经常性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开展4.15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智慧内保”工作等,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厚植安全文化,持续做好、做优安全文化载体与产品创新,在企业公众号持续开设“安全防线你我共筑”专栏。编制安全文化特色微视频《嫁妆》《一封安全家书》《有限空间》,发布安全文化原创MV《安全第一》;推进安全科学中心研究成果的管理应用,围绕“综合性、前瞻性、探索性”平台化运行模式,加快研究成果向管理举措的转化应用。

  4、法律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面对的法律相关事务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在工程建设总承包及分包合同的签订上以及知识产权的认定上,如何夯实公司法务工作组织体系,保障公司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民事诉讼;同时在面对已经存在的法律纠纷,公司如何形成有效的应对机制;都将会对公司日常经营生产管理的合法合规带来一定的风险。对此,公司在合同签订流程规范化方面将努力建立完善、科学、成熟的控制体系,对项目前期尽调、中期审核、后期履行进行全过程跟踪管控。

  5、海外业务风险

  随着公司海外业务的不断扩张,有些国家地区可能存在国家经济、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市场营销环境不够规范的情况,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一定风险。对此,公司将依靠自身专业团队或外部咨询机构,加强对项目所在国的社会人文环境、法律环境等的相关信息的调研分析,并进而提出完善且有操作性的应对方案。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小牛诊股诊断日期:2024-05-02
隧道股份
击败了18%的股票
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
中期趋势
长期趋势已有328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6.83亿股,占流通A股53.52%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6.74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