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北人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4-19 19:28:05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江苏北人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业务,形成了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业务和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业务双板块布局。

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报告期内,基于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持续高速增长,公司重点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制造生产线的业务拓展,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轻质合金连接相关技术储备以及持续在智能化产线、数据统计MES系统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为客户提供了富有竞争力的综合解决方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了良好的竞争优势和获单能力;市场布局从国内延伸到海外,为公司业务全面出海布下重要的市场和渠道基础。

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业务,是公司为发掘第二增长曲线,在报告期内战略布局的新业务。公司依托多年来在智能制造非标生产线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技术和经验,向标准化储能产品领域拓展,通过一系列运作和布局,形成“产品设计—产线研发—供应链—规模化制造—资产持有—资产运营”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全面切入新能源领域的储能业务,创造了良好开端,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

公司紧抓市场机遇,依托业务订单的积极推进和良好执行,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5,388.55万元,同比增长15.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8,180.59万元,同比增长156.91%,保持收入指标和利润指标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展现了公司业绩持续向好的经营发展势头。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开拓布局储能市场

1.储能业务主体框架的搭建与设立

基于战略发展规划,公司进军储能领域。为了强化储能业务开展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公司对储能业务实施主体进行了顶层架构设计。相关主体主要包括北人新能源、北人绿能、北人能源管理等主体。其中北人新能源为储能业务板块投资主体,进行储能产业持股;江苏北人进行储能全自动产线的研发、设计,向北人绿能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北人绿能开展工商业侧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储能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储能全自动产线的研发、设计;北人能源管理通过设立项目公司对储能资产进行持有、以及储能多样化商业模式的开拓。

2.自主全自动储能产线已完成交付

公司自主研发从电芯到模组到PACK全自动产线,单条产线产能2GWh,报告期内已自建完成2条产线,均已具备投产能力。产线通过多道关键质量工序管控产品质量;MES系统数据实时跟踪、质量追溯;柔性兼容多类产品生产、可扩展性强、换型便捷。

3.打通整合供应链、储能产品开始供货

公司积极与系统集成商、电芯、电力电子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从自动化实现、规模化制造以及供应链角度,优化储能系统及PACK设计。目前产品是215Kwh标准柜,采用15x4 PACK设计,PCS+PACK一体化液冷,实现电池簇级消防,保证产品运营效率及长寿命。针对发电侧储能系统及PACK设计,实现液冷散热和电池簇级消防,满足高安全及消防要求,公司储能产品已批量供货。

4.商业模式拓展

公司与在工商业侧储能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生利新能深度绑定合作,由生利新能进行客户开发及资产运营;同时公司与有实力资金方洽谈合作,由资金方购买持有公司储能产品,公司协同参与储能资产运营,不断创新和优化商业模式,助力公司储能产品快速拓展市场。

5.储能工厂选址落地

2023年5月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人新能源与公司两大股东共同设立了北人绿能,开展工商业侧储能业务,北人新能源持有北人绿能60%股权。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人能源管理开展工商业侧储能资产持有和资产运营(能源管理)业务。报告期内,北人绿能落地江苏常熟,工厂建筑面积约2.8万平米,建设投资两条储能产线,设计产能约4GWH,项目已于2023年9月顺利实现批量生产。

(二)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业务市场开发与销售情况

1、市场开发情况

在市场开发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在巩固传统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市场的同时,继续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拓展。对于存量市场,公司与客户共同探讨开发增值服务,深挖市场,赢取订单;对于增量市场,公司充分发挥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工程经验,扩大了公司产品在汽车和重工等业务领域的应用规模,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公司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发掘业绩增长点,2024年度公司将加快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布局,并已经完成墨西哥和德国子公司的设立,北美及欧洲市场正全面开拓并快速取得重要业务进展,为打开国际新市场、服务新客户打开良好开端,客观展现出了公司在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先优势和公司品牌、产品、服务在国内、国际化客户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海外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公司将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品牌优势,结合各国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策略,实现国内、国际市场并进互补的发展战略目标。

随着人口红利的减退,国内钢结构行业焊工后备力量严重不足,行业面临人工成本高,材料成本高,占地面积大,运输成本高,设备投入大,加工价格低,生产企业多,竞争压力大等情况。

公司布局开发新一代智能化焊接系统,将具备免示教、焊缝信息自主获取、层道分布自主规划、轨迹程序自主规划、工艺参数自主匹配、焊接过程自适应调整、焊接质量反馈、工艺数据自我优化等功能,可满足规格多样、加工装配状态差的项目的自动化焊接的需求,拓展公司在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领域的应用场景。

2、销售情况

在销售方面,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制定对应的市场策略与服务方案。公司结合产业和市场发展动态和政策趋势,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在销售端、运营端、供应链、以及人才和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布局优化,以最大限度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项目研发投入,对激光加工、焊接工艺、智能装配工艺、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网等核心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和研发实力。当前,公司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的在手订单储备充足,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订单持续成为公司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最主要订单来源,这得益于公司早期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连接相关的技术储备以及持续在智能化产线、机器视觉应用、MES系统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为客户提供了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制造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制造产线、新能源电机装配产线、新能源电池相关产线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包括电池托盘产线、底盘产线、底板产线和汽车门盖产线等多种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线,直接或间接为某知名国际新能源汽车品牌、宁德时代300750)、通用、大众、沃尔沃、日产、东风、红旗、宝马、吉利、问界、小米、理想、小鹏、蔚来、零跑汽车等主流汽车品牌体系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服务,成为宁德时代、敏实集团、上海赛科利、马瑞利、海斯坦普、本特勒集团等头部企业的新能源车电池托盘、底盘、车身等零部件产品生产线的直接供应商。公司已累积了上百款电池托盘数据,是目前国内率先掌握多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连接工艺的头部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是新能源电池托盘智能制造产线、汽车零部件焊装智能制造产线头部企业,公司牵头制定了T/CWAN0027-2022《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焊接制造规范》团体标准,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三)架构规划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新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将公司架构调整为智能装备板块和新能源板块,其中智能装备板块主导开展非标定制化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业务,包含方案、运营、工程、智装、运控、销售等部门;新能源板块包括储能产品设计和制造、储能资产持有、储能资产运营等机构。新的组织架构更加科学高效,将进一步提高公司运营管理效益,从而更好的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四)研发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从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先进制造工艺四个方面持续开展研发工作。通过持续的研发实践,不断探索行业技术前沿,在多项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在IOT系统软件开发平台、2D/3D视觉系统、激光工艺应用、机器人焊缝打磨及智能机器人焊接等方面进一步掌握相关核心技术。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重视研发的投入和研发项目的管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专业研发人员89名,占公司员工总人数11.91%,研发投入3,881.63万元,保持增长势头。

报告期内,公司多项研发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获得丰富的研发成果,公司累计获得知识产权137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68项、软件著作权30项、其他13项。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支持和服务、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的制度、体系和流程建设,规范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小巨人企业”“江苏省智能制造服务机构领军企业”“江苏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服务商”等荣誉资质或称号。

(五)人力资源建设情况

人力资源规划层面,以公司人才战略为指向,结合业务短期和长期的需求,对公司现有组织、团队、人才进行梳理盘点和优化,从而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公司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健康发展,并成立培训项目组,调集公司资源,采用分层次、分群体培养的模式,加大培养力度。

公司开展专业人员技术等级盘点,结合盘点结果,设计年度发展要点。针对管理者设立领导力发展项目,针对技术人员进行岗位胜任力培养,针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基础素养和专业能力培训,另外公司同样重视员工跨团队专业分享,提升技术和素质培训。

公司从市场岗位、技术等级、个人绩效、市场供需关系等维度出发,推出更有激励性和竞争性的薪酬绩效管理方法,提高核心人员留任率。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建立了一支多学科、多层次、结构合理的团队。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股份归属工作,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得以落实,有利于促进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六)重视信息披露,保持良好互动的投资者关系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健全并完善公司制度,规范三会运行,健全公司信息披露工作,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规范公司运作,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同时公司加强投资者关系维护工作,召开年度、半年度、三季度业绩说明会,接待投资者来访调研,接听投资者来电,上证e服务问答等多种渠道与投资者进行交流互动,保证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交流的畅通,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情况的了解。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业务和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业务。

1、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是基于机器人系统集成的“AI+制造”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汽车行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化技术应用等领域,为各行业领域客户提供智能化工厂“从0到1”建设的专业服务,包括:数字化咨询、机器人智能化自动化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软件、智能物流系统等。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制造生产线、柔性自动化智能制造生产线、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智能化焊接装备生产线、激光加工装备、自动化抛光打磨装备、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数字化车间的研发、设计、生产、装配及销售,提供集“产品+技术+服务”的交钥匙工程服务。

(1)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制造生产线

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项目研发投入,重点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铝合金连接工艺上实现创新,为客户提供了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线,并与客户建立了持续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帮助客户拓展产品的上下游工艺,使得客户能够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提供的产品主要有: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产线、新能源汽车柔性自动化智能制造产线、新能源汽车电机装配产线等。

(2)柔性自动化智能制造生产线

公司根据产能、节拍、投入等客户差异化需求,为客户定制开发柔性自动化智能制造生产线,产品类型主要包括:汽车底盘零部件柔性自动化智能制造生产线、汽车车身零部件柔性自动化智能制造生产线、汽车内饰金属零部件柔性自动化智能制造生产线及一般工业产品柔性自动化智能制造生产线。

(3)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

在制造业升级换代,生产智能化、标准化要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能够实现机器取代工人进行自动化装配,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下游客户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主要满足制造业常见的零件组装、机械加工等需求,通过机器人和工具来替代人工完成组装、机加工、上下料等工作,提高产品组装、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如汽车底盘零部件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阀体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等。

(4)智能化焊接装备及生产线

公司通过对工业机器人焊接自动化领域持续深入理解,积极开展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应用,不断开发并掌握机器人焊接智能化关键技术,并将其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重工等领域,如运载火箭贮箱箱底智能化焊接装备、挖掘机驾驶舱智能化焊接生产线、船板T型材机器人智能化焊接装备等。

(5)激光加工装备

激光作为一种先进工具,可广泛用于切割、焊接、打标、表面处理等工艺。公司根据客户产品产能、投入、质量等要求,定制开发相应激光加工系统,例如不等厚板激光拼焊机、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机器人激光切割系统等,目前主要应用于汽车、航天等行业。

(6)自动化抛光打磨装备

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的高端复杂结构件,以高级打磨技工为主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高端装备的高品质、高效率、高安全的发展需求。公司已实现去毛刺、打磨、抛光、机加工等自动化、标准化方案。

(7)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公司自2015年开始布局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通过长期的潜心探索,已完成核心产品BR-MES的研发,具有防错防漏电子化智能监控系统、漏焊检测提示系统、数据追溯及分析系统等多种软件产品模块。该类型产品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柔性自动化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主要产品上,实现生产计划、人员、设备、物料、工艺等全过程管理和监控,显著提高生产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8)数字化车间

数字化车间是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深度信息感知和生产装备全网络互联的基础上,通过制造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CPS)的深度融合,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并快速建立定制化、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实现高效优化的生产制造。公司通过开展焊接数字化车间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导建设“航天器大型薄壁结构件制造数字化车间”,参与建设“海上钻井平台装备制造智能化焊接车间”“现代农业装备智能驾驶舱数字化工厂”等焊接数字化车间,积累了大量焊接数字化车间建设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工程经验,可提供焊接数字化车间设计和建设的产品服务。

2、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新开拓电化学储能业务,包括工商业侧储能系统及发电侧(大型储能)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储能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储能智能产线的研发、设计;工商业侧储能资产持有和运营。

公司开展了工商业侧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储能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储能全自动产线的研发、设计。实践中,因储能设备造价较高,资产持有方持有资产的时间又较长(十年以上),资产持有方更倾向投资具有安全、高效、稳定的高品质储能产品,和具有经验丰富、高效运营能力团队相组合的储能资产,只有产品(江苏北人)与服务(生利新能)的深度绑定,保障资产安全和运营稳定,才更有利于获得更高更稳定的资产投资收益,避免储能资产出状况时,储能设备提供方和资产运营方相互推诿的风险。

基于上述逻辑,公司提出了“产品设计—产线研发—供应链—规模化制造—资产持有—资产运营”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其中“产品设计”、“产线研发”、“供应链”、“规模化制造”等主要由公司负责实施,“资产运营”、“用户开发”主要由公司参股公司生利新能负责实施,公司与生利新能绑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缔结为一体化链条,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能源资产运营服务,优劣互补,协同发挥市场竞争优势。

(二)主要经营模式

1、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1)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可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呈现出非标准化和定制化特点。公司采取直销方式向汽车零部件厂商以及航天航空、船舶和重工企业等客户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备及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获得订单主要通过如下方式:

(1)承接常年稳定客户的订单及其介绍的新客户订单;

(2)通过展会、网站与论坛宣传等市场推广方式获得新客户订单;

(3)主动联系目标客户获取订单,有针对性的向客户推介公司产品,确保公司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

(2)生产模式

项目部门根据客户订单要求,组建项目组,由项目部人员负责总体项目管理,机械设计部人员负责机械部分的规划设计,电气设计部人员负责电气规划设计,工程部人员负责机器人、机械及电气部分的安装和调试。

(3)采购模式

公司原材料采购主要按照项目采取“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

公司设有物料计划、采购及仓管三个业务模块,分别负责物料的采购计划控制、对外实施采购和到货入库管理的工作。公司系统集成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分为外购标准件、外购定制件和辅料,其中,外购标准件包含标准设备和标准零部件。

2、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1)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以标准储能柜为主,公司采取直销、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销售储能产品。

公司与在工商业侧储能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生利新能深度绑定合作,协同进行客户开发及资产运营,同时公司与有实力资金方洽谈合作,由资金方购买持有公司储能产品。

(2)生产模式

当前公司主要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

(3)采购模式

当前公司主要实行“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1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1)行业发展阶段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是以工业机器人为基础,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二次应用开发并集成配套设备,为终端客户提供满足其特定生产需求的非标准化、个性化成套智能制造生产线或工作站。系统集成产业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口红利消退,社会用工成本逐渐增加,为应对用工成本上升和可用劳动力短缺的不利状况,制造业企业纷纷开启“机器人换人”计划,着眼于长期降低单位人工成本,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产线需求提升显著,驱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正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阶段。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网联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根据工信部、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未来15年将通过“两步走”,加快落实生产方式变革:一是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二是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的关键时期,将会给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其中方案中指出研制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磨抛等机器人新产品,加快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向相关领域应用拓展,开发专业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软硬件产品,积累模型库、工艺软件包等经验知识,深度融合机器人控制软件和集成应用系统,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统,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

“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机器人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公司所处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行业基本特点

工业机器人行业按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和行业应用。上游为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中游为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下游是基于终端行业特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主要用于实现焊接、装配、检测、搬运、喷涂等工艺或功能;行业应用主要是汽车、电子等对自动化、智能化需求高的终端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工业机器人本体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则是工业机器人工程化和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搬运、码垛等系统集成领域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从业企业数量较多,竞争激烈。而焊接、装配、铆接和检测等系统集成领域对技术实力和研发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总体来看,系统集成行业的市场规模要远大于本体市场。

从应用行业看,汽车制造业和电气电子设备连续多年成为市场的首要应用行业,受益于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的产业趋势,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加速渗透明显,同时在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发展动力强劲。

(3)主要技术门槛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涉及材料、机械、电气电子、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熟悉各学科领域的基础技术知识。同时,在汽车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的细分行业还涉及汽车工业、机器人、焊接等专业领域,还需要系统集成商掌握专业领域的专有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涉及技术面广且需要多学科领域交叉,使得技术壁垒相对较高。系统集成过程并不只是单独掌握并运用各方面技术,而是需要将机器人技术、机械设计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工艺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多项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传统人工工艺向自动化工艺转变。因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产业是一个需要技术、制造、经验沉淀的行业。

随着汽车行业产品开发周期缩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客户制造工艺难度加大。

如在生产线开动率、单件生产节拍、焊接质量、产品质量合格率、夹具设计标准、电气设计标准、系统可维修性、系统安全等方面,系统集成商对客户制造工艺没有深刻理解,很难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系统集成产品。

1.2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

根据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高比例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如光伏、风电等)并网将对电网稳定性造成冲击,由此带来了对储能的刚性需求。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全国已有24个省市明确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建设目标,规模总计64.85GW;10个省市先后发布了新型储能示范项目清单,规模总计22.2GW/53.8GWh,大部分项目都计划在1-2年内完工并网,这些规模数字已远超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设置的2025年实现30GW装机的目标。可以预见,国内新型储能市场将持续高速发展,预计年度新增装机规模也会持续创新高,中国的储能市场毫无疑问进入到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从技术路线看,储能包括机械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电磁储能(超级电容、超导)、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2022年,国内头部电芯厂集中扩大磷酸铁锂储能电芯的产能,尤其针对发电侧和工商业侧市场,将电芯迅速标准化,从材料体系、供应链、结构尺寸、容量、性能指标上,逐渐形成行业标准。从长期看,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将占据新型储能主导地位。

与车用锂电认证周期长、一致性要求高、进入壁垒高、集中度高的格局相比,储能行业的竞争模式完全不同,储能赛道上短期内很难出现高集中度,更多是以经济性、安全性、交付能力和商业模式为核心的竞争。

在市场端,不同于电源侧和电网侧市场的强资源属性,工商业侧储能场景高度分散,主体众多,包括工厂、工业园区、商场、微电网、光储充电站等。虽然2022年前国内工商业侧储能项目较少,但2023年工商业侧储能政策变化明显,峰谷价差拉大的省份越来越多,分时电价政策不断完善,工商业侧储能通过峰谷价差盈利的经济性显著提升。低电价时,给储能系统充电,高电价时,再给储能系统放电,如此循环,用户便可利用峰谷电价差获利、降低用电成本,电网减轻了电力实时平衡压力,并且储能作为分布式电源可提升局部电网供电可靠性,可支撑微网独立运行,这是各地市场和政策推崇储能的基本逻辑,未来,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还可能利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进行获利。整体看,目前在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湖南省等,工商业侧储能市场将优先实现高增速。

2023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的通知》,鼓励支持10千伏及以上的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逐步缩小代理购电用户范围。业界普遍认为,这将明显利好工商业储能和园区用电,可以配置储能系统利用峰谷价差降低用电成本。

(2)主要门槛

a产品技术门槛储能行业快速进入规模化和标准化阶段,无论是集装箱还是标准柜模式,以及电芯、PCS、BMS、EMS都在趋向标准化。行业对交付效率、交付质量、系统安全和成本等要求越来越极致。以往储能项目规模较小,标准化程度较低,有能力同时实现产品定义和产品规模化制造的厂商较少,特别是核心部件PACK制造以手工或半自动生产为主,难以满足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行业发展趋势,难以保证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的产品要求。就前述行业痛点和需求,即具有产品设计、自动化规模生产和供应链一体化能力,又具有为储能系统运营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产品以及数字化支持能力的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b产品和运营打通的门槛从产品层面,工商业储能产品场景非常多元化,不同省份的充放电时段不同,气候环境不同。

客户层面,既面临不同行业,又面临不同客户负荷不同、订单波动不同、生产环境不同、变压器和用电情况不同,还有光伏-储能-充电桩联动的微电网场景。应用的场景的千变万化,对产品的质量、运营稳定和长期可靠提出很高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场景也需要不同的差异化产品。因此产品制造需要与产品运营深度绑定,产品方向运营方开放能量管理系统(EMS),提供每个产品实时数据,并接受运营方下达的运营管理策略。同时运营过程中发现的故障、问题及优化建议,都及时反馈给产品制造及售后。既要保证产品的安全、稳定、效率,同时也基于大量场景、数据、工程经验、项目know-how,让公司的产品制造,EMS研发,PCS联合开发更匹配场景。因此产品制造和运营的深度绑定,数据和运营的双向开放、相互打通,既是保证产品质量可靠和售后运维实时准确的必然要求,又是“市场定义产品”的商业原则,保证公司产品的生命力,从市场层面定义软件、硬件、电力电子技术研发,丰富产品序列。

在资产层面,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也要求“制造+运营”的深度绑定及一体化。产品制造和售后要保证全生命周期内质量可靠,运营要保证产品的长期运营安全、效率高、资产收益达到预期。无论是公司自身持有资产的需求,还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与其他投资方合作,都要求必须建立在产品和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制造—资产—运营”的优势,既是对资产投资者的有效保障,又能发挥整体优势,建立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开发优势,迅速做大市场规模。

在全寿命周期数字化层面,公司在全自动化制造环节,建立制造的MES系统,实现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在运营层面,每个客户、每个储能产品都实时产生运营数据。公司与生利新能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储能资产运营协同数据平台,实现全寿命周期数字化管理。随着场景、客户、资产规模的快速提升,双方深度绑定,在数据要素和运营管理,产品迭代方面的优势、稀缺性及商业价值,会不断提升。

c商业模式打通门槛与商业模式、产品、市场得到充分验证的分布式光伏相比,工商业储能仍属于新兴事物,无论是产品本身以及实际运营都更为复杂,具体的储能产品、商业模式都有待市场应用的逐渐验证。

按市场发展阶段,2023年被定义为工商业储能快速发展的元年。现阶段,工商业储能产品设备提供商、资产持有方、资产运营方、终端用户之间仍存在商业模式不成熟的问题,孤立的销售储能产品或做系统运营,都难以形成规模,也无法解决规模化资产持有的问题。

基于工商业侧储能用户百业百态的市场特性,工商业储能的商业模式也呈多样化,公司经过研究实践选择“一体化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主要业务模式,认为这是工商业侧储能的最具市场优势的商业模式,其核心是利用储能设施与储能服务,通过电价峰谷获利等方式,获得储能收益。围绕该一体化链条,主要参与主体包括:设备方(江苏北人)、能源服务方(资产持有方+生利新能资产运营)、业主方(生利新能开发的用能单位)。即由能源服务方投资购买储能设施,并以能源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能业主,能源服务方与业主按照约定的方式(包括收益分成、电价打折等方式)分享储能带来的收益。此种模式相较于业主自投购买模式,引入了能源服务方,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储能服务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业了主自购资金压力。在公司与生利新能合作开展一体化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公司凭借智能制造、品牌优势,负责储能设备生产销售、资产持有方开发;生利新能凭借其过往积累的经验、优势和强项,承担了两个重要角色:能源服务的资产运营、用能业主的渠道开发。这样的绑定结合较好的实现了多位一体的商业模式闭环。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2.1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依靠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丰富项目经验积累,已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及智能装备行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拥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1)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生产装备细分领域,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公司前瞻性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生产装备领域,系统性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的结构特点、制造工艺难点、方案设计要点等,成为国内率先掌握多种电池盒连接工艺的智能制造提供商。目前可以提供针对不同材料的各种结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的终端客户包括某知名国际新能源汽车品牌、宁德时代、通用、大众、沃尔沃、日产、东风、红旗、宝马、吉利、问界、小米、理想、小鹏、蔚来、零跑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累积了上百款电池托盘的数据,并牵头制定了T/CWAN0027-2022《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焊接制造规范》团体标准。随着新能源车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焊接领域获单能力和订单执行能力具有明显优势,是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自动化产线、汽车零部件焊装自动化产线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

(2)在汽车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领域,公司具有技术、品牌、人才、规模和先发优势

公司能够就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具有快速响应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快速、周全的售后服务,在该方面具有领先的竞争优势,并拥有较强的进口替代能力。

(3)在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重工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过硬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工程经验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掌握智能化制造核心技术,相关智能化焊接机器人系统已在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重工行业得到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部分产品技术实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运载火箭贮箱箱底智能化焊接装备。

(4)持续拓宽主流汽车体系市场,产品、技术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公司研发的汽车底盘柔性智能制造生产线、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柔性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产品,陆续进入宝马、国际知名新能源汽车等汽车体系,得到终端汽车品牌公司的高度认可,促使公司产品和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

(5)综合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

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小巨人企业”“江苏省智能制造服务机构领军企业”“江苏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服务商”等荣誉资质。

公司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生产线获得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的新产品鉴定。为了完善行业标准,由公司牵头,联合宁德时代、敏实等33家产业链和行业内公司共同起草的《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焊接制造规范》团体标准,经中国焊接协会专家技术工作委员会组织审查,中国焊接协会批准发布,已于2022年6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标准对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报告期内,公司参与制定了《激光焊接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条件》,该标准于2023年9月1日实施;参与制定了《电阻点焊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条件》,该标准于2023年8月1日实施;参与制定了《铸铝搅拌摩擦焊接技术规范》,该标准于2023年8月1日实施。

2.2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核心是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同时不同场景(发电侧储能、工商业侧储能、户用储能)对系统的具体要求各不相同。产品设计和制造对系统的安全和长寿命影响重大,对系统成本也有一定影响。由于以往储能项目规模较小,且标准化程度较低,有能力同时实现产品定义和产品规模化制造的厂商较少,特别是核心部件PACK制造以手工或半自动生产为主,难以满足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行业发展趋势,难以保证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的产品要求。

公司针对上述产品特点和行业痛点,依托多年来在智能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建立产品设计、自动化规模生产和供应链一体化能力,对现有储能系统及PACK设计进行优化,促进产品迭代,同时从制造安全、一致性保证、自动化检测、制造过程数字化等维度,为后续的储能系统运营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产品以及数字化支持,同时深度绑定在客户渠道开发、资产运营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技术优势的生利新能紧密合作,形成“产品设计—产线研发—供应链—规模化制造—资产持有—资产运营”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实现产品的一体化和商业模式的一体化两大核心优势。

产品一体化方面,公司通过自主产品设计、自主智能制造和自主供应链管理,保证产品稳定可靠、产品一致性高,自主掌握产品制造过程中核心数据、促进产品迭代速度。

模式一体化方面,以优质产品为基础,通过资产持有和运营管理完整布局,实现产品数据与运营数据完全打通,消除客户对于储能资产较长回报周期和后期运维的担忧,提升客户易用程度,保证长效的盈利期间。并且过程中,公司可系统性掌握运营数据,并将运营数据与产品制造数据打通,消除信息孤岛,反向促进产品迭代,不断提升产品竞争优势。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3.1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1)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

a新技术促进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革新工业机器人目前已经在汽车、电子、金属制造等行业广泛应用,但仍然有大量的工业制造过程由人来完成。随着新传感、新工艺、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发展,工业机器人将具备更高的柔性、更智能,通过工艺革新实现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完成相关制造过程,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从而带来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新的增长点。

以机器视觉技术为例,随着3D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与工业机器人结合,可以为制造、物流等行业提供完整且性价比极高的混杂分拣、拆垛及上下料解决方案。以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细分领域为例,目前大部分的上下料工位仍然由人工完成,未来有望大规模被具备3D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取代。

b新基建带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产业增长新基建涉及的主要领域包括5G基站、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涉及的产品存在大量的制造需求,需要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环也将受益。

以大数据中心为例,大数据中心的管理和日常维护方面需要大量工业巡检机器人,随着我国大数据中心的大规模建设,未来有望大规模采用工业巡检机器人来代替人进行巡检、维护和保养等,从而带动工业移动机器人系统集成产业的增长。

c新需求推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向无人化发展随着国内人工成本逐年上升和人工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制造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无人化”解决方案。能够采用机器人取代传统人工的环节尽可能采用机器人。另一方面,对于很多全球布局的制造型企业而言,为符合各国法律法规的要求,人员管理更具挑战,“无人化”的解决方案对于计划将制造搬到国外的企业有巨大的吸引力。

未来生产制造过程无人化需求的增长,必然会推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往制造业深水区迈进,从而进一步推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发展。

(2)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a人口红利的消退及制造业的升级改造推动市场需求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人口红利消退、人力成本增加、劳动力短缺,“机器人换人”将成为制造业企业的首选。同时随着制造业开始从规模化批量生产向个性化、多品种、定制化的小批量生产转变,对智能化生产线及自动化设备需求的日益增加,驱动了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的快速发展。

b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延伸拓展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延伸,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工业机器人已经由传统的汽车、3C、食品等传统领域,逐渐向储能、仓储物流、新能源、光伏、锂电等领域加快转变。下游应用客户更注重机器人产品的性价比、投资回报率及本土化服务等优势,因此,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c工业机器人与新兴技术深入融合推进智能制造焊接装备的发展随着《“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实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高端化、智能化、创新发展作为机器人的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未来市场对满足高精度、高品质、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的智能焊接机器人装备的需求将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

d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向更加专业化发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由于涉及下游行业和工艺应用范围广泛,业务本身非标定制化属性强,每个项目都带有一定研发性质,如果没有有力技术沉淀和资金支撑,企业可持续性不高,因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必须深入理解行业Know-how,掌握核心工艺,深度结合AI、工业互联网、视觉等先进技术,向行业细分化、产品模块化、应用智能化方向发展。

随着国家不断推动“双碳”战略、绿色制造、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得到大力发展,相应车身结构轻量化、车身材料轻量化不断升级,铝合金、高强钢等材料大量应用,热成型、辊压、高压压铸等新技术的推广,对连接工艺要求不断提高,先进的连接工艺如激光焊、搅拌摩擦焊、FDS、SPR等逐步成为主流,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工艺水平,持续在细分领域耕耘,才可以持续引领行业。

e智能工厂建设将加速机器人系统集成发展智能工厂将信息化、数字化贯穿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集成、控制等手段,为制造工厂的生产全过程提供全面管控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整个生产线流程的无缝对接,助力工厂生产的智能化、无人化建设。智能工厂的建设将加速机器人系统集成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3.2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1)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

2021年以前,电化学储能以示范项目为主,由于项目规模较小,缺乏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基础。

随着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逐步成熟,储能市场需求快速爆发,储能项目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主流电芯、PCS、BMS、EMS迅速迎来标准化浪潮。集中爆发的市场需求和核心零部件、组件的标准化,为自动化、规模化生产带来良好契机。

在电芯端,从头部各大电芯厂的产能、技术、产品等布局态势来看,电芯走向大容量、长寿命,基于容量、循环次数等的竞争在2023年逐渐加剧。电芯体积和容量增大,导致电芯自身散热性能变差,储能系统安全性和长寿命风险加大。储能系统对于电芯一致性、制造一致性以及由风冷散热方案到液冷散热方案等,提出更高要求。

在市场端,不同于电源侧和电网侧市场的强资源属性,工商业侧储能场景高度分散,主体众多,包括工厂、工业园区、商场、微电网、光储充电站等。虽然2022年前国内工商业侧储能项目较少,但2023年工商业侧储能政策变化明显,峰谷价差拉大的省份越来越多,工商业侧储能通过峰谷价差盈利的经济性显著提升。因此,2023年以来工商业侧储能热度陡增。整体看,目前在浙江、广东省、江苏省、湖南省等,工商业侧储能市场将优先实现高增速。

与商业模式、产品、市场得到充分验证的分布式光伏相比,工商业侧储能无论是产品本身以及实际运营都更为复杂,工商业侧储能依然属于新兴事物,具体的产品、商业模式都在逐渐验证。

现阶段,工商业侧储能产品提供商、资产方、运营方、客户之间仍存在商业模式上的问题,孤立的销售储能产品或做系统运营,都难以形成规模,也无法解决规模化资产持有的问题,公司经过研究实践认为“一体化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最优业务模式。

(2)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a液冷方案将占据主导地位液冷方案相较于传统风冷方案,其能量密度更高,带来了更为紧凑、高效的储能系统。这一特点使其在大规模储能电站中备受青睐。此外,由于液冷的散热性能相对均匀,电池的循环寿命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尽管成本曾是阻碍液冷渗透率的关键因素,但随着规模化应用的推进,其成本已经与传统的风冷方案不相上下。这种平衡使得液冷技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将成为未来电池温控方案的主流选择。

b工商业储能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工商业储能,相较于大型储能场景动辄百MWh甚至上GWh的规模,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这些体积小巧、使用灵活的储能设备,能够在更多场景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引入这一绿色能源,工商业储能的应用场景也将愈发丰富。

自2020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投身于近零碳排放示范区、低碳城、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等的建设中。在这场绿色革命中,储能系统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环,与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等一同构成了零碳园区的“标配”。

c一体化发展成为趋势当前工商业储能赛道上的企业素质良莠不齐,导致行业洗牌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储能行业的加速洗牌,工商业储能或将面临更为复杂的运维挑战。而那些在洗牌中消失的设备厂商、运营厂商留下的运维问题,可能会成为整个行业的重要难题。未来,可能会出现大量设备无人维护、无人监管的局面,导致设备的可替换性和兼容性成为棘手问题。

公司通过一系列运作和布局,依托多年来在智能制造非标生产线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技术和经验,向标准化储能产品领域拓展,实现“储能智能生产线、储能产品、储能系统、储能资产持有、储能资产运营”全链条打通,形成“产品设计—产线研发—供应链—规模化制造—资产持有—资产运营”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将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d工商业储能驱动力强劲,前景广阔在工业区零碳转型、峰谷套利、需量管理等需求的推动下,工商业储能赛道展现出愈发明确的走向。2023年全年工商业储能出货量达到了新高,预示着其即将进入规模化阶段,工商业储能背后强大的驱动力却不容小视。电力规划设计总院603357)发布的《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23》指出,预计2024年电力供需紧张地区将增至14个。在此背景下,配置工商业储能已成为企业保障电源供给、降低能源成本的重要手段。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1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

公司以创新引领发展为核心价值理念,凭专业技术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靠创新取得效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自主研发掌握相关核心技术。

通过数年持续研发和技术积累,公司在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及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产线虚拟设计与仿真、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工控软件设计等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各环节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在机器人弧焊、激光加工、点焊、凸焊、铆接、涂胶以及自动化装配等单独工艺应用方面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在视觉检测、焊缝跟踪、焊缝成形控制等生产过程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公司目前拥有由以上关键技术、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组成的技术体系,该体系是保障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成功的关键。综合分析,公司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柔性精益自动化产线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技术、产线虚拟设计与仿真技术、工业控制与信息化技术、生产过程智能化技术。

公司在国家政策发展的背景及趋势下,以先进的核心技术装备融合人工智能、云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提高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可靠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技术,将公司打造成提供AI+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标杆企业。

(2)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在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实践,不断探索行业技术前沿,在5大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在IOT系统软件开发平台、2D/3D视觉系统、激光工艺研发与应用、机器人焊缝打磨及智能机器人焊接等方面进一步掌握相关核心技术。紧密结合公司在IOT系统软件开发平台方面,探索数据采集平台、业务应用平台的架构设计,开展自动化产线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工作。

在机器视觉技术的研发方面,进一步掌握视觉识别、视觉引导、视觉检测等核心技术,特别是针对钣金类物料无序上下料的场合,系统性掌握3D+2D视觉检测和视觉引导技术,通过示范性项目落地检验,完成钣金类物料无序上下料解决方案可行性验证,为公司该类型市场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方面,系统性掌握铝合金电池盒、铝合金电池盒水冷板等产品激光填丝焊接、激光摆动填丝焊接等核心工艺,掌握汽车钣金件激光飞行焊接等核心工艺为汽车零部件轻量化发展提供关键工艺技术支撑。并针对复杂结构件焊接工艺,开发了基于AI的智能机器人焊接装备,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技术手段,赋予工业机器人智能功能,突破复杂结构件智能焊接的技术瓶颈,技术达到行业领先。

在机器人抛光打磨方面,掌握焊缝视觉检测、柔性力控等核心技术,研发柔性力控系统,开发焊缝视觉引导打磨解决方案,为公司在机器人打磨抛光领域的业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大型复杂结构件智能打磨装备,将机器视觉、力控技术、数字工艺引擎等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结合,突破大型复杂结构件智能打磨的技术瓶颈,有效替代进口,实现机器人装备自主化。

1.2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1)产品设计方面

公司积极与系统集成商、电芯、电力电子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从自动化实现、规模化制造以及供应链角度,优化储能系统及PACK设计和优化迭代。目前产品是215Kwh标准柜,采用15x4 PACK设计,PCS+PACK一体化液冷,实现电池簇级消防,保证产品运营效率及长寿命。针对发电侧储能系统及PACK设计,实现液冷散热和电池簇级消防,满足高安全及消防要求。

(2)产线及产能准备

公司自主研发从电芯到模组到PACK的全自动产线,单条产线产能2GWh,公司已投产两条产线,产能达4GWh。产线通过多道关键质量工序管控产品质量;MES系统数据实时跟踪,电芯、模组、PACK100%全制程信息追溯,物料上线、OCV检测、贴泡棉、堆叠、捆扎、焊接、电性能(静态及动态)、充放电测试等过程质量100%检测,利用大数据分析异常质量风险,并自动拦截及时干预,保证不接受不合格品、不制造不合格品、不流出不合格品;柔性兼容多类产品生产、可扩展性强、换型便捷。

(3)核心工艺

全自动产线涵盖CCD视觉检测技术、电性能测试技术、数据采集分析技术、系统防错技术、MES制造执行系统等。尤其针对BUSBAR焊接,采用点环激光+振镜焊接方式,有效降低焊接过程中的飞溅;并率先实现激光焊接全过程实时检测,利用相干成像(ICI)技术,对焊缝熔深、成型尺寸、缺陷等进行在线检测,根据采样数据建立焊接质量评估系统,有效管控焊接质量,并将数据上传给MES系统,为每条焊缝建立专属数据溯源,确保储能系统可靠、安全。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持续创新和变革,产品和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报告期内公司多项研发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获得丰富的研发成果。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1)强大的技术储备及研发实力

公司主要提供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数字化咨询,及机器人智能化自动化系统、数字化软件、智能物流系统的整体落地实施。公司在提供产品及服务过程中,需要基于对客户工艺的深刻理解,运用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通过生产线方案规划设计、非标机械及电气设计、机器人及电气控制系统的编程以及整体调试等关键环节,实现客户高效、高质量的个性化生产需求,经过数年发展和技术积累,公司形成5项主要核心技术:柔性精益自动化产线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技术、产线虚拟设计与仿真技术、工业控制与信息化技术、生产过程智能化技术。

公司通过多年的工艺研发,在激光深熔焊、激光填丝焊、激光钎焊、激光电弧复合焊、激光切割、激光清洗等激光工艺应用方面,在搅拌摩擦焊、CMT、FDS、SPR等铝合金连接新工艺方面,在焊缝打磨智能化方面,都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相关技术和工艺已成功应用于铝合金电池托盘、铝合金副车架、铝合金车身、铝合金仪表盘支架、高强钢电池托盘、高强钢保险杠等汽车关键部件制造。公司通过多年持续技术研发及储备,在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焊接工艺数据库、基于机器视觉及传感技术的智能化焊接装备、基于大数据的远程智能化运维平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实现焊缝高精度检测、焊缝智能寻位、焊接路径自适应,实现生产过程远程运维及控制,焊接装备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公司为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的同时也积极的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任务,例如,国家发改委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海上钻井平台装备制造智能化焊接车间”“航天器大型薄壁结构件制造数字化车间”、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现代农业装备智能驾驶舱数字化工厂”“智能化柔性机器人焊接系统及智能运维平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在承担的国家级和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研发任务过程中形成的机器人焊缝跟踪、焊缝成形控制、视觉检测技术、智能运维技术、机器人打磨抛光技术等各种技术已经在公司项目中得到规模应用。

公司在注重研发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各项知识产权共计13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6项,授权实用新型68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0项、商标权13项。主要包括一种电池盒焊接装置、一种机器人柔性焊接系统、一种位姿自适应机器人的焊接系统、定位夹紧工装、定位夹具及贮箱箱底环缝焊接设备、焊缝质量检测系统、铝合金汽车仪表盘支架焊接装置、一种智能化机器人焊接系统、一种箱型件焊缝自主寻位及轨迹自动生成方法、焊缝质量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激光焊接系统、铝合金板材热成型生产线等,这些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化焊接装备及生产线、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激光加工系统、焊接数字化车间、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等产品。

公司目前拥有由以上关键技术、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组成的技术体系,该体系是保障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成功的关键,也是保证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保持领先的根本。

同时公司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也投入大量的资金及人员,开展综合数字化、信息化、制造工艺等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目前公司已经具备根据客户数字化车间的需求,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数字化软件、智能物流系统及自动化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车间的规划和落地。

(2)突出的品牌影响力、优质的客户资源及过硬的产品质量

公司秉承“创新引领发展”的核心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凭借强劲的技术实力和及时周到精准的服务获得客户认可和良好的市场口碑,不断积累了一批长期合作的头部优质客户。公司在汽车行业客户主要包括宁波拓普、敏实、奇昊汽车、长盈精密300115)、一汽模具、凌云股份600480)、赛科利、多利科技001311)、无锡振华605319)、联明股份603006)、浙江万向、宝钢阿赛洛、上海航发、东风(武汉)实业等国内外大型企业,产品主要服务于上汽通用、一汽大众、一汽红旗、上汽大众、上海汽车、东风汽车600006)、宇通客车600066)等;在新能源领域,公司主要为某知名国际新能源汽车品牌、宁德时代、红旗、宝马、通用、大众、沃尔沃、日产、东风、吉利、问界、小米、理想、小鹏、蔚来、长城、零跑汽车等。

在新能源汽车体系公司主要提供电池盒托盘、底盘和车身的机器人集成产线和服务,稳定成为宁德时代、敏实集团、上海赛科利、长盈精密、凌云股份、多利科技等头部企业的新能源电池盒生产线的直接供应商,新增马瑞利、海斯坦普、卡斯马、本特勒、安徽驰宇等重要客户。依托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项目经验积累,公司在汽车领域做大、做强的同时,加强在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重工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拓展业务,服务了上海航天、沈阳飞机、沈阳黎明、卡特彼勒、西安昆仑、振华重工600320)、三一重工600031)、徐州重工等在内的多家大型客户。

基于对客户工艺的深刻理解,公司运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二次应用开发并集成配套设备,为终端客户提供满足其特定生产需求的非标准化、个性化成套工作站或生产线。公司凭借专业的技术、优质的产品为客户提供非标准化、个性化定制产品,赢得了客户的充分信任,与客户保持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3)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以及专业化的人才梯队

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支技术专业的研发团队。公司创始人朱振友先生、联合创始人林涛先生和李定坤先生作为国内较早一批焊接机器人领域研究专家,拥有二十年以上的研究经验,对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生产制造有独到的行业见解和丰富的技术经验。

公司非常注重技术团队建设,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先进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并完善了技术人才的聘用、管理和培养制度。公司持续引进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增强公司技术人员的储备,保持研发团队的活力。公司积极开展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确保技术人员始终掌握行业内的先进设计思路、研发方法和生产工艺。公司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展会、学术会议等,以使技术人员能够始终把握行业内的前沿方向。

在人才引进方面,公司制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重点针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级人才、“211”院校应届毕业生、具有专业特长的骨干人才,采用录用、兼职、科研等多种方式加以引进和聘用,对于高级人才采用柔性引进机制,以智力引进、智力借入、业余兼职、临时聘请、技术合作项目或承担研究课题等方式,灵活多样的超常规、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

(4)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及时的需求响应速度

公司作为新能源电池盒集成领域的头部集成商。产线制作已形成标准化,模块化,柔性化,自动化的完美融合,依托客户的实际需求标准,娴熟的系统模块搭建方式,以高质量,短周期,高效率的完成了多个电池盒产线设计和实际生产交付。

2、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公司在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产线及产能准备、核心工艺、商业模式和客户资源等方面。

产品设计:公司积极与系统集成商、电芯、电力电子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从自动化实现、规模化制造以及供应链角度,优化储能系统及PACK设计。目前产品是215Kwh标准柜,采用15x4 PACK设计,PCS+PACK一体化液冷,实现电池簇级消防,保证产品运营效率及长寿命。针对发电侧储能系统及PACK设计,实现液冷散热和电池簇级消防,满足高安全及消防要求。

产线及产能准备:公司自主研发从电芯到模组到PACK的全自动产线,单条产线产能2GWh,公司已投产两条产线,产能达4GWh。产线通过多道关键质量工序管控产品质量;MES系统数据实时跟踪、质量追溯;柔性兼容多类产品生产、可扩展性强、换型便捷。目前由公司自研的产线已经具备投产能力,公司将结合储能市场的发展情况,适时向市场推出优质先进的储能产线产品。

核心工艺:全自动产线涵盖CCD视觉检测技术、电性能测试技术、数据采集分析技术、系统防错技术、MES制造执行系统等。尤其针对BUSBAR焊接,采用点环激光+振镜焊接方式,有效降低焊接过程中的飞溅;并率先实现激光焊接全过程实时检测,利用相干成像(ICI)技术,对焊缝熔深、成型尺寸、缺陷等进行在线检测,根据采样数据建立焊接质量评估系统,有效管控焊接质量,并将数据上传给MES系统,为每条焊缝建立专属数据溯源,确保储能系统可靠、安全。

商业模式:公司将依托多年来在智能制造非标生产线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技术和经验,向标准化储能产品领域拓展,实现“储能智能生产线、储能产品、储能系统、储能资产持有、储能资产运营”全链条打通,形成“产品设计—产线研发—供应链—规模化制造—资产持有—资产运营”一体化的商业模式。

客户资源:公司多年来在汽车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大多是工商业侧储能的潜在客户,为公司开展工商业侧储能市场打下较好的市场基础。

公司在现有业务的技术、经验、供应链、客户积累是公司开展新业务的重要基础。公司将充分发挥新老业务之间在智能制造、供应链、客户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加强各业务板块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公司的业务目标,促进公司长远发展。

四、风险因素

(一)核心竞争力风险

1、知识产权被侵害的风险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并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同时,公司申请了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68项,软件著作权30项,除公司已经申请的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之外,公司还有多项非专有技术,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及非专有技术构成公司技术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该等知识产权及非专有技术对公司业务经营发挥作用,如果其受到侵害,将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

为控制知识产权被侵害的风险,公司将知识产权管理做为重点工作管控,并在相关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严密的保密措施,尽可能降低知识产权被侵害的风险。

2、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

经过数年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公司拥有一支专业技术、研发队伍,涵盖非标定制化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储能产业各个环节。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行业内企业对优秀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如果公司的技术人员出现大量流失,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提升公司管理团队和核心员工的凝聚力、创造力,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公司完善薪酬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并实施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公司与员工共同健康发展。

3、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性的风险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并建立了良好的研发制度,但如果公司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或者公司对相关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研发方向判断失误,将对公司市场竞争地位产生不利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为降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可持续的风险,公司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强化研发投入,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

4、新产品研发失败风险

公司持续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人员和技术。由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可能存在偏差,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公司可能面临新产品研发失败或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从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控制研发风险,公司立足市场,综合考虑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注重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

5、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随着国家对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扶持、相关产业技术逐渐成熟等因素,系统集成商数量也随之快速增长,公司所处细分领域的集中度较低,竞争企业较多。

虽然公司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但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保持技术优势、研发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则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023年储能行业进入快速上升期,但因为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标准不完备、不统一,“价格战”较为突显。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有效控制成本,将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将通过不断优化自身业务,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加强对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分析与研究,同时将紧盯核心业务,提升市场占有率,以应对市场竞争的风险。

(二)经营风险

1、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业务主要提供基于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线和储能产品等,所需的设备和部件如工业机器人、夹具、标准件、储能电芯、PCS等,原材料成本占产线产品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尽管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原材料采购管理体系、战略供应商合作关系,但地缘政治、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突发性事件仍有可能对原材料供应及价格产生较大波动,从而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影响。

2、销售市场集中的风险

公司收入存在一定的区域特征,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下游客户主要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行业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在下游整车制造企业聚集、经济活跃、配套发达的区域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三省、西南地区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公司自2011年于苏州成立以来立足于长三角,主要客户分布在上海和江苏,随着公司产能规模和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公司加大了其他地区的市场和海外市场布局,已经成立的沈阳北人,就是充分利用良好产业政策、经营成本优势,扩大和优化公司产能布局、人才结构和成本结构,同时更好开拓区域市场,提高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而作出的慎重决策。

若公司未来销售市场仍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随着该区域市场潜力接近或达到上限,或者对产品需求出现重大变化,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出现不利影响的风险。

3、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为42,941.97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50.28%,客户集中度较高。公司客户主要为汽车零部件厂商,汽车零部件厂商使用公司提供的生产设备生产出汽车零部件后,销售给整车厂商。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进入了上汽集团600104)、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吉利控股等国内销量排名靠前的整车集团体系。尽管公司已经进入了众多知名汽车集团体系,客户集中度在逐年改善,但是来源于前五名客户的订单比例仍然偏高,如果公司主要客户经营状况出现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三)其他重大风险

1、存货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49,474.99万元,占报告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为35.58%,比例较高。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公司的产品具有非标定制化的特点,虽然产品均根据订单组织生产,且大部分已取得了合同预付款,但仍存在客户项目计划变更导致合同变更或合同终止的风险,从而造成存货发生损失,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公司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提前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加强人员和项目全流程跟踪管理,避免管理和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并合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真实反映公司经营成果。

2、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含合同资产)为31,090.70万元,占报告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为22.36%。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商,预计部分厂商资金压力加大,可能导致公司应收账款逾期比例增加的风险。

公司将持续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增加法律意识,并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尤其是回款管理措施,以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3、开展新业务的风险

公司于报告期内正式开展电化学储能领域新业务,存在市场开拓、技术迭代、资金、经营业绩、人才、资产减值、政策变化等风险。当前工商业储能行业的项目备案标准尚不统一,相关项目备案具有各自地域标准,为了满足不同的地域标准,存在需要设立较多的项目公司进行储能资产持有,具有一定的管理风险和项目备案风险。公司在工商业储能领域主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该模式对资产持有端资方的开发与打通、终端用能客户的开发,以及终端用能客户的稳定经营均有较高要求,存在一定的业务规模化进程不顺利和资产不能持续稳定运行的风险。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

1.1工业机器人和系统集成行业发展现状

(1)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是以工业机器人为基础,为终端行业应用客户提供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并负责工业机器人应用二次开发和自动化配套设备的集成,是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应用的重要环节。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发展与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密切相关。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计,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99亿美元,在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比重有望达47%。2019-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保持超过10%的年增长,市场规模占全球规模比例呈上升趋势。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发展现状

系统集成的商业本质是为客户创造价值、降本增效、智能提升和互通互联,在这一层面上,价值的大小直接与集成商的体量成正比。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经过多年的发展,行业属性与工艺属性特征明显,同时也在不断的交叉渗透,行业“长尾”特性较为明显,故真正能够做大做强的集成商较少。细分领域系统集成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大型集成商拓展集成范围,实现跨行业业务延伸,逐步发展为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1.2汽车零部件焊接细分行业发展现状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31.6%,连续9年保持全球第一。

随着乘用车和新能源车的增长,可以预测汽车零部件焊接细分领域的系统集成业务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1.3智能装备行业细分市场发展现状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驱动传统产业加快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智能制造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智能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机器人及系统集成、高端数控机床、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及数据处理、增材制造装备等。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指出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十四五”期间智能设备江迎来高速发展士气。随着国家对智能制造的大力支持,我国智能制造行业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增长速度。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呈现以下特点:

(1)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及数字化的不断推行,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一直保持增长趋势,预期2023年产值规模进一步增长至3.92万亿元。

(2)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趋势

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变革,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传统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已经到多级推进,协同创新,示范引领的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在多个领域有望完成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

随着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制造过程逐步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从智能工厂顶层设计入手,以自动化、集成化的智能装备替代传统生产方式,同时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工具积极寻求精益生产的发展路径。

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协同发展,融合了感测装置、网络装置、机器人等智能硬件和云端平台、大数据分析等软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链接制造产业的上中下游,逐步形成各环节紧密相连的制造生态系,融合新兴技术形成新业态。

(3)智能制造装备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国企业智能制造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如缺乏智造战略性规划与思维;基础整体薄弱,创新研发体系不完善,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芯片、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核心技术装备与软件系统仍然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大部分制造企业,缺少能结合IT及OT技术,推动企业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型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智能制造改造对于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来说,成本高、压力大,转型升级会更困难,精益化制造水平亟待提升。

2、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2.1储能行业分类储能是将能量通过介质进行存储并在需要时释放的往复循环过程。储能根据终端客户来分,可以分为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其中电源侧、电网侧储能又称为表前储能或大储,用户侧储能又称为表后储能。用户侧储能分为工商业储能与家庭储能,两者区别在于客户群体,而我国的用户侧储能基本为工商业储能。

工商业用户配置储能的主要原因是满足自身内部用电需求,利用峰谷电价差套利降低运营成本,储能也可作为备用电源以应对突发停电事故。

2.2工商业储能应用场景工商业储能应用场景广阔而分散。当前工商业储能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以下四类。

(1)工厂与商场:工厂与商场用电习惯明显,安装储能以进行削峰填谷、需量管理,能够降低用电成本,并充当后备电源应急。

(2)光储充电站: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光储充一体化电站,采用屋顶和停车场雨棚光伏,配置储能系统后,实现“自发自用、余电存储”,有效缓解充电桩负荷对电网冲击。

(3)微电网+储能:微电网被看作电网中的一个可控单元,在数秒钟内反应来满足外部输配电网络的需求,可满足一片电力负荷聚集区的能量需要,如:海岛、远郊居民区和工业园区等。

如果在负荷集中的地方建立微电网,并利用储能系统储存电能,当出现短时停电事故时,储能系统就能为负荷平稳地供电。对离网型微电网,储能可以平滑新能源发电和作为备用电源使用;对并网型微电网,储能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能源优化和节能减排。

(4)新型应用场景:工商业储能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场景,已出现在数据中心、5G基站、换电重卡、港口岸电等众多应用场景。

2.3工商业储能市场现状2.3.1国内工商业储能正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增长迅速我国工商业用户侧储能起步早期,主要依靠国家出台的相关支持政策推动,随着工商业储能商业模式持续成熟清晰,工商业用户侧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提速明显。随着工商业储能进一步深入参与电力市场,以及相关价格、交易机制的完善,其发展将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在未来五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工商业储能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3.2竞争格局工商业储能处于0-1的阶段,当前各企业的竞争壁垒尚不明显,新玩家有弯道超车可能。2022年工商业储能企业大部分还处于设计产品、组建团队和品牌宣传等阶段,2023年才逐渐进入工商业储能市场拓展。目前,主流产品容量约200kWh。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主流产品容量为170-220kWh,形成满充满放2小时的能量存储时间。工商业储能壁垒主要体现在规模化全自动制造、渠道、资源、服务、品牌等。

2.4工商业储能驱动因素工商业储能下游主要为工商业企业,投资是否具有经济性是工商业需求的核心因素之一,而2023年工商业储能经济性或将显著提升,有望成为工商业储能的发展元年。

(1)需求端:缺电形势下,工商业储能保证电力供应稳定

我国工商业用电需求旺盛,大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紧张。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6,332亿kWh,同比增长3.9%,工业用电量为55,943亿kWh,同比增长1.6%。随着经济平稳复苏,全社会用电量有望持续增长,国内电力供需关系预计将呈现相对紧张的状态。

限电政策频发,限电损失催生工商业用户对电力保供需求。2021年受煤电价格倒挂导致发电意愿大降、“能耗双控”目标驱动,全国大范围限电,严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用电。2022年高温高旱天气持续时间长、用电需求激增,多地发布有序用电方案,四川、重庆两地要求辖区内工业企业放高温假。限电甚至停电导致工商业企业减产、收益下滑,停电重启成本高昂的企业将蒙受更大损失。在此背景下,工商业储能系统作为备电的重要手段,在此形势下大有可为。

(2)收益端:峰谷价差拉大,工商储经济性提升

工商业储能的收益模式主要为峰谷价差套利,经济性凸显。峰谷价差不断拉大,分时电价政策不断完善。

全国峰谷价差呈扩大趋势,各地峰谷价差普遍拉大,意味着配置工商业储能的套利空间扩大。

各地分时电价政策不断完善,实现两充两放的省份不断增加。为鼓励工商业用户改变用电模式,多地动态调整完善工商业用户分时电价政策,为峰谷套利提供重要支持。两充两放提高储能利用率、增加套利收入、缩短投资回报期,其经济性使得工商业储能投资更具吸引力。叠加峰谷价差持续拉大趋势,储能套利空间广阔,收益有望进一步提升。

(3)政策端:双碳战略目标指引下,工商业储能成为大势所趋

顺应国家双碳目标,工商储政策利好不断。在“双碳”成为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我国为精准科学降碳,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能源政策由能耗双控调整为碳排放双控。电力政策通过丰富盈利来源激励工商业用户配储,推动了工商业储能商业化进程。

多形式扶持政策结合,鼓励工商业储能发展。为加快工商储的渗透率,尽早实现商业化,国家和省市层面均出台了辅助服务、补贴、隔墙售电政策,为运营商创造多层次的盈利渠道。辅助服务方面,我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中交易品种包括调峰、调频、无功调节、备用和黑启动等。

(4)成本端:碳酸锂价格下降,行业盈利空间扩大

电池为储能系统第一大成本。储能系统成本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电池模块、BMS系统、集装箱(含PCS等)、土建及安装费用、其他设计调试费。

2022年四季度以来,碳酸锂价格骤跌,磷酸铁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价格随之下跌。作为储能系统的最主要成本,电池价格下降有效释放成本端压力,增厚行业盈利。

2.5商业模式及收益模型2.5.1商业模式目前工商业储能主要形成以下四大商业模式:

(1)业主直接投资

工商业用户自行安装储能系统,能够直接削峰填谷、减少用电成本,但需承担初始投资成本和每年的运维费用;

(2)合同能源管理

能源服务方投资购买储能,并以能源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与其按约定比例分享储能带来的收益。能源服务方通常是对储能建设运营经验丰富的能源集团、储能设备商等;

(3)融资租赁+合同能源管理

引入融资租赁公司作为储能设备的出租方,减少业主或能源服务方的资金压力。租赁期内,储能设备的所有权归融资租赁方、业主拥有使用权,到期后业主可获得储能的所有权;

(4)纯租赁

租赁期内,业主向储能设备出租方支付固定的租金,出租方提供维保服务,储能产生的收益由业主自享。到期后,储能设备归还出租方,或由业主出价买断。此模式适合轻资产运营或有临时用电需求的企业,对出租方储能设备的性能和移动便捷性要求较高。

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有望成为工商业储能发展的主流商业模式。工商业储能尚处于发展早期,初始投资和资金压力可能削弱储能对业主或投资方的吸引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业主无需投资,只需与投资方(能源服务方)按比例分享储能收益。业主获得了部分峰谷套利、需求响应等收入,投资方则可在收回投资成本后继续获得额外收益;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融资租赁方,则可进一步降低能源服务方的资金压力。随着工商业储能日趋成熟,业主自投、纯租赁模式占比或将有所上升。

2.5.2收益模式目前工商业储能收益模式主要为峰谷价差套利、能量时移。工商业储能应用的本质是利用储能系统既能充电又能放电的性能,既可以作为“电源”,也可以作为“负荷”,帮助用户获利或省钱。总结工商业储能的收益模式包含:峰谷价差套利、能量时移。除上述两种收益模式以外,工商业储能还将发展其他收益来源,包括:需求管理、需求侧响应奖励、电力现货交易、电力辅助服务。收益来源拓展的核心在于电力现货市场、虚拟电厂的建设。

2.6未来趋势工商业储能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和缺电背景下的现实需求,工商业储能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迅速扩张。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的逐步下降,预期工商业储能将在更多领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并将成为绿色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企业在经济上实现节能降耗,同时也能够缓解电网压力,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提高。

(二)公司发展战略

1、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

1.1持续深耕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市场工信部、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又密集出台相关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制造、机器人行业的景气度,公司将依托自身在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和智能制造领域过硬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致力成为技术领先、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领域的标杆企业。

并结合全球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政策,以及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发展趋势,做深做专主业,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经营发展优势。

1.2积极布局和开拓海外市场公司结合市场趋势,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适当调整客户结构,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发掘业绩增长点。2024年度公司将加快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布局,并已经完成墨西哥和德国子公司的设立,北美及欧洲市场正全面开拓并快速取得重要业务进展,为打开国际新市场服务新客户打开良好开端,客观展现出了公司在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先优势和公司品牌、产品、服务在国内、国际化客户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海外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公司将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技术和品牌优势,结合各国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策略,实现国内、国际市场共进互补的战略发展目标。

1.3积极布局开拓钢结构焊接业务随着人口红利的减退,国内钢结构行业焊工后备力量严重不足,行业面临人工成本高,材料成本高,占地面积大,运输成本高,设备投入大,加工价格低,生产企业多,竞争压力大等情况。

公司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以往的主力市场在新能源汽车、少量市场在重工、航空航天等细分领域。钢结构焊接业务属于公司智能装备板块的一种应用场景,公司对该细分领域一直保持重点关注,并较早具备钢结构焊接的技术储备。随着焊工严重不足的趋势,以及企业面临项目规模变化快、交期短、质量高的新要求,迫切需通过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新生产模式,提高效率和质量。目前钢结构焊接市场进入需求快速增长期,但却存在焊工招人难、留人难、培训慢、成本高、作业风险高、效率不高和质量不稳定等痛点,使用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焊接设备是大势所趋,对免示教焊接机器人的需求大幅提升。

基于上述研判,公司布局开发的新一代智能化焊接系统,将具备免示教、焊缝信息自主获取、层道分布自主规划、轨迹程序自主规划、工艺参数自主匹配、焊接过程自适应调整、焊接质量反馈、工艺数据自我优化等功能,可满足规格多样、加工装配状态差的项目的自动化焊接的需求。

相关技术和产品正在持续开发、迭代和测试中,将视市场情况适时推向市场。

2、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为发掘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公司战略布局工商业储能业务,并重点开拓工商业侧储能市场。

公司将依托多年来在智能制造非标生产线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技术和经验,向标准化储能产品领域拓展,实现“储能智能生产线、储能产品、储能系统、储能资产持有、储能资产运营”全链条打通,形成“产品设计—产线研发—供应链—规模化制造—资产持有—资产运营”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并将加快推进该商业模式的完善和成熟化应用进程。

2.1积极拓展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产品、市场得到充分验证的分布式光伏相比,工商业储能仍属于新兴事物,无论是产品本身以及实际运营都更为复杂,具体的储能产品、商业模式都有待市场应用的逐渐验证。

按市场发展阶段,2023年被定义为工商业储能快速发展的元年。现阶段,工商业储能产品设备提供商、资产持有方、资产运营方、终端用户之间仍存在商业模式不成熟的问题,孤立的销售储能产品或做系统运营,都难以形成规模,也无法解决规模化资产持有的问题。

基于工商业侧储能用户百业百态的市场特性,工商业储能的商业模式也呈多样化,公司经过研究实践选择“一体化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主要业务模式,认为这是工商业侧储能的最具市场优势的商业模式,其核心是利用储能设施与储能服务,通过电价峰谷获利等方式,获得储能收益。围绕该一体化链条,主要参与主体包括:设备方(江苏北人)、能源服务方(资产持有方+生利新能资产运营)、业主方(生利新能开发的用能单位)。即由能源服务方投资购买储能设施,并以能源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能业主,能源服务方与业主按照约定的方式(包括收益分成、电价打折等方式)分享储能带来的收益。此种模式相较于业主自投购买模式,引入了能源服务方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储能服务。在公司与生利新能合作开展一体化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公司凭借智能制造、品牌优势,负责储能设备生产销售、资产持有方开发;生利新能凭借其过往积累的经验、优势和强项,承担能源服务的资产运营、用能业主的渠道开发工作。

当前阶段,公司生产制造的储能产品质量、生利新能对储能资产的运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客户规模均已达到业内领先水平,北人产品力和品牌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后续公司将加速各区域市场渠道与客户的拓展,加强储能资产持有方的合作推进,加快储能产品的销售和资产转让出表,持续优化和完善商业模式闭环。

2.2持续优化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序列工商业储能产品场景极其多元化,不同省份的充放电时段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客户层面,既面临不同行业,又面临不同客户负荷不同、订单波动不同、生产环境不同、变压器和用电情况不同,还有光伏-储能-充电桩联动的微电网场景。应用的场景的千变万化,对产品的质量、运营稳定和长期可靠提出很高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场景也需要不同的差异化产品。因此产品制造需要与产品运营深度绑定,产品方向运营方开放能量管理系统(EMS),提供每个产品实时数据,并接受运营方下达的运营管理策略。同时运营过程中发现的故障、问题及优化建议,都及时反馈给产品制造及售后。既要保证产品的安全、稳定、效率,同时也基于大量场景、数据、工程经验、项目know-how,让公司的产品制造,EMS研发,PCS联合开发更匹配场景。公司将通过产品制造和运营的深度绑定,数据和运营的双向开放、相互打通,保证产品质量可靠和售后运维实时准确,实现“市场定义产品”的商业原则,保证公司产品的生命力,从市场层面定义软件、硬件、电力电子技术研发,丰富产品序列。

3、高度重视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主要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含: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等。

公司主营业务包含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储能产品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两大业务。

(1)智能制造业务即属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主要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一方面服务的领域属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公司所提供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核心要素是满足客户对定制化、柔性化、批量化的要求,为其提供自动化、智能化、高效率的整体解决方案(设计方案、智能生产线、生产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系统);

(2)公司新布局的储能业务,为客户提供的自主研发的标准化电化学储能产品及EPC服务,提供基于AI(结合数据和算法预测未来用电曲线)的储能资产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储能业务属于新能源产业,同样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质生产力主要涉及新制造、新服务和新业态等。其中新制造主要涉及新发现、新路径和新工具等。

(1)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近3年公司研发投入逐年递增,在智能制造领域,由公司牵头起草的《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焊接制造规范》团体标准,属于新标准化路径的体现;

(2)新服务主要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公司提供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为非标特性,公司以工业机器人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并集成相关工艺、设备及软件、工艺等,属于生产性服务的体现;

(3)公司基于智能制造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进一步开发了SCADA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和设备,应用于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的智能监控和便捷操作,以实现生产数据采集、远程综合集控、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功能;同时公司在方案设计环节,引入模块化和去中心化的理念,推出了一套算力更快、效率更高的设计制图软件,为客户提供生产流程更优,效率更高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

公司储能业务,实现储能“智能生产线、产品设计与制造、系统开发、资产持有、智慧储能资产运营”全链条打通,形成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属于业内较具竞争优势的新模式、新业态。

同时,新质生产力本身也是绿色生产力,公司双主业均主要服务于新能源市场,属于绿色产业,对碳中和、碳达峰的实现均具有积极贡献。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新技术研发和新商业模式探索,深挖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借助国家历史机遇,做大做强公司主营业务,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三)经营计划

公司将秉承“专业所以自信、创新引领发展、敬业开拓市场、责任铸就品牌”的经营理念,聚焦行业挑战,注重人才培养,关注客户需求,加速推进业务技术研发和市场业务开拓。公司将充分发扬不畏艰苦,拼博奋斗的精神,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行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下,把握形势,开发营销新模式,并持续引进人才,加大研发创新,向运营要效益,实现公司战略目标。

1、从市场入手,拓展新兴市场,提升公司市场份额

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公司不断的研究与尝试销售新模式,对于老客户的存量改造及升级要求,公司根据每个客户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定制销售模式,从而最大化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客户粘性,巩固公司行业的优势地位;同时,公司不断探索新的行业需求及新的市场,以公司核心技术与工艺,向新行业渗透,向海外市场拓展,积极分析各市场特点,利用公司优势开发新的市场。

通过创新销售模式,逐步扩大公司市场份额。

2、从研发入手,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创新,已经形成了以自主研发为主导的技术开发模式,积累了深厚的项目经验和技术优势。公司将在已有的研发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资源投入,特别在智能化、柔性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方面,不断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提高公司在智能制造行业、新能源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从管理入手,以信息管理为抓手,提升管理效率

公司将在过往基础上,充分整合公司系统信息,以数字化管理为抓手,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落实绩效管理,从而使公司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为公司发展夯实管理基础。

在项目管理层面,公司将利用现有管理平台,进一步细化各项目的数据收集工作与考核工作,提供多维度透明化的管理平台,逐渐实行全员考核、全员管理的模式,实现员工个人目标与事业部管理目标、公司经营目标的高度协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信息化建设方面,公司将加快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外部成熟系统的加持以及运营管理思想的灌入,全面推进公司信息化、流程化、系统化管理,为公司科学、规范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

4.从人才建设入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的综合实力

技术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人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高素质的研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石。公司将在过往的探索和尝试基础上,加快人力资源建设关键任务的落地,重点聚焦在组织整体能力的提升,年度薪酬绩效方案设计和目标分解,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有序有质量的进行人才的梯队性补充,保障业务单位用人需求。进一步梳理技术等级资格体系,细化考核标准,优化公司师徒带教培养机制,培养公司自己的技术人才池。将个人贡献个人能力和薪酬收益进一步结合,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鼓励多劳多得,让奋斗者有所得,在公司推行高绩效的文化,传承北人务实、敬业的传统文化,勇于创新,拥抱变化。

未来,在进一步深化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公司将积极探索和升级组织目标、绩效与激励模式,以实现组织目标、能力、资源的聚焦,更有效激发组织与团队动力和活力,支撑公司未来业务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川宁生物
  • 中海达
  • 鲁抗医药
  • 凌云股份
  • 蔚蓝生物
  • 正丹股份
  • 国联股份
  • 百川股份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