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股份“量质双升” 争做新质生产力“碳”路者

2024-04-24 16:02:39 来源: 泰达股份官微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旋律,是泰达股份000652)目标坚定、接续奋斗之“果”,更是新时代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之“势”。翻开泰达股份的发展史,做“美好城市生活创造者”,坚守“绿色‘双碳’”的使命,泰达股份锚定生态环保主营主业,“绿色‘双碳’”事业风生水起、蓬勃发展。

  2023年,正值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节点,泰达股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主业、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和规模实力均得到稳步提升。公司把握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机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报告期内,泰达股份资产规模近412亿,主营收入约211亿,归母净利润保持稳定。高质量深化ESG体系建设,获得 AA 评级,得到市场和机构一致好评。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比成本压降75BP。2023年度发生的一切再一次印证了泰达股份正在阔步转型之路,“一核心主业、三产业方向、六投资平台”的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大环保板块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

  大环保板块,绿地项目与兼并购双轮驱动,国内与国际市场双向循环,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以泰达环保为首的大环保板块披荆斩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截止报告期末,泰达环保累计处理生活垃圾423.16万吨,同比增加7.89%;发电量17.63亿度,同比增加6.35%;上网电量14.43亿度,同比增加5.59%。固废处理业务覆盖九省十五市,并拟进入埃及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一步补足大环保生态链,在环卫一体化业务领域实现零的突破,为上亿人提供清洁能源服务。

  此外,为进一步发挥公司在碳咨询、碳交易方面的先发优势,设立天津市第一家国有碳资产公司-泰达碳资管,被授予泰达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平台职能。由泰达碳资管参编的《绿色市政基础设施评价标准》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年内实施泰达环保(宝坻武清)、泰达洁净的光伏项目和已获天津市发改委批准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万吨级碳捕集示范工程”。泰达碳资管将进一步按照国家绿色发展总体战略和城乡建设需求,研究市政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新的发展方式,开辟泰达股份“双碳”发展“新赛道”。

  新材料板块充分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

  新材料板块,锚定世界500强企业,加速产品定制化研发,实现“泰达制造”向“泰达创造”的跃迁转型。作为新材料领军企业,泰达洁净推动产业创新相关技术一直在行业领跑。2023年,泰达洁净开展首个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依托国家级绿色工厂和两化融合体系建设,进一步降低生产过程能源消耗,持续在组织与产品层面推进降碳工作,加快绿色“智”造转型升级。

  泰达洁净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转型,加强与各类高校的合作,向PBT和汽车空滤领域等产业延伸。通过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研发,进一步“锚定大客户市场”,在加快技术迭代的同时,提前锁定市场订单。数字化时代,泰达洁净通过构建MES智能化生产平台,搭建产品生命周期追溯系统,打造从原材料、生产过程关键工艺、产品检测数据、产成品入库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可追溯平台,通过大数据实现生产过程参数及产品质量情况的智能化监控分析。该系统还将连通智能化仓储平台,力争最终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时动态监控,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产品“智”量“新动能”。

  新能源板块结合资源禀赋蓄势“新模式”

  新能源板块,通过加强央地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泰达股份与国家能源集团所属国华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全方位开展清洁能源合作,抢滩布局全国新能源市场,在“生物质发电+光伏风电”产业协同方面持续发力,重点围绕风电、光伏、绿电入津、储能、氢能等领域,加速“绿色零碳园区”建设。

  公司积极推进城市低碳综合智慧能源业务,打造氢能产业多元化应用场景,随着要素配置的持续完善,新能源正在与大环保产生化学反应,助推主营主业不断做大做强。

  击鼓催征,这是接续奋斗的宣言;奋楫扬帆,这是用行动书写的答案。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泰达股份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聚焦“四个善作善成”,做实“三量”共进,推进“三新”发展,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董事会决策部署,把握时代趋势,抢抓政策机遇,提前谋划,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推动泰达股份经济运行“量质双升”争做新质生产力“碳”路者,努力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小牛诊股诊断日期:2024-05-05
泰达股份
击败了46%的股票
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
中期趋势
长期趋势已有20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5.49亿股,占流通A股37.20%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3.55元。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