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4-26 19:25:06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医药600056)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中国医药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克服行业及市场变化带来的多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锚定经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市场开发,坚持“一增一稳四提升”的经营目标不动摇,深入实施“i-SCORE+BBC”管理体系,强化政策研究、市场研判、对标看齐和企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分析,全力推动经营目标落地,公司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彰显了新担当、展现了新作为,营业收入和利润实现同比双提升。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8.24亿元,同比增长3.2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8亿元,同比增长42.4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4亿元,同比增长2.35%。

  其中,医药工业板块努力寻求转型突破,加大品种建设,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3.35亿元,受集中采购及部分产品营销策略调整影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89%,本年实现营业利润5.87亿元,剔除非经营土地处置收益因素后,实现营业利润1.5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营销策略优化和降本增效;医药商业板块深入推进“点强网通”,新品种开发力度不断增强,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92.88亿元,同比增长6.92%,实现营业利润7.54亿元,同比增长26.63%;国际贸易板块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84.34亿元,同比下降3.78%,受部分高毛利业务规模下降影响,本期实现营业利润3.42亿元,同比下降50.52%。

  (一)公司各业务板块努力寻求转型突破,深入业务转型创新,持续推进“点强网通”,加强市场开发,加快产品引进落地和增强工业品种建设。

  一是医药工业持续转型升级,化药业务着力加强市场营销,线上渠道实现破局,创新销售模式初显成效,重点品种销售实现突破,电商渠道快速增长,销售额突破亿元,同比增幅超38%,在第八批和第九批国家药品带量采购共计中标8款产品,为后续提升公司产品市场份额提供有利保障基础。着力加强品种建设,新产品研发取得显著进展,全年18个品种获批,其中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11个,仿制药品种3个,持有人变更品种2个,原料药品种2个,另有9个休眠品种恢复生产。继天方药业600253),体系内再添一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三洋药业成为海南医药行业首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企业。全面启动中药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中成药、中药饮片等重点品种,中药材种植、加工等环节标准化取得新进展,全力推动中药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医药商业在网络布局、品种建设、模式创新上持续发力。甘肃、海南2家新设公司正式开业,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新品种开发力度不断加强,围绕“大企业、大品种、大品牌”,不断丰富品种范围和服务内涵。业务转型创新成效显著,抢抓市场政策窗口期,积极探索处方流转项目合作,大力拓展零售终端,小通智慧药房、小通智慧云药房正式上线。创新SPD业务协同发展模式,首创研发的小通智慧供应链云SPD平台荣获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评选的2023年全国医药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进入项目快速推广复制发展新阶段。积极推进北京、河南、辽宁等区域智慧共享中药房试点工作。

  三是医疗器械深耕传统业务,加大新业务开发,积极开拓合作上游医疗器械供应商,加快市场开发布局,经销品种国产化程度不断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与医疗机构业务粘合度持续增强。抢抓医疗大设备项目机遇,中标多个医疗机构设备采购项目。行业地位不断攀升,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发布的“2023年医疗器械供应链百强企业”位列第5位、“2023年医疗器械SPD运营服务商重点企业”位列第11位。

  四是国际贸易业务持续夯实,海外市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市场实现滚动开发,传统重点市场实现新突破,巴西、墨西哥市场同比增幅超过10%,巴拿马、哥伦比亚等市场实现开拓集成新项目。海外本地化经营加码提速,着力打造海外市场可复制商业模式,聚焦渠道拓展项目15个,海外注册新增4个品种。围绕大健康理念,拓展亿元级规模产品,持续打造进口规模产品,产品引进落地明显加快。

  五是充分发挥集团医药医疗大健康全产业链集群优势,与集团医疗机构协同、互通、融合取得新突破。2023年公司与集团公司医疗机构协同业务规模及开展合作数量实现双增长。以集团公司所属医院为中心,加快推进院边店及DTP药房建设,共同搭建专业化院外医疗服务体系。

  六是着力补齐短板,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焕新构建公司科技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摆在“头号工程”位置,科创研发主体建设提速,全年研发投入2.76亿元,同比增长36.01%;科创技术体系效能初步发挥,新质生产力建设取得突破,品种建设提速增量。

  (二)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全方位推进组织建设和数字化战略谋划,加快推进医药商贸一体化平台建设与数字化创新,围绕服务院内、院外,B2B、B2C应用场景,积极赋能体系内外上下游业务协同与管控合规。

  (三)对标管理有效应用。建立企业对标、业务对标、项目对标三级对标工作模式,优化完善对标框架,学习萃取先进经验,灵活转化应用到公司实际经营发展,以高质量对标促进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

  (四)充实投拓团队,积极推进投资并购项目相关工作。充实投拓团队、完善制度流程,明确股权投资原则、项目标准、分工协同机制,多层次促进投资规范化,建设公司项目储备库,为下一步落地发力奠定基础。

  (五)管理基础不断加强,管控效能持续提高。构建治理完善、职责清晰、高效管用的“1+N”大风控格局,将风险管理构架内嵌于管理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医药行业经受了内外部的严峻考验,国内经济形势尚未得到完全恢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医药行业整体承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205.7亿元,同比下降3.7%;利润总额3,473.0亿元,同比下降15.1%;医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累计为2,012.9亿元,比2022年下降22.8%,医药制造业相关经济指标持续承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集采常态化等医改政策背景下,医药行业正处于持续转型升级过程中,过剩、同质化供给持续退出,创新、合规、国际化成主要趋势。

  随着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和“门诊统筹定点零售药店”等政策的相继实施,药品流通行业在复苏中迎来了发展新机遇。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商业流通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成效显著,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行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药品流通行业规模保持稳健增长,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态势。

  2023年,受国外采购需求下降影响,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1,953.65亿美元,同比下降11.11%;其中出口额1,020.56亿美元,同比下降20.68%;进口额933.09亿美元,进口同比增长2.40%;外需减弱对我国医药出口的直接影响仍在持续,需求不足、订单下降是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西药类回归出口第一大产品,其次为医疗器械类产品。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情况及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立足“成为值得信赖的世界一流医药及医疗器械综合服务商”的企业愿景,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贸易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功能性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医药工业业务:公司工业体系产品涵盖化学制剂、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等医药细分行业,拥有国内领先的化学原料药、特色化学药、现代中药生产平台。在化药方面,原料药聚焦发酵类品种和特色原料药,制剂聚焦抗感染类及心脑血管类等领域,公司按照国家新版GMP要求组织生产,严格把控药品质量,经营范围包括新药研发、原料药生产与销售以及制剂生产与销售等,主要销售模式有精细化招商及推广等,并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在中药方面,着力培育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中药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和可追溯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吉林、内蒙、宁夏、四川、新疆、甘肃、广西等地通过自建和合作共建的模式,建立了人参、甘草、麻黄、大黄、黄芪、甜茶叶、小茴香等多种药材种植基地,业务产品涵盖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及大健康产品等品类。

  医药商业业务:公司积极推动商业区域网络扩张,已形成以北京、广东、江西、河南、河北、湖北、新疆、黑龙江、辽宁、吉林、甘肃为重点的覆盖全国的配送、分销一体化营销网络体系,在北京、广东、河南、河北、辽宁等地建有大型医药物流中心。公司不断丰富经营资质,具备以上各重点省市医疗机构招标配送资质、社区新农合配送经营资质、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资质、中药饮片经营资质等各类主要的医药及医疗器械经营资质。通过不断丰富经营品种,产品类别涵盖化学制剂、化学原料药、诊断药品及试剂、医用耗材、医疗器械、特医产品、医美产品、中成药、中药材及饮片、配方颗粒、生物制剂、营养保健品等。公司按照国家新版GSP相关要求经营,主要的经营模式包括医院纯销、商业分销、医药代理、药房零售及第三方物流业务等,并积极探索推进新型医药商业业务模式。

  医疗器械业务:公司紧跟行业改革步伐,不断完善医疗器械业务布局,持续延伸服务链条,加大器械业务开发,经营业态多元、经营品类丰富、经营资质齐全、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业务模式涉及进出口贸易、直销、分销、配送、SPD、零售等,涵盖医疗器械流通全业态。经营品类涉及医疗及康复设备、耗材、IVD等,经营医疗器械品种众多,与上游医疗器械供应商均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拥有植介入耗材、普通耗材、诊断试剂全项、大型医疗设备(含放射类和核放射类)、化学危险品等医疗器械全品类经营资质,拥有ISO9000、ISO9001、ISO13485、ISO15189等医疗器械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国际贸易业务:作为专业化的国际医药健康领域集成化服务商,经营产品涵盖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品、医疗器械、诊断试剂、敷料耗材、中药材、健康食品等,并坚持向仓储、物流分销、技术服务等增值环节不断延伸。致力于构建具有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国际营销体系,包括立足药品、医疗与健康产品的国际化集成服务商与平台服务商、大型医疗器械供应链综合服务商。

  (二)公司市场地位

  公司在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药品流通批发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企业”中位列第10位;

  公司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供应链百强企业”中位列第5位;在“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SPD运营服务商重点企业”中位列第11位;

  公司在米内网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中国化药企业TOP100排行榜”中位列第47位;

  公司在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中位列第95位;

  公司在北京企业联合会、北京市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23北京企业百强”中位列第41名、“2023北京上市公司百强”中位列第66名、“2023京津冀企业百强”中位列第86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医药行业全产业链基础优势

  公司是国内医药行业中国际化经营起步最早、特色最鲜明,具有深厚国际业务积淀的医药上市公司,已经建立了以医药国际贸易为引领、以医药工业为支撑、以医药商业为纽带的贸、工、技、服一体化产业格局,产业形态涉及种植加工、研发、生产、销售、物流、进出口贸易、学术推广、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条,储备了药械多领域组合发展的机会资源。

  一是拥有专业的国际化服务体系,历经40年发展,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地区遍及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全球市场,在中国香港、中美洲,南美洲、中亚等海外多个国家及地区均设有分支机构。具备产品海外注册、渠道建设、深度属地营销能力,拥有进出口产品1000余种,助力中国品牌国际化。依托全球网络布局,紧跟国际最前沿制药技术,聚焦国内临床急需的短缺产品、优效产品,实现国际医药医疗产业资源对接。

  二是拥有完善的研发和生产体系,涵盖化学制剂、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中药饮片、药用植物提取等医药细分行业,现有八个药品生产基地,60多条生产线,700余种规格的医药产品,覆盖抗感染、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等多个治疗领域,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产能优势,制剂生产线齐全,具有较大的未来发展空间,具有发展特色发酵原料药以及合成原料药的基础优势。

  三是拥有强大的商业网络支撑,在全国拥有近百家医药商业分支机构,服务等级医院上千家,是国内重要的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与众多国内外医药头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创新药品及医疗器械总代理、总经销为重要合作方向,在创新药械引入、国产优质品种输出等方面,不断提升全场景、全渠道的医药商业流通服务能力。

  四是拥有一批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医药行业高质量人才,积聚了良好的国内外医药贸易资源,适配行业发展,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对医药行业的趋势和变化有深刻的了解,对医药行业发展变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采取了科学的i-SCORE+BCC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承接战略落地,内部能力要素完备且结构牢固。

  五是拥有较高市场美誉度的央企医药品牌。中国医药作为央企控股的医药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国家建设、对外交往和应急保障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在国家医药产品进出口、医疗设备引进、对外援助、灾情救援保障和应急储备保障体系中多次受到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或首脑及国家的表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国医药坚定不移地构建品牌影响力,以自身的独特价值建构起口碑传播的良性生态。

  (二)医药医疗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公司控股股东通用技术集团作为国资委指定的可承接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的央企之一,已经发展成为床位数量领先、网络覆盖全、全产业链特征明显的央企医疗集团。中国医药作为通用技术集团旗下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子集团,将充分依托医药医疗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不断丰富商业模式,强化业务协同、区域协同、资源协同,提供医药及医疗器械一站式解决方案和供应链综合服务。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战略引领,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功能性和竞争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本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8.24亿元,同比增长3.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8亿元,同比增长42.47%。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从国际形势看,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存在的政策不确定性下,世界经济所表现出的韧性超出了预期,尽管货币政策大幅收紧,但强劲的劳动力市场支撑消费者支出。与此同时,全球贸易增速明显减弱主要归因于商品贸易的暴跌,国际贸易关系中正在出现一种重新调整的趋势,各国寻求在更靠近本国的地方或从更有韧性的来源获得供应链。以上国际形势对我国医药出口影响显著。目前,外部市场需求不足、订单下降是国内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从细分市场看,疫苗、检测试剂等物资以及西药原料药出口大幅度下降,医疗器械产品中的医用辅料、一次性耗材、医院诊断和治疗产品均呈现出口下降的局面;而中药产品出口额出现了同比增长;生物制药表现亮眼,创新药出海超过了进口,中国原创新药出海激增一方面能解决全球患者无药可医的临床需求,另一方面能获得更广阔的商业回报空间来支撑创新研发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表明我国创新研发水平已经逐步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化运行轨道。从供给端看,面临去库存、利润下降、产能过剩等情况;从需求端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效应明显;从投资方面看,房地产投资拖累加大,民间投资依然低迷;从政策端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国家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加强医药卫生领域反腐力度;从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看,我国积极推进央企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资委发文积极推进央企加快布局和发展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战新产业300832)和未来产业;从技术升级方面看,生物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是贯穿我国医药医疗行业技术创新的两条主线,生物技术创新突破带来新药研发的革命性突破,数字化技术(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已经渗透到医药医疗产业的多个环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效率,二者之间交叉融合又会产生诸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和新经济,进而推动医药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人口结构看,随着老龄化加剧及老年群体基数扩大,相应医疗诊断及治疗服务需求快速上升,对医药行业的终端产品及服务供应、产业结构带来较大影响;从国民大健康意识看,大健康新理念推动消费需求持续升级,随着大健康理念兴起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我国医疗消费持续升级,实现从预防到治愈的全面健康管理。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3年,公司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打基础、调结构、布好局、起好步”,加快产业布局结构优化,医药工业努力寻求转型突破,医药商业深入推进“点强网通”战略,器械一体化取得进展,海外集成项目实现重大突破,扎实推进研发体系建设和数字化建设。

  2024年,公司紧抓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新动能,以现有业务布局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牵引,以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坚持投资并购和研发创新双轮驱动,坚持数字化转型和体系内协同双向赋能,坚持存量与增量并举,优化产业布局,补齐问题短板,既要做好现有优势业务,更要在新赛道上形成新竞争力,聚焦细分赛道实施专业化运营,加快向实业化转型,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将继续按照“保存量、拓增量、寻变量、提质量”的发展原则,做实医药工业,实现降本增效和优化升级,打造研产销一体化的医药工业平台,着力构建特色一体化中药全产业链体系;做强医药商业,打造中国医药业务发展的主平台和主支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成为“一体多元”医药医械健康产品及综合服务提供商;做大医疗器械,提升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成为国内一流的医疗器械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进一步做优国际贸易,甄选全球优质产品与服务,成为最可信赖的医药健康国际化专业服务商。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承上启下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攻坚之年,公司将坚定不移地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坚定不移地打造能够代表国家能力与作用的央企医药及医疗器械“国家队”,坚定不移地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通用技术医药及医疗器械“央企品牌”,坚定不移地构建医药及医疗器械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坚定不移地当好全面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排头兵”,坚定不移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夯实产业之基。将进一步聚焦核心主业高质量发展,在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增强核心功能,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需求中提高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盈利较好且具有估值优势的战新产业集中,完善医疗器械、医药工业产业链布局,不断提升主业实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是聚焦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能。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编制完善科技专项规划,加快由传统药企向创新药企的转型。统筹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加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建设,加大平台资源投入力度,推进新工艺新技术落地,提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推进集团医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基于生物合成的绿色制造技术、原料药生物合成技术开发、原料药连续合成技术开发;完善基础条件和人才团队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开放交流合作和运行管理。

  三是聚焦管理提升,提高运营质量。将深入落实国资委对标世界一流价值创造行动,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对标,切实补短板、锻长板,扎实做好市场开拓、协同赋能、降本增效、数智化转型等工作,持续增强管理效能,不断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在经营上精打细算,全力打好市场攻坚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着力巩固和提升市场份额。在管理上精雕细刻,提升管理效能,加快闲置资产盘活力度,压降“三项费用”,深入推进降杠杆减负债,严格管控高负债、高风险企业,严控带息负债规模,加强“两金”管控,强化客户和供应商信用管理,在数字化转型上精准发力,提高运营效率。

  四是聚焦人才强企,强化人才支撑。将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构建“123555”人才发展格局,为商业计划落地提供人才储备的坚强支撑。

  五是聚焦风险防控,筑牢合规屏障。将高效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打造“大合规、大风控、大监督”一体化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全面梳理排查各类风险点,综合研判各种条件变化,提前准备、提前防范,严防各类风险叠加共振。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医药行业政策变化及公司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公司未来可能面临如下风险:

  1.政策风险。药品耗材集采常态化、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医保控费、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等多项政策持续出台,不断深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持续影响医疗机构用药规模,推动药价下行,压缩医药行业利润空间并加速行业分化,多重政策催化可能对公司经营产生影响。

  公司将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密切跟进和分析各类政策信息,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变化趋势,确保政策解析与业务开展相衔接,提早做好预判。同时,公司将强化政策研究分析成果的应用,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明确部署重点工作方向,抢抓发展机遇。

  2.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风险。随着医改政策的持续深化,医药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医药行业步入调整期和震荡期,头部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及高附加值服务领域拓展,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可能对公司市场竞争力以及业务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公司将加强营销能力建设顶层设计,加快整合医药工业产品资源和营销资源,加大医药工业研发投入强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落实医疗器械一体化部署,加快向服务链和产业链延伸;加强医药商业品种建设,推动与头部厂家战略合作;积极探索新商业模式,全面打通与通用技术集团医疗机构的内部协同,充分发挥集团医药医疗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国际化比较优势,构建多层次市场梯队结构;聚焦战略方向,重点推进战新产业及大型医药商业投资并购。

  3.投资风险。公司业务板块较为多元、随着市场及政策环境不断变化,投资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未能预见的风险或协同不利未能实现协同价值,导致出现在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预测上出现偏差等风险。

  对此,公司已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体系及协同机制,并不断总结和优化投后管理模式,合理分析项目价值,制定投资及协同方案,以保障项目流程合规,实现预期回报。

  4.安全、环保、质量风险。行业处于“四个最严”的高压监管态势,监管环境日益严格,监督检查力度和频率加大,各项风险及隐患在一定程度上仍旧存在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出现安全环保质量等问题,可能会对公司的品牌形象及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将以“两个规划”为指引,压实现有业务的安全环保质量风险管控,关注“新业态、新公司、新改扩建/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安全环保质量方面的风险管控,打造并形成具有中国医药特色的安全环保质量管理模式,推动质量体系建设方案落实落地。同时,全力做好“强化责任担当”“强化安全监管”“强化污染防治”“强化质量体系建设”“强化精准发力”五项建设。

  5.科技创新风险。科技创新工作具有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项目能否开发成功和按预期落地应用均存在不确定性。

  公司将“内涵+外延”双轮驱动,建强科创研发主体,着力打造“1+M+N”平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同时,公司将围绕市场和临床价值开展品种建设,加强研产销衔接工作推进落实,争取实现新品种快速上市销售。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小牛诊股诊断日期:2024-05-08
中国医药
击败了42%的股票
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
中期趋势
长期趋势已有125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8.59亿股,占流通A股57.46%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1.33元。该股资金方面受到市场关注,多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不佳,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长期投资价值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