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4-26 20:45:02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苏州银行002966)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本行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行拆借;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结汇、售汇;资信调查、咨询和见证业务;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投资基金托管;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其他业务。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江苏、苏州拥有丰沃的经济土壤,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行发源苏州,依托江苏,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2023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万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45万亿元,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经济运行质效持续提升。本行作为苏州唯一一家法人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立足苏州,深耕江苏,全面融入长三角,已在省内开设12家分行和176家网点,业务基本覆盖江苏全境,潜在基础客群和业务拓展空间广阔。

  与时俱进的战略布局。科学高效编制新三年发展战略规划,树牢“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战略,明晰三大业务板块经营策略,开启业务方向重新定位、客户服务模式重塑新篇章,为全行未来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重要遵循和坚强保障。推行组织架构迭代优化,打破事业部竖井,精简总行部门配置,打造轻型组织架构,完善分支机构部门设置,做强分支机构,提升竞争实力。

  高效赋能的数字转型。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常态化工作,上线数字化转型PMO管理系统,实现项目进度、里程碑管理、重点问题督办的实时查询和线上管理。加大数字人民币场景创新,成为全国第二家、省内首家数币直连央行系统城商行,在苏州地区2.5层银行中保持领先。健全完善对公、零售两大智慧经营体系,落地金融市场一体化交易体系,成功发布苏州银行数字员工,以数字化手段不断优化客户体验。

  做优做美的民生服务。坚持以客为尊,强化银政、银社、银医、银校等民生场景合作,打造涵盖医、食、住、行、体、教的多元权益服务平台,构建简单、智慧、懂你的民生金融生态圈。成为苏州人社局“人力资源快易贷”首家试点合作银行,与苏州大学合作新教师基金项目,参与省人社“就近办”业务首批挂牌,持续推进“先诊疗后付费”惠民就医服务,做优做精“幸福里”康养俱乐部,完善“一卡一贷一平台”人才服务体系,擦亮特色民生金融品牌。

  稳健严密的风控体系。全行坚定全面风险管控目标,苦练内功,强基固本,风控基础不断筑牢夯实。制定年度授信政策指引,细化风险偏好定性管理,设置信用风险限额指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与核销资产追偿力度,全力化解存量风险。上线智能风控决策平台,优化大数据预警策略,全速提升数字风控。加强员工行为管理,全面落实问题整改,夯实内控合规建设。

  协同高效的一体经营。不断提升业务发展前瞻性,提升综合经营能力。建立健全一把手主体责任制、首问负责制、等级行管理等制度,为一体化经营提供制度保障。打造涵盖公司、零售、金融市场、本外币、中间业务等各方面的综合型支行,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发布“融享智惠”特色产品体系,一体化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苏州金融租赁公司驻点联动不断深入,资产托管业务规模稳步上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优化干部选任机制,打造总行高管、行管干部、青年人才三大后备库。积极响应“高校引才专列”,启动管培生计划,高管带队开展校园宣讲,接收简历数量创历史新高。拓展人才发展渠道,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超90%,党员人数占比近40%,高素质人才占比维持高位。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本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等。本行已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持续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不断提升内部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确保本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得到识别和计量、资本水平与风险偏好及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资本规划与经营状况、风险变化趋势及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

  报告期内,本行紧紧围绕三年战略发展规划,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践行“合规风控有效”的管理思路,勤勉尽职、苦练内功、专业专注、协同赋能、守护价值,保障全行经营发展行稳致远、稳健高效。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表内各项贷款、债券投资、同业资产、同业投资以及表外的担保类、承诺业务等。

  报告期内,本行围绕“客户满意、员工获得、股东赞许、监管认可、社会称道”的努力方向,遵循监管导向和监管要求,以“协同做大做强、做稳做实、做深做特、做新做优”为风险管理目标,全面管控信贷和非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本行采取的主要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如下:

  1、强调防控大额风险损失。一是落实“三查”有责。确保贷前或投前尽职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贷中或投中审查审批的严谨性、专业性,贷后或投后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二是防范“三高”有责。做实、做细、做勤高风险权重、高违约概率、高损失比率的客群、业务、产品风险防控。

  2、强调处置大额风险客户。一是大额不良资产处置。对存量大额不良资产寻找处置突破点,加快处置时效。二是大额预警资产处置。按照预警等级不同,加大加强跟踪频率,避免资产劣化。三是核销资产深入挖潜。按照终结类、清降类、保持类分类施策,重点突破。

  3、强调分支机构风控部门责任。各分支机构风险合规部是全行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的前沿哨所,必须严格履行职能职

  责。保资产质量,做好公司零售风险统管、会商准入、现场平行作业、贷后投后检查、风险及时预警;勤垂直汇报,做实1000万以上的风险资产及时向总行汇报。

  4、强调发展控险内在关系。首先,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只有发展,才能赢得客户,进而得到市场和同业的认可;只有发展,才能创造价值,进而得到股东、投资人和员工的信赖;其次,控险是第一责任。风险控制不是去阻碍业务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业务发展,保障我们的发展更加稳固、配置更加合理、盈利更加实在。

  5、强调认知客户风险方法。一是认知客户。宏观层面,要能够做到与国家政策导向和外部监管要求保持一致;微观层面,要能够分析不同客户的不同特征制定政策。二是信息对称。客户准入要坚持信息对称的原则,选择我们看得清、管得住的客户。三是风险定价。客户管理要实现精细化,分层分档,结合可量化的风险评估进行差异化定价。四是认知方法。

  风险管理的方法包括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而风险管理的过程就是将这些方法不断地进行标化、量化、迭代,进而提炼成可遵循的模式和体系。

  6、强调数字赋能风险管控。一是数字风控全程赋能。数字化风控将全程赋能移动展业、客户评级、负面舆情、自动化审批、电子批复、电子合同、智能预警。二是数据模型全力优化。持续开展数据治理,提高原始底层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全力优化审批模型、预警规则和预警模型,提升自动化审批覆盖率及预警准确率。

  7、强调发挥押品缓释作用。一是全面夯实押品缓释作用。建立内部押品评估团队,并不断扩大内部评估范围,强化对不动产类抵押物市场价值的源头管理,将价值管理从“防御”转变为“主动”,动态掌握押品价值,实现押品价值管理的审慎、准确,夯实押品缓释作用。二是全面压实押品全流程管理。做到“职责规范、分工明确”,建立全面的押品管理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押品分类及抵质押率管理机制,将风险缓释工具的管理延伸至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以“有效性、全面性、前瞻性”为基调,有效发挥押品缓释作用。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波动而使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变动的风险,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本行现阶段市场风险管理的范畴包括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汇率风险。

  本行市场风险管理旨在根据监管要求和全行战略规划,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资金交易业务收益的最大化。本行根据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12月29日颁布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1、交易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交易账簿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交易账簿金融资产整体收益和

  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现阶段,本行交易账簿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本币债券交易业务。为进一步控制交易账簿利率风险,本行制订了《苏州银行交易账簿利率风险管理办法》,并对利率风险实行限额管理,设置了交易账簿债券仓位面额限额、年度累计止损限额、久期限额、基点价值限额、集中度限额、产品限额、交易员仓位面额限额和止损限额等一系列限额管理指标,并对限额指标进行每日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在日常利率风险计量的基础上,本行定期开展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压力测试工作,评估市场利率发生极端不利情况时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

  2、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变动导致银行账簿整体收益和经济

  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等形式。本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对利率变动趋势进行科学合理判断,根据本行业务发展战略、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能力,合理地确定资产负债结构与价格,有效控制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经营收益最大化。报告期内,本行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大对宏观经济及利率走势监测及研判,持续优化业务规模、期限、利率结构,保持资产负债稳健协调增长;采取积极主动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利用内部资金定价等定价工具灵活主动调整定价策略,保持净利息收入稳健发展;通过重定价缺口分析、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敏感性分析、久期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计量和分析银行账簿利率风险。

  3、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汇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包括黄金)是指由于不同货币之间汇率(如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等)的不利变动而导致本行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头寸出现亏损的可能,包括交易账簿汇率风险和银行账簿汇率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交易账簿汇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外汇掉期业务,银行账簿汇率风险主要来源于自营黄金拆借、外汇拆借、银行账簿外币债券投资业务以及代客结售汇业务。为进一步控制汇率风险,本行制订了《苏州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办法》。对交易账簿汇率风险设置了外汇净敞口、日止损限额、年度累计止损限额、基点价值等指标进行管理,并每日估值和每日报告。对银行账簿汇率风险,通过跟踪本外币汇率走势,合理安排资金来源与运用,控制代客结售汇综合头寸,定期评估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整体而言,本行汇率风险较低。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报告和计量工作有序推进,不断优化操作风险管理方法、工具和系统,推进操作风险管理的标准化、工具化和系统化;积极开展各类操作风险管理措施,有效降低操作风险损失,保证业务的正常持续开展。

  1、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强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审查,保证业务操作的合法合规性。通过优化流程、完善制度、制度解读和学习培训等方式规范业务操作,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全行操作损失水平。

  2、优化操作风险管理三大工具“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KRI)、损失数据收集(LDC)”。完成业务流程全面盘点,并对重要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自评估;定期开展关键风险指标监测,对呈报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整改;加强各条线间风险信息沟通管理,丰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收集来源,提升事件管理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3、加强业务前台、风险中台和审计后台三道防线的协同合作,有序开展业务操作、风险检查与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架构,提升操作风险管控能力。

  4、优化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组织开展业务影响分析,加强业务连续性资源建设;完善业务连续性计划,组织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增强全行应急处置意识,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四)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获得充足资金或只有在付出额外成本后才能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义务的风险。本行高度重视全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建设,现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符合本行现阶段发展需求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管理政策及手段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报告期内,本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监管政策,结合本行资产负债结构,加强预判,提前部署,动态调整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全行流动性风险处于安全范围。报告期内,为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本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负债管理。通过内部定价和考核机制引导业务条线和经营机构加强存款吸收;根据资产规模和期限变化情况,动态测算负债需求,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债和二级资本债发行工作,成功发行30亿元绿色金融债和40亿元二级资本债,补充了中长期稳定负债。

  2、优化资产结构。本行积极响应监管要求,增加信贷资产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对剩余期限5年期以上信贷资产规模进行有效监测和管控,避免对未来流动性造成过度压力;完善优质合格流动性资产管理,加强监测优质合格流动性资产配置及质押情况,夯实流动性风险安全垫。

  3、加强流动性前瞻管理。本行评估及调整流动性风险限额,使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贴近外部实际业务形势和内部管理要求。通过对流动性风险指标的监控及预测,及时合理对业务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加强集团流动性管理。完善村镇银行代理清算账户余额系统预警功能,调研村镇银行流动性管理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

  5、完善流动性应急管理。一是开展流动性应急演练,对本行流动性应急预案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检查,查漏补缺,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在流动性风险应对中的职责。二是修订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应对流动性风险的预警机制,提高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报告期内,本行本外币轻、中、重度压力测试最短生存期都大于30天的要求,流动性管理的压力相对可控,各项流动性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五)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未能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始终坚定不移“合规风控有效”的管理思路,不断完善全行规章制度体系,提升内控合规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强化制度全流程管理。对制度的起草、审核、发布、评价、修订、废止等环节进行系统控制。开展全行制度梳理评价工作,结合监管检查以及内外部法律法规变化情况,持续修订完善全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制度管理不断档不缺位。

  二是深入推进内部自查自纠。建立常态化风险联合大排查机制,以全面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非现场分析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查漏补缺,夯实内控基础,促进全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入脑入心。三是扎实推进合规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智慧合规搜索引擎项目,在搜索引擎和制度引擎模块基础上引入图谱,实现制度关联查询分析。通过关联分析,实现内规制度、外规制度、罚单数据智能关联,亮明合规红线。推进合同管理系统,优化完善GRC系统、反洗钱系统建设,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合规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四是持续厚植合规文化,充分运用小苏E学、公众号、视频微课、案例汇编、线下培训等多样化呈现形式,引导全行干部员工正确履职,严守合规底线。围绕外部新规和社会热点,纵深推进多主题普法宣传活动。发布《法规速递》《法愿》《洗钱风险提示》等内部期刊,详细解读最新法律法规、金融同业及行内相关典型案例。

  (六)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本行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本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品牌价值,不利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报告期内,作为苏州本地唯一的法人城商行,苏州银行高度重视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公众对于苏州银行整体印象良好,2023年未出现过重大负面报道。本行以《苏州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加强本行相关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建设,强化监测、识别、评估、应对和评价的声誉风险闭环管理水平。明确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明确各级负责人是本单位第一责任人的规定,权责匹配的架构夯实声誉风险管理责任。突出关口前移的重要性,建立覆盖本行及子公司的舆情监测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对研发过程中、业务产业运行中、内部组织机构变化、制度变化、财务指标变动、系统调整、机构裁撤变更、产品价格调整可能引发的声誉风险因素,新闻媒体报道、舆情动向、内外部审计和监管部门检查等揭示出的声誉风险因素,客户投诉中蕴含的声誉风险因素,其他风险等可能关联的声誉风险因素等进行重点关注。在日常工作中,对业务创新、展业、可能的风险传染、环境变化等声誉风险苗头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应急预案,强调事前管理意识,明确声誉评估、防范预案、应对处置、培训宣教、媒体管理常抓不懈。培厚声誉资本,与全国级、省级主要媒体、较活跃并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新媒体形成良好沟通交流,加快本行财经媒体“朋友圈”的扩容。

  (七)信息科技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高度重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先后制订《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政策》《苏州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苏州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监测指标管理办法》和《苏州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搭建完整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管理流程与职责,细化管理模式与工具,整体协调信息科技部、风险管理部、稽核审计部三道防线的分工合作、互相监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有效性稳步提升。

  (八)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指商业银行因经营策略不适当或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而导致的风险。战略风险管理能力缺陷可能直接影响银行战略规划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报告期内,本行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战略风险管理架构。董事会负责审批战略风险管理政策,监督高级管理层履行战略风险管理中的各项职责,审批符合本行战略发展方向和风险容忍度的战略风险偏好,并通过定期听取报告及时了解风险状况的变化和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高级管理层负责基于董事会设定的原则与目标建立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并提出自己对战略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相关部门起草战略规划,并建立与战略方向相符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高级管理层负责设计战略转型指标体系,并组织战略规划的落地实施、跟踪监测和战略风险管理等工作。董事会办公室是战略风险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行内外资源,牵头全行战略规划的起草、修订工作,监督战略规划的落地执行、调整和评估,并推动高级管理层和职能部门实施必要的变革及制定了相关的战略管理制度;总行人力资源部以及计划财务部建立了战略绩效考核机制,对各单位战略执行情况实施考评,以强化战略目标导向,控制战略执行偏离风险;稽核审计部负责将战略风险管理纳入审计范围并对其进行审查和评估,持续跟踪审计问题整改工作,有效促进本行各项战略风险管理工作。

  四、业务发展情况

  (一)公司业务板块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板块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迎难而上,不断夯实业务基础,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在资产投放突破、负债结构调优、客户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一体化经营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重点聚焦政务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投放规模再上台阶、渠道服务更加精准,持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保持了公司业务较好的发展势头。

  1.政务金融

  在政务金融方面,深入推进政务场景拓展,积极参与政务数字化项目建设,为政务客户提供定制化综合服务,全力打造政务金融新生态。重点强化各级各类政务场景建设,新增多项省内市、区业务准入资格,持续促进政务业务扩面发展,实现负债业务稳步增长。新拓重点医疗教育等机构合作,不断创新寻求突破,提升政务客户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

  2.科创金融

  积极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创+”发展理念,认真谱写科技金融大文章。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客户需求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生态环境管理的综合金融服务,逐步形成了科创金融的1、2、3、4、5、6体系打法,即一个科创企业评价模型、二类科创金融服务客群、三角科创金融展业模式、四端GOAI科创金融生态建设、五条科创金融产品线、六大科创金融重点支持行业。

  在科创金融领域,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创新金融产品:首创初创期科创人才企业批量化授信产品“拨贷联动”、迭代成长期科创企业专属产品“伴飞贷”、定制成熟期“专精特新”企业主动授信方案,形成科创金融产品“三个覆盖”。二是持续创新探索,深耕科创金融:成功落地全国银行业首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为苏州银行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成功落地苏州市首单“科创指数贷”,提升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质效。三是围绕知识产权,助力科技创新:积极探索知识产权领域融资创新运用,从传统质押延伸到知识产权对外许可收益权、知识产权ABS等,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笔数在苏州市处于领先地位。

  截至报告期末,苏州银行合作科创企业客户数首次突破10000家,科创企业融资余额超580亿元。

  3.绿色金融

  立足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思路新举措,以绿色转型发展的坚定态度,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分运用数字化转型,成功上线绿色金融管理系统,有效破解绿色信贷管理瓶颈,从可持续发展及全流程管理的角度提升绿色信贷业务管理能力。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方针践行社会责任,成功发行第二期3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专项用于绿色项目信贷投放,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持续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成功落地辖内首笔碳减排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光伏电站发电量(碳减排量)挂钩,具有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报告期内本行被全国地方金融论坛办公室授予“十佳绿色金融新标杆银行”称号,提升了本行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投资时报对本行双碳领域金融服务进行专题报道,并授予本行年度“美丽中国双碳先锋奖项”,这一荣誉进一步突显了本行在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方面的卓越表现。

  截至报告期末,苏州银行绿色贷款余额301.80亿元,较年初净增122.86亿元,增幅68.66%,绿色贷款占全行各项贷款余额比例超10%。

  4.跨境金融

  一是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针对区域内进出口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跨境结算及融资服务,运用汇智赢一站式服务平台,支持无纸化线上申请、线上化资料传输、数字化合同签署,保障系统操作便捷安全;支持存款、单证、融资、衍生品等产品服务内容,满足客户多元化服务体验;支持实时信息查询,实现金融业务办理过程及时掌控、有效追踪。2023年国际结算量及外汇客户得到有效提升,其中国际结算量超84亿美元,同比增长34.44%,重点产品线上化率90%以上。二是服务实体跨境贸易融资。扩大进出口企业信贷投放,优先满足企业贸易融资和保障收汇需要。针对外贸企业资金用途明确,贸易背景清晰,风险相对可控的特点,大力开展押汇、代付、订单融资等短期资金融通便利,纾解企业资金流动性困难。三是助力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结合市场时机,为客户提供远期结售汇、掉期、期权等综合保值策略建议,运用衍生产品有效规避企业境内外金融市场波动风险,管理外币债务成本。四是积极推广外汇便利政策。发挥区位优势,结合贸易投融资高水平开放政策,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发挥服务半径短的优势,针对资本项目提供一企一策、全程服务,帮助外资企业落地资本项下外债及资本金流入,带动国际结算、存款、结售汇业务的多方面合作。

  5.普惠金融

  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主动服务实体经济、深耕普惠金融,持续创新信贷产品、优化金融服务、落实惠企政策,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93.19亿元,较上年增长65.85亿元;有贷户27410户,较上年增加815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投放利率4.25%。

  推进金融服务小微长效机制建设,修订完善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差异化设置不良容忍度指标,增强分支机构敢贷信心。加大内部资源支持力度,把货币、税收减免、财政奖补等政策红利向终端利率价格有效传导,充分让利实体,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整合优化小微产品体系,围绕“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科创人才”三大客群,建立快抵e融、信税e融、信保e融、交易e融、裕农e融、科创e融六大系列产品,打造“苏惠融”普惠服务品牌,满足客户差异化金融需求。

  推动“征信贷”“快抵贷”“税银时贷”“快易贷”产品迭代升级,优化调整产品模型,持续提升客群适应性及市场竞争力。

  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在现有线上化产品和功能的基础上,将线上提还款功能向其他业务推广,持续提升贷款线上化率。持续优化授权及审批流程,缩短审查审批链条,提升小微业务审批时效。完善移动展业、对公CRM等系统,实现业务移动化拓展、客户智能化营销、后台精准化管理,持续提升客户触达和服务效率。

  6.供应链金融

  加快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创新,依托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创新手段,精耕细作打造“苏行e链融”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集合大数据、区块链、系统直连等服务,为产业链大型龙头企业自建供应链平台赋能,提供便捷的电子支付结算和融资服务。推出以“e链通”“采购通”以及场景化供应链金融产品,立足省内、服务全国,服务覆盖新材料新能源、机械与设备制造、绿色建筑材料与建设工程等重点行业领域客户,为1+N拓展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支持实体企业提供了有力工具。报告期内,本行以创新产品、专业服务与127家产业链核心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服务产业链上下游975家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72.35%,提供供应链融资47.26亿元。

  7.地产金融

  结合行业运行和政策情况,及时调整项目投放结构,有效控制风险水平,实现资产规模稳步提升,在营收稳定和业务风险管控取得平衡。积极参与数字化建设,响应政府主管部门要求,新增对接房票系统,扩大业务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重点拓展产业园内科技企业,线上+线下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自主开发智能智慧产业园信息管理系统,为产业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拓展链上客户,进一步提升客户覆盖面及合作粘性。

  8.票据业务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探索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助力实体企业发展。推出承贴一体化产品,便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票据支付、无感收款;推进贴现业务线上化覆盖率达到95%,提升客户体验;发挥票据业务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作用,2023年全行中小微企业贴现户数占比超90%。

  (二)零售业务板块

  报告期内,本行始终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深入践行一体化经营战略,稳步推进常态化数字经营,坚持业务特色化、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以民生筑基、资产扩容、财富升维,不断做深做透客户综合服务,推动零售业务高质量发展见行见效。报告期内,零售业务发展持续保持稳健良好态势,各项业务取得进一步突破。

  1.民生金融

  深融区域发展,服务市民百姓,助力智慧政务,通过G(政府)-B(企业)-C(市民)三者联动,不断强化智慧人社、苏医慧、苏食慧、苏工惠等民生项目建设。银社合作方面,一是持续推进社保卡发卡及置换工作,配合苏州市人社局做好二代卡社保功能停用前的广泛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提供集中换卡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三代社保卡累计发卡448万张。二是全行87家网点成为省人社“就近办”业务首批挂牌服务机构,涵盖41个高频办事项目,当年累计服务人次超30万。银医合作方面,一是首批接入“先诊疗后付费”苏州市民生实事工程项目,开发“信用就医”专项产品,助力全新信用就医体系建设,当年信用就医产品签约8.5万户,在所有医保合作银行中占比超85%。二是“苏医慧”项目服务范围扩大至苏州市53家医疗机构,为市民提供快捷简便的就医结算及健康管理服务体验,当年服务867.86万人次,交易金额15.28亿元;累计服务6548.86万人次,累计结算金额75.85亿元。

  2.养老金融

  持续在养老金融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奋力书写“养老金融”大文章,2023年以“康养+金融+服务”为中心展开康养金融建设,荣获苏州市养老产业联合会“2023年度实践创新奖”。一是银政合作深化尊老服务。尊老卡服务覆盖苏州大市九个行政区域,发卡近33万张,在十家发卡银行中位列第一;尊老金代发累计超600万人次,金额超3亿元。二是创新服务塑造康养品牌。深度经营“幸福里”康养俱乐部,打造特色惠民康养产品,延伸金融为老服务;成立吴中、相城等9大俱乐部分会,全年开展康养主题活动120余场。三是多维发力推进适老化建设,开展“适老化标杆示范网点”改造,新增10家网点获“2023年江苏银行600919)业文明规范服务适老网点”称号;升级优化手机银行颐享版,增添多项康养特色服务。

  3.人才金融

  围绕全行科创业务战略发展布局,与江苏省各级政府合作,公私联动持续完善“一卡一贷一平台”人才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个人+家庭+企业”的综合服务方案,满足高端人才全方位发展需求。优化人才个人“精英贷”授信政策,满足人才消费需求,银政合作共推人才企业人才贷系列产品,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截至2023年末,人才卡发卡近1.5万户,累计支持人才企业超2000家,位居江苏省金融机构前列。本行与与政府合作共建项目陆续落地,以“人才会客厅”系列活动为代表,该活动深受人才客户欢迎,目前已与苏州市委人才办合作开展包括人才家庭马术活动、端午人才亲子龙舟赛、“博物馆奇妙夜”等10余场高层次人才主题活动,覆盖600余位人才及人才家庭,打造成苏州市、苏州银行对外人才服务的一张名片。

  4.财富管理

  一是丰富产品布局。把握市场周期,严控信用风险,提升客户投资体验。通过市场大周期研判及产品策略分析,本行审慎遴选资产,完善产品配置策略,适时调整产品结构,2023年推动低波动类资产为主,为客户带来良好的投资感受。二是强化梯队建设。强化管理,着重专业能力提升,打造团队力量。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对销售人员的指导,为一线人员不断赋能,提升队伍战斗力;关注新秀培养,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搭建新员工成长体系,有效提高营销能力,提升新秀适应力;做好梯队建设,树立标杆力量,形成鲶鱼效应,全行超百万中收入人数超百人。三是优化服务质效。依托金融科技,以场景体验,全渠道提升客户感受。构建远程双录,突破服务模式,提升营销效率;规划养老规划专区,给与客户定制化养老陪伴;引入基金投顾功能,为客户提供专业差异化投资策略。

  报告期内,个人客户金融总资产(AUM)超3000亿元,增幅超14%;凭借在财富领域优异的表现,在2023年“金誉奖”评选中同时斩获“卓越财富管理城市商业银行”和“卓越财富服务能力银行”奖,2023年联合智评金蟾奖“理财代销先锋奖”“RBA十佳城商行零售银行奖”等多个奖项。

  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坚持一体化发展的经营理念,为客户做好综合金融服务,同时为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不断丰富私人银行金融产品与非金融增值服务内容。截至报告期末,私人银行客户2311户,较上年末增加328户,增长16.54%;私人银行客户金融总资产(AUM)258.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8.95亿元,增长17.73%,私人银行客户数与规模均实现三年翻番目标。

  5.消费金融

  积极贯彻国家各项政策,支持居民刚性及改善型住房需求,实施个人住房贷款一城一策,因时制宜,配合政务部门践行数字化转型,提高客户全流程体验,主动参与行业自律,推进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规范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母行个人住房贷款总余额344.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4亿元。致力于打造客户极致体验,助力消费升级,持续迭代消费金融各项产品,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水平。消费贷款融合优化,重点推出“苏心贷”,为客户提供便利、快捷的全线上信用消费贷款,并满足不同类型客群多种消费融资需求。截至报告期末,母行个人消费贷款总余额114.97亿元(不含互联网贷款),当年新增16.3亿元。信用卡完善权益经营,优化客户体验,加强基础客群拓展,截至报告期末,信用卡累计发卡48.11万张。客户经营围绕获客活客,持续探究重点客群经营,开展多场景多渠道客户活动,加强客户粘性,提升综合收益。截至报告期末,母行个人零售贷款67.84万户(不含个人经营性贷款与互联网贷款),较上年末增长3.2万户。

  坚持“审慎合规、自主风控、多元发展、风险分散”的经营原则,推动互联网贷款业务稳健发展。加强和头部互联网平台合作,持续强化数字金融能力建设。个人消费、个人经营类互联网贷款齐头并进,用科技手段解决新市民、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重点客群的需求痛点,主动推动利率持续下降、切实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为经营类客户纾难解困、提升广大客群消费能力、助力地方实体经济发展。截至报告期末,互联网贷款余额101.35亿元,当年投放308.19亿元。

  6.网络金融

  报告期内,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线上渠道和支付体系建设,以客户和场景为中心,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客户体验。

  苏州银行APP。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丰富苏州银行APP业务功能,提升易用性。在个人服务方面,完成适老化改造和消息中心升级,为客户提供更安全的智慧金融服务;理财板块全面升级,便于客户快速选择适配产品;远程银行受理服务达21万人次;银联云网平台支持客户在银联商户中享受全方位、场景化的便民金融服务。截至报告期末,苏州银行App个人用户数达556.33万户,较上年增长19.44%,月活跃用户较上年增长15.14%。在企业服务方面,公司持续提升企业移动端协同服务能力,推进企业服务线上化,新增贷款、外汇和理财功能,为企业用户提供移动端查询和业务办理服务。企业移动端用户数5.13万户,新增1.96万户,较上年增长52%,其中,企业手机银行用户数1.94万户,当年新增1.08万户,较上年增长103%。

  网上银行。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升级网上银行服务能力,推出公积金托收签约、限额在线修改、跨行代发、承e贴和自助缴费等功能,增强企业在线服务深度和广度。截至报告期末,企业网银用户数10.57万户,较上年增长12.41%;交易笔数415.66万笔,较上年增长5.31%;交易金额1.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93%。

  微信银行。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完善平台运营能力。截至报告期末,苏州银行微信银行用户数198.17万户,较上年增长21.51%。

  支付体系。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支付体系建设,提升场景支付能力。报告期内,缴费类支付场景交易517万笔,较上年增长33.59%;苏云通平台子商户3255户,平台月均交易规模3.3亿元,其二手车产业链交易市场资金结算综合服务方案获得2023年鑫智奖优秀案例奖;新增京东、美团、拼多多和抖音APP开通移动支付功能,实现市场头部平台全覆盖。截至报告期末,移动支付签约客户数243.94万户。

  数字人民币。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构建完善的2.5层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与多家运营机构合作,开展数字人民币在贷款放款、结算、工资代发等多个场景应用。公司成为全国第二家获得数字人民币受理服务机构资格的城商行,数字人民币生态服务实验室被评为苏州市数字人民币创新型机构,自主设计的数字人民币智能风控体系荣获融创新大赛数字风控金奖。

  渠道运营。公司围绕“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内容运营和产品运营”四方面,针对性地提高渠道运营能力和流程效率。在用户运营上,完成渠道用户标签以及行为指标设定,为制定有效的用户运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在内容运营上,通过公众号合并整合,有效提升页面浏览和粉丝增长,报告期内,苏州银行微银行净增微信公众号粉丝46.76万,累计关注量达227.59万。活动运营方面,围绕节日及热点事件,开展多种形式丰富的线上活动,有效提升客户参与度及业务转化率;在产品运营方面,利用行为分析平台对重点产品及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显著提升产品功能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三)金融市场板块

  2023年,本行金融市场板块积极应对内外部市场变化,聚焦核心能力建设,立足于培育城商行领先的投资交易能力、资产配置能力、负债优化能力、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各项业务稳健发展。

  1.投资交易业务

  一是加强市场研判,把握配置节奏,在年初和年末市场利率高点加大资产配置,提升组合收益,全年债券类投资收益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债券投资的同时,提高信用债比例,信用债年末投资余额较上年末进一步增加,积极履行支持实体经济职能。公募基金投资方面,加强投资研判,增加债基比例,降低货币基金占比,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投资收益。报告期内,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提升市场活跃度,多次获外汇交易中心奖项。二是积极丰富负债工具,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充分利用各类负债工具,提高负债精细化管理程度,同时加强市场利率预判,提前布局,有效降低全年负债成本。

  2.同业业务

  同业业务秉承“轻资本、轻资产”的经营理念,推动同业客户分层管理、分层经营,着力提升同业客户服务能力。持续调优资产结构,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协同提升全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报告期内,本行积极推动同业业务组织架构优化调整,总分行一体化的经营能力逐步增强。助力本行资本补充,夯实稳健发展根基,成功发行3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3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40亿元二级资本债。报告期内,本行荣获中国资产证券化年度“金桂奖”、银行间市场清算所“优秀发行人”称号。

  3.资产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理财始终以客户为中心,努力打造以“苏式理财,舒适生活”为经营理念的普惠金融品牌。一是持续优化产品体系,全年累计发行理财产品2286期,总募集金额达1213.92亿元,涵盖现金管理类、定期开放净值型、客户周期型、封闭式净值型等各类产品,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多层次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二是精细化组合管理,动态调整组合策略。以“绝对收益”为目标,以“低波稳健”为特色,全年累计兑付客户收益21.62亿元。三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并依托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进行全流程管控,年末理财持仓资产均为标准化资产,其中AA+及以上信用债占信用债持仓总规模的96.2%,总体风险偏好保持审慎,全年未发生1起风险事件。四是不断加强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做好全周期陪伴服务。报告期内,先后荣获普益标准颁发的“卓越资产管理城市商业银行金誉奖”“优秀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产品金誉奖”、证券时报颁发的“金质理财品牌天玑奖”和中国证券报颁发的“理财银行金牛奖”。

  4.资产托管业务

  报告期内,托管业务紧紧围绕全行一体化经营,充分发挥资产托管的全行性平台工具作用,实现资产托管起步良好发展。

  一是托管规模快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全行资产托管规模1381.29亿元。二是客户基础不断扩大。与131家机构落地业务合作,客户类型包括证券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期货公司、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公司。三是托管产品不断丰富。聚焦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主责主业,不断丰富其他托管产品类型,涵盖资产管理产品(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信托、理财产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资产服务信托、债券及债务融资工具。

  报告期内,本行托管专业能力获得广泛认可,荣获思维财经投资者网颁发的“金桥奖2023年度优秀品质托管银行”、投资时报颁发的“金禧奖2023新锐托管银行”、金融界颁发的“杰出资产托管银行奖”、和讯网颁发的“2023年度卓越托管银行奖”、财经网颁发的“2023年度典范托管银行”。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苏州银行新三年战略规划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不断丰富完善的货币政策调控和传导机制为可持续地支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这都将催生一系列信贷需求。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继续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中小银行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三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一系列支持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旅游等消费政策相继出台,大宗消费稳步回升,生活服务消费加快恢复,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明显下行,有望驱动银行业务量的稳步提升。四是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着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市场,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融资服务,稳妥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

  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创新能力等基本面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绿色转型等方面将形成发展增量,为银行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随着国内经济从高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金融业此前的粗放式扩张已难以为继。在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息差不断收窄的当下,银行业分化或加速,商业银行亟待明晰市场定位,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破局之道。

  (二)公司发展战略

  1、战略核心

  企业使命:以民唯美、向实而行。

  发展愿景:企业百姓信赖的银行。

  经营战略:“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战略。

  努力方向:客户满意、员工获得、股东赞许、监管认可、社会称道。

  2、战略重点

  实现五项能力全面提升:基于集团综合金融服务的一体化经营能力、以客为尊的获客活客能力、线上线下300959)并重的数字化协同能力、以人为本干事创业的队伍建设能力、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

  3、区域定位

  立足苏州、深耕江苏、全面融入长三角。

  4、业务定位

  集团化经营:立足于构建集团内相互支撑、整体推进的一体化经营格局,一站式满足客户投融资需求,成为综合化经营的优秀上市银行。

  公司板块:公司业务立足产城融合、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乡村振兴等业务领域,成为区域政府的首推银行;围绕科创、绿色、普惠、高端制造及跨境业务,成为企业的最佳伙伴银行。其中,“科创+跨境”作为公司板块重点业务,力争成为驱动全行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零售板块:零售业务立足民生、人才、财富、消费、代发等领域,以客户为中心,成为专注客户的舒心银行、价值创造的首选银行。其中,“民生+财富”作为零售板块重点业务,力争成为驱动全行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金融市场板块:金融市场业务立足于培育城商行领先的投资交易能力、资产配置能力、负债优化能力、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同业信赖的最佳合作银行。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是苏州银行新三年战略规划开局之年,全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融区域经济,聚焦服务实体,强化改革创新,严守风控底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战略,奋力推进苏州银行可持续高质量蓬勃发展。

  深融区域,服务好经济发展大局。立足江苏经济沃土,苏州银行将始终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加大与各地市政府、各级部委办局走访对接,以重点政府机构客户、政务场景为核心,攻坚各类账户资格及渠道搭建,创新延展服务链条,以地区主流银行担当,全面助推经济持续向稳向好。围绕省、市重点产业布局,做好重点项目对接走访与配套金融支持,加大产品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优先支持普惠制造业、外贸企业信贷需求。与国资国企、商会协会合力共建“金融+”生态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源,精准匹配企业百姓金融需求。大力提升分行端能力建设,加快网点向综合型支行转型,强化市场研判分析,紧盯客户和项目开展一体化服务。

  赋能实体,助推新质生产力提升。聚焦新型工业化,深耕江苏本土,围绕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和细分领域,持续加大信贷投放与存款吸收,下沉经营重心,做大规模做好服务,以金融活水有效支持新型工业化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积极发挥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加大“科创指数”融资模式、“征信贷”等线上金融产品推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信贷获得感。综合运用“免申即享”主动授信、知产融资等模式,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优化迭代“融享智惠”产品体系,健全“科创企业+人才个人+家庭”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助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实现科创金融质的提升与量的突破。

  聚焦民生,共绘百姓生活美好画卷。始终不忘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以惠民利民为服务宗旨,做好民生普惠,助力百姓美好生活。围绕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强化汽车、家装等高频场景布局,让市民切实享受实惠与便捷。做优养老金融,以专业化、品牌化为目标,联动人社、民政等部委办局,升级养老权益体系,打造特色养老生活服务平台。聚焦市民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民生项目,线下大力推广“先诊疗后付费”机制,大力拓展“15分钟便民生活圈”,线上完善“苏心生活”一体化个人权益超市,为市民百姓提供多元优质、接地气的服务。强化科技赋能,完善苏行数字人,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多功能陪伴式服务;免费向中小企业提供办公e管家、财资e管家等平台,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改革发展,苦练内功加快做大做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战略,构建客户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服务体系,与苏州金租、苏新基金协同联动、资源互补,形成合力提升市场影响力,与村镇银行错位发展相互引流,形成联动发展新模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大力拓展资格资质牌照,增强综合发展实力。以务实高效为导向,持续优化内部体制机制,大力推进行领导挂钩、首问负责制、一把手主体责任制、等级行、老中青后备干部库等制度,激发组织活力。加大数币试点创新力度,建立数字人民币生态服务实验室,探索定制化数币合作开发能力,保持2.5层银行领先优势。发展数字金融,积极加入云计算、AI等先进技术,打造智能化、数字化产品和平台,推进内部业务流程线上化、智能化,大力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防控风险,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坚持“风险创造价值”的理念,始终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中心工作。抓牢风险防线协同,坚持稳健审慎总基调,发挥好授信政策指引、信用风险限额、风险偏好“组合拳”作用,前置风险把控关口。完善数字化风控体系,加快新一代信贷系统建设,提升风险预警能力与审批效率。将党员管理、业务管理、员工行为管理相结合,党工团形成合力,构建风清气正企业文化。整合纪检、审计、监办、法规、人资、风险等监督力量,发挥好三道防线作用,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质效。以监管评级、投诉管理等为抓手,强化消保能力建设,建设统一消保管理平台,引入客户评价体系,推进满意度调研结果运用,提高消保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客户满意”。

  站在新时代新征途,苏州银行将一如既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践行“稳健、精进、匠心、创新”的核心价值观,紧抓发展机遇,深化转型发展,敢为人先、脚踏实地,为打造“客户满意、员工获得、股东赞许、监管认可、社会称道”的企业百姓信赖银行而不懈奋斗。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2024年,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给银行经营发展和风险防控带来一定的挑战。2024年也是本行新三年战略规划的开局之年,本行将树牢“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战略,重点打造“五项能力”,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提速科技创新赋能,全面推进苏州银行高质量发展。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小牛诊股诊断日期:2024-05-08
苏州银行
击败了6%的股票
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
中期趋势
长期趋势已有329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4.48亿股,占流通A股40.62%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7.37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