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生物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4-29 18:36: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东方生物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家出口欧美为主的企业,拥有免疫诊断(胶体金、荧光、液态芯片)、分子诊断(核酸PCR、荧光原位杂交、液态芯片)、生化诊断等多技术平台,具备从生物原料、诊断试剂以及诊断设备、医疗耗材的全产业链布局,同时配套了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可应用于POCT和实验室Lab场景。

回顾2023年是公司上市以来经营压力最大的一年。公司提出了既要巩固已有经营成果,又要立足新起点,树立了“翻篇归零再出发,踔厉奋发启新程”的奋斗目标。公司《2023年度财务预算报告》预计:2023年度营业收入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相比2022年度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回顾公司2020年2月份上市以来至2022年度,期间主要经营业绩由新冠检测产品贡献且业绩基数大。2023年度,公司直面去除新冠检测产品重大经营业绩基数的影响,加上上市前公司常规业务的整体规模小,尽管上市后常规业务保持稳健的发展,但受制于在不同区域/不同国家销售,产品需要经历临床、注册、报批等前置环节,整体耗时长,加上客户验证需要时间,故2023年度公司常规业务未能快速弥补新冠检测产品销售业绩的重大缺口,以上因素主要导致公司2023年度经营业绩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另外,公司在完善国内外布局、产业链布局,产业化投入建设中,新增管理费用、折旧摊销等费用,以及计提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损失进一步影响本年度净利润。

但是,这一年也是公司蓄势聚力的一年。公司对全球IVD行业开展市场调研、重要客户进行战略谈判,进一步明确了战略发展方向,完善了产业链布局和产销研基地建设,重新定位了重点区域、重点国家、重点市场、重点产品等,加快推动研发注册进程,优化调整销售策略等,通过持续不断的优化,为公司再发展打好了基础。公司年度重点工作事项如下:

1、明确战略方向、重点产品和重点市场定位

2023年度,公司对全球IVD行业开展市场调研、重要客户进行战略谈判,进一步明确了战略发展方向,重新定位了重点区域、重点国家、重点市场、重点产品等。

公司志在全球化战略布局,立足于全球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战略定位,根据调整后的区域/国家、市场定位,以美洲、欧洲和中国为重点市场,以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作为补充,符合全球IVD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国家、重要产品市场份额的布局。

公司重点聚焦体外诊断行业,核心深耕免疫诊断(胶体金、荧光、液态芯片)、分子诊断(核酸PCR、荧光原位杂交、液态芯片)两个平台,目前以POCT胶体金快检产品为主。纵向扩充填补产品序列,完善产业链布局,主要应用在传染病、毒品、肿标、心标、优生优育、血糖、自身免疫、炎症、遗传病、过敏原等检测领域。横向在上述“人体医学检测”的基础上,新增布局“动物/宠物疫苗和检测”产业链。

2、完善产业链布局,加快产销研基地建设

2023年度,公司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夯实常规检测业务,兼顾创新发展业务,探寻创新增长的第二曲线,融合线上及线下业务,开展全球化产业链布局。重点推进全球核心产销研基地建设,在海外新增生产研发基地和物流服务中心,布局第三方实验室;在国内加快安吉、杭州、南京、成都、海南、上海等基地建设或布局,为公司中长期发展蓄力。

同时,公司整体优化海外布局,完成对美国CONFIRM的收购,强化了公司在美国的销售渠道;通过收购莱和生物,补充完善免疫诊断技术平台的产品管线及重点国家的产品注册证书和销售渠道。

公司进军动保业务领域,探寻第二增长曲线,增添业务发展新引擎,于2023年12月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GMP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生产许可证》。公司通过收购华信农威形成了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灭活疫苗、猪瘟耐热保护剂、马立克二价活疫苗等为核心产品的销售渠道,其中,鸡衣原体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羊衣原体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更是全国独家产品。在动保业务领域,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开展战略合作。

3、继续加大研发注册投入力度,蓄力未来竞争实力

2023年,公司继续加大研发项目投入力度,合计研发投入2.61亿元,新增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合计169项,境内92项,境外77项,软件著作权14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软著合计771项,境内370项,境外401项,软件著作权53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此外,新增医疗器械产品备案/注册认证合计402项,其中,新增国际认证346项,新增国内认证56项。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累计已取得产品认证1547项,累计国际产品认证1263项,累计国内产品认证284项。如公司量子点微球技术及量子点液态芯片取得进一步突破,部分试剂及设备取得欧盟CE及国内注册证;时间分辨荧光免疫20多项产品取得国内注册证。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专业从事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拥有免疫诊断(胶体金、荧光、液态芯片)、分子诊断(核酸PCR、荧光原位杂交、液态芯片)、生化诊断等多技术平台,具备从生物原料、诊断试剂以及诊断设备、医疗耗材的全产业链布局,同时配套了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可应用于POCT和实验室Lab场景。重点聚焦在传染病、毒品、肿标、心标、优生优育、血糖、自身免疫、炎症、遗传病、过敏原等领域的检测产品。

本报告期,公司在上述“人体医学检测”的基础上,通过收购新增了动物疫苗业务模块,新增布局“动物/宠物疫苗和检测”产业链布局,完成“人医+动保”双赛道的业务架构布局。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一贯来坚持“订单为王、研发为帅、注册为先、生产为本、质量为魂”的经营模式和运营方针,有独立完整的研发、注册、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

公司销售采取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公司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大背景下,采取适度备货的方式以备应急所需,以“东方基因”、“美国衡健”自主品牌销售为主、辅以ODM方式销售。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为主,与科研院所合作为辅的研发模式,建立了首席科学家机制及全球化的研发团队,始终追求全球前沿的科研方向和过硬的技术指标。公司采取自主生产的生产模式,生产过程中公司始终严控产品质量关,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根据KaoramaInformation《TheWordwideMarketforInVitroDiagnosticTests,16thEdition》、CAVID《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年度报告(2023版)》、艾瑞咨询《体外诊断IVD行业研究报告(2023)》、中商产业研究院《2024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等相关报告: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说明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的规定,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业(分类代码为C)项下的“C27医药制造业”,细分行业属于“医疗器械行业”项下的“体外诊断行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C35)中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分类代码C358)。

体外诊断,即IVD(InVitroDiagnostic),指在体外检测来自人体的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以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诊断疾病或身体功能,是现代检验医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据检验方法或技术,IVD产品可分为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分子诊断、血液诊断、微生物诊断五个主要类别。根据使用场景,IVD产品可分为POCT和实验室Lab两类。

IVD产业链由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制造商和服务商、下游应用端组成。上游部分,诊断酶、抗原和抗体是IVD产品的主要原料,技术壁垒高,质量直接影响IVD试剂质量和稳定性,目前国产率较低。中游部分,主要负责IVD产品的研发、制造,包括仪器、耗材和试剂的制造商以及提供IVD检测服务的服务商,在产业链中价值最高。下游部分,主要是使用IVD产品进行检测检验的机构和个人,包括医院、第三方实验室等。

(二)全球体外诊断行业概况

据KaoramaInformation发布的《TheWordwideMarketforInVitroDiagnosticTests,16thEdition》报告,2023年全球IVD市场规模为1062.6亿美元。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1280亿美元,其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8%。

在2023年全球IVD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中,POC、免疫诊断、生化诊断依然占据前排。

在全球的IVD市场中,2023年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占比约为79%,发展中国家约占21%;在2023年的全球IVD市场分布中,北美地区占45%,欧洲地区占31%、亚洲地区占16%。

在全球IVD市场中,亚太地区的年复合增长率最高,约为4.4%,北美地区和中东地区次之。

美国,欧洲、日本市场占比整个全球市场的74%,预计在2028年,发达国家将继续主导市场,但发展中国家(2.7%)的增速将超过发达国家(1.7%),尤其是新兴市场将增长10%—20%。

(三)中国体外诊断行业概况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达1253亿元,同比增长12.6%。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人均医疗开支的提升等因素影响,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增至1332亿元。

据CAVID《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年度报告(2023版)》报告,从细分领域看,我国体外诊断市场中免疫市场份额最大,占据了35%的市场份额;生化诊断市场份额在20%以上,分子诊断、POCT、血液体液检测,市场份额在10%左右;此外,微生物学市场份额占比仅为7%。

据KaoramaInformation发布的《TheWordwideMarketforInVitroDiagnosticTest

s,16thEdition》报告,中国是全球最大和增长最快的IVD市场之一,也是全球IVD市场的重要战略高地。据报告显示,从2023—2028年全球各区域的IVD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来看,高于全球IVD市场的3.7%的地区共有17个,中国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排名最高,韩国和沙特阿拉伯均为5.9%,越南为5.6%,土耳其为5.5%。据麦肯锡于2023年9月发布MedtechPuse:ThrivingintheNextDecade报告,过去的十多年来,中国的医疗科技产业可谓一路高歌猛进,发展迅速,不仅推动了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大胆创新,在改善中国国民健康状况和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IVD行业的发展阶段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体外诊断IVD行业研究报告(2023)》报告,中国IVD产业正处于广泛应用阶段。我国IVD行业已历经孕育萌芽期、探索规范期、高速发展期、升级取代期四个主要阶段,目前正处于广泛应用期。该阶段自2020年起,其中: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IVD被推向前线抗疫,IVD行业迅猛发展,涌现出大量中小型厂商;2021年,安徽省落地化学发光领域集采;2022年,江西省牵头开展生化试剂采购,全国21个省份参与,引发新一轮行业变革。

从技术平台看,IVD可根据检测原理大致分为五类,与国际市场有所不同,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占比最高的三个子领域分别是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分子诊断,其中免疫诊断以278亿元的市场规模占据2020中国IVD总市场25.9%的份额。

在我国,生化诊断目前技术较为成熟,检测成本低,主要以糖和非蛋白类基础指标为主在基层市场占有率高,由于部分生化诊断采用开放式系统,已基本摆脱国外掣肘,据CAIVD《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年度报告(2023版)》报告,国产化率达60%左右。2022年肝生化联盟集采后,江西省牵头开展28类生化产品集采,相信在集采政策推动下,国产厂家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免疫诊断市场临床检测项目以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传染病为主,占整体免疫诊断市场半数以上的规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免疫诊断市场,国产化率较低,仅为30%,未来将由化学发光引领新一轮技术革新与体量增长。

分子诊断近年来增速较快,得益于新冠期间分子诊断设备装机基础,分子诊断市场份额有所提升,2023年国内呼吸道传染病频繁盛行,给分子诊断行业带来较大增长机会。基因测序试剂领域主要以二代基因测序为主,在肿瘤早筛领域极具发展空间。三代测序还未广泛推广应用,多在研究阶段。基因测序在无创产前检测、肿瘤早筛、靶向药伴随诊断领域的渗透率逐年提升,更多项目有望向IVD产品转化。

微生物诊断市场占比较低,近年来,临床微生物检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微生物质谱检测和药敏试验方面。血液诊断市场,临床普及度高,基本已成功替代了进口设备。

(五)行业主要技术门槛

(1)技术和人才壁垒

IVD的技术创新均是在提升检测的精准度、便利性和效率的基础上:①检测精准度包括特异性和敏感性,特异性的提升依赖于新指标的发现以及多指标的联合(例如流式液相芯片);敏感性的提升有赖于信号系统以及检测方法的创新(例如单分子检测技术、数字PCR技术);②检测便利性:便利性包括方便(便)和便宜(利)。对于基层医院、临床科室以及个人家庭,检测的便利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一些的检测方法POCT化(例如微流控技术),虽然牺牲了一定的精准度,却可以大幅提升检测的便利性;③检测效率:提升检测效率亦是IVD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例如均相化学发光技术通过免清洗提升检测速度,二代测序通过高通量大幅缩短测序时间以及自动化操作等)。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体外诊断行业的研发知识领域跨越多个学科,是临床检验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学科结合产物,企业需要具备一支多学科有效融合的复合型研发团队,并且具有充足的项目开发经验以及敏锐的市场调研能力,体外诊断行业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明显壁垒。

(2)政策和售后服务壁垒

我国对体外诊断产品生产企业实行许可管理制度,生产企业必须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通过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考核,所有的上市产品还须经过临床试验并获得产品注册证书,特别是进入二、三类医疗器械新产品政策壁垒较高,每个产品型号都需要经过标准审定、样机、样品检测和临床验证等多个环节才能取得产品注册证,并在使用过程中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在海外市场,则需要按照各个国家地区的要求取得对应的海外准入许可,并且配置相当强有力的法务团队、本土化售后服务团队,以便及时响应海外市场客户需求及监管要求。世界各国或地区对进口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等事项同样进行严格审查,我国体外诊断产品出口欧盟地区需要取得CE产品认证,产品出口美国需要通过FDA注册。因为体外诊断行业在市场准入方面具有较大壁垒。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一)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公司是一家出口欧美为主的企业,市场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行业内极少数同时拥有免疫诊断(胶体金、荧光、液态芯片)、分子诊断(核酸PCR、荧光原位杂交、液态芯片)、生化诊断等多技术平台,具备从生物原料、诊断试剂以及诊断设备、医疗耗材的全产业链布局,同时配套了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可应用于POCT和实验室Lab场景的企业。

通过上市4年来的蓄势聚力,在A股IVD细分行业地位得到快速提升,其中,2021年度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等指标均位居细分行业第一,出口收入占中国新冠检测试剂总出口的13.78%,成为该细分行业中国重要的出口商之一;2022年主要经营指标位居A股IVD细分行业前列。虽然2023年对公司来说是去除新冠经营业绩重大影响的一年,这一年公司回归常态业务,但公司整体资产实力、研发实力、储备产品、产业链布局、产品技术影响力、国内外市场渠道能力、品牌影响力、细分行业地位等仍处于行业前列。

(二)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及主要变动情况

2023年度,公司整体主营业务构成未发生重大变化,但实际创造收入的具体产品发生变化。

公司2020年2月份上市以来至2022年度,期间主要经营业绩由新冠检测产品贡献且业绩基数大。2023年开始,公司主营业务主要来自于POCT即时诊断平台,由常规检测产品如毒品检测、传染病检测和优生优育检测等贡献,故2023年度经营业绩直面去除新冠检测产品重大业绩基数的影响,加上上市前公司常规业务的整体规模小,尽管上市后常规业务保持稳健发展,但受制于在不同区域/国家销售,产品需要分别临床、注册、报批等前置环节,整体费用高、耗时长,加上客户验证需要时间,故2023年度公司常规业务未能快速弥补新冠检测产品销售业绩的重大缺口,以上主要因素导致公司2023年度经营业绩重大变化。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

报告期内,体外诊断行业中厂商纵向产业链布局加快、POCT业务需求快速增加、出海成为企业新业务增长点:

(1)厂商纵向产业链布局加快

报告期内,体外诊断行业从上游看,抗原、抗体、引物等核心原料部分存在进口依赖,但是国产品牌普遍已经通过自研、并购布局加强原料端布局,使得原料自产率不断提升;从中游看,厂商持续投入研发,产品逐步向流水线化、自动化、即时化、便捷化、小型化、智能化趋势发展;从下游看,互联网经销比重增大、集采提速,使得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厂商专业职能进一步强化。

(2)POCT业务需求快速增加

疫情以来,国内新冠检测主要以核酸检测为主,POCT产品销售业绩来源主要是海外,但随着中国防疫政策进入下一阶段,POCT试剂盒也将更多的“出口转内销”,释放国内增长潜力:①基于国内外呼吸道疾病周期高发,居民检测意识提高,将带动相关呼吸道病原体检测试剂的销售;②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的增加,POCT成为慢性病患者居家自测的最优选择;③随着近些年分级诊疗的快速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了更多的检测任务,POCT操作便捷,不需要配套大型检测仪器,因此检测价格较低,可以在性价比上呼应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

(3)出海强化本地化服务

根据KaoramaInformation报告,从地域拆分来看,除中国市场外,北美占据了全球IVD市场约48%的份额,主要新兴市场(拉丁美洲+中东+东欧+俄罗斯+印度+非洲)市场规模合计约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企业海外可拓展空间广大。国内富有实力的企业推进销售服务本地,和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打入海外市场,通过在海外设立服务中心、研发中心、销售网络,聘用当地员工,融入当地文化,打造区域桥头堡以带动当地及周边市场的学术推广及销售,为海外客户提供全流程海外服务。

(4)积极储备先进技术

新冠疫情改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之国家政策强调供应链安全“、卡脖子”工程等问题,头部企业近年来亦通过海外收购、自建平台等方式纵向+横向布局:①一是逐渐实现关键原材料自主可控布局;②二是对当前处于早期阶段的先进技术储备与转化,如分子诊断基因测序领域NGS以及三代单分子荧光测序和纳米孔测序、PCR领域dPCR,为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二)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体外诊断发展迅速,国产品牌市占率、影响力逐步提升,行业未来增长可期。行业整体向着早诊早筛+精准医疗需求、先进技术储备转化、集采和出海等方向发展。

(1)早期诊断+精准医疗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以及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行业向着实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目标发展,重点提高面向慢性病、新生儿疾病、妇女疾病筛查能力。精准医疗方面,生育健康、个性化治疗、健康体检及疾病预测、新药研发成就四大应用场景,对应下游超百亿级市场规模,有望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新动能。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生物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疾病干预、追踪示警等方面需求被进一步满足,诊断窗口提前,许多疾病患者病死率普遍降低,行业供给水平不断优化。

(2)集采提高国产替代率

2020年4月,湖北省开展新冠病毒检测试剂集采工作。2021年8月,化学发光纳入集采。2023年5月,江西牵头的23省肝功能生化诊断检测试剂集采落地。我国医保控费是大势所趋,体外诊断试剂相关领域其他产品纳入集采指日可待。从23省肝功能生化诊断检测试剂集采来看,省际联盟集采平均降幅68.64%,低密度脂蛋白降幅高达95.64%。国内企业国产替代水平将不断提高。如肝功能集采,国内头部公司降价幅度和中选报量皆好于一些外资头部企业。整体来看,未来集采提速扩面,企业需加强整体运营管理建设,降本增效方能实现以量换价,稳定并提高市占率,从而保持良好的盈利增长。

(3)出海提高企业竞争力

疫情促使国产IVD试剂得到海外市场的广泛认可,中国IVD企业在集采控费的压力下,积极拓展高潜力的海外市场,通过国际化布局提升自身全球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IVD市场呈现基数小、增速高的特点,将成为未来国内IVD厂商的可扩展出海主方向,海外布局将成为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相关试剂获批上市以及获得国外重点地区相关资质认证,IVD企业海外相关业务收入将进一步提升,国内IVD企业整体竞争力加强。

(4)AI在体外诊断领域中展现价值

近年来,随着医疗数据集的扩张、硬件设备的升级、算法模型的优化,AI在体外诊断领域中的技术积累越发成熟,在罕见病、肿瘤、表观遗传学、细胞治疗等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AI一方面可通过图像处理、报告解读等辅助手段提升检验人员效率,另一方面,凭借大数据学习及多模态数据处理经验,AI可有效协助医生及科研人员梳理病例数据信息,在庞杂的患者病情数据中提取有效内容,进而实现靶点发现、新项目开发等目标。AI与医疗器械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体外诊断过程中采集效率与准确性的同时,也改善了对医疗数据的分析功能和便捷性。国内部分企业近年也加大对于医疗领域的探索与合作,医疗、医检行业大模型、国产通用大模型医疗领域板块均正处于开发之中,通过AI、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深度融合,国内企业有潜力走上一条智能化、数字化的新赛道,为未来的医疗健康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与突破,体外诊断企业持续加码精准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具的开发,将为诊断行业中的基础和复杂问题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AI解决方案。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公司目前拥有的核心技术

公司核心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辅以收购兼并取得,包括POCT即时诊断平台(免疫诊断平台、生物原料平台、体外诊断仪器平台、生化诊断平台)、分子诊断平台、液态生物芯片平台。

本报告期,公司通过并购,进军动物疫苗领域,公司通过细胞工厂生产工艺、抗原纯化工艺、甲醛中和工艺、乳化过程工艺等实现低污染、高品质的动物疫苗的开发和生产,助推公司实现从“人医”向“人医+动保”升级。

(2)公司技术先进性

公司通过十多年的技术研发积淀,已储备上千种产品,主要由生物原料平台、POCT即时诊断平台、分子诊断平台、液态生物芯片平台、生化诊断平台、第三方检测平台等构成,基本具备从生物原料、诊断试剂以及诊断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布局,是行业内极少数拥有多技术平台、具备生物原料制备能力的企业,也是极少数从“检测试剂+检测设备提供商”向“生物原料+检测试剂+检测设备提供商”+“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的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并购,进军动物疫苗领域,实现从“人医”向“人医+动保”升级。截至本报告期末,累计获得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771项,国内外产品医疗器械认证1548项。

①生物原料平台

公司生物原料平台,具备抗原抗体、酶、探针、质控品等制备能力,目前已储备数百种生物原料,拥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载体构建、蛋白表达、纯化、标记、单克隆、多克隆抗体制备、小分子抗原人工合成、抗原表达纯化、PCR扩增等技术,用于免疫层析、化学发光、ELISA酶联免疫、免疫比浊等检测技术,应用于传染病检测类、毒品检测类、炎症检测类、心脑血管疾病检测类、肿瘤标志物检测类、糖代谢检测类、激素检测类、宠物检测类、优生检测类、优生检测类、肝纤维化检测类等检测产品领域。

公司重点完善抗原抗体等生物原料的自主制备能力,同时具备对外市场销售能力,降低核心生物原料外部依赖,在新产品推出、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上具备竞争优势。

②免疫诊断平台

公司免疫诊断平台,以POCT即时诊断产品为主,涵盖胶体金法、酶联免疫、荧光免疫等技术路径,分为定性即时诊断和定量即时诊断产品,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应用于传染病监测、毒品检测、优生优育检测等领域;定量分析则在心肌标志物检测、炎症类检测、肿标检测、血糖监测等领域应用,实现POCT产品的数字化诊断和远程精准诊断。

公司POCT传染病检测代表产品之新冠抗原/抗体检测试剂,技术指标全球细分行业领先,在近三年国内外大规模检测应用中更是表现优异、性能稳定。

公司毒品检测产品:已开发单一的毒品检测品种40余种(不含联检产品),已成为行业内毒品检测产品线最丰富的厂商之一,毒品检测产品已通过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的专业实验室评估,性能处于行业前列。公司前瞻性在加拿大布局上游生物原料平台,不断推出新型毒品检测抗原。目前公司已具备尿液、唾液及二合一检测、毛发检测系列产品,为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毒品检测解决方案,其中毛发检测能检测出3—6个月前的毒品吸食情况。

肿瘤标志物产品储备:公司已储备以胶体金技术检测的多种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具有较好的性能指标,相较专业实验室检测,POCT即使检测具有微型化、高效率、检测周期短、样本用量少并且具有成本优势,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使用需求。

③分子诊断平台

公司分子诊断平台主要涵盖PCR核酸检测技术、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拥有探针生物原料、检测试剂、检测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布局,主要用于传染病、遗传性疾病、肿瘤、实体瘤、血液病、染色体等检测领域。公司重点收购的北京首医、绍兴金箓两家公司,引进了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相关的配套设备和检测试剂、探针相关产品及证书、客户资源,完善分子诊断平台技术路径和产品丰富度。

公司PCR反应体系,能够实现样本免处理或一步处理即上机检测。公司在HPV多重分型检测技术、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技术、血液传染病核酸检测技术、药物基因组分型检测技术等分子诊断产品开发上,以优异的引物探针设计能力搭配免提取荧光PCR技术、便携式荧光PCR仪等优势技术和产品,大大减少临床检测步骤和检测时间;公司拥有成熟的冻干技术,可实现每款产品都以冻干形式保存并直接使用,方便运输、存储和使用,有效地克服了运输半径限制。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公司部分产品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公司FISH设备及相关配套试剂:主要针对临床组织病理切片及细胞学涂片,利用具有专利技术的全自动液体进样、混匀、变性,洗涤功能全自动玻片处理系统,针对荧光原位杂交实验过程中脱蜡、预处理、变性、杂交,洗涤等步骤全自动完成,匹配自研开发的样本预处理液,可以满足各类临床样本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需求。

④液态生物芯片平台

公司液态生物芯片平台主要拥有荧光纳米微球、分析仪和配套检测试剂,主要使用了荧光功能微球制备技术、荧光微球编码技术、微球偶联技术、液态生物芯片检测仪系统技术、流式荧光技术、高稳定样本流技术、荧光增强光路技术、低噪声数字滤波技术、自动聚类分析技术、免疫发光反应技术、液面感应技术、奇偶孔时序调度磁分离技术、气液混合清洗技术、自动理杯技术、样本管理时序控制调度技术、凸轮连杆运动控制技术等,产品主要应用于传染病检测、肿瘤标志物、心肌标志物、过敏源、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检测。

液态生物芯片技术凭借其多指标、高通量检测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契合临床肿瘤标志物应用的需求,尤其适合用于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对肿瘤疑似患者进行辅助诊断。基于液态生物芯片多指标、高通量的特性,也能有效降低单个指标检测成本。相较于美国Luminex公司同类技术,公司液态芯片检测系统,除了具备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快速检测的能力外,还采用了单激光系统、量子点编码微球、多功能表面结构等创新技术,性价比较高,性能更优,可实现进口替代,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上技术优势产品竞争和产品替代。

⑤动宠物平台

公司疫苗开发平台采用了细胞工厂生产,通过全面测试的最佳细胞培养产品。该项产品早已在人用疫苗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细胞工厂污染风险低。该产品的材质可加强细胞表面吸附,缩短细胞生长培养时间,特有的专利设计能有效保证操作的无菌性,最大限度降低批间差异,实现操作规程化,生产的疫苗品质得到有效提高,其相对于传统方式生产的产品具有产量高、效价高、产品一致性好、杂蛋白少、内毒素低等明显的优势。免疫应激小,免疫效果更佳。

动物疫苗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中,公司通过对抗原纯化工艺、甲醛中和工艺及乳化过程工艺的改进及对内毒素的控制,解决甲醛残留导致的肌肉坏死及疫苗吸收不良、厌食、精神沉郁等应激反应,提高抗原品质,提升配苗质量,最大限度降低疫苗应激反应同时降低生产污染。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合计169项,境内92项,境外77项,软件著作权14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截至2023年12月底,累计获得授权专利/软著合计771项,境内370项,境外401项,软件著作权53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

本报告期,公司完成医疗器械产品备案/注册合计新增产品认证402项,其中,新增国际认证346项,新增国内认证56项。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累计已取得认证1547项,累计国际认证1263项,累计国内认证284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内,新冠检测系列产品的相关研发投入大幅度减少。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全产业链及多平台优势

公司是行业内极少数拥有POCT即时诊断平台、分子诊断平台、液态生物芯片平台、生化诊断平台等多技术平台,每个技术平台基本拥有从生物原料、诊断试剂以及诊断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具备生物原料制备能力的企业,也是极少数从“检测试剂+检测设备提供商”向“生物原料+检测试剂+检测设备提供商”+“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的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本报告期,公司融合了动宠物平台,包括动宠物诊断、疫苗及食品添加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公司在诊疗产业模块的布局。

2、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为主,与科研院所合作为辅的研发模式,同时建立了首席科学家机制及全球化的研发团队,积极推行全产业链一体化的研发模式,始终追求全球前沿的科研方向和过硬的技术指标。公司通过十多年的技术研发积淀,现已储备上千种产品,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输出能力。其中新冠抗原检测试剂、新冠抗体检测试剂,通过临床和大规模的实际检测应用,验证了相关技术指标处于国际细分行业领先水平。公司以POCT快速诊断平台为核心,战略发展分子诊断平台、液态生物芯片平台,多种技术渠道聚焦IVD行业。截至本报告期末,累计获得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771项,国内外产品医疗器械认证1548项。本报告期,公司新增取得《兽药GMP证书》和《兽药生产许可证》,吸收动物疫苗研发生产团队,并持有多个动物疫苗的新兽药注册证书及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批件,为公司在动宠物诊疗业务开展完成技术铺垫。公司与上海交大、哈兽研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长期战略合作,为公司的技术研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市场渠道优势

公司国外客户渠道覆盖McKesson、Wamart、SiemensHeathineers、Tanner、Roche等战略合作客户;国内市场近年来新增上药器械、九州通600998)、复星集团、华润医药、国药集团等多家头部医药流通客户的合作关系。

4、质量产能保障

公司始终以美国FDAQSR、欧盟IVDD等发达国家的质量体系要求生产,以零缺陷成绩通过美国FDA现场考核,全过程质量监控。公司坚持自主生产,始终确保质量稳定、可靠。

5、品牌资本优势

公司以“东方基因”、“衡健”自主品牌结合ODM销售的模式,在国内外市场、细分行业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及知名度。

6、境外平台优势

欧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体外诊断和POCT检测产品消费市场,公司在境外设立了美国衡健、加拿大衡通、英国爱可生物等产研销基地,对公司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达到全球化研发、就近配套生产和销售服务目的,规避国际政治、经贸风险,真正实现“本土化”。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2023年度公司主要受去除新冠检测产品重大业绩基数的影响,公司在完善国内外布局、产业链布局,产业化投入建设中,新增管理费用、折旧摊销等费用,以及计提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损失,导致2023年度公司经营业绩大幅度下滑,净利润亏损。

2024年度,受公司战略目标继续推动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外布局、产业链布局、产业化投入以及项目收购兼并,相关项目研发投入、市场拓展、管理费用、资产折摊、人员费用等费用成本开支大。如果公司整体市场销售情况不及预期,以及整体降本增效效果不显著,则2024年度公司经营业绩仍将继续面临亏损的重大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产品研发风险

公司产品覆盖POCT即时诊断、分子诊断、液态生物芯片三个领域及上游生物原料和配套的仪器设备等,产品应用方向较为集中。体外诊断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其研发和生产是一种多学科高度相互渗透、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高技术活动,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要求较高、研发周期较长,此外,诊断试剂的销售必须持有注册证。如开发或产品注册过程中出现预期外状况导致研发失败或进程减慢,可能失去先发优势从而导致新产品竞争力不及预期。

2、技术迭代风险

IVD领域技术平台较多,如胶体金、免疫荧光、化学发光、电化学、分子诊断、生化、上转发光等,部分技术的应用方向和领域互相重叠,落地应用可能出现同类替代。公司如不能进一步提升技术先进性,可能面临技术替代的风险。

(四)经营风险

1、境外收入占比过高风险

公司境外销售占比依旧较高,如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贸易、外交、行业等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均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的影响。

2、产品及客户重大依赖风险

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存在少数大客户重大依赖风险,后续如果不能建立稳定的中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或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造成重大风险。

3、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风险

国内作为公司重点战略市场之一,受国内大规模集采、带量采购、医保控费等政策的影响,行业整体价格竞争激烈,盈利水平相对不高,或将存在后疫情时代国内市场无法顺利拓展的风险。

4、产品市场转化效益风险

公司研发产品如果不能及时投放市场或者市场转化效益不及预期,或将面临研发失败或技术转化风险。

5、动保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公司新增动物疫苗板块,以及动/宠物检测业务,存在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五)财务风险

1、美元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以境外销售、美元结算为主,受全球宏观经济等综合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较大,存在汇兑损失风险。

2、财务利息收入减少

随着公司对外投资、产业化投入以及经营资金支出增加,公司货币资金逐步减少和人民币利率下调,影响存款利息收入,以及随着未来美元存款利率的波动风险,或将影响美元存款的利息收入。

(六)行业风险

1、行业竞争加剧和技术升级风险

医疗检测行业参与企业众多,诊断技术在不断更迭,特别是全球生产与交换数字化、人工智能加速发展,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公司若不能在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优势,可持续盈利能力可能面临重大风险。

2、产品注册风险

欧盟新法规实施进一步提高注册备案门槛,加大产品续证、新产品注册的难度;中国市场、美洲市场作为公司重要市场布局,前述市场核心产品注册基数相对较小,影响力了市场的拓展速度;公司需强化产品注册,否则将成为市场拓展的制约因素。

(七)宏观环境风险

1、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形势变化风险

2024年度,在全球动荡变革的大趋势下,世界面临新的不稳定、不确定和难以预料因素,全球可能遭遇以下重大风险:根据IMF预计2024年全球GDP增速约2.9%,经济可能继续下行;全球可能面临新的债务危机;全球数字化、人工智能化加速行业转型升级,此外,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风险、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全球公卫事件爆发概率升级等风险。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行业竞争格局

从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竞争格局来看,雅培、罗氏、丹纳赫、西门子医疗、因美纳、赛默飞世尔2023年收入合计占全球市场比例为52%,TOP20占据80%市场份额,行业前10名销售收入均在20亿美元以上。欧美地区是全球体外诊断的主要市场,北美、欧盟分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2%、27%;亚洲体外诊断市场中,中国、日本占比较大,市场份额分别为6%和5%;巴西、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益于人口基数和经济飞速发展,医疗投入不断加强,体外诊断正飞速发展,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在这些国家大都没有技术水平达标的本地竞争对手背景下,中国企业依靠产品性价比、渠道布局能力和强产品力等优势加快布局。

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进入稳健增长阶段。根据KaoramaInformation发布的《TheWordwideMarketforInVitroDiagnosticTests,16thEdition》,2023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1063亿美元,预计至2028年全球IVD市场市场规模达到1282亿美元,2023-2028ECAGR为3.83%,增长稳健。

在我国,新冠疫情爆发使得IVD市场飞速发展,国内涌现出多家中小型厂商。随着新冠疫情基本结束、疫情防控全面放开等因素影响,IVD整体市场于2023年面临一定程度的回调。IVD板块在2023年短期受到反腐影响,实际使用量和设备入院均受影响,目前反腐边际改善,学术会议开始恢复,IVD常规业务将在2024年迎来恢复。同时为规范市场秩序、保证产品质量、缓解医保压力,国家开始逐步进行集采,引发行业新一轮变革。

随着民众对于IVD检验方法及产品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政府对于市场的规范力度逐步增强,我国IVD行业已历经孕育萌芽期、探索规范期、高速发展期、升级取代期四个主要阶段,目前正处于广泛应用期。根据沙利文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IVD市场规模约为2198亿元,2020-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38%,且比整体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速更快,预计体外诊断占中国总医疗器械市场的份额将从2020年的14.7%增长到2025年的17.9%。

从技术平台看,IVD可根据检测原理大致分为五类,与国际市场有所不同,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占比最高的三个子领域分别是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分子诊断,其中免疫诊断以278亿元的市场规模占据2020中国IVD总市场25.9%的份额。

在我国,生化诊断目前技术较为成熟,检测成本低,主要以糖和非蛋白类基础指标为主在基层市场占有率高,由于部分生化诊断采用开放式系统,已基本摆脱国外掣肘,据CAIVD《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年度报告(2023版)》报告,国产化率达60%左右。2022年肝生化联盟集采后,江西省牵头开展28类生化产品集采,相信在集采政策推动下,国产厂家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免疫诊断市场临床检测项目以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传染病为主,占整体免疫诊断市场半数以上的规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免疫诊断市场,国产化率较低,仅为30%,未来将由化学发光引领新一轮技术革新与体量增长。

分子诊断近年来增速较快,得益于新冠期间分子诊断设备装机基础,分子诊断市场份额有所提升,2023年国内呼吸道传染病频繁盛行,给分子诊断行业带来较大增长机会。基因测序试剂领域主要以二代基因测序为主,在肿瘤早筛领域极具发展空间。三代测序还未广泛推广应用,多在研究阶段。基因测序在无创产前检测、肿瘤早筛、靶向药伴随诊断领域的渗透率逐年提升,更多项目有望向IVD产品转化。

微生物诊断市场占比较低,近年来,临床微生物检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微生物质谱检测和药敏试验方面。血液诊断市场,临床普及度高,基本已成功替代了进口设备。

2、行业发展趋势

2.1行业发展趋势

根据KaoramaInformation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IVD市场规模1062.6亿美元,其中POC、免疫诊断(传染病)、免疫诊断(其他)、生化诊断、连续血糖监测等依然占据前列;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约占79%,发展中国家约占21%;其中,北美约占45%(美国约42%)、欧洲约占31%、亚洲约占16%(中国约6%)。预计2024年全球IVD市场规模约1103亿美元,2028年将达到1280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3.8%,发达国家将继续主导市场。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等显示:2023年中国IVD市场规模1253亿元,从细分领域看,免疫市场份额最大占据35%,生化诊断在20%以上,分子诊断、POCT、血液体液检测均在10%左右。预计2024年中国IVD市场规模将增至13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6.3%。

2.2中国控费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3年5月,江西牵头的23省肝功能生化诊断检测试剂集采落地,省际联盟集采平均降幅68%,国内公司具有成本优势,降价幅度和中选报量整体好于等外资企业。2023年12月,安徽25省化学发光集采中,国产厂家报量占比整体好于外企。集采常态化,加上技耗分离、DRG/DIP支付继续推进覆盖等等一系列举措,医疗机构成本管控压力加大,将降低物耗成本范围扩大,从生化到免疫、分子进口替代和集中度提升有望加速。具备价格优势的国内头部企业有望借此扩大市场份额,叠加吞并整合无法承受大幅度降价的中小型企业实现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张,提升品牌竞争力。整体来看,IVD集采有向全国开展的趋势,国内企业不断实现研发突破、降本增效,进口替代空间可观。

2.3中国厂商布局出海,任重道远

疫情促使国产IVD试剂得到海外市场的广泛认可,中国IVD企业在集采控费的压力下,积极拓展高潜力的海外市场,通过国际化布局提升自身全球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成为IVD厂家出海的主要目标市场,其中欧洲、俄罗斯、东南亚和南亚被视为重点地区。根据2022年上半年海关总署披露的中国IVD相关产品出口世界三大地域数据,美国是第一大出口国,其次是欧洲国家。在东南亚国家中,中国出口新加坡的IVD相关产品中,分析类设备出口额较高,其次是印尼和泰国。中国出口南美的IVD仪器和设备出口额占比最高的均为巴西。尽管多数发展中国家拥有完整公私立医疗系统,本土医疗器材产业供应有限,相当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IVD市场呈现基数小、增速高的特点,将成为未来国内IVD厂商的可扩展出海主方向。

2.4POCT市场将有更多发展机会

根据使用场景,IVD产品可分为POCT和实验室Lab两类。POCT在病人身旁即可进行快速检测,且性价比更高。2022年全球POCT市场规模达到367亿美元,因疫情因素于2023年回调。随着近些年分级诊疗的快速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了更多的检测任务,POCT操作便捷,不需要配套大型检测仪器,因此检测价格较低,可以在性价比上呼应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叠加公众健康保健意识增强,居家自检市场也将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多重因素带来POCT需求增加。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家出口欧美为主的企业,已成为IVD行业内极少数同时拥有免疫诊断(胶体金、荧光、液态芯片)、分子诊断(核酸PCR、荧光原位杂交、液态芯片)、生化诊断等多技术平台,具备从生物原料、诊断试剂以及诊断设备、医疗耗材的全产业链布局,同时配套了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可应用于POCT和实验室Lab场景。

公司重点聚焦体外诊断行业,核心深耕免疫诊断(胶体金、荧光、液态芯片)、分子诊断(核酸PCR、荧光原位杂交、液态芯片)两个平台,目前以POCT胶体金快检产品为主。纵向扩充填补产品序列,完善产业链布局,主要应用在传染病、毒品、肿标、心标、优生优育、血糖、自身免疫、炎症、遗传病、过敏原等检测领域。横向在上述“人体医学检测”的基础上,新增布局“动物/宠物疫苗和检测”产业链。

公司志在全球化战略布局,立足于全球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战略定位,根据调整后的区域/国家、市场定位,以美洲、欧洲和中国为重点市场,以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作为补充,符合全球IVD行业重点区域市场份额布局。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将是公司未来发展历程中主动求变与创新发展的一年,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公司通过多年以来的蓄势聚力,志在全球布局,已做好再次扬帆起航的准备。

2024年度,公司预算整体经营业绩将比2023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重点布局美洲、欧洲及亚洲市场,业务重心以常规检测业务为主,努力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整体经营效益,将重点聚焦以下工作:

(1)完善战略布局,追求投后效益

近年来,公司通过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快速完善了产业链布局、市场布局、区域布局、产品/技术条线布局,目前已成为IVD行业内极少数同时拥有免疫诊断(胶体金、荧光、液态芯片)、分子诊断(核酸PCR、荧光原位杂交、液态芯片)、生化诊断等多技术平台,配套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同时拥有“人医+动保”两大产业布局的企业。

2024年,公司将全面整合上市公司总部资源,对子公司研发、注册、销售、资产管理等进行全面赋能和集中管控,以期提高整体业务协同效益和投后管理效益。

(2)重在开源创收,坚持订单为王

公司成立以来,始终秉承“订单为王”经营法则,公司作为一家出口欧美为主的企业,志在全球化战略布局。2024年,公司将成立国际/国内市场部,进一步开展区域市场、产品需求调研;国际业务进行本地化部署,包括设立境外产销研基地、仓储中心,实施就近配套,精耕细作境外重点市场;重点调整销售策略,总部集中整合客户资源和产品销售,区分内销和外销,并以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等划分重点事业部,开展专业化市场拓展和技术营销服务,以期更专业地开源创收。

(3)做好节流降本,优化成本效益

公司2024年将重点强推节流降本方案,从整合优化项目业务条线、组织架构和人力成本、单位生产制造成本、日常管理咨询服务费用、销售相关费用、研发注册费用等方面重点着手,甚至对部分子公司、部分项目拓展未达预期或成果转化效益不显著的,公司采取停止或暂缓投入等举措,进行综合成本优化,提高整体经营效益。

(4)高举研发为帅,确保注册为先

2024年,公司根据调整后的战略布局定位,加大行业前瞻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重点优化、丰富新老产品线,强化研发成果市场化转化效益;重点整合国际、国内注册团队、临床资源等,围绕重点市场、重点产品两个方向推动,补足公司产品竞争中存在的注册证书短板,以更好服务于重点市场拓展。

(5)加快产业建设,减少收购兼并

2024年,公司进一步推动安吉、杭州、南京、成都、海南、上海、美国等国内外产销研基地的建设进程,以期尽早投产见效;同时,公司将重点管控和提高母子公司、已收购兼并项目的整体经营效益,短期内将减少收购兼并的动作。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小牛诊股诊断日期:2024-05-21
东方生物
击败了0%的股票
短期趋势前期的强势行情已经结束,投资者及时卖出股票为为宜。
中期趋势已发现中线卖出信号。
长期趋势已有92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21亿股,占流通A股60.22%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30.01元。多头行情中,目前处于回落整理阶段且下跌有加速趋势。已发现中线卖出信号。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不佳,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长期投资价值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