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4-29 20:08: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三一重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已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球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能源革命叠加的超级技术窗口期,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国家能源局信息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我国的贡献超过50%,已经成为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作为清洁能源核心领域的风电行业,我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在2023年达7,590万千瓦,同比增长101.7%,再创新高,实现了平价时代的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底,我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为44,134万千瓦,已连续14年稳居全球首位。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公司坚持长期主义、坚持稳健经营,经营业绩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经营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9.39亿元,同比增长21.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07亿元,同比增长21.78%;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0.89亿元,同比增长43.54%。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333.76亿元,较上期末增长26.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27.93亿元,较上期末增长14.4%;资产负债率为61.67%,财务结构稳健。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推进“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战略,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持续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研发创新成果显著;推进海外市场布局,海外市场取得新突破;加快数智化转型,打造智能化工厂、智能运营及智慧风场;践行低碳化战略,推进ESG体系建设。同时,公司持续加强营销能力、风场运营、提质降本等方面的工作。

1.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产品研发能力保持领先

公司致力于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公司秉承“重仓人才”理念,高度重视风电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853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14.91%,其中硕士以上人员440人,占研发人员比例为51.58%。公司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增强科技自强自立,成为了“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8.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83%;公司新增取得25项发明专利、129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取得204项发明专利、584项实用新型专利,在风机整机、核心零部件穿透研究及风电场开发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在第三届“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上,公司SI-230100风电机组斩获“最佳陆上风电机组”,SY1120叶片荣获“最佳零部件产品”;国际权威媒体WindpowerMonthy揭晓“2023年度最佳风电机组”名单,公司SI-230100风电机组荣获“全球最佳陆上风机(5.6MW+)”类别金奖。公司研发创新成果显著,主要如下:

(1)风机整机

公司持续推动大兆瓦机组的开发,8.5-11MW平台针对“三北”风电市场开发,叶轮直径为230米,扫风面积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捕风能力、发电能力大大提升;机组首次在国内陆上采用双箱变上置技术,不仅可以共享成熟箱变技术和产品,还可以优化载荷控制,公司成为中国“箱变上置”技术创新的领航者。2023年11月,公司SI-230100风电机组成功中标黑龙江某风电项目,是全国首个批量使用单机容量10MW机组的陆上风电项目,创下当时全国陆上最大商业化风机新纪录。报告期内,公司陆上风电机组研发重点已布局到15MW。

公司海上风电机组已投入开发,2023年3月31日,三一重能首台海上10MW级风机产品在山东东营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下线;2023年10月17日,三一重能在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发布13MW/16MW海上风机产品,形成了8.5MW-16MW全系列海上风机产品。

(2)核心零部件

在大部件领域,报告期内公司风电机组叶轮直径已扩展到230米,首支SY112型风电叶片于2023年4月正式下线,于2023年8月并网运行。该叶片长112米,采用成熟翼型族,发电性能稳定,粗糙度敏感性低,失速裕量大,适用风速区间广,实现高效低载,通过系列化结构设计、高标准测试验证体系确保叶片高可靠性。

公司完成陆上15.5MW双馈发电机开发,奠定陆上风电市场超大兆瓦机型地位,具备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及市场竞争优势。公司发电机遵从IEC61400、GB755等风电相关行业设计标准,满足风电上网标准,并且设计及生产制造过程满足国家环保要求。

(3)风电场开发

公司自主开发了风机基础数字化计算与仿真平台;研发超高混塔与基础整体解决技术,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研发大容量基础非线性技术,基础核心区钢筋用量大幅降低,成果应用于风电项目并实现显著降本;研发了三维数字化线路设计平台,实现线路的三维设计与正向设计,设计周期缩短40%并大幅提升工程质量;公司已取得送电甲级资质。

2.推进全球化战略,海外市场取得新突破

2023年,公司实现海外收入3.1亿元,实现对中亚、南亚地区风电设备出海,为近几年海外业绩取得的新突破;海外销售毛利率22.07%,高于国内5.25个百分点。

为推进全球业务拓展,公司搭建了“中方+本地”形式的海外团队,引进一批全球风电行业优秀人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组建200多人的海外营销团队,公司其他部门也组建了海外专门团队或配备专门海外人才,支持海外业务发展。公司海外团队已基本覆盖全球主要风电市场。

2023年,公司亮相德国胡苏姆等国际高端展会,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大幅提升;公司积极推进海外产品技术认证,开拓国际客户,开展国际大客户的准入工作;在中亚地区签署大基地风电项目合作协议,为未来海外业务的快速拓展奠定基础。

3.推动数智化战略,引领行业智能制造和智能运营

公司秉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理念,按照“一切业务数字化、核心业务数据化、关键系统平台化”的发展策略,在研发数字化、制造智能化、供应链敏捷化、数据应用智能化、经营决策数据化、风场运营智慧化等方面构建了风电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

智能智造方面,通过风电智能装备和大兆瓦自动化工艺技术,打造总装智能制造2.0产线和发电机智能工厂,实现超大扭矩装配、线圈自动成型和铁心智能装配等关键自动化技术突破,取得质量提升、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等全方位的收益。推广优化以MOM制造运营管理系统和IOT设备互联平台为核心的制造运营平台,打造风电行业首个叶片智造数字元平台,打通计划、生产、物流、质量和设备全流程业务在线,实现采购件、自制件在各个配送及生产节点的可视化管理,支持叶片生产全过程质量数字化管控和全流程追溯。在第三届“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上,三一重能韶山智能叶片工厂荣获“年度最佳创新产品”奖项,该工厂是行业首座叶片智能制造工厂,具备“超级数智化”、“超级自动化”、“超级精益化”、“超级低碳化”四大特点。

在智能运营方面,通过融合卓越绩效指标体系,利用数据中台和大数据技术,打造出一套涵盖营销、服务、生产、质量、采购、人资的可视化运营体系;打造智能运维服务平台和EPC工程管理平台,实现从交付、物流、工程和服务的全流程端到端数据拉通。通过经营及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实现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运营模式的转变,助力实现数字化决策。

在智慧风场方面,重点完成SCADA中央监控系统、EMS能量管理平台、集控等产品的性能升级和国际化拓展,一次调频、AGC有功控制自动调节系统等产品实现自主研发并通过电科院检测认证,尤其针对CMS在线状态监测系统/叶片故障预警,实现风场数据回传的故障自诊断识别,云端运维诊断效率提升1倍以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4.践行低碳化战略,推动绿色转型

公司所处行业为新能源风电行业,生产的风电机组属于智能化、绿色化产品。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提供的风电机组累计发电量84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01.93万吨。公司推进巴彦淖尔、锡林郭勒等多地零碳智造产业园的建设,充分发挥“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进步。

公司全面启动ESG(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制定了《环境政策》,明确与公司业务和生产高度相关的环境议题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包括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消耗、水资源管理、原料和废弃物管理、产品使用和产品生命末期等的环境影响。与此同时,公司还关注包括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等相关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旨在促进相关方加强环境管理,提升环保意识,与相关方携手推动行业绿色转型。2023年,公司投入环保资金561.3万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5.风机产品获得广泛认可,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公司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品牌形象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持续提高。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CWEA”)统计数据,公司2023年新增吊装容量为7.41GW,同比增长64%,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为9.3%,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公司已进入主要知名国央企、地方能源企业的供应商目录,重点大客户实现突破,区域客户成绩斐然,销售容量、在手订单持续快速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订单为14.1GW,创历史新高,实现爆发增长;2023年公司对外销售容量为7.24GW;截至2023年底,公司在手订单为15.89GW。

6.坚持“滚动开发”,新能源电站业务持续成长

公司对电站运营业务采取“滚动开发”的整体战略,即新增电站资产不断投建过程中,持续对成熟电站项目择机出让,总体控制存量资产规模,推进公司资源优化整合,提高资金周转效率。2023年度,公司合计对外转让7个风电项目,项目容量合计609.9MW,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存量风力发电站容量为247.6MW,在建风场容量为2.4GW。

7.高度重视质量管理,推进全方位提质降本

风电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公司坚持长期主义,高度重视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以客户质量为导向,推进供应商质量、制造质量、售后质量、质量体系的提质增效,推进全方位质量管控。强化重大批量质量风险防控,通过提前识别重大批量质量问题过程管控点,并落实到开发过程、采购过程、制造过程、风场安装运维等各过程控制,预防质量事故。报告期内公司产品质量整体表现良好,机组利用率、无故障风场建设赢得客户赞赏,服务满意度、品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2023年,公司QC课题获得中国质量协会金奖1项,一等奖及其他等奖项10项。通过质量数字化建设,系统构建质量KPI体系,实现以数据驱动的质量监控与改进体系,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质量管理实践相融合,实现了全生命周期质量监控。

公司通过研发创新推动风机产品大型化、轻量化发展,打造风电供应链联盟,多部门联动、全员参与推动降本工作,打造具有度电成本优势的平价绿色能源。2023年,通过全面降本、趋势降本、高效寻源等工作,实现采购降本10%以上。公司制定严格的降本控费管理制度,设立降本激励政策,对费用进行精细化管理。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149.39亿元,毛利率为17.03%,盈利能力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风电机组的研发、制造与销售,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业务。公司秉承“品质改变世界”的理念,坚持以“推动人类高效使用清洁能源”为愿景,致力于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装备及服务的领航者。

1.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具体包括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智能化运维。公司采用平台化设计思路,各部件模块化配置,具备3.XMW到15MW全系列机组研发与生产能力。

2.新能源电站业务:具体包括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三一智慧新能源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工程设计资质证书》(电力行业(风力发电)专业甲级)和《建筑企业资质证书》(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专注于风电系统集成、控制策略开发和智慧风场运营的管理模式创新,具备独立进行风电场设计、建设和运营的能力。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方面,公司所处行业下游客户多为大型发电集团或大型电力建设集团。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获取项目订单,采取“按单定制、以销定产、以产定采”的经营模式。公司具备发电机、叶片的自产能力,并通过向上游符合相应标准的供应商采购定制化及标准化的风机零部件,由公司生产基地完成风力发电机组的制造与测试,完成订单交付,进而实现向客户销售风力发电设备及提供运维服务,以实现盈利。

2.新能源电站业务分为风电建设服务业务、风电场运营管理业务。风电建设服务业务方面,公司具备独立进行风电场设计、建设的能力,主要为公司自有风电场开展EPC总包业务,部分对外开展风电场EPC业务获得收入。风电场运营管理业务方面,部分并网的风电场由公司自行运营并对外售电获得收入,部分风电场在商业条件合理、转让收益可观的情况下会择机对外转让,取得相关收益。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根据风电行业媒体的调研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风电中标量超过100GW,创历史新高。受“双碳”目标牵引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结合已招标订单的交付需求、各省份规划容量、在建容量及大基地项目的推进计划,预计风电行业将保持快速发展。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4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为90GW,较2023年实现明显增长,累计装机量将达到530GW。

(1)主要政策回顾

近年来,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为顶层框架,2023年度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风力发电行业发展与创新,《关于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政策为风力发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2)行业发展阶段

2003-2010年,属于高速发展期,复合增速达115%;第一次建设高峰。

2011-2012年,在经历长期发展阶段后,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呈现连续两年的下滑。

2013-2015年,我国风电行业重拾增长,三年复合增速达33%;第二次建设高峰。

2016-2017年,国内新增装机再次下滑。

2018-2021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得到改善,重拾升势,行业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时期;第三次建设高峰。

2022年-至今,国内风机市场进入平价化时代,行业需求逐步向好、招标量持续增长,保持总体增长势头。

(3)现阶段发展特点

我国风电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逐步形成了公开透明的行业管理和规范公平的政策体系。风电技术比较成熟,成本不断下降,是可预期范围内应用规模巨大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国内陆上、海上风电均已进入平价时代,市场竞争加剧,新增风电装机继续保持高增长。随着行业进一步整合,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4)行业主要技术门槛

风力发电设备关系到电网的稳定运行与供电安全,因此技术标准极为严格,技术门槛高,近几年未见新的整机设备商进入。首先,风力发电机组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其产品与技术的研发涉及复杂的多学科专业体系,包括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电磁学、机械设计、材料力学、自动控制等,其生产工艺同样对设备、技术、管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其次,风机产品大兆瓦、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明显,产品更新换代与前沿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落地是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需要足够的技术研发实力支撑。最后,风力发电机组产品及其各零部件、相关技术的复杂程度均较高,尤其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对产品性能、稳定性、产品效率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对风机产品质量要求极高。目前市场的头部企业其产品及技术均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发展及市场的验证,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先进的风机制造技术以及稳定的品控能力。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118GW,公司排名跃升至全球第七,创造历史最佳成绩。根据CWEA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风电新增吊装容量为79.37GW,创造历史新高,相较于2022年上升59.3%。其中,陆上风电新增72.19GW,同比增长62%;海上风电新增7.18GW,同比增长39%。公司2023年新增吊装容量为7.41GW,同比增长64%;国内市场占有率9.3%,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公司将继续坚定推进“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战略,推动行业变革,推动中国风电高质量发展。在巩固扩大国内陆风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力争早日实现海上风电的突破,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继续提升市场口碑和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整体市场占有率,为早日实现“全球清洁能源装备及服务的领航者”而不懈努力。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期内,陆上风电机组研发重点已布局到15MW,海上8.5MW-16MW全系列风电机组已投入开发。随着风电机组的发展,大型化和智能化风机将持续推进。未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有以下趋势:

一是海陆风机将持续向大型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2023年全年新增装机中,陆上风机平均单机容量已达5.3MW,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超过9.6MW,大容量机组商业化应用步伐加快,未来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各种新能源发电与应用之间的相互配合提供电力输出将进一步得到客户的重视,比如风能和太阳能的互补,利用风能推动氢能的应用,风能和储能的配合等,将会进一步提高风电的上网比例,提升风电装机的速度、提高装机占比;

三是齿轮箱轴承国产化,与国内轴承行业头部企业联合,率先开发、测试国产齿轮箱轴承,加速了国产轴承的推广和应用,采用“先研、先测、先用”模式,为轴承行业积累了宝贵的测试数据与应用经验,为风电轴承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立足于风力发电机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注重后市场配套服务的经验积累与核心优势,高度重视数字化及智能化战略的规划、实施与落地,高度重视对风电市场前沿趋势的把握,借力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发展,巩固并提升核心竞争力。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1)风电机组研发成果

在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研发工作按计划推进,取得了以下成果:

陆上4.XMW-6.XMW平台功率覆盖4.2MW-6.7MW,风轮直径可达200米,轮毂高度可达160米,专注平价市场中高风速风区。4.XMW-6.XMW平台主要特点为采用变压器上置方案,节省了普通箱变到变流器电缆成本、不需要进行地面箱变施工、减少征地面积降低用地成本,有效节省线路损耗,节省施工养护周期,有效降低风场综合造价。SI-193625机型在2023年2月荣获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颁发的2022年度“最佳陆上风电机组(6~7MW)”。2023年6月,该平台5MW机组取得ULSoutions权威型式认证。2023年9月,SI-172625机型获得DNVGL型式B证认证。2023年10月,SI-16840机型获得UL型式A证认证。

陆上7.XMW-8.XMW平台产品已在吉林某风场批量安装,完善了公司大兆瓦机型的产品型谱。

陆上8.5MW-11MW平台针对“三北”风电市场开发,叶轮直径为230米,扫风面积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捕风能力、发电能力得到大大提升。机组首次在国内陆上采用双箱变上置技术,不仅可以共享成熟箱变技术和产品,还可以优化载荷控制,公司成为中国“箱变上置”技术创新的领航者。8.5-11MW陆上平台首台230米风轮直径样机于2023年2月下线,是当时全球已下线的功率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陆上风电机组。完成了3台样机的吊装并网,并进行了相关的整机测试认证;完成了面向外部客户的首台机组的交付和并网运行;已具备批量交付能力。

(2)新技术开发成果

在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以下新技术开发的相关工作:

1)叶片设计技术

自主完成110m+系列化叶片气动和结构设计、工艺开发试制工作。叶片采用轻量化设计理念,突出气动效率,模块化预制技术大幅提升成型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和缺陷率;通过系列化结构设计、高标准测试验证体系确保叶片高可靠性。

2)智慧风场技术

完成智慧风场、智慧运维、健康预警管理软件产品的开发及推广实施。实现运营及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升级,形成创新、集成、共享、互动的智慧运行模式,通过线上线下300959)、云站互通互信模式,提质增效。

报告期内,建成长沙新能源智慧运维检修集控中心,形成场站、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模式,实现风电、储能站统一监控、运维及预测性维护模式,通过科学管理实现场站无人、少人值守。

智慧风场SCADA中央监控系统、EMS能量管理平台、集控等产品完成国际化升级;开拓了CMS在线状态监测系统/叶片预警、一次调频、AGC有功控制自动调节系统等产品的自主研发,实现产品的电科院检测认证,智慧风场运维及数据智能化综合能力已达到行业前列。

3)塔架设计技术

在塔筒设计技术研究方面,完成焊接疲劳、材料特性、结构阻尼等多项试验研究,为塔筒设计优化提供基础性输入,继续引领行业内的塔筒轻量化;同时多种自研的新型塔筒已经完成了系统设计及认证,扩展了塔筒应用场景。

4)智能制造技术

①在智能工厂方面,通过智能机器人、视觉识别和工业自动化集成技术,打造了集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一体的风电行业首座5G智能制造工厂,成为国家工信部认定的第五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打造总装智能制造2.0产线,公司通榆工厂获得工信部授予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基于公司智能制造的深厚底蕴,打造发电机智能工厂,实现线圈自动成型和铁心智能装配等关键自动化技术突破;打造风电行业首个叶片智造数字元平台,打通了计划、生产、物流、质量和设备全流程业务在线,实现采购件、自制件在各个配送及生产节点的可视化管理,支持叶片生产全过程质量数字化管控和全流程追溯,继续引领风电行业智能制造发展。

②在数据可视化与数字化运营方面,企业通过融合卓越绩效指标体系,利用数据中台和大数据技术,打造出一套涵盖营销、服务、生产、质量、采购、人资的可视化运营体系,通过经营及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实现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运营模式的转变,助力实现数字化决策。

③全面打通IOT设备互联平台融合,建设工厂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人、机、料、法、环全生产要素数据在线和数字运营。

5)测试验证技术

以DVP设计验证计划为抓手,基于问题闭环验证、研发测试需求、国际对标等,新增验证项495项,提升了叶片净空、混塔、分片塔、齿轮箱、集成式油润滑主轴系统、变桨减速机等测试验证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基于ISO/IEC17025:2005-5-1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立了载荷、功率、安功及并网类测试SOP标准作业程序及WI作业指导书,试验正规化与第三方认证相当。

6)发电机设计技术

发电机已批量应用铝绕组技术,采用低损耗冲片结构、高效的冷却散热系统,具备损耗低、效率高、可靠性高等优点;主导产品率先采用下出风散热结构,降低发电机冷却器高度并解决大兆瓦双馈机组运输问题;发电机内部铜排铜缆替换成铝排铝缆实现有效降本;转子绕组分段端箍有效降低转子端部温度;海上双馈滑环系统采用上吹下吸的强迫风冷方案保证碳刷和滑环温升;采用两级碳粉过滤系统满足海上长周期运维需求。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1)产品项目

(2)技术部分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产业链上下一体化优势

公司具备风电全产业链业务布局,在风机核心零部件、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全方位布局,具备较强的产业链一体化能力,全面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

核心零部件方面,公司具备独立研发生产制造风机叶片、发电机的能力,并具备部分其他核心零部件的设计能力。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具备3.XMW到15MW全系列机组研发与生产能力,同时结合智慧风场、智慧运维等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运维服务,有效提升风电场综合利用小时数,降低度电成本。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业务方面,公司拥有专业的风电场设计及EPC项目管理团队,自持并运营多家风电场,建立了完善的风机运行数据库,为上游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的改进与升级提供正向反馈。

2.核心技术与研发体系优势

公司具备完善的研发体系,形成了北京、长沙、上海、欧洲等多地的联合布局的全球化研发团队,进行异地协同平台化开发。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整机研发设计团队、叶片设计团队、发电机设计团队、研发仿真团队、研发测试团队、智慧风场研发团队、智能化运维团队。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总人数达853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14.91%。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共取得专利796项,其中发明专利204项,实用新型专利584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海外专利3项。同时,公司取得软件著作权215项,参与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25项,参与团体标准制修订5项。公司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把握前沿的技术趋势,在整机大型化、零部件轻量化、核心零部件协同设计、风电场数字化运营等方面持续研发攻关,不断开发和完善适用于低温、高温、高海拔、低风速等多种环境的产品,保证公司市场覆盖率,为未来风电平价市场做好充分技术储备。

3.整机与零部件协同设计优势

公司通过十多年的整机与零部件生产实践,在叶片、电机与整机一体化的协同设计方面有着很强的竞争优势,公司机组产品全部使用自主研发叶片与电机。公司以度电成本最优为目标,系统地评估各项设计参数对风电机组的影响,高效快速迭代,实现叶片、电机与整机设计的最优匹配,降低叶片载荷与结构重量,优化接口尺寸,促进整机产品减重、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在风电机组电控设计方面,公司形成了深厚的经验积累,主控系统、能量管理及一次调频等具备全部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保证核心电气件稳定性并提升了机组电气系统的可靠性。公司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系统设计与优化技术、数字化仿真技术对机组进行了系统性优化设计,使得公司风电机组产品相比同类产品重量更轻、振动更小、更安全、更智能。

4.生产成本优势

公司通过产品协同设计、加强供应链保障、提升生产效率等措施,大幅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在产品研发设计实现自下而上的穿透,实现了整机叶片一体化设计。通过数字孪生与设计仿真的应用,实现了研发、工艺、生产的设计协同,缩短了大兆瓦机型的研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时间及制造成本。在供应链保障方面,公司通过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叶片和发电机,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同时公司和各大主要零部件一线厂商建立了良好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零部件降本。在生产效率方面,公司秉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理念,构建了风电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完成风电行业制造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了计划、生产、物流、质量和设备全流程业务拉通,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5.新能源项目设计、建设、运营能力优势

公司具备独立的新能源项目设计能力,持有并运营多个标杆风场、电网侧储能示范电站、微电网示范项目。

风电场设计方面,公司基于CFD计算流体动力学的风电场三维模拟系统,结合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实现机位点风况和发电量准确评估,提升项目发电量。完成了风机基础设计软件套装与数字化计算平台开发,涵盖重力扩展式风机基础、桩基、混塔基础3大模块。完成混合塔筒空腔式基础设计软件开发和混塔基础三维数字化非线性仿真设计。公司通过激光雷达航测地形、无人机辅助踏勘选线,实现风电场道路与吊装平台三维数字化建模,优化道路路径与吊装平台设计,降低土石方工程量。风电场建设方面,公司拥有专业的风电场设计及EPC项目管理团队,能够提供咨询设计、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运维培训及项目融资等风电场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风电场运营方面,公司依托于智慧风电场系统,通过资源共享、集中式管理,推动智能风机的高效运营。

新业务方面,开发了新能源制氢技术,三一吉林长岭风光氢储氨数字化示范项目正在实施。拥有行业领先的电网侧集中式储能电站设计技术,技术优势包含:采用高压直流方案,提升集成度,降低了直流侧损耗及电缆材料,提高了电池集装箱的能量密度,降低系统成本;通过对锂电池储能电站安全防护及冷却方案设计创新,提高了电站运行安全性和系统效率,技术已成功应用在郴州安仁储能电站;拥有行业领先的微电网设计技术,并实施完成“三一韶山叶片超级工厂微电网项目”。

6.数智化优势

公司坚定推进数智化转型战略,秉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理念,在研发数字化、制造智能化、供应链敏捷化、数据应用智能化、经营决策数据化、风机运营智慧化等方面构建了风电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完成风电行业制造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了计划、生产、物流、质量和设备全流程业务拉通。通过强大的设备数据采集系统,结合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实现工厂内“人机物”的全面数据采集,建成三一重能的IOT设备互联平台。结合IOT和各个数字化信息系统,创新性的建设了叶片工厂数字孪生元平台,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全面上线,打造与物理工厂实时联动的掌上虚拟工厂,全方位掌握工厂生产运营情况,推动风电传统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研发风险

风电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相关技术发展与产品迭代迅速,下游客户需求不断提升,对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提出更高要求。公司存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结果不及预期的风险。一旦出现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的情形,或者出现公司所处行业的核心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而公司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情形,可能对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2.研发人员及关键技术流失风险

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依赖于核心技术。研发团队的技术实力与稳定性是公司持续创新能力与研发能力的基石。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存在研发团队人员流失的风险。此外,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关键技术流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四)经营风险

1.产品质量风险

由于电网对发电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客户对于发电量损失有严格的指标考核,且合同通常约定风电机组需要保证稳定工作20年,因此风电机组产品的质量对于公司的声誉与业绩至关重要。由于风电机组工作环境通常较为恶劣,部分机组需要面对冰冻、高海拔、低温等特殊气候的考验,因此行业内风电机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

如果公司未来出现重大产品质量问题,可能面临包括但不限于履行质保义务、延长质保期、客户考核扣款、赔偿损失、质保金损失、客户诉讼等风险,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声誉产生不利影响。

2.风机大型化、轻量化带来的原材料供应风险

风机产品大容量化、轻量化发展是行业趋势,风机容量升级意味着核心零部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升级。风机核心部件多为定制件,上游供应商对于核心零部件的定制化升级能力是制约风机容量升级的重要因素。若未来上游供应商相应配套升级零部件出现技术质量问题或未能开发出大容量机型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则将影响公司大容量机型的产品质量,甚至可能给公司产品升级带来阻碍。

3.客户集中度偏高风险

我国风电投资运营企业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的直接客户主要为大型发电集团或大型电力建设集团,若未来公司主要客户流失且新客户开拓受阻,则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毛利率波动的风险: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受到行业竞争程度、产品结构变动、上下游供需关系变动、行业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若未来上述影响因素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可能会导致公司部分产品甚至整体毛利率水平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而导致公司业绩的波动。

(六)行业风险

随着风电行业的迅速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根据CWEA统计数据,2023年国内风电整机企业新增吊装量为79.37GW,前十名合计市占率为98.4%,前五名合计市占率为73.6%,市场集中度较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行业竞争对手纷纷降低产品价格,强化产品质量。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将导致销售价格下行,使得公司面临毛利率下滑的风险;另一方面,如果未来公司不能持续强化技术实力、优化产品服务质量,则将面临市场占有率下滑的风险。

(七)宏观环境风险

国内风电行业的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大,政策的调整将影响风电开发商投资热情,进而影响风电行业新增订单的规模和在手订单的交付进度。国际风电业务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较大,运输成本、汇率波动等或对海外业务盈利情况带来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风电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正在努力推动能源转型,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制定了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根据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00GW以上等,发展风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政策支持风电行业发展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鼓励和支持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国风电行业在2023年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风电行业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风电项目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023年国家能源局下发《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鼓励并网运行超过15年或单台机组容量小于1.5兆瓦的风电场开展改造升级。随后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3〕1030号)》,旨在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出台将推动老旧风机的“以大代小”改造升级,进一步释放存量风能资源。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以村为单位建设,原则上每个行政村不超过20MW,鼓励探索备案制,就近就地消纳为主。我国分散式风电待开发空间巨大,该政策出台将继续推动分散式风电发展,预计将进一步增加国内每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3.风电出海进展加快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以下简称“GWEC”)统计数据,2023全球新增装机117GW,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106GW,首次突破100GW;根据2023年GWEC预计,未来五年全球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将达到680GW。

2022年国内风电进入平价化以来,风机单千瓦价格大幅下降,国内风机价格相对于海外整机厂商具有较大成本优势,加上国内厂商在交付上更高效,国内风机整体上比海外更有优势。同时,近几年随着国内风机市场竞争加剧,风机厂商盈利水平下降,推动国内风电厂商加快布局海外市场,提升自身盈利水平。

4.风电继续大型化、数智化发展趋势

2020年,国内新增装机所用陆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2.6MW左右,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约为4.8MW。2020年过后,国内投入市场的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快速上扬,到2023年,陆上风机平均单机容量已达5.3MW左右,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超过9.6MW。进入全面平价时代以来,大兆瓦风机替代小风机成为提高项目收益的主要方式。

数智化涉及到风电行业各个方面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例如,通过先进的监测和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风电场的运行状况,优化能源管理。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预测风速和风向,提高风电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数智化还可以改善风电场的维护和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风电领域的应用也得到迅速发展,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到2025年,全球风电场数字化管理市场预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5.陆海并驾齐驱,助力能源转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陆上风电的成本逐渐降低,竞争力不断提高,海上风电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根据GWEC发布《2023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预计未来十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呈逐年递增趋势,到2032年全球新增装机将突破60GW。国内海上风电21年抢装潮后,近几年装机量有所修复,未来随着各省份海上风电的规划和批复,海上装机容量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深远海政策及规划的出台,未来海风将是国内装机容量增长重要贡献部分。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以“推动人类高效使用清洁能源”为愿景,大举开拓国际与海上市场,全力争取风资源,致力于凭借质量过硬的产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装备及服务的领航者,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和世界清洁能源转型贡献力量。

1.产品技术规划

2019年以来,公司聚焦产品性能及质量并达到行业领先,快速提高市场地位。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保持产品竞争力领先。

产品开发方面,公司将不断拓展产品型谱,多平台研发齐头并进,超前行业2-3年布局超大兆瓦风机研发。持续加大叶片、发电机核心自制部件研发投入,超长叶片不断打破行业记录,大兆瓦双馈及半直驱电机有力支撑主机产品更迭。

产品智能化方面,公司以客户服务为主要对象,打造覆盖部件、风机、风场的在线监控、动态预警、远程诊断、智能运维“四位一体”数字化服务模式,最终实现面向全体客户的端到端完美服务体验。同时推行质量数字化,通过视觉识别、数据的端到端拉通等实现对关键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及全生命周期管理。

2.全球化

布局全球,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突破国际大客户,打造全球标杆风场,打造全球领先风电品牌。公司将依据“精兵+平台”的海外作战模式,在全球布局优秀的人才团队,提高海外本土化员工占比,吸纳全球风电行业人才。推动海外产能建设,构建全球制造、营销、服务网络,打造富有竞争力的海外研发、交付、运维能力,将国际业务打造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积极响应国家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出海号召,为全球清洁电力能源供应、人员就业、低碳减排做出贡献。

3.数智化

公司按照“一切业务数字化、核心业务数据化、关键系统平台化”的发展策略,进一步践行智能制造和智慧服务“双轮战略”。智能制造方面,完成总装智能制造3.0产线建设、电机超级工厂建设和叶片世界级灯塔工厂建设,实现智能作业单元和制造运营的IOT设备互联平台深度融合,实现以数据驱动的智造运营新模式,助力公司打造优质量、低成本、短交期的世界级制造体系;智慧服务方面,优先完成以SCADA中央监控系统、故障预警等为核心的智慧风场产品优化升级,基于iDOM智能运维服务平台实现从交付到运维的端到端数据拉通,大幅提升风机故障预警能力和风场运营效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4.低碳化

公司将制定碳战略,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布气候行动白皮书,积极推进减碳目标和行动,完善碳管理体系;围绕碳数据管理持续开展温室气体盘查和产品碳足迹评估,通过推行制造环节的智能化升级等一系列节能行动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以绿色技术、绿色建筑、绿色设备、绿色材料四大维度为抓手持续打造零碳和绿色工厂,持续提升绿电采购比例以抵消生产运营阶段的碳排放。公司将发挥价值链中企业牵引作用,促进价值链脱碳,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降碳目标指引、赋能和解决方案,共同实现价值链脱碳目标。

(三)经营计划

公司将继续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实现产品技术领先、高端人才不断聚集;推动全球化重点客户突破,打造发展新引擎;推进数智化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推进低碳化战略;推出营销“三全行动”、服务“三全行动”,提升营销与服务能力,突破重点客户与重点市场,创新风场建设与风资源开发思路;全面提质降本,力争2024年实现较高质量的发展。

1.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实现产品技术领先、高端人才不断聚集

公司研发遵循全面超越理念,引领陆上风机大型化,大幅提升产品竞争力,致力于超越客户预期。公司将充分利用部件复用和机型扩展实现成本最优,实现产品高度平台化;持续加强新材料利用和新工艺应用,研制更轻的大兆瓦产品,保持轻量化水平领先行业;重点加强智慧风场建设,实现风电机组在复杂条件海陆场景下少人化、无人化运行,做到风机产品智能化;建立业内一流的试验检测体系,打造国家级大兆瓦风机试验中心,加强产品可靠性验证。

公司致力于加强“研发两力”的建设,即研发能力与研发活力。公司将打造成就事业的平台,使高端人才不断聚集,提供行业领先的薪资水平和灵活的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同时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高端人才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2.提升营销能力,突破重点客户和重点市场

公司坚持客户第一原则,推出营销“三全行动”,即实现项目全覆盖、订单全面开花、关重客户全面突破,力争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提升营销人才吸引力,充分激发团队积极性。实现重点客户和重点市场的快速突破。

公司将客户对公司品牌认同感作为重点工作。公司将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一流展会和技术论坛,持续增强品牌影响力;通过塑造标志性品牌事件,树立公司行业引领者的品牌形象。

3.提升服务能力,重点关注客户满意度

公司推出服务“三全行动”,即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全面提升运行风场发电量,全面提升运维响应建设和运维质量。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超越客户预期,大幅提高公司风机品牌美誉度。

4.风场建设和风资源开发创新思路

公司开发风场建设创新思路,确保快速、高效、低成本建成并网风电场。充分发挥产业协同优势,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与地方风能资源、市场资源优势互补,加大当地风资源获取力度,力争实现风资源开发创新高。

公司围绕“零碳”战略,致力于在吉林长岭持续打造风电、储能、氢、醇一体化大基地示范项目,实现边疆地区优质资源的当地消纳,为能源与产业的高效结合提供典型案例。

5.全球化客户重点突破,成为发展新引擎

公司将依据“精兵+平台”的海外作战模式,在全球四大区域布局“中方+本地”海外队伍形式,提高海外本土化员工占比,吸纳全球风电行业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完善公司全球化体系,突破一批国际大客户,打造全球标杆风场。

公司将通过成立国际公司,推动海外产能建设,构建全球制造、营销、服务网络,打造海外研发、交付、运维能力,将国际业务打造成为新增长点。

6.数智化思维和数智化经营文化,引领产业发展

公司将数智化转型建设作为重点业务发展,通过对智能产品、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慧风场、数字作战平台的全面赋能,实现对风电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智化覆盖。通过数智化转型提高作业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将数智化能力发展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

通过搭建制造、交付、运维、供应链、财务、人力资源等核心业务数字作战平台,大幅提升公司生产、交付、服务等全流程效率,推动公司发展高质化,成为全球风电产业的领航企业。

7.低碳化发挥自身牵引作用,推动价值链绿色转型

公司深刻认识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双碳目标实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将通过创新技术和优化管理,降低环境足迹,提升能源效率,确保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友好性。此外,公司还将促进包括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等相关方加强环境管理,提升环保意识,与相关方携手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8.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增效

公司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大经营原则,坚持规模服从效益。通过降存货、快回款,保持良好的现金流;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巩固赢利能力;通过降低货款风险,实现更好的风险控制。

通过全员降本、降费、提质、提效,推动公司进一步高质量稳步发展;严格执行降本控费管理制度,降低非刚性开支。在高度重视质量的前提下,制定具有吸引力的降本激励政策,有效调动公司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降本。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小牛诊股诊断日期:2024-05-17
三一重能
击败了27%的股票
短期趋势弱势下跌过程中,可逢高卖出,暂不考虑买进。
中期趋势
长期趋势已有176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09亿股,占流通A股58.99%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27.83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