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4-29 23:28:12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新希望000876)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在2023年底做了重大战略调整,对原有的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板块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并转让了控股权,今后公司将聚焦于饲料、生猪养殖与屠宰两大行业。但因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板块对2023年经营业绩仍具有影响,在本期报告中仍将保留相关情况的简要介绍。

  (一)饲料行业

  饲料根据所包含营养成分的范围可分为预混料、浓缩料、配合料(或称全价料)。预混料就是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各类营养添加剂的混合物;在预混料基础上加入各类动植物性蛋白就形成了浓缩料;在浓缩料基础上进一步加入各类能量类原料就形成了配合料。从最终的营养需求看,营养添加剂用量少但单位价值高,能量类原料单位价值低但用量大,蛋白类原料介乎二者之间。在2023年全国生产的3.22亿吨饲料中,预混料仅有709万吨(占比2.2%),浓缩料有1419万吨(占比4.4%),而配合料则有2.99亿吨(占比92.9%)。绝大部分饲料企业生产的都是配合料。大型企业由于配合料产量大,对预混料与浓缩料需求也较大,通常会自主生产预混料与浓缩料。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小,通常只生产配合料,其所需的预混料或浓缩料,就从大企业的预混料单元,或其他独立的预混料企业购买。一些规模养殖户也会直接购买预混料或浓缩料,再自行加入蛋白类、能量类原料混合后使用。饲料根据饲喂动物又可分为猪料、禽料、水产料与反刍料等,在2023年全国饲料产量中,分别有1.50亿吨(占比47%)、1.28亿吨(占比40%)、2344万吨(占比7%)与1672万吨(占比5%)。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饲料行业总体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从2001年到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6.8%。全国总产量曾在2010年代中期有所放缓,甚至在2019年受重大生猪疫病影响出现过下降。但在2020年以后一方面由于生猪产能恢复,另一方面由于下游畜禽养殖规模化进一步提高,又使工业化饲料迎来新的增长,全国总产量于2022年首次突破3亿吨(如所示)。

  在平稳增长的总量之下,不同动物种类饲料会因为长、中、短周期的不同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增长态势。长周期是指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周期,例如下游规模化养殖程度、技术成熟度、配合料渗透率,以及消费习惯的缓慢变化中周期则是指畜禽产品自身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化的周期,下游某种类型动物养殖量周期性的增减,会影响上游对应类型饲料销量的增减。短周期则是指影响特定动物的自然灾害与动物疫病,例如2017年上半年影响禽料的H7N9流感、2017年影响水产料的南方暴雨洪涝、以及从2018年中到2019年极大地影响猪料的重大生猪疫病。近年来的变化态势最为典型的是猪料,其产量曾因重大生猪疫病在2019、2020年明显下降,但又在2021年以后随着下游养猪规模化、集中化而连续大幅提升。肉禽料也随着下游养殖的规模化、集中化在近几年有明显增长。从2001年到2023年,从各大类品种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看,猪料7.4%、肉禽料7.6%、反刍料11.1%都高于总产量的增长率6.8%,水产料6.2%、蛋禽料3.3%则低于总产量的增长率(如所示)。

  伴随着行业总量的稳步增长,企业的单厂规模、企业集团的整体规模、头部企业的集中程度都在提高。例如,在重大生猪疫病刚爆发的2018年,全国10万吨以上规模厂家只有656家,其合计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49.7%;到2023年,10万吨以上规模厂家就增长到了1050家,其合计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了61.1%。单厂年产量超过50万吨的饲料厂在2018年有8家,到2023年达到了11家。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企业集团在2018年还只有3家,到2023年达到了7家。2023年国内销量前20家饲料企业的总销量约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约62%,其中前 7家头部饲料企业的总销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已经超过 40%。竞争优势不足、经营不善的中小饲企或整合重组,或退出市场,大企业由于综合实力较强,在竞争中优势越来越明显。

  饲料业务的主要经营环节包括技术研发、原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服务,通常简称为“技、采、产、销”。其中,技术与采购两个环节的互动最为紧密。这是因为饲料产品的原料成本占到售价的80-90%,买到便宜的原料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原料采购也不能只考虑成本,而是要同时兼顾营养需求。原料类型成百上千,由此形成的配方组合更是成千上万,企业需要根据特定时期不同原料的营养含量、成本,设计出满足特定营养需求、同时成本最低的配方,继而做出恰当的采购 决策。生产加工环节主要关注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而销售服务环节则主要关注客户的开发与维护,向不同的客户群体销售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通过附加服务帮助农户提高养殖水平,优化分销环节的费用与效率,以及把客户需求与产品问题及时反馈给技术研发部门,形成良好互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客户既包含实际使用饲料的养殖场、养殖户,也包含作为分销渠道的饲料经销商;在现实中也存在着部分养殖大户,自己既从事养殖,也兼营部分饲料经销的情况;整体上,随着下游养殖环节规模化程度的提高,让饲料企业有了更多直接对接养殖场、养殖户的机会,行业中的直供销售占比逐步提高,但由于饲料经销商依然能在资金中转、饲料成品存储与配送、兼营其他配套动保产品、提供简单的技术服务、投放养殖合同并组织回收活禽活畜等方面发挥作用,经销商这一下游销售的中间环节,至今依然在饲料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家企业在现有业务各环节不断钻研,努力提升创新。在技术研发环节,微生物发酵技术催生了生物环保型饲料的发展,在水产料方面出现了由沉性颗粒料向浮性膨化料的升级,在其他品类上也都出现了根据饲喂阶段越来越细分的料种;特别在近几年饲料原料,尤其是进口原料价格上涨的大背景下,饲料配方也出现较大调整,例如2023年豆粕用量比上年下降11.8%,在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中的比例较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菜粕、棉粕等其他饼粕用量增长7.8%,小麦、大麦用量大幅增加,稻谷、高粱用量减少。在原料采购环节,企业不断加大对更多样的新型原料的探索,而对于常规大宗原料也通过战略合作协议、参股或自营等形式锁定上游重要原料基地,并借助大数据与期货等金融工具提高大宗采购的精准性。在生产加工环节,更加高效便利的物流能够支撑更大半径的运输,催生了越来越多更大产能的饲料工厂,企业通过更集中的规模化生产提升效率,同时也通过专业化车间或专业化生产线提升品质。在销售服务环节,企业在销售饲料产品之外,也更好地借力下游经销商资源,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增值服务,例如技术指导、动保兽医、融资支持、信息服务、畜禽代销等,增强客户粘性,缩短分销环节,提高直供比例,帮助农户提高养殖效率,增加收益。

  除了做好自身各环节,饲料企业还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既有向上游的原料种植与贸易环节延伸,也有向下游的养殖环节、屠宰与深加工环节延伸。其中,禽料企业向下游延伸到养禽、禽屠宰环节的情况出现得较早,也较多;而猪料企业延伸到养猪、猪屠宰环节的情况,则相对较晚,也较少见。但在最近两轮猪周期中,特别是重大生猪疫病之后,也正变得越来越多。这种向下游环节的延伸,反映了饲料企业掌控下游养殖与消费需求的诉求,在确保上游饲料产能得以充分利用的同时,也获取下游环节的利润。而这背后的原因又在于全行业供求关系转变,下游养殖环节逐渐规模化,行业价值的重心正逐步从过去的饲料环节,转向下游的养殖环节、食品环节。

  由于国内竞争日渐激烈,海外市场也更多进入中国饲料企业的视野,并成为今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机会。饲料产业在全球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从最早发展并成熟的欧美国家,先传播到中国,再传播到亚非等新兴市场国家。背后的动力一方面是饲料与养殖技术自身的转移,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不同区域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动物蛋白消费需求的增长。但由于饲料产业整体毛利率偏低、主要产品重量大,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以各国本土生产经营为主,极少有饲料成品出口贸易的情况。无论是三十年前国外饲料企业进入中国,还是今天中国饲料企业进军海外,更多都是凭借自身在母国市场多年积累起来的技术、管理经验,相对于东道国整体水平的相对优势,在东道国新建产能,服务所在国的养殖需求。

  公司是最早走向海外市场的中国饲料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越南建立了海外的第一家饲料厂。经过20多年的布局与优化,公司在海外已经形成了清晰的梯次市场,以越南、印尼、菲律宾为核心国家,以孟加拉、缅甸、埃及为重点国家。上述6个核心国家与重点国家的饲料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达到7150万吨,但其总人口约为8.26亿,人均饲料产量水平仅相当于中国当前的38%,今后随着这些国家经济、人口、产品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饲料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生猪养殖与屠宰行业

  不同于饲料行业由于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带来产品渗透率、市场规模的持续提升,生猪养殖作为中国国内肉类消费占比最大的来源,其总体规模近年来基本稳定,剔除2019、2020年重大生猪疫病这样的全国性重大生猪疫病影响,近15年来的生猪年出栏量基本在 7亿头上下波动,猪肉产量也基本在5000万吨上下波动。但在这背后是全行业生产效率的长期提升,作为核心产能的能繁母猪存栏规模总体上逐步下降。例如,2023年相比 2009年,全年生猪出栏量增长了13%,但年末能繁母猪存栏数却下降了16%(如所示)。

  因此,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不在于开发更大的市场需求,而在于面对基本稳定的市场需求,凭借逐步提高的生产效率,实现高效产能对低效产能的替代,在组织形式上首先会体现为企业化、工业化的规模养猪对传统小农经济中的农户个体化、兼营化的散养猪的替代,但同时也会体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高效企业对低效企业的优胜劣汰。在此过程中,企业规模化程度、头部企业的集中度也持续提升。在2016年,国内生猪养殖前20位企业合计出栏量还只有4133万头,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的 6%;到了2023年,前20位企业合计出栏量就达到了20092万头,大幅增长了3.86倍,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也提升到28%。

  生猪养殖包括种猪繁育环节与商品猪育肥环节。技术与生产效率的提升,企业对散养户的替代首先、也更多体现于种猪繁育环节。种猪繁育环节可进一步细分为育种和种猪养殖。育种特指高代际优良原种的选育,种猪养殖则是指对原种猪做进一步的扩繁,产出公猪精液、母猪、以及商品代仔猪。猪的育种因为技术复杂度非常高,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目前大部分由国外专业种猪企业掌控,国内的个别龙头企业近年来也有所突破。但大多数国内企业都还没有涉足到上游育种环节,只是从国外供应商处引进曾祖代猪或更高代际种猪,在国内进行祖代、父母代扩繁。这其中,有一部分企业属于专业化种猪企业,他们把国外引进的高代际种猪进行扩繁后,直接向其他企业出售种猪、仔猪,自己不涉足商品代养殖。还有一部分情况,则属于大型商品代猪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种猪、仔猪供应,而向上游种猪养殖环节的延伸,产出父母代种猪、商品代仔猪以自用。部分农户也会为了保证自身仔猪供应,参与到父母代养殖环节,即农户向企业购买父母代母猪与公猪精液,自己繁育仔猪。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农户正逐步从父母代养殖环节退出。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由大企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仔猪生产,相比农户自己繁育仔猪具有明显的效率差异。这一点体现在行业里最常用的指标PSY上面,在重大生猪疫病爆发之前全行业平均PSY约为17,大型企业PSY通常在20以上,农户自繁自养的平均PSY约为15。在重大生猪疫病爆发之后,由于动物疫病影响,以及快速复产导致大量三元母猪的使用,使得全行业PSY普遍下降,从2022到2023年,随着生产恢复稳定、低效母猪淘汰,以及大企业经营占比的提高,使得全行业PSY有所回升,达到21左右,但直到目前为止,大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总体而言,行业在种猪繁育环节仍以企业经营为主。

  在商品猪育肥环节,企业自主经营相对于农户经营的比例则不像种猪繁育环节那么高。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个环节上,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技术与效率差异,不像种猪繁育环节那样大。再加上企业自建育肥场也需要增加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利于快速的轻资产扩张,也影响投资回报率。因此,近年来众多企业大举投资进入养猪行业时,特别是在前期争抢市场份额的阶段,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优先投资发展于种猪产能,在商品猪育肥环节选择“公司+农户”合作养殖的模式。具体而言,这种合作养殖又以委托代养为主,即企业养母猪产仔猪,并将仔猪提供给农户,并提供饲料、兽药与技术服务,待农户育肥完成后,企业再回收肥猪并出售,在此过程中仔猪及肥猪的所有权都归属于企业。近年来,也有部分企业在部分区域将仔猪、饲料、兽药出售给农户(通常售价比市场价格高,以确保农户不会违规专卖上述生产资料),待育肥完成后,企业再回购肥猪并出售。最后,也有少数企业直接向农户出售商品代仔猪,但并不负责肥猪回收或回购。

  近年来重大生猪疫病的爆发与演化,影响着许多企业对商品猪自育肥模式的判断与决策。在重大生猪疫病爆发的前两三年里,农户由于防控重大生猪疫病的技术与经验不足,再加上设备设施方面的限制,较难达到良好的防控效果,生物安全风险较高。行业里采用一体化自育肥模式的优秀企业通过自育肥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相比农户养殖更优的重大生猪疫病防控。这让很多企业开始考虑在中长期提高自育肥的比例。但近一年来,农户防控重大生猪疫病从技术经验到设备设施上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缩小了与企业自育肥在这方面的差距;同时由于重大生猪疫病病毒不断变异,变得潜伏时间更长、更难被发现,使得单体规模更大、动辄上万头存栏的企业自育肥场在防控重大生猪疫病时反而面临更大的压力,而通常以两三千头存栏为主的农户育肥场反而更具灵活性,在育肥成本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再加上众多企业在经过了过去两三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无论是在资金储备、还是人才能力储备,特别是自育肥人才能力储备上都较为紧张,因此可以预见,“公司+农户”合作养殖的模式在未来三到五年里仍将是行业主流的模式。但也需要看到,随着企业在资金、自育肥人才能力储备上的逐渐恢复,以及在更长期,有越来越多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自动化、信息化设备在行业里普及,而这些新设备、新技术在企业自营育肥场中要比在农户合作育肥场中更易得到推广实施,大型企业还是可能继续提高自育肥的比例。

  生猪屠宰是养殖的下游环节。屠宰厂向养殖场户收购商品毛猪,屠宰后再向下游出售白条猪或分割肉品。在国内生猪行业的早期发展阶段,由于养猪规模化程度较低,单批出栏数量较小,小型屠宰作坊也足以消化,也使得行业里并不存在养猪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屠宰配套发展的较强动机。这一方面抑制了生猪屠宰环节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例如代表规模化屠宰厂的国内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全年屠宰量,在2018年以前长期在2.2亿头上下波动;另一方面也使得在养殖与屠宰环节之间,猪贩子长期扮演着集中规模与调度供需的重要角色。

  重大生猪疫病不仅带来了生猪养殖环节的巨大变化,也因为养殖环节的规模化、集中化发展,大大推动了屠宰环节的规模化、集中化发展。国内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全年屠宰量在经历了2019、2020两年无猪可宰的低迷之后,从2021年就开始恢复且迅速增长,到2023年更是增加到3.4亿头,相较此前多年2.2亿头的水平增长了50%有余(如所示)。养殖和屠宰规模化程度的共同提升,增加了二者之间绕开猪贩子,直采直销对接的机会。当然,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单体养殖聚落年出栏规模多在30-50万头,与规模化屠宰厂动辄100万头起步的年屠宰产能相比仍显相对较低,再加上生猪出栏批次在一年之内各个月份、各个星期也并不是平均分配,而屠宰厂却追求每日的均衡生产,使得前述的直采直销也并不是完美匹配,猪贩子仍在生猪购销中占有较大比例。但大型企业在其养殖集中、出栏规模较大的区域配套建设自有屠宰厂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由于养猪时间更长,通常呈现出明显的周期特征。一个“猪周期”通常是3-5年,但这个规律随着重大生猪疫病爆发后,产业的急速规模化升级、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而出现了新的特征。2020年,由重大生猪疫病造成的行业大幅减产与高猪价,刺激了一轮养猪产能大投资,再加上全行业重大生猪疫病防控水平的提升,使行业产能与供给快速恢复。由于新产能的投资建设具有一定的周期,且新产能建成之后企业往往希望尽快提高生产负荷率以降低费用,因此尽管猪价从2021年开始就出现大幅下行,但生猪产能却在猪价下行后长期处在高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0年底至今的三年多时间里,一直维持在4000万头以上。长期的产能过剩也使猪价长期处于相对低位。其间,由于2021年底到2022年初的冬季重大生猪疫病影响,叠加行业里新涌现的“二次育肥”现象,使得猪价在2022年下半年出现了明显的反弹,但在2022年底又再次跌落,并在2023年全年都维持在15元/kg的低位上下震荡,行业总体上都承担了较大的亏损压力。截至2023年末,全国生猪存栏为4.34亿头,同比下降4.1%;能繁母猪存栏为4,142万头,同比下降5.7%,但相较于农业部于2024年3月初发布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中确定的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仍显得有所过剩。未来,随着产业规模化的发展、集中度的提升和大企业生产水平的逐步稳定,生猪供应预计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猪价的波动也会相对平缓,猪企的竞争将从追逐绝对出栏量与市场份额,变成追求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更低的成本,以求得更持续的利润。在将来,随着上游养殖环节的效率进一步优化,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缩小之后,竞争的焦点可能会向下游屠宰与肉品销售环节转移,寻求销售渠道与品牌的差异化发展,届时屠宰环节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三)白羽肉禽业务

  白羽肉禽是指快大型白羽肉鸡与白羽肉鸭,具有生长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2018年重大生猪疫病导致猪肉供给下降,对禽肉的替代性需求带动2019-2020年各类肉禽产量的大幅增长。随着2021年后生猪产能逐步恢复,替代性需求随之减弱,各类肉禽产量随之下降,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2023年,国内出栏72亿只白羽肉鸡、42亿只肉鸭,它们与36亿只黄羽肉鸡,共同构成了国人禽肉消费的主要来源。白羽肉禽业务包括种禽繁育、商品代禽养殖、禽屠宰、禽肉深加工、禽肉流通销售等环节。由于国内白羽肉禽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早、成熟度较高,加上白羽肉禽养殖的单批出栏数量较大,通常需要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屠宰配套。因此,很多企业都会以“禽饲料-商品禽养殖-禽屠宰”的产业链或一体化模式出现。少数大型企业还会在上游的种禽环节、下游的禽肉调理品环节分别做进一步的延伸,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

  种禽繁育环节可以细分为育种和种禽养殖。育种特指高代际优良原种的选育,种禽养殖则是指对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进行扩繁,产出商品代鸡苗、鸭苗。育种环节的技术复杂度非常高,也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目前大部分由国外专业种禽企业掌控,国内的个别龙头企业近年来也有所突破,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种鸡、鸭。即使是低代际的种禽养殖环节,其技术复杂度相比商品代养殖环节也高出很多,种禽养殖场与种蛋孵化场的投资额也较大,所以通常都由企业而非农户来完成。就国内白羽肉禽行业整体而言,种鸡大多是从国外专业种禽企业引进曾祖代、祖代,在国内进行祖代、父母代扩繁,继而产出商品代鸡苗;种鸭大多是从国内樱桃谷公司等专业种禽企业引进祖代,生产父母代,继而进行商品代鸭苗扩繁。但就具体企业而言,又主要分两大类。大部分企业仍然是侧重于下游,重心放在商品代养殖与屠宰,向上游种禽延伸也只是延伸到父母代养殖,产出商品代鸡苗、鸭苗以自用,其中个别会进一步延伸到祖代养殖。还有小部分专业化种禽企业则是侧重于上游,专注于从国外引种,在国内扩繁后出售鸡苗、鸭苗,自己不涉足商品代养殖。在商品代养殖环节有公司一体化自养与“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两种主要模式。一体化自养是指商品代鸡、鸭养殖全部由企业自主运营,最终由公司自主屠宰并出售鸡肉、鸭肉的模式;“公司+农户”合作养殖则是由企业向农户提供或出售商品代鸡苗、鸭苗,由农户育成,再由企业回收养成的毛鸡、毛鸭,由企业进行屠宰。根据合同约定的结算模式和鸡鸭产权归属,即鸡鸭的所有权归属于企业还是农户,或者鸡苗、鸭苗是由企业提供还是出售给农户的情况差异,又可以将“公司+农户”合作养殖进一步区分为传统型合同养殖模式与委托代养模式。企业是否亲自运营商品代养殖,与这一环节的技术属性有关。由于禽的生长周期相比猪更短,周转速度快,单场投资门槛也相对较低。所以国内的白羽肉禽规模化养殖相比规模化养猪发展起步更早,也更成熟,规模化程度更高。因此,单纯在商品代养殖过程中,企业相比养殖户通常并不存在十分明显的技术与效率差异。企业亲自运营商品代养殖的意义,更多地是在于下游食品产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即上游养殖环节全程可控,以确保食品安全。但近年来,越来越严格的环保监管又带来新的变化,一部分商品代养殖企业或农户由于地处禁养区,或虽处于限养适养区但因环保不达标而限产或停产,甚至退出行业。因此,行业里的现存参与者或新进入者,首先必须确保的是在限养适养区发展,其次也需要在棚舍、环保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即使是坚持“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模式的企业,为了推广新型的环保技术与棚舍,也会自建一部分棚舍并采用新型技术然后自养来起到示范作用,再向养殖户推广。

  禽屠宰环节的资产投入较大,通常也都由企业完成。如前所述,大部分禽屠宰厂都会与上游的禽养殖、甚至禽饲料环节形成产业链配套,专注或优先回收自己上游一体化自养,或“公司+农户”合作养殖的商品代鸡鸭,但在一些区域也会根据市场行情,出于降低原料成本与运营费用的考虑,灵活地回收市场上独立养殖户养殖出售的商品代鸡鸭。同时,在行业里也有一部分禽屠宰企业,在上游不拥有任何养殖与饲料的配套,单纯依靠回收市场上的商品代鸡鸭用于屠宰,利用商品代鸡鸭行情与鸡肉鸭肉行情并不完全同步的特点,低价收购、高价出售而获利,但此种经营模式并不稳定,很多企业也经常因为误判行情而损失惨重。

  由于国内养禽相比养猪发展更为成熟,规模化程度更高。因此,禽产业并不像猪产业那样在近年来出现企业加大投资,对散户养殖形成替代的明显趋势。更多还是正常的行业周期、或是突发的动物疫病因素引发震荡起伏,企业和规模农户都会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扩产与减产,但行业的总体格局、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相比猪产业而言较为稳定。2019年以来,禽产业养殖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2020年以来全国生猪产能从底部逐步恢复,猪价从高位回落,此前由于猪肉短缺带动的禽肉替代性需求不复存在,加上受宏观因素影响消费需求减弱,禽周期也出现了相比猪周期更快的下行。2020年开始,禽产业各环节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近年来虽然价格偶有短期上涨,但整体上仍处于供给过剩、产能去化缓慢、价格低迷的阶段。从短期看,做好环保改造与棚舍升级、提升养殖效率、灵活调整养殖与屠宰节奏,可以帮助企业提升一定的效益;但从长期看,则还是需要养殖与屠宰环节形成协同,在销售端实现渠道升级,使在养殖环节的高标准投入,能在禽肉销售中得到更高溢价的回报。

  (四)食品深加工行业

  食品深加工行业包含肉制品深加工和调理预制菜等细分赛道。

  肉制品深加工作为更加靠近下游消费端的环节,具有附加值高、毛利率高的特点。近年来,肉制品行业规模增长、结构升级、渠道更新等新机会逐步涌现。从市场规模看,根据欧睿数据,从2017年到2022年,我国加工肉制品销量从332万吨增长至401万吨,增幅约20%,零售价值从760亿元增长至984亿元,增幅约29%,反映售价有明显增长。其中,高温肉制品市场规模从344亿元增长至约433亿元,增幅约25%,低温肉制品从249亿元增长至约322亿元,增幅约29%。因为低温肉更新鲜、更健康、更优质、加工技术更先进,口感质量明显高于高温肉制品,所以增速快于高温肉。目前英美日韩等成熟市场,低温肉制品占全部肉制品比重达到90%以上,而我国低温肉市场仅占约33%,今后仍有大幅增长的空间。未来具有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的肉制品企业将掌握行业定价权。从营销理念来看,肉制品围绕低脂、无添加、无抗肉、黑猪肉等高端原料理念开展营销;从产品趋势来看,众多新型肉制品品类涌现,如培根、鸡胸肉、中式酱卤等产品形态;从产品消费场景看,零食、小吃、代餐、佐餐、即食等场景持续拓展;从销售渠道来看,C端线上有诸多新零售渠道涌现,如抖音等直播电商、小红书等社交电商以及社区团购,线下精品超市和便利店也在部分取代传统商超。预制菜行业在近几年快速发展,诸多上游农牧、食品企业,下游餐饮、零售企业等纷纷入局。一方面,B端餐饮连锁化、标准化发展和外卖规模化发展期待进一步降低供应链和人工成本;另一方面,近三年外部环境催化了C端居家消费。这两方面变化都刺激了对预制菜的需求。尽管已有较快发展,但预制菜在整个食品消费行业中的占比仍然很小。根据艾媒数据,2022年预制菜的规模不到4200亿元,而餐饮规模超过4.3万亿元,这意味着预制菜仅仅是面向 B端餐饮业的需求就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此外,预制菜行业格局当前也高度分散,龙头企业体量大多在10亿元量级,行业中仍有大量的亿元以下规模的代工厂。这也造成产品质量差异较大,口味不佳等问题。总体而言,预制菜行业仍处于蓬勃发展、机会巨大的阶段。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畜禽水产养殖业的披露要求

  在2023年完成重大战略调整之后,公司目前从事的主要业务为饲料、生猪养殖与屠宰。但因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板块对2023年经营业绩仍具有影响,在本期报告中仍将保留相关情况的简要介绍。

  (一)饲料业务

  公司的饲料业务中,根据营养成分的分类,既有预混料与浓缩料,也有配合料。其中,预混料与浓缩料既对内部的配合料工厂供应,也对外部市场销售。外部客户包含其他饲料企业,或具备一定原料采购、配方及生产能力的经销商,由它们在公司预混料基础上生产出配合料,再以其自有品牌或无品牌转卖给其他养殖户;也包括具备上述能力,但生产配合料自用的大型养殖场。而根据饲喂动物分类,公司产品也覆盖了禽料、猪料、水产料与反刍料等几乎所有料种。

  由于公司下游还有生猪养殖业务,所以公司生产的猪料,除向外部市场销售外,也供下游的合同养殖户、内部养殖场使用。公司生产的水产料、反刍料一直都是向外部市场销售。而在公司把白羽肉禽板块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并转让了控股权之后,禽料也几乎全部变成外销料。在下游的销售中,公司抓住近年来养殖环节规模化程度提高的契机,增大面向规模场、养殖企业的直供销售,但同时对经销商环节仍然给予高度重视,以保持对广大中小养殖户的充分覆盖(如所示)。

  养殖企业/大型养殖场

  中小养殖户

  作为40余年来的核心主业,公司的饲料业务在国内饲料行业多年保持规模第一。2023年公司内外销饲料销量合计达2,876万吨,相当于全国总产量的8.9%,总量比22年略有增加;其中禽料1,522万吨,相当于全国总产量的11.9%,在行业中排第一;猪料1,113万吨,相当于全国总产量的7.4%,位列行业前三,水产料171万吨,相当于全国总产量的7.3%,位列行业前三;反刍料50万吨,约合全国总量的3%,也处于行业前列。

  除了在国内饲料行业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公司也在1999年代表中国饲料企业率先“出海”,在越南建立了第一家海外饲料公司,至今已经在海外市场深耕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在15个国家和地区经营着60多家分子公司。尤其在东南亚的饲料市场,公司成为一支重要的中国力量。在公司重点布局的海外核心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公司饲料销量都已进入其本国的前四名。

  (二)生猪养殖与屠宰业务

  公司从2016年开始大力发展养猪业务。2019-2020年,为了抓住重大生猪疫病爆发之后的机遇期,响应国家稳产保供号召,公司大幅增加养猪投入,使养猪产能和生猪出栏快速增长。进入2021年后,公司养猪业务转入稳健运营阶段。2022年全年生猪出栏数达到1462万头,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1768万头,稳居全国第三。2023年,公司把食品深加工板块引入战略投资者并转让了控股权之后,将生猪屠宰板块划归猪产业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养殖与屠宰的上下游协同。

  1、公司在生猪养殖环节的模式

  在种猪繁育环节上,公司现已建立起以海波尔外三元杂交为主、PIC五元配套系为辅的双系“金字塔”育种体系,根据国内南北方市场的差异,选择适合区域市场的猪种。同时,在近年来生猪疫病高发的背景下,公司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还进一步建立了回交育种体系,增加生产种猪的供给和调节能力,提升公司在应对生猪疫病和极端行情时的经营稳定性与快速响应能力。经过2021年以来的稳定运营,公司逐步扭转前些年规模快速扩张之后的阶段性退步局面,各方面生产指标逐步改善提升,在2023年末,公司母猪生产的平均PSY已经恢复至25左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在商品代育肥环节上,公司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的具体条件逐步配套建设育肥场。现阶段,公司仍以“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为主,一体化自养为辅,2023年末公司一体化自养与合作放养的存栏量比例约为3:7。随着公司自育肥管理能力、人才培养的提升,今后一体化自养的占比将逐步提升,未来将实现“公司+农户”和一体化自养两种模式更加均衡发展的布局。

  2、合作放养育肥的职责分工

  在合作放养育肥中,公司与农户各自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承担不同的职责分工,也分担不同的收益与风险。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公司负责仔猪、饲料、兽药、疫苗等方面的投入,农户提供猪舍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另外需要支付养殖押金,并负担育肥场的自雇人工、水、电、燃料费用;在职责分工方面,公司负责仔猪供应、饲料供应、疫病治疗、养殖技术指导、回收销售等环节,养殖户负责日常的饲喂、清洁及生物安全防控;在收益与风险方面,公司承担市场价格风险和享受机会利润,养户不承担市场风险也不享受机会利润,收益相对稳定,与市场行情关联度较小,但与其养殖成绩紧密相关。此外,从公司角度,也会存在农户不遵守合同或公司指导,私自卖猪或私自用药的风险,但随着近年来合作放养规模越来越大,合作年限越来越长,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农户将承担巨大的失信风险,且公司也要收取养殖押金,并可将违约行为诉诸法律,因此这类违约行为在现实中发生的情况也越来越少。

  3、合作放养育肥的定价与结算

  当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放养育肥合同时,首先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形成一个基础单价,该基础单价会在回收结算时根据市场最新变化适当浮动。当育肥猪达到可出栏的体重时,对其进行称重,由基础单价乘以均重形成基础价格,再根据具体猪只的重量是否超出或不达理想体重区间、上市率(即成活率)、正品率、喂养天数、总增重、全程料肉比、日均增重、超标耗用饲料等生产指标,对结算价格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代养费。

  4、合作农户的数量、结构及其变化

  截至2023年末,公司在养肥猪投放存栏的合作放养农户为1834户,较2022年末减少17%。养户平均规模与2022年末基本持平。从养殖存栏规模的结构看,1000头以下的农户数占比9%,较2022年末基本持平;1001-3000头之间的农户数约占比56%,较上年提升了2.4个百分点;3001-5000头以上的农户约占21%,较2022年末基本持平;5001头以上的农户约占14%,较2022年末降低了2.0个百分点。

  从农户区域分布的结构看,根据农业部重大生猪疫病防控的五大区划分,北部区农户数约占10%,较2022年末降低了2个百分点;东部区农户数约占19%,较2022年末降低了5个百分点;西部区农户数约占11%,相比2022年末基本持平;西南区农户数约占16%,较2022年末降低了4个百分点;中南区农户数约占10%,较2022年末提升了11个百分点。

  5、公司在生猪屠宰环节的模式

  在生猪屠宰环节,公司根据上游养殖环节在不同区域的布局规模情况,在北京、辽宁、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做了部分的屠宰产能配套。从养殖环节看,在有屠宰配套的区域,公司出栏肥猪都会优先向内部屠宰厂送宰,在无屠宰配套的区域则都向外部销售。近年来,公司加大了养殖与外部屠宰企业的直销对接力度,但在当前行业发展情况下,仍有很多区域需要向猪贩子进行销售。从屠宰环节看,公司每年所屠宰生猪的约 70%都来自于自己养殖场的出栏肥猪,其余部分来自于市场上收购的其他养殖场的肥猪。

  公司生猪养殖与屠宰业务的完整商业模式如所示。

  猪贩子

  (三)白羽肉禽业务

  公司的白羽肉禽业务涵盖种禽繁育、商品肉禽养殖(含自养和放养)、肉禽屠宰、禽肉销售等环节。

  公司的种禽繁育业务,在种鸭和种鸡这两个领域向上游延伸的环节有所不同。在种鸭领域,公司深度参与了高代际优良原种的选育,是国内第二大父母代鸭苗,第三大商品代鸭苗供应商。特别在种鸭繁育领域,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针对国内鸭肉消费特点选育出“中新”北京鸭。公司的商品代鸭苗主要用于自己下游的商品代养殖,少量对外销售。而在种鸡领域,公司主要是从其他专业种鸡企业购入父母代鸡苗生产商品代鸡苗。公司的鸡苗部分用于自己下游的商品代养殖,另一部分对外销售。

  在商品代养殖环节,公司目前以“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与一体化自养并重,在一些条件适合区域逐步加大一体化自养。在“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方面,也同时存在委托代养模式和传统型合同养殖模式。在一体化自养方面,2023年公司完全自养的肉鸡占比约为屠宰总量的 1/3,以确保鸡源稳定和食品质量安全,为树立“六和”优质禽肉品牌奠定组织模式基础。对于商品代养殖所用的种苗,公司通常优先使用自产的种苗,当自产种苗不匹配时会从其他厂商外购种苗。在禽屠宰环节,公司除了会宰杀上述“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与一体化自养的商品代鸡鸭,也会在一些禽屠宰产能较富余的区域,结合市场行情预判,直接从市场上灵活收购部分农户独立养殖的商品代鸡鸭。公司禽屠宰规模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旗下的“六和”品牌禽肉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8年青岛上合组织峰会的指定禽肉供应商,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由于产销量较大,公司的禽肉产品需要多渠道销售。公司近年来一方面加大近距离鲜品销售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电商、食品加工企业、连锁商超、连锁餐饮等多种新兴渠道对接力度,推动渠道升级;积极开拓头部重客专业渠道,设立专职产品经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升销售水平。

  (四)食品深加工业务

  公司食品深加工业务总体而言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在特定区域,如四川、华北、华东等地处于相对领先梯队。公司旗下的“千喜鹤”品牌猪肉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指定供应商,“美好”品牌猪肉制品在四川具有强势的市场地位。公司旗下的嘉和一品中央厨房也是北京市场规模最大的中央厨房之一,近年来又以小酥肉等产品为切入点逐步打开火锅餐饮细分赛道的局面。公司在火锅连锁的食材供应上,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和渠道辐射力,对川派火锅连锁品牌Top100实现100%覆盖。总体而言,公司的食品业务与禽屠宰业务一样都面临着产品升级与渠道升级的挑战,但与作为国内规模领先的禽屠宰业务不同的是,食品业务还面临着跨区域市场开拓的挑战。公司近几年也充分利用已有的白羽肉禽产能布局与渠道优势、结合将来拟发展的养猪布局,带动食品业务在国内更大的市场范围发展,促进公司食品品牌从地方品牌逐步成长为全国性品牌。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在2023年完成重大战略调整之后,公司目前从事的主要业务为饲料、生猪养殖与屠宰。但因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板块对2023年经营业绩仍具有影响,在本期报告中仍将保留相关情况的简要介绍。

  (一)公司在饲料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

  1、最大规模带来强大的议价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规模是饲料行业最核心的竞争要素之一。公司饲料产量位居全国第一,饲料生产销售现已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行业领先的产、销量,广泛覆盖的市场区域,使公司有实力对接处于同等量级的国内外粮商巨头与大型渠道、其他相关行业的领先企业、各级地方政府,利用规模优势带来较强的议价能力、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

  2、供应链管理能力带来领先的原料成本。近年来原料行情波动剧烈,公司在原料采购方面专门设置了供应链管理部,各采购组设置区域BP聚焦相应品类,承担区域市场研究、采购业务、经营支持等工作。通过集中管理全产业饲料原料采购业务和物流业务,释放规模优势带来的资源整合能力,与多家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授信金额达数十亿元,再辅以专业的行业研究与行情洞察能力,构建了原料成本领先、高效运营的核心竞争力。

  3、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全方位客户服务能力。公司积极为客户对接主要养殖品类的苗种、动保资源,自建多个动保检测实验室,为客户提供生物安全、动物综合营养等多方面的支持。在融资方面,依托公司的平台优势,积极为客户对接多种融资产品,有效缓解了养殖户资金紧张的问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特别在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集中化程度提高,下游集团化养殖企业也产生了更加综合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客户服务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公司养殖业务也帮助强化了饲料业务的服务能力。公司养猪业务从人才培养、规模场服务和养殖SOP共享三个方面对饲料业务进行全面支持。

  4、持续提升的精细化技术研发能力。公司拥有完善的研发体系,针对各品类的养殖区域差异和生长阶段营养差异进行精细化研发,不断迭代推出满足养殖客户差异化需求的产品。同时继续开展原料替代技术研究,对配方成本不断优化,扩大利润空间。

  5、二十余年深耕积累的海外市场竞争力。公司于 1999年在越南建立了第一家海外饲料公司,至今已经在海外市场深耕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在15个国家和地区经营着60多家分子公司。尤其在东南亚的饲料市场,公司成为一支重要的中国力量。在公司重点布局的海外核心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公司饲料销量都已进入其本国的前四名。凭借着卓越的饲料产品力、优质的配套服务、产业上下游种苗和动保等领域的协同、稳定的经销商合作网络和直销客户群,新希望品牌在各个东道国市场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

  (二)公司在生猪养殖与屠宰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

  1、总体均衡且靠近主销区的产能布局。根据农业部重大生猪疫病防控的大区划分,公司养猪产能较为均衡地分布在五个大区,在每个大区都有1-2个省份作为布局重点,且这些省份都属于或围绕着该大区内人口、经济、消费的核心区域。均衡的产能布局可以帮助公司分散风险,避免特定时期里个别区域因动物疫病、自然灾害、极端行情而给公司整体造成较大的损失。

  2、逐步完善的“金字塔+回交”双种猪体系。公司过去的种猪体系以“金字塔”体系为主,目前运营中猪场的绝大部分也都按照金字塔配置要求建设了祖代线并建立了祖代猪群,其他的独立父母代场也有体系内祖代场负责后备父母代猪的供应。随着这些祖代线的逐步满负荷,金字塔体系的逐步完善,将有助于这些猪场今后持续稳定的满负荷生产。同时,鉴于近年来动物疫病频发的行业现状,公司也积极借鉴行业最佳实践,从2023年中开始加大力度建立了猪产业统一管理调配的回交猪生产和管理体系,增加生产种猪的供给能力和调节能力,提升公司在应对动物疫病和极端行情冲击时的稳定性和经营调节的灵活性。

  3、基于自主知识产权选育算法的核心种群培育能力。对于祖代猪、曾祖代猪等核心群种猪,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和生产管理软件秀杰和普(HUGE-HOPE)。该软件与传统育种软件相比,可实现 6个生长性状+6个繁殖性状的育种值运算,增加了多个重要经济性状,且运算能力及运算效率都优于当前市面已有育种值计算软件。公司自研的选配软件也实现了用算法替代人工的智能选配模式,可由系统高效生成更精准的选配方案。公司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上,也已经积累了上万头基因测序数据,在全基因组应用上,自研了系谱矫正与重构、品种品系鉴定等应用。以上技术进步都为公司核心种猪群的全网络化联合育种打下坚实基础。

  4、与饲料业务协同的原料采购与配方研发能力。在饲料原料采购上,猪产业饲料供应部与饲料 BU供应链管理部共同形成总部集采+区域集采的采购模式。大宗与重点原料由供应链管理部负责集采,猪产业各子公司重点负责地产原料采购。在营养配方上,公司近年来对猪产业和饲料产业的营养研发与技术应用体系紧密协同进行了统筹整合,在饲料研究院旗下增设自用猪料技术应用所,整体负责营养与饲料技术研发、配方模型管理、饲喂程序的制定、配方优化与动态调整;而猪产业营养部积极参与配方优化与动态调整,但更侧重于营养转化的现场管理。

  5、持续加强的“数智养殖”全产业链体系。在生产管理方面,公司从 2021年开始推动的计划运营管控系统日渐完善,该系统从三大部分着手——养殖现场部分(养殖任务、环控管理、视频监控、巡场管理等),猪场管理部分(异常报警、任务提醒、饲料管理、药品管理、死淘合规等),及公司管控部分(实时监控预警、全程追溯、计划管理、数据分析、绩效考核等),对从种猪端到育肥端的全过程动态管控,实现各个生产环节标准的统一,促进生产动作的有效执行。在数字化培训方面,公司依托“新希望学苑”线上平台,针对产业一线工人开发并上线了养猪生产、生物安全、兽医技能SOP短视频和微课,同时匹配了岗位认证项目,提高一线工人的岗位匹配度和稳定性,提升生产效率。

  6、在多个区域具备较强的养宰联动能力及生鲜猪肉品牌认同度:在 2023年完成重大战略调整之后,公司仍然保留了生猪屠宰业务并将其整合进猪产业事业群,以更好地保障养宰联动。公司目前在北京、辽宁、河北、山东、陕西等地都形成了养猪与屠宰的产能配套。公司在部分区域,根据下游屠宰环节面对的新兴消费需求,在上游养殖环节匹配、定制了黑猪、无抗猪等特色猪群养殖。同时,屠宰环节也可以代表市场需求,对养殖环节的出栏肥猪品相与过程管理,及时反馈改善提升建议,帮助上游养殖环节提升出品质量。在猪肉品牌方面,“千喜鹤”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指定供应商,公司在2022年又推出生鲜高端黑猪品牌“知初”,目前都得到业界客户、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同。

  (三)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与整体资信带来的抗风险能力

  公司从上游饲料、到中游生猪养殖、再到下游生猪屠宰的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公司分散经营压力、对冲行情风险。例如,猪价处于低位时,往往意味着养殖规模较大,在上游可以给饲料带来更大销量,在下游也使生猪屠宰收购价格降低、生产负荷率高、有利于费用降低。饲料业务高周转的特点,也可以为公司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供应。

  同时,公司创业至今40余年一直保持稳健经营,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与口碑。公司目前资金储备充足,众多大型金融机构对公司的支持力度不减,公司现有各类金融机构授信超千亿元,且整体用信比率约为 70%,尚有较大提款空间。公司长期保持高水平的信用等级,企业信誉及市场认可度高,融资实力强,帮助公司在行业低谷期获得稳定的、低成本的续贷支持,为公司实现穿越周期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四)公司在白羽肉禽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

  1、在种禽繁育方面,公司长期坚持从产蛋率、受精率、受健率三大核心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已形成系统化技术和管理能力,使只供健雏、苗种成本、苗种质量等指标具有一定优势。在种鸭选育方面,公司近年来对自主培育的“中新”北京鸭持续进行基因选育,推广范围持续扩大,进一步增强了在种鸭业务上的竞争力。

  2、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公司凭借从饲料端(原料质量、采购、营养配方、生产费用)、养殖端(养殖能力、生物安全)到屠宰端(标准化车间、精益生产)的全过程多环节管控和持续的食品安全投入,使得公司产品质量稳定,打造了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全国知名的“六和”禽肉品牌,公司产品售价较区域同行具有明显的溢价,客户忠诚度较高。

  3、在副产品方面,尤其是鸭副产品有较强的转化能力,帮助提高了整体产品溢价。公司鸭肠的转化率近 100%,鸭血定位高端,以高温鸭血和鲜鸭血为主,其中鲜鸭血持续稳定直供海底捞等大型火锅连锁。在鸭毛方面,约占全国 10%的鸭屠宰量可以保障鸭毛原料充足,公司从2021年开始也加大了内部鸭毛烘干加工的比例。肉骨粉等其他副产品转化率及利润近年来也都持续提升。

  (五)公司在食品深加工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

  1、聚焦餐饮客户的专业服务能力:公司目前已全面覆盖了全国前100大火锅连锁品牌,在品牌、产品、营销等多维度与客户建立合作,凭借从生鲜食材到预制菜、从猪肉到禽肉的丰富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也使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服务能力。目前这些能力正从火锅赛道复制到团餐、中餐、烧烤等其他餐饮细分赛道,创造更大价值。

  2、产品体系和梯队:公司已成功孵化出十亿元级单品(小酥肉),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爆品经验沉淀,今后可以复制在其他新老产品上。此外还形成了数只五亿元级、亿元级产品及后备单品的储备,涉及火腿肠、培根、肥肠、牛肉片、翅中等多种产品形式,可充分服务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客户需求。

  3、“美好”等品牌多年以来的积累得到业界客户、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同。在肉制品深加工和调理预制菜方面,“美好”作为C端猪肉制品品牌和B端优质食材品牌在四川市场有着强势的市场地位和深厚的认知。随着食品深加工业务在国内更大的市场范围发展,以及包装产品比例的提升,这些食品品牌有望从地方品牌成长为全国性品牌,获得更大的曝光度,释放出更大的品牌影响力。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国内农牧行业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一方面年初宏观政策调整后,市场消费开始有所恢复,但宏观经济整体走势仍然承压,也使得消费恢复一定程度上不达预期。另一方面在供给侧,2022年下半年短期超预期上涨的生猪价格,客观上也延缓了产能去化的节奏,亦加剧了生猪价格在2023年里的长期低迷。面对这些挑战,公司稳步推动运营管理转型,夯实管理基础,持续提效降本,改善盈利能力;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战略合作,盘活存量资产,多渠道灵活融资,做好资金管控,持续优化组织体系。此外,公司结合产业发展特点、猪周期所处阶段,整体布局和考虑长期规划,对白羽肉禽产业和食品深加工板块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外部产业资源推动发展。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公司2023年各项业务经营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同时也实现了同比明显减亏。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17.03亿元,同比增加1.96亿元,增幅为0.1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9亿元,同比减亏17.09亿元,减亏幅度为117.07%。

  (一)饲料业务

  2023年,生猪产能从高位缓慢去化、肉禽产能则处在向高位爬升中,总体在养量处于高位,带来的饲料消费量略好于去年同期。同时原料行情下行为主,有助于饲料成本改善。但由于下游养殖环节盈利水平较差,也影响了饲料环节的盈利空间。在此背景下,公司继续在原料采购、配方研发、精益生产、组织优化等方面做好工作,实现了饲料业务销量稳中有增,利润良性增长。

  1、原料采购:公司持续加强原料周转效率,并在下半年成立六个大区之后,进一步升级在饲料 BU、大区、片区及分子公司之间的三级采购机制。针对地产原料和各个区域有优势的原料,进一步放权到大区、片区及分子公司;对一些大宗原料、进口原料和小料进一步集中采购,由具有更强专业能力的饲料 BU总部负责;同时,大区层面也可以更好地实现中观层面的原料调度,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原料采购效率。

  2、配方研发:公司在饲料配方研发中更加聚焦市场需求,同时注意将市场需求、差异化产品定位、工厂分类分级相结合;将一些差异化产品通过专业化车间或生产线进行集中化、规模化生产,既在工厂端提升了产能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也在产品端更好地向研发环节反馈问题,推动差异化产品的迭代升级。同时,公司上年度全面上线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HF鸿瞳饲料配方系统,在体系内充分使用中也持续优化,提高了根据不同原材料价格及区域情况智能化生成多种配方的能力,实现配方精准运营,提高产品品质和稳定性。

  3、精益生产:近年来,公司已经逐步在精益制造领域制定、输出了涵盖精益生产、品质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12大体系与138项标准,工作重点也逐步转移到落地执行环节。饲料BU总部及大区相关部门定期深入一线,开展联合巡检,系统梳理提效降费、稳质降损等问题,形成改善清单,月度组织“回头看”会议,针对标准落地、费用改善等情况及时复盘,人效持续优化,全年制造费用同比下降4元/吨。

  4、组织优化:公司在下半年对国内饲料业务的架构进行优化调整,在饲料 BU总部和通常以省域为单位设立的片区之间增设了六个大区。大区使管理幅度更加合理,兼顾了统一的能力建设与灵活的市场响应,使业务管理更接近市场,更贴近客户,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产品力和服务力。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各类饲料产品2876万吨,同比增长1%,外销料销量为2113万吨,同比持平。其中,猪料销量为1114万吨,同比增长4%,外销猪料销量为593万吨,同比增长1%;禽料销量为1522万吨,同比持平,外销禽料销量为1287万吨,同比增长1%;水产料销量为171万吨,受普水料行情影响,销量同比下降4%,但特水料销量同比增长3%。饲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12.79亿元,同比增长2.65%。

  (二)生猪养殖与屠宰业务

  2023年全年猪价持续承压,生猪供应持续偏高,消费恢复低于预期,致使生猪价格在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的水平持续运行,全行业均承受了较大的亏损压力。尽管行情持续低迷,但公司养猪业务通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生产指标,在出栏量显著提升的同时,养殖成本也明显改善。

  1、生产管理:2023年,公司在做好常态化重大生猪疫病防控与处置的同时,继续紧抓各环节生产管理,持续优化、完善各环节生产作业流程,同时加强对一线单元的培训赋能,并多次组织公司高管带队、多个中台部门共同参与的一线单元综合巡场,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公司在种猪环节重点关注后备猪管理与断奶仔猪质量的提升,在育肥环节重点关注自育肥体系建设与自育肥场满负荷,同时加强与饲料业务的联动,抓住饲料原料价格下行的机会及时优化饲料配方。尽管年初和年末的重大生猪疫病仍然给生产成绩带来一定的扰动,但拉通全年来看,各方面生产指标和成本数据都处于持续优化的状态,相比上年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提升。在2023年末,窝均断奶数提高到10.8头,较去年四季度增加0.4头;PSY达到23.5头,较去年四季度提高0.5头;断奶成本降至340元/头左右,较去年四季度下降了60元/头;育肥猪成活率达到90%,较去年四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料肉比降至2.7,较去年四季度下降0.2;母猪转固成本降至2700元/头左右,较年初下降约2100元/头。

  2、种猪体系升级:公司过去的种猪体系以“金字塔”体系为主。从 2023年中开始,鉴于近年来动物疫病频发的行业现状,公司也积极借鉴行业最佳实践,加大力度建立了猪产业统一管理调配的回交猪生产和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并持续完善了“金字塔+回交”双种猪体系。公司建立了由猪 BG统一管理的回交池,主要布局于受冬季生猪疫病影响的中南、西南等区域,可以实现回交断奶苗和后备猪的“南猪北调”,增加生产种猪的供给能力和调节能力,提升公司在应对动物疫病和极端行情冲击时的稳定性和经营调节的灵活性。

  3、数字化建设:公司在数字化、智能化养猪的道路上坚定推进,以试点猪场作为关键设备智能化和业务场景数据化的实验站和测试场,同时注重结果产出的实用性和可复制推广性,实现标准的迭代和落地实践的探索。2023年,公司围绕种猪、生物安全、营养、兽医、物资、环保、工厂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等八个方面,以解决一线痛点、使用有效为宗旨,设立了28项研究课题,并有序推进。继上年度计划完成运营管理系统在父母代场线的推广覆盖后,公司在2023年继续推动育肥环节的计划运营管理系统上线;同时还陆续新开发或升级了仔猪流转、育肥猪体重管理、料塔管理、物资管理、销售计划管理等模块功能。在放养管理领域,公司以合同管理与结算管理为抓手,升级养户管理系统。在健康管理领域,公司新开发的免疫管理系统在种猪和自育肥体系中开始同步推广。在育种管理领域,公司完成了新品种培育系统的开发与后备引种系统的升级。

  4、组织优化:为了进一步加强猪产业的整体管理,精简管理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公司于二季度在原有猪产业指挥部基础上成立了猪产业事业群,负责公司养猪业务的日常经营管理,并对下辖各纵队的管理体系做出了一系列优化调整。公司在事业群总部和纵队层面,在疾控兽医线路都成立了分别针对蓝耳病、流行性腹泻的专项防控队伍;新设立风控线路,加强对经营过程风险的制度防范与监督检查;加强生猪销售线路的纵向垂直管理,实现全国销售的优化统筹。在纵队层面,将各个纵队的放养管理线路统一升级成放养管理服务公司,加强纵队层面对仔猪供应、养殖户资源的统筹安排;统一单独设立种植环保部,提高猪场蔬菜自给率,降低蔬菜外购入场频次以及连带的防疫风险。在战区层面,为了加强自育肥能力建设,统一部署由战区总经理兼任自育肥线路负责人,并在自育肥场加强专职兽医配置。此外,公司还从过去两年生产成绩稳定领先、团队基础较好的中南纵队抽调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到事业群总部和受重大生猪疫病影响相对较多的华北纵队、东北纵队,复制和推广优秀工作经验,帮助提升重大生猪疫病防控与生产管理能力。

  5、屠宰分割:公司 2023年继续强化分割战略,依托养宰联动的优势,提升盈利水平。在采购端,进一步加大内部猪源采购的匹配,全年内采率达到71%,同比提升约10个百分点;在生产端逐步提高分割量,分割量同比增长42%,分割占比超过 50%;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餐饮、商超渠道的不同需求,在细分割产品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丁丝块片加工处理,或定制化包装。在市场端,针对细分割产品的主要消费场景,重点加大与如山姆、物美等直营商超渠道,以及餐饮重客的定制化合作。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仔猪166万头,肥猪1602万头,合计1768万头,同比增长21%;实现营业收入213.02亿元(因涉及到向内部屠宰厂销售产生抵减,与每月生猪销售情况简报中的累计销售收入相比较小),因平均猪价较低,营收同比降低4.89%。公司共屠宰生猪396万头,同比增长36%,实现营业收入70.58亿元,同比增长为6.01%。

  (三)白羽肉禽业务

  2023年,由于宏观政策调整导致供需错配,国内白羽肉禽市场价格先涨后跌,波动剧烈。公司继续对内坚持精益生产,持续提高各环节的生产效率,加强成本管控和产能调节;对外依托重要客户渠道和优势单品,并加大对电商、鲜销鲜配等领域的投入,加强市场拓展,帮助公司在上半年实现了扭亏为盈。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鸡苗、鸭苗54,657万只,同比增长5%;销售商品鸡鸭38,903万只,同比下降9%;屠宰毛鸡、毛鸭65,359万只,同比下降9%;销售鸡肉、鸭肉165万吨,同比下降9%;实现营业收入194.15亿元,同比增长12.67亿元,增幅为6.98%。

  (四)食品深加工业务

  2023年,终端消费特别是餐饮行业有所恢复,同时生猪价格大部分时间处于低位,对食品深加工业务有积极影响。公司食品业务抓住机遇,继续在产品、区域、渠道等方面发力,并继续保持销量、营收、利润的共同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各类深加工肉制品和预制菜26.87万吨,同比增长为6%;实现营业收入46.14亿元,同比增长10.05%(如按照公司在重大战略调整之前的食品业务口径,由生猪屠宰加上深加工肉制品和预制菜,则营业收入合计为116.72亿元,同比增长7.57%)。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作为在农牧领域坚守40年的行业践行者,公司始终奉行长期主义的价值信念,坚信农牧产业对于民生的重要价值,播种必将得到回报。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更贴合需求的高品质动物蛋白,成为全球值得信赖的优质蛋白供应商,并打造服务生态,为全产业链合作伙伴,提供最真诚的服务,与客户、供应商、业务伙伴一起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绿色、环保、可持续,保证民生供应的光彩事业。

  2023年公司对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战略调整,公司集中资源于两大主营业务,把饲料这个“基本盘”做得更扎实,把生猪养猪与屠宰这个“新动力300152)”做得更具竞争力;对其他业务则引入战略投资者,共同做强白羽肉禽、做大食品深加工。

  1、饲料业务战略

  公司通过新设“六大区”实现组织变革与下沉,持续优化客户结构,调整渠道布局,全面整合产业链资源,强化产业协同优势,通过“做强产品、做专经营、做快周转”驱动新的增长。“做强产品”指优化产品矩阵,强化产品质量,培育各区域优势品类,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增强客户吸引力;“做专经营”指通过分类经营,实现工厂、品类以及服务的专业化,打造强大的专业化能力,从而巩固并强化区域竞争力;“做快周转”指通过组织下沉、高效运营,迅速响应市场变化,提升技术、采购、生产和销售之间的协同效率,实现快速周转。在长期,饲料业务致力于从简单生产销售向养殖综合服务商的转型。

  2、生猪养殖与屠宰业务战略

  公司专注于“养”和“猪”两个维度打造自身的优势。在短期,致力于“养好”猪,在“养”的层面集中发力: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效率;利用数智化的手段,保障落实科学的养殖技术;抓牢生物安全的基本盘,不断提升各阶段的生产指标,最终实现养殖成本的持续下降,并保持领先。在长期,致力于养“好猪”:发挥公司在种猪繁育和遗传算法上的优势,不断改进猪群的生猪性能,从根本上建立公司的成本优势,使公司成为最安全的、成本领先的头部养殖企业。

  3、打造三项核心能力,树立行业标杆

  一是打造成本效率和精益管理标杆,公司通过深化精益管理方法实践、优化供应链设计,提高资产周转效率,构建行业内领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体系,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整体效率;

  二是打造客户和渠道运营标杆,公司通过分析客户需求、调整服务策略和优化渠道布局,强化客户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影响,增加市场份额。

  三是打造产品管理能力标杆,公司提升市场捕捉能力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和优化研发流程,加速新产品上市周期,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二)前期经营计划在报告期内的进展情况

  1、饲料业务。在提升猪料竞争力方面,外销猪料销量同比增长1%;在提升精益运营能力方面,全年制造费用同比下降4元/吨,吨均净利润同比增长7%;重客销售占比达到21%,处于一个适当的比例。

  2、生猪养殖与屠宰业务。在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在 2023年末,配种分娩率达到 83%,较去年四季度增加 0.3个百分点;窝均断奶数提高到10.8头,较去年四季度增加0.4头;料肉比降至2.7,较去年四季度下降0.2;育肥猪成活率达到90%,较去年四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在运营场线出栏肥猪完全成本达到15.8元/kg,较去年四季度下降0.9元/kg,与行业领先企业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全年出栏量达到1768万头,同比增长21%,实现了稳步提高。

  (三)下一年度的经营计划及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

  1、饲料业务。在产品打造方面,优化配方、技采产销联动降低成本,重点提升母猪料、教槽料、黄羽禽料的产品力;在生产管理方面,落实教槽料区域内集中生产,在核心区域打造猪料专业化生产工厂/车间/线,统一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性与产品稳定性;在客户开发方面,强化规模猪场开发及技术服务团队,落实服务流程,提升开发成效;在金融服务方面,积极对接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客户服务场景,提供风险可控与效率领先的融资解决方案;在预混料业务方面,推动预混料业务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综合服务,帮助掌控优质养殖终端。

  2、生猪养殖与屠宰业务。在种猪管理方面,加强祖代线保育育肥管理,提供优秀低成本自繁种猪,继续提升父母代线综合生产力,优化断奶仔猪成本,增强回交后备池的稳定运营能力;在育肥管理方面,持续推进自育肥管理的SOP落地,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和生产负荷率,改善成活率和料肉比,降低增重成本;在重大疫病防控方面,优化冬季生物安全系统和检查机制,严抓后备猪引种和驯化管理,降低疫病损失,优化疫苗与药品使用方案,降低药费成本;在销售管理方面,进一步拓展渠道、加大优质屠宰企业直供合作,优化猪只流转效率,实现均衡销售。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小牛诊股诊断日期:2024-05-18
新希望
击败了87%的股票
短期趋势股价的强势特征已经确立,短线可能回调。
中期趋势
长期趋势已有225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30.84亿股,占流通A股68.35%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9.85元。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