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联科技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8-09 18:56: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荣联科技(002642)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近几年数字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荣联科技作为专业数字化服务提供商,积极践行数字化实践,多年来致力于客户核心业务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公司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在金融、电信运营商、政府公用、能源制造及生物医疗等行业领域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业务包括企业服务、物联网和大数据、生命科学三个部分,具体情况如下: 1、企业服务(系统集成服务和IT运维服务) 系统集成服务是根据客户信息系统现状和需求,为其提供咨询规划、系统架构、软硬件选型和交付、实施等整合服务。公司系统集成服务包括: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储存、容灾备份、网络和信息安全、智能建筑、安防系统、AI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定制开发等。 IT运维服务主要面向IT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设备,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系统、备份系统、云管理平台、大数据平台、各种生产和管理应用软件等。通过客户热线、定期巡检、现场支持、远程诊断、驻场外派、预约值守、备件更换等方式,保障客户系统的稳定运行。公司IT服务主要包括咨询规划、运维管理、业务外包、软件实施开发、机房搬迁、系统和数据迁移、云托管、云管理服务等。 2、物联网和大数据 在物联网领域,公司具备数据采集、数据接入、边缘计算、数据管理和运营服务能力,已形成公用事业(水电气煤暖)能耗监控、新能源车监控、智能建筑运管控、智慧矿山一体化协同管控方案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在大数据领域,公司具备多源数据(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IOT)和异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结构化数据库)采集能力;具备数据分类、标注、清洗和入库能力;具备数据存储、备份、脱敏、分析、展示、安全接入等统一管控能力;具备数据应用和多系统整合能力,已经在政府公用、能源制造、生物医疗行业形成细分场景解决方案。 3、生命科学 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始终坚持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历经多年的积累沉淀,目前已经推出精准诊断平台、生物信息分析系统、生信一体机,并能提供架构咨询、数据中心建设、高性能集群建设、生信分析云平台建设的完整解决方案。 (二)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公司拥有ITSS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标准符合性证书二级、ITSS云计算服务能力标准符合性证书三级、ITSS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标准二级、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评估三级、信息系统安全运维三级、CMMI5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证书一级、安全生产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等多项资质和认证,并通过了ISO9001、ISO20000和ISO27001、ISO45001、ISO14001等管理体系认证。 报告期内,公司经严格的评估流程,成功通过了CMMI5级认证,标志着公司在软件质量、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强化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公司研发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里程碑。此外,公司还顺利完成了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一级、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DC/ISP证书、相关管理体系认证等重要资质的更新年审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在技术、产品和服务上持续创新,不断打造创新产品及行业应用方案,斩获多项荣誉,收获市场和业内权威机构的认可。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公司荣获“2023-2024年度数字经济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2023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奖”等多个行业影响力奖项和荣誉称号。在行业案例方面,公司参与承建的蒙库铁矿矿山多维一体化协同管控平台,荣获“数据要素价值创新2023年度标杆示范案例”、“中国宝武2023年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冶集团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在厂商合作方面,公司被华为授予“飞跃合作伙伴奖”、“客户信赖服务伙伴奖”,被浪潮信息(000977)授予“战略生态伙伴奖”。 (三)公司报告期经营情况分析 2024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830万元,比2023年同期减少24,111万元,下降19.1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8.97万元,较去年同期的539.66万元增长114.76%。 报告期内,公司按照既定战略部署坚决终止了风险高、资源投入大的IT产品分销业务,这类业务的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4亿元,是营收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金融、能源、电信、生物医疗等公司传统的优势行业当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效需求不足、竞争过于激烈的状况,公司采取了注重业务质量、不盲目追求规模增长的方式,通过梳理存量优质客户资源,一企一策,组建专属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保障团队,帮助客户理清真实有效的业务需求,并结合最新的云计算、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及工具,为客户提供经济、高效、前沿的IT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客户的业务痛点和发展阻点,打造新的增长点,实现更加高效的数字化转型。公司坚持价值创造、与客户共同成长,对于市场上部分价格超低、商务条款不佳的设备采购订单,量力而行、尽可能规避内卷式的价格竞争和过度的资源投入,在实施重大业务调整的同时,维持住了业务基本盘的稳定和扎实。 有所不为的同时更要有所作为。公司对于近两年持续关注并积极投入的互联网企业、短视频企业、AI企业、新能源汽车行业等风口行业的头部企业,继续加大资源投放、积极进取,通过与国产信创企业的深度绑定、资源互换,不断扩大在这些头部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和服务的品类,形成以标杆企业为示范,带动整个行业的全面覆盖。在这些国民经济的新动能、新活力行业当中,公司业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同时,注重打造细分赛道的精品解决方案,以苏州博物馆为示范带动全国多地博物馆等文旅产业业务和以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为代表的教科研行业业务等,均取得了良好收益。 受制于近些年的业绩波动,导致公司市场形象和信用等级呈现不断下滑的态势,供应商的信用额度和银行信贷规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公司的主营业务具有很强的周期波动特性,上半年的资源投放量将极大影响年终销售旺季的回款和营收规模实现。报告期内,公司通过采取供应链金融等融资手段、加快订单周转、资金通盘调度、严格资金计划等多种方式解决运营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国资控股股东的信用支持全面到位和公司基本面的稳步改善,未来的业务增长将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资源保障。 公司在注重开源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的成本管控。报告期内,随着业务和组织的调整到位,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管理上,简化职能、压缩层级,与业务前端更加紧密地衔接,以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同时也更加注重业务合规性的管控,继续强化项目过会审批制度和合规审查与违规问责机制;费用控制方面,公司在坚持已经实施多年的全面预算基础上,进一步推广零基预算、动态预算,采用数据驱动的成本管控模式、智能化的BI(BusinessIntelligence)决策支持系统、全员参与的成本管控机制,以及供应链的协同成本管控方式等,不断提升成本与费用管控的准确性和效率。报告期内,公司各项费用开支均得以有效下降,其中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降幅达30%。 2024年上半年是公司新的经营管理团队整合到位和业务调整的开局之际,稳住业务基本盘、扭转经营亏损的不利局面是整体经营的核心要务。随着报告期内公司业务的调整聚焦、换挡升级实现,成本费用的极限压缩,切实保障了企业的稳健盈利。下半年,公司将在保障全年盈利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投入,重点保障研发投入的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以及后备人才梯队的选拔与培养等,实现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024年下半年,伴随国民经济稳中有进、长期向好的趋势,以技术创新驱动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建设无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建设的关键。公司作为一家深耕信息技术服务市场二十余年的专业化数字服务提供商,行业市场前景稳定、广阔,行业覆盖广泛并不断延展,客户积累众多且彼此成就。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进一步激发经营管理团队的创造性,进一步稳健合规高效地运营,实现各项经营目标。 (四)行业格局和趋势 1、行业政策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扎实推进。 2024年3月,《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202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印发《数字经济2024年工作要点》,从九个方面对2024年数字经济重点工作做出部署,主要包括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突破、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全面筑牢数字安全屏障、主动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加强跨部门协同联动等内容。 2024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系统谋划,加快构建满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需求的标准体系,夯实标准对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引领产业升级、保障产业安全的支撑作用,更好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1)云计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都将云计算列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实施上云用云行动,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于2024年4月发布了《北京市加快建设信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行动方案》,提出建设国内领先的模型即服务云计算基础设施、推动政务平台采用大模型云计算服务、组织攻关算力芯片等云计算关键技术。 (2)大数据 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选取工业制造、科技创新、医疗健康等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目标到2026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在经济发展领域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得到显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形成相对完善的数据产业生态,数据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300152)。 (3)人工智能 202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要求央企“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显示,目前全国正在建设或提出建设智算中心的城市已经超过30个。 (4)工业互联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5月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的通知》,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地市县域落地普及,促进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全方位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园区内的应用和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5月印发《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4年工作计划》,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速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探索5G、大模型与面向特定场景小模型的协同应用模式。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精益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 (5)生物医疗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加快细胞核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推动5G/6G、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型医疗服务。 2、行业趋势 202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良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1-5月软件业务收入49,317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33,312亿元,同比增长12.9%。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实现收入5,143亿元,同比增长13%。软件业务出口出现下滑,同比下降0.4%。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主要国家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计2024至2025年,全球数字产业收入增速回升,稳步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同时,预计中国数字产业(ICT)2024年收入增速10.6%,高于全球7.7%的增速。在产业数字化领域,预计2024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5万亿元,保持13%左右的增长速度。 赛迪顾问《2023-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同比增长22%,市场规模达4,272.3亿元。未来,随着算力泛在分布加速云计算深入应用和数字基础设施云化趋势,同时各行各业加快上云用云,为云计算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赛迪顾问预测,202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6,665.9亿元。 大数据行业市场呈现出较好发展的态势。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大数据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各行业对大数据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也推动了大数据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25%左右。 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形成庞大市场规模。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全球与中国高效率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显示,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已达到2,137亿元,未来大模型带来的底层技术革新将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增长带来更多存量扩张与增量空间。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 生命科学领域将继续依赖技术创新来推动市场增长。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将使得生命科学行业能够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方案。生命科学领域将越来越依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来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医疗质量。在数据分析、药物研发、疾病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中国生命科学数字化解决方案市场预测,2024–2028》的预测,2023年中国生命科学数字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369.1亿元人民币,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59.8亿元人民币,2023至2028年的复合增长率为8.7%。这表明生命科学领域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战略布局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战略层面始终围绕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积极布局、敏捷调整。公司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服务为核心,以云服务和数据服务为两大战略方向,积极布局云服务、数据服务、自有产品及服务、数据中心建设四大业务板块,深耕金融、运营商、政府公用、能源制造、生物医疗五大行业。积极推动技术升级和业务转型,深耕行业客户,拓展生态合作,不断丰富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业务规模、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技术与研发优势 1、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和研发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各类专利达412项。公司积极参加国家信息技术相关标准的制定及标准化推广工作。报告期内,公司作为核心起草单位参编的团体标准《高性能计算分布式存储系统技术要求》(标准号:T/CESA1312-2024)于2024年2月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高性能计算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基础设施、集群软件系统、安全管理、功能模块、运维管理和绿色节能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高性能计算分布式存储系统的设计与部署,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衔接,有助于提高分布式存储的性能和技术标准,推动产业规模的健康发展。 2024年5月,公司入选“DCSC(信息系统交付能力成熟度模型)标准应用试点单位”。DCSC提供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估体系,用以衡量信息系统服务单位在交付过程中的专业能力和成熟度水平,帮助企业全面理解自身在信息系统交付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为企业提供持续改进的框架。 2、客户需求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公司依靠在优势行业的经验积累,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优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报告期内,公司不断锤炼自身技术能力,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行业配方产品数字化辅助设计软件”荣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此外,公司坚持在技术、产品和服务上持续创新,不断打造创新产品及行业应用方案,收获市场和业内权威机构的认可。 3、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提升各项业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经过严格的评估流程,成功通过了CMMI5级认证,标志着公司在软件质量、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强化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公司研发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里程碑。此外,公司还顺利通过了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一级、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DC/ISP证书、相关管理体系认证等重要资质的更新年审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三)客户资源和合作伙伴优势 在长期的业务发展过程中,公司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得到市场及客户的高度认可,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和信誉。公司深度参与客户数字化建设的全过程,在金融、政府公用、运营商、能源制造、生物医疗等重点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公司不断深化重点行业客户合作,深刻理解客户的业务需求,帮助客户实现核心业务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公司以政府公用、运营商和能源制造(汽车)等行业为突破点,从大规模的云基础设施的部署、复杂多云平台的构建、云原生微服务的引入、数据湖仓一体化的落地实施部署,在实现客户对数字化转型改革的需求同时,也实现公司业务范围的拓展,全面提升公司服务能力水平。公司在生物医疗领域深耕十余年,专注于生物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目前已形成精准诊断平台、病理远程会诊平台、生信分析一体机、冷冻电镜数据分析平台等多项特色解决方案,已为医院、科研机构、测序企业和高等院校等百余家客户提供专业化产品及服务。 生态合作层面,公司积极开拓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不断扩大并深化生态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进,共赢”。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和上游厂商华为、H3C、浪潮、戴尔、超聚变、中科曙光(603019)、VMware、Veritas等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其中华为合作继续保持多产品钻石经销商、华为云优选级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伙伴等资质。此外,公司与Gigamon、鼎甲科技、长扬科技、达梦数据库、麒麟软件、爱数等厂商深度合作,不断丰富公司产品服务能力。 (四)管理体系优势 公司依据战略目标和业务特点,不断优化管理架构和决策流程,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公司的具体运营实践相融合,持续提升管理效能、决策效率和专业水平。公司建立了面向行业和区域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前端营销体系,以云和数据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专业高效的职能后台支撑体系。公司持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充分运用预算管理、损益管理、资金管理以及绩效管理之间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绩效管理制度已全面落实,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有效激发了组织内部的活力。同时,公司积极组织各类员工培训及技能认证项目,人才梯队建设有序进行,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公司持续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并通过IT建设提升内部管理效率,为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系统支撑。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投入软硬件资源,更新虚拟化平台的多台计算节点及存储设备,优化内部IT应用系统,支持公司业务有序、积极发展。 (五)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体系优势 公司秉承战略实施的全面性与区域覆盖的广泛性,构建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区域性的业务平台,作为公司各项业务的坚实载体,支撑战略目标的有效落地;建立了北京总部、区域中心、地区办事处或客户现场的三级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了客户不同服务级别的要求。公司搭建的400服务热线和呼叫中心,可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公司建立了标准化服务流程和服务管理体系,形成服务合同、服务等级管理、备品备件管理、呼叫中心管理、远程和现场服务交付、满意度调查、预防性维护等服务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并实现按客户、服务事件等的成本核算与考核,不断提升服务的标准化与精细化水平。公司建设的自有IT运维平台,有效提升了IT运维服务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 (六)国资股东支持保障优势 公司充分借助国资体系成熟的投融资管理机制和丰富的内控监察经验,积极推进内部组织结构与制度建设的优化升级;公司依托国资股东平台优势,在资金信用方面获得了重要支持,争取到与意向金融机构的合作;同时国有股东协同助力公司拓展政务市场,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品牌影响力,为公司未来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技术风险 公司涉及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生物医疗均属于高科技领域。高科技的应用极大改变了全球各行业、各企业的业务运营、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的方式,发展前景广阔。但高科技企业处在变革的前沿,新技术不断涌现,随时面临技术更替的风险,并需要面对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业务模式的变革,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公司密切跟踪技术发展最新趋势,保证公司战略和业务始终跟随技术演进方向;同时,通过严格的投入产出考核和预算管理,对各项技术投入的可行性和回报率进行系统性评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公司实行定期的绩效考核与预算审计,确保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项目执行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并调整策略,以降低经营风险。 2、产业政策变动风险 公司所处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如果未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则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经营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公司在能源制造、生物医疗等新兴行业的业务布局,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较为显著。在此背景下,产业政策的任何重大调整均可能对公司的战略执行和业务发展造成影响。 3、人力与组织波动风险 在数字化转型的框架下,公司业务的焦点已从传统的信息技术服务转变为提供基于深入理解客户核心业务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并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一转变要求公司在人才战略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对中高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司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优化配置高度重视,致力于构建高效的组织结构和实施严格的绩效评估体系,加强核心骨干员工的专业培训和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但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业务方向持续向云和数据转型、向客户核心业务的深入,需要引进更多的技术、营销、管理人才和行业专家,如果公司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不能持续的吸引和保持高质量人才,将对公司战略实现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4、市场环境风险 随着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越来越多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互联网企业进入企业服务市场,凭借品牌、资金、人才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为应对这一市场动态,公司将深化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研究,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态合作策略,积极与新兴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但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公司在此过程中仍将面临一定的竞争风险。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国际量化机构入场 外资持续布局中国
免费!OpenAI推出ChatGPT搜索功能
- 国资委: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
- 诺邦股份快速反弹上演“天地天板”
- 寒武纪盘中涨超5%,总市值超2500亿元
- 【机会挖掘】OLED面板行业格局持续优化 行业景气度回升
- 利好!A股分红派息手续费减半收取
- 集邦咨询:预计2027年OLED笔电渗透率将超过5%
- 机构:市场正在寻找利率路径线索,央行行动备受关注
- 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电力板块受益央国企市值管理(附概念股)
- 上市公司回购持续升温 多家公司披露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