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昌化工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4-27 16:46:04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华昌化工002274)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化工行业的披露要求报告期,公司所处的行业整体运行好于预期,同时呈现内部板块分化、市场需求下滑的特点。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行业面临资源利用方式从化石能源消耗型向绿色能源再生型转变,碳氢燃料的利用方式从高碳燃料向低碳燃料转变。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呈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国家“节能降碳、绿色低碳发展”及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背景下,国内行业企业将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一)行业运行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8,760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56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实现利润总额1.13万亿元,同比下降2.8%;受原油天然气价格高位的影响,上游油气板块的利润额比上年增长约1.15倍,而下游的炼油和化工两大板块的利润额都是负增长。

  1、纯碱行业。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度,纯碱产量2,920.2万吨,同比增长0.3%;进口量11.37万吨,同比下降52.08%;出口量205.58万吨,同比增长171.02%。根据国家统计局产量和海关统计的进出口量测算,2022年度,纯碱表观消费量2725.99万吨,同比下降4.7%。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度,纯碱产能3,243万吨,较上年减少50万吨,同比下降1.52%。

  2022年度,国外纯碱需求量增长,但国外无新增产能释放,且欧洲地区纯碱装置受能源影响开工不足,中国纯碱成为国外市场货源的补充;同时,光伏玻璃及碳酸锂产能增加成为纯碱下游需求的增长点。

  2、化学肥料行业。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度,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5,471.9万吨(折纯),同比下降1.2%。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22年度,化肥(实物量下同)进口量899.4万吨,同比下降2.2%;出口量2,474.1万吨,同比下降24.8%。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数据月度报告》,2022年度,化肥(氮磷钾养分折纯)表观消费量5,132.9万吨,同比增长10.6%。

  自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各地天然气主要价格指数、化肥价格指数都出现了回落,整个市场呈现回归常态趋势;从目前情况看,市场对能源危机的担忧仍然存在,氮肥业(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氮肥企业)需要支付高额天然气成本;钾肥业中,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钾肥出口是否正常。上述因素,将成为2023年度化肥市场的潜在不确定因素。

  3、多元醇行业。根据行业统计数据,2022年度,正丁醇产能290.18万吨,同比增加27万吨,企业数量由18家增至19家;产量208.45万吨。2022年度,辛醇产能237.5万吨,企业数量15家,同比产能持平;其中,华北(含山东)产能162万吨,华东产能30.5万吨,其余地区产能占比较小。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中国仍是丁醇、辛醇净进口国;其中,2022年度,正丁醇进口量15.9万吨,同比增长21.3%;出口量2.2万吨,同比下降20.7%。

  4、新能源汽车行业。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93.4%。氢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量3,367辆,同比增长112.8%;其中,氢能源重卡销售量2,465辆。

  报告期,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规划提出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其中,至2025年目标: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至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至200万吨/年。

  (二)政策及行业情况

  1、中央一号文件。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此为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意见指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包括9个部分33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守底线就是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振兴就是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强保障就是加强组织领导。强调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2、《“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作为“十四五”期间指导我国能源发展和改革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提出的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助力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其中,对能源低碳转型要求成效显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对能源系统效率要求大幅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5%。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就近高效开发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输配效率明显提升。电力协调运行能力不断加强,到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

  3、《“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2035年远景目标:可再生能源加速替代化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取得实质性成效,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巩固提升,基本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50%。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目标。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达到18%左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目标。2025年,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4、《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应急部、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石化化工行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高端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水平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集中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加快创新发展,到2025年,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5%以上。突破2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和40项以上关键新产品。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宗化工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乙烯当量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达75%以上。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到2025年,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四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石化、煤化工等重点领域企业主要生产装置自控率95%以上,建成30个左右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家左右智慧化工示范园区。五是坚守绿色安全,大宗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十三五”降低10%以上,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是强化分类施策,科学调控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传统化工行业产业规模,有序推进炼化项目“降油增化”,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二是动态更新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化烯烃、芳烃原料结构,加快煤制化学品、煤制油气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对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从源头促进工业废物“减量化”。积极发展生物化工,鼓励基于生物资源,发展生物质利用、生物炼制所需酶种,推广新型生物菌种;强化生物基大宗化学品与现有化工材料产业链衔接,开发生态环境友好的生物基材料,实现对传统石油基产品的部分替代。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绿色替代品研发应用,防控新污染物环境风险。

  5、《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发改产业〔2021〕1464号附件2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发布。具体要求:坚持对标改造、从严监管。对标国内外领先企业,适时修订节能标准,加强节能降碳工艺技术开发,推动高能耗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日常监测,建立健全违规行为监督问责机制。主要目标: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到2030年,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标杆水平企业比例大幅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6、《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方案》明确提出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等六项重点任务,以及重点行业达峰行动、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两项重大行动。

  7、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022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用于生产非能源用途的烯烃、芳烃、炔烃、醇类、合成氨等产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等,属于原料用能范畴;若用作燃料、动力使用,不属于原料用能范畴。在国家开展“十四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中,将原料用能消费量从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据此核算各地区能耗强度降低指标。在核算能耗强度时,原料用能消费量从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地区生产总值不作调整。

  8、《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2022年8,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到2023年,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衔接顺畅的部门协作机制基本建立,相关统计基础进一步加强,各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稳步开展,碳排放数据对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初步建成。到2025年,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基础更加扎实,核算方法更加科学,技术手段更加先进,数据质量全面提高,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数据支持。《方案》指出,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全国及省级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明确有关部门和地方对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因子、电力输入输出等相关基础数据的统计责任,组织开展全国及各省级地区年度碳排放总量核算。鼓励各地区参照国家和省级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按照数据可得、方法可行、结果可比的原则,制定省级以下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

  在此方案前,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后续相关工作通知》,要求各省加紧完成本行政区域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未按时足额清缴配额的重点排放单位的限期改正和处理工作。同时,国家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除电力外其他行业的企业报送2021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并对其进行核查。

  9、国家再提下达化肥最低生产计划政策。2022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联合发布的《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工信部联运行〔2022〕160号)中提出: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完善大宗原材料供给“红黄蓝”预警机制,下达化肥最低生产计划,灵活运用国家储备开展市场调节,促进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继去年四季度国家要求各地成立化肥保供专班,要求对重点化肥生产企业保障能源、原料、运输供应并下达重点化肥生产企业最低生产计划以来,再次动用“保供专班”手段。

  10、《关于做好2023年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2023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发改经贸〔2023〕149号),从五个方面部署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保供加强化肥等农资生产、储运调控工作”。一是稳定化肥生产和要素供应,相关企业落实好2023年最低生产计划,努力开工生产;有关方面切实保障煤炭、天然气、硫磺等生产要素供应,加强电力调度,支持化肥生产企业签订电力中长期合同。除不可抗力因素外,不对化肥生产企业实施有序用电。化肥生产大省在组织电力市场交易时,要继续给予化肥生产企业倾斜支持,电力交易价格较本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最高上浮不超过20%。

  11、江苏省“十四五”化工产业高端发展规划。2023年2月,江苏省“十四五”化工产业高端发展规划(苏工信综合〔2021〕409号)发布。其中,氮肥行业继续推进原料路线改造升级,提高先进气化技术路线的比重。不再扩大基础肥料生产,复合肥企业可发展改性肥料、专用肥料等增值肥料,形成以增值高效肥料为主的产品结构。鼓励尿素下游延伸生产硫基尿素、多肽尿素、锌腐酸尿素、石灰氮尿素、谷氨酸尿素、海藻酸尿素等增质增效尿素产品,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煤气化多联产。在不扩大现有煤气化装置规模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发展煤气化多联产项目。

  12、《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三)其他事项

  涉及行业宏观经济形势、行业政策环境等对公司当期及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公司应对措施等。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化工行业的披露要求公司是一家以煤气化为产业链源头的综合性化工企业。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及化学品,进一步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公司产业链总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基础化工产业,以煤制合成气(主要成分CO+H2),生产合成氨、尿素、纯碱、氯化铵、甲醇、硝酸等;二是化学肥料产业,使用煤化工生产的尿素、氯化铵生产新型肥料等;三是新材料产业,以合成气与丙烯等为原料,生产新型材料,后续产品为醇类、增塑剂、树脂、涂料等。近年来,公司致力于氢能源领域产业拓展与布局,并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跟进涉及绿色、生物质等行业发展趋势,推进本公司整体产业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持续丰富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1、煤化工产业简介。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煤化学加工过程,煤中有机质的化学结构,是以芳香族为主的稠环为单元核心,由桥键互相连接,并带有各种官能团的大分子结构,通过热加工和催化加工,可以使煤转化为各种燃料和化工产品。

  煤化工是中国特色,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新兴产业;作为全球煤化工产业化走得最远的国家,近年来在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上成效显著。在石油价格处于高位时,煤化工竞争优势明显;其次,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看,煤化工将提供必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因此,行业将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同时随着煤炭分质、分级、清洁、高效利用探索的不断深入,随着煤制芳烃、煤制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创新突破;现代煤化工将成长为一个既独立于石油化工、又相互交叉赋能的新兴产业体系。总体上看,中国现代煤化工“十三五”期间不仅产业规模大幅增加,生产装置运行水平不断提升,关键技术不断取得创新突破,而且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现代煤化工产业无论从创新能力、产品结构、产业规模,还是工艺技术管理、装备制造,均已走在世界前列。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将一方面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将形成技术优势,成长为有代表性的高端制造门类。本公司煤化工产业链为传统煤化工与现代煤化工相融合的产业。本公司煤化工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用于生产合成氨,氢气、一氧化碳用于生产多元醇、甲醇等,二氧化碳用于生产尿素、纯碱等。本公司产业属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后续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要求,强化清洁生产技术利用,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

  2、纯碱产品。纯碱即碳酸钠,俗名苏打、石碱、洗涤碱,化学式NaCO,属于基础化工原料盐类;用于医药、造纸、冶金、玻璃、纺织、染料等工业。纯碱工艺包括氨碱法、联碱法、以及天然碱。本公司纯碱生产采用的工艺为联碱法,使用氯化钠(食盐、工业盐)、合成氨(由公司合成气生产制取)为原料,生产纯碱、氯化铵。

  工艺流程:煤-合成气-合成氨(加氯化钠、合成气中二氧化碳)-纯碱、氯化铵。

  主要经营模式:直销、用于下游厂商作为生产原料。

  3、肥料产品。现代肥料分为传统肥料与新型肥料。新型肥料是针对传统肥料、单质肥料而言的,传统肥料一般包括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和生态肥料三大类,而现代肥料除上述三大类之外还包括新型肥料。新型肥料是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精准农业的大气候下孕育、生长、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肥料产业。新型肥料是通过植物所需要的养分,通过氮、磷、钾等合理配比,采用先进工艺进行熔合,提高植物肥效利用率,起到农业增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改善土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公司复合肥属新型肥料,通过氮、磷、钾等合理配比,结合测土配方进行肥料推广销售;另外,在氮肥领域本公司生产尿素、氯化铵。

  尿素工艺流程:煤-合成气-合成氨(加合成气中二氧化碳)-尿素。

  复合肥工艺流程:外购磷肥、钾肥加自产氮肥-复合肥。

  主要经营模式:直销、经销商销售。

  4、多元醇产品。多元醇产品包括正丁醇、辛醇、异丁醇、正丁醛和异丁醛等。多元醇产品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原料,用途十分广泛;正丁醇可作溶剂、生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醋酸丁酯、磷酸酯类衍生物,广泛用于各种塑料和橡胶制品中;还可以用于生产丁醛、丁酸、丁胺、乳酸等有机产品及丙烯酸树脂;辛醇主要用于生产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己二酸二辛酯(DOA)等增塑剂及丙烯酸辛酯(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表面活性剂等;异丁醛主要用来生产异丁醇和新戊二醇,可用于合成泛酸、缬氨酸、亮氨酸、纤维素酯、香料、增塑剂、树脂及汽油添加剂等。新戊二醇是一种以异丁醛为主要原料(占新戊二醇原料成本的73%)的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纺织、医药、涂料、农药、塑料和石油等领域,其衍生物可作香料、药物、阻燃剂、航空润滑剂、增塑剂、油墨、绝缘材料等,目前主要用途为制造无油醇酸树脂,特别是制造饱和聚酯树脂。

  本公司以煤制合成气、外购丙烯为原料,生产多元醇、新戊二醇;后续延伸产业链生产聚酯树脂。

  工艺流程:煤-合成气-合成中间产品(加外购丙烯、甲醇制甲醛)-丁醇、辛醇、异丁醛、新戊二醇。

  主要经营模式:直销、用于下游厂商作为生产原料。

  5、氢能源领域。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的产业环节主要包括: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技术及相关零部件(双极板、质子膜,以及相关材料等),氢燃料发动机集成技术及部件(如电机、电控等),氢燃料电池测试技术及设备。

  本公司氢能源产业拓展依托子公司—苏州市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其产品主要为氢燃料电池电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集成)、氢燃料电池产业测试设备。近年来,通过示范推广,目前已有HCEA60、HCEA70及HCEA120三款发动机产品实现示范运行,总投运量45台辆、累计运行里程近200万公里,单车最大运营里程近15万公里、单车最长运营总时长超6,000h,示范场景涵盖市区公交、郊区公交及重卡。在氢耗方面,以10.5m氢能公交为例,其百公里氢耗约4.54公斤左右。通过近年来的示范运行及技术研发,整体产品成本呈现较快速下降趋势,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市场机会,做好相关准备。

  本公司自建加氢站项目规模:500kg/d、35Mpa,氢气充装站项目生产规模(产能):加工氢气能力3*1607公斤/天。上述项目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充装氢气燃料。

  原材料价格较上一报告期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报告期,公司所处行业总体原料及产品价格呈现波动态势;与上半年相比,下半年石化类原料、产品价格下降;煤炭价格呈现高位运行状态。

  上述数据为不含税价格及采购额。

  主要能源类型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报告期,主要能源类型未发生重大变化。

  报告期内正在申请或者新增取得的环评批复情况

  1、2022年7月1日,《关于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异辛酸中试研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意见》(张保审批(2022)86号);

  2、2022年10月26日,《关于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氨合成生产装置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意见》(张保审批(2022)152号);

  3、2022年7月14日,《关于对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碱生产装置安全环保提质、智能制造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意见》(张保审批﹝2022﹞92号);

  4、2022年5月23日,《关于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复合肥生产线清洁能源环保提升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张保审批(2022)64号);

  5、2022年12月20日,《张家港市华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国家排污许可证(延续)》。

  相关批复、许可、资质及有效期的情况

  1、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污许可证》,编号90320500758983274Y001P,有效期至2025年12月26日;

  2、张家港市华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排污许可证》,编号90320500758983274Y001P,有效期至2027年12月19日;

  3、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复合肥分公司《排污许可证》,编号913205925678367657001V,有效期至2028年1月14日;

  4、《辐射安全许可证》,编号苏环辐证(E0066),有效期至2026年10月24日;

  5、华昌智典新材料(江苏)有限公司《排污许可证》,编号:91320826MA1MXFTH3R001V,有效期至2023-09-27;《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证书编号:苏(淮)危化经字00634),有效期至2025-10-12;

  6、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苏)WH安许证字(E00030)有效期至2023-07-24(含公司子公司—华昌新材料);

  7、江苏华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排污许可证》,编号91320826050279986K001U,有效期至2027年10月16日。从事化肥行业

  本公司化学肥料产品种类包括氮肥、复合肥料(含配方肥料)等。本公司化学肥料的竞争优势:有一支专业的肥料研发、生产、推广和服务队伍;比竞争对手更贴近国内目标市场;国内需求淡季需要出口时有口岸优势。氮肥产品营销主要是直接销售给复合肥工厂;复合肥料(含配方肥料)营销产品主要销售给化肥流通企业,再由流通企业分销给种植业用户。政府补贴方面,2015年9月以来,国家对化肥生产流通领域的用气、用电、铁路运价、减免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已经全部取消,也不对化肥生产企业直接补贴。2022年第四季度,本公司中标2022/2023年度国家化肥商业储备的承储标的,承储任务完成后可按《国家化肥商业储备管理办法》(发改经贸规〔2022〕1320号)规定申请贴息补助,相应减轻淡季期间营业成本。鉴于2021年下半年国内化肥价格上涨较快,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发布《关于做好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发改经贸〔2021〕1351号),2021年10月15日起利用出口检验等措施阶段性减少化肥出口,保障国内供应。2023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发改经贸〔2023〕149号),明确继续执行化肥出口检验制度。同时,要求各地电力运行部门和电网企业要加强电力调度,支持化肥生产企业签订电力中长期合同,除不可抗力因素外,不对化肥生产企业实施有序用电;化肥生产大省在组织电力市场交易时,要继续给予化肥生产企业倾斜支持,电力交易价格较本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最高上浮不超过20%。

  从事氯碱、纯碱行业本公司纯碱工艺为联碱法,使用自产合成氨、二氧化碳,外购氯化钠,生产纯碱、农业肥料用氯化铵两个产品。自“十二五”以来,本公司合成氨和纯碱装置连续多年保持行业“能效领跑者”地位,现行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值优于《江苏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达标水平(2021年版)》(苏工信节能〔2021〕633号)设定的省定标杆水平(轻质纯碱和重质纯碱单位产品能耗分别低于160千克标准煤/吨和210千克标准煤/吨)。本公司不享受优惠电价政策,公司生产合成氨、纯碱所用外购电力通过全省统一组织的电力交易平台购入,结算电价由市场交易价格、输配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三部分组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化肥生产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1〕892号)规定,公司合成氨、氯化铵等生产用电的电力交易不作为最高可上浮50%的高耗能行业管理,交易价格范围限制在上浮不超过20%。2023年电力交易价格继续执行较本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最高上浮不超过20%的规定。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区位优势。公司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方便,紧靠长江,建有自备内河码头连接京杭大运河和长江,运输成本低且方便快捷。苏浙沪三地是中国工农业发达的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贴近目标市场优势较明显。公司所处的张家港市建有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该保税港区是全国第13个保税港区、第一个内河口岸保税港区。公司地处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区,为公司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2013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更进一步明确了苏南地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战略地位。贴近市场、物流成本低,增强了公司化工产品、新材料的竞争优势。

  2、发展基础优势。公司是一家拥有较完善产业链及基础设施的煤气化生产企业。以煤气化(氢气+一氧化碳)为源头,配套公用设施,形成两条较完整产业链。即:煤气化-合成氨-(纯碱、氯化铵、甲醇、尿素、硝酸、复合肥),丙烯+煤气化-多元醇-新戊二醇(形成4碳、5碳、8碳多品种醇类、及中间产品醛类等系列产品)。公司产业间关联度较高,便于产业延伸,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公司拥有完备的公用基础设施,包括自备热电厂(热电联产)、供水系统、公用工程系统等。近年来,公司着力优化存量产能,以采用先进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从产业链源头进行原料结构调整,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围绕现有产业实施产业链延伸;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依托技术进步,促进产品升级。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布局、项目落实,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障。

  3、营销优势。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培养了一支良好的营销队伍,具有完善的大宗产品营销模式及较丰富的营销经验。随着公司向流通领域开拓延伸,深度营销策略的实施,营销网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提高,强化了上下游一体化;营销能力及效果进一步加强。

  4、管理及人力资源优势。公司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化工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拥有较为稳定的化工生产、工程技术(含研发)、营销、管理等岗位员工队伍。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公司自2009年建立了化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连续13年为公司培训、鉴定能胜任化工生产的从业人员。公司分别为工程技术人员、安全员、环保员、营销人员、生产调度员、管理人员、财务会计等岗位设立了培训、培养、晋升管理制度。

  5、环保节能减排优势。公司坚持绿色、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发展原则,把“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的理念贯穿于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中。公司始终紧密围绕国家产业、能源、环保等政策,组织企业营运、发展。“十一五”期间,公司提前完成国家节能减排20%的目标。公司的纯碱生产、合成氨生产,多年被中国石化联合会评选为纯碱行业联碱法工艺的“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以烟煤(包括褐煤)为原料的合成氨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其中,2022年8月,被中国石化联合会评选为2021年度纯碱行业联碱法工艺的“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第一名)、以烟煤(包括褐煤)为原料的合成氨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第二名)。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公司围绕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稳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及产业拓展发展规划的落实;持续研究、论证后续发展目标及规划,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含中试)、为后续发展储备项目。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本公司生产经营保持稳定、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得到积累、提升,为企业整体的运行质量及效果提供了较可靠保障。

  (一)经营情况

  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4,497.34万元,与上年相比减少36,835.44万元,下降3.9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7,211.10万元,与上年相比减少76,129.00万元,下降46.61%。

  1、毛利减少。报告期,公司实现毛利162,196.38万元,与上年相比减少94,948.42万元;造成毛利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产品价格波动,煤炭能源原料价格较高价位运行。其中,联碱行业产品增加毛利19,572.01万元,化学肥料行业产品增加毛利7,335.24万元,精细化工行业(主要多元醇)减少毛利115,611.90万元,其他业务及子公司减少毛利6,243.76万元。

  2、税金及附加减少。报告期,税金及附加发生额3,954.42万元,与上年相比减少777.13万元。主要原因是经营业绩下滑税金及附加减少所致。

  3、四项费用总体稳定。报告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发生额46,256.27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614.53万元。其中:管理费用增加4,760.54万元,主要原因,员工持股计划涉及股份支付发生额3,016.05万元,以及员工薪酬增长所致;财务费用减少3,642.41万元,主要原因,银行贷款额度下降,利息支出减少所致。

  4、投资收益减少。报告期,投资收益发生额4,082.00万元,与上年相比减少1,748.95万元;主要原因,理财收益以及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下降所致。

  5、其他收益减少。报告期,其他收益发生额1,878.61万元,与上年相比减少253.69万元;主要原因,政府奖励、补助减少所致。

  6、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少。报告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发生额-4,304.82万元,与上年相比减少8,908.40万元;主要原因,公司所持东华能源002221)、苏盐井神603299)股票市值下降所致。

  7、资产减值损失减少。报告期,资产减值损失发生额811.22万元,与上年相比减少2,310.48万元。主要原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影响所致。

  (二)发展规划落实情况

  1、年产3万吨新戊二醇及10万吨聚酯树脂项目。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2022年度受施工单位不能正常进场施工的影响,项目进度有所延后,预计2023年上半年,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投入运营。

  2020年4月23日,经本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批准。本公司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新戊二醇及10万吨聚酯树脂生产装置,以前道自产产品为主要原料生产聚酯树脂等产品。

  2、年产30万吨多元醇及配套设施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立项审批,正在进行能评、环评审批;根据目前情况看,尽管审批周期长,但有望2023年上半年取得相关审批手续。后续本公司将在上述项目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

  2021年4月22日,经本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批准。本公司投资建设年产30万吨多元醇及配套设施项目。

  3、氢能源产业拓展。目前,公司子公司-苏州市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氢能源相关拓展事项,工作按计划展开,平稳有序推进。报告期,氢能源拓展一方面进行研究开发,迭代电堆产品;同时参与承担的国家重点专项:百千瓦级燃料电池测试系统开发,完成了项目验收。

  近年来,通过示范推广,目前已有HCEA60、HCEA70及HCEA120三款发动机产品实现示范运行,总投运量45台辆、累计运行里程近200万公里,单车最大运营里程近15万公里、单车最长运营总时长超6,000h,示范场景涵盖市区公交、郊区公交及重卡。在氢耗方面,以10.5m氢能公交为例,其百公里氢耗约4.54公斤左右。通过近年来的示范运行及技术研发,整体产品成本呈现较快速下降趋势,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市场机会,做好相关准备。

  本公司自建加氢站项目规模:500kg/d、35Mpa,氢气充装站项目生产规模(产能):加工氢气能力3*1607公斤/天。上述项目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充装氢气燃料。

  2022年度,华昌能源进行了一轮资本性融资。融资方案为:本轮资本性融资总额拟为1亿元左右,价格为10元/股;实际融资总额为10,500万元。

  本公司联营企业—江苏介观催化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研发;报告期,该联营企业技术研发及运营平稳有序开展,相关进度符合预期。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管理层分析预测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结构性调整及“供给侧”改革,“碳达峰、碳中和”等要求不断提高、深化,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等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企业经营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市场波动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根据对行业的理解,本公司对行业预测判断及重点关注事项包括:

  1、行业竞争趋向激烈或波动。在当前全球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企业之间、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产业集群之间、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从国内产业发展来看,国家着力进行产业政策结构性调整,按照制造业产业集群化方向、绿色低碳方向,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上述背景下,行业面临产业供给、需求等要素的构建,在此过程中,将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压力;面临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产能过剩双重影响。鉴于上述情况,行业竞争将趋向激烈或波动态势。

  2、行业持续优化整合。在当前全球背景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制高点,对于石油和化学工业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从国内政策来看,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结构性调整,“碳达峰、碳中和”等要求的提高、深化,煤气化产业逐步呈现出资源性质;通过“补链强链”、与石油化工、盐化工、绿色能源等细分领域进行耦合、联产、融合,达到节能减排、耦合互补的目标;不断提升一体化、产业集聚协同效应,将是行业发展、竞争的重点。另外,当前国内企业发展已进入从高速增长时代步入高质量发展时代,持续优化整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客观内在需求与选择。根据本公司理解,行业持续优化整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式与路径包括:

  (1)新技术利用。“碳达峰、碳中和”将推动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低碳生产体系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新型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储能、可降解塑料技术、废弃化学品循环利用技术等。

  (2)延伸产业“补链强链”。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及“补链强链”,创新实现产品的高端化、差异化和专用化,向社会提供更多品类、更好且低碳的化工产品,提升供给端质量和水平;或提升石化材料和石化产品为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能力和水平,及一体化集约发展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3)与绿色能源融合发展。针对能源系统深度脱碳需求,国内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和绿色氢能、煤炭高效利用等技术。预计绿氢与煤化工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融合发展是行业绿色发展探索的新路径。

  3、其他重点关注事项。

  (1)关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当前数字化、智能化革命为化工企业发展提出了一个践行的课题。通过新建、改建方式,设计建造领先的智能化工厂,整合生产要素资源,达到安全、环保提质,实现节能、减排、降本的目标,将是化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关注金融、经济、政治等形势变化。当前,全球面临的政治、经济、金融等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将对后续几年行业的运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此需关注、控制金融、经济层面风险,应对可能带来的产品价格波动,对产业拓展布局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经营、投资等风险因素变化。

  (二)应对措施及战略规划

  1、持续落实利用新技术达到节能降本目标。近年来,公司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装备自动化水平等,企业节能、减排、环保、降本、增效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本公司现有装备水平及技术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行列。本次年度董事会公告披露的《氨合成生产装置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为持续推进该项发展规划落实的具体举措。本公司希望通过持续落实该项规划,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持续参与行业优化。近年来,本公司着力打造丙烯、合成气产业链,实现石油化工与无机化工相结合,形成自身特色产业;通过“补链强链”、一体化、产业集聚协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产业已形成较完整产业链:丙烯、合成气—多元醇—新戊二醇—聚酯树脂。后续本公司将以“补链强链”为着力点,新建年产30万吨多元醇及配套设施项目,配套其他化学品,不断丰富产品品种及结构;同时,强化技术研发,利用中试车间,积极推进相关技术中试,为后续发展储备项目。

  跟踪、关注绿色氢能与本公司现有产业相融合的技术进步及行业发展趋势,如绿色甲醇、绿色合成氨、生物质柴油等。以低碳、绿色发展为目标,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3、关注材料应用端及技术创新。材料应用端及技术创新是国内化工行业的短板。近年来,本公司按提质增效的需要,关注材料应用端及技术创新;目前正在建设的聚酯树脂项目为材料应用端产品,对外参股投资的气凝胶项目为技术创新类材料应用范畴。后续本公司将持续关注包括可降解材料在内的相关领域发展,为企业发展寻求机会、准备条件。

  4、持续提升农化产业的内在增长。近来年,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以及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种植业对农化的需求将全面升级。近年来,在农化产业理念、模式、技术、渠道、业态等方面都呈现探索、创新趋势,传统的农化产业有望提升为战略新兴产业。对此,本公司将跟进行业发展趋势,落实开发新型肥料、测土配方、种试验田等,以内在增长方式,持续提升农化产业竞争力及附加值。

  5、氢能源领域。对氢能源产业的发展,本公司将坚持与研发团队、利益相关方合作的方式,以子公司形式,实现独立自主运营,制订落实发展规划。

  近年来,通过示范推广,目前已有HCEA60、HCEA70及HCEA120三款发动机产品实现示范运行,总投运量45台辆、累计运行里程近200万公里,单车最大运营里程近15万公里、单车最长运营总时长超6,000h,示范场景涵盖市区公交、郊区公交及重卡。在氢耗方面,以10.5m氢能公交为例,其百公里氢耗约4.54公斤左右。通过近年来的示范运行及技术研发,整体产品成本呈现较快速下降趋势,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市场机会,做好相关准备。

  本公司自建加氢站项目规模:500kg/d、35Mpa,氢气充装站项目生产规模(产能):加工氢气能力3*1607公斤/天。上述项目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充装氢气燃料。

  2022年度,承担氢能源发展的子公司--华昌能源进行了一轮资本性融资。融资方案为:本轮资本性融资总额拟为1亿元左右,价格为10元/股;实际融资总额为10,500万元。

  2023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包括:一是市场拓展,如氢燃料电池产品市场上量,把握好发展机会;二是通过技术研发,降低产品成本,持续积累、增强技术优势及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战略规划的资金使用计划

  公司现金流状况良好,能够为企业后续发展筹集、准备资金,不会影响后续项目实施。公司将按事前稳妥筹划,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在考虑整体经济形势及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四)风险因素分析

  1、经营风险。在当前全球整体经济、政治形势条件下,存在诸多不确性因素;预计行业整体仍呈现竞争加剧,市场波动态势,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对此,公司已落实相关措施降低影响。具体包括:一是持续进行先进技术引进、改造,达到节能减排降本节耗的目标,使公司技术、成本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二是着力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当前及今后企业发展提供动力,降低经营风险;三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引进人才、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2、财务风险。未来随着发展规划的落实,需要一定的现金流支撑;尽管公司能通过事前筹划,降低风险;但整体经济形势、金融形势及政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仍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3、新项目实施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整体经济形势、融资、相关方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实施风险。对此,公司将事前做好充分筹划,加强组织、监管等多种措施,控制风险。

  4、新项目运营风险。新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员工对技术熟悉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存在一定的运营风险。对此,公司将通过招聘、培训等多种措施,提前做好人力资源准备。其次,项目运营存在一定的经营及市场等固有风险;对此,公司将做好事前筹划,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控制风险。

  5、涉足新行业风险。近几年国家及政策重点扶持的领域呈现爆发式发展,预计将出现产能过剩,存在一定的经营及投资风险;另外,这类行业呈现应收账款存量很大、占用营运资金要求高,带来的财务风险较大。

  6、政策风险。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及节能减排政策等,行业市场竞争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家供给侧改革措施不断深化等。其次,安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方面;相关安全、环保政策及区域产业政策的变化,将影响公司后续发展规划的落实,以及相关项目的审批及实施,甚至对现有产业运营产生影响。对此,公司有清醒的认识与准备,并将密切关注政策走势及变化,围绕政策积极参与行业发展、变革。

  7、安全生产风险。公司属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气体易燃、易爆,部分生产工序为高温、高压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生产风险。对此,公司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落实相关安全生产措施,控制风险。

  8、环境保护风险。近年来,环境保护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国家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政府环保部门执法依据及措施进一步细化。尽管公司始终重视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持续采用先进技术,增加环境保护投入;但仍存在一定的环境保护风险。另外,区域性环保要求的提高,将会影响本公司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

  9、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所使用的原料呈现大宗性,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大宗原材料价格出现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为此,公司将继续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强化预算控制及事前预测,跟踪研究价格趋势等措施,努力降低风险影响。

  10、人力资源风险。随着公司产业的拓展,存在一定的人力资源风险。对此,公司将通过招聘、培训、激励等措施,组建和稳定适应公司未来发展的人才队伍;同时采取自动化、信息化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以应对人力资源风险。

  11、合作风险。近年来,公司为了拓展产业集群,寻求外部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存在合作各方不同利益诉求;不排除发生矛盾,影响合作的效果,或导致合作中止、失败。对存在的风险,本公司将加强与合作方事前、事中沟通,完善协议约定等控制相关风险。

  12、整体经济风险。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社会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给行业运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不排除出现金融或经济危机,整体经济基本面恶化。对此,本公司将密切关注相关形势变化,制订应对措施,控制金融、经济层面风险。

  13、发展规划实施进度及规划调整风险。为了后续企业发展,公司做了大量调研、论证并制订了发展规划;但发展规划实施进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排除后续根据进展情况、掌握相关新信息、新技术等,对发展目标进行调整。

  上述对行业相关事项的判断,对未来的展望,仅代表本公司对行业的理解,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此,敬请投资者注意。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