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能源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4-25 17:53: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永泰能源600157)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能源保供和“双碳”决策部署,聚焦能源主业、扎根实业,秉持“煤电为基、储能为翼”发展战略,攻坚克难、拼搏奋进,不断夯实煤电主业基础,加快推进海则滩煤矿等重点项目建设和储能项目落地实施,全力打造“传统能源+新型储能”双轮驱动发展新格局。同时,公司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提升年”活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得益于煤炭业务实现较好利润,电力业务效益持续改善,公司业绩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一)海则滩煤矿项目建设进展

  2023年,是陕西亿华海则滩煤矿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之年,也是高效建设之年。公司超前谋划、精心组织施工,全面加快项目建设,整体工程进度比计划工期提前一个月时间。项目于2023年2月冻结钻孔工程开始施工并于6月完成,完成冻结钻孔施工145,466米,井筒冻结孔创造了陕蒙地区快速施工纪录;7月井筒掘砌工程开始施工,截至2024年3月底四条井筒外壁已累计完成掘进2,862米,单井单月成井连续破百米,尤其是主立井单月掘进量最高达148米,创下了陕蒙地区近十年来大直径深立井月成井最高纪录。其中:中央回风立井、主立井、张圪崂回风立井已分别于2024年1月20日、3月5日、3月8日成功揭露3号主采煤层并掘砌到底,副立井预计5月下旬外壁掘砌到底;2024年计划完成四条井筒短路贯通形成临时系统和相关地面土建工程。海则滩煤矿计划2026年三季度具备出煤条件,2027年实现达产,最终实现“三年半出煤,四年建成投产”的建井目标。

  目前,陕西省发改委正在全力推进《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横矿区南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修编)》及《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横矿区南区总体规划(修编)》编审工作,海则滩煤矿是国家能源局作为先进产能批准的项目,符合修编提升产能全部条件,在修编完成后其产能有望提升至1,000万吨/年。公司将结合有关政策要求,争取尽早实现产能提升目标。海则滩煤矿拥有优质煤炭资源量11.45亿吨,煤种主要为优质化工用煤(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及动力煤,平均发热量6,500大卡以上,具有资源储量大、煤种煤质优、建矿条件好、预期效益高、开采寿命长、外运条件便利等诸多优势,在充分释放产能后按2023年市场平均煤价初步测算可实现年营业收入约90亿元、净利润约44亿元。海则滩煤矿投产后,公司将全面实现煤电一体化目标,从而极大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二)生产经营工作

  2023年,公司在深耕煤电主业,聚焦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基础上,全面加强精细化管理,开展“稳产、提质、控本、增效”等系列工作,不断推动各项工作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牢牢稳住安全生产经营基本盘,构建企业稳健、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科学组织,生产建设稳产高效

  (1)煤炭企业优化组织稳产提效,确保现金流供给。一是生产接续安全稳定。超前谋划,从优化生产布局、设备改造升级等方面入手,挖掘矿井生产潜能,在“三量”平衡基础上,编制完善矿井中长期生产规划,确保生产接续持续稳定。二是全力推进高产高效。充分利用各煤矿现有系统资源,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持续开展系统评估优化、标准区队建设、劳动组织调整和“双升”工作,单产单进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其中:华熙矿业和银源煤焦全年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同比大幅减少,兴庆煤矿单月产量和荡荡岭煤矿单月单巷掘进刷新纪录;康伟集团实施综采工作面大走向、大切眼布置,将切眼长度提高到220~250米以上,实现了高效生产。三是加快工作面智能化建设,实现了向“本质安全”转变。公司全年共建成8个智能化综掘工作面和3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数量再创新高,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四是努力扩大资源储量。加大区域找煤力度,增加后备资源量和可采储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目前,公司所属金泰源煤矿、孙义煤矿和孟子峪煤矿边角夹缝资源申请增扩面积5.334平方公里,预估资源量2,288万吨,已经列入山西省“十四五”矿产总规开采规划,其中:金泰源煤矿、孟子峪煤矿已通过山西省自然资源厅核实并等待按时序出让,孙义煤矿正在积极配合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进行资源核实工作。

  (2)电力企业抢发电量多供热,努力控本增效。一是科学制订优化发电策略。从优化机组检修入手,全力以赴抢发电量,实现效益最大化。2023年,实现发电量373.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6%。其中:周口隆达全年累计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在河南22家60万千瓦级燃煤发电机组中排名第一,张家港沙洲电力二期全年累计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在江苏12家100万千瓦级燃煤发电机组中排名第一、一期平均利用小时在江苏10家60万千瓦级燃煤发电机组中排名第二,裕中能源二期全年累计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在河南6家100万千瓦级燃煤发电机组中排名第二。二是深耕供热市场提高收益。2023年,公司所属电厂累计对外供热2,331.71万吉焦,较去年同期增加289.17万吉焦,为增效创收做出积极贡献,其中:裕中能源向郑州航空港区正式供热,满足了港区约120万平方米用热需求,并完成所属慧居热力曲梁供热改造工程建设,供热面积达140万平方米,总计供暖面积达5,100万平方米;周口隆达完成厂内外工业供汽管道建设,向周边单位供汽及周口市主城区供暖;丹阳中鑫华海热网司徒线、张家港华兴电力热网沙印线投运供汽,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三是积极实施机组升级改造。实施机组“三改联动”,有序推进重大技改项目,提高机组运行安全、环保和经济性,其中:张家港华兴电力完成4台机组脱硝改造;张家港沙洲电力完成一期储能调频、#1机组及公用系统DCS改造;裕中能源顺利完成#1、2发电机转子端部结构升级等工作。

  (3)石化企业紧扣业务拓市场,全力提高仓储罐容出租率。一是新增13个货种仓储经营资质。在燃料油、柴油、重油、重柴油、原油货种经营许可基础上,于2023年3月完成新增汽油、石脑油、混合芳烃、航空煤油、稀释沥青等13个货种经营许可,大大拓展了业务范围。目前已具备18个货种仓储经营资质,成为国内仓储经营货种最多的企业之一。二是积极开发优质客户,全力拓展仓储业务。协助客户做好通关、代理等工作,积极维护优质客户,2023年仓储罐容出租率最高达83.48%。三是全面优化接卸系统效率。科学实施管线改造,合理配置管线需求,做好清罐及多货种切换作业,全年总吞吐量400.4万吨,同比增长417%。

  2.开源节流,经营业绩稳步提升

  (1)开源提质见成效。煤炭企业:一是煤质管理持续加强,严把设计源头、工艺选择、现场管理、煤质指标、采制化、煤质考核“六关”,组织开展全年煤质预测,确保煤质指标稳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优化放煤工艺、提高尾矿利用率。华熙矿业和银源煤焦通过端头放煤、切眼放煤、后夹矸放煤等工艺,增加放煤量30万吨;挖掘尾矿增效空间,通过人工选块煤6.5万吨,增收约6,000万元。三是通过优洗优配发挥洗选效益,充分利用主力矿井坑口选煤厂洗选加工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要求,不断优化原煤洗选与配煤配售,实现了洗选尾矿深度回收和原煤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全年增效约1.3亿元。四是提能扩洗增加效益。兴庆洗煤厂技改项目顺利竣工和新安发煤矿浮选车间低灰浮精降水提质改造完成,进一步增强洗选能力和改善煤质,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五是增煤扩储提升效益。公司所属银宇煤矿、福巨源煤矿按计划恢复生产,进一步增加优质焦煤产量,同时通过井下巷探、地面补勘等工作,增加了后备资源量和可采储量。电力企业:一是主动参与深度调峰、调频,助力电网消纳新能源电量。2023年,公司所属燃煤机组参与电网深度调峰电量11.42亿千瓦时,取得调峰服务收入约2亿元,电网辅助调频服务收入约2,300万元;燃气机组积极参与电网辅助服务,获得服务收入约2,800万元。二是坚持煤、汽价格联动机制,及时提高供汽价格,丹阳中鑫华海取得江苏省最高供热指导价。同时,裕中能源、张家港华兴电力大力拓展热力用户,增加售汽量47.33万吨,增加收入约9,700万元。

  (2)挖掘潜能降成本。煤炭企业:一是不断延伸可控成本管理深度和广度,通过巷道与支护设计优化、沿空留巷、严审计划控成本,累计节约成本约1.35亿元。二是强化库存管理、修旧利废,通过调剂使用闲置物资、处置报废物资等措施节约资金约1,400万元。三是陕西亿华采取设计优化、科技创新、加强投资管理、严控管理费用支出等措施,与概算相比节约投资约3.7亿元。电力企业:一是科学合理掺烧经济煤种,降低发电成本,在保障机组安全运行前提下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2023年,公司所属燃煤电厂累计掺烧各类经济煤种502万吨,在降低燃煤成本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二是积极开展燃烧优化调整,在实现调峰补偿收入的同时,节约锅炉低负荷稳燃改造投资约6,000万元。三是张家港沙洲电力码头#1泊位完成升等和码头船舶吃水线增加后,进一步节约了运输成本。

  (3)采购控本增收益。燃料采购方面:一是把长协煤争取和兑现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成立三个专项工作组,分地区落实责任全力对接煤源。2023年,公司所属燃煤电厂共签订长协煤总量1,728万吨,实现了长协煤签订全覆盖,并不断提升长协煤兑现率,全年长协煤兑现率达80%以上。二是结合市场行情,统筹平衡市场煤、进口煤采购作为补充,有效节约了采购成本,实现燃煤成本控制最优化。三是加强来煤接卸,优化加仓方式,提升煤炭接卸效率,所属燃煤电厂滞期费同比节省约1,200万元。其他采购方面:严控非公开招标项目,严格执行框架协议采购和增加代储代销品种。煤炭、电力及储能板块其他采购总金额比预估价节省约1.8亿元,有效节省了采购成本。

  (4)创新驱动助提效。公司各板块结合自身特点,聚焦重点开展科技创新,助力提质增效,实施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全年申报科技创新成果共计98项,其中:煤炭企业55项,电力企业39项,石化企业3项,储能企业1项。煤炭企业:充填开采、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围岩注浆加固等技术应用以及浮精降水改造等科技创新,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率及顶板稳定性,增加了经济效益。陕西亿华通过移动放灰平台、自动井盖门开闭装置及井筒偏斜监测等技术研究应用,提高了施工安全与进度保障水平。电力企业:各燃煤电厂通过定期热解附着在空预器换热元件上的硫酸氢铵,有效减少了空预器堵塞。张家港沙洲电力通过全负荷脱硝技术研究及应用实现了全负荷脱硝;张家港华兴电力通过启动清吹时间优化研究及应用,实现天然气管道智能保护管理、解决了机组启动冒“黄烟”问题;周口隆达积极探索机组调峰潜力,通过锅炉燃烧优化调整、精准配煤等创新方案,在不增加设备投入情况下,成功实现30%额定负荷锅炉不投油稳定运行;丹阳中鑫华海创新性地攻克多个难题,#2机组创造了从燃机安装至机组投产同类型燃机最快记录和上海电气601727)全部燃机燃烧调整调试最快记录,燃机首次并网至机组投产用时在国内燃机电厂位居前列。石化企业:创新工作方式取得浓盐水直排入海许可;实现多个货种同时储存、同时在不同码头装卸作业、在不同罐组之间灵活输转。储能企业:针对钒矿资源特点,确定两期建设方案、提出脱碳发电+梯级池浸湿法提钒方案、通过优化工艺降低水资源需求等工作,降低了工程投资,提高了系统运行可靠性。

  (三)储能转型发展工作

  2023年,公司在已形成的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基本架构基础上,加快推动各储能项目开工建设,全面打造和完善以大容量、长时全钒液流电池新型储能技术为架构的储能资源整合、提纯冶炼、储能装备制造和项目系统集成、技术研发迭代等储能全产业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储能行业全产业链发展领先和龙头标杆企业。

  1.储能项目如期开工,有序推进生产线建设。在钒矿选冶项目上,公司所属敦煌市汇宏矿业开发有限公司6,000吨/年高纯五氧化二钒选冶生产线(一期3,000吨/年)已于2023年6月底如期开工建设,8月主厂房第一罐混凝土浇筑,9月实现办公楼封顶,11月锅炉汽包就位,一期项目预计2024年四季度投产。截至目前,该产线是国内单条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环境最友好的石煤提钒生产线,达产后将占据国内石煤提钒20%左右市场份额。在钒电池生产项目上,公司所属张家港德泰储能装备有限公司1,000MW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制造基地(一期300MW)致力于新一代大容量、长时全钒液流电池及相关产品研发及生产,已于2023年6月底如期开工建设,9月完成桩基工程、主厂房第一罐混凝土浇筑,一期项目预计2024年四季度投产,达产后将占据目前国内全钒液流电池10%左右市场份额。其中:2023年3月完成了第一代32kW电池样机制造、测试和展示,2023年6月1MW试验生产线投入使用,2023年10月成功生产首台新一代32kW电堆并完成了电堆产品定型,2023年12月完成自主研发的BMS程序测试和储能模块整装定型。

  2.不断获取优质钒矿资源,资源领域优势凸显。报告期内,公司通过股权并购取得了安徽省石台县龙岭钒矿采矿权,增加了平均品位0.93%、评审确认134.74万吨的五氧化二钒资源量,进一步加大了公司在优质钒矿资源上的优势,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目前,公司拥有的优质五氧化二钒资源量达158.89万吨,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具有突出的上游资源优势,处于石煤提钒行业领先地位。

  3.持续推动产学研合作,取得核心技术成果。一是公司所属德泰储能研究院已于2023年6月底正式揭牌运行,聘请了长沙理工大学贾传坤教授为储能研究院院长,并与长沙理工大学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取得了10项行业领先的储能专利技术、新申报了5项新发明专利,引进了国际国内高层次、高水平储能专业技术人才,极大提升了公司在储能装备研发、电池生产与集成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为公司后续研发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等方面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通过收购新加坡国立大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科技初创公司Vnergy70%股权,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王庆教授的全钒液流电池固态储能等多项技术专利,使公司进一步拥有了国际先进的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具备了在热稳定性、能量密度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明显行业领先优势,将加快实现公司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领域的技术迭代,进一步提升在全钒液流电池市场的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

  4.找准储能市场定位,做好市场拓展准备。一是整合业务应用场景,开展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公司在电源侧电厂和负荷侧煤矿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布局光储一体化项目,形成示范效应。二是充分研判储能市场,提前研究国内外报价体系,掌握合同能源管理和EPC总承包等多种运营模式,初步形成全产业链销售网络系统。三是确定电堆制造核心材料优选合作商,建立内部供应商管理系统,完善成本管控和投标报价体系建设。四是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在钒矿选冶和钒电池生产业务上与央企、地方国企、地方政府和行业重要客户充分接洽,为拓展市场奠定基础。

  (四)安全管理工作

  公司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责任落实,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考核奖惩,狠抓双重预防机制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1.强化安全责任落实

  把实现“零事故”作为最坚定的目标,通过现场管控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层级落实,强化了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感与责任意识。

  2.深化安全双预控机制建设

  一是扎实做好风险辨识评估及管控工作,保证各类风险能够及时辨识,各类管控措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在生产现场全面落实。二是加大隐患排查与治理力度,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跟踪整改闭环,实现安全隐患动态清零。煤炭企业:开展了“一通三防”、顶板、防治水、机电运输专项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隐蔽地质灾害普查、“雨季三防”“冬季三防”等活动;电力企业:开展了重大节日安全专项检查、迎峰度夏(冬)专项检查、春季安全无事故、消防专项安全检查等活动;石化企业:加强高空、涉海、动火、受限空间等高危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

  3.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煤炭企业:通过强化动态检查、季度验收评比、动态达标和静态达标等有效措施,实现安全生产由管结果向管过程控制延伸。目前,公司所属9座矿井被评为“国家特级安全高效矿井”,6座矿井被评为“国家一级安全高效矿井”;5座矿井被评为“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电力企业:坚持季度安全标准化集中查评,通过“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动态循环持续改进,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动态达标。

  4.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煤炭企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步伐,实现了矿井集中控制、自动化控制和无人值守,随着智能化综掘和综采工作面不断增加,进一步提高了矿山安全保障能力。电力企业:已实现自动化控制、信息化处理,MIS系统涵盖生产各个环节;通过有序推进重大技改项目,完成了相关电力机组及公用系统改造和转子端部结构升级等系统优化工作;同时,完成安措项目108项、反措项目53项,有力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石化企业:根据多货种经营需要优化工艺流程,实施了管线改造,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5.抓实员工安全教育培训

  深入开展安全形势宣讲、事故警示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不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技术水平。煤炭企业:通过推行“安管云”、“实物+智能”型特种作业实操和“中安云”理论考试模拟系统,开展关键要害岗位专项培训、专业交叉培训。电力企业:通过开展VR体验、触电体验、安全知识竞赛及安全云平台、运行操作技能、消防、职业健康培训等活动,以及观看学习现场作业录像,实现了安全培训新体验。石化企业:针对多货种仓储,加强进出库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等培训。2023年,公司共计完成安全教育培训553批次,累计培训39,307人次,达到了良好预期效果。

  (五)环境保护工作

  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始终将环保工作放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位置,各项环保排放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未发生环境污染事件。

  1.依法依规,不断提升环保管理能力。公司及所属各单位结合国家政策及相关规范建立健全环保和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强化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及隐患,确保环保设施长周期稳定运行。同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预案,定期开展与强化应急演练,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能力不断提升。

  2.持续投入,进一步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公司及所属各单位严格按国家及行业要求,确保环保设施运行正常,通过矿井水、生活水、除尘、脱硝等设施技术改造,在满足标准要求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排放量。张家港华兴电力完成4台机组脱硝改造,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由50mg/立方米降至20mg/立方米以下,为区域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做出积极贡献。

  3.提前谋划,落实环保“三同时”要求。公司在建重点项目陕西亿华海则滩煤矿建设项目提前谋划、超前安排环保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危废品库、生活污水处理、钻孔泥浆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与投运,建立废品库4座、生活水处理池6座、处理废泥浆8,790吨,完成矿井水、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及安装招标,确保矿井建设中环保设施“三同时”。

  (六)内控管理工作

  公司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不断夯实基础工作,优化管理制度,再造工作流程,通过对制度和流程关键控制点的日常和专项监督,将内控管理落实到企业管理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1.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将新并入单位及时纳入公司内控规范管理体系,结合其内设机构相关职责,全面整理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流程;对内控管理手册中控制活动环节单独列出,强化了流程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出重要性原则,确保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覆盖。

  2.强化制度和流程动态管理。通过对制度文件前期下发、中期执行检查,到后期制度体系动态修订等方式,优化制度管理相关流程,强化制度管理全过程管控;通过强化各单位流程控制、管控措施及流程执行情况定期检查等方式,将流程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中,实现了制度和流程检查常态化、修订依规化,进一步促进了公司规范运作。

  3.确保内部控制监督与落实。将内部控制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有效结合,重点对各专业领域关键控制点进行常态化控制。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仔细检查流程和制度有效性,将内控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切实融入到管理实际中,通过对管理风险点识别、关键控制点测试,做到全流程控制,进一步起到了防范和化解风险作用。

  4.增强内部控制评价效果。编制下发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各业务板块内控评价工作,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要素出发,检查企业各环节设计与运行有效性,同时结合公司实际和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各业务板块内控优化实施工作,梳理关键业务环节,完善相关制度、流程设计,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七)内部监督工作

  深度融合与协同监察审计工作,通过实施专项监察、审计和“回头看”,跟进督察督办,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确保了各项工作计划和任务目标完成质效。

  1.内部监察工作全面覆盖。重点对公司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及重大事项等方面实施了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基本实现了监察“全覆盖”。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察,及时发现和制止了各管理领域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效促进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提高。

  2.内部审计工作持续开展。以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为抓手,完善了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流程。重点对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和履职尽责情况,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内部评价,有效激发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为公司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督察督办工作精准跟踪。完善了督办机构,建立健全了重大事项、重点工作和临时性应急工作督察督办制度,主要以公司年度、月度、周工作会和临时安排事项及具体要求为重点,精准跟踪督办了涉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电煤保供、集采集销、项目进展等重点工作。督办过程中,进一步细化了督办流程,高标准、高效率保证了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八)党建和工会工作

  公司坚持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强化党建引领、工会服务作用,实现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员工思想认识,增强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着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1.强化党建引领,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建设。按期完成公司党委及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持。二是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管理,提高党组织凝聚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岗位示范、争先创优等活动,培树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三是深入开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专项活动,领导干部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四是践行社会公益,彰显企业社会责任担当。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群众、组织群众、贴近群众的优势,开展了帮扶捐赠、主题演讲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

  2.履行工会职责,维护职工利益。一是牢固树立为职工群众服务的意识,关注职工诉求和需求,关心关爱困难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二是关心基层职工生活和思想动态,积极开展“送温暖”“送清凉”等慰问活动,让职工深切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三是发挥工会组织职能,积极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技术创新等活动,引领广大职工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建功立业。四是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发展情况

  1.煤炭行业

  2023年,世界经济低迷,国际局势复杂演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较多,自然灾害频发。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多措并举增加供给,煤炭供应总体稳定。煤炭需求刚性增长,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在能源转型期间煤炭仍是我国最重要、最稳定、最安全、最可信赖的基础能源,作为保障能源安全“压舱石”和“稳定器”的地位不会动摇。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2023年原煤产量47.1亿吨,同比增长4.5%,创历史新高;煤炭先进产能平稳有序释放,兜底保障作用充分发挥。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信息:2023年煤炭进口4.7亿吨,同比增长61.8%,煤炭进口大幅增长。根据山西省统计局信息:2023年山西省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3.6亿吨,同比增长3.3%,煤炭安全稳定供应。

  焦煤市场方面,年内焦煤价格呈现“V”型走势,随着焦煤进口政策逐步放宽,进口煤量也开始增加,叠加年度宏观经济形势偏弱,下游钢材市场整体成交价和成交量多以弱势运行为主。在此市场不利因素下,双焦市场自二季度开始价格呈逐步下行趋势运行,下半年焦煤供需结构略有改变,市场开始逐步企稳回升,整体价格不断上行,直至年末煤价达到全年高点。2023年,国内焦煤产量4.9亿吨、同比下降0.8%,焦煤进口量1亿吨,同比增长59%。

  动力煤市场方面,年内国内动力煤价格走势整体呈先抑后扬态势,市场整体供应相对宽松,煤炭企业扎实推进煤炭增产保供工作,煤炭产能继续释放,产量同比较快增长,进口大幅增长,供应比较充足,市场供需形势持续改善,国内动力煤供大于需的基本面未有改变,迎峰度夏、度冬期间,煤炭季节性需求释放,煤价小幅修复性回弹,煤价保持合理区间运行。2023年,国内动力煤(除焦煤外)产量42.2亿吨、同比增长4%,动力煤(除焦煤外)进口量3.7亿吨、同比增长62%。

  公司目前在产煤炭产品均为优质主焦煤及配焦煤,属于稀缺性煤炭资源,整体市场缺口较大,具有市场价格高、抗市场波动能力强等优势,是钢铁冶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2.电力行业

  2023年,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电力保供取得好成效。年初,受来水偏枯、电煤供应紧张、用电负荷增长等因素叠加影响,云南、贵州、蒙西等少数省级电网在部分时段电力供需形势较为紧张,通过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守牢了民生用电安全底线。夏季,各相关政府部门及电力企业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平衡,各省级电网均未采取有序用电措施,创造了近年来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最好成效。冬季,12月多地出现大范围强寒潮、强雨雪天气,电力行业企业全力应对雨雪冰冻,全国近十个省级电网电力供需形势偏紧,部分省级电网通过需求侧响应等措施,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根据中电联报告: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6,539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增速比2022年提高3.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拉动电力消费增速同比提高。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3.6%、6.4%、6.6%和10.0%,同比增速逐季上升。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火电13.9亿千瓦,同比增长4.5%(煤电11.6亿千瓦,同比增长3.4%,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9.9%,首次降至40%以下,同比降低4.0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7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在2023年首次突破50%,达到53.9%。从分类型投资、发电装机增速及结构变化等情况看,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持续推进。2023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7亿千瓦。

  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8.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其中:火电增长6.1%。2023年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接近六成,煤电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电源,有效弥补了水电出力的下降。2023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592小时,同比降低101小时,其中:火电4,466小时,同比提高76小时(煤电4,685小时,同比提高92小时)。

  根据江苏能源监管办统计信息:2023年,江苏省全社会用电量7,832.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6%;全省发电量6,272.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4%;全省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3,665小时,同比下降97小时;全省装机容量17,965.79万千瓦。

  根据河南能源监管办统计信息:2023年,河南省全社会用电量4,089.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4%;全省发电量3,432.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1%;全省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2,666小时,同比减少255小时;全省装机容量13,846.13万千瓦。

  (二)行业政策情况

  1.煤炭行业

  2023年,有关煤炭方面的主要政策文件情况:2023年1月,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海关总署、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印发《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挥“西煤东运”“北煤南运”联运主通道作用,进一步增强煤炭铁水联运服务和保障能力。2023年3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延长煤炭零进口暂定税率实施期限的公告》,自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继续对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坚持把能源保供稳价放在首位,夯实化石能源生产供应基础,有序推进煤矿先进产能核准建设,推动在建煤矿尽快投产达产,增强煤炭增产保供能力,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稳步提升煤炭洗选率。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支持炼焦煤企业与焦化、钢铁企业签订长期协议,促进炼焦煤保供稳价。2023年12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2024)》,明确2024年1月1日起,恢复煤炭进口关税,按照专家分析进口煤价格优势将减弱或致进口煤减量,更加有利于国内煤矿。

  2.电力行业

  2023年,有关电力方面的主要政策文件情况: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3版)》,进一步加强电力安全监管工作,有效防范电力生产事故。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加快建设具备条件的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开工投产一批煤电项目。2023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深化输配电价改革,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进一步规范电力现货市场运营和管理,切实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建设。2023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现货市场建设要求,进一步扩大经营主体范围,提升电力现货市场运营保障能力。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推动煤电转变经营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支撑调节作用,更好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为煤炭和电力业务,形成了以煤电互补为基础的综合能源供应格局。

  (一)煤炭业务

  公司为焦煤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及国内冶炼行业核心供应商,主要从事煤炭开采与销售,所属煤矿及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和澳洲境内,煤炭总产量多年保持在千万吨级以上水平。目前,公司正加快推进海则滩煤矿建设和所属矿井生产系统技术改造与产能规模优化提升相关工作,着力提升煤炭安全、清洁和高效生产能力,至2027年底总产能规模力争突破2,000万吨/年。

  公司煤炭业务主要经营模式:由公司制定年度生产与经营计划,各主体企业按照计划组织生产,由公司煤炭采购销售中心统一销售,以用户为中心,秉承“规范化、集中化、终端化”原则,实现“三化”管理销售体系,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煤炭产品销售价格,与焦煤战略用户和重点用户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培育精煤、原煤战略用户群体,通过配煤、深加工拓展新用户群体,不断扩大销售区域,巩固现有终端用户长协合作关系,适时进行外部市场开发,优化了下游终端用户战略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煤炭业务产品均为优质焦煤和配焦煤,主要用于钢铁冶金行业。公司煤炭产品主要销往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大型钢焦企业和山西境内区域焦化龙头企业,客户群体稳定且关系良好。公司煤炭业务利润主要源自合理的煤炭产品市场价格以及对采煤成本和其他成本费用的控制。

  (二)电力业务

  公司为优质的区域绿色清洁能源供应商,主要从事电力生产、开发和供热业务,所属电厂分布在江苏省与河南省境内,均为当地主力电厂,电力机组总装机容量接近千万千瓦级规模。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丹阳中鑫华海控制权,新增装机容量20万千瓦,其所属2×10万千瓦级(6F级)燃机热电联产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于2023年5月投产。

  公司发电业务主要经营模式:坚持精细管理,细分电量结构,采用国网代理购电、市场直接交易和省间交易电量等多种市场化交易相结合的方式,电力市场化交易比重逐年提高。此外,公司积极探索并踊跃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所有电量接受江苏省和河南省电网及华中电网统一调度。

  公司供热业务主要经营模式:民用供暖由发电企业与热力公司按供热需求签订供热合同,工业供汽由发电企业与工业蒸汽用户或热力公司签订供汽合同。依据供热、供汽合同和实时需求组织生产供给,根据供暖量和供汽量与用户进行月度结算。

  报告期内,公司电力业务产品为电能和热能,主要为工业和民用提供能源供应。公司电力业务利润主要源自售电量和售汽(热)量增加以及对发电成本和其他成本费用的控制。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秉持“煤电为基、储能为翼”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煤电主业,加快储能转型发展步伐,全面实现向煤炭、电力、石化、储能综合能源布局,并充分发挥焦煤核心供应商、电力区域保供主力军作用,保持了公司生产经营稳定、业绩大幅增长、发展持续向好。

  (一)焦煤行业核心供应商,煤炭资源丰富稀缺

  公司煤炭业务在企业规模、资源储备、煤炭品种和品牌影响等方面具有较强核心竞争优势。截至目前,公司煤矿总产能规模为1,710万吨/年,其中:在山西地区拥有华熙矿业、银源煤焦和康伟集团3家煤炭整合主体企业,共15座在产焦煤煤矿,煤炭总产量多年保持在千万吨级以上水平,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公司拥有煤炭资源量达38.29亿吨,其中:优质焦煤资源量9.22亿吨,优质动力煤资源量29.07亿吨,具有较大的煤炭资源储备优势。公司在产煤种均为优质焦煤及配焦煤,属于稀缺煤种,与动力煤相比,焦煤价格优势明显,特别是低灰、低硫焦煤品种的市场价格较高、销售情况良好,抵抗市场波动能力更强,具有较好的质量优势。公司通过大力实施精煤战略,大幅提升了焦煤品质,打造了“永泰精煤”良好的品牌形象,形成了一批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客户,且公司销售的精煤均为单一品种,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区域市场具有较强的定价权和品牌影响力。

  (二)电力行业区域保供主力军,电力机组优势明显

  公司电力业务在装机规模、地理位置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强核心竞争优势。公司拥有电力控股总装机容量达918万千瓦、参股总装机容量达400万千瓦,为区域内主力电厂和保供主力军。公司所属电厂分布在江苏与河南地区,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和人口稠密的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用电量大,电力业务需求和效益有保障。公司所属电力机组单机容量大、技术参数高,所属燃煤机组发电煤耗低,均实现了超低排放,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相关产业政策。公司控股机组包括4台百万千瓦级燃煤机组(均为超超临界发电机组)、4台60万千瓦级燃煤机组(2台超超临界和2台超临界发电机组)、2台30万千瓦级热电联产燃煤机组和4台40万千瓦级(9F级)处于国际技术领先水平的燃气机组、2台10万千瓦级(6F级)燃机热电联产燃气机组,燃煤机组80%以上是60万千瓦级及以上大型发电机组。其中:张家港沙洲电力总装机容量在江苏省排名前五、苏州地区排名第二,是苏南电网和江苏省网重要的电源支撑点;张家港华兴电力是张家港市主城区唯一的集中热源点,所属燃气机组装机规模在江苏省同类机组中排名第二,所属热力公司为张家港市最大的工业蒸汽供应商;裕中能源是河南省装机容量排名第三、郑州市周边排名第一的火力发电企业,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供热机组(热电联产机组)之一,供热季承担郑州市约三分之一供热面积和新密市全部供暖任务;周口隆达位于河南省人口排名前三的周口市,电厂运行后极大地缓解了周口地区长期以来用电紧张的局面,结束了周口市无大型支撑电源的历史,同时也填补了当地无大型热源的空白;丹阳中鑫华海燃机热电联产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具有技术先进、热效率高、综合能耗及排放量低等优势,为当地唯一热源点。

  (三)煤电一体化发展,保障经营业绩稳定增长

  公司拥有煤炭与电力两个主营业务板块,目前虽因煤种不同未实现内部供需平衡,但因煤炭产量与发电用煤量基本相当,从而形成了煤电板块互补的总体经营格局,有效规避了煤炭与电力板块在生产经营中的周期性风险问题,对煤电价格周期性波动起到了平抑作用,保障了经营业绩持续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公司充分利用煤炭洗选副产品,加大对所属各电厂供应,发挥煤电板块互补综合管控优势,统筹平衡运营资源,确保了主业协同发展。为全面实现煤电一体化和产业协同效益最大化,公司正在全力加快推进拥有优质化工用煤及动力煤资源的海则滩煤矿建设,该项目为国家北煤南运大通道浩吉铁路的重要煤源点和陕北煤化工的重要原料供应点,其投产后所生产的6,500大卡以上高热值优质动力煤可直接通过浩吉铁路运往公司所属河南和江苏地区电厂,满足公司所属电厂大部分用煤需求,大幅降低发电成本,极大增强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公司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力也将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公司拥有的1座5万吨级和1座10万吨级长江煤运码头,也为构建公司煤电联营奠定坚实基础。

  (四)科创引领产业升级,煤电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煤炭采选技术应用方面:通过端头放煤、切眼放煤、后夹矸放煤工艺提高放煤量,推广充填开采、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小煤柱开采、围岩注浆加固等技术应用以及浮精降水改造,实施综采工作面大走向、大切眼布置,增加了顶板稳定性、煤炭资源利用率和产品效益,实现了高效生产;通过优化选煤工艺,调整重介系统环节,实现原煤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开展“低热值煤综合利用”“中煤回洗”二次加工,实现了对洗选尾矿深度回收;全面推动集约化、智能化生产,所属各煤矿生产系统已完成了集中控制、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等自动化、信息化改造,进一步提升了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在安全生产、减人提效、节支降耗等方面成效显著;加快工作面智能化建设,实现了向“本质安全”转变,共建成18个智能化综掘工作面和4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陕西亿华通过移动放灰平台、自动井盖门开闭装置及井筒偏斜监测等研究应用,获得专利受理,提高了施工安全与进度保障水平。煤炭企业目前拥有各类专利技术44项。

  发电技术应用方面:公司所属燃煤机组均属于国内先进的清洁能源、低能耗机组。2023年,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平均排放浓度分别为1.20毫克/立方米、10.89毫克/立方米、27.06毫克/立方米,远低于超低排放标准;供电煤耗完成295.65克/千瓦时,较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煤耗约低7.75克/千瓦时,全年可节约标煤约25万吨。公司所属电厂积极实施节能、灵活性、供热“三改联动”,有序推进机组脱硝等技改项目和天然气管理智能保护管理,机组运行更安全、可靠与环保,经济性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目前拥有各类专利技术26项。

  (五)打造储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公司致力于成为储能行业全产业链发展领先和龙头标杆企业,在已形成的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发展基本架构与布局基础上,正在有序推进一期3,000吨/年高纯五氧化二钒选冶生产线和一期300MW/年新一代大容量全钒液流电池生产线建设,预计将于2024年四季度投产,从而成为公司发展的第二增长极,进一步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司长期盈利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公司所属钒电池产品已完成了电堆产品定型、自主研发的BMS程序测试和储能模块整装定型。同时,公司所属德泰储能研究院于2023年6月底正式揭牌运行,通过引进国际国内高层次、高水平储能专业技术人才和国内外企业合作,为公司后续研发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研发与技术迭代能力,大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确立了公司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储能板块目前拥有各类专利技术10余项、新申报5项新发明专利,涵盖了从电池系统到电堆结构、改性电极、交换膜等全钒液流电池核心技术应用范围。

  (六)专业化管理团队和高素质员工队伍,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

  公司及所属各板块核心管理人员长期保持稳定,且均为从能源行业领先企业引进的专业精英人才和骨干力量,具有丰富的煤炭、电力、石化、储能等能源行业开发、建设、生产运营和管理经验,熟悉生产经营、技术工艺和行业趋势,能够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进行科学高效决策,有效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公司贯彻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理念,坚持内外并举、任人唯贤、德才兼备选聘原则,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把品行靠得住、工作有能力、作风过得硬、员工信得过的管理人员选拔到核心管理岗位,优化人员年龄结构、做好人才储备,进一步强化公司管理力量,筑牢企业长远发展队伍基础。公司大力实施“育人兴企、人才强企”战略,推行导师带徒、技术(技能)津贴、联合办学等制度,采取适当经济奖励、晋级加分等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提升、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加强“校企、院企”合作,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开展多专业、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与交流,打造出了一支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管理能力强、专业素质优的专业化管理与技术团队和高素质员工队伍,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度,公司煤炭业务保持良好经济效益,电力业务经营效益持续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持续稳定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1.2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6亿元、较去年同期19.09亿元增加18.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59亿元、较去年同期16.65亿元增加41.73%,业绩增长主要原因系本期煤炭业务产销量同比增加及电力业务动力煤采购成本同比下降所致。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储能行业

  (1)新型储能市场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3年,是中国新型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也是新型储能行业迅速成长的一年。新型储能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及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新型储能发展迅速,据国家能源局消息,截至2023年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GW/66.87GWh,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GW/48.70GWh,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多地加快新型储能发展,11省(区)装机规模超1GW。截至2023年末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5的省区分别是:山东3.98GW/8.02GWh、内蒙古3.54GW/7.10GWh、新疆3.09GW/9.52GWh、甘肃2.93GW/6.73GWh、湖南2.66GW/5.31GWh,装机规模均超过2.00GW;宁夏、贵州、广东、湖北、安徽、广西6省区装机规模超过1.00GW。分区域看,华北、西北地区新型储能发展较快,装机占比超过全国50%,其中西北地区占29%,华北地区占27%。

  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路线“百花齐放”。目前,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2023年以来,多个300MW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0MW等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MW级飞轮储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落地实施,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底,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铅炭电池储能占比0.5%,压缩空气储能占比0.5%,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占比1.2%。

  新型储能多应用场景发挥功效,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一是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规模约12.36GW,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新能源发展较快的省区。二是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规模达15.39GW,占比呈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宁夏等系统调节需求较大的省区。三是服务用户灵活高效用能,广东、浙江等省工商业用户储能迅速发展。

  (2)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储能项目不断落地

  当前多家企业争先涌入钒电池赛道,国内产业化进程加速。钒电池行业已步入产业化推广阶段,技术日益成熟、产业链逐渐完备。目前钒电池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手中,我国液流电池技术位居世界前列,随着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发展逐步成熟,国内钒电池储能项目正加速落地。

  据北极星储能网不完全统计,当前公开有全钒液流电池相关布局的企业已多达40余家。2023年以来,液流电池备案及中标项目总数达1.6GW/6.5GWh,是目前已投运规模的十倍以上,液流电池行业发展迅速。预计2025年新增全钒液流电池装机规模达到0.53GW,累计装机规模1.15GW;到2027年,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1.07GW,累计装机规模约2.99GW。

  (3)全钒液流电池核心材料自主可控,产业链初步形成

  储能发展作为电力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是目前电力改革的核心。因此,未来储能技术和产能的自主化、自控性将是整个储能行业发展攻坚的重中之重。目前,钒电池产业链可划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电池制造和下游应用,产业链核心材料自主可控,科技自强自立。

  上游端:钒资源存在广泛,中国产量占全球七成。根据美国国家地质局(USGS),2022年全球钒元素资源储量达到2,556万吨,其中中国储量占比最高,为37%。产量上,2022年全球五氧化二钒产量约11.80万吨,中国占7.32万吨,是最主要的产钒国。

  中游端:电解液制造与电堆集成是核心环节。钒电池产业链中游制造环节主要涉及电解液生产、电堆装配和控制系统集成。中游制造集成厂商通过采购上游原材料,制备电解液,同时对电堆进行集成,最后再对系统进行集成。其中电解液的纯度和配方、电堆集成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各家厂商的竞争力。

  下游端:发电侧/电网侧应用是主流方向。钒电池储能时间超过4小时,属于长时间储能。长时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均能够有所应用,典型应用场景包括高风光发电比例下的能量管理、约束管理、孤岛运行、备用与黑启动、工商业应用电表后储能。发电侧长时储能需求正在逐步增长。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于2021年8月发布了《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提出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挂钩比例(时长4h以上)配建调峰能力,按照20%以上挂钩比例进行配建的优先并网。在电网侧许多区域性电网、微网稳定性较差,覆盖范围小,没有合适的抽蓄、压缩空气电站建设资源,液流电池在世界范围内主要部署场景也在该方面,通过部署4小时以上储能电站提高整个电网系统的稳定性。用户侧长时储能需求主要来自峰谷套利,峰谷套利是能够获得盈利的储能应用方向,其商业模式也比较明晰。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越来越高,该方向或将成为液流电池的重要应用和发展方向之一。

  2.煤炭行业

  (1)煤炭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国内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将拉动煤炭需求继续适度增长。同时,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清洁能源发电并网规模快速增长,对燃煤发电的替代作用增强,但也要看到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极端天气等情况下,对煤电的顶峰保供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预计全年我国煤炭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

  (2)煤炭供应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从煤炭供应看,煤炭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精神,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责任,统筹处理好发展与安全、供给与需求等关系,克服产能核增潜力不足、产能接续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等困难,有序释放优质产能,科学组织煤矿生产,确保煤炭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煤炭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大型智能化煤矿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弹性增强,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大幅提升。加上进口煤的补充调剂,预计全国煤炭供应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综合判断,2024年全国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应急保供能力增强,煤炭市场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态势,中长期合同制度有效发挥煤炭市场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但国际能源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煤炭供需格局深刻变化,考虑极端天气、突发性事件、新能源出力等不确定因素,仍可能存在区域性、时段性、品种性的煤炭供需错配情况。

  3.电力行业

  (1)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增长

  预计2024年全国电力消费平稳增长。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终端用能电气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等因素,预计2024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8万亿千瓦时,比2023年增长6%左右。预计2024年全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14.5亿千瓦,比2023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

  (2)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首超煤电装机规模

  预计2024年新投产发电装机规模将再超3亿千瓦,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在新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预计2024年新投产发电装机规模将再超3亿千瓦,新增规模与2023年基本相当,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202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2.5亿千瓦,同比增长12%左右。火电14.6亿千瓦,其中煤电12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比重降至37%。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18.6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上升至57%左右;其中,并网风电5.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7.8亿千瓦,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将超过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40%左右,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压力凸显。

  (3)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分地区供应偏紧

  预计2024年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平衡。电力供应和需求,以及气候的不确定性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叠加,给电力供需形势带来不确定性。综合考虑电力消费需求增长、电源投产等情况,预计202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平衡。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在充分考虑跨省跨区电力互济的前提下,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南方等区域中有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应偏紧,部分时段需要实施需求侧响应等措施。

  (4)容量电价政策实施,促进煤电企业长期收益稳定并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随着煤电容量电价(主要包括容量电费和辅助服务收益)政策的实施,使煤电企业不挂钩煤价部分的收入占比提升,稳定了煤电企业固定成本回收预期,对煤电企业业绩形成一定的“托底”作用,保证了盈利能力稳定和抗风险能力增强,且随着容量电价比例后续逐步提升,煤电企业收益将更加稳定。同时,进一步适应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的新形势,推动煤电转变经营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对电力系统的支撑调节和兜底保障作用,更好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促进新能源加快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坚持“煤电为基、储能为翼”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一是不断夯实煤炭、电力与石化能源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煤电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全力提升现有能源产业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全面打造成为清洁、高效的综合能源企业。煤炭业务继续稳基础、提产能,着力提升煤炭安全、智能和高效生产能力,全面加快海则滩煤矿建设,力争2027年总产能规模突破2,000万吨/年;电力业务充分发挥机组容量大、可靠性高、性能先进等优势,积极扩大供热市场,保障区域电力和热力供应,并将结合火电市场形势和实际发展需要,积极对优质火电项目进行论证与推进前期工作;石化业务积极进行市场拓展和客户培育,不断挖掘项目功能潜力,拓展油品贸易业务,增加长期业务客户,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是在保证现有煤电传统产业基本盘稳定增长的同时,公司坚定不移地加快储能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在现有已形成的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基本架构基础上,将加快全钒液流电池上下游项目生产线建设,尽早实现投产见效;充分发挥研究院科技引领作用,构建自有研发团队,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助力产业化提升。同时,全力拓展外部市场,采取多元化销售方式和多样化产品供应,提前拓展和锁定市场优质客户资源。

  公司力争2025年储能产业形成规模;2027~2030年进入储能行业第一方阵,实现全钒液流电池市场占有率30%以上目标,成为储能行业全产业链发展领先和龙头标杆企业,储能板块规模与现有煤炭及电力板块规模相当,从而形成“传统能源+新型储能”双轮驱动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将公司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综合能源供应商。

  (三)经营计划

  1.2023年经营目标完成情况

  2023年度,公司所属煤炭采选业务实现原煤产量1,297.23万吨、销量1,299.37万吨(其中:对外销售730.03万吨、内部销售569.34万吨),营业收入619,005.25万元;洗精煤产量328.99万吨、销量327.60万吨,营业收入514,645.21万元。公司所属电力业务实现发电量373.49亿千瓦时,售电量353.91亿千瓦时,营业收入1,671,129.67万元。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1.20亿元,利润总额34.2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6亿元。

  公司制定的2023年度经营目标:全年计划煤炭产量1,200万吨、煤炭销售量1,200万吨、发电量360亿千瓦时,储能项目及相关生产线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通过公司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和辛苦付出,上述各项经营目标均超额完成。

  2.2024年经营目标及工作措施

  公司全年计划煤炭产量1,200万吨以上、煤炭销售量1,200万吨以上、发电量375亿千瓦时以上;储能项目及相关生产线建设按计划有序落地投产;海则滩煤矿建设实现四条井筒井下贯通,形成通风、供电、排水系统。

  为确保2024年公司各项目标顺利完成,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把稳安全发展方向

  一是坚持安全第一。始终将安全工作摆在生产、建设、发展的第一位,不碰安全红线、守住安全底线。持续开展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活动,以案为鉴、以案促改,狠反“三违”,切实将预防为主理念落实到工作中。二是狠抓责任落实。进一步明晰各级安全责任,强化“两制”和措施落实,加强生产全过程管理,加大考核力度,切实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和执行力。三是强化现场管理。煤炭企业围绕“人、机、环、管”四要素,重点抓好薄弱区域、环节、时段、岗位安全管控,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持续开展系统风险评估、品牌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等工作,全力推动安全水平提档升级。电力企业强化队伍管理,从准入、责任落实、技术交底、措施执行、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价等方面进一步严格把关;严格落实“两票三制”“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增强“三措两案”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点抓好特殊、高风险作业以及机组计划检修、技改项目安全管控;落实主要领导深入现场检查指导管理规定,及时掌握、研究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石化企业针对多油品货种、短租期仓储模式下清罐频繁的特点,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做好受限空间、动火、高处、交叉作业等风险管控。建设单位重点抓好施工现场土建、安装工程平行交叉作业协调和安全措施落实。四是开展安全活动。持续抓好“安全生产月”、雨季“三防”、“百日安全”、冬季“三防”、安全生产标准化查评等活动。结合行业生产特点,突出抓好安全专项活动,科学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事故处置预案演练活动,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加快海则滩煤矿建设进度

  全力做好陕西亿华海则滩煤矿项目建设,以“平安建设会战年”活动为抓手,全面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包保的“五个一”工作机制,责任化“落实到人”,清单化“倒排工期”,节点化“挂图作战”。强化关键节点考核,狠抓图纸设计和施工计划,确保按计划并争取提前完成各关键节点工程进度,将“效果图”变为“实景图”;加强施工质量管控,建立内部质量管理责任制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把控材料进场源头关,强化施工过程质量监督,尤其要对重点部位、重点项目、重要工艺、隐蔽工程等实行全方位、全过程旁站,对控制性工程、关键工序实行定岗、定责、定人;严格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确保项目总工期按计划实施,投产后系统、设备运行稳定,产量达标,并为海则滩煤矿建设取得“太阳杯”“鲁班奖”目标打牢坚实基础。

  (3)拓展提质增效渠道

  一是广辟创收增利途径。电煤采购进一步加强与签约煤企沟通协调,深入坑口、港口对接,确保长协煤保质保量兑现到位;同时,抓好高性价比进口煤采购,提高掺烧效益。煤炭企业进一步加大找煤力度,探明煤炭存量,努力增加优质煤可采储量,增强发展后劲;提前预判煤质变化、产量情况等因素,动态测算洗选效益,合理调整洗选策略,坚持调配、配洗、配售相结合,加大优洗优配、中煤回洗、煤泥再浮力度,实现应洗尽洗、精洗细洗。电力企业科学制定发电策略,做好电量、电价争取和现货交易工作;加强入炉煤管理和调峰市场分析,优化报价策略,最大限度提高调峰辅助服务收益。石化企业积极争取与其他仓储服务商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加快开发有使用船舶进行油品分销调配需求的柴油贸易客户。煤电板块加快推进智能化建设。煤炭企业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设备系统升级改造,加快智能化工作面建设和实现无人值守,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带动高效生产。电力企业结合火电厂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从运行优化和检修维护两个方面探索,提升运行和设备管理水平。二是深挖节支降耗潜力。深入开展可控成本考核和成本管理专项整治,优化成本控制模式;加强废旧物资管理,提高回收、修复及利用率;科学制定储备定额,合理库存;加强煤耗、气耗管理及节能降耗工作,优化检修管理。以客户为中心,保持长期稳定合作。持续开发终端直供客户,优化用户战略布局,特别是在长协煤(气)、大宗物资等采购以及焦煤销售方面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4)有序推进储能转型发展

  一是全力抓好项目投产。选冶产线:狠抓施工管理,确保余热发电和选冶厂项目按计划竣工。抓好余热锅炉掺配煤及工艺系统调试、优化工作,重点是关键工艺、关键环节技术管理,积累经验,切实提高钒产量。电堆产线:尽快完成厂房建设和制造产线安装,确保在形成小规模储能单元生产能力基础上,尽早竣工投产。强化制造质量管控,严把质量检测关,确保制造出质量过硬的电堆产品,同时搭建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不断优化电堆产品,实现持续迭代升级,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开发相应等级单体电堆产品。全面规划电堆产品配件布局,开展BMS和EMS系统开发工作,提升产品集成能力。二是全面加强市场开发。加快推进公司内部光储一体化项目建设,争取2024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储能产品在同类应用场景的推广应用。研究储能相关政策,加强合作,全力拓展外部市场,实现钒电池产品销售目标。采取多元化销售方式和多样化产品供应,提前拓展和锁定市场优质客户资源。从系统集成入手,优选合作商,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具备成本优势和投标报价能力。三是不断拓宽优质资源,立足长远发展,继续寻找优质钒矿资源,增加优质资源储备。

  (5)提升精细管理水平

  一是巩固管理成果,保持精细管理。结合精细化管理活动开展情况,对各项业务制度、流程、措施进行再梳理、再规范,建立长效机制。将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个环节,取得的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和成绩。开展精细化管理经验交流和对标活动,相互学习借鉴、改进提高,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应用PDCA循环方法持续改进。二是强化规范运作,提升市场信心。按照上市公司监管要求,认真做好“三会”运作、定期报告与临时公告披露,及时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公司规范运作。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强化与投资者交流,通过日常接待来电和来访、业绩说明会、上证E互动回复、股东大会等多种方式,展现公司亮点与优势,加大市场宣传和推介力度,全力体现和提升公司投资价值。三是加强内控管理,做好风险防控。加强制度合规、流程规范指导,通过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的管理模式、过程+结果的评价方式,建立审计和评价问题清单制度,使内部控制工作向纵深延伸。四是提升监审质效,促进规范管理。围绕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全面履行监督职责,将监督工作与企业全面从严管理和经营工作深度融合。紧扣公司重要决策部署、年度工作目标以及公司月度会议、专题会议安排的重要事项,深入抓好督察督办,确保各项责任事项按时有效推进。抓好安全履职尽责、招标、人事选拔任用等重大环节的监督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严谨规范。持续开展正风肃纪活动,为公司发展创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6)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一是增强创新责任心。居安思危,创新思维、转换理念,尽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向。在提质创效的同时,向科技要增长、向创新要效益,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新动能,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找准创新切入点。强化企业科技管理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管理创新推动提质增效。煤炭生产企业推广使用“四新”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以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为赋能手段,实现高产高效和煤质稳定;电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运行方式优化、配煤掺烧、技术交流等,挖掘机组调峰潜力,探索提升负荷响应能力新技术和节能降耗新途径。陕西亿华将科技创新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在设计、施工各环节开展技术攻关课题研究,以科技创新保质量、保工期、降成本、保安全,为后续稳定生产打好基础。德泰储能建立研发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研究院科技引领作用,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开展专利申请,保护核心技术,提升技术优势。三是营造创新良好氛围。结合行业特点及自身生产实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规划,优化人力、设备、时间等资源配置、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奖励分配机制,提高创新积极性;开展“五小”成果竞赛活动,提升职工创新能力;开辟与科研院校合作交流等新渠道,积极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做好科技创新项目立项、评比工作;结合内外部科技成果技术、市场成熟度及企业自身情况,大力推广和应用科技新成果,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公司所处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行业,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影响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

  应对措施:加强对所处能源行业发展的趋势研究,结合市场变化情况,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强化风险管控,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精细化管理、新技术应用和成本管控,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转型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确保生产经营平稳有序。

  2.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国家“双碳”重大决策部署有序推进,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调整能源结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逐年上升,公司所处能源行业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传统能源市场份额减少、竞争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

  应对措施:加强市场研判,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制定合理营销政策,提高产品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品牌优势,加大对新市场开发和现有市场维护力度,均衡安排生产和销售;同时,为应对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探索进行相关能源产业整合与储能产业转型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3.安全生产风险

  公司所属煤炭、电力和石化行业对安全生产要求高,面临的安全管理风险较大。

  应对措施: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进一步完善生产安全管控体系,加强安全培训、隐患排查治理及应急管理工作,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及双预控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安全管控水平,保证公司安全生产与稳定。

  4.环境保护风险

  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日趋提高,对环境保护要求愈加严格,未来需要不断加大科技和环保投入。

  应对措施:坚持依法合规和保护优先,严守生态红线,严格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各项政策规定,组织和安排企业生产,坚持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小牛诊股诊断日期:2024-05-05
永泰能源
击败了42%的股票
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
中期趋势
长期趋势已有108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67.16亿股,占流通A股30.23%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35元。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