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产环能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8-19 18:28:02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物产环能(603071)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2024年上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原因给公司经营带来不小的挑战。公司始终保持“百年环能、基业长青”的理想和长期稳健发展的初心,锚定“绿色高效的环保能源综合服务引领者”的战略定位,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是煤炭流通、热电联产和新能源业务。煤炭流通业务通过运用规模化采购优势、专业化流通经验及数字化技术手段为供应商和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热电联产业务通过多能互补、多能联供技术,为客户提供电力、蒸汽和压缩空气等产品,同时提供污泥、生物质等一般固废处置服务;新能源业务紧紧围绕公司“三条产业链”发展主线,在全国区域内开发投资新型储能、分布式能源以及绿色物流等综合能源服务项目,谋划布局产业转型和绿色高效发展道路。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煤炭2,79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2.53%;供应蒸汽424.9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1.35%,总供电量73,030.03万千瓦时(其中光伏发电501.53万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23.05%,供应压缩空气140,876万m3,较去年同期增长5.65%,处置污泥38.6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4.78%。 (二)所属行业基本情况 1、煤炭流通行业 煤炭流通是处于煤炭开采与煤炭消费之间的服务业务。煤炭流通企业采购上游煤炭生产企业或贸易商的煤炭,经过配煤、仓储、运输等多个环节将煤炭销售给下游电厂、建材、造纸、冶金、化工等终端企业或其他煤炭贸易商等客户。公司专业从事煤炭经营业务70余年,经历了国内煤炭流通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运作的变革和洗礼。在市场起伏变化中,公司在行业发展、格局变化、政策导向、市场信息获取以及煤炭市场研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助力公司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型煤炭流通企业。 2024年上半年,国内煤炭供应侧受强监管、弱煤价等因素影响,原煤产量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6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22.7亿吨,同比下降1.7%,进口煤炭2.5亿吨,同比增长12.5%。下游方面,整体用煤需求对市场支撑偏弱,一方面,水电同比增速明显、风光发电维持增长,均对火电持续挤压,同时火电行业煤炭库存持续保持在高位水平,电力行业用煤需求较弱;另一方面,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影响,钢铁、建材行业等非电行业用煤需求同比下降,非电行业市场需求恢复缓慢,市场煤采购需求受限。2024年上半年,煤炭市场有效需求整体偏弱,煤炭价格整体下行,煤炭流通行业环境更趋严峻。 2、热电联产行业 热电联产是使用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一次能源产生热量和电力的高效能源利用方式。同时,热电联产设施还可提供污泥处置、工业固废处置等资源综合利用服务,是全球公认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重要措施,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手段。 根据国家规定,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10公里范围内原则上不再另行规划建设其他热源点。公司热电联产业务区域涵盖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秀洲区、桐乡市、海盐县)和金华市(金义新区、浦江县)等地区,上述地区均出台了集中供热规划,确定公司下属热电企业为该区域的集中供热热源点,业务布局形成了有效的区域壁垒,使得公司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公司热电联产业务从单一能源利用向“低碳燃料-太阳能-储能”多能耦合热电联产技术方向转型发展,从传统热电向热、电、气、冷等多种能源产品综合服务方向转型发展,从能源消耗向固废处置资源综合利用方向转型发展,通过热电协同、多能互补的业务模式构建多元综合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充分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周边工业用户提供清洁稳定的能源。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相继发布了《“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鼓励清洁能源热电联产向绿色化、集中化发展。随着城市和工业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热力需求不断增加,热电联产总装机容量不断增长。 3、新能源行业 国家深入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多措并举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优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以能源绿色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公司始终坚持以“成为绿色高效的环保能源综合服务引领者”为战略愿景,紧抓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窗口,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及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1亿千瓦,同比增长51.6%;风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同比增长19.9%;清洁电力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电力占比达32.2%,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分别增长6.9%和27.1%,能源绿色化清洁化底色进一步凸显。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光电、风电成本快速下降,为装机规模快速提升奠定基础;储能技术快速发展,结合新能源类型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推进物理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等不同类型的储能项目建设,布局配置储能的新能源电站,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为电力系统提供容量支撑及调峰能力,不断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效率。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公司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业务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虽然2024年上半年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公司依旧积极对标高质量发展需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持续发力,实现煤炭流通业务实物量规模逆势提升,热电联产业务平稳增长,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9.2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51.34亿元。 (一)守正创新,煤炭流通供应链展现强大韧性 公司煤炭流通业务坚持向供应链两端延伸的发展总基调,与煤炭产业上下游企业开展多元业务合作。报告期内,虽然煤炭消费增速回落、整体需求较弱,煤炭价格整体下行,煤炭行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公司依旧在产业周期震荡中挖掘机遇,在稳定和加大原有客户交易基础上,积极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物销售量逆势提升,实现煤炭销售2,795万吨,同比增加12.53%,但受煤价较去年同期下降影响,煤炭流通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4,578.65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0.00%。 公司不断加强资源渠道建设、优化业务策略和资源分配,大力开拓西北区域市场,夯实优质资源基础。2024年4月,公司成立西北办,负责西北地区的市场开拓及煤炭采购、销售工作;积极拓展新疆煤市场,与重点疆煤资源方签订年度框架合同,接续煤炭能源保供,筑牢能源安全“压舱石”,构筑更具韧性的煤炭供应链,把握市场动态,紧抓“疆煤外运”产业链快速发展机遇,2024年6月,公司首趟疆煤入渝班列成功开行。 公司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开拓进口能源渠道,积极拓展海外煤炭行业“朋友圈”,持续强化煤炭来源多元性与稳定性。2024年上半年,公司立足新加坡、印尼等海外办事平台,与矿方直接签订了一系列印尼、澳洲、哥伦比亚等进口煤长协,提前锁定优质进口煤货源。 (二)多元协同,热电联产为园区供能形成有效支撑 公司热电联产业务不断朝着绿色化、低碳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升级,探索“煤电+储能+固废”耦合“热、电、气、冷”联供的热电联产新模式,深挖潜能,提质增效初见成效、综合盈利能力稳中有进。报告期内,公司热电联产业务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3,885.56万元,较去年同期 增长2.24%。 公司始终把保障能源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提升园区能源供应能力、持续稳定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能源。公司不断拓宽热电联产业务市场,2024年上半年,公司拓展新增用热客户25家;供应蒸汽424.93万吨,同比增加11.35%;供应电力73,030.03万千瓦时(其中光伏发电501.53万千瓦时),同比增加23.05%;供应压缩空气140,876.00万m3,同比增加5.65%。 公司持续开拓多元固废协同处置业务,逐步打造成为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多能联供综合能源中心与资源综合利用中心。报告期内,公司处置生物质26.48万吨,同比增长8.88%;处置污泥38.68万吨,同比增长14.78%。2024年上半年,公司投建年产5,000吨的“基于燃煤机组耦合的废旧橡胶精准高值转化与低碳高效利用项目”已实现稳定运行,项目入选浙江省第三批减污降碳标杆项目、2024年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绿色化方向);依托于“低碳能源联合研发中心”开展的《晶硅光伏组件回收及绿色资源化再利用研发中试项目》,已完成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设备设计。根据浙江省科技厅2024年7月公布的《关于公布2023年第二批全省重点实验室认定结果的通知》,公司获批共建“全省清洁能源转化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聚焦清洁能源高效转化、安全存储及系统构建三大主攻方向,从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化示范三方面,构建多能耦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公司还积极响应国家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决策部署,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下属新嘉爱斯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核发绿证累计331,768个、污泥焚烧发电项目核发绿证累计512,670个,金义热电生物质发电项目核发绿证累计254,735个,报告期内,公司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0.82万吨,累计成交额1,011.59万元。 (三)新旧转换,新能源业务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随着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新能源产业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实现较快增长,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公司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新趋势,培育新能源业务发展平台,全面激发公司发展活力,促进新旧动能平稳转换,切实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48.8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97.85%。 公司通过投资、运营、EPC和装备制造等业务发展,通过示范项目打造、产品技术创新、节能减碳智能管理等,为公司的长期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2024年上半年,公司年产2GWh新型储能产品智能生产线正式投产,德清19MWp分布式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三、风险因素 1.煤炭行情波动 公司煤炭流通和热电联产业务经营状况受煤炭行情波动影响。虽然在当前全球能源紧张的态势下,我国有效发挥传统能源在低碳转型进程中“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保供政策持续发力,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但是煤炭行情受到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供需关系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未来市场仍然充满变数。 应对措施: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及时关注各项业务风险并研究相关策略。一方面积极主动跟进市场动态变化情况,加强市场研判和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推进业务模式优化,从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两部分入手,通过管理提升和技术升级提高公司经营水平,抵御外部市场冲击,努力降低行情变动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2.新业务开拓风险 公司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加快新能源项目投资布局,聚焦开拓园区储能、分布式光伏业务等新能源业务。近几年,在国家政策以及科研技术的助推下,新能源行业提速发展,各个赛道热度持续攀升,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在新业务开拓过程中面临行业政策变化、市场竞争以及管理整合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业务发展。 应对措施:加强行业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规则;拓宽项目开发渠道,丰富项目开拓路径;强化风险评估,制定完善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备选策略;储备相关行业专业人才,打造高效专业的业务团队。 3.管理经营风险 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公司将面临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经营规模扩张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转型升级逐步开展,对公司战略安排、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公司已经持续强化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但仍有可能无法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和发展机遇,存在一定的经营管理风险。 应对措施:根据市场变化及公司发展情况,切实做好市场和行业的研究分析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严格按照治理规范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升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够在多变的市场中稳健运营。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高质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 公司长期从事能源供应链业务,构建了成熟稳定的业务渠道,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累了丰富的业务资源。公司积极主动适应能源贸易现状,持续优化业务模式,为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集购分销、场地交货、定制化业务、联储共销、现期结合以及物流集成”等产业链全覆盖式服务,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提高资源组织能力、扩大销售渠道、强化运力统筹、增强用户粘性。公司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强化,持续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服务。 (二)持续迭代的业务革新能力 锐意进取、敢于革新是公司发展的第一动力。公司成立至今经历了煤炭业务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化运作的变革和洗礼、从无到有构建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多能联供综合能源中心与资源综合利用中心,如今面对能源行业变革,积极投资布局新能源业务矩阵。在市场起伏变化中,公司大胆开拓、审慎实施,充分研判行业前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持续开展业务迭代和更新,持续点燃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完善独立的风险管控能力 经过数十年的业务耕耘,公司形成了完备独立的内控管理能力。在组织管理层面,公司持续完善管理条线,形成业务涵盖全面、职能划分清晰、责任落实到位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公司整体协作效应,持续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效能;在业务管控方面,公司对业务链条关键节点进行分类、分层、分级管理,实现事前预警防控、事中动态控制、事后规范总结的全方位风控覆盖,为自身及产业伙伴的稳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蓄势赋能的技术创新能力 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指导创新方向,以攻关战略产业关键技术为重点,以及“打造研发体系-共建联合平台-开展合作开发-建设示范项目-推动产业升级”的创新发展路径。 公司围绕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碳中和技术等领域,加强外部合作。公司推动“基于混合储能的多能耦合智慧低碳供能示范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浙江省“十四五”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已列入浙江省科技厅“尖兵”研发计划;公司创新成果获“浙江省电力行业QC小组活动优秀成果二等奖”、“2024年度嘉兴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奖”等,参编的1项团体标准《零碳企业数据监测及核算技术规范》完成发布。同时,公司在自主知识产权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4年上半年共获得国家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文娱赛道AI应用风生水起
继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个风口,竟是它
- “机构举报游资”?传闻求证:不实
-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回升明显
- 宁德时代自研机器人并接触多家外部公司
- 机构论市:AI催化下影视、游戏板块或迎业绩+估值双重修复
- 鲍威尔放鹰:美联储无需急于降息!
- 中信证券:资产保值增值为股市客户核心痛点 高客与大众需求明显分化
- 腾讯推出AI搜索ima 机构看好科技产业围绕AI展开(附概念股)
- 11月15日盘前停复牌汇总
- 大模型祛魅 AI应用时代脚步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