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普特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8-22 19:12: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罗普特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要业务及主要产品 1、主要业务 公司是人工智能(AI)技术赋能数字经济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提供商。主要面向公共安全、社会治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生态环境、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农业互联网、数字海洋等领域,提供自主创新软硬件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基于对人工智能技术和行业应用需求特点的深刻理解,把公司在AI计算机视觉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向各行业、多领域拓展,凭借丰富的产品、高效协同的服务、技术场景化应用落地的实践经验,体现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形成“打通技术到行业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集成创新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顺利通过全球软件领域CMMI V2.0成熟度五级(简称“CMMI5”)复评认证,此次复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公司在软件研发领域的卓越能力。公司秉承“科技创新就是企业增长动能”的理念,持续增加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以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驱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为区域性客户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公司重视与高校、科研院所及院士等的深度链接与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赋能产业经济和民生服务,针对产业数字化和数据产业化服务领域,研发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包括:(1)公司强化上海研发中心建设,辐射长三角经济带市场,持续在数字海洋和“智改数转”领域研究探索,为公司打开更广阔的数字海洋和“智改数转”业务市场。(2)在“未来数智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技术牵引下,公司聚焦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旅游、工业制造等行业的应用,探索特色文旅IP、智能制造的应用落地场景。(3)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示范和集装箱码头等政府重点课题,公司积极研发在数据要素、社会治理、海洋产业、智能装备、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国产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示范。(4)公司持续发挥集美大学罗普特人工智能学院的科研引领和人才培养作用,凭借高校的技术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探索人工智能行业前沿技术和行业大模型商用落地的可行性,为企业积累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和优质人才。 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布局全国区县级业务,以“小区域大作为”和“技术+产业”的战略布局,在拓展的区县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和产业研究院,凭借公司打造的统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中台,为区县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AI+服务能力,助力区域客户新质生产力建设。未来,随着公司全国业务布局的深入落地,有望建成全国互联互通的AI+服务网,开展AI+运管业务,形成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动能。 2、主要产品及服务 公司立足数字经济,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核心技术的沉淀与发展,布局区域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基地,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能力底座,与客户同行,深入千行百业,开拓文旅、农业互联网、海洋数字化等领域,为行业客户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及AI+行业应用的系统级整体解决方案,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对数字经济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布局和核心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强化数字技术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在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构建技术体系,并不断完善提升。在已构建的数字技术体系基础上,不断研发出各类数字平台产品和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持续加大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产品的研发投入,产出大量科研成果,并持续在公共安全、社会治理、交通管理、生态环境、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农业互联网、数字海洋、智能装备等领域不断进行集成创新,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大量可应用于多行业多领域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和服务如下: (1)AI+公共安全 (2)AI+社会治理 (3)AI+交通管理 (4)AI+应急管理 (5)AI+生态环境 (6)AI+教育医疗 (7)AI+文化旅游 (8)AI+农业互联网 (9)AI+工业制造 (10)AI+数字海洋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1)依托产学研资源优势,合作研发攻克重点技术 公司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驱动,以博士后工作站为平台,基于原有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核心技术,不断加深、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政策背景下,公司加快行业大模型布局和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工作。同时,持续拓宽加深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赋能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社会治理、智能交通、城市应急、生态环境、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农业农村、海洋产业和工业制造等行业领域的产品和技术研发工作,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赋能更广阔的行业领域,助力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助力数字中国和平安中国建设。 公司以国家政府课题为牵引,以集美大学罗普特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和博士后工作站为平台,通过与院士合作、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组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生态内的技术团队等多种方式进行前沿技术和产品应用场景的落地研发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前沿技术合作研发机制和体系。在多年的发展和研发过程中,与科研院所、院士专家、高校等生态内科研力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依托技术中台高效研发,持续输出标准化产品 公司经过多年打造的统一研发效能平台(RUP)和一系列自主研发技术中台,逐步释放技术创利能力,通过打通团队跨区域协作,完善持续集成开发环境,大幅提升研发效能,可以快速输出标准化技术组件及产品级平台,技术模块复用率超过50%以上。 公司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作为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于研发、生产、管理各个环节,提升研发效能,助力研发团队从繁琐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参与到创新技术领域的研究中,进一步激发组织创新活力,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持续构建AI技术竞争力。 公司研发架构体系不断健全,在厦门和上海两地分别成立大数据研究院和智能装备研究院,持续夯实博士后工作站工作机制。同时对研发组织架构进行提升,将集团研发和项目资源管理平台化,进一步加强区域研发扁平化管理,组建“阿米巴”式经营团队,不断提升核心技术成果转化率和研发产业化管理能力。除此之外,公司通过技术委员会联合博士后工作站,快速、高效响应集团全国区域范围内的市场开拓需求,在市场实践中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创新力和业务竞争力。通过项目管理中心的深度整合与高效运作,持续强化项目售前、售中、售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完善并创新项目管理信息化工具与平台,提升产品研发及项目交付的效率及交付过程的规范。 (3)与客户共同创新,打造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公司坚持与客户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研发理念,在院士带领和国家产业政策指引下,建设区域研究院和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同时对研发组织架构进行提升,将集团研发和项目资源管理进行平台化,加大对业务一线的研发技术支撑力度,进一步将区域研发进行扁平化管理,打造“科研指引、全国布局、产业战略、区域项目,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研发模式。 长期以来,公司基于与业主客户深度合作,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地行业特色和场景需求,打造行业应用示范基地,开发出多个优秀行业级、具备场景落地能力、可快速复制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并借助市场战略调研、产品规划、市场渠道和项目实战检验等举措不断完善产品体系,形成了从端到端的智能软硬件产品、行业级平台等多个行业系列的产品和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例如在厦门,与当地的业主客户在智慧警务、智能交通和海洋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共同打造行业标杆性的场景应用示范;在沙县、江津、奉节、昆明等地,与当地业主客户在社会治理、基层警务创新和网格化管理等领域共同打造行业标杆和产品;在湖北大冶等地,与当地业主客户共同打造城市级智慧停车应用运营和智能停车桩等行业标杆案例和产品;在河北衡水等地,与当地业主客户共同打造在数字经济、产业招商和化工园区应急等行业标杆性技术应用示范。 2、销售模式 (1)区域化营销网络与行业化营销网络相结合,构建立体化市场体系 公司坚持以技术营销为驱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方案设计、驻点开发,赢得客户的信任,推动区域子公司的建设。公司以区域为单元设立子公司,目标通过不断扩展的技术型区域子公司获得市场优势,实现区域子公司本地化、技术化、实体化,确保市场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公司加强与涉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交流与政策学习,顺应行业需求大趋势,着力行业顶层设计及整体规划;加强与行业研究机构及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精准独特的产业链定位,树立行业地位,由上至下与区域网点形成有效融合,构建公司独特的立体营销体系。 (2)依托合资合作模式,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加速产业落地 公司积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及产学研资源整合能力,结合全国各区域的产业特色,寻找当地在相关产业领域拥有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或地方龙头企业展开合资合作,并通过向合资公司赋能助力当地产业数字化升级,实现与当地优势产业主体的深度绑定,助力公司业务在当地的快速落地和发展。 (3)技术变革创新,提升客户技术信任度和用户粘合度 公司将集团总部的产业和技术资源平台化,通过项目管理中心扁平化管理业务、技术团队的模式创新,组织前线以区域为单位在当地设立子公司,将技术团队力量下沉到区域当地用户,形成强劲技术服务体系,同客户进行联合创新,贴近客户实战进行技术服务,提供最适合客户和当地的技术解决方案,获得客户的实战认可,与客户共同建设标杆性应用示范基地。 整合当地的数据资源,在安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发挥集团在数据治理及数据运维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保密资质的优势,打造区域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基地,提供“数据+运维”的新型服务模式,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二次加工及应用,形成系列数据算法及强大的数据应用平台,从而在区域化市场提升客户粘合度及市场影响力,为全国市场的二次销售奠定良好的应用示范效应和基础。 公司目前在全国多个省市通过区域分子公司和区域研究院与当地客户创建了数据治理和系统运维的合作模式,通过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伍,为区域和行业客户提供数据治理和平台系统运维升级服务。同时项目管理中心和交付团队为重点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系统性交付及统一的项目管理,通过对当地的创新需求进行技术定制化研发,提升客户技术信任度和用户粘合度。 (4)加大与生态合作伙伴战略合作,构建行业生态,提升服务能力 公司在全国各区域加强与当地的集成商战略合作,向集成商提供优质的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与优质供应商战略合作,提倡“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扩大生态圈影响力。通过与更多集成商、供应商的战略合作,显著提升公司的业务消化能力,缩短公司的产品营销周期,提升合作伙伴影响力,提高公司的资金周转率。 (三)公司所处行业及行业发展情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及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公司所处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时公司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致力于“智慧/数字+行业”服务的源头创新。 1、行业发展阶段及基本特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稳步向好,软件业务收入高速增长,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其中软件产品收入平稳增长,2023年软件产品收入29,030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23.6%。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较快增长,2023年信息技术服务收入81,226亿元,同比增长14.7%,高出全行业整体水平1.3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65.9%。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加速发展,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4亿元,增速为13.9%,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产业活跃度和创新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断在智能芯片、基础架构、操作系统、大模型、机器学习平台和应用软件等方面进行大力研发和产业化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如智慧城市、企业智能管理、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19个应用领域,且在第三产业中技术合作关系分布密度最高,占比达75.49%。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正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中国计算机视觉核心产品的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显著的增长,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安防、金融、互联网、医疗、工业、政务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预计到2025年,中国计算机视觉核心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873亿元人民币,而带动的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771亿元人民币,显示出计算机视觉市场的强劲增长潜力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应用场景的深度发展,企业对自身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推动也催生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多样性的需求,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受益于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核心产业规模在未来几年预计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测算,预计在2024-2029年期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到2029年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万亿大关。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有望实现更大规模的增长,将对社会经济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数据应用需求的不断演变和数据投入生产的方法、规模的不断发展,数据逐渐成为除资本、劳动、土地、技术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将像资本、管理、技术和知识在工业时代中的作用一样,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以及制造与服务等各场景,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据权威部门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流通市场规模将达到5千亿-1万亿元,若考虑数据要素全链条投入产出,以及围绕数据资产的评估、质押、融资等衍生市场,整体规模可能会超过60万亿元。具体来说,数据要素产业链主要包括采集、存储、加工、分析、确权、定价以及交易环节,其中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等环节是数据服务的重要内容,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2、产业政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和促进这一行业的健康成长。 2023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第八项内容,国家数据局正式获批成立。国家数据局承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及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部分职责,并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最终推进以数据要素为核心支撑的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将有效推进数据要素产业化发展。 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月,人工智能法草案被列入国务院2023年立法工作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我国将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鼓励人工智能前沿研究和原始创新,构建开源开放的创新生态,加快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文化创意、生态治理等领域的部署落地。 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该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方案,还强调在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新兴科技领域,各国应该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加强人工智能治理。 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底,要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数据交易规模倍增的总体目标,并重点聚焦“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应急管理、气象服务、城市治理、绿色低碳”这十二个行业,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300152)。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是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可以看到在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中,人工智能作为引擎的重要性得到提升,有望进一步推动我国AI产业的发展。报告中也提出,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202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要根据制造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分行业分领域挖掘典型场景。要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做好设备联网、协议互认、标准制定、平台建设等工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与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有机结合,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 3、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2023年以来,ChatGPT点燃大语言模型(LLM)和生成式AI(AIGC)赛道,全球大模型厂商以GPT-3.5/4为目标,不断扩大底座模型的参数量以拓展能力边界。随着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通用性和智能化,以及多模态AI技术的日渐成熟,AI得以广泛赋能各行业应用,AI大模型的衍生应用层出不穷,AI大模型不仅触及通用办公市场,更潜入互联网、金融等不少行业办公赛道,而垂直领域应用场景则更为丰富,国内垂直领域企业已在医疗健康、游戏开发、教育、法律、金融等各个领域均有相应的垂直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迭代和成熟,千行百业的数字经济都有望受益于技术的变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产业升级。 自2012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平均增速15.9%,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GDP增速,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的“稳定器”、“加速器”。随着数字经济结构日趋优化,第一、二、三产业渗透率稳步提升,产业数字化的升级转型将进一步加速,这将有望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与生命力,叠加近期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模型持续迭代进步,未来,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也将持续提升。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在2024年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被赋予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包括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鼓励智慧城市应用的创新和推广,加强数字治理能力,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内容,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技术创新的推进,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与此同时,今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信创产业等方向继续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超长期特别国债”、“人工智能+”等话题备受瞩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新的一年,政策将继续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科技产业建设,同时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和信创产业推进进程。在以AI驱动的生产力大变革背景下,从新一轮资金配置到产业部署等相关政策逐渐清晰,同时国产化红利有望持续释放,人工智能和信创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发展机遇。 此外,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是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关键。一方面,通过整合海量数据(603138)要素能够打造出数字产品制造业、服务业、应用业等新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能够提升其他生产要素的匹配效率、推动产业数字化水平提升。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迭代,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领域发展态势均十分迅猛,数字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日益强大的驱动力量,数据要素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不仅如此,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具有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正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 (四)公司所处的市场地位 当前人工智能行业仍处于快速扩容阶段,未来发展前景依旧广阔,但行业内的竞争有可能会逐步加剧。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企业聚焦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在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引领下,瞄准交通、医疗、金融、安防等领域智能化改造升级的切实需求,集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重点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围绕行业全生命周期大数据,通过优化场景设计率先推动实现商业化落地。近年来,差异化和区域化的竞争态势促进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人工智能企业,推动我国该领域的产业规模持续扩容,同时,也推动了行业内的良性共赢竞争。 为应对多变的市场和层出的竞争对手,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拓宽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海洋等领域的发展,期间积累的AI+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能够精准触达客户需求,解决技术到实战的“最后一公里”;公司不断实现技术中台沉淀,通过二次开发及实战应用开发,充分发挥数据处理能力优势,实现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跨行业、跨区域的纵横多元化布局;近年,公司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厦门市新兴数字产业企业”、“厦门市图像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产业数字化服务商”等多项荣誉以及获得权威网站“智慧公安TOP50”的行业认可。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及AI+行业场景创新应用落地工作,长期从事机器视觉、元素感知、边缘计算、数据挖掘、语义分析、机器学习、多维数据融合及智能集成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究,构建全栈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能力、智能硬件技术能力和行业场景应用持续创新能力。深入千行百业场景需求,将自研的核心技术与市场上成熟的技术进行融合和应用落地,形成具有实战应用能力的创新产品和技术服务。 公司基于“未来数智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一步提升公司科技人才队伍层次及产业技术水平,构建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数智应用技术”为牵引的跨领域研究,聚焦智慧安防、数智文旅、海洋装备、数字海丝、智慧工业、智慧医疗等相关领域产业化应用与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创新,努力实现让机器“看得见、听得懂、会思考、能决策”的目标。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布局多模态语义识别技术、通用大模型行业应用技术、关键领域国产化技术、海洋数字经济技术等前沿技术的研发。 公司围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不断打造统一研发智能技术生态平台(RUP),持续构建智能硬件产品、智能技术平台产品、行业应用产品,贴近客户构建创新解决方案,赋能泛智慧城市、智慧海洋等多个领域的千行百业,打通技术到实战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持续投入技术力量研发边缘计算平台、智能硬件中台、AI中台、IoT中台、大数据中台和统一研发效能平台,不断巩固完善和拓宽夯实公司核心技术平台底座。技术研发团队基于行业应用场景需求及海量行业数据,致力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与智能研发技术生态平台的构建,积累核心技术共享模块,从而实现技术生态共享和开放能力,具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与变化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场景应用创新方面,深耕公共安全、社会治理、交通管理、生态环境、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农业互联网、数字海洋等业务领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结合,将通用AI技术与行业应用落地,助力地方产业进行数字化经济转型。在不同行业应用AI领域进行核心技术的积累、核心技术团队的淬炼和技术合作生态的打造,最终成为“AI行业应用的引领者”。 (1)智能硬件中台 智能硬件中台致力于打造嵌入式互联互通的开发标准,以及一站式硬件产品的智能化和物联网应用快速开发平台。一方面,可以实现硬件产品快速组合,形成具备路由能力、通用物联能力、AI计算能力的系列产品;另一方面,提供嵌入式系统级开发支持,可使开发者从不同的芯片平台、系统及连接协议等碎片化开发体验中解放,实现一次开发、多端可用、安全稳定的效果。报告期内,公司在硬件上继续研发创新,持续扩充整合国产芯片平台厂家、传感器厂家、通讯模组厂家,升级完善智能硬件中台,与AI中台、IoT进行深度融合,持续推动形成完整硬件技术平台生态圈。 在智能硬件安全方面,创新研发基于国密加密芯片的计算板卡、雷达检测传感器连接板卡及多个延伸产品,开发出了针对智慧停车的无线视频桩产品、生活噪音溯源监测系统、非机动车自动劝导终端等创新应用。 在智能硬件开发方面,研发了工业数据采集网关,该设备集可视化监控、数据采集、图形化分析功能于一体,支持百万级数据接入、图形化监视、SOE事项记录、告警提示、历史数据溯源等,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研发了移动噪声监测抓拍设备,该设备具有可移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能够在不同地点进行快速部署和监测,联动摄像机进行抓拍、联动噪声仪进行录音,并形成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 (2)边缘计算 在边缘计算硬件和技术研发方面,基于存算一体AI芯片的低功耗、器件涨落与波动小的特点,在智慧河湖安全技术的小模型、低浮点运算的计算架构之上,研究开发适用于智慧河湖环境监控的视频感知设备,满足不同距离、白天/夜间、局部/全局的全天候实时监控需求;研究开发水文水质感知设备,实现对水文水质的全方位实时在线监测;研究开发基于存算一体芯片和智能分析算法的边缘计算设备。 (3)AI中台 AI技术平台将AI能力进行抽象,与业务管理、基础平台等模块解耦,实现智能处理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数据流动的安全化。内部通过灵活的算法调度、模型调度和扩容运维等能力,为不同体量的业务需求提供可配置的AI能力。算力调度平台将多种异构的底层硬件整合为统一的算力资源,从而可以有效管理和分配计算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目前,算力调度平台具备适配英伟达GPU体系、华为昇腾体系、算能体系、CPU计算体系及存算一体芯片体系等主流算力体系的能力。 报告期内,围绕AI赋能千行百业的细分应用场景,构建和完善AI算法训练推理一体化平台,实现智能分析、轻松上手、快速部署的AI应用平台。该平台可提升AI模型管理服务和数据分析治理服务的能力,构建统一多元的数据入口,实现多类算法模型的统一配置,服务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丰富快捷访问服务,赋能各业务应用。在多模态技术方面,深入探索了多模态图片语义识别技术,通过将图片与文本进行语义匹配,实现了高效的视觉万物识别能力,提升多模态目标检测技术,根据文本或图片语义,在输入图片上进行目标的精准检测并框选标识,一次识别多种类别,极大地提升了万物识别的准确性和识别效率。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大模型应用技术,探索大模型落地行业创新应用模式,通过与多种开源及私有化大模型平台的结合,立项大模型应用平台等科研课题,为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的大模型底层能力,极大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4)大数据中台 大数据中台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视频图像信息分析识别等技术,以“数据资产化”和“数据价值化”为目标,运用实时计算、离线计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分布式计算存储等核心技术,强化对海量异构、多维多源、多模态数据的采集、转换、比对、存储、治理、计算分析等,实现了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开发、数据融合、数据分析、数据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易扩展和易管理运维的一站式大数据服务平台。报告期内,公司将大数据平台应用于智慧城市、社会治理、智慧交通等领域,不断锤炼和迭代升级,优化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处理流程,不断完善和扩展产品及解决方案,不断积累行业数据,为AI中台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要素。同时,公司大数据中台结合AI大语言模型应用场景,探索整合向量数据库、图数据库等技术组件,构建一个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进而能够结合大模型和生成式AI应用所需的复杂数据处理和多样化应用场景,提供高效、可靠的数据支撑。 (5)物联感知(IoT)中台 物联网IoT中台是RUP统一研发效能平台的重要组成,该中台实现视频、图像、物联网数据接入、管理、存储、应用能力;包含物联资源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物联资源访问管理、各基础应用模块、门户管理等模块;支持内网独立部署、公有云平台部署、云边结合部署,满足不同场景应用需求;支持多端访问,包括浏览器、桌面端、移动端(Android、苹果iOS、微信小程序、并与鸿蒙系统进行适配)。基于物联网IoT中台,实现针对行业场景深度融合,研发前端感知智能硬件产品,拓展碎片化市场,向消费类市场延伸,构建行业优势壁垒。报告期内,持续拓展资源管理,补充实现通道管理、数据类型、模型管理、设备管理、点位管理等功能,实现资源数据精细化分类管控,新增策略中心、设备授权管理、数据推送,完善告警中心,实现广泛的物联网数据的快速汇聚、高效共享应用。 (6)RUP统一研发智能技术生态平台 罗普特技术中台(RUP)涵盖了统一研发管理标准体系和规范、统一技术框架和组件、统一服务接口以及统一快速开发平台的通用智能基础技术平台,是介于基础设施和应用产品之间的共享技术底座,实现项目快速交付、提升研发效率和质量、降低研发成本。RUP以连接、数据、智能为目标,通过各类传感器设备连接各种场景,采集各种数据以及业务系统本身产生的数据形成数据池,通过对数据池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后分主题、分类、分时间维度存储形成数据资产,对已有数据资产进行各类AI智能化的应用研发,通过完善RUP的持续集成开发环境,打通系统研发、发布及部署流程,提高软件系统生产的规范及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对数字经济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布局和核心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强化数字技术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在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构建技术体系,并不断完善提升。在已构建的数字技术体系基础上,不断研发出各类数字平台产品和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的上述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取得“厦门市工信局软件企业入库”认证,荣获“2024年度厦门市重点工业企业”、“安防行业知名品牌”、“服务公共安全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顺利通过“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年审、“福建省公共安全防范企业信用”复评、“信用等级证书AAA级(企业招投标)”重新评价,以及全球软件领域的软件成熟度模型CMMI V2.0五级(简称CMMI5)重新认证。 截止2024年6月30日,公司累计获得各项知识产权501项,其中发明专利106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外观设计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356项。 在知识产权建设方面,报告期内新增11项专利申请,均为发明专利,新增申请软件著作权25项;获得6项发明专利授权;获得2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公司部分重要知识产权详细情况如下: 部分专利清单: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面对诸多市场不确定性的挑战,公司经营业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下游客户需求释放减缓和波动,对公司业务的拓展和增长构成一定压力。其次,项目验收集中在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的行业季节性特点,对公司收入确认节奏带来较大影响。此外,为降低资金回款风险和确保项目利润、合理管控应收账款规模和账期,公司降低对短期业务规模的追求,战略性放弃预期回款能力差、盈利性不佳的项目,选择性承接有专项资金匹配的项目。在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下,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926.33万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941.08万元。 面对市场的诸多不确定性,公司管理层在不确定性中积极寻求确定性,持续聚焦AI领域的研发投入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寻求更多、更深区域城市链接的同时,内部加强组织变革和战略管理,组建“阿米巴”式经营团队进行扁平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引入战略管理体系提升战略执行效率;外部积极推进产业生态构建,利用资本运作等手段广泛汇集资源,强化公司产业生态,布局新的增长曲线。同时,公司持续加强合规建设,坚持回报投资者,通过回购股份稳定投资者预期,通过注销部分股份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一)聚焦“高质量”项目,在多个城市深度推进“AI+”赋能区域产业经济 在“小区域大作为”的战略思想指引下,公司依托各业务单元,深度链接重点布局城市的信息化、智能化市场。一方面,公司强化与区域优势主体的链接,加快重点区域城市的突破,并积极探索从政府端到企业端延伸的业务发展模式,在部分区域取得进展;另一方面,公司持续加强全国各战略城市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依托于分布在各地的市场团队,充分利用公司独特的产学研资源优势以及产业生态资源,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特色导入针对性的核心技术,为区域产业经济赋能。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紧贴客户需求,坚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有效融合于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在“AI+工业”、“AI+医疗”、“AI+文旅”、“AI+海洋”等领域推进场景示范项目落地,相关领域的在谈订单较为充足。公司持续巩固在安徽、重庆、湖北、河北、云南、四川等省市的区域布局进展,延伸拓展江苏、山东等省市的区域市场机会。同时,在部分区域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周期性波动、付款周期延长等情况的背景下,为降低回款风险、合理管控应收账款规模和账期,公司持续加强“项目质量”的评判,优先选择有资金保障、盈利能力强、有利于提升公司综合竞争能力的项目,不盲目追求短期业务规模的增长。 (二)持续加强AI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软硬件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持续进行科研投入,通过置身行业技术变革和紧贴客户实际需求,加快技术迭代升级,以“企业科技化”为重要抓手,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进一步积累和掌握硬科技,为持续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布局多模态语义识别技术、通用大模型行业应用技术、关键领域国产化技术、海洋数字经济技术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其中,围绕AI赋能千行百业的细分应用场景,构建和完善AI算法训练推理一体化平台,提供丰富快捷访问服务,赋能各行业应用。在多模态技术方面,深入探索多模态图片、语义识别技术,优化多模态目标检测技术,提升万物识别的准确性和识别效率。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大模型应用技术,探索大模型落地行业的创新应用模式,通过与多种开源及私有化大模型平台的结合,立项大模型应用平台等科研课题,为业务应用研发统一的大模型底层能力,显著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作为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于研发、生产、管理各个环节,提升研发效能,技术模块复用率超过50%以上。公司顺利通过“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年审、“福建省公共安全防范企业信用”复评、“信用等级证书AAA级(企业招投标)”重新评价,以及“全球软件领域的软件成熟度模型CMMI V2.0五级”(简称CMMI5)重新认证,新增获得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3项,累计获得各项知识产权501项,其中发明专利106项。 (三)加强“内功修炼”,重点提升经营质量,优化组织效率 公司聚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提质增效”加强“内功修炼”。在提质方面,公司深入推进组织变革,组建“阿米巴”式经营团队进行扁平化管理,避免管理层级冗余,将项目商机和潜在客户下沉到业务团队一线,在提高团队执行力的同时,给予业务团队更多的自主权,激发业务团队积极性、创造力,显著提升客户响应度和满意度。此外,公司引入新型战略管理体系和工具,通过引导团队制定更有效的目标设定,各部门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执行步骤更加具体,公司整体的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得到显著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更加明显。 在增效方面,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优化人员配置和结构,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公司紧密结合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打造了高效的双向互动平台,这不仅促进了研发团队与市场部门之间的深度协作,还加速了产品市场化落地的转化过程。通过持续优化产品市场匹配度(PMF),公司提升了研发的精准性和效率,确保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四)布局“外延生态”,助力内生发展的同时,布局新的增长曲线 作为科创板人工智能领域的上市公司,除了依托自身业务内生稳健的增长,公司也在积极依托资本运作工具和平台,展开外延发展的布局,并同步带动内生增长。一方面,公司通过深化产业链生态合作,与行业内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同时深化产业链整合,优化供应链管理,共同研发创新产品。在此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化,提升差异化服务能力,并结合高效资源配置与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通过市场调研和客户关系管理,公司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需求响应能力。 另一方面,公司战略性地探寻和挖掘蕴藏增长潜力、与自身业务发展具备较强协同性的人工智能项目标的,旨在通过深入的战略合作及深度的股权合作,为公司业务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布局一条更加立体、多元且具备弹性的增长曲线。同时,依托于自身的技术积累以及所拥有的资源平台,借用资本运作工具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能力融合与市场拓展,为公司带来长期的战略竞争优势,助力公司巩固在人工智能赛道领域的领先布局和优势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将外延生态布局作为公司重要的发展战略进行推进和落地,已经全面启动以上两方面的工作,并通过广泛链接资源,深入推进资本运作相关工作,已经在多个业务领域的合作取得有序进展。 (五)持续加强合规风控,力所能及回报投资者 在新的《国九条》政策指导下,在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合规架构,确保公司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同步更新;全面提升员工合规意识,通过定期培训强化合规精神;识别并评估潜在风险,制定风险防控策略;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范,保障投资者权益的透明公正;积极构建和谐投资者关系,增强市场信任度和品牌影响力;建立健全独立的合规监督机制,确保合规措施得以贯彻执行;对违规行为采取坚决措施,维护公司纪律和市场秩序。通过这些举措,公司旨在构建一个坚实可靠的企业治理框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在当前宏观经济需求疲软、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交织的复杂局面下,公司始终坚守对投资者的承诺,将保障和提升投资者回报置于战略核心。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策划并落地执行股份回购计划,旨在稳定股价波动,增强市场信心,该次回购计划实际回购公司股份4,568,743股,使用资金总额30,105,745.17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公司始终将投资者的利益和诉求放在首位,并通过注销部分回购股份,让投资者切实感受到公司对投资者获得感的重视,本次注销回购股份拟将存放于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原用于员工股权激励的2,207,433股公司股份,予以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目前仍在有序推进过程中。与此同时,公司深知品牌管理与社会责任对于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开展品牌维护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项目、以及坚定不移地推行节能减排策略,全方位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和整体品牌形象。三、风险因素 (一)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公司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主要系在手订单未能如期按时交付确认收入。市场环境的整体低迷导致客户需求下降或发生变动,对公司业务的拓展和完成交付构成了压力。其次,行业招标和验收活动集中在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的季节性特点,对公司收入确认节奏带来较大影响。此外,为降低资金回款风险、合理管控应收账款规模和账期,公司降低对短期业务规模的追求,战略性放弃回款能力差的项目,选择性承接有专项资金匹配的项目。 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影响。但若下游客户需求持续转弱,而公司在新技术研发和新渠道拓展方面如果一直无法突破,公司业绩仍有可能面临下滑风险。2024年以来,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推动和技术变革的大背景下,有望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公司将努力抓住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实现业务规模和科技属性的进一步提升。 (二)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更新迭代风险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发展迅猛,扩散及更新迭代速度快,如不能密切追踪前沿技术变化并将新技术用于客户服务升级,公司在同行业竞争中将不具有竞争优势,无法实现可持续的业务稳定及业务增长。 公司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驱动,通过加强研发团队的建设,实行行业专家传帮带教练制,与外部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包括与行业龙头合作开发、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高校合作等),不断加强研发人才培养,提升科研创新力,力求在技术迅速迭代的过程中保持先进性。 2、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在未来经营过程中,如果公司不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或者研发投入的效果不及预期,公司的技术能力将不能持续提高,面临核心竞争力下降,经营业绩无法持续增长的风险。 公司紧贴各地市场,打造7*24小时响应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团队,搭建需求-研发-交付-需求的端到端的业务闭环,同时也结合业务驱动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进行研发,形成行业专家+产品专家+技术专家在内的“铁三角”,有效降低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 3、核心人才流失风险 随着行业的持续发展,行业内企业之间对于高端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果公司无法持续加强核心人员的培养及引进,并为核心人员提供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和薪资待遇等,则将面临核心人员流失的风险,公司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也将受到不利影响。 公司积极储备行业人才,从行业经验、职业素养、学历条件等方面招募和挖掘潜在核心人才,同时通过传帮带构建人才梯队,并通过股权激励等多种手段与核心人才进行深度绑定,尽量减少核心人才的流失。 (三)经营风险 1、销售季节性风险 公司主要客户以各地公安局、政法委、监狱、交通、市政服务机构等政府机构、军队和电信运营商等国有企业为主,项目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这些客户通常实行预审管理和产品集中采购制度,一般每年年初制订年度预算、投资计划,并进行招投标方案设计,采购招标和项目建设实施集中在年中和下半年,并在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进行集中验收和结算,从而使得公司收入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经营业绩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针对销售季节性风险,一方面,公司将延伸和丰富客户类别,增加非政府类客户的拓展和积累,包括重点开拓企业类客户,平滑销售业绩的季节波动性;另一方面,合理安排项目施工交付的进度,尽量减少项目集中交付的情况,在更好保证项目质量的同时平滑公司季度业绩的波动。 2、下游需求波动风险 公司服务的下游市场覆盖公安、政法、交通、教育、医疗等行业领域,各细分市场受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政策影响,若客户出现财政预算支出削减,或客户自身业务结构调整出现智能化、数字化需求调整,将对公司的业绩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环境、行业、市场、客户层面的洞察,对市场需求变化保持敏锐,及时做出积极应对。同时,也将加强重点客户深耕,贴近客户需求进行研发及服务,推动与价值客户的战略合作以及各层级客户关系建设,提升行业竞争力,从而更有效抵御市场波动对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3、市场扩张带来的内部管理风险 公司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将面临包括但不限于团队扩张、产品及服务的快速输出、人才结构优化等一系列内部管理挑战,如内部管理不能跟上,公司将面临业务被内部管理拖累的风险。 对此,公司持续完善优化研发体系和供应链体系,通过组织效能提升强化快速交付能力;同时,通过建设职能端共享中心和优化提升管理效能,更好服务业务发展。 (四)财务风险 1、应收款项回款不及预期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7,047.80万元,经营现金流持续流出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现金流风险。该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业务的最终客户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而受财政资金到位时间的影响,针对该类客户的业务存在前期建设投入较高、回款周期较长的情况。公司将不断增强回款验收工作的力度,在市场扩张过程中,选择付款条件相对优质的客户,并不断探索商业模式多样化。同时,公司开始执行供应商战略合作模式,倡导并践行与供应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减少公司的资金占用,降低因回款周期长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2、应收账款余额较高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合计为39,315.12万元,虽较2023年期末有所下降,但应收账款余额仍较高。应收款项余额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业务的最终客户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受财政付款审批进度、财政资金到位时间的影响,回款周期较长,且政府项目验收存在季节性,公司大部分项目验收时间集中在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因此通常难以在当年度回款。同时,受政府财政预算政策影响,公司部分订单无法如期验收。虽然根据历史经验,政府采购项目发生坏账的风险较低,但若未来各地政府财政资金紧张,不排除政府采购项目发生坏账的可能,进而对公司的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的增长和较长的回款周期导致公司短期经营现金净流出金额较大,虽然报告期末公司主要偿债指标仍较为正常(流动比率为1.69,资产负债率为41.62%),但若公司不能采取措施改善现金流量状况,或者未能进行持续有效的外部融资,公司可能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公司成立专项回款工作组,充分集合调动资源,建立“日更新、周反馈、周考核”的工作机制,并配套发布相应管理办法以及落实系列考核奖励机制等举措,持续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款管理,尽量降低应收账款坏账和无法回收风险。 (五)行业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空间已颇具规模,多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人工智能市场快速增长,市场机遇也带来了较多参与者,竞争相对激烈。若公司不能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客户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实力,则未来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在公共安全、社会治理、交通管理、生态环境、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农业互联网、数字海洋等多个领域延伸业务布局。立足于多年行业积累及资质优势,公司与行业内的一些知名竞争厂商采用不同战略侧重,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行业生态。公司以数字经济为市场机遇,在政府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建设浪潮中,快速输出产品+数据服务的定制化实战解决方案,贴近客户需求,增强客户黏性,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2、行业政策变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系统解决方案及产品销售、维保服务等,终端客户以政府机构为主,较大程度上受益于国内各级政府对智慧城市、智慧海洋等领域的持续投入。若未来因政府政策变动,对上述领域的投资规模出现下降,或政府财政周期性波动无法及时支付建设款项等,则会对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和项目回款进度、资金流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目前,国家十四五规划将新基建、数字化政府、智能政府提到新高度,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多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均将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赋能作为重要部署内容,为公司所处行业提供较好的市场机会。 (六)宏观环境风险 1、经济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2024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中美贸易摩擦争端此起彼伏,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下行,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交互作用下,宏观经济增长预期进入相对保守的阶段,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的外部环境压力。 在此情况下,公司将在进一步巩固传统业务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业务新机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端口;同时,公司坚持技术创新,持续增加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研发产品化效率,不断丰富公司技术的应用场景,为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储备科技力量。 2、税收优惠的不确定性风险 2023年,公司重新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相关法规规定,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有效期自2023年11月22日至2026年11月21日止。若公司未来未能持续被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国家税收政策有所调整,则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影响。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拥有产学研一体研发生态,贴近客户需求进行研发 公司深知技术创新是在行业内立足的根本,围绕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聚焦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感知、大数据及数据价值挖掘技术研究,拓展AI+行业的应用创新,建立并不断完善技术研发体系,深入行业应用,为各行业客户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化产品、技术及数据服务,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公司拥有计算机视觉国家级人工智能技术中心,构建技术中台以及标准化技术模块,加快行业研究院区域化建设,以匹配人才发展规划,贴近用户服务创新。 公司充分借鉴IPD研发模型及敏捷开发模型,规范项目立项、项目管理、项目结项的研发流程,有利于公司研究开发项目的规范化、流程化、高效化,在保证产品可靠性的基础上促进研究开发成果的快速落地。 公司通过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GB/T29490-2013)、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ISO/IEC20000-1:2018)、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IEC27001:2013)、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2015)、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GB/T27922-2011)等系列认证,持有软件开发成熟度CMMI五级证书。 公司依托自身研发基础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研支持,承接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多个重大科研项目,涉及“存算一体化”AI芯片产业化、政法智能化、市域社会治理、海洋数字经济产业化等多个行业方向,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对多项先进关键技术进行攻坚克难、探索突破。 在不断完善自有研发平台建设、持续巩固自身研发实力,开展与科研院所、院士等关于行业拓展的合作,参与及牵头国家重点专项课题、重大科研课题、政法研究课题等前沿课题,建立起产学研用协作关系,通过内生性的自主研发和开放式的外部科研院所、技术专家合作模式,公司研发体系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技术研发实力不断增强。 2.具备丰富的行业实战经验,可跨行业多领域为客户提供服务 公司自设立以来,深耕公共安全、智慧政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海洋、生态环境业务,并积累积淀了丰富的专业技术和实战经验。AI+行业前景仍处在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安全领域市场机会是公司主营业务持续增长的基础,大数据平台技术及大数据价值挖掘技术,围绕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是新的增长引擎。与此同时,公司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托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应用能力,逐步形成“打通技术到实战应用最后一公里”的能力,锻造出参与市场角逐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促成了公司运用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向各行业多领域延伸渗透,公司业务逐渐在应急、医疗、教育、市政、专业园区、农业、水利等行业不断拓展落地。 3.深度绑定产业链生态伙伴,合力拓展区域市场 公司在渠道建设发力,着力打造多渠道、多形式、可持续发展的开拓模式;积极拓展并培育各地子公司,建立起根据地业务,与当地产业主体进行深度绑定合作,推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区域布局实现营收规模增长;公司高度重视生态合作伙伴,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大型集成商、本地运营商的长期合作,为合作伙伴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及服务支持;公司重视行业延伸,立足传统的公安政法业务,不断拓展智慧城市等多行业应用领域,拓宽业务边界;公司拥有行业齐全的资质,具备承接涉密项目、军工业务的条件,能够提供行业产品和技术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增量业务自然成长。 4.构建持续迭代的技术中台,可快速、高效的响应客户需求 在十多年的持续经营过程中,公司成功完成了涉及多个领域的标杆性项目,对内公司研发与技术部门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并通过持续实践在技术中台中储备了可以适用于多个领域的众多成熟的技术模块、软件版本以及平台。公司根据最终用户的不同需求,对已有成熟的技术模块进行组合化应用或者二次开发,并搭配硬件设备后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解决细分客户群的不同痛点。深入理解公共安全、智慧政法、智慧交通、智慧海洋、智慧城市的行业需求及痛点,快速输出具备技术先进、行业优势的解决方案。通过技术中台,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公司项目推广的成本、设计开发及实施周期,有助于公司保持较高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成熟的技术模块、软件版本以及平台的储备,有助于项目团队快速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显著提升公司对于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对外公司与各类生态合作伙伴有着紧密联系,无论是渠道/技术/科研均与合作伙伴保持共同发展、合力并进的合作态势,在公司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也为公司平台的产业布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手机等换新潮涌 消费电子企业排产忙
55家A股上市公司预计2024年扭亏为盈
-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就职演讲
- 突然爆了!900亿巨头涨停!房地产板块盘中拉升
- 美元深夜跳水,人民币飙涨超700点!中国资产爆发,A50直线拉升
- 手机产业链股活跃 瑞声科技涨3% 购新补贴激发换机需求
- 大幅换仓!刘格菘、林清源持股曝光
- 手机产业链延续涨势
- 国泰君安:豆包实时语音大模型上线 AI软硬件场景落地受益
- 知名软件工程师再添证据 OpenAI代理工具或发布在即
- 中信建投:持续看好创新药行业